掌聲反思總結(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7W

掌聲反思總結 篇1

整堂課,我設計了複習導入、新授、總結點題、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

掌聲反思總結(通用17篇)

“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掌聲反思總結 篇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有效的對話莫過於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合,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在課文閱讀至情深意濃處讓學生用練筆來表達心聲、宣泄情感。

我在教學《艾滋病小鬥士》一課時,讀到“恩科西是一個黑人男孩……不久母親又被艾滋病奪去了生命”一處時,爲小恩科西的無辜、失去母親的悲痛及無法避免最終的悲慘命運深深嘆息,我認爲此處是一個空白點,可以讓學生在旁邊做上批註。通過課前上網查詢,第一課時的教學及學生對文本資料的閱讀,學生感受到了恩科西的不幸遭遇,他們的心被強烈地震撼着,寫出來的批註催人淚下。如在教學第五自然段“不是……而是……”“一邊……一邊……”兩組關聯詞語時,先讓學生說說用了2對關聯詞講了哪兩層意思,然後讓學生說說他是如何坦然生活的、怎樣關心患病的兒童的做了哪些事,最後在旁邊做上批註。這些看起來似乎“無”的空白之處,其實滲透着極豐富的“有”,爲學生的想象留有極大的空間。所以,我利用好這些空白,讓學生寫起來,感受恩科西與病魔作鬥爭的經歷。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是對話的基礎和依託,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要在對話過程中合理調控,用心感悟,用情打動學生,使學生在對話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染,獲得心靈的洗禮。

掌聲反思總結 篇3

回聲這種現象每個同學幾乎都碰到過,只不過有些同學不清楚這就是回聲。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就對同學們說:“小時候老師很喜歡鑽到空房子里拉長聲音大聲地叫,你是誰?誰在學我說話?然後總能聽到令人興奮而又好奇的回答。你們碰到過這種情況嗎?有什麼感受?有的說我趴在缸裏喊喂的時候也能聽到喂的聲音。我連忙問:“你們聽到的聲音就是……沒等我說完,已經有學生說了這就是回聲。我連忙板書課題並說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這樣,我通過聯繫學生平時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拉近了學生與課文內容的距離,激發了學生表達的願望,自然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中。

大多數學生對回聲的瞭解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認識層面上,有的甚至還沒碰到過這種情況,對回聲的形成更是不明白。爲突破這教學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的方法,通過演示青蛙媽媽投石擊水和小青蛙在橋洞下面的叫聲,讓學生理解了回聲是怎樣形成的。

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貫穿於全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孩子們的朗讀熱情。例如:師生互讀、齊讀、默讀、表演讀、賽讀、帶動作讀等等。經過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能根據小青蛙對回聲的認識的變化,讀出不同的語氣。由讚美到奇怪到歡樂。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

掌聲反思總結 篇4

反思整個課堂環節還算流暢,有以下幾點的設計自以爲較之前課堂有所進步:首先學生評價嘗試讓小組之間互評教師給出分數範圍,讓學生舉手示意,這樣暨對小組的表現有了比較好的反饋,同時課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讀必不可少!反覆的讀可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與氛圍的渲染,教師的範讀更是有效調動學生誦讀積極性的法寶。

總觀這節課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課本劇表演,學生並沒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組在展示過程中笑場,這與《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氣氛不相符,課後反思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其原因在於學生準備時間倉促,教師不指導到位,由於學生準備時間短,也就無法深入文本解讀,細品其中內涵;教師的指導很關鍵,對於國中生來說,有些許想法但還不成熟,教師必須幫助其進行有效的表演指導,在之後課本劇準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可逐漸淡化,但初始階段必須給與學生畢必要的幫助。另外課堂情景氛圍的創設也十分重要,對於此篇文章課堂就是要創造一種悽慘、憂傷的情景,反觀自己的課堂這一點做得還很不夠!情境創設,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起注意!

掌聲反思總結 篇5

我講科學抒情詩《化石吟》一文,較好地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我用歌曲《一個美麗的傳說》創設情境,然後由此導入。“石頭怎麼會說話,他怎麼說,說什麼?”這樣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這首詩的慾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同樣起到了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目的。讓學生帶着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課文。

我覺得詩歌教學,採用範讀法效果較好。當我以自己最高的水平聲情並茂誦讀完全文後,教室裏響起了掌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詩歌韻律的教學,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讓學生在抑揚頓挫地誦讀中,帶着思維想象“逝去萬載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學會誦讀,學會思維。又同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

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思想。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了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讓學生學會保護自己身邊的環境,真正學會做生活的主人!

掌聲反思總結 篇6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爲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爲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 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種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啓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爲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 從質疑中引發探究心理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纔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爲什麼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掌聲反思總結 篇7

巧妙的切入點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並且將聽、說、讀、寫的訓練自然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同時也不乏德育教育,這是我教學中較爲成功的地方。

然而在教學這張畫紙也有很多敗筆,留下很多遺憾,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簡單,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有些方面包辦代替較多,直接給了學生的答案,不利於學生思維的開發;在探究環境描寫對主題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膚淺、不深入、不透徹,忽略了朗讀的訓練,應該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讀出見解,在拓展延伸方面更是一個空白,需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注重這一問題,同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的含義,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掌聲反思總結 篇8

首先,在這節課的整個磨合中,我始終在“教師跟着學生走”還是“學生跟着教師跑”這兩者之間徘徊。學生在運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詞含義之後,我的教學環節設計是質疑,並儘量依靠學生資源互享的原則自行解決。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以讀促學,讀是訓練學生養成文言語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對於文本缺乏認識和鑽研,就無法產生有實際價值的疑問,那麼所謂自主探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在實際操作中這一環節我雖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思路,但根據經驗也大致有個猜測。比如,對“奔倚其下”一詞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斷學生會從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圖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傳遞給學生,但是,學生不領情,有一個學生偏偏從對“動作”的理解遷移到對“ 心理”的揣摩。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麼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學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學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第三,忽視了檢查環節,教師的檢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可能這種熱情會迫於一種無形的自我“壓力”,可我們毋庸懷疑,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壓力,因爲這是學生的不服輸的精神、自我實現的願望在起作用。畢竟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應當儘量使他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並且能夠當堂掌握所學內容,也避免了往常“幹聽”的壞習慣。

掌聲反思總結 篇9

歌曲《巴塘連北京》是一首流行於四川巴塘一帶藏族聚居地區的民歌。歌曲結構十分簡練,曲調短小而又優美,節奏富於舞蹈的律動感。它又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形式,由領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男女分成兩個圈,自右向左載歌載舞,故又稱“巴塘弦子”。第二樂句的句首緊接着第一樂句的尾音,曲調在五度跳進後作了一個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條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盡情地抒發了藏族人民嚮往首都北京和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1、巧妙導入,激發興趣。用學生耳熟能詳的音樂《青藏高原》進行導入,讓學生從畫面上了解藏族的風土人情,從一開始就調動了學習生的激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瞭解風情,舞蹈鋪墊。通過介紹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西藏風情,學習藏族舞的基本舞步,學生活動熱烈,積極性高,在學習舞蹈的同時,爲歌曲的學習做好鋪墊。

3、學習歌曲,潤物無聲。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歌曲的音樂逐步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讓歌曲學習起來輕鬆有趣,歌曲中切分節奏的難點也輕而易舉的得到了解決。

4、自由表現,共創高潮。學生在瞭解了藏族風情,學習了基本舞步,唱會了歌曲後,都表現得躍躍欲試,很有表現的慾望,設置此環節正好滿足了學生的這一願望,同時也講本課的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5、拓展延伸,知美讚美。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藏族民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美,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讚美之情。

掌聲反思總結 篇10

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甲”時嘎羧的心情爲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後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弔戰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後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昇華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裏有所提升,最後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節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裏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後,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這是整節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甲”這部分內容之後,過渡到“憑弔戰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後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麼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展。

掌聲反思總結 篇11

這節課是自己精心準備的一節課,提前一天晚上備課到了深夜兩點多,雖然準備了不少,但是課的思路和結構還是不夠合理,第二天幾位同事就給我指出了不少問題,這裏要感謝大家的幫助和指導。

其實,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無需太多的講解和分析,只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就可以了,我自己本來也是按照這個思路準備的,但是到了課堂上,一進入課文,我就開始左右不了自己了。總是感覺哪個點都很好,都應該和學生一起細緻地體會,結果造成準備好的課沒有完成,而最重要的部分也沒有講解和處理。

本節課解決的點在於“白栽”,找到爲什麼白栽,爲什麼沒有白栽,整篇課文就解決了。而我過於關注每一個點,感覺每個句子都不想撒手,結果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最重要的沒有講到。浪費了時間,教學重點沒有把握好,教學的效率不高。

掌聲反思總結 篇12

字母教學是英語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覺得學英語首先要熟知英語中的26個英文字母,因爲學好26個英文字母對學生以後的發音、拼讀和記憶單詞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學習字母階段,我們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和字母做遊戲、交朋友。

國小生活潑好動,遊戲興趣濃厚,英語遊戲是幫助學生學好英語的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字母教學中,除了書上提供的活動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多樣化的遊戲活動。如把大小寫字母分別發給學生,然後讓他們分頭行動,大小寫的在一起,看哪一組快準,通過比賽的形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字母的大小寫。Look for the friend”的遊戲,教師把寫有大小寫字母的卡片發給男同學,把寫有小寫字母的卡片發給女同學,然後叫拿了卡片的同學站出來圍成圈,教師播放音樂,音樂一放,同學們就拍手掌跳着去找對應的大小寫字母,音樂一停,找到朋友的給兩分,沒有找到的(或找錯)朋友的繼續找,不給分。通過這種趣味性遊戲,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字母的大小寫,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課堂氣氛活潑有序。

掌聲反思總結 篇13

爲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文,我設計了學案配合教學,主要抓住奧斯維辛給遊客的感受來牽出整篇課文重點。課件根據設想的課堂情形設計調整了好幾次,教學思路更是在腦海中過了無數遍,可是上課時因爲太過緊張,教學思路被打亂了些許,原本製作好的幻燈片沒有在合適的時候播放出來,原本設計好的板書也沒能按照預想完整地寫在黑板上。尤其是一緊張,我的教學語言也變得很枯燥呆板,所以上完課我自己感覺並不是太好。好在組裏的同事們都對我給予了極大的鼓勵,讓我寬慰了很多。

但是我覺得本堂課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改進。第一是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仍然不夠靈活,所以在設計被打亂之後,不能很好地進行調整,另外有些問題的處理過於片面,可以適當地進行擴展,讓學生嘗試著從多方面,多角度來理解課文。另外,可以逐步讓學生自主研究課文並提出問題,而不是一貫由老師提問,學生根據課文解答,這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經過這次公開課,我還意識到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教學常規在課堂中落實得還不夠到位,教學語言不夠簡練,課堂應變能力不強等等。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逐步規範和提升。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力求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爲港臺校的教學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掌聲反思總結 篇14

爲了讓學生引導理解課文中科利亞的孤獨和煩惱,我先讓學生結合實際說說自己生病時的感受和心情。由於這些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所以學生說了很多,有的說很難過,有的說不去上學呆在家裏很無聊。有了自己的感受做鋪墊,學生也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科利亞孤獨、傷心。當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了情感共鳴之後,學生讀起課文來就聲情並茂了。這些是我在執教的過程中感覺到比較滿意的地方。

但也還是存在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教學第四自然段的時候,學生已能相當好的歸納文本所描寫的內容和闡述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而我對部分學生的語言沒有做進一步提升,如果此時能進行更有效的教學行爲,我想在這裏的教學會更出採,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也會更深刻。還有就是因爲擔心時間關係在這節課的尾聲課上忽略了學生的回答,導致一個說話內容的重複與一個想像訓練太簡單。

總之,遺憾總是有許多的,不過我想正是這些教學中的不足,才能激勵我前進,爲我今後的教學帶來方向。

掌聲反思總結 篇15

本節課恰當使用多媒體介入圖片、音樂、文字幫助解讀。圖片、音樂、文字都不是單純地介入,而是運用比較的手段,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大量優質資源的提供,將課內延伸到課外。詩歌的語言不能過多地去分析,所以我藉助其它手段引導學生去體會。在三段的詩歌中,我分別藉助圖片、文字、音樂的介入,引導學生去體會、去品味。如在“看秋天”這環節中用圖片和文字相比較,圖片既表現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文字的刪減比較,學生馬上領悟到詩歌的意蘊;在“聽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兩種不同音樂的比較,學生既提高了音樂的鑑賞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的體驗。多種方法、多種角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

詩歌重在朗讀。本堂課以朗讀貫穿始終,在朗讀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後又能指導朗讀。每一節的朗讀指導,爲下文的朗讀作鋪墊;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相輔相成;最後的配樂朗讀又使整堂課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與自信心。朗讀與品味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課堂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還是缺少學生寫的能力的培養。這首詩歌的形式學生比較容易模仿,若能在課堂上展開,讓學生查找到不同的關於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學生對秋天的全面的認識,接觸到不同類型的秋天。然後再讓學生寫寫,這樣就能昇華學生的情感,並將之表達出來。

掌聲反思總結 篇16

讀,是學生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國小語理事會理事長崔巒強調:“一定要把課文讀對、讀通、讀順、讀好。”這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理解課文的前提。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聽讀、初讀、速讀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學生做到將課文讀對;在熟讀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在精讀、理解的過程中,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朗讀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讀好。在這樣有目的、有層次地閱讀指導中,學生逐步學會了讀書。

當然,我的這次教學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1、沒有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講授完整。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對學生情況把握的不準,導致這一課時的個別環節用時較長,特別是請兩個人單獨讀寫魚兒的段落,太浪費時間了。

2。雖然也嘗試建構一種多層面的課堂,希望能通過一節課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但是,許多方面考慮得還不夠周全,補充素材在課堂上成爲一種資源的浪費,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還應繼續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鑽研教學方法,潛心搞好教學研究,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掌聲反思總結 篇17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

在教學課文第14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於作者肩頭的情景,邊配樂朗讀。在“愛之羅曼斯”嫋嫋的樂聲裏,孩子們陶醉地讀着,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推波助瀾:“在作者眼裏,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發起來,有的說叫“愛”,有的說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說叫“信賴”,教師於是用“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像個詩人”“你像個哲學家”等充滿欣賞和讚美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意。

有位哲人說過:“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充分調動學生的這種潛能,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那麼,這一情境的創設就不僅僅培養的是學生的欣賞能力,也融合了個性與創造的培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