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啓蒙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3W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

①、導課注意激發興趣。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通用17篇)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導課時就要注意激發興趣。仔細回顧我所聽過的高效的《聲律啓蒙》課,我發現這些老師在導課時都特別注意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比如五小的劉曉仙老師,導課時模仿說書先生的口吻來了這麼一段:清朝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來到了江蘇省。這一天,他路過的一個城鎮叫通州。這時,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個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個上聯叫身邊的大臣們來對: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這個上聯用“南”、“北”、”通”、“州”四個字重複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們聽了面面相覷,大夥兒使勁想各處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國的重要地名都過了篩子,可就是想不出個合適下聯。還是紀曉嵐有辦法,他沒有死摳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動腦子。他一眼看見了街頭上掛着“當”字大招牌的當鋪,馬上想出了下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下聯對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個字:“東”、“西”、“當”、“鋪”, 重複組成。在引導學生讀了趣聯之後突然話鋒一轉:對聯中有智慧、有意境,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聲律啓蒙》《十三元》這一課,去感受對聯中的古典情韻之美,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十三元》的學習活動中。再如二小的賴小珍老師,導課時她模仿“開心詞典”的“根據文字敘述猜人物”的活動,巧妙地講述了《九青》中《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引出《九青》中的詩句“楚人誰識屈原醒”,不露痕跡地帶領學生進入《九青》的學習。還有吳梅英老師上《十灰》時,通過向學生描繪“月光撒滿南樓,庾亮坐在胡牀上與衆人盡情吟詠玩樂”的畫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詩句“月滿庾樓,據胡牀而可玩”,從而進入《十灰》的學習。

其實關於導課的形式,胡主任在《聲律啓蒙》課堂教學構建中列舉了很多例子,這份材料我們國學郵箱中有,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去仔細研究研究。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2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箇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和進步所應承擔的責任,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於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在一個多月的《聲律啓蒙》教學中,使我更加意識到,應該倡導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啓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此外,在學習中,更應該注意的是:要剔除糟粕,留其精華、古爲今用。 我相信,通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爲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3

①、導課注意激發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導課時就要注意激發興趣。仔細回顧我所聽過的高效的《聲律啓蒙》課,我發現這些老師在導課時都特別注意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比如五小的劉曉仙老師,導課時模仿說書先生的口吻來了這麼一段:清朝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來到了江蘇省。這一天,他路過的一個城鎮叫通州。這時,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個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個上聯叫身邊的大臣們來對: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這個上聯用“南”、“北”、”通”、“州”四個字重複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們聽了面面相覷,大夥兒使勁想各處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國的重要地名都過了篩子,可就是想不出個合適下聯。還是紀曉嵐有辦法,他沒有死摳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動腦子。他一眼看見了街頭上掛着“當”字大招牌的當鋪,馬上想出了下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下聯對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個字:“東”、“西”、“當”、“鋪”, 重複組成。在引導學生讀了趣聯之後突然話鋒一轉:對聯中有智慧、有意境,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聲律啓蒙》《十三元》這一課,去感受對聯中的古典情韻之美,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十三元》的學習活動中。再如二小的賴小珍老師,導課時她模仿“開心詞典”的“根據文字敘述猜人物”的活動,巧妙地講述了《九青》中《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引出《九青》中的詩句“楚人誰識屈原醒”,不露痕跡地帶領學生進入《九青》的學習。還有吳梅英老師上《十灰》時,通過向學生描繪“月光撒滿南樓,庾亮坐在胡牀上與衆人盡情吟詠玩樂”的畫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詩句“月滿庾樓,據胡牀而可玩”,從而進入《十灰》的學習。

其實關於導課的形式,胡主任在《聲律啓蒙》課堂教學構建中列舉了很多例子,這份材料我們國學郵箱中有,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去仔細研究研究。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4

時間如流水一樣,匆匆流過。《聲律啓蒙》的教學將接近尾聲。本學期本人任國學專職教師兼任國學教研組長,任教3-6年級的《聲律啓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經》的和我教《聲律啓蒙》的兩位國學教師。我教3-6年級,每個年級各兩個班,共8個班級﹚通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心裏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過程是艱難的,憧憬是美麗的,結果是美好的。通過兄弟學校的教學經驗交流,國學的培訓和特別是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指導。本學期我校《聲律啓蒙》的教學生活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衆所周知,聲律是我國詩詞理論上的一個瑰寶,對聯是詩詞歌賦上的明珠,《聲律啓蒙》的對詞與對句節奏明快,整齊規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於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反思我的教學生活,就得失談幾點體會。

一、提倡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在本學期的《聲律啓蒙》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這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啓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二、在每篇課文的後面都會附上一個成語故事,在文中也會出現這個成語故事。我抓住國小生的特點,每次都是從故事入手,激趣導入。這樣很快就把他們的吸引力抓過來,並且也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課文。

三、《聲律啓蒙》中的節奏感很強,讀起來具有韻律美,在教學時我會讓學生根據意境採用各種手勢,動作在表演中誦讀,也可以讓學生們在誦讀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節拍。讓學生根據韻文中一些優美的語句進行聯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聲律啓蒙》這門功課。

四、由於《聲律啓蒙》文字的特點,都是什麼對什麼,如“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我抓住這個文字特點,讓教學生進行背誦。可以在課堂上有多種方式來進行記憶。如我說上半句,學生對出下半句;或者開展競賽的方式,男生說上半句,女生對下半句;一組說上半句,另一組說下半句等。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記憶,學生能很快熟讀成誦。

五、根據《聲律啓蒙》的教材特點與編寫體例,在教學《聲律啓蒙》時,我儘量以學生讀爲主線,以識韻、會意、品境、習法爲課堂教學板塊,儘量運用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學策略。儘量構建“智慧導入、讀聯識韻,誦聯會意,品聯悟境,仿聯擬對”的課堂教學四環節。國學課堂教學是中華文化經典再現的基礎,學生通過對經典國學的學習,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華文化千古不變的真理及智慧,爲他們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提供養分。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爲人處事,逐步樹立爲他們的責任意識,爲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礎。

我相信,通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爲我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5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是中國古代傳統蒙學教材中流傳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的內容文筆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真意切,用簡短的文字概括了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變遷,的確影響很大。我校的校本教材《誦讀美文,學做真人》這本書中,選用了《三字經》中的部分內容。如何教好這些內容呢?在教學前,我反覆閱讀教材,知道這些內容中講了許多歷史故事,根據這一特點,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找到了一些跟內容有關的小故事,藉助這些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及做人的道理。如在教學“昔孟母,擇鄰處……”時,講了孟母教子的故事;在教學“養不教,父之過……”時,講了一個民間故事,一個媽媽因寵愛孩子而不嚴格教育,從而導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教學“融四歲,能讓梨……”時,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等等。我講的繪聲繪色,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這樣孩子們從故事中理解了內容的大意,也學會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另外,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每一堂課我都採用多種方式去朗讀,如:齊讀、分組讀、開火車讀、師生對句讀等等,強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使學生從讀中感受到詩句美、韻律美。從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6

上了《6和7的認識》後,我更加體會到興趣對於孩子們學習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我以“趣”爲中心,設計課堂教學。

一、創設新穎、有趣的童話情境。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師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尺子、數金魚圖,還有利於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小棒圖。

由於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說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繫,對於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設計了“七個小矮人”這一衆所周知的童話形象引入本課,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6和7的認識》。

二、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除了使學生正確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外,關鍵的一點是要讓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1、動腦的樂趣。

在學生已經擺出6個圓片的情況下,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擺出7個圓片。讓學生們猜一猜,擺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樣擺的。通過學生動腦操作、敘述,使他們充分感知6與7的聯繫。

2、在遊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中我設計了“聽口令做動作”這一遊戲使學生明確基數與序數的區別。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輕鬆快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在基數序數意義的區別這一環節。雖然我讓學生以活動形式,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但二者的區別學生只是浮於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學,如果讓學生對“前6名同學蹲下 ,第6名學生舉手” 進行反覆強調就可以讓學生能更進一步的明確二者的區別。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7

《從現在開始》是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富有兒童情趣,語言活潑、情節耐人尋味。講的是獅子大王想找一個動物接替他做“萬獸之王”,每個動物輪流當一星期,誰做得最好,誰就是森林裏的新首領。貓頭鷹讓大家白天休息夜裏做事,小動物們叫苦連天。袋鼠要大家跳着走路,小動物們聽了直搖頭。可愛的小猴子讓大家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得到了大家的擁戴,成爲森林裏的新“萬獸之王”。

結合課程標準的理念、教材編寫的意圖以及學生髮展的實際,我在設計本課時重點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抓關鍵詞感悟,以悟促讀

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在教學本課時我以重點詞語爲抓手,例如:“神氣極了”、 “激動”、“議論紛紛”、“叫苦連天”等,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深入與閱讀材料形成對話,同時藉助課件的直觀感受與語言描述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想象童話人物的神態、動作,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體會童話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得言得意”。

2、以學定教,巧計情境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積極作用,爲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巧計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適當的探究學習。

不足之仍存在於課堂教學的很多環節中:

1、學生蒐集的資料能力不強,所以當一上課拋出問題:誰知道森林裏都有哪些動物?它們習慣怎樣生活?時,學生的回答很凌亂,有的說不完,大有不吐不快的意思,但時間關係我只能控制學生的發言,迅速進入下一個環節。

2、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合作意識弱,在完成老師給的討論題時,有時同學沒有動腦筋,在旁邊玩。

3、課堂組織教學還不夠,有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還沒有調動起來

努力和改進方向:

1、優化課前準備,首先“吃透”教材,現行的語文教材是以人文性、文學性、時代性、基礎性、興趣性爲原則編寫的,內容非常豐富,其目的在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當地把握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才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其次“吃透”學生,只有對學生有了透徹的瞭解,才能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2、優化師生關係,營造和諧學習氛圍。努力創設出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3、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景,巧設提問等。

4、優化教學策略,探究最佳教學途徑。例如根據教學對象及教學內容不同的情況可採用分組教學、分層教學等等。

5、優化教學反思,改進提升教學水平。實踐證明,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不僅可以獲得寶貴的教學經驗,還可以及時發現教學中的新問題,並通過改進或創新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進而實現自我超越。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8

我主要從科學課中體驗活動的創設與實施方面談談個人的反思。

我們已經意識到在科學課的學習中體驗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學設計中都力圖創設最能打動學生的體驗活動。當初在設計“地球上的水”一課時,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用水洗洗水果或者蔬菜,然後用飲料瓶來量一量大約用了多少水?從而體會日常無意識浪費水的行爲,但是在試教時發現,因爲受教室條件的限制,學生當時的用水量很少,基本上沒有浪費水,課後想一想,這是因爲我們無法在課堂上還原生活中的場景,不能讓學生完成“親歷式體驗”。這個設計失敗了,那麼該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無意間的浪費呢?經過反覆思考,並且和其他老師進行研究,我又設計了這樣兩個體驗活動:一個是家中的體驗活動:“記錄一週內 家庭用水情況。”學生回家之後,認真的觀察、仔細的測量,如實的記錄,然後把結果拿到班級中彙報,學生們在交流中感悟到水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另一個體驗活動是在課堂上“用飲料瓶接20秒水流”的實驗。這個實驗來源於“人們洗手往往開着水龍頭,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可是在課堂中的這個體驗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約600毫升!學生震驚了,當老師連續的追問:一次洗手浪費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個樓院?……這樣聯想式的思考,把學生的思維深化,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入,學生的心確實被打動了,他們強烈地意識到浪費水是可怕的,這種浪費水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於是學生自發地產生了制止浪費的想法,從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從這一體驗活動的修改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想:

1、親歷式體驗必須在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師虛設。

2、要抓住兒童常見卻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緻地關注生活。

3、體驗活動中教師引導作用尤爲重要,要起到點睛之用。

4、聯想式體驗要適時適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體驗基礎之上。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9

《清平樂村居》爲我們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

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本課中老師事先查找資料,瞭解艾滋病。然後注重情感的感染。要想使學生被課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動,首先作爲授課老師先要被感動。帶着飽滿的情感帶着學生走入文本,抓住課題爲什麼稱恩科西是“艾滋病小鬥士”進行展開。你認爲什麼人可以稱爲“鬥士”。學生踊躍回答。通過老師的範讀、指名讀等方式讓學生抓住文中的相關詞語和句子進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  頑強  抗爭”。瞭解恩科西是如何與社會偏見作鬥爭和如何呼籲人們一同關心其他艾滋病人的,從而加強對“鬥士”的深層理解。最後引出關注艾滋病防治問題的國際性標誌——“紅絲帶”,增長知識,瞭解它的象徵意義。

課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的拓展。“你還認爲那些人可以稱爲鬥士”,頓時教室沉靜下來,我把張海迪、海倫·凱勒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他們知道那些勇於與困難作鬥爭的人都可以稱爲“+6鬥士”。“我們怎樣也能成爲小鬥士呢?”學生的思路涌動起來,他們分別從面對困難和挫折去談了自己的看法。

《艾滋病小鬥士》這一課的教學,不但除了讓學生去感悟恩科西的精神以外,而且讓學生對了解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知識,知道它的傳播途徑,從而學會保護自己,關愛他人。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1

段時間我們一直沉浸在對《圓》這一節課的研究中,通過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對這節課的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關於導入的設計

本節課的導入分四個層次進行,首先通過老師用線繩工具在空中旋轉,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軌跡是一個圓。接着介紹含有圓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圓;再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見到的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讓學生體會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從而認識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圓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比較熟悉,在課的一開始我們就讓學生在老師的演示和圖片的觀察中清晰地看到這是圓,藉助這樣的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搜索自己曾經見到過的圓,從而初步地感知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圓與其他圖形的不同,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圓。通過這樣有層次的感知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圓的興趣。

二、關於對圓的認識和特徵的處理

在研究圓的認識與特徵這一知識點時,我們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第一種,把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它的特徵結合起來,即認識半徑以後,馬上研究同一圓中有無數條半徑並且長度相等等特徵;另一種:是先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再研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我們覺得第一種方法比較傳統,由於這一環節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研究幾個知識點的方法雷同,這樣老師的講解就比較繁瑣,學生缺乏研究的興趣。所以我們就選擇第二種方法,先讓學生通過自學書本,找到圓各部分的名稱,並認識它們,能在自己畫的圓中標出。接着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探究活動,討論交流半徑的特徵、直徑的特徵、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相關知識。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冗長的講解,學生學習方式的單調,而且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有興趣的,主動的進行探索。

三、關於數學史料的運用

本節課中我們兩處引用到數學史料。這些凝聚着智慧的數學研究史料,我們不僅僅把它們作爲引語或欣賞,而且還力求讓史料成爲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素材、發揮其數學的文化價值。

首先在學生對圓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後,聯繫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說過: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以此引發學生研究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在探究圓的特徵結束之後,藉助多媒體呈現墨子的一句話:圓,一中同長。讓學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識解釋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古代關於圓的史料記載,還可以鞏固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引用《周髀算經》中關於圓的記載,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拓展對圓的認識。在播放錄象,理解意思以後,進一步引導思考:如正方形的邊長是16釐米,你能從中獲得關於圓的哪些信息?讓學生進一步關注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係,爲後繼學習埋下伏筆。

四、關於媒體的處理

隨着以計算機和網絡爲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越來越多的運用於國小數學課堂。這節課我們把多媒體和其他傳統手段有效結合,力求找準最佳作用點進行有的放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導入新課時,爲了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先借助多媒體呈現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帶有圓形的實物圖片,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色彩鮮豔的圖片,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的興趣。接着運用動態演示,從實物中勾勒出圓,使學生清晰看到圓是有曲線圍成的。

在教學畫圓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兩段錄像。第一段在學習用圓規畫圓時播放,通過展示一個完整的畫圓過程,爲學生提供清晰地、正確的畫圓方法,爲學生獨立用圓規正確畫圓奠定基礎;第二段在介紹用線繩畫圓時播放,通過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的過程,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體會到用線繩畫圓的實用價值。

在研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時,當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圓中半徑可以有許多條,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同一圓中,從圓心到圓上可以發散出無數條線段。通過強烈的視覺刺激,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圓中半徑有無數條,感受初步的極限思想。

在研究車輪爲什麼是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這兩個實際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結合媒體的動態演示,讓學生隨着畫面和聲音效果的逐步展示,體會當車輪不是圓時或者車軸不在圓心位置時,車子行駛的感覺是不穩當的。從而體會到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要裝在圓心位置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價值。

五、關於細節的處理

1.在導入環節的摸一摸遊戲中,爲了使全體學生參與這個遊戲。我們考慮裝的器皿應該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學矇住眼睛。其他同學通過觀察摸的過程,共同感受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另外爲了讓學生的探索活動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我們在器皿中裝的就是用硬紙板剪成的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和圓。

2.整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知識的呈現是逐步完成的。爲了完整地展示這一節課的重點,我們準備跟隨課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個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完成板書。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多媒體展示的不足,使得學生在全課小結之時,能根據板書,迅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

3.在探究圓的基本特徵時,組織學生藉助圓規畫出任意大小的圓進行探索。在認識半徑以後,學生通過量一量,量出半徑的長度。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引導學生髮現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徑都是一樣長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徑和別人量出的半徑長度是不一樣的,從而體悟出只有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長度才相等。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我沒有按照課本順序講解而是設計了以下過程:

1、講解垂直平分線尺規畫圖的方法開始,然後讓學生探究理論依據;

2、練習畫垂直平分線,然後動手測量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進而得到性質;

3、還是利用尺規作圖,讓學生找到畫圖最關鍵是保證半徑相等,也就是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根據理論依據得到點在線段平分線上的判定方法。同時解決證明直線爲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時要同時證明兩點都在垂直平分線上。

通過做練習來看整體效果較好。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是一門內蘊豐富、審美趣味很強的學科,上好語文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閱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到了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整個課堂激情涌動,現擷取幾個片段,細品一二: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說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說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說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說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說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說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說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說中,發現他們真的彷彿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重點句,展開想象

在課堂上,我抓住了三處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麼?“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隻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啓發想象,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什麼?第九自然段:“我看見了許多許多……”發揮想象,“我”還會看到什麼?讀了這篇課文的孩子們,我想沒有一個會對這些問題不感興趣。很快地,他們的興趣、想象力被激發,紛紛呈現精彩絕倫的回答。在創設這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讀中,以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我想,這樣要比把文章切成幾塊拋給學生好得多。當然,這想象是不能脫離文本的,在想象時,還要學生品味作者怎樣描寫,如何表達,你能不能學學作者,把自己的想象生動地說一說?這樣,也把體會各種修辭的妙處結合起來而不會顯得空洞了。這些想象自然而然地起到以讀悟情,以想品情,以情激情的作用。學生讀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並樂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讀起來自 然就有“情”有“意”了。也許,這纔是孩子們眼中的“草蟲的村落”。在文章後半部分,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於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裏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麼職業,都在幹什麼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於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後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閱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4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神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的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隨後跳出七顆鑽石升上天空,變成了七顆星星。這篇神話情節簡單,但內涵豐富,它寄寓着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爲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學生讀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在感知童話豐富想像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愛心對別人及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生用心去領悟,領會教材。總體效果很好。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情感

課文開頭所寫的那種乾旱程度,與我所面臨的國小生的生活境況有很大差距,這就需要我們“未成曲調先有情”,我用動畫課件和淒涼的音樂做背景,乾裂的大地,枯萎的草,奄奄一息的樹,吐着舌頭呼吸喘氣的小狗……,我把聲、形、光、情、意融爲一體,接近學生與文本的時空距離,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積極的體驗,果然,學生在這樣的鋪墊下,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於故事之中,極富深情地朗讀第一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

二、抓主線,走進文本

教學中,由於有了興趣這個先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文本,藉助水罐的一次次變化這條明線,讓學生從水罐的變化中去感悟、去挖掘課文的內涵:是什麼力量促使水罐有這樣神奇的變化,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多次走進文本,去尋找那隱藏在水罐神奇變化之內的暗線——愛心。學生積極地探索和大膽地想像,抓住一明一暗這兩條線索,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水到渠成——愛能創造奇蹟。

三、借用關鍵詞,重點感悟

文本內涵較豐富,爲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內容,我借用重點詞語,讓重點詞語開啓學生情感的大門,比如抓住“所有的、乾涸、乾枯、焦渴而死”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水的重要;“喜出望外、真想喝個夠”等,體會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對母親的愛;“再也忍不住、嚥了一口吐沫”引導學生了解小姑娘當時多麼想喝水,從而體會她把水讓給過路人是多麼動人的行爲。給小狗喝水的時候,她還牽掛着母親,所以她分一點水給小狗,而現在從母親手裏接過水罐後,她把水毫無保留地送給了過路人,這裏再次體現了小姑娘的愛心是廣博無私的。

從背課到上課,我常常地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師有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深鑽教材,課堂要體現新的理念,要有大膽創新的勇氣,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

1、授課就立足文本,但更應超越文本。

教師是教材的應用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創造但教材只是教學的材料,優秀的教師應立足教材,更應超越教材。讓學生從文本中走出去,讓語文課程具有更廣闊的空間,形成開放的語文課堂。而我在這節課上沒有爲學生創設由教材走向生活的途徑,沒能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去關注生活,沒有讓他們的情感得到昇華,我把學生的思維侷限在文中,學生反對神奇的故事有着濃厚的興趣,雖然體會到了愛能創造奇蹟,但也僅限於文中,學生按照我的預設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卻始終走不出文本,,究其原因是我在課堂上不夠煽情,情感不夠豐富,包括對學生的評價都缺乏激qing。

另外,在學生理解“愛心創造奇蹟”這個內涵後,如果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這對學生受到的薰陶和感染會更深刻。

2、文章的結尾處置上有點唐突

水罐的最後一次變化,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裏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鑽石,涌出清澈又清閒的水流,在學習時沒能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如果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像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荒蕪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裏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動物、植物及至大地將會……可引導學生想像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沒有“愛心”,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篇文章的內涵。

老師和學生融爲一體共同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是語文教學努力的方向。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後氣氛是課堂十分需要的,課堂能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和共鳴,心靈上能夠交匯是作爲一名老師必不可少的素質。這對我來說是欠缺的。在今後的教學中,這將使我努力的向使自己提高的更快。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5

這節課主要是讓他們能按不同標準對積木進行分類並計數,在一開始描述小丁丁和小巧小亞搭建的積木時,全班表現的都很好,都能說出按照顏色分,黃色的有幾塊,紅色的有幾塊,藍色的有幾塊;但是按照形狀分,學生還有點困難,圓柱體的有幾塊,長方體的有幾塊,正方體的有幾塊,不能完全的關注到,幼兒對顏色比較敏感,能清楚地看到顏色不一樣,但是不能馬上辨別出形狀也不一樣,特別是在一個搭建好的積木中。

但是在完成下面兩張表的時候,他們就不知道統計那個積木了,還在統計小丁丁他們的積木,這也是我沒有想到了,我已經在做之前說了統計表格上方的這個積木,還是有很多人在統計別的積木。

這節課上完了很不理想,還是有一些人在統計形狀這一塊出現問題,課後我借來了積木,搭建給學生看,這時學生已經能按兩個標準分類了,且能說出各自有幾塊。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6

在《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集體交流了小燕子三次去菜園觀察發現冬瓜和茄子的三個不同之處,教案中接下來的一個環節是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突然,有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冬瓜和茄子還有不同的地方。"一時,下面就有另外幾位小朋友"響應"。說實話,我在備課時沒有往這方面想過,十分驚喜學生的發現。於是,我鼓勵小朋友們大膽地說,他們興致勃勃地說出了許許多多課文中沒有介紹到的知識,如:"冬瓜的花是淡黃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冬瓜的葉子像手掌,大大的,茄子的葉子橢圓形,小小的;冬瓜有細細彎彎的藤,而茄子沒有;冬瓜的皮硬硬的,茄子的皮軟一些,而且很光滑……"我聽了興奮地說:"你們說的這些不同之處小燕子還沒來得及發現呢,如果燕子媽媽再讓小燕子去觀察,實踐,它也一定能發現的。"

我就讓學生小組討論,可以仿照文中的對話續編童話故事,喜歡錶演的小朋友可以分角色演一演。教師巡迴指導,對有困難的小組巧妙地幫扶。後來彙報時,學生說得津津有味,表演得活靈活現。雖然後面的教學任務無法按預定課時完成,但這種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了目標預定的要求,活躍了學生思維,鍛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創造想象力,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聲律啓蒙教學反思 篇17

《百分數的應用》這一單元是在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學會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並能用分數四則運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如何應用百分數的意義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如何溝通百分數與分數等數學知識與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繫,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成了本單元學習的目標。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其實可以歸納爲以下兩個關鍵點:

一、以百分數的意義爲突破口,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探索算法。

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其實質是用一種特定的形式(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無論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還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關鍵都是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能正確判斷把什麼量看作標準,即我們通常說的單位“1”。例如:求A是B的百分之幾?是A與B兩個量直接比較,以B作標準,列式:A÷B;求A比B多百分之幾?可以理解爲求A比B多的部分相當於標準量B的百分之幾,可以用(A-B)÷B,也可以用A÷B-1。其實兩種算法、兩種思路最終都是求A比B多的部分相當於B的百分之幾。至於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百分之幾,涉及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出現的“增加了百分之幾”、“降低了百分之幾”等等,只要同學們理解了這些概念的含義,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都是一樣。

二、以分數乘法的意義爲主線,理清數量之間的關係,選擇算法。

分數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是解決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一條主線。無論是關於納稅、利息、折扣的實際問題,還是解決稍複雜的百分數問題,都離不開對基本數量關係的分析與理解。如女生人數是男生的80%,可以得出“男生人數×80%=女生人數”;“十月份的用水量比九月份節約20%”,可以得出:“九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20%(九月份的用水量×20%)=十月份的用水量”。從這些關鍵句裏我們一定要找準單位“1”,即理解題中的百分數是表示什麼量的百分之幾,然後再理清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爲了降低理解難度,讓學生在分析題意時,首先要加強對分數、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這個基本數量關係,合理選擇列算式還是列方程解題。

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力爭做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特別注重改正應用題教學的枯燥、抽象的面貌,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實用價值。特別注重改變應用題的表述形式,豐富信息的呈現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例題、習題時,呈現形式應力求多樣、活潑,讓學生多種感官一起參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對數學的興趣。

本單元的教學中不足之處主要有:由於時間比較緊張,對應用題解法多樣化、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能力的培養還不夠到位。對於百分數應用題的開放練習及加深練習訓練的也比較少。部分同學對應用題的認真審題、分析數量關係、採用適當的方法正確解答問題的能力都還有待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