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6W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聲聲慢教學反思(精選17篇)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爲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脫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說“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說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爲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2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爲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脫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說“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說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爲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關於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置,在課堂上注意簡練自己的評語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3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歷來爲人稱道.詞中展現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 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可以說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在 設計本課思路時,我主要是想讓學生在讀中品味作者的"愁".通過自讀,聽名家讀,配樂朗讀感受本首詞主要想表達的情感——愁,然後通過品讀,細讀來體悟作 者是如何展現愁的,最後探究作者"爲何愁"等來展開教學.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詞作的愁緒,我結合了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在上課之前,通過西飛一中"漫 步詩林"學習方法交流區,發表主題"如果可以,你最想了解李清照的什麼 "瞭解學生最想知道的關於李清照個人的信息,然後充實網站內容,設計課堂思路.課堂一開始,就針對大家最感興趣的內容,讓大家自由的在詩歌網站瀏覽自己想 要獲知的信息,並且播放悽美感傷的《聲聲慢》歌曲,讓學生邊上網,邊受音樂的感染,零距離的走進李清照.上課時播放《聲聲慢》的配樂朗誦,亦是希望創設傷 悲的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到本詞傷感的意境中.

通過網絡瀏覽,學生充分了解了詞人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景淒涼的身世.通過知 人論世,學生對於詞人爲何愁,愁之濃的原因有了清晰的認識. 其次,根據學生鑑賞詩詞毫無章法,無從下手的實際,我依然延續了鑑賞詞作的一般方法,即知人論世,找詞眼,抓意象,希望學生通過本詞的學習初步瞭解鑑賞詩 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了賞析詞人"怎麼愁"這個環節上.在賞析"怎麼愁"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決詞人"如何展現愁",即本文的藝術手 法.

但是一堂課往往不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因而在上課時,本課課仍有不足. 第一,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後,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爲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展現自己,更是展現自己的理解. 第二,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爲黑板太小,而未能很好的表現,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說"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儘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發揚的方面,比如:對品詩步驟的引導、誦讀的指導、學生討論等。以上幾方面,語文組的前輩們給予了我一定的認可,同時也給我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現將自己的反思和前輩們的意見整理如下:

1、 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節是精心設計的,但因爲上課時有點緊張,有疏漏。因而上完後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個人素養還應加強。 2、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但教室電腦突然出現問題,致使課件反映遲緩,影響了對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的介紹,導致學生沒能 生動了解作者淒涼的處境,從而影響到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其實,有關作者的生平及創作背景,完全可以交給學生去回答,這樣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 習。 3、學生在班上交流時,應讓學生走到前臺去,這樣效果會好一些。這雖然是一個細節,但也會影響上課效果,不可忽視。學生交流完後,我小結時,自以爲比較精 當,但從錄像看,講的有點多,顯得有些囉嗦,應該結合詩歌鑑賞的要點稍作小結即可,這也是以後教學當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4、對於詩詞的鑑賞,沒能結合大學聯考大綱中詩歌鑑賞的考察要點,加強學生自主鑑賞詩詞的能力。 5、過於着重分析個別詞句,而忽視了突出“愁”的次要細節。 6、對“愁”因進行深層探究時,應明確“詞人爲什麼愁”這一問題。

另外,還有兩個弱點: 1、自己在課堂走動太多、太隨意,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 2、口頭禪非常多。“那麼”一詞不知說了多少遍,聽起來覺得煩。

通過這次研課磨課的教研活動,自己感慨頗多。上課是老師最基本的工作,但要上好一堂課卻很不容易。我想,自己離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距離頗遠。但如果我每節課後,都能回顧總結一下,我想,教學中的遺憾肯定會越來越少,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也會遊刃有餘。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5

本課《讀書郎》我確定了“學生們唱的歌”爲主線,從而選擇了《畢業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充實到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感受不同時代學生唱的不同內容,知道音樂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由此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1、用輕鬆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清晰的吐字演唱《讀書郎》,表現其天真活潑的形象。

2、通過欣賞不同時代學生唱的歌,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

3、用已掌握的演唱形式表現《讀書郎》,增添學習的樂趣》教學重點是學唱《讀書郎》難點是演唱即輕快活潑又不本課的不足主要在於學生歌唱積極性的調動不夠。他們回答問題很積極,但在歌聲中缺乏了一點主動與激情,在難點解決中學生能在教師帶領下唱好每一句,可全曲連起來唱時缺點又重現,可見在學生的內心缺少一種歌唱的積極狀態,這種積極性要如何引導開發有待與大家的研究與探討 。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6

教學《夕陽真美》時我緊扣文眼——“美”字做文章。複習舊知環節“美已生”:學生認讀着詞串,眼前彷彿就出現了夕陽西下時的美景,自然過渡到本課時的教學情境中“讀着這些詞語,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傍晚,爺爺和奶奶帶着我去看日落。於是,我們在天地間看到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導讀課文環節“美正濃”:我以“你從哪兒找到了美的感覺”這個問題貫穿始終。課文是按事物自身變化的規律來描寫夕陽的,我覺得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安排教學比較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我就按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順序讓學生自主讀出文中優美的詞句加以品味。他們陶醉於課文中,對“夕陽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讀:夕陽真美,美在太陽自身的位置與臉蛋的變化之中;夕陽真美,美在西斜時柔和的餘暉、深藍的天空和壯麗的西山;夕陽真美,美在下沉時緩慢的步伐、漲紅的臉蛋、多彩的雲朵;夕陽真美,美在落山時變紅的臉兒、輕輕的腳步和燦爛的霞光;夕陽紅,映紅了爺爺的臉龐,夕陽美,美得令爺爺陶醉……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了“壯麗、連綿起伏”等關鍵詞句,體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與文中的“爺爺、奶奶和我”產生共鳴,學生在誦讀中領略到了蘊藏在語言文字中的夕陽美。課外延伸環節“美猶存”:音樂聲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楓林、皚皚的雪景等自然風光圖,引導學生延續尋美的腳步,懷着一顆愛美的心,去發現、去欣賞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更多美的事物。

課堂上我還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比如在背誦第2、3、4自然段時,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背給大家聽,並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背誦,學生於是學得更加主動,讀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誦課文出示的掛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背誦自然、流暢而不費力,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從學生一個個聲情並貌的神態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確被這麼美的夕陽所吸引了。( 勵志天下 )

在教學中,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的地方:

1、備教材不足。我在挖掘雲的顏色的時候,學生說到了綠色的雲、藍色的雲,我沒有糾正學生。只要還是我不知道雲在陽光的照耀下是不可能出現這兩種顏色的。

2、對學生的訓練不夠紮實。我設計了一個句式訓練,被“夕陽染紅的雲,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還好幾個學生說像兔子、羊啊什麼的,我沒有進一步訓練孩子的句式,我應該再追問一句“什麼樣的……”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7

今天上了《心聲》一文,一些學生對文中的人物程老師頗有微詞,認爲她弄虛作假,不能體察學生的心情,一廂情願的安排她心目中的好學生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結果險些把事情搞砸了,要不是李京京及時“ 救駕”,她還不知要怎麼下臺階呢。我覺得他們說得的確有理。

程老師的做法確不可取。正常課也好,公開課也罷,還是原汁原味的好。爲啥要作假呢?雖然她的用心是好的——爲了學校的榮譽,但她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也在無意中給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程老師的做法我們當引以爲戒,不可效仿!老師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就要親近學生,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尤其是對學困生更要倍加關懷愛護,不嫌棄他們,才能贏得所有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8

從事了多年的教學工作,也講過不少次的古詩教學,總認爲古詩非常好講。但是來到一實驗之後,我對古詩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古詩教學並不簡單,而是非常複雜。

前幾天,我講了一節達標課,我所講的內容恰恰是一首古詩──《泊船瓜洲》。這是一首表達思鄉的詩,膾炙人口。對於學生來說,讀詩、背詩已不是重點和難點,因爲他們早在三年級時就積累過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感受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上,這也是我在請教同年組多位教師之後的共同意見。於是,我便在怎樣感悟古詩的情感上仔細揣摩,探尋方法。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幾個環節的設計讓我頗有收穫:

1、注重朗讀,熟讀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和詩人的感受會貼得更近。新課伊始,我先指名讓學生朗讀古詩,並指出多音字的準確讀音。之後,在學生討論詩意彙報時,讓學生讀出詩句再解釋詩意。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情後,又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我覺得學生的感情應該是越來越強烈的,他們的這種感情恰恰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2、重點明確,安排合理:

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講好一節課,而是能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這首古詩學生早就背誦過了,所以重點應放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時間的分配上,初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只用了半節課,後半節課意在品味詩情,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重點。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儘管本節課考慮多多,還有不足之處:

課上,同學們能按着我的思路學習,不過在感受詩情的環節學生體會得還不夠。首先,學生對於詩人的資料、詩歌的寫作背景還不是很瞭解。雖然課下學生查找過相關資料,但不具體,也不翔實,所以詩人寫這首詩的感情就不能夠很好地去體會,也不能理解爲什麼路途遙遠,詩人卻只覺得“一水”“只隔”。教師應該把詩人當時的心態,所處的政治環境,屢次的人生遭遇都講解給學生,用他們的生活感受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準確也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我想讓學生從“綠”這個字感受江南滿眼新綠,一派生機的景色。我也感覺學生對於作者多次換字的典故熟悉萬分,沒必要進行換字練習了。然而我的想法錯了。學生的體會不深刻,只有進行換字練習,他們才能體會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來,看似簡單的東西未必簡單。越是簡單的文章,它包含的內容越耐人尋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師付出的越多。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9

首先我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視頻,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

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體現“讀中有教,寓教於讀”的語文教學思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通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正確途徑,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習得和積澱語感,從而形成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課內與課外、語文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橋樑,在不斷擴大的言語空間中自由馳騁。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0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涌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並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短短的童話故事,蘊涵着深刻的道理。本課的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心對別人乃至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發生的幾次變化,於是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尋求“這些神奇的變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這個問題。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之後,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然後引導學生挖掘埋藏在課文中的本質,獲得感悟。從小女孩爲生病的母親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給小狗,再到自己嚥了嚥唾沫把水給了過路人這一系列舉動中,體會到小姑娘孝敬母親、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以及母親讓水給女兒,也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最終使學生髮現母女倆這一切行爲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透露出的那份廣博的愛心後,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感受到了哪些愛?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說的都是同學之間借筆、借橡皮之類的事。於是我加以引導:“想想你身邊,還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獻愛?”這時,就有學生提到了:“下雨了,媽媽給我送傘。”“媽媽每天起得很早給我做早飯。”“有一次半夜裏我發燒,爸爸媽媽馬上送我到醫院,給我拿藥、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邊。”…….孩子們已感受到父母的愛了。

然而,只激發他們說父母之愛,我覺得還不夠。課文中的小女孩無論是對小狗,還是對媽媽,甚至是對陌生人都能夠獻上自己的一片愛心,這份愛是多麼的廣博。爲了讓學生們在學會感受愛之後,能自主地把愛延伸下去, 我出示了最後一個問題:平時你們付出過哪些愛?有的談到爲父母分做家務,有的講述曾經幫助陌生人的經歷,有的神氣十足地講述着愛護小動物的故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一張張純淨的笑臉,一份份樸實的愛心,比鑽石更加光彩奪目,珍貴無比。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1

一、本課在單元的地位

本課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所以學習本文要了解 一些遊記文體的知識,要弄清作者的遊蹤,把握各峽特點和兩岸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特點,是很關鍵的。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定

劉大傑先生的《巴東三峽》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三峽的雄壯與秀麗,感受到它的雄險,它是一座中國千年文化的山水畫廊,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即把握作者的遊蹤,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這是教學的重點。但歷代文人遊歷三峽都是順流而觀,而劉大傑的《巴 東三峽》卻是逆流觀寫,而且主要是寫三峽山險水急 的特點,極狀了形勢的險惡,這就激發作者的一些想法,當社會環境惡劣,歷史處於衰退時期我們如何去做?在描寫三峽山水特點時還寫了兩處人文景觀,三峽裏的人文景觀很多 ,可筆者卻只寫了昭君幼居,劉備託孤的典故,這是什麼用意呢?胡人侵邊,王昭君決然站起,逆身走進大漠,漢朝的歷史因此而延續了百年。劉備託孤,敢逆吳魏,使天下 終成三足之勢 ,這些人物都 敢於逆當時的歷史潮流而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因此他們成爲了歷史上的兩座豐碑。作者將敢逆潮而動的歷史人物與三峽中的山險水急之景交織在一起寫,旨在啓迪人們,當歷史處於衰退時期時,俊傑當敢逆潮而動,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應是《巴東三峽》的人文內涵所在,也是將景和情融爲一體、寓情於景的寫作寓意,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突破,作者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不僅是和作者一起遊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景,更重要的是體會在遊歷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體會作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2

期會考試已經結束,綜觀學生的試卷,我發現:從整體上看,學生的卷面書寫得乾淨、整潔,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好。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由於一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考試,題比較活,因此對於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解決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過於馬虎,不認真審題,在應用數學中出現漏題、將數抄錯、計算時得數出錯的現象比較嚴重,因而失分較多。

看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國小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入學之日起,進行訓練。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中國人能把筷子運用自如,而且也非常愛用筷子,卻不習慣用刀叉,這既是長期鍛鍊的結果,又是長期習慣了的緣故。但人生下來並不能把筷子運用自如,沒有愛用筷子的習慣,這說明習慣的後天可培養性。

中國有句老話: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習慣養得好,終身受福;養得不好,則終身受累。印度有一句古諺語:“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青少年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階段,也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的最佳時期。一個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培養一個良好習慣的受益卻是無窮的。

今後,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習慣培養:

1、培養學生 認真審題、認真思考、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2、加強學困生的輔導,培養他們不懂就問的習慣。

3、平時爲學生多準備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培養學生靈活思維的習慣,做到活學活用。

4、在應用題方面應密切聯繫生活,加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習慣。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3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展,記住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

首先在複習中,我先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然後通過直觀演示,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並用語言概括,初步滲透了無限的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1/2×1/4=?由於學生已有了分數乘整數的基礎,所以不難猜出:1/2×1/4=1/8,接着就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分數乘分數爲什麼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摺紙的過程中,體驗到結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算式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類似幾道題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小結分數乘分數的方法。

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存在問題:

1.課上的很快,因此準備得有些匆忙,沒有做過多準備,使得在練習和摺紙驗證猜想的環節花去了很多無謂的時間,直接導致後面練習十分匆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語言不夠精練,沒有很好調動學生,導致活動中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小。

3.討論1/2×1/4,1/2×3/4的結果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好,現在想來是否可以直接出示算式,然後放手讓學生用不同方法去討論結果,再去猜想算法。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4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爲常見的現象入手爲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爲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爲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利用課件演示:公.......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二、充分朗讀,注重感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說、議學習2、3小節,瞭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說說讀懂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穫。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三、利用課件,解決難點。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四、整合資料,仿寫詩歌。

如何讓國小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使他們不僅有東西寫,還要有辦法寫,有文字寫。這就必須有一個讓學生作文練習的過程。“仿寫是學習作文的第一道關口”。但仿寫並非簡單的模仿和抄襲。因此,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這就要求老師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指導,否則,學生們將會無從仿起。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細讀第4、5節詩歌,體會反問句:“……不就像……”,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髮現這兩節的語言形式相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語言”爲內容進行仿寫。在仿寫之前,指導學生先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在哪裏發現的?”,先說後寫,“說”是爲“寫”作鋪墊。學生動筆時有了臺階,“仿寫”成了這堂課的亮點。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雲,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5

《藍色的樹葉》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爲一個助人爲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爲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爲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爲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6

我所講授的課文是《竹影》,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需要一課時。在這45分鐘之內,既讓學生學有所得,又寓教於學,讓學生的自我探索成爲主旋律,這是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對此。我是按照如下思路來進行的,

首先,定好學習目標,將探究問題及品位語言、瞭解西洋畫和中國畫的異同之處作爲教學重點和難點來着重把握。其它的目標比如積累字詞,激發對文化藝術的熱愛等,在教學重點解決的過程中,這些目標就會一同完成。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有關影子的謎語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並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他們自己蒐集的有關豐子愷的小故事,並處理字詞,以增加他們對作者的瞭解,培養他們自我動手發現學習的能力。

豐子愷之所以作爲一名藝術大師,是有其原因的,引導學生探尋原由。學生在快速默讀課文之中,瞭解文章大概,並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這個問題很好的鍛鍊了學生的自我表達的能力,也就是聽說讀寫能力中的“讀”、“說”。

接下來,進入對文章的局部合作探究階段。由於學生對問題發現和解決方式並不是很明確,所以我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中,先作了一個示範,提出一個問題,並於以分析解決,然後讓學生按照大致的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小組不明確的問題寫出來。其中的問題涉及知識性的也有語言特色的,學生的發現能力是非常敏銳的,若引導得法,他們的收穫也是比較大的。在其中,他們自我討論,聽取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他們運用了“聽”和“寫”的能力。

對於課堂教學中的第二個重點,瞭解西洋畫和中國畫的異同,則是從學生髮現的問題之中自然引入。爲此,我給學生呈現許多幅中國畫與西洋畫,讓他們在直觀的欣賞中談自己的發現,補充一些比較深入的不同之處,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就達到了適時而教,化繁爲簡的目的,使學生容易接受。

最後,佈置個性化的作業,根據他們自己的特長或唱或寫一些東西來讚美自己的童年。

這個教學思路代表了我在一年之中的大致教學所得,但其中學情分析、學習目標的定量化、學生的調動、教學環節的流暢性、時間的把握、課堂的教學效果檢測等問題存在很多不足,自我始終在探索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希望能得到其他老師的指點。

聲聲慢教學反思 篇17

《彈琴姑娘》一文表現出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而課文則是通過“我”不論是清早還是夜晚,不論是春夏還是秋冬都能聽到美妙的琴聲來表現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性格特點的。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瀝淅瀝地下着。只要琴聲一響,雨點就輕鬆活潑起來,輕輕細細地灑在樹葉上,灑在馬路上,灑在行人的雨傘上,也灑到人家關着的玻璃窗上……灑得長長的衚衕裏稀溼稀溼,耀出一片亮光來,它們多麼淘氣啊,跳着快樂的集體舞,跟着琴聲的節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夏天的黃昏,屋子裏還滯留着一股熱氣。人們都到街頭、湖濱、廣場、公園裏去乘涼,然而在那窗口裏,仍然不斷地傳出好聽的琴聲----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細細閱讀這優美的文字,眼前似乎呈現出春雨正在淅瀝淅瀝地下着,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琴聲與這春雨融爲一體,不由得讓人陶醉其中……而當我們靜下心來,欣賞這美妙的琴聲這餘,是不是也想到了能彈出如此琴聲的人,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文字的第二段,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人的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精神。這便是文章的思想內涵所在,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