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43K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

昨天我和同學們共同學習了《中心對稱》一課,縱觀這一節數學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 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 生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具體感受如下四點: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精選18篇)

(一)、目標定位準確,目標意識強。

這節課有三個目標:1、瞭解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2、理解並掌握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3、能設計簡單的中心對稱圖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體驗中心對稱圖形的美感。在由認定目標,實施目標等環節始終圍繞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效果較好。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2

本學期的集體備課,是用高效課堂的模式來上的。高效課堂的模式分爲四步:激趣定標(3分鐘)、自學互動(20分),適時點撥(8分)、測評訓練(10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被按排在順數第二位,感覺責任重大。本人也沒機會去縣城聽課,對於高效課堂的模式,還是不清楚。那次中心校舉行一節高效課堂模式的課。由於上完課纔去,開始上的都聽不到。我經過反覆研讀高效課堂的模式(九大工程三),加之又再次有機會到中心校聽高效課堂模式的課,和課後評課議課,又加之本人也有用高效課堂上課的意識。

我上高效課堂的模式的時間是20__年3月21日下午第三節課。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棉鞋裏的陽光》。聽課的老師是全校的老師。我準備的教具是生字卡,和生字組成的詞的詞卡,小黑板。

開始上課時,我檢查學生紙和筆是否準備好,發現同學們表現得很好。講了激趣定標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藉助拼音讀課文,找出生字,讀幾遍。會的學生可以教不會的學生。接着,我發了生字卡和這些生字的音節,生字和音節是分開的,讓學生找朋友,找出生字和它的音節。只發了兩個小組。我讓拿到生字和它的音節的同學,到講臺讀給全班同學聽。有一個學生,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卻不懂讀。我說:你不懂讀,怎麼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呢?課後反思,這樣處理方法是不對的,我當時應該表揚這位同學,說他認真地按老師佈置的去做,才找到這些生字和它的音節。不會讀的可以讓全班學生教他,或 哪位當小老師的來教。這樣可以激發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另一組也出這種情況,我當時是這樣處理的:叫學習好些的學生代替那位學困生。那位學習好些的學生不肯上講臺,那位學困生只好到講臺,我讓全班學生教他讀,就讓這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當時也應該表揚這位學生,然後叫會的學生教他讀。

這節課反思最深刻就在這兩位學生身上,因爲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事。

這節課的重點是識字寫字,我都基本做好。當教完生字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讀書,但下課的時間到了,學生只讀到一半就下課,本來按排學生讀完課文,再來寫生字詞。這樣是不是定標太多了,或不用讀課文,直接寫生字詞呢?課後反思,我認爲應該讓學生做作業,寫好這幾個生字就可以了。免得量多,使學生懼怕學習。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3

一位殘疾青年爲了生存擺了一個書灘,他看見一個國小生因爲沒錢,所以只能在他的書灘上偷偷地看書,然後又偷偷地溜走時,他會在第二天給那個國小生一個寬厚的笑容,讓國小生以後再來看書。後來這位殘疾青年知道國小生的父親讓國小生扯馬草換錢看書,就對國小生說,他家有馬,把馬草賣給他就行了。其實殘疾青年家根本就沒有馬,他是爲了讓那個國小生安心看書才這樣說的。

這個殘疾青年的心靈真的很美好,自己家本身就窮,還是殘疾人,但還讓那個愛看書的國小生白看他的書,讓國小生學到知識。在那個時代裏,有很多人都很貧窮,但那個殘疾青年卻能做出這樣的事情,真的很令人佩服。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是也有與這位殘疾青年相似的人嗎?有的人,開了一家書店,當看到一些愛看書的孩子在偷偷地看書時,不會趕他們出去,而是很歡迎他們到來。因爲這個開店的人懂得:開店不一定是爲了賺錢,而是爲別人服務;然而有的人,開了一家書店,只要看見光看書,不買書,不給錢的人,就會把他們趕出去,一旦給錢買書,就會很歡迎。我想,久而久之,生意好的那家店一定是允許白看書是那家店,生意差的那家店一定是隻許買書的那家店。因爲人們應該都喜歡能看書的地方買書啊!心靈美的人總會有好報。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4

這學期,我任教三年級語文。整本教材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傾斜的傘》,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敘述了雨中在那把墨綠色的大傘下發生的感人的故事。文章以“傾斜的雨傘”爲線索,通過寫外公和我彼此給對方撐傘的故事,以小細節見真感情,表現了祖孫兩代之間深深的愛。文章讓人感動,讓人體會到親情的溫馨。

本文在結構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前後兩部分內容穿越了時空。傘下的人物發生了變化——開始的傘下,是外公呵護着我,傘歪向了“我”這邊。後來,外公變得蒼老,而“我”已經長大成人,“我”在雨中,傘又歪向了外公。兩部分情節相似,語言描述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在課文的結尾部分,作者在抒發着內心強烈的情感。雨中傘下籠罩着的是濃濃的親情,時空變幻傳遞着的也是濃濃的不變的親情。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上完這節課,給我的最初感覺是同學們真正的體會到了那種濃濃的親情,加深了對愛的理解、對感恩的理解,我自己也完全沉浸在了課堂中,認真地和學生們一起去品讀、體會文章中的每一個詞語和每一個細節,和學生們一起去感受祖孫之間濃濃的愛。在課堂的最後,我和同學們一起講述了生活中的“愛的體驗”,師生的述說昇華了情感,讓學生能夠聯繫到自己的生活,聯想到自己的情感世界,讓他們學會感受愛珍惜愛。愛不僅僅來自長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會發現愛來自老師、同學、朋友,來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愛其實很簡單,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個微笑……就是愛的傳遞。教育他們在接受別人關愛的同時,要學會去關愛別人。

《傾斜的傘》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細膩生動、真摯感人,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學生的體驗,但還是少了一些靜心品味的過程。若是能讓學生在初步領悟課文內容時靜靜地默讀,教學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讀,讀中悟情,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會學會做人。

《傾斜的傘》帶給我的不僅是教學的思索,更是人生的思索。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5

經過再三斟酌,我選擇了《都市精靈》一文作爲開課內容。這是一篇隨筆,揭示了現代都市連鳥雀都不常見的現實,倡導“善待自然,優化自然環境”的理念。這個理念說起來簡單,可真正讓一個認知水平還尚淺的國中生,從內心去接受它,在日常生活中去貫徹它,可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畢竟語文課的學習還要考慮到人文性。怎樣把課上出新意、上得讓學生學有所獲?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在我心頭。

我又一次翻開了《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要“注重情感體驗”。讀到這裏,突然間我似乎捕捉到了一點靈感。對啊,我能否嘗試從情感體驗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心,體會作者的用意呢?我何不嘗試以此作爲構建本節課教學思路的依據呢?

於是,我設置了“文章寫了哪些城市的哪些動物?——作者對這些動物流露了怎樣的情感?——作者爲什麼會動情,哪些畫面生動、精彩?談感受。作者滿懷激情地描寫對比鮮明的畫面,想呼籲的是什麼?能不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加以體會。”進而 “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的主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怎樣來體會感情和作者的觀點呢?讓學生精讀、品味。具體的做法是:抓重點詞句段,談畫面生動在哪,談內心的感受。對觀點的提煉,設想從議論抒情段落中捕捉信息、把握大意,並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語文活動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這堂課最爲精彩的,我想是結尾。這篇文章主要是表達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優化生活環境質量的願望,其實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呼籲、警示,以引起人們的思考,發現問題後我們要反思今後應怎麼做。爲此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爲綠色奧運獻計獻策”的環節,展示圖標,讓大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引導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也正是對文章主題是深化和延伸。注重文本閱讀與體驗,使文本閱讀實在,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於聽寫讀說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拓展能迴歸文本。

課上完了,可也留給我一些想法。爲何構思一度“難產”?對《新課程標準》,我究竟讀懂了多少?對新的理念,在每天的教學中我思考了多少,又運用了多少?新課程理念不是針對幾堂公開課的要求,應該滲透在常規教學中啊! 我常常會抱怨學生“啓而不發”,“頭腦簡單”,卻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教法是否恰當。作爲一名年輕教師,轉變觀念應該不是一件難事,關鍵是自己疏於反思啊!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6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二年級學生已初步接觸排列與組合知識基礎上安排的。排列與組合不僅是組合數學的最初步知識和學習概率統計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學設計中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以落實《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爲了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劉偉老師在整個教學設計中,首先,通過“搭配食物”創設情境,引出搭配問題,並以此理解搭配的數學思想。接着,讓學生經歷“猜一猜,擺一擺,說一說,畫一畫,算一算”整個數學化的過程,來解決“倆件上衣件與三條褲子的搭配問題”,滲透組合思想,發展符號感,並使學生的思維在整個過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意識,學生通過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比較有序排列與無序排列,使學生體會有序思考的好處——不重複、不遺漏。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7

這節課重點突破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探討了“懶惰”在本文中的含義在備這節課之前,查閱了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根據這一情況,我覺得必須把這兩種基本的論證方法作爲重點來突破。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這一舉措是符合教學實際的,我認爲學生上完這一節課,是能夠基本掌握這兩種論證方法的相關知識的。

在品讀文本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開啓生活窗口,拓展語文空間”,因爲課語學科的外延與生活等同,在對“你能找出身邊的例子來支持作者的觀點”這一問題的解答中,同學們發言非常踊躍,氣氛非常熱烈,這讓我體會到,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正確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

本文的另外一個特質是運用逆向思維,向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其新奇的觀點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那麼探討本文“懶惰”的含義,破解課題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也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分析了課題。

我的這一節課難免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我會誠懇地向各位同行學習的,我深知我還年輕,這是缺憾,更是一種優勢。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8

本節課的我的設計思路是以審美教育爲核心,以“母愛”爲情感體驗主線,教學過程體驗音樂來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通過老師的積極引導,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課堂實踐,從而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和認知能力;通過不同的音樂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表現能力。

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組織教學中,創設情境,激趣導入。通過課件的播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二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活潑好動的生理、年齡特徵,備課時,我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作重點。比如從上課一開始,我就走到到孩子們的中間,來到大森林裏,課中設計了故事導入,我邊介紹邊出示根據 本課內容,並提出思考的問題,給孩子們講《大樹媽媽》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感動之後盡而主動地學唱歌曲,表現自我。爲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

二、“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是本課教法的宗旨

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培養了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學生學會歌曲的基礎上,爲強調音樂學科與其它藝術學科的橫向聯繫與溝通, 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且熱情高漲,我抓住有利時機進一步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唱歌曲。在學會的基礎上,教師有機地引導學生進行歌表演。再讓學生頭戴烏鴉頭飾表演情景劇……環環緊扣,動靜交替,學生們一直興趣高漲,其樂融融參與其中,輕輕鬆鬆的完成教學任務。創編音樂故事等活動,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教學環境中獲取知識,並且使學生在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形體藝術和語言藝術等方面都得到培養。

三、適時進行德育教育

個人一直認爲,一節音樂課,不應該僅僅滿足於歌曲的學習,還要適時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媽媽的愛。學生們睜大眼睛,靜靜的聽着,這種講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們對歌曲的理解。 這是一首抒情性的兒童歌曲,歌曲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歌頌了大樹媽媽對小鳥的百般呵護。旋律親切柔和,休止符的運用生動地表現了大樹媽媽對小鳥的深厚的愛。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9

醜小鴨--它一生下來,因爲長得很導,人和動物都不喜歡它,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裏受盡了折磨,之後它靠自己的努力,最後飛了起來,它變成了一吳美麗的、在藍天上自由的、高高飛翔的白天鵝!醜小鴨,變天鵝,靠的正是自己的努力。

看了《醜小鴨》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不要怕自己笨,只要用心去學去做,就必須能成功。爸爸,媽媽,老師,請放手讓我去做每一件事吧!我自信必須會像醜小鴨一樣,靠自己的努力“飛起來的”。

比例說我們班的劉愛娣。她剛轉到我班的時,她的學習不怎樣樣,有時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她不能流利的回答,常受到老師的批評,三年級時老師把我倆調成同桌,我就天天和她在一齊,學習、玩,我驚奇的發現劉愛娣在做每一件事都那麼專注,有一次我倆一齊預習一篇課文,我飛快的寫,5就把這篇課文預習完了,我轉頭一看,劉愛娣纔剛剛把自然段的段意歸納出來,過了三四分鐘,我一看劉愛娣把這篇課文預習的滿滿的,什麼分段呀,中心呀--,什麼都不差,我正看着劉愛娣的書,周老師過來檢查預習了,把我的預習看完,便嘆了一口氣,看完劉愛娣的預習還誇獎劉愛娣,這時我覺得劉愛娣的學習進步了許多,此刻到了五年級,劉愛娣的學習比我還好。

還有我班的範辰,他的學習在全班倒數第一,同學們見了他,常常譏諷他,羞的他擡不起頭來,但是自從上了四年級以後,他開始認真聽課,上課也不說話,做小動作了,每節課都能看到他舉手,聽到他回答問題的聲音,經過努力,他每次考試都在85分以上,語文、數學老師都很喜歡範辰。這兩個同學不是靠自己的努力“飛起來”了嗎?

我常常夢想着完美的將來,也許我長大了當個醫生,發明一種藥,病人吃了巴上會好。也許我長大是一名服裝設計師,發明一種衣服,人們穿着它會長出一對翅膀,像天使一樣自由自在的飛翔,也許我長大了一是名文具設計家,發明一種筆,筆上有燈,晚上寫字就更方便了,也許我長大了會到月球上造天堂--無論我將來要做什麼,都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

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祖國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裏高高的“飛起來”。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0

1、問題引入調動學生積極性

以三個問題引入,後來又設計了奧運會百米飛人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沒等我的問題說完就開始議論紛紛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少有學生睡覺。上課時,都很認真的聽課,對問題都會積極參與。

2、教學內容難度適中

在教學中就要把握好題目的難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剛開始難度不能太高,太難了他們聽不懂的話,上課就會失去激情,不認真聽課,會讓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讓他們以爲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沒辦法學好,所以教學時一定要選一些難度適中的題目。待時機成熟題目可以難一點,這樣反而激起他們的好勝心,攻克難題他們會覺得具有挑戰性,他們心裏會有一種不服輸的念頭,所以聽課就會更加認真。

3、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5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甚至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這時採用提問或討論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爲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4、多舉實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強調物理的應用,每個章節中都有相關聯繫生活的例子,多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他們知道物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會激起他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因爲要使學生學會你這一科,先是讓學生喜歡你這一科。

新教材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實踐和創新,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教師的工作重心也發生了轉變,教師講的少了,開放性的題型多了。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1

“0×5=?”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並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方框,每個盤子裏有3個圓圈,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後擦掉一個圓圈,剩兩個圓圈,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方框中一個圓圈都沒有。然後讓學生計算 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並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說明0×5爲什麼等於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裏,有的學生說“5個方框都是空的,一個圓圈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爲什麼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的說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通過這個小小的教學情節,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情境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它更能幫助孩子理解所學知識。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

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後比較怎樣算最簡便。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還親自經歷了計算的過程,最後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算法。

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的練習中,由於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則,不過整體還是很成功的。

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的開心,特別是開始的情境教學,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整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要在情境中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儘可能地從身邊的實際例子中去探索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感受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2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伴着烏啼、鐘聲,交織成一幅悽美的秋江夜泊圖。“愁眠”是《楓橋夜泊》的詩眼,因爲愁眠,詩人才看到月落、江楓、漁火,感受到霜氣滿天,聽到烏啼、鐘聲。月落後,天地之間一片昏暗,江邊楓樹影影綽綽,江中漁火星星點點,霜氣襲人、烏啼淒厲,景中無不帶着作者的愁思。詩人與愁思相伴,難以入眠。或許,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揚迴盪的鐘聲,才能與詩人相伴。在教學時,我從詩題入手,引出“愁眠”,在反覆品讀中感受詩人內心的孤獨。

一、讀詩題,談所得,引出“愁”。

“楓橋夜泊”簡單的四個字,交代了地點、時間、事件。“楓橋”在蘇州西北的楓橋鎮,詩人夜間在此停泊。詩題不難解讀,學生在課前也做了充分的預習準備,能夠準確說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詩題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遊客怡然自樂,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此時,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讀詩文,勾畫面,體味“愁”。

詩人揮不去幾多愁,無法入眠。正因與愁相伴、睡不着,詩人才能看到眼前景,聽到耳邊聲。“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詩人看到了什麼,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後,我讓學生按順序說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並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麼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學生說“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說:“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畫啊,那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張繼一直守着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鬱、孤獨、傷感。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幾個學生在說畫“江楓”時選擇紅色的畫筆。我沒有急着否定,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順着學生的話:“是啊,‘霜葉紅於二月花’,楓樹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搖搖頭。“是啊,四周黑洞洞的,藉着微弱的漁火,江邊的楓樹在詩人眼裏也是模模糊糊的,會透着火紅的色彩嗎?”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麼清楚。“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麼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詩人很孤獨,在秋天的深夜,會感到瑟瑟寒風,詩人甚至感到了——“霜滿天”。接着,我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後達成共識,詩人悽悽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啊。

三、品鐘聲,抒情感,解落“愁”。

“烏啼”、“鐘聲”是詩人聽到的。烏啼透着淒涼,但是鐘聲是複雜的。我播放了鐘聲的音頻,讓學生感受鐘聲的深遠、悠長,並補充了寒山寺鐘聲的特殊意義:過年時,夜裏11點40分寒山寺的鐘聲都會敲響108下,最後一聲敲響正好第新年的0點。這108聲鐘聲,預示着人的108種煩惱都會隨鐘聲消除。“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寫話訓練水到渠成。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張繼啊,請你不要再發愁了,這108聲鐘聲之後,一切都會好的。”“張繼啊,科舉落榜不算什麼,你還有機會。”……

寒山寺的鐘聲響了千年,你聽,在陳小奇在《濤聲依舊》中這樣寫道:“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歌聲在教室內響起,孩子們沉浸在音樂聲中,此時下課鈴已響,可他們堅持要聽完這首歌。我想,“楓橋夜泊”的風景和“楓橋夜泊”的鐘聲一定會留在孩子們的心中。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3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記住我》,英國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選課的時候,我顧忌到是公開課的緣故,所以主觀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課完成。於是着眼於此文,而因爲性格的原因,個體情感上比較容易迴避《記住我》的陰沉,而主動投入《合歡樹》的溫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堂課。

細想起來,選擇《合歡樹》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它打動人。但問題也同時產生,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麼我究竟要教什麼?但是我想既然已經決定了,改變不是應該有的積極的態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遊刃有餘地教。於是我就藉着《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講述文學作品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時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時而拉遠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無論如何都圍繞在“合歡樹”的周圍,回到了語文的本分上。

當然在準備這堂課的同時,我考慮的外在於文本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歡樹》;如何把《合歡樹》上成好的公開課;如何把《合歡樹》上成是“有效課堂教學”課題下的好的公開課……想的東西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放不開手腳。有時我想,從很多的目的出發,讓語文課承載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與有效的語文課堂。總於有一天,當我拋開所有的雜念,靜靜地自我誦讀《合歡樹》時,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真正屬於語文的感覺,屬於《合歡樹》的感覺。我常記得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一句話: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們中國人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我不恰當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中,這個“不變”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從文本出發。

“從學生自身出發”——課堂的導入。當然這個導入如果說還有可取之處的話,要感謝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們的工作給了我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從文本出發”——8分鐘的教師全文配樂朗讀。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勇氣的。在一個40分鐘的課堂中,花8分鐘實時間讀一篇文章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讀得不好,是徹底得無效;讀得動情投入,那麼怎麼把學生的情緒拉回來。如果讓此時課堂跟着感覺走,設計“請你談談你的母親”或者是“母親對你的愛”、“你應該怎樣去感恩”……那麼這樣的課堂還是不是語文的課堂;還是不是《合歡樹》的課堂?我想這樣的課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藉着《合歡樹》導入的主題班會。

那麼怎麼把已經“氾濫”的情感來回到語文,我想還是要 “從文本出發”——找人物。文學即人學。不樹立優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樣不解讀人物形象的課堂也不是好的課堂。從“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讓學生髮現人物,發現史鐵生筆下的一個真實的,偉大的母親。再由文學審美的技巧推出“合歡樹”的豐富意蘊,感受文章的巧妙構思與佈局。並且在題型設計上,以“開放性的選擇題”這一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的容量。文學不是科學,它真正的精彩不在於一堂課結束後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於留給孩子們更多的回味與思考。於是我在課堂的結束時,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當然課堂還是有諸多的遺憾,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來得及重點點到史鐵生樸實的寫作風格。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尚巧,但在文風上卻要去“巧”。《紅樓夢》中有一句:花至淡時始知豔,說得也就是這一點。而對於如今學生大學聯考應試作文中不斷地模仿、追求、崇尚華麗的文風這一現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導作用,課堂的“有效性”我想在這裏也是一種“從大處、從遠處”着眼的落實。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走在這條教學的“不歸路”上。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4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

第一步,課前讓學生蒐集白楊的資料,瞭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外在特點,以便爲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通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說的話。通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抓住關聯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覆朗讀,充分體驗感悟,自由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最終體會白楊樹不擇環境,生命力強的特點。雖然此時學生還是不太明白爸爸說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學生在此時已經體會到了白楊樹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通過質疑: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繼而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達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絲微笑”。由爸爸的神情變化深入體會最後一句話“那時因爲他看見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通過聯想:爸爸看到了什麼,在想什麼?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爲祖國邊疆的建設者。

第三步,回過頭來朗讀爸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的時候說的那段話,從而真正領悟爸爸的話的深刻含義。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現在讀這句話,學生已經清楚地明白原來“樹似人,人似樹”啊,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合二爲一。藉此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上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特點。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5

就本文的內容而言,選這篇文章很有很有價值,這短短的一篇文章,內容卻很豐富。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在文中都有所體現。九年級正是吹糠見米的重要階段,梳理議論文的相關知識,掃清議論文的學習障礙,建構議論文的知識網絡顯得尤爲重要。就本文的主題而言,選這篇文章很有意義,九年級的學生進入了學習的疲乏期,對自己的理想不夠堅定,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規劃,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這篇文章的及時出現,教師的及時引導,爲學生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這是由20__級2班“理想組”爲我們呈現的一篇自主推薦課。《成功的祕訣》是豐都縣“語文發展性閱讀”導學案上的一篇課外閱讀。學生把它選出來進行小組授課,原因之一:每個學生都有文本材料,便於閱讀;原因之二:本文是議論文,內容易於理解;原因之三:即將畢業的九年級學生學習上缺乏動力,理想在動搖,失去了人生前進的方向。

在授課小組的通力協作下,“理想組”爲我們帶來了一堂極爲精彩的展示課。

就本文的內容而言,選這篇文章很有很有價值,這短短的一篇文章,內容卻很豐富。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在文中都有所體現。九年級正是吹糠見米的重要階段,梳理議論文的相關知識,掃清議論文的學習障礙,建構議論文的知識網絡顯得尤爲重要。就本文的主題而言,選這篇文章很有意義,九年級的學生進入了學習的疲乏期,對自己的理想不夠堅定,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規劃,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這篇文章的及時出現,教師的及時引導,爲學生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6

《鳥的天堂》一課,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別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羣鳥活動的情景。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教學這樣的課文,就是要通過朗讀進入文字所描繪的意境,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教學中我就重點引導學生想象“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象,沒想到想象不僅產生了豐富的畫面,還產生了我所沒想到的。

一、在想象中豐富畫面

學習課文時,我以作者的心情爲線索組織教學。在第一部分,學生不難體會作者驚訝、讚歎的心情。我先讓孩子們找到形容樹的詞句體會,想想作者爲什麼會如此驚訝,重點放在課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寫樹的部分。這一段話語句非常生動: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也許是文字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是很遠,除了感受到一些美麗與生機之外,似乎沒有深深地打動他們。或許是心還沒有沉靜下來,所以很難感受到作者這份在寧靜中的美吧。

一直以爲看景讀景,是非要帶着這顆善感寧靜的心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美麗的。爲了能給學生營造氣氛,我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我開始動情地朗讀這一段話,慢慢地,孩子們的臉上有了一絲沉醉的氣息,好像已漸入佳境。當我讀完課文,他們開始踊躍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現的畫面:

生1: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樹,像一片森林,樹葉碧綠碧綠的,把河水都映綠了。

生2:我看到大榕樹的葉子非常光滑,像塗了蠟一樣,反射着那翠綠的顏色,刺得我們眼睛都有睜不開。

生3:我看到一樹碧綠的葉子,樹葉微微地顫動着,好像榕樹正在悄悄長大。

生4……

聽着孩子們的描述,我心中竊喜,看來這一招還真管用。記得以前學習這種畫面感很強的文章,也常用這種方法,而且屢試不爽。當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繪的文字時,才能讓想象插上翅膀,調動已有的經驗與積累,與作者的文字銜接起來,填充認知上的一些空白,讓畫面變得豐富生動。

二、我所沒想到的

第一部分的教學取得成功,於是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又故伎重演,引導學生想象榕樹周圍千鳥競飛、百鳥齊鳴的景象。我先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晨光中的大榕樹,“……那翠綠的顏色,更加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突然,靜寂的樹林中起了一聲鳥叫……”這一次學生更加踊躍,他們迫不及待地向我述說出現在自己眼前的畫面:

生1:我看到許多鳥在我周圍飛,它們擋住了我的視線,我的眼睛裏除了鳥再也看不到別的。

生2:鳥太多了有的甚至停在我的頭上、落在我的肩上。

生3:我彷彿看到了一場精彩的聯歡會,最先飛出來的是報幕的主持人,然後鳥兒們依次出場,紛紛登臺表演節目。

我忍不住爲學生豐富的想象叫好,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看到鳥飛出來拉屎。”哄的一下,教室裏炸開了鍋,剛纔還沉浸在聯歡會中的同學們一齊鬨堂大笑起來。聯歡會上出現了不和諧音符,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正準備發火忽然想到《富饒的西沙羣島》一課,於是待學生稍稍安靜我便問他們:“還記得《富饒的西沙羣島》這一課嗎?可別小看這些鳥糞,這可是寶貴的肥料,正是靠這些肥料提供養分,榕樹纔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長這麼大,長麼茂盛。大榕樹爲鳥提供舒適、快樂的生活環境,大榕樹成了鳥的天堂;鳥在榕樹上生活,也爲榕樹提供肥料。鳥離不開樹,樹也離不開鳥,大自然的和諧美好使巴金爺爺不由得讚歎“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聽了這番話剛纔還嘻嘻哈哈的同學們一下子安靜下來,我也輕輕地吁了口氣。

課後,回顧這節課,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讓學生沉靜下來,潛心閱讀,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繪的文字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形成豐富的畫面,這樣纔算讀出真味。但是同樣的想象卻產生不同的結果,那是因爲課堂是動態的隨時有新的內容生成,教師對課堂中的生成預設不夠。不過就算是這樣,學生出現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謬的答案,教師也不能發火,而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師生和諧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7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採取了“以讀爲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爲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學習詩歌的最好方式是有感情地朗讀,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學生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能夠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瞭解象徵手法,體會詩歌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我採用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學生則採用“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說”自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以及對詩歌表達的情感的體會。“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並能仿照詩歌的形式,創作同一類題材的小詩,用自己稚嫩的筆“寫”出告別童年的心情或者替作者補寫自己覺得合理添加的詩節。

關於中心對稱教學的反思人教版 篇18

在教學本單元前,我在班上用問卷測試了學生對地球形狀和運動等相關信息的科學前概念,發現整個單元幾乎沒有人能比較清晰的解釋地球形狀及其運動,對晝夜交替的現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許多錯誤的觀點,即使有學生知道,經詳細詢問,理解的比較膚淺。從而我們可以得知,關於天體運動是這批學生的科學知識的空白區,只有認真設計教學過程,細心準備教學材料,纔有可能讓更多學生通過經歷探究活動掌握準確的科學概念。

這一節課有兩個難點:一是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和聯繫,二是公轉速度在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速度差異。對於第一個難點,課本爲了減輕難度,把那一幅度刪掉了。但是我認爲既然提到了兩個不同的參考標準,就有必要讓他們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們學校的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所以完全可以適當深入下去。當然理解他們的區別的關鍵又在於能夠否理解遙遠的恆星發出的光是平行光這個道理。至於第二個難點,相對比較容易解決。只要說明了開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沒有太大問題了。至於有學生問爲什麼有這樣的規律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除了上帝,至今無人能夠解決。所以牛頓晚年專門研究第一推動力,並把它歸爲上帝,並非我們有些人想象的那麼愚蠢。也許這個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覺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在於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學中,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比如,在最開始時,介紹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運動的現象(當然是先讓學生講);在將太陽日和恆星日時,適當設計了日期的推算和閏年的產生;在講線速度時,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發射。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可以給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帶來一些生機和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