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課堂反思(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2W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 篇1

在課堂上我嘗試運用、熟讀背誦。我讓學生結合“葉公好龍”的來由,思考:爲什麼要講“葉公好龍”這個故事?其目的何在?這個故事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象?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葉公這樣的人,並嘗試運用這個成語。學生很快就脫口說出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這樣的詞語,悟出寓言“諷刺了那些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的人”。順利地學文,我們再度齊讀課文,目的在於讓學生熟讀成誦。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精選3篇)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性作業:給葉公寫信,告訴他如何做一個表裏如一的人。我不是爲了讓學生去評價葉公,而是爲了驗證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對所蘊含道理的理解與運用,更是爲了驗證自己的教學效果。

總之,一堂課下來,感受很多,教學過程的預設需要精心,課堂生成的掌控需要及時,學生的理解需要引導,課堂氛圍的積極生動需要創設……而最重要的,卻是文言文的教學需要反覆引導學生去讀,只有讀,才能真正去體會文言文的學習規律,才能去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 篇2

去年10月份曾聽過竇桂梅老師的一節文言文公開課,受到的啓發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讀明白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從詞語、句的對照讀入手,整堂課顯得得心應手。但是能否正確流利地朗讀,本課出現幾個容易讀錯的字,而學生朗讀和背誦時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本課時,我指導學生先從“好”字,這個多音字來揭示課題,並就題設疑:哪些句子寫葉公喜歡龍?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課課文。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本課時我注重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着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理更正。

教學時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葉公見到真龍時,那種害怕的樣子。加上與老師一起競賽背誦時,短短的一節課時間有三十多名同學能順利地背下來,讓我意想不到。

在下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啓發引導,展開討論。採用對葉公應有多元評價。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類似葉公這樣的錯誤。

《葉公好龍》課堂反思 篇3

學習寓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寓意,還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則寓言的現實意義,學以致用,纔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學《葉公好龍》這則寓言故事時,我主要通過課本知識,使學生掌握學習這類知識的方法程序結構,先是揭題,通過題目,讓學生迅速掌握本則寓言要講述的大致內容,講的是一個叫“葉公”的人“喜歡(好)”“龍”的故事。這可以說是文章的脈路,讓學生沿着這條脈路自己去讀,自己想,最後歸納出寓意,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教學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說教。

二是抓住了“讀”粗讀讀通課文,爲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再讀理解難懂的字、詞、句。理解完課文後,通過指名讀、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對課文熟讀成誦。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明理,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探索生活中有沒有“葉公好龍”的現象,都表現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聯繫生活談感受,讓學生在一個沒有壓抑的環境下去學習,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一方面不僅能讓學生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初步領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課堂上,我力求給足時間,讓學生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