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4K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

學完這一課,有收穫,也有失落。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精選23篇)

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把寫信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充分感受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出示重點段第8、10、15自然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讀這三個段落。從凡卡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經常挨打受氣幾方面體會凡卡的悲慘生活。再結合現實,體會生活的幸福,思想教育得到昇華。

第二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標出文中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段落體會雖然鄉下生活苦,但有爺爺的疼愛,所以是快樂的,由此體會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的心情是多麼迫切。

接着我問學生課文爲什麼要插敘這些內容?學生多半回答不上來,經過老師的提示方纔有同學說是對比、襯托的寫法,用凡卡在鄉下的快樂襯托他在莫斯科學徒生活的悲慘。課文以夢結尾,凡卡的爺爺究竟能不能收到這封信呢?我引導學生從“醉醺醺”的郵差和不詳細的地址來體會結果,爺爺是收不到這封信的。即使爺爺能收到信,也不會把他接回去。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體會到凡卡的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

有一點我疏忽了,文中出現了凡卡的三次嘆氣,在課堂上我只顧着讓學生找凡卡寫信的內容和鄉村回憶的部分,忽略了作者的敘述部分。凡卡的三次嘆氣非常重要,可以體會到學徒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痛苦萬分,更能激起學生對凡卡的深切同情。

總體感覺,講得不夠細緻,像文中有些細節描寫應該引導學生重點揣摩,如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凡卡在寫信前,爲什麼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幾眼?爲什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都沒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太不應該了。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2

一、巧妙而別有用心的導語

“孩子們今年你們幾歲了?算算有幾天就要畢業了,回首童年你能用哪一個詞來形容?”大部分孩子都說是幸福的、快樂的……簡短的幾句話卻爲學生很好體會主人公凡卡的痛苦童年打好底色。我讓孩子講述童年故事來抓住孩子的心,創設童年情境說感受引導學習凡卡的童年,形成鮮明的對比,注重情感體驗。這個精彩的導語在課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親切自然地進入到學習探究中。

二、長文短教,讓學生走進文本

《凡卡》結構複雜,如果面面俱到的處理一節課很難處理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巧妙的以“從哪裏語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爲主線展開教學,真正做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的方法,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段第8自然段——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遭遇,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體會什麼樣的打叫毒打?怎樣被捉弄?吃的什麼?穿的又是什麼?然後層層深入指導:在這樣的毒打下,你看到了怎樣的凡卡?凝固的文本活了,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主人公彷彿血肉交融,化爲一體。她把讀書的權力交給了學生,充分信任學生,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凡卡去感覺、去體驗、去思考。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3

語文教學主要藉助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導讀的方式多樣,富有變化。

如學生談到第8自然段,老師問“這一段哪一個字揪着你的心?”引導學生抓住“毒”字,聯繫下文在書上畫出毒打的詞語?

接着教師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捱了一頓打,因爲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着了。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

“孩子們怎樣的打是毒打?”引導學生抓住“揪”、“拖”、“戳”等詞進行解讀的同時展開想象。當學生說到老闆娘拿魚嘴直戳凡卡的臉,師再次點撥:同學們,摸摸自己的臉,說說你的感受。再讀一讀。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當學生逐漸明確凡卡的信不會寄到爺爺手中,而爺爺即使收到也不會來接他時,我引導學生輕讀——“我們怎麼忍心驚擾她的美夢,讓我們輕一點,讓可憐的孩子的夢做得更長一些吧!”學生在輕輕地讀,悲傷卻是沉甸甸的。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4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22課。它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啓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明白,通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你讀過課題,分析記憶完“魯”和“櫓”後,我問學生:通過課下的初讀課文,你知道魯班爲什麼要發明櫓板嗎?學生很快找到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這樣很自然把學生帶進課文第一自然裏。講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提問:你從哪裏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學生找到了關鍵詞“滿頭大汗”,接着,讓學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樣子和魯班看到後怎樣想的?最後指導讀好這段話。學生們把十分吃力和滿頭大汗讀得特別到位。從他們的朗讀中讓我彷彿看到了吃力搖船的老艄公。

在處理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是抓住了“盯”這個字,我先把“盯”換成了“看”,讓學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讀一讀,感覺一樣嗎?學生都說不好。爲什麼?郝子龍馬上站起來說: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說到這裏還要老師講嗎。在指導朗讀時就感覺特別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兩個象聲詞和“輕快”來理解鴨子滑行的輕鬆。在這段中我沒有講,把時間全給了學生,我讓他們動手畫一畫鴨子的腳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沒見過鴨子,能畫出來嗎?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數孩子都畫得非常像。當問他們怎麼畫得這麼像時,好多孩子都說在電視上看過,在書上看過,在奶奶家看過……就這樣不講他們明白了鴨子爲什麼會在水裏輕快地滑行。進而朗讀這段,讀得特別生動。

當學習到第四自然段,“出神”這個此難住了孩子們,沒有一個回答的。我引導他們想象生活中對你感興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樣?有個學生叫起來:入迷。魯班在“出神”,那他此時在看什麼呢?再回到前文,他又會想些什麼呢?學in生說:眼前一亮,說明他想出辦法了。我因勢利導問:“爲什麼要馬上去做?”田炎生:他怕忘記了,想趕快試試行不行?”胡從政:“老師我知道他爲什麼找的是粗木棍?因爲細的會斷,也不好修成鴨子腳蹼的的形狀。” 是呀,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作爲老師的我們應鼓勵他們大膽想象。

最後,爲什麼稱這個工具爲“櫓板”?學生說得更是精彩。鍾文昊:人們爲了時刻想着發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來命名。這樣讓不知道的人們都能知道這個工具是魯班發明的。太好了,教室裏立刻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學完了全文,我問他們,你還知道魯班發明了什麼嗎?孩子們小手紛紛舉起,他們情不自禁喊出來:傘、鉅、雲梯、刨子等等。當我問他們怎麼知道的時,他們有的說從課外書上,有的說是從網上,有的說是爸爸媽媽告訴他們的。我真爲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叫好。最後我又留給他們一個小小的作業,課下收集有關魯班的故事,下節課我們來交流。看得出他們是喜歡這樣的作業。

回想這節課的得失,遺憾的是讀書還少,給孩子的機會還是不能照顧到學習較差的學生。這是我以後應該注意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時刻以《課標》爲基準,研讀教材,備透學生,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用在每一節課上,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5

本課不足以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教學反思不是“坐而論道的玄思”,“思”的最終目的是“改”,只有不斷地勤於實踐、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才能實現反思到實踐的跨躍。

1、加強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創建“各抒己見”、“不懂就問”、“相互質疑”的學生言論氛圍。

課堂剛開始時,有些孩子稍有“膽怯”,出現思想顧慮,擔心問題的回答不得要領,有失“面子”,也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應該更規範,平常課堂上的爭搶發言明顯消失。孩子們想保持好紀律,卻丟失了生動活潑的本性。

以後教學中以此爲目標,使學生在提問、交流、爭議、補充、修正中解決問題,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以達到“和諧課堂”的完美境界。

2、體現課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於,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創造一個“和諧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個別孩子沒有完全進入狀態,問題的回答銜接不緊湊。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也是我永遠追求的目標。

3、加強孩子們課堂言行舉止的規範性,使之“習慣成自然”。

最後我想說:“業精於勤,荒於嬉。”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勤思,勤學,勤寫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6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抒情文章,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再現了三亞落日這一美妙絕倫的景象,表達了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用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瞭解文章的結構,還精讀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本課時是第二課時,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與方法,一方面通過反覆吟誦,感悟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另一面,通過賞析交流,體會比喻句和擬人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受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三個比喻句,體會三亞落日的美輪美奐,並在此基礎上再次出示中心句“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除此之外,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的方法理解詞語,如理解“溫和”時文中的近義詞“柔和”,理解“醉醺醺”時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碩大無朋”時可結合課文內容或查找工具書等方法。

此外,《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所以,本課我讓學生找出比喻句、擬人句,感悟三亞落日的美及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在寫作中運用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優美。此外,練習用“先……然後……再……最後”把一件事按順序表達清楚。( 勵志天下 )

本節課研究的一個主題是“現代化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在一開課的時候,首先用一組三亞的圖片幫助學生回憶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再以一組落日的圖片,帶給學生一種視覺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第3、4自然段的時候,將自學邀請投在屏幕上,能使學生在自學時更加明確學習要求,從而更好地自主學習,這就比傳統意義上由教師口述,學生操作有效果。有時我們的要求提多一些的話,一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根本記不住,最後,以《永遠的邀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來總結昇華,讓學生回味無窮,繼續陶醉在美的藝術享受中。

課後,肖迪老師、信息部的老師們及我校的王虎校長、李定教導對我這節課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肖老師對這節課的總體評價是:朗讀加強,練習穿插,圖片結合。她認爲作者把落日比作孩童的這個部分,我在引導時,僅侷限於第三自然段,其實還可以聯繫第四自然段中的“頑皮地蹦跳”等,這樣更能提醒文章的整體性;在學習“醉醺醺”這個部分,出示的圖片不夠恰當,因爲“醉醺醺”是一種狀態,用圖不好解釋,而且圖釋容易固定學生的思維;在出示的其中一張落日圖中,要處理下載時其中的字眼;在範讀“我瞪大雙眼”時,先用敘述的語氣,不要突然讀得高亢,這樣更能體現層次感;“生怕”這句話的情感是否串到結束語,放到總結中,把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感體現出來,深化主題;最後的總結句“哦!這就是三亞落日!”應該用一組聯繫性的圖片把三亞落日呈現出來。我校的王副校長建議,在學生自學時,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指導朗讀時再做足一些,此外,在引導學生複述落日的變化過程時,可以讓學生先抓住關鍵詞說話,如果學生有困難再出示“先……然後……再……最後”這個句式引導。李定教導提出落日的美還更應該觸發學生的心底,可以抓住“美輪美奐”這個詞通讀全文,讓學生體會這種意境的美,還可以學生拓展想象,落日還會像什麼?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的意見我虛心聽取了,要想上好一節課,還真的需要多下工夫。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7

本節課以自學爲主,通過採用學生質疑解疑,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突破課文的重難點,學生積極主動,興趣高漲,基本達到預定的目的。

本節課的優點是1、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自學能自己解決,而且各抒己見,使答案豐富具體。如:爲什麼一個殘疾的老師會喜歡放風箏?這正是體現了老師堅強、樂觀、有崇高理想,有執著追求的精神品質。學生通過自學,朗誦感悟深刻,突破重點。2、自學效果良好,對課文的理解到位。3、本課力求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使學生通過自學、時空對話、有感情的朗誦等方法與文本進行對話,獲得情感的觸動與體驗,在不自覺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節課的不足是1、重點句的朗讀不夠到位,對重點句應再深究。2、時間安排不合理,前鬆後緊,結尾倉促。3、應再給學生多一點時間學生質疑解疑。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8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擡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彙,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着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後,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課文中我着重讓小鳥和青蛙,從語言,生活習性等各方面進行了對比。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擡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

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擡頭”讓學生理解青蛙的自負,和小鳥的謙虛。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

文中兩個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爲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分析青蛙的表情讓學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9

本課是一首充滿童趣、朗朗上口的兒童詩。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於本課詩歌內容淺顯易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所以我要求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以“__是__的家”的這個句式說話,並根據學生情況,引導學生試着寫一兩句。從而達到學生熟記成誦並能掌握詩歌句式的目標。

教學本課,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本課內容來看,學生對本課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較瞭解,也比較有興趣,但對最後一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的理解還有一定的難度,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總結,又是昇華。我也是藉助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來突破難點的。

本課結束後,我感覺到,像一年級學生學習這種應背課文時,先可以由老師適當指導理解,然後再讀課文,學生會有更深的感受。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又能降低學生背誦課文的難度,學生基本上都能當堂背誦。再運用形象直觀的媒體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麼本課的教學目標就得以很圓滿的完成,重點難點也能輕鬆突破,效果不錯。

本課的設計較爲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練習說“__是__的家”時,是否應用一些直觀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還是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她們積極調動頭腦中的已知,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不斷實踐、研究。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0

文章以“搭船的鳥”爲題,“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順便乘坐船”。一個“搭”字使鳥兒具有了靈性,體現了鳥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也正是抓住了這個字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理解 “搭”字在課題中的含義。李雨蒙站起來就說是 “搭窩”的意思,因爲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沒有說什麼就讓她坐下了。在這裏我應該進行適當的評價,把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學完課文後自己判斷,這個字在課題中是不是她剛纔說的意思。不過好在學完課文後我又讓李雨蒙回答了一開始我提出的問題,使她和大家都真正明白了“搭”字的含義。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小鳥的美麗和可愛展開討論,它爲什麼美麗可愛?帶着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感到“美麗”的是鳥的色彩:“紅色”的長嘴,“翠綠”的羽毛。翅膀帶一點“藍色”。我又及時的讓學生按照書中的寫法進行了仿寫,使學生在習作方面進行了鍛鍊。體現小鳥的可愛,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語“一下子”、“沒一會”。這兩個詞都是說翠鳥捕魚速度快,用的時間短,學生在這裏又補充了很多表示時間短的詞語,如:“馬上”“突然”“立刻”等,豐富了學生的詞彙。“銜”體現了翠鳥捕魚的技術很高,通過詞語的替換,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用詞的巧妙。

我通過一個個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力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我覺得這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一、讓學生讀課題後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確想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慾望,,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二、通過抓重點詞語,詞語的替換,豐富學生的詞彙量,體會作者用詞是經過反覆推敲的。三、仿寫練習,教給了學生一定的寫作方法,使學生的習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當然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以後在備課的時候不只要備教材,還應該備學生,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需要下功夫,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更上新臺階。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是國小教材中並不多見的議論文類課文。目的是讓國小生初步接觸議論文類型的文章,大致瞭解什麼是議論文,議論文的寫作方式,以及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達觀點。本文思路清晰,脈絡分明,通過舉例子的方法來證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個觀點。“只有勤奮才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上這節課前,我曾經想過幾個不同的授課方式。按照課文順序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的進行,或者是提煉觀點,隨後進行內容分析。最後根據學生實際,我班的學生能夠獨立找到中心觀點,對課文也能做詳細的複述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 興趣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把課題《說勤奮》的“勤”字獨立理解,再組“勤奮”一詞。通過近義詞的理解,能夠掌握課題的“說”是“談一談,說一說”的意思。那麼作者是怎麼說,說了什麼呢?學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起來,爲下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 自讀課文,初步探究

課文中最能表達作者意思的一句話是什麼?生很快畫出這句表達觀點的句子。把它和課文末端的句子並列討論。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通過抓住關鍵詞的方法,學生自己討論後的結果,知道設問句的作用,“只有”“一生”關鍵詞的解讀。此環節中我沒有真正做到以生爲本,自己提問顯得比較繁多。

三、 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課文中的兩個實例,司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我分別通過繼續抓住關鍵詞和文中文的形式來講解。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學生非常熟悉,對司馬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那麼,這是不是就是司馬光的全部呢?我引領着學生深入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理解的重點詞,在讀中體會司馬光的勤奮。通過“小時候”“長大後”兩個時間段的事例得知,他一直堅持,勤奮好學,終於完成了歷史名著《資治通鑑》。

童第周的事例使學生更深入瞭解童第周是怎麼刻苦努力,使得原本基礎很差的他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這一段通過學生的看、讀、討論,對文本深入瞭解。並通過兩人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總之,這節課使我懂得了以生爲本的重要性,懂得了教學不能急於求成,要真正做到循循善誘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教材本身,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技能和學習習慣。我也會在今後的每一節課的教學中身體力行,踏踏實實地爲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2

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因此,本節課的高潮部分在觸摸人物靈魂,感知人物精神內涵。這一教學設想起到了人文素養教育作用。也是本節課最成功之處。是本節課的最大的亮點之一。

其次,採取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這可從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投入的熱情程度和解答問題的質量上得到了明證。在第一大塊引導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某些詞語的品味、某些語段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加深理解、體會、感悟。這在教學實際中也充分得到了體現,但在引導學生討論作爲卓越的學者第二大塊上,朗讀不夠充分,品味的時間較匆促。這是這堂課中的一個小小的遺憾。因爲這篇課文語言是詩化的語言,而這詩化的語言又特別集中在這一部分,實際上我在備課的當下和課堂的實際操作上,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特點,並作了詳細的朗讀文本、體驗語言情思的教學設計,也付諸於實踐;但實際操作上由於時間關係而漠視了有些語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應該多朗讀、多品味,通過語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這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進一步加強的。

再次,在導入新課時,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於,我們班的孩子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老師 來聽課,心裏或多或少有些緊張。於是我採用鼓勵的方 式進入教學,效果較好。(導入語:今天,有這麼老師來我們班做客,對同學對老師來說,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老師的到來,同時,也把這掌聲送給自己,希望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長)。不足之處:

(一)難點沒有突出。

在理解比較這一過程中,即討論作爲前期卓越學者的說和做和作爲後期大勇革命家的說和做有什麼異同點。這是這課堂的難點,解決它,就可以達到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和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但我在實際的課堂上也忽視了一個小細節,每能強化一個學生的思維閃光點。這是這堂課上的一個較大的遺憾。

(二)缺少對關鍵詞語的鑑賞與朗讀訓練

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花樣翻新。語文課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不能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對優美精彩文段的欣賞和必要的獨到的分析見解。

(三)板書不工整,需注意。

同時,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我用一節課去完成,顯得有點倉促,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就不夠主動積極,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及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詩人,在搞文化學術這方面的說和做的態度,這個環節上顯得有些倉促,不少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從而未能發言,這是一個缺憾。

再有語文課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語文課的“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在合作學習中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穫。同時,自己也要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多注意,多揣摩,多推敲,多實踐。力爭每天都有一個臺階的進步了,加油!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3

《孔繁森》一文,通過描述其在援藏工作期間收養孤兒併爲孤兒獻血交學費這兩件感人的事蹟,頌揚了孔繁森關心愛護藏族人民,爲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孔繁森實在是一個距離遠,感覺陌生的人物。爲了讓孩子們對孔繁森有一些瞭解,課前我和孩子們上網收集了一些孔繁森的資料。在課堂上播放有關孔繁森的音像資料、圖片。這樣,學生對孔繁森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和初步認識,爲進一步讀懂、讀透課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

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怎樣才能讓學生準確地理解這句話呢?

我讓孩子們思考:課文圍繞“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這句話寫了幾件事呢?通過學習,孩子們明白了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兩件事:撫養孤兒、獻血供孤兒上學。接着我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孩子們都深深地體會到孔繁森的優秀品質。這樣,通過從中心句找事例,感悟人物品質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而且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的習作能力。

然後,同學們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孔繁森對漢族和藏族的團結所作的貢獻

本課的另一個重點是理解“請求”和“懇求”,在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們想想孔繁森到醫院會怎麼對醫生說,學生們說:“醫生,我想獻血。”這就叫“請求”,就是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但是醫生因爲看見孔繁森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沒有同意。於是孔繁森又說:“醫生,求求你,讓我獻血吧,我撫養了三個孤兒,我要讓他們上學讀書,求您答應吧。”……經過他一次有一次的表明自己誠懇的要求,這叫——懇求。說明它的程度比“請求”更深。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4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信息化的社會,要求學生加強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數學的

頭腦去思考問題,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數學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節課,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知識的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較爲成功。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回家路上》這一課是讓學生複習乘法的意義和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用一些小動物放學回家的畫面展現了許多數學的信息,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爲此,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中獲取知識。首先,我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圖中的信息(出示掛圖),然後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所見,再在小組內採用“你問我答”的遊戲方式,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並且運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興味盎然,積極思考發問並認真解答。如生1問:船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生2列出算式:4__4,生3說:我們可以利用“四四十六”這句口訣來算出它的得數。生4問: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__2,生6:利用“二六十二”這句口訣就知道它的得數了,不用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地數了,真方便。……畫面上的內容,學生真是無所不問啊!都能根據乘法的意義來列式的,並且都能正確運用學過的口訣來計算得數,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覺得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熟練應用2——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數學,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頭表達等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是以學生爲主,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給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和發展的餘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設計練習時,我注意到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特地設計了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如“師生對口令”、“爭當快射手遊戲”、“踩汽球遊戲”、“快速接龍遊戲”、“開啓動物之門”(找新家)等遊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愛學、樂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5

《囚歌》一詩濃縮着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於理想、生命和尊嚴的悲壯思考。今天重溫這首詩,學習詩人表現出的堅定信念、凜然正氣、錚錚鐵骨、崇高氣節,具有特別的意義。

爲此,教師必須“進入角色”,即把自己變成葉挺。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去感動學生;使他們體會到《囚歌》的情感美。我還要求自己,要用詩一樣的語言去講詩,儘量使自己的語言精煉、形象,充滿激情,以此去感染學生,使他們體會《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話,在《囚歌》的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審美教育。

本詩的教學,成功之處在於,學生在多重朗讀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氣概,併爲之而感動。在對詩中關鍵詞語的理解,他們能結合看過的影片、讀過的故事較爲準確地理解。比如學生談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賣友求榮的人。但國小生畢竟還小,他們對過去畢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們對詩歌,特別是抒情的認識一般還停留在感性的階段,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這些我在教學前預想得還不夠,因此課堂上實施時,有困難。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6

《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常識性說明文.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課文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在教學時,考慮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首先,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他們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內容,接着,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特點.組織他們自讀課文,認真體會鯨的特點.之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並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以第一自然段爲例,研究作者是怎樣說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說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最後,我根據課後作業題的要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分別畫出鯨睡覺,呼吸,進食的樣子,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又讓他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通過作業訓練,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從而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7

通過這樣反覆的語言訓練和演示課件讓學生直觀地去理解,我想,學生對於這個稱象的過程已經有了深刻的瞭解,於是我趁熱打鐵,問:你覺得曹衝稱象的辦法怎麼樣?好在哪?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能很快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回答出來。

接着我問曹衝是個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他的聰明表現在哪兒?第二個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我引導學生思考曹衝是用什麼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學生說出是船和石頭,從而想到曹衝懂得這樣的知識:同一條船,如果每次裝載的物體重量相同,那麼船身每次下沉的幅度相同,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每次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說明船上裝載的物體的重量也相同。

曹衝能給運用上述知識和現有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運用“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說明船上裝載的物體的重量也相同”的知識。先用一條船“稱出”(找到)與大象重量相同的替代物——若干塊石頭,再一稱一稱地稱這些石頭的重量。這樣,就把不能分開來稱的身高,體重的大象,換成了可以分開來稱的若干塊石頭,從而間接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曹衝是個聰明的孩子,他善於觀察、愛動腦筋。

我覺得這節課教學重點比較突出,教學設計和多媒體的使用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有幫助,還是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的。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8

在本節課的時間安排上顯得有些緊,學生讀的還是不充分,還有對課文的寫話練習和寫作方法的教學沒有完全展開,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遺憾.由此我也在思考,如果語文是一門藝術,我想大概是一門取捨的藝術吧,每節課多角度地突出主題的建構是容易的,但需要取時間還是舍內容,纔是更應該權衡的.這一點也正是這節課我感覺最難把握的,既想把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完整地展示出來,又想把教學課文的每個環節做到盡善盡美,讓我着實感受到了寸時寸金的可貴.倒底在40分鐘內如何取捨,我想這將是我和各位同行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共同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最後想說,教學本課後,心中存有許多留戀和些許遺憾。留戀的是大家陪我共同渡過的四十分鐘,遺憾的是這"白鵝"還羽翼未豐,請大家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同時讓我們每天多些努力,使我們的學生都能開開心心學語文,紮紮實實學語言,實實在在用語文。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19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的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這一課,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來展開教學。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雖不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學好它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爲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也會別有一番情調的。在學第二段中,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三亞的美,我也用美麗的語言引導着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邊讀邊說,三亞美在哪兒?有人說:三亞彷彿就是個藍色的世界。有藍的天,有藍的海,就連那白鷗的翅尖也讓人擔心會被海水蘸藍了。又有人說:我從小就喜歡海,三亞那玉屑銀末般的細沙,傍晚人們來這裏,踩上去一定會減輕一天的疲勞。還有人說:椰子汁我喝過,但沒有看過椰子長什麼樣,真想去看看啊!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孩子們對三亞的喜歡。那麼有了這種喜愛之情,洋溢在他們心中的必定是無限的嚮往,把握住他們的感情,引導着他們好好地讀一讀,美便成爲孩子們的了。但是,教學三亞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學生們覺得每天都看到日從東昇從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爲是,讀書也很平淡。爲了讓學生學起來帶勁一些,我引導着他們一邊學課文,一邊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日落對比。在比中感受三亞落日的與衆不同,也告訴學生平常的景象通過自己細緻的觀察也可以象這位作者一樣筆下生輝的。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20

一、精講少練,降低難度,把時間還給學生

九年級,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期間,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但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常常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得不償失。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補充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最忌在會考前夕還四處抓各地模擬題或重點中學的試題,然後照單全收,當珍寶似的發放給學生,反覆叮囑學生去做,其實這隻能向學生顯示老師的底氣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學生的集體恐慌。另外,學生水平不同,重點中學的試題也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望着一撂的衝刺、押題試卷,我們就是在這種勞而無功的失敗情緒中度過。因爲我們弱化了學生自學的能力,消磨了本該可以運籌帷幄的寶貴時間。所以我常常在這三個問題上自省:爲什麼會考語文知識和考點越來越細、越來越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會考語文試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必須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激情、興趣,鞏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與此同時還要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我們把知識嚼得稀巴爛了才喂到學生的嘴裏,這些精神食糧對年輕的學生來說是食而無味,脆生生的食物會更具有誘惑力、新鮮感和挑戰性。比如,筆者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文言文實、虛詞的整理和句段翻譯上,並佈置了大量的練習題,但因把學生所有的語文課堂都剝奪在練習、講評上,而課後學生又不可能在語文的複習中再花費時間,所以學生自主消化知識的時間喪失了,結果一個月消耗戰下來,雖然老師用心良苦,但學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沒有一點長進。指導方向對了,但教學手段卻錯了,而這樣的錯誤依然在繼續。

二、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教學重在引導。漢語言內蘊深廣,語文課堂上我們傳授給學生的只是九牛一毛,筆者認爲語文教學管理的生命在於“導”,在於“啓”,即引導學生投放精力,安排時間,催生主體慾望,激活學習激情。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這纔是成功的九年級語文教學。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但是到了九年級後,由於要進行專題性的複習,難免有些枯燥乏味,學生常悶着不說,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學生,常常有重理輕文、重英輕文的思想。課下用在語文的時間是少之又少,這就要求老師向課堂要效果,使學生在課堂上樂學語文,並把學習語文的時間延伸到課外。

1.必須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教師居高臨下地兜售知識,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其實大部分教師優於學生的無非是在經驗上,真正進入知識的操作階段,在思維的拓展度、靈敏度、準確率等方面很多老師都不及學生。因此,筆者認爲應該把學生當作朋友,當作學習的合作者,在課上、課下允許學生髮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唱對臺戲,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無所謂“師道尊嚴”。若能在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間的激烈辯論、師生間的良性辯論,筆者想,此時收穫的就不僅僅是課堂氣氛活躍的表面效果了。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更需要教師具有不怕“丟面子”的勇氣。

2.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去學。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因此,要用靈活的教法去激勵自主學習的興趣。

3.教師要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④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就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地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爲“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提高。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和服務員。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21

文章以“搭船的鳥”爲題,“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順便乘坐船”。一個“搭”字使鳥兒具有了靈性,體現了鳥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也正是抓住了這個字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理解 “搭”字在課題中的含義。李雨蒙站起來就說是 “搭窩”的意思,因爲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沒有說什麼就讓她坐下了。在這裏我應該進行適當的評價,把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學完課文後自己判斷,這個字在課題中是不是她剛纔說的意思。不過好在學完課文後我又讓李雨蒙回答了一開始我提出的問題,使她和大家都真正明白了“搭”字的含義。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小鳥的美麗和可愛展開討論,它爲什麼美麗可愛?帶着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感到“美麗”的是鳥的色彩:“紅色”的長嘴,“翠綠”的羽毛。翅膀帶一點“藍色”。我又及時的讓學生按照書中的寫法進行了仿寫,使學生在習作方面進行了鍛鍊。體現小鳥的可愛,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語“一下子”、“沒一會”。這兩個詞都是說翠鳥捕魚速度快,用的時間短,學生在這裏又補充了很多表示時間短的詞語,如:“馬上”“突然”“立刻”等,豐富了學生的詞彙。“銜”體現了翠鳥捕魚的技術很高,通過詞語的替換,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用詞的巧妙。

我通過一個個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力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我覺得這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一、讓學生讀課題後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確想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慾望,,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二、通過抓重點詞語,詞語的替換,豐富學生的詞彙量,體會作者用詞是經過反覆推敲的。三、仿寫練習,教給了學生一定的寫作方法,使學生的習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當然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以後在備課的時候不只要備教材,還應該備學生,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需要下功夫,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更上新臺階。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22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1、爲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2、後來爲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爲: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2、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爲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爲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爲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爲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爲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語文課《凡卡》課文反思 篇23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