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的反思總結(通用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98K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

《化石吟》這堂的教學,使我深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懂得,作爲一個語文老師要上好一堂課,實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準備。這篇課文我抓住了重點性的語句展開教學。“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那麼,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問題拋出,學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靜寂,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突然,教室後面跳動起極不和諧的音符—— 幾個學生騷動起來,甚至在竊竊私語。我正要發怒,轉念一想,已經第四節課了,學生能坐到現在也不容易,於是,我壓住火氣問: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通用23篇)

“你們幾個幹啥呢?”

“照片,恐龍照片。”

什麼,恐龍照片?我一激靈,來了精神,馬上讓學生把恐龍照片傳到講臺上。沒想到,這個貌不驚人的女生竟然送來厚厚的一疊照片,翻開一看,全是恐龍照片。

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啊,我何不趁此機會挖掘出我的課堂需要的資源呢?於是,我讓這個女生介紹了與這些照片有關的旅遊見聞。

“我在公園裏看到了巨大的恐龍化石,它鑲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還欣賞了栩栩如聲生的恐龍,由此我想,在幾百萬年以前,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龍… …”

一石激起千曾浪,臺下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

“我在公園裏看到了三葉蟲化石和魚化石,我想,在遠古時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後來,地殼發生運動,板塊之間的擠壓讓我們這個地方隆起,成了連綿不斷的山脈。”

如及時的甘霖,輕輕揮灑在乾涸的土地上,所有學生都睜大好奇的眼睛聆聽着這美麗的神話一樣的遐想。是啊,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嗎?

“化石,讓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化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進化的過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至此,這堂課的難點在生成的資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樣自然,那樣輕鬆愉快,不着痕跡,我想是我的教學機智幫助了我自己。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2

我講科學抒情詩《化石吟》一文,較好地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我用歌曲《一個美麗的傳說》創設情境,然後由此導入。“石頭怎麼會說話,他怎麼說,說什麼?”這樣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這首詩的慾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同樣起到了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目的。讓學生帶着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課文。

我覺得詩歌教學,採用範讀法效果較好。當我以自己最高的水平聲情並茂誦讀完全文後,教室裏響起了掌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詩歌韻律的教學,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讓學生在抑揚頓挫地誦讀中,帶着思維想象“逝去萬載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學會誦讀,學會思維。又同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

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思想。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了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讓學生學會保護自己身邊的環境,真正學會做生活的主人!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3

存在的問題:

1、時間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用時過多,導致最後一道想象題留在了課後。

2、劃分句子節拍時指導不到位。

很多學生在劃分句子節拍時錯誤,但因時間關係沒有深入指導,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書設計字跡大小不一。

總之,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更新教學理念,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長補短,不斷探索嘗試,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4

每次上課表面上看上去挺順的,但是沒有起伏,沒有亮點。而且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說在評價學生方面,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沒有認真的傾聽,而是想着自己下一句話應該說什麼,因而就導致對他們的評價不深刻。其實有些問題是可以在繼續深入下去的,而我沒有再追問,錯過了機會。對於評價學生方面還有一點,避免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評價要先說好的再說不好的。如果第一次叫一位同學朗讀課文他表現的不好,那你可以通過讓他對課文理解之後在給他一個機會。“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讀好,再給你一個機會吧!”從學生的角度講,他受到了鼓舞,起到激勵的作用。這樣學生的進步會很明顯!

那一節公開課我收穫了不少,特別是從有經驗的老師那兒及教研組的領導那兒學到很多。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當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好的語文老師是多麼的不容易。在課堂上他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從多角度來觀察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要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積累,注重課堂表達和朗讀能力。所以要想成爲一名好老師還必須有着一顆愛學生的心,時時爲學生着想。這種愛就體現在要對學生們將來的發展負責,處處爲他們考慮。我離一名好老師的距離還很遠很遠,我會一直努力,努力向它邁進!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5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說明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佈局和功用,學習空間順序說明方法。文本學習起來並不難,我覺得除學習說明文的知識外,更重要是引起學生對祖國的歷史、傳統建築藝術的興趣和自豪感,瞭解更多的與故宮相關的知識。雖然有部分學生去過故宮,但受地域、時間的限制瞭解並不充分、細緻,爲了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有更全面、細緻的瞭解,我將這篇課文設計爲網絡課, 除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與故宮相關的知識外,還學習利用網絡信息查閱所需資料,擴大課文外延,並以課件形式反映學習成果。故宮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九千多間房屋,九十多萬件藏品,九百多萬件檔案材料,涉及到建築、歷史、美術、工藝等方面,所以學習前要求學生對想了解什麼、重點了解什麼要有明確的目標,有針對性地查閱、學習。

教師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如:你知道故宮爲什麼叫“紫禁城”嗎?狀元在什麼大殿產生的?有多少皇帝住過故宮?等等。學生在確立學習目標基礎上利用網絡查閱所需信息,並以課件形式反映學習成果。從課堂交流和學生作業看,達到教學目的和學習目標,學生涉及的知識面廣,入題角度新穎,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祖國古代歷史、文化、建築、美術的熱愛,對網絡課這種課型也非常喜歡。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6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學生思考"有無得失之患"這道題時,剛開始十分困難,我提出了變換角色的假設 ,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進行啓發,當學生聯繫自身談得失之患時, 我也說了同是獨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並積極啓發他們,最後還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給學生,彼此共同領悟,共同進步!

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爲"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 我即時給予糾正.我還經常利用上課前五分鐘課進行一次小小的演講,每一次我都讓讓學生對演講者做出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爲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啓發使得這堂課更爲完善生動.

當然,本學期我也是第一次進行國中語文教學,對於新課標和新教材我還有很多需要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但我認爲,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會成爲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也將爲此而繼續努力!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7

以往的課堂教學,通常是老師問學生答,而且都是帶有一種強迫性的語氣。許多時候,學生往往出現沉寂與冷漠。如果,我們改變一下提問的方式,比如:誰來當小老師設計一個問題,讓大家來回答。當老師提出問題時,用一種請求的語氣說,你能幫幫老師嗎?這樣,學生就會很樂意地回答。

有一次,我在教學《烏塔》一文時,學完課文後,便提問:“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想對說烏塔些什麼?”這時,教室裏便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舉手。見此情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老師都有很多話想對她說,你能幫幫老師嗎?你能代老師說說話嗎?”這是,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有的還說老師我來幫你。

看着同學們都樂意幫老師的神情,我感到很欣慰。有的學生說:“我想對烏塔說,你真勇敢,一個人獨自遊歐洲。”有的學生說:“我想對烏塔說,我要向你學習,自覺鍛鍊自己。”有的學生說:“我想對烏塔說,你是可愛又可敬,我能和你一起遊玩,那就好呢。”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8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如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讓學生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呢?我從三個方面來着手。第一:請同學畫出描寫灰雀的句子,請同學反覆朗讀之後,老師範讀,學生想象灰雀在樹上跳躍的情景。再問:灰雀可愛嗎?你們喜歡嗎?還有誰喜歡?你從哪知道的?第二:請同學畫出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同桌之間練習之後,再採用指名朗讀;分男女朗讀;表演朗讀等形式練習對話。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他們的心理活動。並採用換位思考,讓他們說說那男孩爲什麼要抓灰雀?爲什麼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麼樣的心情呢?從而體會到男孩的誠實和可愛。

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第三:教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做了個小練筆:男孩答應列寧之後。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讓我激動不已。有的同學想象很豐富。文章裏所表達的內容,讓我感到學生在我的教學中理解了。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9

恐龍的滅絕有哪幾種說法。 交流反饋:你們找到了哪幾種說法呢?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生便將相關內容讀了下來,以讀代答。而我便作相應的總結,凍死,餓死──既反饋檢查了學生的朗讀情況,又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說法,有了一個整體上的把握,而且形式新,學生興趣高。這樣的形式還包括我後面出現的 :你是從哪裏讀懂恐龍被凍死或餓死,學生都可以以讀代答。這體現了一個“構建以朗讀感悟作爲主線推進的閱讀教學新模式。”以讀爲主,縱向推進,將朗讀感悟作爲一堂課的主線來推進閱讀教學的進程。無論是全篇課文還是一個段落,均從讀入手,以讀爲主來組織教學。以讀代講代問,學生以讀代聽代答,以讀書促思促悟,通過準確到位的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內容,感悟事物事理。

以上就是我對《恐龍的滅絕》這堂課的一點點教學反思,這次研討活動,得到了教研員、名師及學校領導的指導和幫助,在這裏我也非常感謝他們,真的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好的一次學習機會,讓我真正明白,當一位好教師,是要靠磨出來的。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0

今天,一上完課,自我感覺還不錯。與幾位老師交流後,我認識到我的課上最大問題是沒有突出重要內容,即對於文章中心的解讀不夠深刻。

課文的中心句“這位音樂家的動人之處、傑出之處,不僅在他的琴聲裏,更在他的人格力量上”重點對於後半句話的理解上。而我的設計,對於前面的“琴聲”也花了一定時間去感悟。對於這點,我自己也有意識到,但我常常犯這樣的喜歡撿芝麻,面面俱到的毛病。爲了更好的反思。我特意上網查看語文課上,老師們容易出現什麼毛病。一看還真嚇一跳。原來我以爲順順當當的設計,卻被視爲教師至上,以教定教。

作爲一個初出茅廬的老師,我對課堂總是把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都預先想好,並保證學生回答不會讓我無以應對。卻原來,我的這些問題爲牽引着學生的思維。學生被動地讀書、思考着,沒有個性地言說。學生接受的是我對文本的閱讀,成了等待灌注的知識回收站。

課堂受教學活動的計劃性、預設性的影響,學生被動學習,亦步亦穩,思維千篇一律,使課堂氣氛沉悶、封閉、機械。就算換一批學生來上課,也會是同樣的結果。議者提出了一個矯正的辦法:以學定教 動態生成。教學的即時性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

教學有預設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動態生成性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是對以往強調過程的預設性、計劃性、規定性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修正。

動態生成的課堂,要求教師以學定教,敏銳抓住即時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突破教案束縛,使課堂成爲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像動態生成、預設等詞,是以前學習語文教學論時經常聽到的,但是,我想,以我的知識以我的功力,這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只好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1

中國的古詩文字字珠璣,經歷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古詩文裏的靈感、智慧以及音韻之美,是其它很多國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誦”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現代的語文教師知曉其方法的並不多。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單單要棄其糟粕,更要繼承精華。而“吟誦”一法,是每個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應當瞭解與掌握的。在本節課當中,雖然嘗試用“吟誦”法來引導學生讀好詞,但由於學生已養成定性,再加之教師本身準備不夠充分,效果並不明顯。雖然如此,但“吟誦”一法,在今後的古詩詞教學中,還是應當多加堅持,這也是每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相信與始終堅持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語文課,應當尋“根”,追尋祖先優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尋語文教學規律的“根”,追尋人生根本意義的“根”。這也將是以後本人語文教學的方向。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學習的目的,既爲生存,也是爲了更好的生活,讓學生的生命有所成長。從學生的練筆當中可以發現,這一目標達成得很好。

無論如何,每一節課的首先的立足點要在於學生。衡量一個教師的課的成與敗,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否有所收穫,有所成長。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2

太陽的運動和影子的變化,對孩子們來說,太習以爲常了。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不陌生,但正是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變化,卻往往被學生忽視。一方面,學生對宇宙萬物懷着與生俱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們對自然界的運動和變化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本課的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真切感覺到太陽和影子永無止境地有規律運動和變化,認識到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之間的關係,感悟到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們探究的科學道理,意識到科學探究,永無止境。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採用學生喜歡的探究活動的方式,如畫物體的影子、踩影子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內外相結合,課內觀察與中長期觀察相結合,學生觀測記錄與研討相結合,意在讓學生“建構”,自己掌握科學學習的方法,自己發現科學現象的規律。本課的主要活動有:畫物體的影子、踩影子,做日影儀測影子,連續觀察記錄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日影儀中的影子,並在實驗室內模擬這些運動變化。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交流分享自己同他人的發現,建立對宇宙的情感,從而點燃探究宇宙的熱情。

其次,教師把孩子們帶到操場上,帶到陽光下,讓他們親身經歷畫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觀察影子的特點,預測影子在陽光下的變化,再通過玩踩影子的遊戲,讓孩子們在陽光下追逐,會讓他們感受到影子給他們帶來的樂趣。並且通過影子游戲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特點,讓學生將活動中的感悟認識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歸納整理。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3

關於文言文的教學個人認爲既要秉承傳統的教學方法又要有所創新。在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讀、議、析。在讀中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後來議,在議中析,逐層深入。

有關文中的“山、水”的描寫,作者用了兩個精妙的比喻,且這兩個比喻也較難懂。我請同學聯繫他們在物理課上所學的“光的反射”知識來分析“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這個比喻句。有關山的比喻就聯想美女。這樣兩個比喻在師生互動中解決了,顯得自然而不覺得深了。

在課堂教學上,進修學校的謝如意老師提到了三點:預設教案科學性、課堂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可持續性發展(作業發展性)

課堂動態生成性。也就是說我在上課過程中能夠伸縮自如地來引導學生,且與學生深入交談,學生又能夠有自己的不同見解並願意拿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把作業佈置給學生,這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這節課上,我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我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深入,還有在課前三分鐘的名言分析,學生做了分析以後,我的點評不夠深入,不夠具體。“目標應是正確的目標,夢想、理想均可成爲目標。但是夢想距離目標較遠,有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有的甚至是一種幻想。”而我沒有給學生點出這點來。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這些細節的,繼續努力探索教學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4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適的《我的母親》,教後反思這兩節課,我覺得還是收穫多。

收穫一:收穫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高漲熱情。我從沒有體驗過孩子們人人激情參與的語文課,就是後幾名的從不舉手的同學,現在的語文課上不但屢屢舉手而且是滿臉興奮地搶着舉手,希望我點他們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課就45分鐘,不能給每個同學一個展示的機會。不過我的公平原則就是一節課不叫一個同學兩遍,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穫二:以後必須深備課。自主預習的八項任務,教會了學生查閱資料了。以前孩子們是張着口等着老師“喂”,現在孩子們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後的幸福和快樂與大家一塊分享。好幾個同學都能講講胡適的故事,我都很吃驚的。這讓我認識到以後必須深備課備好課。

收穫三:學生學會語文思維了。這不但表現在孩子們的欣賞字詞句段上,更表現在孩子們的“三問同學”上。上節課,還能聽出有些同學是“明知故問”,而這節課卻是“虛心請教”的問。比如,王蒙蒙問的爲什麼“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而不是“一萬分之一”。這個問題已提出,同學們都笑了,但是全班沒有一個同學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馬了,可是這樣調動了全體同學的注意力,也啓發他們主動思考問題。再如,趙琦問的“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中爲什麼說自己“混”呢?所問的第一個同學沒有回答對,然後多半的同學舉起了手,搶答這個問題。第二個同學回答對了,同學們都高興地笑了。這樣的課堂是思維的課堂是表達的課堂也是幸福的課堂,還是師生其樂融融的課堂。爲自己這學期改變教學方式而高興,也爲孩子們成爲真正的課堂主人而慶幸!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5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薰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爲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薰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並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於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由於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瞭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藉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薰陶、張揚個性。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6

“打電話”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資料,本節課研究的是一個很搞笑的數學問題,其情境是打電話儘快通知15名學生參加演出。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選取最優化的思想。

在教學前估計到學生探索“打電話儘快通知15人”的方案比較困難,因此採取分層遞進的方法,先讓學生探索“打電話儘快通知7人”的方案,進而探索“打電話儘快通知15人”的方案。這樣處理教材,分散了難點,也貼合數學歸納的思想和方法。

本節課將探究“怎樣打電話最省”的過程作了較大的鋪陳,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不斷經歷試誤的過程,讓每個學生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認識設計不同的方案,於是,從方案一的“逐個通知”,到方案二的分組通知,最後逐步優化到“所有人不空閒”,讓學生充分體會了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與優化的思想。

在發現規律的教學環節中,我透過圖示引導學生有序思維。第一分鐘時,有幾人打電話?打完電話後共有多少人(那裏包括教師)明白這個消息?第二分鐘呢?第三分鐘呢?透過“層層剝筍”,規律一步步明晰,道理不說自明。

另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圖、式等方式來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案與結果,彰顯了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解決策略,同時也有利於符號感的培養以及建模思想的滲透。因此,儘管此環節的教學時間大大增加,但是,這一學習材料的教育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與拓展。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有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進行思考與自己動腦去找到最優的方法,而是比較被動地去聽別人的分析與辦法。

2、還是就應大膽地放手給學生,老師講得少一些。讓學生多進行歸納總結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7

大班的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幻想,在本活動中我給每個孩子語言表達,形體表演或繪畫的機會,孩子興趣十分濃厚,表現欲極強。

在幼兒分散、自由選擇表現方式展示夢想時,一大半孩子傾向繪畫,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只留下12個孩子表演,此時我有些緊張,因爲十幾個人表演的時間遠不能與幼兒繪畫的的時間相等同。於是我靈機一動,在幼兒表演的同時,插入了一些遊戲,如表演警察時插入了“汽車紅燈停,綠燈行”的遊戲,表演教師時,我增加了說反義詞的遊戲,這樣使得表演更加豐富,因此,靈活的教學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從活動效果來看,孩子們極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孩子的每一幕,每一個鏡頭,都演繹的淋漓盡致,甚是有趣,整個活動給了老師和其他孩子很多驚喜。

最後,雖然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是在對夢想的表達方式上還過於拘謹,不夠豐富。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8

首先,在這節課的整個磨合中,我始終在“教師跟着學生走”還是“學生跟着教師跑”這兩者之間徘徊。學生在運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詞含義之後,我的教學環節設計是質疑,並儘量依靠學生資源互享的原則自行解決。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以讀促學,讀是訓練學生養成文言語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對於文本缺乏認識和鑽研,就無法產生有實際價值的疑問,那麼所謂自主探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在實際操作中這一環節我雖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思路,但根據經驗也大致有個猜測。比如,對“奔倚其下”一詞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斷學生會從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圖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傳遞給學生,但是,學生不領情,有一個學生偏偏從對“動作”的理解遷移到對“ 心理”的揣摩。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麼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學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學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第三,忽視了檢查環節,教師的檢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可能這種熱情會迫於一種無形的自我“壓力”,可我們毋庸懷疑,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壓力,因爲這是學生的不服輸的精神、自我實現的願望在起作用。畢竟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應當儘量使他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並且能夠當堂掌握所學內容,也避免了往常“幹聽”的壞習慣。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19

《大瀑布的葬禮》一課講述的是巴西總統親自爲一條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主持葬禮的故事,涉及到保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這一世界性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環境問題的深深憂慮。

我在講解時,採用觀看雄偉宏大的瀑布畫面,將學生帶入意境,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指導朗讀描寫雄偉壯觀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部分(第4、5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欣賞大瀑布,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讚美瀑布,找出課文中讚美瀑布的詞,充分體會瀑布的雄偉壯觀後,讓學生朗讀,學生很自然地讀出瀑布的磅礴氣勢。這時我話音一轉,說:“同學們,我相信。大瀑布的美麗已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上,可有誰會想到,所有的一切,我們這也看不到它了,它成了歷史,成了我們記憶中的夢。我實在不忍心看到它現在的樣子。”學生立刻心情沉重,緊接着觀看逐漸枯竭的瀑布,讓學生說說心中的感受,滋味,再配上淒涼的音樂,讓學生朗讀描寫瀑布逐漸枯竭的部分(第8自然段),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了情境,朗讀效果特別好。

再讓學生分析迫使塞特凱達斯大瀑布這一世界雄奇景觀逐漸消失的各種原因,學生默讀第七自然段,很容易找到書中的原因。隨即引導學生更全面的辨證的看待問題,把問題引向深入。導致大瀑布逐漸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缺乏環境保護的責任心,不注意保護生態平衡,不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

最後我用設計總統演說以及課外拓展的方法突破教學難點。我巧用課文的空白點,設計一個總統演說的練習:如果你是巴西總統,在這個葬禮上,面對巴西人民,你會說些什麼?並作爲一個小練筆進行的。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20

這篇課文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來講完,所以時間很緊的,必須要學生按照要求進行了預習纔能有好的教學結果。但是就教學情況來看,只有三分之二的同學,能夠完成預習任務。而且同學們的預習效果不能達到要求。所以,在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訓上還應當多下功夫。而對這節課的內容安排,尤其是畫登月的全過程示意圖以及摸擬中央臺記者進行現場報道這兩個環節設計是成功的。一是符合新課改的設計,再則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性很高,平時上語文課常常走神的孩子也動了起來。

範例七反思: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重在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一般的小品文在寫法上的不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求知慾和探究學習的慾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敢於幻想敢於探索的勇敢精神和科學的精神。再把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結合相關的課外資料,把文本各部分的內容串聯起來做全面深入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

如果本課用讀故事或者講述故事的方法進行合作探究,效果就會更好。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21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以探索爲主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練習快速閱讀,提高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爲目標。《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寫了飛行員作家聖埃克絮佩裏在飛機墜毀沙漠,瀕臨死亡之時的心理活動。大部分同學對探險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往往關注的是這一領域的神祕和驚險刺激的情節,忽視心理活動的體味與思想內涵的挖掘。我們每一次閱讀也是一次探險的過程和心靈得到洗禮的過程。這篇文章比較深奧,所以對心理描寫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重點,由於預設性太強了,課堂上在環境描寫這個環節花的時間太多,導致在後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環節時間不夠,品讀比較倉促。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沒有調動起來。我想以後應當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淺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對文本的細讀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之前應紮實的把課文讀懂讀透,才能上出好課來。

1、在導入新課時,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談談對沙漠的認識,激起學生的興趣。2、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深,對心理描寫句子的品味是學習的重點。3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有點流於形式,品讀倉促,閱讀的積極性也沒充分地調動起來。4、自主合作探究時,學習的方法和手段也應靈活多變,時間可以安排2—3課時,以便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堅強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22

在教學時我利用了課文插畫,讓學生通過想象來感悟課文。一開始當學生讀到“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描寫橡樹外形的句子時,並沒有多少感情。“哨兵”他們沒見過,“粗壯、結實、挺拔”的樹也比比皆是。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插畫,畫中橡樹邊有幾輛汽車,畫得很小,這就襯托出了橡樹的高大。同學們一看到在橡樹邊顯得那麼小的汽車時,都發出了驚歎,這聲驚歎其實就是工人們和工程師爲砍樹而猶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釋的情況下,一幅畫就幫助他們理解了。

我們經常說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瞭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於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爲什麼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瞭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化石吟的反思總結 篇23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爲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爲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爲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在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