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6W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

面對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差不多有兩年了,這段時間來,從當初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準到基本瞭解這地區這階段的學生情況了。在教學中我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發音不準,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現階段,生字拼音教學仍然是必須的,它不僅體現的書面表達上,還表現在口頭交流中,語文教學作爲一種書面和口頭的教學,這方面顯得重要,如果單單是爲了考試而教學,那麼語文教學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②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③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閱讀速度慢。一篇課文他們閱讀完了後,沒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閱讀速度比較慢,往往耗費很多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在閱讀速度的基礎上做到快、準、狠,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校效率,不然學生的基礎仍然原有階段,絲毫沒感到自己在進步,讀過了哪些書?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注重課內的文章,更重視課外閱讀的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③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④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爲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語文的教學是一項重要工作,它注重培養人的基礎知識,培養人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當會重視基礎教育,挖掘學生的潛力,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2

本學年我擔任了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八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3

《醜小鴨》是人教版二(下)的一篇課文,也是安徒生十分有代表的一篇童話故事,寓意是十分深刻的,但是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是無論無何也不會真正理解安徒生先生寫這篇童話的真正用意的,作爲老師我們就應怎樣引導孩子理解課文資料,指導他們讀好這篇童話纔是教學的真正難點和重點。

一、讀準讀好課文

“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就應成爲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並藉助必須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和空間。例:揭示課題後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從讀得正確到讀出必須的語感;默讀課文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指名讀,男女分主角讀,這些多種的讀書形式讓孩子在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二、想象是理解和朗讀之間的橋樑

課堂上,我多處讓學生髮揮想象,,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比如:你是醜小鴨的朋友你會怎樣嘲笑他?如果你是醜小鴨你會想些什麼?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生活經驗,並讓他們帶着自己的感受來讀課文,讓他們用稚嫩純真的童心自由地去體驗自然,想象會潛移默化地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語言文字積累也很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再三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積累、加強感悟,例如:在學習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負、厭惡、孤單、譏笑”等詞語重點理解,,他們更能深刻感受到醜小鴨所遭遇的悲慘命運。課文中的很多詞語課後我也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寫一寫,記一記這樣會對他們今後的寫作打好基礎。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4

《花鐘》是三年級語文第13課的內容,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結合“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爲主體,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花鐘教學反思。課後有以下兩點反思:

一、對長句的指導閱讀

在識字的教學環節過後,教師注意對三個難讀的長句,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從現場學生的表現來看,長句的朗讀對他們而言是存在朗讀難度的。而我認爲從三年級開始注意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培養,從長句的朗讀到以後段的朗讀再到全文的朗讀,這應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教學理念能爲學生以後的朗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讓學生選擇“喜歡的”,形成個人獨特的學習體驗

課文中描寫了九種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我把花開的樣子變成一首“小詩”,讓學生選擇其中自己所喜歡的課文中對花開描寫的說法進行自己的“解讀”,學生因爲“比喻生動”“擬人形象”“描繪簡潔”等的角度完成自己的喜歡的闡述。教師不必費勁進行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解釋,學生自己就已經可以領悟,即可達到教學的效果,不會有教師牽着學生走的感覺。我想在其中學生也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學習體驗。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5

《天安門廣場》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文章,講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寬闊美麗,是聞名世界的最大、最美麗的廣場。在理解課文內容中,使學生從課文以天安門廣場的介紹與描繪中,知道中外聞名的天安門廣場上都有什麼,從而爲北京有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感到自豪,激

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成語和四字詞組,使文章有形有色,如:紅牆黃瓦、雕樑畫棟、巍峨壯麗、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翩翩起舞等。同時還進行了對偶的運用:如“鮮花和彩燈輝映,禮花伴歌聲齊飛”節奏強烈。另外文中還有許多冷僻的名詞,如:金水橋、華表、漢白玉、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並運用了比喻和象徵手法,讓我們感受到天安門廣場不僅壯觀,而且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也如紅日冉冉上升,日益富強,日益偉大,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教學中如果沒有攻克這些詞語和句子的難關,就很難領會廣場的壯觀,很難產生民族自豪感。

所以,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咬文嚼字,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好固定短語和冷僻詞及成語、長句,然後,讓學生交流預習中已經攻克的詞語,接着,運用大量的畫面讓學生對天安門廣場景物有直觀地瞭解,藉助形象理解語詞。

“鮮花和彩燈輝映,禮花伴歌聲齊飛”這一句,我讓學生回憶王勃的詩句,並學會在句中找對子,感受句子的節奏美,感受節日的喜慶與隆重。

攻克了這些難點,學生才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廣場的壯觀和美麗,莊嚴和遼闊,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6

課前播放同學喜歡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歌曲,給學生提供一個輕鬆的氛圍,給學生一種情境,後面的幾個環節也是以對話式的形式進行學習,而不是一板一眼的,讓學生懼怕習作。讓他們對自己寫出好的童話有興趣。

二、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首先想想選誰做童話故事的主人公;再猜猜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還要讓學生具體地想故事情節;最後在動筆之前再一次思考,即打腹稿。學生通過反覆思考,選主人公,想大致情節,才能編寫出完整的故事。

三、讓學生大膽的想象

我在教學時,儘可能地減少束縛,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勵,激發學生樂於寫作的激情,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去寫作。

四、先說後寫,積極評價

學生在有了寫作慾望時,我鼓勵學生先進行口頭作文,把故事說出來。在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評價,補充。看誰說的好?人物間的關係是否說清楚了;內容表達是否完整;想象是否合理……在交流中,逐步把話說好。學生會說了,寫自然不成問題。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的時候,我非常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珍視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讀自己的書.力求使閱讀成爲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在對話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

在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要求學生精讀深思,切己體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人物,分角色讀描寫哥哥(弟弟)往對方臉上吹蒲公英的語句,邊讀邊想象情景,邊讀邊體會句子中哪些詞教會你如何騙過哥哥(弟弟).接着,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本正經,使勁,假裝打哈欠等詞句聯繫上下文理解,將生動有趣的玩耍情景再現於頭腦中,並通過不同的表情,語氣,動作讀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將自己獨特的體驗表達出來.

對於第三自然段的教學,則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通過學生默讀思考,小組內生生交流,全班對話,師生合作,自己解決草 地爲什麼會變色這一問題,並在合作探究中讀懂課文,感受草地的有趣.

研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我着力讓學生潛心品評,在多元解讀中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與文本對話.它和我們一起睡覺,和我們一起起牀.在讀中體會我把蒲公英當作人,當作自己的朋友,親人,夥伴,姐妹……來愛.之後,再讓學生動筆修改,創意閱讀,把從那時起,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一種花.這句話改一改(從那時起,蒲公英成了我們 ),你會怎樣改 從而真切體會到我對這片金色的草地樸實,真摯如同朋友般的愛,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關係.

非常可惜的是,我在這一課時的實際教學中,還是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能夠突破繁瑣的理性分析,導致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二,還是沒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對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只是讓學生在讀,演中體會文中兄弟倆對這片草地的愛,沒能及時讓文本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溝通,要是我們在這片草地上會怎麼玩 這片草地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研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讓學生動筆修改時,也還停留在文本中的蒲公英成了我們 ,如果能跳出文本,改成從那時起,(什麼植物)成了我們 ,我也和(什麼植物)一起 ,一起 .那將會更有助於提高學生多角度,有創造性的閱讀能力.在課文最後總結昇華時,也只是停留在文中的我對這片草地的愛和草地給我帶來的快樂,而沒有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片草地的感覺.

三,對文本本身的鑽研不夠透徹,像爲什麼課題爲'金色'的草地,而不是'綠色'的草地呢

不足即是起點,我會以這些不足爲起點,在教學中繼續成長……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8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範人物,他的事蹟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孩子來說比較遙遠,要想從孔繁森撫養孤兒,獻血爲其交學費這一故事中體會他的無私與偉大,關心藏族人民、爲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感知其優秀,我覺得難度較大。文章末尾詩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學生更覺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學生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等待着去開發,學生的智慧火花是靈動的,等待着去點燃。我用什麼去開發、點燃呢?當然是文本這個媒介。本節課上我着力讓學生體驗文本角色,近距離親近文本,不僅要知其表面意義,更要領悟出深層次的內蘊,從而很自然地襯托出人物的精神,並對文中難點——歌詞的感悟能有了突破。個人感覺本節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深入淺出,高潮迭起。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 解讀教材的深入淺出。

1、讀厚教材。

於永正曾說過:“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擇取了孔繁森的一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其高大形象,怎樣把教材讀厚,豐滿人物的內涵呢?課前,我閱讀了大量關於孔繁森的資料對本課進行反覆還原解讀,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讓人感動,最後一個自然段藏民們深情唱的歌詞中的“光明”一詞,也就深刻起來,讓我出現了靈感。如在教學難點文中的歌詞時,我先以“小朋友們,你們讀懂了什麼?”這一問題爲引子,多元化地讀出“深情”的不同內涵,(感激、熱愛、自豪、團結等)。再適時地補充資料讓學生更全面地走進孔繁森,對孔的優秀品質有更深的感受,激發情感進一步昇華。接着問:聽了這些故事後,你認爲孔繁森爲西藏帶來了什麼?(學生回答爲:富裕、愛心、無私、奉獻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師:是呀,這些美好的東西帶給了藏胞們無限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們唱到(生深情地讀)。這一環節,對全文的難點進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紙背,帶給學生的是強烈心靈衝擊。

2、讀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讀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讓學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嘗試用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方法引導孩子抓住課文精要之處,把教材讀薄,提高課堂效率,激活學生思維。(1)把這篇課文讀成兩個詞“優秀”“感動”。如以“哪些詞語讓你感動”貫穿全文,抓關鍵,由表及裏引導學生品位朗讀。(2)對教材進行重組。在品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導出第一小節的“優秀”。此時的“優秀”,在學生眼裏是有着深刻的內涵的,是有着學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爲支撐的“有情物”,學生朗讀地釋放自然更加精彩,學生在一筆一畫地跟着我寫優秀這個詞語的時候,心裏裝着的是敬佩和感動。(3)抓關鍵詞,品味閱讀,抓住“懇求”“深夜”“悄悄地”“親生兒女”等品讀出人物的精神實質,這樣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較易接受,學生品讀得也較爲精彩。

二、語文教學要樸實紮實。

這節語文課我想充分體現這一點。語文教學的真諦是高屋建瓴,但又樸樸實實,可以模仿,可以借鑑,沒有故弄玄虛,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對文本的個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領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僅僅是圖片和文字而已。如課堂上我以關鍵詞“親生兒女”爲契入口,引導聯繫生活實際回味體驗,填補課文空白,發揮想象,活化感動,由己及他,由表及裏深入體會孔繁森的優秀精神品質。再如課堂上我結合語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人物有全面地瞭解。在理解“再三懇求”時採用換位閱讀的方式,把自己假設爲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說,我只是自然地引導,這樣學生離文本最近,最容易讀懂。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我想讓課堂成爲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爲學生的登臺亮相提供了一個個平臺,學生的精彩來源於課前精心設計的訓練,也想讓課堂因紮實的訓練而精彩。

三、着力體現“語文味”。

本節課着力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積累語言,因爲我知道將語文的工具性夯實了,語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語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語言文字背後的。多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多讀也是教師教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重點句子“像親生兒女一樣撫養”“再三懇求獻血”以及歌詞時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入情入境,動人心絃,感人肺腑。在反覆地讀中對句子的體會越來越深入,同時也讀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們的語文課,除了知識點的認識,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鳴,需要“語文味”。我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還需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瞭解教材的同時瞭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開始以“地圖“導入到一個個過渡語和評價語以及描述性語言的設計我都注意激起學生的情,讓學生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

此外在這節課上我還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對教材的一部分——課文插圖,我也進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學中我問學生:成爲孤兒的孩子,他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可是你們看?(出示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看到了什麼?這樣有效利用插圖資源,反襯突出了人物的高貴品質。在過渡到第三小節的教學時,同樣藉助插圖的內容導出:孩子們盡情享受着孔繁森的愛和關懷,一天天快樂健康的成長起來了,他們從不會想到,爲了幫助他們上學交學費,他竟然去(獻血)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情感的激化。思維的啓迪。

當然,這節課也有感覺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處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不是過於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過高了,還請專家評委們給予指正,謝謝!

我們呼喚有活力的課堂,我想這不僅需要學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師有“定力”,“寧靜以致遠”我需要的守住一顆平常心,在活力課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9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朝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到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成功之處: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爲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小綠龜的命運牽動着“我和同伴”及“嚮導”的心,也清晰的展現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我採取了聯繫上下文、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等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展到震驚與後悔;“嚮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展到發出十分難過的悲嘆。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0

引入課題,通過讀題引導學生提出課文中要解決的問題,是自己比較滿意的第一個亮點。課前設計了四個問題,“神童是誰?爲什麼被稱爲神童?神童的祕訣是什麼?題目的神童爲什麼加引號?”學生提出了六個有價值的問題,首先應該明白的“什麼是神童?什麼是祕訣?”及時的給與肯定,這是課前應該想到的。“學習語文就是要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學生知道了怎樣學習語文,就是要先提出問題,帶着問題去讀課文思考問題。以這幾個問題爲主線,貫穿整堂課,思路很清晰明瞭。

打破一段一段學課文的常規,按照問題的思路由易到難,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反覆朗讀來理解,準確的引導學生認識到:什麼是神童?什麼是祕訣?別人做不到的陳毅做到了這叫做勤奮,勤奮好學的孩子老師都喜歡。每一個問題的過度都能夠恰到好處,沒有嘮嘮叨叨的廢話,簡單的幾句話就命中主題,緊湊的教學思路,自己心裏很明白我下一個引導的方向是什麼?學生的注意力一直跟着老師的引導走,成爲自己比較滿意的第二個亮點。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1

在執教《祁黃羊》一文之前,我看到網上不少老師對“祁黃羊是否出於公心推薦解狐和自己兒子”教學反思。

我們班孩子一向思維比較發散,教學設想中我預測到的事情果然發生了。

當學生都對祁黃羊推薦解狐和自己兒子表示贊成時,一個孩子站了起來說:“祁黃羊明知道解狐得了病,還推薦他,是想讓他送死,因爲這樣他就可以報殺父之仇了。”他說完,下面一片驚訝聲,有的孩子感嘆道:“祁黃羊還真是詭計多端呀。”有的孩子義憤填膺地說:“原來祁黃羊是這樣個人。”還有的孩子舉着手叫着:“我有不同意見。”於是我請了舉手地幾個孩子說說不同意見。一個孩子說:“祁黃羊又不是諸葛亮他不會算,怎麼知道解狐病了?”另一個孩子說:“解狐要是病好了,祁黃羊豈不是會被解狐殺了,他怎麼會這個傻推薦解狐呢?”還有的孩子說:“如果祁黃羊是這樣一個人,他在當中軍尉的時候就可以找理由殺瞭解狐,而不是辭去職務之後,還要想這麼多辦法。”“不同意”幾個孩子又跳了起來。“解狐是祁黃羊的殺父仇人,他當然會注意他的情況,他生病一定知道。他病的快死了也一定知道”“他當官的時候不好害人,因爲那會別人抓,所以在辭去官職的時候,想個辦法除去他的殺父仇人,免得以後解狐來害他。”“不對”有幾個孩子說了話。“如果祁黃羊知道解狐都快要死了,祁黃羊還用得着去謀害他嗎?你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祁黃羊推薦要死的解狐是爲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中軍尉,他很狡猾,沒有直接推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主公以爲他是個公正的人。”當這個問題提出時,我已經在網上朋友的貼在中看過了,我班果然也出現了。幾個孩子說出了不同意。“如果祁黃羊這個時候推薦他的兒子,別人還不是要說的”“書上說祁黃羊想了想,鄭重地說,這一段又說了祁黃羊又想了想,鄭重地說”說明他對待這件事很認真,不是早就想好了的。如果他想好了就推薦自己的兒子,他就會馬上說。”此時,我的評價是“很會讀書,能聯繫課文中一個細節,找出自己說話的依據。”爲了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文本的價值取向,同時,幫助學生讀書體會。我指導“你們聯繫祁黃羊辭職的原由,再想想,他會不會因爲祁午是他的兒子而推薦他?”學生讀第二段,“不會,因爲祁黃羊多年爭戰,腿落下了毛病。打了很多年的仗,能活着說明祁黃羊有着很高的本領,當他也受了很多傷。如果,他的兒子祁午沒有什麼本領,上了戰場,就會被打死或者打成殘廢,那豈不是得不償失。”“祁黃羊生活的時候,是諸侯爭鋒的時候,如果他派上一個沒有本領的兒子做了大官,自己的兒子沒有了,國家也保不住,那不就得國破家亡嗎?所以他不會這樣的。”有時候課堂上學生對文本的價值取向出現質疑的時候,我們不能硬生生否定學生的質疑,也不能含糊其詞的贊成他的質疑,因爲,在學生成長其間,我們應該以較爲“陽光”的思想來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較爲正確地價值觀。我們只有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步入文本,進一步展開思路,進一步讀懂文本,進一步與文本產生共鳴,這樣的問題就不攻自破了。我們藉助的工具不是空談,還應該文本。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是國小教材中並不多見的議論文類課文。目的是讓國小生初步接觸議論文類型的文章,大致瞭解什麼是議論文,議論文的寫作方式,以及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達觀點。本文思路清晰,脈絡分明,通過舉例子的方法來證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個觀點。“只有勤奮才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上這節課前,我曾經想過幾個不同的授課方式。按照課文順序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的進行,或者是提煉觀點,隨後進行內容分析。最後根據學生實際,我班的學生能夠獨立找到中心觀點,對課文也能做詳細的複述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 興趣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把課題《說勤奮》的“勤”字獨立理解,再組“勤奮”一詞。通過近義詞的理解,能夠掌握課題的“說”是“談一談,說一說”的意思。那麼作者是怎麼說,說了什麼呢?學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起來,爲下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 自讀課文,初步探究

課文中最能表達作者意思的一句話是什麼?生很快畫出這句表達觀點的句子。把它和課文末端的句子並列討論。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通過抓住關鍵詞的方法,學生自己討論後的結果,知道設問句的作用,“只有”“一生”關鍵詞的解讀。此環節中我沒有真正做到以生爲本,自己提問顯得比較繁多。

三、 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課文中的兩個實例,司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我分別通過繼續抓住關鍵詞和文中文的形式來講解。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學生非常熟悉,對司馬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那麼,這是不是就是司馬光的全部呢?我引領着學生深入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理解的重點詞,在讀中體會司馬光的勤奮。通過“小時候”“長大後”兩個時間段的事例得知,他一直堅持,勤奮好學,終於完成了歷史名著《資治通鑑》。

童第周的事例使學生更深入瞭解童第周是怎麼刻苦努力,使得原本基礎很差的他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這一段通過學生的看、讀、討論,對文本深入瞭解。並通過兩人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總之,這節課使我懂得了以生爲本的重要性,懂得了教學不能急於求成,要真正做到循循善誘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教材本身,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技能和學習習慣。我也會在今後的每一節課的教學中身體力行,踏踏實實地爲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3

我把課堂導入的環節和調動學生的興趣緊緊結合在一起,在課堂的初始階段創設輕鬆的學習情境。因爲“興趣”是最好的學習驅動器,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就會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就能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你看過馬戲嗎?向大家介紹一下。”馬戲是小朋友所感興趣的,因此學生也比較喜歡學習。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我就儘量多地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發言。

在朗讀上,我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了朗讀指導,如:範讀、領讀和引讀等,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4

4月30日,按照學校安排,我得上一節校內公開課。我計算了自己的教學進度,這一天,我該講《口技》。

今年,學校要求所有的公開課都得采用“主體參與 分組合作”的新模式上課。這種模式兼顧了東廬中學和杜郎口中學的特點。本學期以來,我也已在班上做過一些嘗試。這節課,我也採用了這種形式。課上完後頗有些感觸。

1.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信任。

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學習上要給學生主動權。新推出的各種教學模式也都在強調這一點。我從20__年秋學期參與新課程改革以來,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應該說,這個問題是新課改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真正做到這一點,學生才能才被動接受中解放出來,纔會擁有自己的思想,創新纔有基礎。結合自己幾年來的思考,聯繫《口技》這節課,我認爲,這個問題中最關鍵的是教師應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

學生受知識、經驗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在很多方面會存在着不足,對很多問題的思考不會全面。因此,我們在很多時候,不會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的探究、解決問題。經常會不放心地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即使是讓學生去分組討論了,學生得到自己的答案了,我們依然要再強調一番,或將自己的“標準答案”再傳達一次。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養成習慣:反正我思考了,老師也不會採用我的,而且老師反正會給我答案,何必思考呢?

我的這節課,上課前給他們佈置了預習任務,強調了上課的注意點,把教參中的課文翻譯印發給了他們,對其它內容未做任何講解和提示。上課了,學生按分組在黑板上展示了自己的預習成果,除出現了個別錯誤外,基本沒有問題。然後就是讓我非常擔心的環節——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後,分別上講臺講解本組認領的任務,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令我驚喜的是,各組推選的代表一個個上臺了,對認領任務的講解基本清晰、流暢,問題的回答基本能讓質疑的同學滿意,出現了個別未能解答的,本組的學生立即發揮了後援團的作用,予以解答,沒有怯場,也沒有任何不和諧的音符。尤其讓我驚喜的是,第六組推選的代表是一個品行有些後進的學生,他上臺後除了對規定任務進行了講解外,還與本組同學進行了互動,讓同學們對他所講的內容能更好地掌握,可以說是上臺的幾個學生中表現最好的。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充分的信任。給他們信任,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纔會被激發出來,他們的主體性才能被體現出來,他們會給你驚喜。

2.教師不能迷失了自我。

上課前,有老師看到我的講學稿,跟我說:“這節課基本沒你什麼事兒哦。”這節課真的沒我什麼事兒嗎?不!應該說在這堂課中,我沒有迷失自我,我的主導地位並沒有喪失。而我也認爲這是在教學過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

給學生充分的信任,不等於自己當“丟手掌櫃”。如果學生完全能自學,一點問題沒有,那要我們這些老師幹什麼?學生的知識、經驗等畢竟有限,很多時候非常需要教師的提示和點撥。教師還應該是課堂的主導。

在之前嘗試這種新模式的過程中,我曾經完全讓學生自己組織過一堂課。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很是熱烈。但到下課時我交代給他們的任務也沒能完成,已完成的部分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問題。而我自己,整堂課無所適從。這樣的課,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課堂的效度不高。長期這樣,估計學生也會無所適從。

因此,在《口技》這堂課中,在不影響學生主體性地位發揮的前提下,我也積極參與,成爲課堂的主導。一是學習過程的設計。爲達到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講學稿”,任務分解清晰,完成任務的步驟明確。二是在課堂上適時點撥。主講的學生講解有錯誤,我適時插話更正;他們講解過程中遇到問題,本組同學又無法給出援助,我適時加以點撥;講解的重點不明確、不突出,我適時歸納、小結。三是不時“搗蛋”。課堂上,對於已經明確的任務,主講小組又未能講解清楚或知識點有遺漏時,我提示旁邊的同學提問,或者自己直接提問。

總之,經過《口技》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爲,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對已有的模式靈活運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又不迷失自我,才能充分發揮課堂45分鐘的效用。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我執教了二年級教材中《狼和小羊》一課,這是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

回顧今天的課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裏,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寓言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爲今天的教學,再從“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挖掘成功源泉

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我們的課堂學習要想讓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就應該首先考慮讓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學習,如何挖掘這成功的源泉?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個問題,想方設法讓學生帶着自信走入課堂。在課前遊戲中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傳話遊戲,遊戲形式雖然簡單,但目的是在簡單的遊戲中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這樣一種學習心態,在這樣一種心態下我順勢導入新課的學習,使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了學習。除此之外,我還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在無意識中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比直白地對學生說:“我們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注意看書”相比,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搭建朗讀平臺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蘊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閱讀教學,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兩點認識,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以讀促學,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重點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語引導學生開展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別分角色讀狼爲了想吃小羊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羊的話以尖細柔和說理的語調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的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學生爲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孩子們“我要讀”的熱情,激發起孩子們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創設,刺激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

三、拓展閱讀時空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閱讀是學好語文、提高寫作的有力途徑,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認識到閱讀對於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新課程頒發後,閱讀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大閱讀觀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過接觸大量的閱讀材料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習得成爲很多語文老師的追求,我也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隨者。語文課堂上的拓展閱讀,有課堂的當場閱讀--對文本的一種補充與挖掘,有課後的推薦閱讀--與文本相關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第二種方法,拓展了閱讀的時間--向課外延伸,拓展了閱讀的空間--向校外伸展。以好書推薦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讀好名著。推薦閱讀該書的原因有兩個:1、與文本相關。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選自這本書中,利於學生產生閱讀的親切感和迫切心理。2、能學以致用。今天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重視了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點,從而在一步步的朗讀中領會寓意,這種讀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時有所運用,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我想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會與日俱增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