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24K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1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所以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含義深刻的,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提出問題,但是學生質疑了,這麼多問題,怎麼收攏,怎麼有效的解決,而不是走過場,走走形式,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我想拋磚引玉吧,等會請各位多談談。我在這課中的處理是:老師有個建議,這麼多的問題,我們可以抓住主要問題來解決,(出示兩個重點句)只要讀懂了這倆句,其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四人小組合作研究,選擇其中一句,思考這些問題。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我的意圖是,把問題來個收攏,定一個導向,爲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有效地開展做好鋪墊。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確定好了課堂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爲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這得益於去年去梅墟中心國小聽課,當時聽的是特級教師瀝汾水老師作的題爲《探究課堂教學的成效形性》的講座,課堂中過分講究發散、探索,這些問題如何收攏,有成效,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師引導要明確,要有效。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所以我在這裏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轉爲合作探究。

在合作探究中學習昇華: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愛而沒想到回報;在沉默中,思索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懂得了接受愛的同時還要回報愛的道理。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2

課文以課堂教學進程爲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爲主要形式,以孩子們情緒變化爲描寫的主要內容: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漸漸回到熱鬧。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爲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閱讀教學要重視拓展性訓練,這有助於教學的開放,課堂知識的延伸,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既可以根據發散性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學生們展開爭論,交流看法,在這樣氛圍中,思維活躍了,內容拓展了,教學開放了,學生學會了不斷探索。

上述教學片段,就是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討論,引導學生跳出教材,談認識,談體會,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一些相關話題,讓學生繼續揣摩、繼續探究,以期萌發新思想。。真正讓學生跳出教材。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3

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有時甚至牽着他們走。

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節課成功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我爲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

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爲什麼沉默時”,林東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我沒有批評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換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4

首先,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考慮的不夠成熟,預設的課堂程序和實際的教學過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課堂語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靜心自對,思過學賢,學以致用,儘快提升素質是當務之急。其次,在高年級小組評課上,聽幾位領導的評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我在教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時要把握住幾個點: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體系,以文章前面的導學思考題入手,將問題簡化突破重難點即可,不能放不下學生,扶的過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類課文的字詞關應一帶而過,不可過細,將精力放在理清條理上,感悟語言,體悟表達方法上。二是要學會及時捨得,把多餘的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捨去,去粗留精,爲迴歸課文整體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節省教學時間,以利於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特色,學習寫作方法並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其三,學會盡快從線狀教學過渡到塊狀教學,從繁瑣的閱讀指導分析中解脫出來,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爲鍛鍊學生學文能力而服務,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其四,課前精心備課,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文本,又要備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課堂。

在處理生字詞時,除了將帶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還將一些藏族特有的稱謂出示,並教學生讀準理解,爲他們讀通課文打下基礎。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對課文有了大體的印象。我覺得這樣做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中下等的學生,不至於課文學完了,卻讀不準生字,讀不通課文。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突出的,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爲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學生從課文的4——7自然段讀懂了藏戲是怎樣形成的,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5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是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的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分數與除法間的關係,學生能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一來計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爲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

1.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拿一張圓形紙片代表一張餅,親自動手分一分,喚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組想辦法把3張圓形紙片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並讓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每人分得1張餅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說是3張餅的四分之一,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學生清楚爲什麼要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結果

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之後,我有意識的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題。1÷3= 8÷9= 2÷6=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比比看誰先算完。結果有的學生一兩秒鐘就舉起了手,而有的學生費了很長時間才寫出了計算結果。彙報之後,引導學生思考:1÷3=0.333……與1÷3=1/3 8÷9= 0.88……與8÷9= 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商計算太麻煩,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時告訴學生,以後計算兩個整數 相除的商,除不盡時或商裏有小數時就用分數表示他們的商,這樣既簡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

3、藉機引申,爲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次向學生介紹分率與數量的區別。如①“把一張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這張餅的幾分之幾?每份分得多少張餅?”② "把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是這根繩子的幾分之幾? 每段長多少米 "③"把4千克鹽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鹽的總數的幾分之幾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讓學生明白這三道題第一問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沒有單位,都是把總數看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總數的幾分之一,都是用單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如前三道題的分率分別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問都是求每份數量是多少,每份數量是有單位的,都是用總數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得數一定帶單位名稱。前三道題第二問的算法分別是1÷4=1/4(張) 2÷7=2/7 (米)4÷5=4/5(千克)

此處學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數量之後,爲後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4、讓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

當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引導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這時候,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多數學生寫下:a÷b=a/b,老師拿一名稍差學生的板書出來,故意表揚這位同學。正表揚卻突然轉身給這名學生作業後面一個大叉號。正當同學們都詫異的時候?問爲什麼錯了?這時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說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追問:“爲什麼b不能等於0?”。我繼續用課堂中的例題把1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4爲例,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中的‘4’表示什麼?”“如果把‘4’換成‘0’呢?”學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時----“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裏的b不能爲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爲0,所以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爲0的道理。這裏並不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爲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爲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爲“0”的道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沒有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種運算,是一個算式,而分數既可以表示分子與分母相除的關係,又可以表示一個數值。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位於本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別人有困難,我們應該熱情幫助,新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友好相處,團結合作。” 課文以李麗借綠鉛筆爲線索,記敘了一件發生在兩位小同學之間的事。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讀後自然受到助人爲樂的思想教育,讓同學們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的道理。

“李麗爲什麼沒有接林園園的綠鉛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林園園看見李麗畫藍樹葉爲什麼臉紅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大綱》要求和本組訓練重點,我在教學時着重體現如下思想:1.詞句訓練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2.注重朗讀訓練與指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停頓和語氣,還要根據不同人物選擇不同的語氣、語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3.緊扣課文思考題,理解課文重點。教育學生從小就以助人爲樂爲美德。

互相幫助,不應成爲一句口號。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每個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行爲習慣。但要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這是《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啓示。本課中的林園園,捨不得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說明她在幫助別人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會成爲一個助人爲樂的好孩子。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學生學習起來會很感興趣,輕鬆易懂。所以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進行反思,豐富內心感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爲什麼臉紅了?並着重指導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走進林園園的內心世界,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爲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課後我進行了拓展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說……”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裏話,進行說話訓練。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7

一,是對學生估計不足在保留英國國王問題上,本準備讓學生辯論,結果學生一邊倒,預設成空。

二,是自己本身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在講英國爲什麼能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時說不清楚,顯得匆忙、草率,沒有很好完成歷史溯源的任務。特別是舉丘吉爾例子,很不恰當,因爲丘吉爾例子說明的是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影響。

三,是在“光榮革命”部分,由於時間緊,提供的歷史資料較少,學生的分析顯得有點空,缺乏有效的生成;在講制度創新方面,教師直接點撥,德育方式顯得機械,留下明顯的灌輸印記。

啓迪:以後上課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進行多方預設;二要加強知識儲備,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三要爲生成留有空間和時間。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8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爲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爲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首活潑歡快的歌曲,講述的是好娃娃尊敬關心爺爺奶奶的事情。幼兒在熟悉歌詞的基礎上體會情感,表現歌曲的氣氛,願意學學歌中的好娃娃,在家中做個關心老人的好孩子是活動的重點。

歌曲的意境可以通過具體的音樂形象來表現,同時恰當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設生動具體的情景,使幼兒通過想象、聯想來理解歌曲,可使教學活動情趣盎然,生動活潑。在教歌曲《好娃娃》時,我創設了情境化教育環境,選擇五名幼兒扮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小孫子,這種教育環境優雅而舒適,充滿了童趣。音樂響起,頭髮花白的“爺爺”走了上來(拄着拐仗),“小孫子”急忙爲“爺爺”搬凳子。(“爺爺”爲“小孫子”翹起了大拇指)大家齊拍手說:“我爲爺爺搬凳坐呀,爺爺笑哈哈!”“奶奶”走了上來,步履蹣跚,嘴巴一張一合(沒牙),“小孫子”急忙給“奶奶”端了一杯茶。大家齊拍手:“我爲奶奶端杯茶呀,爺爺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孫子”的頭)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內容,又十分貼近幼兒的生活。接着頭髮花白的“奶奶”走下臺來,。這時大部分幼兒很有興趣,迅速理解了這首歌的內容。當“爸爸”“媽媽”親切地誇獎“你尊敬老人有禮貌是個好娃娃”時,歌曲《好娃娃》就充滿了感情色彩,“尊老愛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現。

雖然對小班孩子來說情境表演會顯得比較困難,動作、情感不會很到位,但孩子通過自己稚嫩的表演,真正領會了“尊敬老人有禮貌”的“光榮”,孩子身臨其境才能“心”臨其境,增強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自然地將自己角色化,與角色融在一起。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10

從事了多年的教學工作,也講過不少次的古詩教學,總認爲古詩非常好講。但是來到一實驗之後,我對古詩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古詩教學並不簡單,而是非常複雜。

前幾天,我講了一節達標課,我所講的內容恰恰是一首古詩──《泊船瓜洲》。這是一首表達思鄉的詩,膾炙人口。對於學生來說,讀詩、背詩已不是重點和難點,因爲他們早在三年級時就積累過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感受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上,這也是我在請教同年組多位教師之後的共同意見。於是,我便在怎樣感悟古詩的情感上仔細揣摩,探尋方法。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幾個環節的設計讓我頗有收穫:

1、注重朗讀,熟讀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和詩人的感受會貼得更近。新課伊始,我先指名讓學生朗讀古詩,並指出多音字的準確讀音。之後,在學生討論詩意彙報時,讓學生讀出詩句再解釋詩意。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情後,又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我覺得學生的感情應該是越來越強烈的,他們的這種感情恰恰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2、重點明確,安排合理:

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講好一節課,而是能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這首古詩學生早就背誦過了,所以重點應放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時間的分配上,初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只用了半節課,後半節課意在品味詩情,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重點。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儘管本節課考慮多多,還有不足之處:

課上,同學們能按着我的思路學習,不過在感受詩情的環節學生體會得還不夠。首先,學生對於詩人的資料、詩歌的寫作背景還不是很瞭解。雖然課下學生查找過相關資料,但不具體,也不翔實,所以詩人寫這首詩的感情就不能夠很好地去體會,也不能理解爲什麼路途遙遠,詩人卻只覺得“一水”“只隔”。教師應該把詩人當時的心態,所處的政治環境,屢次的人生遭遇都講解給學生,用他們的生活感受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準確也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我想讓學生從“綠”這個字感受江南滿眼新綠,一派生機的景色。我也感覺學生對於作者多次換字的典故熟悉萬分,沒必要進行換字練習了。然而我的想法錯了。學生的體會不深刻,只有進行換字練習,他們才能體會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來,看似簡單的東西未必簡單。越是簡單的文章,它包含的內容越耐人尋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師付出的越多。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11

《地球的新生》一課是人教版國小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屬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課件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認識破壞環境的行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爲,爭取人人都是環保小衛士,爲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課件的開始我選擇了學校裏的鮮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邊看圖,我一邊說“春天來了,心園的小橋旁、流水邊海棠花開放了,火紅的的花朵一團一團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圍着她不停跳舞……”結合圖片,同學們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憶裏,接着我們有看到了白玉蘭、金盞菊,我還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讓同學們一下子聯想到現在秋天累累的果實,然後我們又觀看了大畫家創作的有關大自然的作品,和他們所表現的植物照片,同學們看得非常認真,而且發出了對這些的作品的讚美。緊接着,我打開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這時候,整個教室裏發出一片低呼,“太難看了!”孩子們紛紛說,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麼?砍伐樹木、過度放牧……他們回答的頭頭是道,我繼續問你知道哪些是保護環境的行爲麼?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比如垃圾分類、隨手關燈、關閉水龍頭、騎自行車,乘公共汽車出行……然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例如我們校園的分類垃圾箱,垃圾都分爲什麼種類?分類後的垃圾將會如何處理,這對我們的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汽車排出的溫室氣體,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們不但自己要自覺愛護環境,還要注意宣傳讓更多的人蔘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作業可以分爲兩種形式,保護環境的,引導人們的行爲;破環環境的,發人深省,從而停止這樣的行爲。

學生的作業反映了他們的所見所思,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當中會有意識的作個環境保護的小使者。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12

學校賽課,我選擇《光世界巡行》這節課,本節是國中物理“光現象”的第一節,對學生認識物理,激發物理學習的興趣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設計好本節課內容,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我覺得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

一、有效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

國中生認識事物,處在從感性認識爲主,逐漸向理性過渡的階段。本節課開始,我通過神奇的泰山日出、靜謐的三潭印、神奇的海市蜃樓、旖旎的湖光山色、絢麗的節日燈展、繽紛美麗的禮花、神祕閃爍的太空、神祕的蓬萊仙洞、美麗的都市夜景等圖片給學生一場視覺盛宴,一幅幅美麗的圖片讓學生驚歎世界的美麗,讓學生感嘆光的神奇,進而引入課題。使學生對光充滿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認知發展規律

本節課新課引入,通過圖片給學生感性認識,符合國中學生認知發展。本節課的內容設計上,我在瞭解光的用途的基礎 上,向學生提問:光既然這麼重要,那麼對於光,你想知道什麼?因爲學生在第二章聲音與環境章節學習中,瞭解聲音從聲音怎樣產生的、聲音如何傳播的、聲音的傳播有多快三個方面出發瞭解的,因此這裏學生不難提出問題:光來自何處?光怎樣傳播?光傳播有多快?在光源概念引入時,我通過課件模擬漆黑的房間,問爲什麼看不見物體,學生回答沒有光,我順勢引入學生的問題“光來自何處”。接下來就是學生討論光的來源。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中,我一直在引導着學生如何去認識光,或者說引導學生在光世界裏巡行的方向,而主體是學生。我引導學生想了解光的什麼知識,學生自己提出本節課要學習的三個方面內容:光來自何處?光怎樣傳播?光傳播有多快?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三個問題分別提出猜想。特別在本節課重點知識光怎樣傳播教學中,先讓學生看圖猜想光是沿着直線傳播的,然後給學生實驗器材,讓學生用所給器材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進而得出結論。

本節課也由不足之處,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本節課後面有光的色散,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安排本部分內容。安排學生實驗時,之前我用的是蚊香,但課前我多次實驗發現,效果不好,原因在於現在的蚊香都是無煙蚊香,而我所需要的正是蚊香點燃後的煙。學生實驗驗證了光在空氣、水、玻璃中傳播,但現實條件限制無法完成光在真空中傳播的情況,通過作業發現,部分學生產生了誤解,認爲光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即使課堂很明確的讓學生比較光和聲音的不同點。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一個是教師精簡了3個不同方向的簡筆畫嘴巴作爲示範,能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住|“大嘴怪”的“大嘴”,但在誇張上還不夠深入挖掘;二是設計了一個情境,能讓低年級學生馬上進入教師預想的“助人爲樂”的思想上去,避免學生給大嘴怪加上破壞、作惡等不良特徵,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一個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缺點與不足之處有:

1.整節課沒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在其中加入小組學習,讓學生會的自己解決,節約時間。

2.課上應該再加些大嘴怪的學生作業欣賞,不在多,是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避免最後作業千篇一律。

3.課堂節奏掌握的還稍有欠缺,可以請學生摒棄鉛筆,直接在作業紙上大膽的用勾線筆畫出大嘴怪,或直接用顏色畫出(前提是學生在平時課上習慣直接繪畫)。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14

《多些,少些》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是讓學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概括幾個數量間的關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我們要做的只是讓學生將他們的生活中的語言說出來。在這節課上,我利用例題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觀察例題,後根據例題的內容及要求用小木棒擺一擺,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同時聯繫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學習理解和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概括幾個數量間的關係。在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想和動口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想學、要學,更進一步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只是“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這些詞語在生活中經常用到,但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和感受多是模糊的,尤其是不易區分“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想盡辦法讓學生多說多議,從而進一步瞭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使用這些詞語,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其次,在總結之前的經驗的基礎上改變教學策略。去年我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小組合作,由於組織不好,導致教學效果不好。這次我讓學生同桌兩人合作進行操作,後引導集體討論,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再次,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安排了相應的練習及用這些詞語來說一說教室裏物品間的多少關係,借些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

但是鄉村的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相對要差,有一些學生還是不能區分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之間的差異,沒能準確的運用。只能在今後的複習過程中,多加引導,加強他們對詞語的理解。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15

20__年6月12日下午第2節課之後,糾結了十多天的公開課終於塵埃落定。緊張的心情終於可以舒緩片刻,但隨即又得爲自己今天的表現自我反省。

走上講臺快兩年了,然而面對公開課,仍會緊張;面對聽課的老師們,還是不能把他們當成“冬瓜”“南瓜”。因此,慢慢去克服公開課的緊張情緒是首要任務。

之前一直被提醒這次是高效課堂比賽,不能拖堂,於是害怕自己的內容太多而拖堂。從開始上課起,就不停地在趕,自我感覺不夠從容。這也導致了最後尷尬的兩分鐘的煎熬。檢討:時間沒有把握好。

接下來,談談我這堂課的過程及反思。

導入部分提了三個問題:1、我脖子上掛的是什麼?2、同學們對於端午印象最深刻的物件是什麼?接着贈送手工品——鴨蛋袋子給同學們,迅速調動了大家對於端午節的興趣。3、通過預習,咱們知道汪曾祺先生對端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以此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汪曾祺先生的這篇文章《端午的鴨蛋》。在這一部分中,我自以爲導入還算有亮點,但是如果我準備的鴨蛋袋子夠多就好了,因爲有的同學沒拿到,覺得很遺憾。

課堂主體部分:(一)分析家鄉鴨蛋的特點,(二)分析家鄉端午的風俗有哪些,(三)分析家鄉端午的鴨蛋帶給一個孩子怎樣的樂趣。

(一)在分析家鄉鴨蛋的特點時,學生髮揮得不錯。但是沒有完全找出家鄉鴨蛋的特點:歷史悠久。作者引用袁子才的醃蛋一條,可見高郵鴨蛋有名已有至少兩百年的歷史。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確實很喜愛自己家鄉的鹹鴨蛋,因爲他本身是個美食家,不僅懂得吃,還會做,所以他很不屑於袁子纔不會做菜,道聽途說而寫成的《食單》。但是即便他不喜歡袁子才,看到袁子才誇讚高郵鴨蛋,他“不計前嫌”,反而引用袁子才的原文。

陶鑫同學分析”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這句時,雖然我配以了誘人的鹹鴨蛋的圖片,可是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先想象這幅畫面來感受着這鴨蛋的油多的特點。

付澤川同學朗讀: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後,我應該再請一位同學嘗試,而不應該由我直接點出要強調那些字眼。

對於這部分的表現得作者的情感,學生到位得太快,加之我又下意識地趕時間,所以沒能讓大家根據具體的語句來揣摩作者的情感。

這部分的一個亮點環節:爲高郵醃蛋創作一句廣告詞。“鴨蛋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高郵鴨蛋一年賣出7億個,蛋殼圍起來可以繞地球2圈”“以後吃方便麪再也不用油料包了,高郵鴨蛋,真的有油哦”……學生妙用連珠,而我只會連聲叫好,而忽略了點評。慚愧!

還有,本來的設計是:在總結完這部分內容和情感後,全班齊讀第2、3段。但是怕時間不夠,竟然不敢讀了。策略失誤!

(二)在分析家鄉端午的風俗有哪些時,胡翔宇同學一步到位,準確找出了高郵端午的七種風俗,我抓住“吃十二紅”提了幾個問題後,就又下意識地趕時間,完全不記得自己課前設計的環節:給時間讓大家談談自己家鄉的端午與高郵的端午有哪些不同的風俗,我都準備了賽龍舟的圖片也沒有機會展示出來。遺憾!

(三)在分析家鄉端午的鴨蛋帶給一個孩子怎樣的樂趣時,陶冶文同學也一步到位,完整地找出了四種樂趣。仍然覺得自己太趕,本來想在這裏指出:用鴨蛋殼裝螢火蟲應是晚上的樂趣,可見一枚端午的鴨蛋能給孩子帶來一天的快樂。孩子是天真的,最簡單的事物就能獲得最真心的快樂。另外課前設計的環節:讓同學們談談自己在端午節,一枚鴨蛋還能帶來別的什麼樂趣嗎?如果學生沒有的話,我就回憶自己小時候會跟小夥伴“碰蛋”。以自己的經歷,喚起同學們去尋找端午的快樂。遺憾!

三個部分分析完,之後,讓學生看着PPT上展示的文章脈絡,在歸納文章的結構特點;讓學生回想剛剛大家對作者語言的分析和點評,歸納出文章的語言特點。陶鑫同學和胡翔宇同學分別一步到位,這與他們平時愛思考有關。我想與我們平時在課堂上的訓練也有些關係吧,是以我心裏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最後歸納文章主旨,全班同學絕大部分都能到位,最後在黃馨怡同學與李澤浩同學的合作下,將文章的內容和主旨都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了。於是在此基礎上,我點出作者的家鄉高郵的鴨蛋多雙黃,作者的這篇文章主旨也是個雙黃蛋,全班同學很快反應到是:故鄉情+童年趣。欣慰!我立即在黑板上畫了抽象畫——雙黃,並板書。

時間還有10分鐘不到的樣子,時間大概是夠的吧,我心想。於是我開始了本課的拓展部分,將話題自然轉入到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事件,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看法。我只請了羅家俊、餘競濤、謝雨虯三位同學回答,他們回答得都很好!但是,這個環節,我應該給同學們多一些的討論時間,多請幾位同學發言。這個環節本該是這堂課的一大亮點的,而我自己卻迫不及待熄滅了它。自責!

接着同學們齊讀PPT上展示的“一切物質資源都會因枯竭而消失於無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傳承千古……”之後,我呼籲大家“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民俗,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看着手錶離下課還有兩三分鐘的樣子,我就開始佈置作業了。原來佈置作業只需要十幾秒鐘!於是接下來的兩三分鐘,我請了近10位同學就第二項作業“ 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寫一寫今年你如何與家人策劃並度過一個有濃濃節日氣氛的端午節”發表自己的想法——臨時的想法!這些孩子真是太優秀了!他們知道我多出了時間,一個接一個地幫我救場!不爭氣的我還是忍不住偷瞄牆上的鐘……

終於,這堂課結束了!謝謝各位聽課的老師,包容我的不成熟、不優秀;謝謝八年級(11)班所有的同學,你們是最棒的!還要特別感謝佔小華老師、羅時來老師、劉凱老師、肖賢民老師、宋玉峯老師、謝今老師、樑慶老師、邢國飛老師、馮祥永老師、王智軍老師……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篇16

首先,盲目求全。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爲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爲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爲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爲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