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與窗內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8W

窗外與窗內——對瓊瑤小說評論的評論

窗外與窗內

中文摘要本文討論如何正確看待和評論瓊瑤的作品。 一、瓊瑤和她的小說,一直是外界評論的熱點,許多評論家認爲瓊瑤的作品題材狹窄、具有侷限性;風格單一,自我重複,愛情呈上,純屬虛構。是一種“地攤式”的文學,不應將其作爲文學研究的對象。 二、對於外界的評論,瓊瑤認爲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味道,她以一種充滿激情的“愛”來寫作。無論外界如何評論,她都要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方向。 三、通過對外界各種評論的反駁,來說明瓊瑤的作品固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但作家、讀者、評論家的立場各不相同,我們的評論家要站在“客觀而沒有偏見”的立場上評論瓊瑤的小說,“瓊瑤熱”說明她的作品具有生命力,評論家不能以偏概全,完全抹殺這些作品的價值。 關鍵詞:瓊瑤小說,評論,評論contents brief summary

this text discusses how the exactitude treat with work of comment on the qiongyao. a, qiongyao is with her novel, have been work topic that the outsider commentary that hot point, many critic think the qiongyao is narrow, have the localization; the style one, ego repetition, love reports the top, , think own work to have for the outsider commentary, qiongyao by oneself special style is with the flavor. regardless outsider how to comment on, and she all want to insist the own artistic style with the artistic direction. three, pass outward every kind of commentary of boundary of contradictorily, explain our critic to stand to comment on the novel, on the position that is objective but have no a prejudice “hot” her work of elucidation have the vitality, we to not should completely annihilate the value of these works.目 錄一、外界對瓊瑤小說的評論…………………………………………………………1(一)對瓊瑤小說的第一種批評……………………………………………………2(二)對瓊瑤小說的第二種批評……………………………………………………3(三)對瓊瑤小說的第三種批評……………………………………………………3(四)對瓊瑤小說的第四種批評……………………………………………………4二、瓊瑤自己的聲音…………………………………………………………………5(一)對侷限性的反駁………………………………………………………………5(二)對自我重複的反駁……………………………………………………………6(三)對“愛情呈上”的反駁………………………………………………………6(四)對虛構性的反駁………………………………………………………………7三、對評論的評論……………………………………………………………………7(一)對侷限性的評論………………………………………………………………8(二)對自我重複的評論……………………………………………………………9(三)對“愛情呈上”的評論………………………………………………………9(四)對虛構性的評論………………………………………………………………10四、參考文獻…………………………………………………………………………13瓊瑤和她的小說,已經被人們談論得很多了。瓊瑤是一個豐產的作家,自從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使她一舉成名,隨後她又創作和發表了《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心有千千結》、《在水一方》、《月朦朧,鳥朦朧》、《新月格格》、《還珠格格》等40多部長篇言情小說及大量中短篇小說。而且,根據其小說改編成的影視劇達50多部,其中的100多首影視插曲都曾在社會上流行一時。 伴隨着這些作品的創作和發表以及瓊瑤影視劇的播放,外界對她的評價似乎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瓊瑤的作品及影視劇在大陸和臺灣引起很大的爭議,一方面是青年人,特別是年青的女性讀者對瓊瑤作品的迷戀和崇拜,並因而引發了一股“瓊瑤熱”。另一方面是文藝界、輿論界對瓊瑤作品的批評和“非議”。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似乎瓊瑤的小說越是熱,它所遭受到的“非議”就越多。在此我們姑且藉助《窗外》這一作品的題目,將外界對她的評論稱之爲窗外的世界,而將瓊瑤及其作品稱之爲窗內的世界。將窗外與窗內的世界進行比較,看看我們的文藝界、輿論界是否能站在一個公正的、客觀的立場上來評論瓊瑤的作品。 一、窗外 :外界對瓊瑤小說的評論來自窗外世界對瓊瑤及其作品的評論,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輕飄飄的讚美,談其“新女性文學”,“純情浪漫”,“藝術唯美”,“愛情唯美”,“藝術和意境上的美”,“語言藝術上的獨特”等等。 另一種批評的文章,則是不假思索,想當然,印象式的批評,這些文章的作者總是擺出一副冷靜超然的大徹大悟的智者姿態,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學風範,評論瓊瑤的作品“膚淺虛僞”,是“病態人生”,“風花雪月”,“蝴蝶鴛鴦”。更有甚者,將瓊瑤的作品視爲洪水猛獸,據說,臺灣的文化界、教育界甚至一度認爲瓊瑤小說是“社會公害”,大罵瓊瑤的作品爲垃圾,是精神的大毒瘤。 在這兩種類型當中,以後者佔了上鋒和主流。因此在本文中,我們暫且將前一種評論撇開,着重來分析對瓊瑤作品否定性的評論。歸納起來,對瓊瑤作品的評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對瓊瑤小說的第一種批評對瓊瑤小說的第一種批評主要集中在作品的侷限性上,普遍的批評,都認爲瓊瑤小說的題材過於狹窄,只是通過男歡女愛的悲歡離合來展示社會生活環境和意義,評論家認爲這樣的生活既不廣泛、也不深刻,更難以令人置信。許多評論家指出,瓊瑤作品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不平與黑暗,雖有過觸及與揭露,憤怒和抗爭,但很不堅決,很不徹底,對帶根本性的社會問題,採取了迴避的態度。這就使得作品失去了社會意義,從而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持這種評論,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臺灣著名作家李敖,他有過對瓊瑤及其作品尖銳的批評。李敖在《沒有窗,哪有“窗外”》一文中寫道:“瓊瑤應該走出她的小世界,洗面革心,重新努力去做一個小世界外的寫作者。她應該知道,這個世界,除了花草月亮和膽怯的愛情以外,還有煤礦中的苦工,有冤獄中的死囚,有整年沒有牀睡的三輪車伕,和整年睡在牀上的要動手術才能接客的小雛妓。……她該知道,這些大衆的生活與題材,是今日從事文學寫作者所應發展的新方向。從事這種題材的寫作,它的意義,比一部個人的愛情小故事要大得多。一部斯托夫人的《黑奴籲天錄》,可以引起一個南北戰爭;一部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可以誘發一次農奴解放。真正偉大的文學作品,一定在動脈深處,流動着羣衆的血液。在思想上,它不代表改革,也會代表‘反叛’。又說“作爲新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我們必須向一切陳腐的、落伍的、八股的、神怪的、閨秀的混亂思想宣戰,我們不再容忍它們來毒化青年少年的思想,蠱惑這些清白小朋友的心靈。[1]” 另外,還有些評論家指責瓊瑤的小說過分地追求刻畫人物的個性,從而忽略了這些人物所存在的典型環境,致使人物失去了社會意義。如郭建平在《細膩深沉的抒情藝術》一文中指出:“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瓊瑤的小說獨立地將幾個人物組成了超脫社會生活以外的空中樓閣,在狹小的天地裏生活,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2]” 正因爲如此,這些評論家認爲瓊瑤不能站在一個超越自我的高度上向讀者展現更爲廣闊豐富的生活畫面,也極少能傳遞出新鮮的時代社會生活的信息,作品的社會批判力是十分微弱的,因而,瓊瑤的作品具有明顯的侷限性。 (二)、對瓊瑤小說的第二種批評對瓊瑤小說的第二種批評,是瓊瑤小說的自我重複許多評論家認爲瓊瑤的生活面太過狹窄,從而帶來作品的雷同和重複,作品模式化過重,構思不夠豐富。 郭建平在《細膩深沉的抒情藝術》中說:“再就是人物和事件的重複性。翻看瓊瑤的作品,大多人物都是可以在另一部作品中找到他的姐妹兄弟的,男主人公頗有才氣,女主人公更是長相迷人,而且十分‘灑脫’,故事情節大都是以多角戀愛爲主線的,使人大有似曾相識之感。[3]” 《花呀草呀雲呀天呀水呀風呀》(簫毅紅)一文批評瓊瑤小說的自我重複,技巧的缺乏,詞語和情節的重複,角色安排的公式化:“如果抽走了‘愛情’,瓊瑤的小說就成了個空殼子了。而這‘愛情’,瓊瑤大半以一種‘說故事’的方法來進行,有一些插敘、倒敘什麼的,其他也沒什麼可談的技巧。[4]” 《簡論瓊瑤的小說》(慄多桂)一文也批評瓊瑤小說風格單一,自我重複,缺少變化:“瓊瑤的作品風格單一,情節結構、人物形象都缺少發展變化。就單部作品看,無論就其內容或是形式,是有多彩的風姿與獨特的韻味的,還能深深地打動着讀者的心,能使人沉醉在她編織的那些如幻、如夢的美麗的愛的花環中。但接觸她的幾部作品之後,興致和韻味,就大不如先前那麼強烈,那麼有吸引力了。原因是它的內容實在單一,除了愛和情外,就顯得乾燥、空虛、缺乏新鮮空氣和營養。[5]” 總之,評論家們認爲瓊瑤的作品自我重複的地方太多,人物的設置、情節的安排,語言的描述都如出一轍,看她的作品,不用看太多,看一部就夠了。(三)、對瓊瑤小說的第三種批評對瓊瑤小說的第三種批評是批判瓊瑤小說純粹是在編造“才子佳人”的故事,具有濃重的“愛情至上”觀念。評論家指責瓊瑤的作品只有一個永恆的主題,那就是“愛情”,主人公爲愛而生爲愛而死,他們人生的意義、生活的價值似乎全部體現在愛情上面。 《簡論瓊瑤小說》一文批評瓊瑤小說的“愛情至上”:“瓊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想色彩過重,又有‘愛情至上主義’的思想傾向,給人以虛幻不實之感。” “至於誇大愛情的力量,讓愛情主宰一切的愛情至上主義,在瓊瑤的作品中,則比比皆是。在瓊瑤筆下,‘愛’是至高無上的,‘愛情’更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它成了左右人們的思想與行爲的神靈,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親疏、愛憎以及與社會矛盾衝突的惟一籌碼。瓊瑤自己曾說:“人類的故事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總之,有了愛,就有人生的一切,愛情,就是人生的最後歸宿。相反,失去愛情,就會使人生暗淡無光,失去生活的意義,就會失去一切。” “瓊瑤作品中這種濃厚的愛情至上主義思想,對青年人的影響是很值得人注意的。我們的評論家們,應明確地指出這種影響的危害性,並予以正確的引導。讓廣大青年認識到,瓊瑤所編織的那些誘人的愛情故事,確是一個個美麗的幻夢,並非是真的現實。[6]” (四)、對瓊瑤小說的第四種批評對瓊瑤小說的第四種批評是指責它們的虛構性, 這是瓊瑤小說遭人詬病最嚴重的一方面。評論家認爲瓊瑤筆下的男女主人公帶有過於濃厚的理想化色彩,作者對他們進行了虛構的美化處理。小說中幾乎很少有壞人或小人,主人公都有天使般的仁愛純潔,作者往往用人性的單純性代替了人性的複雜性,有意遮掩人性醜陋乃至卑劣的一面。更有甚者,指責瓊瑤的作品是在描寫一種“病態的人生”,是精神麻醉劑,是“殺手”,使人迷惑,害人不淺。 張薇在《虛構與病態的誘惑》一文中道:“那是一個陷阱,一個海市蜃樓,美則美矣,卻太虛幻。在現實生活中你只能得到更加絕望的傷害、更加無聊的空虛。瓊瑤乃至港臺的大多數女作家(李昂、三毛除外)用一個個家資萬貫,才貌俱佳的男女主角顛倒了芸芸衆生,引誘着少男少女去追求一種神搖目眩的繽紛生活,卻不曾理會那只是“故事’而已,其實,那只是一種虛假人生、一種病態的人生態度,生命本身的內涵和價值被稀釋,甚而化爲烏有,人似乎進入了無序的情緒軌道。” 又說“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不識愁滋味’的少男少女們,在瓊瑤小說裏尋找到他們的理想愛情以後,必定會在嚴酷的現實生活中碰得頭破血流。青春的萌動、脆弱的靈魂,在瓊瑤多情地爲大家編織的一簾幽夢裏,被真實的人生演化爲巨大的心理失落,甚而至於鑄成千古遺恨。有人曾傳某中學某少女因爲承受不了失戀的壓力抱着瓊瑤的小說選擇自殺。[7]” 以上列舉的都是對瓊瑤小說的批評,這些批評,有的是善意的誤解或是簡單化,還有的則是令人不敢恭維的“罵街”和“棒殺”了。甚至,有文學研究者指出,瓊瑤不應成爲文學研究者研究的對象,因爲她的小說和影視作品只有“地攤流行性”,不具備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性,其故事和人物只按套路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造。在此,我們不用去管文學研究者是否將瓊瑤作品歸入文學研究的對象。下面,讓我們來聽聽瓊瑤自己的聲音吧。 二、窗內:瓊瑤自己的聲音成功後的譭譽總是相伴而來。幾十年來,面對來自窗外種種的非議和批評的聲音,瓊瑤又做何反應了呢?恐怕瓊瑤的表現一定讓諸位批評家尤其是李敖先生非常地失望了,因爲這麼多年以來,她一直固守在“言情”這個屬於她自己的窗內的小世界裏,她並沒有洗面革心,走出窗外的世界,而是數十年如一日在她習慣的愛情題材範圍內輕車熟路、一往情深地努力耕耘。迄今爲止,已著有四十多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而且幾乎每部都經改編被拍成悽美的電影或電視劇,蕩氣迴腸,精彩絕倫,賺盡億萬中國人的愛與淚。然而面對外界種種的聲音,瓊瑤雖然能夠淡然處之,但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充耳不聞,無動於衷,在她的作品及接受記者的採訪中,她也相應地做出了迴應。(一)對侷限性的反駁關於對瓊瑤的作品缺乏社會意義,題材過於狹窄,具有侷限性方面的批評,瓊瑤作如是說:“作家有寫作的自由,讀者讀書也有選擇的自由。” “我從不認爲自己的寫作是多麼有意義的工作,我也從不覺得自己有‘使命感’。當初,吸引我去寫作的是一股無法抗拒的狂熱,其強烈的程度簡直難以描述。” 在她的作品《尋夢園》唐心雯與思美的談話中,也談到了一些對於文學的思考和看法:“可是我的東西就很膚淺,不深刻,我的材料離不開學校和家庭。我的生活經驗太少,假如你要我寫一篇東西描寫礦工,我一定會寫出一篇非常可笑的東西來。” “我想,就是學校和家庭已經夠你寫了!” “真的,小說材料是俯拾皆是。[8]” 在這段對話中,瓊瑤要表達的意思是太明白不過了,小說的材料俯拾皆是,就是學校和家庭已經夠她寫的了。這就是瓊瑤對於批評她的小說有侷限性的最好回答。 (二)、對自我重複的反駁在自我重複的評論面前,瓊瑤有過這樣的回答: 當《文學報》記者曹曉鳴採訪瓊瑤時,談到有的評論家認爲她是在重複自己時,瓊瑤簡單地說:“讀者被觸動的神經往往也是單一的,只要能打動人心,重複怕什麼,不能打動人花樣再多也沒有用。” 1988年,瓊瑤回大陸時,《中國婦女報》記者高博燕、趙世民採訪她時問:“開始讀您的小說的《窗外》和《我是一片雲》,很喜歡,可再讀其他的,感受似乎都差不多了。” 瓊瑤感動地說:“這就是我的味。在臺灣有人批評我,說我的作品總是一個風格,不能突破自我。我說你不必到四川館子去吃北京菜。我可能是一道川菜,你要覺得可口,就吃,不喜歡,可以上別的館子。臺灣的雜誌多,作家也多嘛。在以後的寫作中,我還要保持這樣的味,這是人的個性。” (三)、對“愛情呈上”的反駁在“愛情呈上”的評論面前,瓊瑤在她的作品中也做了回答: 在《寒煙翠》的後記中,她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我一生,都熱衷地追求着美麗的事物和感情,當然,我遭遇過打擊,一度也心灰意冷,但是,至今我仍然相信人生是美麗的。或者,有人會認爲《寒煙翠》過於‘癡人說夢’,過於‘不真實’。不過,我們畢竟要承認,人生還是會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和感情存在着,最起碼,讓我和喜歡‘它’的讀者們,相信這份美吧!相信人類的愛心吧!儘管仇恨、嫉妒、殘忍——的種種惡性,依然在部分人的心中作崇,依然在社會上製造問題,但,人類的愛心應該可以化戾氣爲祥和,不是嗎?借我書中一句話:人類因爲有愛心,生命纔有意義呀![9]” 在《蒼天有淚》的後記中她又寫到“我從事寫作,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歲月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對人生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變。我常常在自我分析,也常常在自我檢討,總覺得我一直是個非常理想化的人。儘管在生命裏,也有無數坎坷,也受過挫折,我依然是相信‘愛’,相信‘美’,述說人類的“真情’,一直是我寫作的主題。我這種固執,是帶着一點‘天真’的。可是,世界畢竟不像我的小說那麼美好,人性也有它醜陋的一面。這些年來,我已體會到,‘善與惡’像是同胞兄弟,有着相同的‘血緣’,並存在我們的生命裏,主宰着我們。人性的戰爭,因而無休無止。“就是這個概念,引發了《蒼天有淚》這個故事。造就了‘雲飛’和‘雲翔’這一對兄弟。在這本書裏,我寫了善,也寫了惡,寫了生,也寫了死,寫了愛,也寫了恨。許多地方,我自己帶着感動的情緒去寫,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也能感動讀者。[10]” 這些文字充分地驗證了瓊瑤自己說過的話:“我寫的是我的情。不一定只寫男女之情,也寫父子、手足、朋友之間的感情 ;我也不只寫愛也寫恨。” (四)、對虛構性的反駁在“病態人生”、“精神麻醉劑”的評論面前,瓊瑤曾在《人在天涯》的後記中寫道:“我從來不解釋自己的作品,15年來,不論褒與貶,我皆默默承受。對於《人在天涯》,我也不想再多說什麼。無論你喜歡與不喜歡,我‘努力’過了,‘我耕耘’過了,我‘寫’過了。其實,我這一生,在我的小說,我的歌中,都可以找到痕跡”。 又說:“至於我的書給人帶來狂熱的幻想,那是因爲讀者也有情,也有我的這樣的心態。其實《戰爭與和平》也給人帶來幻想,《西遊記》更令人想入非非,只是幻想的指向不同,除非你的書沒有深度,沒有人情味。[11]” 三、對評論的評論在看過了外界對瓊瑤作品的評論和瓊瑤自我的真實剖白之後,我們要對以上來自窗外的幾個方面的批評,進行總結和評論。我們當然不能簡單的否定這些批評的意義。但在我們對這些批評進行評論之前,不妨引用一下瓊瑤作品《寒煙翠》中韋白與章詠薇的這樣一段對話:“我並不否定文藝批評,”韋白笑笑,認真地說,“但是,當一個文藝批評家非常難,首先要有高度的文藝欣賞能力,其次要客觀而沒有偏見,前者還容易,要做到後者就不太簡單,那麼,有偏見的文藝批評怎會幫助讀者?何況,這是一個充滿戾氣的時代,許多人由於苦悶而想罵人,很多人就借文藝批評來達到罵人的目的,徒然混淆了讀者的看法,弄得根本無從選擇。讀者不知道選擇哪一位作者?作者也不知道選擇什麼寫作方向?這樣,文藝批評就完全失去了價值。讀者通常都會去選擇他所喜歡的作家和讀物,他能接受多少是他自己的問題,並不需要人幫助。” 我(章詠薇)有些困惑。“我並不完全同意你,韋校長。” “我是說我們臺灣的文藝批評很難建立,在我看來,文藝批評只能說是批評家對某篇文章的看法而已,可供讀者作參考,不能作準繩。” 瓊瑤在這段話中要表達的意思也是很明白的,即我們的文藝批評中實在是存在太多的偏見和自以爲是。現在我們就前面提到的四點批評意見來展開論述: (一)、對侷限性的評論勿庸置疑的,瓊瑤的作品中的確存在着許多的問題,它們缺乏社會意義、題材過於狹窄、具有明顯的侷限性。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以說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是瓊瑤自己已經說過:“我一直對於‘小說’二字,有我的看法:‘小小的說一個故事。’所以,我‘小小的說’,讀者們不妨‘隨意的看’,別太認真了。希望它能帶給你一些‘小小的’感動,我就心滿意足了。[13]” 可見,瓊瑤並不想賦予自己的小說太多的社會意義和使命感,她只是“小小的說”,要求讀者“隨意的看”,然後能給讀者帶來一些“小小的感動”就達到了自己的寫作目的,她並不想去寫出什麼具有“真正偉大意義”的流芳百世的作品。我們的評論家又何必替她乾着急,太過的要求她,非要她的作品具有社會意義,掙脫出所謂的侷限性呢?或者,這是我們的評論家的一貫標準和立場,連對李白、杜甫這一類享譽古今的詩人,在盛讚了他們的偉大之後,還不免要冠之以“封建的士大夫文人,擺脫不了階級侷限性”之類的說詞,更何況是尚不知能否劃歸“文學研究的對象”的瓊瑤呢? 在此,我們也想反問李敖先生,你儘可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能妨礙你去寫“煤礦中的苦工,冤獄中的死囚,整年沒有牀睡的三輪車伕,和整年睡在牀上的要動手術才能接客的小雛妓……”等等更有“意義”的生活和題材,去做新時代的鬥士,在必要的時候,我們甚至還可以不惜力氣爲李敖先生吶喊助威一番。可李敖先生作爲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也該清楚,現代人除了要知道那些“煤礦中的苦工,冤獄中的死囚,整年沒有牀睡的三輪車伕,和整年睡在牀上的要動手術才能接客的小雛妓……”,還需要“花草月亮和愛情”。又何必斬盡殺絕,讓瓊瑤和她那些“花草月亮和膽怯的愛情”無處容身呢? (二)、對自我重複的評論關於對瓊瑤的自我重複的評論,這更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我們又能找出幾個不是在重複自己的作家呢?每個作家在寫作時都會帶有自己人生中的那些祕密情結和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隱痛,都有基於對生命最深最痛的體驗。在樑曉聲的《雪城》裏,我們可以發現《白樺樹作證》的影子,在路遙《平凡的世界》裏,我們同樣也可以找到《在困難的日子裏》、《人生》的痕跡。那我們又怎麼能以此來苛求瓊瑤?事實上,重複性這一標籤是萬能的,你就是隨便貼在哪一位作家或藝術家身上,就廣義的真實來看,也完全不會錯。 而且,公正一點說來,瓊瑤小說也不是從頭至尾一成不變的,在她寫作的生涯中她也在努力吸取其他文學體裁的手法,力圖求變求新,《庭院深深》和《星河》就是瓊瑤小說中較有特色的兩部小說,頗有點推理和偵探小說的味道,極富懸念。瓊瑤的這些求新求變的寫法,對自身確實有所突破,使她的作品更爲成熟、厚實、飽滿、豐富。創作於1994年《新月格格》是瓊瑤對歷史小說和宮廷小說的進一步嘗試,說明瓊瑤想在她自己所寫的言情小說這一領域之外,尋求一種新的突破,企圖對在臺港有着悠久深厚傳統的歷史小說注入新的內涵和創造一種新的小說樣式。 (三)、對“愛情呈上”的評論關於瓊瑤的“愛情呈上”這一批評,讀過瓊瑤小說的人當然都會有同感。瓊瑤小說被稱爲“愛情的百科全書”,她常借她筆下人物之口宣揚:“愛,沒有條件,沒有年齡,金錢、地位、人我一切的限制。”充分地表達了她愛情至上的思想觀念。但是,全面檢視一下瓊瑤的小說,又可以發現其中與作者愛情至上的觀念相違悖的諸多矛盾之處,如《碧雲天》、《浪花》、《一顆紅豆》、《幾度夕陽紅》中都寫到了婚外戀情。從小說中可以清楚看到,作者一方面對這種感情形態作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讚美。但另一方面,在處理上述婚外戀情的結局時,作者卻要麼讓戀愛中的女性一方,理智戰勝情感,爲了所謂的義務和責任而慧劍斬情絲,以使對方無愛的婚姻得以繼續維持,如上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俞碧菡(《碧雲天》)、秦雨秋(《浪花》)、和李夢竹(《幾度夕陽紅》);要麼讓互爲情敵的雙方最終達成諒解,妻妾和平共處,如杜慕裳(《一顆紅豆》)。表達出作者一方面對真正的愛情充滿讚賞,一方面又對相愛雙方屈從於外在壓力犧牲愛情,迴歸無愛家庭的選擇大加肯定,這種矛盾清楚地表明瞭瓊瑤對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的維護。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瓊瑤筆下的那種至純至美的愛情雖然往往不是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而是根植於理想的王國之中。它們就象是作者精心編織的一件件“夢的衣裳”或是一個個富於幻想的愛情神話。但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那種追求愛情全力以赴、對待愛情忠貞不渝、守護愛情生死相許的態度,與當今社會上許多人對待感情“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到處撒網,重點培養”等等不負責任的態度相比,瓊瑤筆下的愛情是一種摒棄色情、拒絕低俗、尊重道德的健康積極的愛情,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變幻莫測的時代,無疑是值得提倡的。 (四)、對虛構性的評論關於以“虛構”爲理由指責瓊瑤小說是一種“病態人生”、“精神麻醉劑”,我們當然也不能不承認瓊瑤小說有虛構的成分,但又有哪部小說不含有虛構的成分呢?將她的小說指責爲“病態人生”、“精神麻醉劑”實在是有失偏頗的。只要瞭解瓊瑤的生活經歷或是讀過她的自傳體小說《我的故事》的人就會明白,瓊瑤的人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她的童年在逃難的動盪中度過,少女時代經歷了師生之戀,青年時代遭遇了一次婚變,之後她又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現在平鑫濤的婚外戀中,歷經曲折和坎坷後才共結連理。她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纏綿俳側的“瓊瑤小說”。瞭解了瓊瑤的經歷,再來看她的小說,就能品味出她的許多小說,都有她生命的鉻印,都有她人生真實的體驗,這些是絕對不能虛構出來的。瓊瑤曾說過這一句“你看過受傷的動物嗎?每個受傷的動物,都會找一個隱蔽的角落,去舔平它渾身的傷口。”她的作品《窗外》、《浪花》、《在水一方》、《紫貝殼》等其實就是一種“舔平傷口”方式的自傳性質的小說。 另外,瓊瑤的許多小說並不是虛構的,都是取材於真實的故事。如《彩雲飛》、《女朋友》、《彩霞滿天》、《碧雲天》、《匆匆、太匆匆》等等,這些小說的情節看起來雖然是非常的巧合非常的離奇,似乎令人難以相信,但這些故事卻是真實的。這就是瓊瑤小說看上去最爲特異而充滿矛盾的地方:很多人都認爲瓊瑤小說是虛構和編織的彩色的夢,而事實上瓊瑤的許多小說,在現實中都有真實的藍本。如果非要解釋,也許只能說是應了“無巧不成書”這句話吧。 在我們對這些批評進行評論的時候,或許應該申明一點:在此,我們無意於爲瓊瑤及其作品撥亂反正,因爲瓊瑤的小說固然是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點而爲人所道。同時,我們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即處於不同時代的讀者由於各自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必然對同一作家,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解釋和評價,這方面的差異有時甚至很大。此外,同一歷史時期的讀者、讀者集團和社會階層由於社會政治地位、文化程度、生活經歷和欣賞趣味的差異,對作品的理解、解釋與評價也會大不一樣。 因此,對瓊瑤小說的解讀有所差異是完全正常的事,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是,作爲一個評論家,作爲一種社會的輿論導向來說,我們的評論家就應該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站在一個公正的、客觀的立場上來評論每一個作家、每一部作品。現在,我們大多數的評論家只是一味的批評瓊瑤作品具有侷限性、自我重複、愛情呈上,虛構病態,甚至把極少的當代青年迷戀瓊瑤的小說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歸罪於瓊瑤,這是極其不公正的。 而且,瓊瑤小說擁有衆多有讀者,她的影視劇頗受歡迎且製造了轟動效應,這些本身就說明她的小說具有生命力。我們可以很真實的感受到,瓊瑤的作品雖然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但瓊瑤努力地在創造一個唯美的世界,極力地挖掘出人性中的真、善、美,她在積極倡導一種健康的、真摯的愛情觀。這種愛情觀,在當今這個物質至上,金錢主義盛行的年代,是極爲難能可貴的,也是許多人心嚮往之的。喜愛瓊瑤作品的人都將其視爲沙漠中僅存的綠洲,許多讀者說看了瓊瑤的作品,還能讓人相信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人間還存在有真愛。所以,在我們對瓊瑤及其作品做評論的時候,要做到客觀和公正,看到她在言情小說創作方面的地位,而不能以偏概全,完全否定和抹殺這些作品的價值。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還是引用《寒煙翠》中韋白的話來作結吧:“所以,文藝是沒有一把標準尺可以量的,惟一能評定一本作品的價值的,不是讀者,也不是文藝批評家,而是時間,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就是好作品。壞的作品,不用人攻擊謾罵,時間自然會淘汰它。身爲一個作家,不必去管別人的批評和攻擊,只要能忠於自己,能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任就行了。[14]” 參考文獻: 1、覃賢茂《瓊瑤傳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瓊瑤全集》,花城出版社,1988年。 3、《名家名作鑑賞—臺港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