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面積》評課稿(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W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

“面積的認識”是學生在國小階段學習數學比較重要的一個內容,它將引導學生的認知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推進,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爲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認識面積》評課稿(精選18篇)

本節課教學環節完整,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面積認識的直觀性和層次性。

在課開始部分,教師就設計有效活動,安排了兩個同學分別擦洗大小黑板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對二維空間的認識,由此積累認識面及認識面的大小的活動經驗。再接着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身體物體的面,引導學生感知面的大小,進而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積的含義。

二、注重對面積概念認識的全面性。

學生的生活經驗常常認爲只有向上擺放的“面”纔有面積,爲了突出面積概念的本質,教師讓學生摸摸桌子的'側面,球面,看看湖面、鐘面,從而豐富了“面”的表象,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積概念。

三、精心製造認知衝突,激發學生認識面積單位的需求。

教師精心選擇了兩個長方形,使學生用已有的觀察、重疊方法都不能方便地進行比較,產生認知衝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個圖形來比較?如何藉助另一個圖形來比較?從而激發學生用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意

四、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逐步內化對面積概念的認識。

第一個練習題比較國家、省份面積的大小,用目測法。第二個練習是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確定圖形的大小;第三個練習則是提高練習,從中滲透了面積與長、寬、邊長間的聯繫,爲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建議與改進:

1、在發展學生面積守恆的觀念時,教師最好用數學書來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書在橫放、豎放、斜放時的現象,從而滲透“圖形的面積不會因擺放形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守恆規律。

2、教師的過渡語還不夠精煉。例如,在學習完物體表面的面積後,教師可如此過渡:“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那我們學習的圖形有大小嗎?好,現在,我們一起用手來比劃出幾個圖形。”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2

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低,在形體教學中,往往依靠直觀形象,幫助學生掌握新知。以往通過實物演示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現在再加上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學生印象會更爲深刻。上課時,老師叫學生拿出實物進行觀察,進而揭示像椰子汁罐、八寶粥罐這類的形體就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差,怎樣由實物轉到立體幾何圖形呢?這時就是發揮多媒體課件優勢的.時候了,我用它來演示實物抽象到立體圖形,突破了這個教學難點。接下來,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及周圍的面,引入圓柱的特徵,並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利用畫面的反覆閃爍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了這個重點。這樣,能更爲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識。

圓柱側面積的推導用動手演示當然也可以,但運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則顯得更爲方便。我通過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屏幕上逐步演示沿着圓柱體的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並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是特例),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推導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如: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什麼?寬呢?長方形面積等於什麼?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求?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體的面積公式。這種聲情並茂的動態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學生的注意。它們十分投入地關注畫面的移動、展現,對每一處的變化都觀察得十分細緻、全面。這樣學生就不用機械地背誦公式,他們的頭腦裏隨時會再現出這一場面,爲加深學生的記憶創造了條件。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3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採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藉助多種方法化抽象爲具體,激發學生了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慾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潛能。

在教學中,我不斷地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允許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儘量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上課開始,我拿出大小不同的.紙片,讓學生比大小,學生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逐步理解了面積的概念,同時也把學生推到了主體的地位,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二、動手操作,注重知識的生成的過程。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爲一體,不僅鍛鍊學生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三、突出重點,培養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通過直觀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採取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及技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4

對國小生而言,概念教學可以適當地淡化它的定義,而要注重感知和體驗,在豐富和堅實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本節課,鄭老師首先通過若干個大小區別明顯的物體的面,比如課本和課桌的面,給學生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來。在學生積累了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後引入面積概念,然後通過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概念的'內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鄭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等方法,然後通過動手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在相互啓發、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樣化的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的時候,讓學生自己選擇是通過填充三角形,圓形或者正方形來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等等,使同學們自己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到選擇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種方法。學生在全面、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的同時,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5

鄭洋洋老師所執教的《認識面積》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1——72頁內容。

“面積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節幾何概念教學課,從長度到面積,是空間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爲面積單位教學及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數學的認識,尚需要豐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實踐操作,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的目的。爲此,鄭老師較準確的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通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等學習過程,得到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鄭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課程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將枯燥的幾何概念課上的得生動、有趣。課堂教學呈現如下幾個亮點:

亮點一:注重知識性和情趣性的統一

課堂教學必須要傳授知識。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被動接受,而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其間的奧妙全在一個“趣”字。爲此,我們提倡“知情”統一的課堂,要儘可能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學習材料,組織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教學活動。本節課,鄭老師在導入環節巧妙的引入學生喜歡的動物,小兔子作爲導入手段,通過小兔子比較貪吃想吃更大片的樹葉來引出面積這個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點。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能在課堂的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本節課的慾望。

亮點二:注重“生活味”和“數學味”的統一

如果說生活的“味”是親切自然、豐富多彩的,那麼數學的“味”則是抽象嚴謹、精煉深刻的。數學教學應使“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融合。本節課,鄭老師選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體(樹葉、字典等),並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爲主陣地,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如:黑板,課桌,課本等物體,通過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感受物體面的存在等活動,把間接的數學知識與直接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這裏,生活是形式,數學是本質。

亮點三:注重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統一

對國小生而言,概念教學可以適當地淡化它的定義,而要注重感知和體驗,在豐富和堅實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本節課,鄭老師首先通過若干個大小區別明顯的物體的面,比如課本和課桌的面,給學生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來。在學生積累了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後引入面積概念,然後通過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概念的內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鄭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等方法,然後通過動手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在相互啓發、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樣化的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的時候,讓學生自己選擇是通過填充三角形,圓形或者正方形來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等等,使同學們自己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到選擇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種方法。學生在全面、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的同時,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亮點四:注重現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在告訴我們兩個圖形所用的方格個數,猜猜哪個圖形面積大這一環節用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鄭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爲一名新教師,板書書寫欠規範。

2.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以後,應當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老師沒有把這樣的機會放手給學生。

3.本節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果把重疊法也用到本節課中,那麼這節課將更加完美了。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單評價。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領導指正。謝謝。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6

鄭洋洋老師所執教的《認識面積》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1——72頁內容。

“面積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節幾何概念教學課,從長度到面積,是空間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爲面積單位教學及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數學的認識,尚需要豐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實踐操作,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的目的'。爲此,鄭老師較準確的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通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等學習過程,得到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鄭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課程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將枯燥的幾何概念課上的得生動、有趣。課堂教學呈現如下幾個亮點: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7

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學生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引發新知的生成。在學生沉浸於生活體驗時,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爲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爲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說明“面積”的意義,爲“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並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念。同時,還可以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爲引進面積單位以及用直接計量法求面積打下基礎。然後通過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形成認知衝突,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咱們研究了這麼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塗一塗呢,分成兩大組,來個塗色比賽”,學生興致盎然。而教師事先發給兩組塗色的圖形的面積不一樣,一組比較小,另一組要大得多,當然塗起來用的時間就多。這樣,當學生看到“事實真相”之後,對面積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強烈的感受。問題是啓發式教學的驅動器。抓住了問題,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8

如果說生活的“味”是親切自然、豐富多彩的,那麼數學的“味”則是抽象嚴謹、精煉深刻的。數學教學應使“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融合。本節課,鄭老師選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體(樹葉、字典等),並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爲主陣地,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如:黑板,課桌,課本等物體,通過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感受物體面的存在等活動,把間接的數學知識與直接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這裏,生活是形式,數學是本質。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9

在學習《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由於“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爲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的課堂教學就從“畫樹葉”,到“塗樹葉”,讓學生感受周長和麪積的不一樣。接着通過摸一摸自己和老師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感受到面積是有大小之分的,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文具盒蓋面、桌面……感受“物體的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

在教學“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這一環節時,讓學生藉助自己準備的剪刀、邊長是 1 釐米的小正方形、 5 角的硬幣等學具通過觀察比較、重疊比較、剪拼比較、擺實物、擺小正方形等方法比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思考。同時,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探索,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挑戰性和趣味性,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能夠自己親手操作,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但是在讓學生用剪刀進行剪拼時,出現了問題。我本來預想學生能很好的通過自己手中的剪刀進行剪拼比較,可是孩子在拿到兩個圖形後,不知如何下手。見此情況,我和其中的一個小組配合,把兩個圖形放在一起,讓孩子看,現在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大小碼?如果你手中只有剪刀,你該怎麼辦 ? 孩子頓時明白了,可以把多餘的'部分剪下來,然後比較多餘的部分就可以了。多餘的部分仍然不能直接比較出誰大誰小,又該怎麼辦?孩子這時知道了,繼續把多餘的部分剪掉,接着比較。這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可是等到最後能比較出大小了,卻發現這兩個圖形的顏色都是白色的,不知道哪一個是長方形的,也不知道哪一個是正方形上的。頓時我傻了眼,自己的備課不夠充分,沒有自己親自動手去實際操作,只是自己認爲的學生能做好。鑑於此,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在課前提前做好準備,把正方形和長方形塗上不同的顏色,到最後就能比較出圖形的大小了。結果這次結果很好,孩子沒能很清楚的知道哪個圖形大?並且孩子還在從基礎上,自己也找到了一種好方法,重疊的方法,真的是讓人開心。

通過這次課堂的無意發生的事件,提醒自己,要想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缸水,甚至是一個湖。不僅如此還要親手實踐,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的深刻的認識孩子的認識特點和已有知識基礎。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0

一、引導學生學習所採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謝老師教態親切自然,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爲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二、教學過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視創設情景。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吳老師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平面圖形入手,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謝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摸一摸、塗一塗、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學生學生身邊的桌面、數學書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圖形以及比較它們的面積,讓學生感受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緊接着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說一說什麼是面積,由學生總結出面積的意義。接着通過塗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顏色,感受它們面積。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爲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比較面積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的活動,這個活動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爲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的具體操作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了面積的概念,學生對面積有初步認識之後,大屏出示的圓、三角形等各種具體圖形,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吳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

識了面積之後,通過畫一畫面積相等的圖形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面積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爲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本節課吳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面積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怎麼辦?討論有三種情況: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2、擺硬幣的方法。3、鋪格子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比較出了這兩個圖形的面積。

三、解決實際問題。

把圖形套在方格中,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圖形的面積。引導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圖形,並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不規則和規則圖形的面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深化對面積的認識。四、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如:學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時,老師沒有給與語言上的評價,而是給他加分,難道老師每節課都要帶加分上課嗎?

(二)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如在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時可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再進行想辦法比較。

(三)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以後,應當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老師沒有把這樣的機會放手給學生。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1

引入新課內容後,學生的第一個活動就是摸身邊的物體的表面——摸自己的臉面。初步感知什麼是物體的表面,然後請學生到臺上摸長方體、正方體及硬幣的表面,在引導學生評價的基礎上,讓學生清楚地理解,物體的表面是指一個物體露在外面的每一個面。第二個活動中,讓學比較三個平面圖形誰的表面大,誰大誰小?數學書的封面與課桌面誰大誰小,……在這些比較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到,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此時,老師適時告訴學生,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引出面積的一部分意義。

接着,老師舉例說,比如:這塊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這塊黑板面的面積。並讓學生照樣子說一說,進一步理解面積的這一意義。接下來,讓學生在觀察、傾聽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封閉圖形”的意義,然後通過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理解封閉圖形也有大有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接着教師又提出一個物體到底有多大?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物體來說明,這樣就出現了單位統一的必要性,接着教學面積的有關單位。整節課條理清楚,在需要的前提下出示一個個概念,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最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及看書得出面積的準確意義,到此時,學生通過大量的活動,充分地理解了面積的意義,並理解面積的有關單位。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2

校本教研讓我們開展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等教研活動。

作爲年青教師的我從中受益匪淺,現將區教研員韓老師針對我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認識面積》一課的點評記錄如下:

韓老師:你的這節課體現了課改精神。

你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際領悟面積的內涵,概念理解方式靈活,可喜的是沒有讓學生背記概念,,而是通過實物舉例,動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韓老師:尤其是將手畫的黑板上,這個環節的設計處理不僅面積由物體表面大小遷移到圖形大小上來,而且讓學生明確規則圖形有面積,不規則的圖形也有面積,而且也有大小。

韓老師:從你的課堂上多次體現課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論是認識面積,還是比較面積大小都有所體現。

韓老師:課堂上還體現了估算意識,注重引導學生先估算,在進行計算,這種訓練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幫助。

韓老師:課堂體現了學生主體性。

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經歷找面積比較的過程,並體驗比較大小的方法的多樣化。

韓老師:從你的這節課,讓我看到泡崖國小教師的課改理念體現很明顯,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但是有優點也有缺點,下面,我就說說這一節課的問題。

韓老師:我覺得你們班的學生平時的訓練就不到位,尤其是課堂舉手發言直喊老師,不要求舉手姿勢特別規範,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對,這樣顯得課堂特別亂,再加上你的動作也比較隨意,說話,站姿,手勢給人感覺很鬧。

韓老師:老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不能總是大聲,學生也大聲,課堂上你顯得躁,正像郭主任說得那樣,準備匆忙就顯得毛躁。

韓老師:再就是你在課堂上組織教學能力還得加強,如果一個環節結束,馬上讓學生調整狀態,進入下一個環節,不能你光顧着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雪地狀態。

現在看一節課的好壞,主要是看學生學的狀態。

郭主任:教師講的在好,學生不聽,那麼也是失敗的,你要在組織教學方面多下功夫。

要學生運用各種激勵的語言,讓每個學生的視線始終跟着老師走,一年級老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上就非常值得借鑑,有時間不妨去看看,就“還有一雙小眼睛沒看我”,“男生中有一個小腦袋沒有轉過來”……總之,教師鼓勵語言要靈活、生動。

韓老師:面積大小比較時反饋要控制速度,課堂教學動作要快,說的也那麼快,下面好多學生都沒有聽明白,這時你要加以控制。

還有有一個學生回報公式法,但是單位你沒有及時糾正。

我:對,這個問題我發現了,但是以爲以後才認識所以不想浪費時間。

韓老師:這種想法不對,至少得給學生一個準確得知識。

要學會控制課堂,課堂發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幾個舉手的都要叫,要靈活處理,再有就是練習反饋要有側重,不能一個模式。

郭主任:韓老師提了這麼多寶貴意見,今後你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教學,加強學生得訓練,

我:感謝韓老師這麼誠懇的幫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卻忽略了自身素質的培養和學生訓練,今後要在這些薄弱環節上努力。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3

一、本節課新課程理念鮮明突出

1、教師像導演。從提出教學目標,到完成教學任務,整個過程,教師始終扮演着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師出示了“圓”後,啓發學生提出學習目標“本節課你們想了解圓的哪些知識?”學生生成問題“什麼是圓的面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麼以及怎樣運用圓的面積公式解決有關問題。”在引導學生生成學習目標中扮演好了引導者角色。在學生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老師先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實現知識遷移,然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圓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進而利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構建新知識。從這個層面來看,老師是一個很好的組織者。在學生剪、拼圖形的過程中,老師能夠深入每一小組指導學生如何將圓剪拼成長方形,並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從這個層面看老師是一個很好的合作者。

2、學生像演員。在推導圓的面積計算過程中,從學生動手實踐剪圓、自拼圖形,到學生自主探究和運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整個過程,學生個個是主體,個個是主角,演的輕鬆,演的有特色,學的真實,用的靈活、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

二、本節課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本節課學生有四次動手操作的機會:第一次是將圓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進行分剪。第二次是學生將剪好的紙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長方形等其他圖形。第三次是學生通過展臺展示自己的拼圖。這既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體現,又是突破難點重點的需要,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

三、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突出學以致用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本節課中,老師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了讓學生觀察生活環境中自動噴水這一情境,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圓形,從中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最後又讓學生計算出噴水頭噴出的最大面積,即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通過聯繫實際,計算面積,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本節課也有幾個值得商榷和加以改進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本節課可以引導學生把圓折成三角形,嘗試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2、創設教學情境要立足於教學內容。總而言之,這節精品課,不僅充分展示了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而且爲我們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索。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4

在認識圓柱體的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小組活動各不相同,比較突出的優點是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認識都是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出現的主要問題:

①學生對自己所探索的知識不會歸納,表述;

②學生的探研學習是無序的`,隨意的;

③各組的各位成員對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差異很大;

④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

⑤學生不會交流學習。

研究“圓柱的認識以及表面積”是在學生已有的有關圓面積和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有關知識,已具有了獨立研究表面積的能力,而且圓柱形在國小生的顯示生活中處處可見,比較熟悉,因此,我們備課組將此學習內容作爲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學習的材料。

通過試驗課: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這樣的課,讓學生進行探研學習,教師進行引導的關鍵是設計好一張讓學生有序進行知識歸納和理解的表格。

2、這樣的課還要多讓學生上逐漸培養學生交流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學生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幫助,不是引導、指責,指導也應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再給予

4、這樣的課,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學生的學習,纔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們的教。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5

“面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內容。本節課是幫助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會比較兩個物體或圖形的面積大小。因此,要讓學生在大量的情境與活動中感悟和理解。大量的“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都將成爲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過程。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了各種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我認爲本節課我在以下幾方面做得較好:

一、情境導入 。

通過小兔和小狐狸比賽刷牆的情境,引入比較“面”的大小,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面積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學生動手操作。

通過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爲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通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分一分、塗一塗、說一說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還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爲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針對塗圍成的平面圖形大小的比賽,設置重重障礙,不斷擴充和完善比較的方法。不僅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引導學生通過同桌合作找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地方法,交流結果,把知識和能力溶爲一體,鍛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同時,設疑和引導滲透了教師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鼓勵與培養,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較好的發揮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四、運用媒體,突破學生學習難點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數不規則圖形中不滿一格的圖形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如在教學數不滿一格的圖形時,媒體動態演示移、拼的過程,讓學生看清楚不滿一格的拼成一格的過程,理解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很輕鬆的學會數的方法。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是來自海寧路國小的楊寶華,首先感謝北戴河區進修學校給我們搭建這樣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我校閆強軍老師所執教的《認識面積》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1——72頁內容。

“面積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節幾何概念教學課,從長度到面積,是空間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爲面積單位教學及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數學的認識,尚需要豐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實踐操作,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的目的。爲此,閆老師較準確的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通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等學習過程,得到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閆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課程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將枯燥的幾何概念課上的得生動、有趣。課堂教學呈現如下幾個亮點:

亮點一:注重知識性和情趣性的統一

課堂教學必須要傳授知識。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被動接受,而有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其間的奧妙全在一個“趣”字。爲此,我們呼喚“知情”統一的課堂,要儘可能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學習材料,組織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教學活動。本節課,閆老師在導入環節創造性使用教材,通過生生擊掌,師生擊掌引入教學,學生興趣高漲。加上閆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課堂上不時發出陣陣笑聲,這樣的課堂氣氛令人感覺輕鬆愉快,課堂成爲一條充滿活力、涌動靈性的溪流。

亮點二:注重“生活味”和“數學味”的統一

如果說生活的“味”是親切自然、豐富多彩的,那麼數學的“味”則是抽象嚴謹、精煉深刻的。數學教學應使“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融合。本節課,閆老師選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體(樹葉、水立方、天池等),並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爲主陣地,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如:黑板,課桌,課本等物體,通過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感受物體面的存在等活動,把間接的數學知識與直接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這裏,生活是形式,數學是本質。

亮點三:注重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統一

對國小生而言,概念教學可以適當地淡化它的定義,而要注重感知和體驗,在豐富和堅實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本節課,閆老師首先通過若干個大小區別明顯的物體的面,給學生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來。在學生積累了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後引入面積概念,然後通過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塗一塗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概念的內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閆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同桌合作討論、比較的方法,然後通過動手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在相互啓發、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樣化的比

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如觀察法、剪拼法、數格法等等,學生在全面、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的同時,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亮點四:注重現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在最後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環節用剪一剪、比一比、擺一擺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這一環節中,書中是比較兩個長方形的大小,這裏我們做了一下改動,變成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大小)。

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閆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爲一名新教師,普通話水平有待提高,板書書寫欠規範。

2.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以後,應當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老師沒有把這樣的機會放手給學生。

3.本節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果把重疊法也用到本節課中,那麼這節課將更加完美了。

以上就是是我簡單的評課,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同行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7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選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讓學生先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我先出示比較兩個腳印的大小,比較數學書和自備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讓他們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讓他們體會到可以通過重合法和觀察法直觀的比較出誰的面大,誰的面小。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我再過渡到對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比較上,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面圖形的面同樣是有大有小,從而自己總結出關於面積的定義,這種通過活動來認識概念的方法,就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繫起來,加深對面的積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用正方形,三角形等自選單位測量和估計圖形的面積,體會自選單位的多樣性。在比較之初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觀察法直接看出誰的面積大,當我出示兩個看起來面積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比較的.方法。有的同學用直尺量,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比較;有的同學通過重疊的方法去發現;預設時還想讓學生通過畫小方格或者印小方格的方法去得出結論。全班同學在交流時,同學們是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學生對於面積的比較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最後在練習中,同時通過擇優,也看到小方格在面積比較中的作用(即數格子的方法),爲下幾節課利用小方格來認識面積,認識面積單位作好了鋪墊,比生硬的灌輸更讓學生容易接受。學生對面積的本質特徵又有了更好的鞏固。這樣既把感受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較好,學習氛圍比較融洽。

《認識面積》評課稿 篇18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本節課中,劉敏老師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平面圖形入手,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劉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一、概念的掌握比較紮實

在課的開始,劉老師通過讓學生摸數學書、桌子、黑板表面、鉛筆盒蓋的面,直觀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再讓學生比較黑板面和數學書面的大小,通過比較引出面積的含義。接着再讓學生通過練習說一說什麼是數學書、課桌面、鉛筆盒蓋的大小,鞏固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隨後又讓學生自己選擇周圍物體並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主說一說周圍物體表面的面積,和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充分感知並且初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二、體驗策略的多樣性,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的優點

劉老師先讓學生猜一猜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矛盾。再引導學生藉助老師提供的學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比較。讓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裏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可以將兩個圖形重疊後,再進行觀察;可以用方格子擺一擺數一數;還可以用長方形紙條擺一擺數一數……最後通過“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的問題的爭論,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擺或畫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較的優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