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三角形的特性評評課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5W

教學內容:

四年級三角形的特性評評課稿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81頁內容。

教材簡析:

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讓學生在說一說、看一看、畫一畫等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接着在學生判別、比較中讓學生體驗到三角形還存在高,在畫高之後,說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義。穩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設計思路是“情境—問題—實驗—解釋—應用”。

總評:

對於三角形的特性這樣一節知識點繁多的課,徐老師通過精心設計,把各個知識點巧妙地串連起來,使教學能有序、高效地展開。回顧全課,覺得以下幾點值得稱道。

1、注重教材,揭示概念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徐老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揮教科書對概念敘述的規範作用,遵循概念教學的規律,及時地把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與教科書中的規範表述相對照,從而形成新的正確概念。學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很容易給三角形定義爲“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而這個定義是不嚴密的,這就要發揮教科書的解釋、指導、示範作用。通過兩讀教材相關句段,並咬文嚼字,使學生體會到概念的確定性和嚴密性。

2、注重實踐,經歷過程

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應用於生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就在於它具有穩定性。爲使學生親身感受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特性,徐老師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拉拉三角形,然後得出結論。而是先讓學生拉四邊形(學具),設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學具),讓學生經歷“問題——猜想——驗證”的知識形成過程,做到“以思考指導實踐,實踐驗證思考”的科學態度。學生從探索實踐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落實“雙基”,適當拓展

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之後,適當延伸拓展是這節的課的又一亮點。學生明確了底和高是對應存在的,有三條底邊,就會有三條高。通過畫一畫,就會發現三條高相交於一點,而且不論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無一例外。這種“三高交一點”的奇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也使體會到了數學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教學,在落實“雙基”的同時,適當拓展知識,只要適時適度,是有利而無弊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