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管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W

經管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近日閱讀了一部揭示市場經濟奧妙的宏篇鉅作——《經濟學原理》感悟頗深,本書是19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所著,該書被西方經濟學界看成是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它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

經管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3篇)

全書由七篇構成。第一篇《導言》討論研究對象方法和目的。馬歇爾說“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異端生活事務的學問。它研究個人和社會生活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關的那一部分。”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研究了財富、財產、消費、勞動、必需品、資本和收入等概念。第一、第二篇具有總論的性質,爲以下幾篇的原理作了理論鋪墊。第三篇至第六篇是《經濟學原理》的主體部分,依次考察了消費、生產、交換、分配。

第三篇《論需求及其滿足》研究人的需要和消費。第四篇《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研究了包括人自身在內的,能夠作爲滿足慾望手段的因素。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係》中,把第三篇中研究的需求理論和第四篇裏研究的攻擊理論結合起來,依據供求平衡的原理,提出了均衡價格理論。在第六篇《國民收入的分配》中,馬歇爾提出了以均衡價格理論爲基礎的分配理論。

在他看來,各種生產要素所創造的價值分別形成它們各自的收入。所以,分配論不過是用供求均衡觀點去研究各個生產要素的價格。總體來看,供求均衡價格體系是貫穿《經濟學原理》各篇的理論核心和主線。

《經濟學原理》中的各個理論因素,基本來源於傳統的經濟學原理。它以邊際效用論來說明需求,而以生產費用論來說明供給。但是本書對傳統的經濟學原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它不再把邊際效用論或生產費用論當作是決定價格的獨立因素,而是通過供求理論,把這兩種原來互不相容的理論結合起來,形成了本書的理論核心——均衡價格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論,應該說,《經濟學原理》的基本結構爲當代微觀經濟學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所運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對各經濟學派的綜合。在此,我作一個簡要總論。

第一、以心理分析爲基礎。馬歇爾和主觀學派一樣,認爲經濟學要研究人類行爲的動機。他認爲人的心理動機會有力地影響人的選擇行爲,從而支配人的經濟活動。人類行爲動機分爲兩類:一是追求滿足,這可以激發人們經濟活動的動力。二是避免犧牲,這可以成爲制約經濟活動的阻力。這兩類動機的均衡是絕大多數經濟範疇和經濟規律的基礎。

第二、強調“邊際增量”分析。這是受到數理經濟學派的啓發而產生的。馬歇爾認爲“在精神和物質世界中,我們對自然的觀察,與總數量的關係沒有與增加量的關係那樣大”。因此,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他廣泛運用了邊際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爲需求理論的基礎的邊際效用就是效用“增量”與消費“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彈性則是需求量變動比率和價格變動的比率之間的比率;同樣,供給理論和供給彈性也是這樣,只不過他們是以報酬遞減率和“邊際”生產費用原理爲基礎的。

第三、強調“局部均衡”分析。馬歇爾把物理學中作用和反作用達到均衡的觀念用來說明經濟力量的均衡。馬歇爾強調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馬歇爾研究的是單個生產者或消費者,而不考慮廠商,消費者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這種方法已經成爲當代微觀分析方法的基礎。

第四、強調“靜態”分析。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總是將自己研究的現象置於經濟關係和相關因素不變的環境中,認爲靜態下,生產和消費、分配、交換的一般條件多是不變的。

由於馬歇爾一方面繼承大衛李嘉圖和約翰穆勒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另一方面引入邊際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經濟學理論獲得發展,所以他的〈經濟學原理〉一書可看做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作。

總之,此書是當代主流經濟學的入門之作,她關注於現實生活,深入淺出地爲人們描述了理性人的選擇和市場行爲。從而對社會中的經濟活動起到指導作用,因此它是經濟學者們必須拜讀的經典。

經管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大部分教科書以及經濟學的文章著述,都習慣於“端着”。這似乎是爲了印證馬克思的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一個普遍的誤區是:誰要是把科學弄得讓羣衆喜聞樂見一點兒,誰讓通往科學的道路稍微能夠走得順一點,誰就不能稱之爲科學。我們現在學的經濟學、或者叫西方經濟學(宏觀和微觀),其理論框架早在10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搭建完成了。

後來的發展和創新,也是在原有的脈絡上做出一些延展。因此,現在再來講西方經濟學,基本的工作就是介紹和詮釋已有的理論成果而非做出什麼新貢獻。

既然這樣,何不把詮釋的工作做得更人性化一點呢?在這方面,張世賢老師就做了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他自己是經濟學博士,按照小人之心(比如我自己)來度君子之腹,越把經濟學弄得高深莫測,才越能顯得經濟學博士的不一般,張老師顯然不這麼想。他用幽默的文筆、巧妙的比喻來告訴讀者:經濟學其實就是那麼回事,並不神祕,而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非常實用的理論。

值得一提的是,張世賢老師的《經濟學演義》,用了大量的三國的典故,這就使這本科普性質的讀物,增加了很強的趣味性。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可能是中國傳播最廣的文學作品了。即使是販夫走卒,也都津津樂道。所以,張老師選擇三國演義作爲虛擬人物和事件的來源,可謂獨具匠心。

使人們讀起來更加產生“無厘頭”式的幽默效果,也就拉近了經濟學理論和普羅大衆的距離。比如,同樣是闡述科斯定理,張五常用的例子是北美哈德遜河的大馬哈魚來說明,而張世賢老師則拿司馬懿和諸葛亮共用漢江來“說事兒”,後者無疑離我們中國的讀者更近。

如果你想輕鬆地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建議你讀張世賢老師的這本《經濟學演義》。你大可不必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只需在茶餘飯後想起來時隨手翻閱,就可以教會你很多有用的知識,使你產生很多感悟

經管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3

經過幾周的學習,我們把《經濟法學》這門課基本學完了,但我說的學完僅僅是指本學期我們不用再課堂上學習《經濟法學》了,而真正掌握了多少、會應用多少,這是因人而異的。

《經濟法學》作爲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我們不能僅停留在課本的理論知識上,先積累理論知識,以便以後能夠實際運用纔是我們學習它的主要目的。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珍惜課堂上的學習,還要在今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時刻關注經濟法。

以前,我們大多隻是簡單地學習了一些法律常識,瞭解到法律作爲一種無形的鞭子無時無刻伴隨在我們身邊,它約束了我們一些權利並規定一些指責,但同時它賦予了我們很多權利,它促使着整個社會健康有序地發展。但是,真正第一次學習一門專業化的法律學科是從學習《經濟法學》開始的。

我認爲學習《經濟法學》這門課的過程是一個愉快、享受的過程,原因有二:

第一, 個人興趣。說實話,對它產生興趣首先是因爲我對學習法律知識一直有較濃的學習興趣,古語云: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雖然在封建社會,很多情況下這是一句空話,但是在民主制不斷完善的當今社會,法律已經成爲真正的王,任何人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關注各種法律案件,看法律是如何打擊邪惡、維護正義的,法律的制定與實施是聯繫國家與人民的橋樑,是維護個人及社會利益的通行證。《經濟法學》作爲一門法的學科,並且貼近我們的工作與生活,這就更加讓我有信心學好這門課。

第二, 老師多樣的教學方法。法律是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如果僅僅按照課本學習理論,我認爲是極乏味的。而老師採用一節課講理論,一節課看相關視頻—《大國崛起》或《激盪三十年》的方法讓我感覺學習這門課既輕鬆又有意義。並且老師在講課本理論的同時,結合它自身經歷或我們身邊的一些案例來讓我們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課本知識。

要把經濟法學好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爲對於我們來說它是一門新學科,它與我們以前瞭解的民法、行政法等有區別也有聯繫,因此我們應該對經濟法的概念、作用範圍、具體實施等認真分析與比較。在短短的幾周學習過程中,讓我受益匪淺印象最深的`有三方面:

1) 課本知識教會我很多經濟法常識,其中給我印象更深的是第二編經濟組織法中的公司法律制度、第三編市場監管法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和老師補充的《勞動合同法》;

2) 看視頻《大國崛起》後的心得體會;

3) 看《激盪三十年》回顧中國企業發展。

(一) 溫故而知新

公司法:學習公司法之前,我一直錯誤地認爲公司與企業是並列關係的,都是營利性經濟組織,只是在規模上不同而已,現在我明白原來兩者存在包含關係—凡是公司必然是企業,但企業不一定是公司。之前,我對公司的分類也很模糊,只是知道有無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不知道它們具體的區別,現在我才豁然開朗了,並且知道了另外兩種公司—兩合公司和股份兩合公司。我們將來都要面臨同樣一件事—找工作,而工作與公司是密切相關的,因此,認真學好公司的相關法學知識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消費作爲社會再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生產、交換、分配的目的與歸宿。在法學上,消費者是各國的消費者保護法的最重要主體,也是經濟法的重要主體。而作爲個人,我們在社會上扮演最頻繁、最主要的角色正是消費者。因此,不管是從個人還是社會角度出發,我們都很有必要去學習和了解消費者的權利與義務和經營者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國家、社會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具體辦法。

比如,去年的奶粉事件中,經營者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人身安全權,這時,消費者就可以自己或求助相關政府部門依法向銷售商或生產廠家求的賠償。但是,有部分消費者卻寧可省事,自己承擔後果,也不向相關部門舉報或投訴。還有好多生產廠家完全不顧消費者的利益和國家及社會的制止,照常違法生產,最終以宣告破產並被判刑而告終。這些都是遵法的表現。

《勞動合同法》明確了企業和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它是勞動者捍衛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是企業完善勞動規章制度的基本依據。因此,簽訂《勞動合同法》、明確勞企關係不僅有利於個人、組織,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