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孟子有感優秀範文(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6W

關於讀孟子有感優秀範文 篇1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後,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譽爲亞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構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見。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爭,人性向善”。 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爲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遊感悟。

關於讀孟子有感優秀範文(通用3篇)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覆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爲: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爲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則應該是爲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自然就鞏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心民衆疾苦,要爲解除民衆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 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展,需要做到優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他認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在我認爲,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

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得天下,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在於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爲己任的。

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

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爲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爲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於人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爲人們存在着內在的鮮豔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們的行爲如有不善,是由於後天的外在環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第四,對於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着意的加以培養。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在於專心致志的存心養性。

《孟子》中除了闡述其修身治國的大道理,還記錄了一些發生在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小的故事,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師友之道》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羣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法則,爲政治應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作爲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着我們的爲人處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於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

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心,可以讓我以聖人的精神爲指導,在現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關於讀孟子有感優秀範文 篇2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後,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譽爲亞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構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見。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爭,人性向善”。 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爲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遊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覆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爲: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爲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則應該是爲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自然就鞏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心民衆疾苦,要爲解除民衆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 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展,需要做到優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他認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在我認爲,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

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得天下,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在於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爲己任的。

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

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爲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爲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於人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爲人們存在着內在的鮮豔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們的行爲如有不善,是由於後天的外在環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第四,對於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着意的加以培養。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在於專心致志的存心養性。

《孟子》中除了闡述其修身治國的大道理,還記錄了一些發生在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小的故事,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師友之道》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羣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法則,爲政治應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作爲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着我們的爲人處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於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

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心,可以讓我以聖人的精神爲指導,在現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關於讀孟子有感優秀範文 篇3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爲“孔孟”,且稱其爲“亞聖”。孟子提倡“仁、義、禮、智”,並認爲,“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爲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他的這些思想和觀點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言論彙編《孟子》中有所體現,尤其是在那些被譽爲孟子經典名言的語錄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關於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佔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後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爲我們的行爲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爲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爲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在這個社會裏,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想做卻必須做好的,還有些事是我們喜歡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爲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麼放棄什麼。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爲碌碌無爲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捨棄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