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7W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1

深藍色的封裝,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和幾位老人的合照,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是柴靜。無意間,在網上看見這本書,思索良久決定了買下它,不爲其他,只爲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爲本書是一位記者輝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實往往出乎意料,她在這本書中寫下的是她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通用15篇)

從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我看見的是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成人禮。將近一週,匆匆看完了這本書,它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共鳴,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話語交鋒中正與逆的悖論。

在第二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中,走進非典病房內,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處那心若死灰不復溫的呢喃,更不是那個護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難中柴靜奮勇當先的決絕,“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麼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必須知道。”霎時我的心臟猛地一頓,血液停了一秒。腦海中又迴盪起她的話語“我摸着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第三章《雙城的創傷》裏,“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節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纔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故事最後的無解給我們以一種無能爲力,但更多的是真實,柴靜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裏,《山西!山西!》頗有文藝範的開篇層層遞進引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環保——污染!她用近乎於白描的語言,平鋪直述講:“山西省長誰來幹,臨汾人民說了算”,“當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國土局的一個科長,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兩句話,給予了同爲山西人的我一種深深的共鳴。

《看見》寫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維性、邏輯性和真實性,引發了我們一個又一個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對一個個現實悲劇的無奈與無能爲力。我想“中國夢”就是想要建立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世界,讓這些悲劇不再重演吧,這是國人的夢,也是我的夢。終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夠的高度,爲着這業奉獻我的熱血與生命。這是我的夢也是中國夢!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2

《看見》這本書是在高中畢業後買的。暑假期間,時斷時續,看得很慢。每天看一小點,不敢讀多,會痛。總是微微的鼻酸淚泛,但也不大哭。就這麼一點一點的,跟着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羣與往事裏行走、成長、看見。

這本《看見》你看不到大量的排比句,你看不到各種青春文學裏細如牛毛的心理描寫,你甚至看不到任何時下文藝作品裏流行的詞彙,以至於你會懷疑這還是那個在電臺節目中的文藝女青年柴靜所寫的作品嗎?這本書文字細密,信息量大,像個電影裏的長鏡頭,從從容容地白描,你以爲演完了,纔不是,她換個角度喘口氣接着來,又是一個新層次,一些更深的東西,細讀它,你就會像我一般無可救藥的愛上它!愛上它不帶修飾的文字下潛藏着的思想波濤,激盪掉生活表面的裝飾,直抵內核的粗糲,甘願隨它沉浮擺盪,不斷去看見,又不斷去經過。

柴靜說,一個人的生命由無數他人構成。她如你我一樣,沒有多高的起點,是繁茂大樹上不起眼的枝椏,從頭做起,一步步,沒有輾轉翻騰的技巧,下的都是笨功夫,不斷犯錯,不斷改正,只是每走一步,她會停下來想一想,看看走過的路,望望前方,想想爲什麼出發,將要去向何方,不疾不徐,走得再遠,她有一股自省在裏面,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大概每一次潰敗都是成長前的蛻殼。在這本書裏,你有很多次機會,看到她這樣蛻,蛻了又蛻,總以爲已經很好了。不,還得接着蛻。沒有完的時候。

我曾幾度徘徊於第十七章——盧安克。在這一章,你會發現,一切既有的答案,都被推翻。一切已經成熟的邏輯,又被消滅。原來有一種無能,比“能”要強大一百倍,讓許多人難以啓齒。當我們面對命運塌陷、絢爛、驚駭,一心想着去建設,去爭取,去抗爭,去努力,原來不一定對。原來還有一種人的活法,“是把自己交付出去,從此就活在命運之中的必然與自由”。原來一直以爲像地球繞着太陽轉如真理般存在的我以爲,竟被替代得體無完膚。

對於盧安克,對於那羣孩子,我覺得都不陌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是瞭解他們,懂得他們的。但看了這章,我才知道,遠遠沒有。而且,瞭解與理解,再與真正的踐行,其間的距離,簡直比從地球去月球還要遠。

常常在想我真的很贊同閱讀的意義也在於,即使我們終生無法到達某地,但若可以通過閱讀來了解,或理解某一處、某一人,便是我們的人生得以拓展,和延長了。所以柴靜寫道:”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中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

接着是藥家鑫那章。在未看書中內容前,我都是本能對這個殘忍向無辜的張妙連刺數刀的男子貼以喪心病狂的標誌。但讀完,我體會到的心酸及震動。

“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藥家鑫的父親說。柴靜給了他說出這句話的機會,也給了我們觀看與思考這種救贖的機會。在那個被人肉的踩貓女一案,和藥家鑫這一章裏,我最深刻的獲得是,如果我們願意更耐心地看看那些我們覺得有資格唾罵和詛咒的人與事,願意更深入地去對話和傾聽,可能會顫抖着發現,罪惡與苦難的種子,也在我們的身體裏面。而我們所要學習的,是如何發現,看見,面對這些種子,甚至是惡開出的花。

看完這本書,竟猛然想到了《相信未來》那首詩。是的,讀着的時候看到的是落魄,體會到的是酸楚,讀完之後會有相信未來的一種柳暗花明,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自省是看見自己看見世界的一個痛苦的過程,而我們總喜歡舒舒服服地活着。

有時候不是我們看不見,或許只是我們不想看見。

即使再艱難卓絕再歷時彌久,我定與你一起,去看見,看見自己,看見世界!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3

第一次聽見柴靜這個名字是通過《新聞調查》這個欄目。這麼多年過去了,節目的內容早已忘的差不多了,但是她那短髮、冷酷的屏幕印象卻讓我一直印象深刻。

《看見》也算是當年比較火的一本書,地位大概類似於當年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般。在沒有讀之前,我一直把它想象成一本雞湯書,直到今年意外發現它的評分竟然高達8.8分,才下定決心要把它買回來讀讀看

初看書名,“看見”,總覺得透漏出一股話沒說完的勁。讀完之後,我慢慢體會到了柴靜對“看見”這兩個字的理解,以及希望表達的含義。

不是聽到、感到、覺得等等,而是看見。這兩個字代表了客觀、獨立性以及真實,保持對真相的追求,而不只是淺顯的評判,儘管這條道路是崎嶇以及充滿矛盾的。

文中所選的衆多案例,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已經不存在太多還值得被髮掘或發現的新聞價值,是早已能夠蓋棺定論的事情。但是柴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出發,揭示了事件之後被普羅大衆所忽視的細節,像剝洋蔥般不斷揭開事件的真相。

用我在文中給我印象最強烈的三段話作爲本次的讀書小結吧:

一、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索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爲的就是避免成爲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索”

二、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爲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時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試着儘可能誠實的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三、採訪不是用來評判,只是用來了解;不用來改變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4

《看見》裏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彷彿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瞭解我的人會認爲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化,其實,他們不瞭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爲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現在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捨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儘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裏遊蕩,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爲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不過,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應該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擇標誌性事件,只是選擇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而已。正是因爲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爲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裏,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彆扭,也曾經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裏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着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5

“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爲什麼出發。”

——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裏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爲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爲虛,眼見爲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採擷,慢慢成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陳虹這犀利的語言就像一盆冷水潑到了柴靜身上,就好像一把烈火被大雨澆滅了熱情。曾作爲湖南衛視“新青年”主持人的柴靜輕鬆自由,不拘灑脫,她就像一匹脫繮的野馬,奔騰不羈。然而進入央視後,服裝、髮型、言行舉止都被嚴格約束。她好像剛步入大學的我們對襲來的一切不習慣、不適應。但是她不是畏難而退的弱者,而是知難而進的強人,勇敢地選擇接受殘酷的現實,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不斷提升自己。從矯揉造作的現場採訪變身爲有思考力有洞察力的主持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這是非典時期的記錄,我很佩服她的勇氣和強烈的求知慾。與剛來時的小姑娘相比,她學會了勇敢。“雙城的創傷”在別人眼裏是教育問題,她卻讀懂了孩子間複雜的情感和堅固的友誼。慢慢的,她由淺薄懵懂走向成熟穩重。柴靜並不優秀,卻可以在磨練中變得強大,擁有一顆強大的心。人生就是一場蛻變,蠶蛾唯有歷經漫漫長夜,掙脫重重束縛,才能蛻變爲迷人的彩蝶。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然而在這期節目中,由於柴靜採訪吸毒女、同性戀者,於是就有人評價:“自從柴靜去了新聞調查,節目就墮落到了去拍網站新聞的最底下一行。”或許會有人認爲這樣去關心邊緣人羣只是爲了聳動,吸引眼球。“只求認識與瞭解自己”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採訪時病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記得那段時間大學生藥家鑫開車撞人後連刺被撞者六刀鬧得沸沸揚揚,若不是《看見》對該事件的真實闡述,深入瞭解,在我的認知裏藥家鑫就應該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富二代,是一個心理畸形喪心病狂的殺人狂魔。採訪就是爲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瞭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爲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所以我們要學會接受吸毒女、同性戀者,這些我們口中所謂的“下流”“另類”人羣。當我們批判踩貓女時,是否看見了她對生活的無奈,內心的壓抑。藥家鑫擁有的也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普通的父母,微薄的收入,是家庭的壓力造成了他內心的恐懼,從而釀成了不可修復的悲劇,如今他的父母再也沒機會傾聽兒子內心的聲音。一個“死刑”結束了他的一切。所謂堅守正義、捍衛法律權威的背後是兩個家庭的破碎與絕望。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次救贖的機會。雖然柴靜的這些調查不是宏大的時政熱點,但卻點點滴滴激盪人心,充滿人情。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的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的流露。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畫面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在這條路上,我們學到了許多課本所不能授予的人生真諦,看到了許多拭去浮華的真實。在這採訪的過程中,“柴靜們”奔走在收集信息的前線:非典病房,地震災區······真實的報道需要真實地去感受。不論狂風暴雨,冰雪豔陽,他們毫不畏懼,毅然接受。在時間的磨合下,柴靜與自己的同事們建立了堅不可摧的友誼。陳虹是給她批評最多的人,也是她最感激的人。所以雖然陳虹已離我們而去,但“陳虹不死”。“不要問我爲何如此眷戀”正是他們情誼的深情吶喊。在《看見》裏,柴靜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路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後記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6

不知道有多久沒有完完整整看一本書了,總以爲聽着音樂,曬着太陽,然後一書一茶就足矣。當初選擇《看見》一書也是鑑於同事推薦,實際上對於這類書籍我幾乎很少翻閱,原想這應該就是一本自傳,可是當全部看完,我卻又不這麼認爲了。

這本書是我拿起放下,再拿起又放下之後,斷斷續續一段時間後纔看完的。每看完一個故事,我都習慣發會兒呆思考一下,書裏面記錄的故事有些我一點兒都不陌生,也總是情不自禁跟着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羣與往事中穿行。可是透過柴靜我所看到的似乎又有不同,可能出於她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關係,也可能是她看的更近,看的更深,看的更細,一個個故事總會讓我呼吸困難,心痛唏噓……

非典時期的故事。平凡的文字中,沒有過多渲染感情的辭藻,卻能輕易帶我們進入20--年那個大鍋一樣的北京。沒有人強求柴靜做這期節目,甚至連她自己也不能確定能不能做出來,能不能播。可是她就懷揣着“我必須知道”,衝到了一線,衝到了那個讓大家避之不急的真相面前。雙城的創傷中,開篇前是一張從視頻上截取的圖片,她蹲着給一個小男孩擦拭眼淚。據說這個鏡頭在當時是飽受爭議的,很多人認爲這只是一個“表演性主持”,太過“虛假”。雖然當時我沒看過這期節目,可是細細讀了她所看見的故事,我卻覺得這纔是最最真實的,她是真正的用心去聆聽了對方,這不正是情感的迴歸嗎?

像這樣的故事看似平凡,可是要真正的走進它的背後,我相信一定不是這麼簡單的。這本書就如柴靜自己在開篇之前寫的“我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柴靜對於職業的熱情和對自我不斷打破再糾正的態度令人感動。因爲我們都一樣是普通人,會犯錯、會惶恐、會困惑,不斷的自省和思考能使我們學會去迴歸生活,去認識而不是去指責批判。其實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亦是。沒有人生來就是成功者,對於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於自我糾正。她身上的這種態度和精神也更是我們所需要的,雖然我們的工作不同,但是我們也要有這種對工作、對職業始終保持熱情的狀態。書中沒有太激情澎湃也沒有太多愁善感,它讓我們看見更多的是關於人生的感悟以及對世界的覺悟,還有如何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我很喜歡“看見”這個書名,簡單的兩個字,卻有着深遠的意義,看見眼前所見的,看透背後所不見的,看明白所表達的、所預意的……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7

深藍色的封裝,村裏的.老人和孩子圍坐在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身旁,每個人臉上都掛着愜意祥和的笑容,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柴靜。這本講述她本人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從20__年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記錄了她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也記錄了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過程。

在看這本書前,我沒認真去探究過一件事背後到底包含了多少東西,在這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時代,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反思的機會,沒有去深層次的剖析,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表面,對一件事的看法也永遠停留在人云亦云,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自我,在工作中變得機械化,生活中變得冷漠化,就好像在看到《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這章中對非典時期的災情采訪時,我看到了在災情面前人的脆弱,頑強,看到了那些不顧生死的醫生、護士,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世界,看到了人類最原始的溫暖,這種震撼遠不是當時的新聞報道所能體現,也不是未經深入剖析的我們所能體會,未經剖析的背後是我們看不到的真相,顯示的是我們的無知。想想看,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若我們不去反思,不去深層次剖析,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又靠什麼去進步,當我們嘲笑他人無知時,我們自己是否也在被另一些人嘲笑。

在生活中,我們總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個人,總是想把自己的感情、意識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過程中,我們忘記了什麼是客觀,什麼是多角度看人,看事情。從《看見》中看,柴靜一直給人一種冷靜客觀的感覺,這或許是作爲記者必須具備的,但即使是這樣的冷靜,這樣的沒有點綴和修飾的描述,也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這些故事的描述過程中,她沒有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她呈現給我們的只是客觀事實,其他所有的一切,由我們自己去塗色。

用《看見》書裏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纔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着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8

《看見》裏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彷彿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瞭解我的人會認爲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瞭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爲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此刻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向這樣下去,捨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儘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裏遊蕩,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爲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就應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取標誌性事件,只是選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爲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爲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靠,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裏,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彆扭,也以前閃過一絲放下閱讀的念頭,但是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這就要求她務必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裏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着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9

有時候在想,我爲什麼要看書呢。是充實自我還是填補寂寞,是師長之命還是心甘情願,後來我才發現,看不同的書時心境與緣由皆是截然不同的。當我剛脫身於考題的苦海,偶有閒心的翻開這本《看見》之時,由非典到最後的盧安克,正如柴靜所言,真實的萬鈞之力撼動了我。而看書,是爲了讓這些我狹窄的視線外的真實,驚醒我所習慣的生活。

關於驚醒這件事,也是柴靜在這本書裏所貫徹的。看過夜色溫柔的人都知道,柴靜嘛,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動人又煽情的文藝腔,最是適合她不過了。從前找素材也覺得她寫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覺得她寫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氣的好。其實柴靜的文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細膩溫婉,變化在於,她將主觀的情感作爲了情懷揉進了真實的“看見”裏,看見並驚醒了過去一味濫情的自己。

書裏有句話我記得很清楚,是陳虻對柴靜說的,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嗎?所有人面對着同一個世界,看見的世界確是不同的。《夜色溫柔》看見的是蔚藍的天空,朵朵的白雲,都是新鮮生命的氣息,而《看見》看見的卻是實實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狽不堪,有的成功得志,歸根結底,在踏踏實實地認識自己的同類,與生活打滾。

談完了書,最後便來談談自己。

我看見了些什麼呢?低落時恰巧落淚的天空,煩躁時彷彿也緊皺雙眉、面露慍色的一張張面孔,順心時格外動人的花草—與其說是看見的,倒不如說是心裏所見的。感性無疑是頑固的自帶濾鏡,眼裏所見都因感性染上了鮮明的色彩,卻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鐐銬。“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與認識而已。”這句話讓我消化了很久,也讓我重新直視了我心中習以爲常的“誠實”,將人自動分門別類的“誠實”。在讀柴靜喚起理性的歷程裏,也爲自己的感性敲響了一聲鍾,在書裏也得到一些我不習慣的理性。

許多人都說看完這本書後涕淚交加,我倒是沒有落淚,可能也是因閱歷太淺的緣故,無所共鳴。但這本書給我的,也正像盧安克給柴靜的,也許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而是讓我呆坐在夜裏,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生活”的撼動,這讓我有了清空腦子裏的所有,將空間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給這本書的舉動。

看慣了雞湯,試試不一樣的撼動。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10

柴靜的《看見》,我喜歡,語言可以樸實到可愛的程度。

我從《看見》中感受到的是溫情、溫暖、人性、關懷。如果有人看着這個說這是"表演",那麼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這樣的"表演"修養,好好修養一下自己,在私下裏練好了,這樣就可以到關鍵時候自然地"表演"出來。

也許是社會冷漠的程度太深,讓我們中有的人真的對現實中的溫暖也不那麼相信了,彷彿只有電影電視劇中的溫暖纔是我們理性中可以相信的,可以欣賞的,生活中的真實可感的溫暖,卻變成了"表演"。這難道要去責怪在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溫暖的人麼?你表達出那麼多的溫暖,是想讓我們這些慣於冷漠的人顯得太冷酷嗎?這難道也可以算作是柴靜的錯?

我喜歡柴靜,她的《看見》,讓我對現實的溫暖充滿信心,爲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對柴靜的認識是遙遠的,可以肯定她不認識我。但是,從現在開始,我想我會關注柴靜,她也許會因爲名聲在外多了些客觀的壓力,不過我相信她的內心是堅韌和勇敢的,所以她當得起任何的評論。

我祝福她。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11

對柴靜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網上她演講的那個視頻《認識的人瞭解的事》,整個演講一氣呵成,是一個很平靜的敘述,但對於我卻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動,是故事裏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適的表述。平靜、堅定、有個性、有力量。後來看到網上說這個視頻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第二次,記不得是哪裏看到了柴靜調查某個事件說自己可能會有危險,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尋事實。當時在想做新聞是這樣嗎?

讀《看見》這是第三次感觸她。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確實了得,漢字這門語言她的使用讓自己感覺到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從這點也讓我對提高自己的漢語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了更強的動力。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從書中我看見了如下:

1、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尋找、發現、參與、瞭解、分析、追尋、思考、真相、展現,每個新聞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這些,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不平靜,也並不輕鬆,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追求可能會翻山越嶺、困難重重,但他們在行動,在努力讓這些事情真實的展現。

他們的生活更有社會的責任感、有社會主人翁精神,“與我無關”這樣的詞語感覺他們說出來就像是犯了錯誤。

他們的生活是一種高效的工作和徹底的放鬆相結合的時間分配,有探尋的繁重也有安靜的思考,這個是我這個行業主流節奏不給予的。

他們的生活“看見”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銳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動帶來的收穫。

2、書中人物對我的觸動

書中講了20個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讀者觸動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討厭屈服”——看到我真的想問自己是公民嗎?

自己也常遇到權益受損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權利受損的事情,很多時候心底裏發出的是“把這個自己問題解決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過關係、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數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這些事情,那些跟我無關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彷彿大環境已經是這樣,經常聽到身邊抱怨社會的環境是多麼的世風日下,發達國家是多麼多麼的高素質,但自己在事中時又還是做着那些沒素質的事情,爲什麼?答大家都這麼做……

過馬路的時候你知道紅燈停、綠燈行,身邊的人不這樣做你能制止嗎?爲什麼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前些天我好想聽到說對於中國式過馬路某個地方交通規定處罰前三個人,真實⊙﹏⊙b汗。爲什麼要處罰,教育難道不是第一位的嗎?教育又是誰的責任呢?只有管這個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嗎?這個邏輯不通的事實,在我們身邊卻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們每個公民一起行動,讓法律爲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來梳理行爲準則,讓那些陋習成爲全民公敵,這樣我們纔會有大環境。

從自己做起不是隻是自己不去做,更應該是去做榜樣、去做監督者,讓這樣的正氣傳播、正氣壯大。

“無能的力量”——學會承受的力量。

盧安克——向他致敬。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義,一直想着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無能。這個邏輯從小就有,活了三十多歲近幾年纔開始能夠說“我不會,我需要幫助”。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12

我看見了一個鐵骨錚錚的俠骨女子,我看見了一個欣欣向榮又奄奄一息的社會,我看見了自己

對柴靜,之前的印象有:老羅喜歡拿她開玩笑,長的很清秀,央視主持人。斷斷續續有些印象,是因爲柴靜是個好讀書之人,她身邊也有些人文社科領域的文藝青年。比較深刻的印象是她有次說到某朋友好讀書,常常一天讀數本書,然後向她推薦,於是她汗顏。

從大學開始,便沒怎麼看過電視了,所以柴靜辛辛苦苦剪的片子,辛苦做的採訪與報道,我竟然都聞所未聞,反而都是從書中第一次知道那些幕後故事。想來真是汗顏,人生中最精彩的幾年,即沒能接觸到有思想與深度的東西,也沒通過網絡獲得最新的自由的知識——好多時間都在快餐小說、支離破碎的新聞和遊戲中悄然而逝了。不過網絡本身也只是種平臺和媒介,歸根結底,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關注領域和深度呢?也許很多東西,在孩提時,在少年時,便被埋在了骨頭裏,之後便懵懵懂懂隨波逐流,也許在偶然中打開一扇窗口,破窗而入,但大多數情況下,僅是在窗口外短短一瞥,發現裏面的東西自己不理解,不關心,便又庸庸碌碌的又隨着這社會奔流而去了。這就是滾滾紅塵,大千世界。

當我們身不由己,或在不知不覺中從窗外溜過時,柴靜停下,駐足,凝視,看見。她並沒有多聰明,也沒有多博聞強識,只是她安靜的看見,記錄,思考。漸漸的,便見的越多,所得便越多,破繭成蝶。

在時而平淡時而冰冷刺骨的筆觸下,我看到了這社會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或可憐,或可恨,或可嘆,究其原因,種.種皆源於無知無奈無爲。

第一種無知,我看到了學校的風氣是如此愚昧保守,幾個小姐妹相約同年同月死,竟真的就一個接一個的自殺,而這源頭,則來自於幾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對感情的無知。我很難想象父母對子女不聞不問,但在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它發生了。我倒是可以想象學生之間的感情糾葛偏激,畢竟國小和國中,我都在鎮上,看多了課桌三八線導致的“戰爭”和大家對早戀這一話題的小心翼翼和男女之間的誇張惡作劇。

除此之外,我還看到了世人對婚姻的無知,同性戀的無知,對環境保護的無知,對健康的無知。然而,更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無奈。記得柴靜採訪一個官員,官員振振有詞:難道我做的是錯的嗎?雖然環境出了一些問題,但如果不是經濟發展了,那些窩在村裏的年輕人的未來會是什麼樣你能夠想象嗎?在很多問題上,沒有絕對的答案。如果經濟不發展,年輕人可能一輩子都待在村裏,思想禁錮而保守,如果我是這個官員,我想我也應該“經濟發展優先”吧。說到這裏,又聯想到--時代的波瀾壯闊:他很清楚潘多拉魔盒打開的後果,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於是他堅持,於是我們看到了歷史上最壯闊的一次改革。

無知,無奈,都不如“無爲”來的令人嘆息。每個人都知道,槍打出頭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中國人信奉的哲學,也是我父母告誡我的道理——年輕人,你還不懂這社會的險惡。而確實,在這個世界上,想改變的力量總是會被抵制,被扼殺,於是,大多數人選擇了服從潛規則。在採訪一個警察時,柴靜問了很多讓人下不來臺的問題。而最後,這個警察私下裏告訴柴靜,他很佩服她,也認同她,只不過自己不能站出來。是啊,站出來的後果是什麼,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於是便有了各種推諉各種藉口,各種懶惰各種官僚。於是便有了柴靜鏡頭下的一個被錯誤關押幾十年的犯人——沒人想到他,沒人幫助他。

如果說看完書後自己有些敬佩柴靜,那我仰慕的不是她的人品才學,也不是美麗優雅。而是那份沉甸甸的較真,那份追求改變的堅持。

做事情最怕較真,看似簡單的問題深究下去往往會帶來一團無法解答的問題,但只有較真,才能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不是柴靜的堅持,也許會有更多女生因此自殺。

成功來源於細節和偏執,也許如果柴靜自己中庸,不甘進取不去改變,那麼也許中國的兩會新聞到現在還是一團死水,奧運報道也不會那麼精彩,非典也不會有真實的一線報告。

歷史總是由英雄人物推動的,而成爲英雄的,是一個個用於改變和堅持的小人物,當小人物們的努力逐漸被理解,被證明和接受,人民便狂呼着托起他,並加入到浪潮中,於是,歷史產生了。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13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爲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麼性感。我當時反覆看了無數遍。

然後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於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裏的人。裏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採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峯。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着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爲什麼出發。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爲了什麼。。裏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醜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願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並且以爲這是一種幸福,並以不學習爲榮。而後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於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採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採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後呈現給觀衆。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14

大學以來,讀的書大多是老師佈置的書目,鮮有自己自主選擇的書拿來讀。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書來讀,除了金庸的武俠,讀的最多的便是央視記者的書(請允許我叫他們記者,而非主持人),大學讀的第一本書便是白巖鬆的《痛並快樂着》,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我找了白巖鬆所寫的所有書來讀,包括《幸福了嗎》、《行走在愛與恨之間》、《巖鬆看美國》等等,從他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個人與一個國家命運之間的深刻聯繫,他用他的理智、激動、淚水、憤怒爲我們串起一系列屬於這個國家刻骨銘心的回憶。讀過白巖鬆,我開始讀水均益的《益往直前》,他的命運是與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的發展而聯繫的,他記錄了伊戰十年的傷痛,也記錄了與硬漢普京的智慧博弈,他用他的堅定與豁達記錄下一系列屬於這個國家與世界的記憶。當讀過這些書之後,我開始讀柴靜的。

《看見》(當然,並非因爲“穹頂之下”,當初幾次打開卻又沒有耐心看下去,如今想看卻已被封殺......),初讀《看見》,文字冰冷,但卻總感覺隱隱中有一種力量在推動着我繼續往下讀,她不是在關注這個國家命運前途的發展,而更多的是在關注生活在這個國家裏的人,是人構成了生活的全部,正是這種力量讓我覺得有寫下一些的必要。看見眼前,我們更要看見內心,不要被眼前看見的所矇蔽,只有內心的思考纔是最真實的看見。

是我們太幸運,還是他們太不幸?

“是我們太幸運,還是他們太不幸?”這是我在讀《看見》的過程中反覆在思考的問題,書中記錄着太多太多的不幸,不論是“雙城的創傷”中的那些孩子們,還是一個個不幸的家庭中所遭遇的家庭暴力。在對這些不幸的記錄中我一次次的溼潤自己的雙眼,中文系讀的久了可能越來越感性,我們總是會被文字所感動,我們總是感傷於他人不幸的遭遇,是對他們的憐憫,更是對自己心靈的質問。在對流浪少年犯罪的調查中,一個由十幾個少年組成的盜竊團伙,領頭的十五歲,最小的十歲,都輟學。他們沒有父母來管束,沒有親人來照顧,沒有社會的幫助,他們甚至都不怕死,這是多麼的可怕。他們在流浪,他們把偷當樂趣,把搶當做狂歡,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書中記錄了太多太多我們都無法想象的會發生在我們這個社會的不幸,他們有被戒毒所賣去當妓女的,有被無故監禁二十八年的,還有飽受家庭暴力折磨的......我無法想象這些都發生在我們的社會,都發生在我們生活周圍,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的陰暗面。貧窮、無知、暴力......當我們都生活在自己幸福的世界中時,有誰關心過在社會灰暗裏生存的人們?這也許就是他們的命運,註定不幸?

痛苦就是痛苦

痛苦是財富,這句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纔是財富。或許每個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每個人都在抱怨生活,痛苦往往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始終無法擺脫痛苦。那麼面對痛苦,我們除了抱怨就別無選擇了嗎?俞敏洪說:“堅持下去,不是因爲堅強,而是因爲別無選擇。”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無法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命運,我們亦無法選擇躲避痛苦,那麼只能坦然面對。人所要面對的痛苦是多種多樣的,迷茫時的痛苦,失意時的痛苦,失去時的痛苦,那麼痛苦之後呢?沒有改變,依舊走老路?那麼這些痛苦將會轉化成更大的痛苦,而深陷痛苦之中也終將一事無成。我們要的是對痛苦的思考,對痛苦的反思。白巖鬆說:“不管正經歷着怎樣的掙扎與挑戰,或許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並相信未來。”室友問我:“還相信未來嗎?”我回答:“是的。”兩年之前是這樣,兩年之後的我依舊相信。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頂端,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我自知我並非雄鷹,那麼我甘願做一隻蝸牛,在痛苦中決不放棄,並且始終堅定地相信未來,因爲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我會看到與雄鷹看到的同樣的風景。

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該走的路

馬修·埃蒙斯,一個註定載入史冊的悲情英雄,那個總是在奧運賽場上最後一槍意外失利的男人,他無法擺脫命運對他的捉弄。北京奧運失利後,他和妻子相擁在一起,那個因四年前雅典失利而結緣的妻子,同樣是射擊名將的卡特琳娜,他們相擁在一起時不是妻子在安慰丈夫,而是丈夫在安慰妻子。生活到了真正的艱難處時才能體會“只有最親的人才能瞭解和陪伴你的傷痛。”是的,生活就是這樣充滿戲劇性,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坦然接受。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該走的路,一路走來,經歷過太多太多的失敗。一次看到艾弗森跨過泰倫斯·盧的照片上面配着一句話:“我以爲跨過的是全世界,沒想到跨過的卻是自己的巔峯。”經歷過大學聯考洗禮的我們,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大學聯考失利,可是誰又能知道當我們不甘心地步入大學殿堂的時候,人生將要面對的失敗纔剛剛開始。我們會面對很多競爭的失敗,會面對投票的失敗,會面對選擇的失敗,你會在這些失敗中發現,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的,我們必須要面對這一切,哪怕無奈,哪怕不甘心,哪怕是憤怒。因爲這是成長所要經歷的陣痛,我們無法避免,我們只能勇敢面對。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前進,用事實告訴那些給過我們傷痛的人:“我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有多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在這個缺乏思考的年代,我們很多人都早已不再關注現實,不再關注社會,不再關注國家,我們只顧着自己。我們很少去問爲什麼,怎麼會這樣?其實我們早已被眼前的事物所矇蔽,我們早已不再看見。柴靜說:“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爲什麼出發。”那麼,我們每一個有思想的人是不是也應該在現實中看見一件事物時總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我看見了嗎?”

看見讀書心得優秀作文 篇15

對柴靜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網上她演講的那個視頻《認識的人瞭解的事》,整個演講一氣呵成,是一個很平靜的敘述,但對於我卻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動,是故事裏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適的表述。平靜、堅定、有個性、有力量。後來看到網上說這個視頻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第二次,記不得是哪裏看到了柴靜調查某個事件說自己可能會有危險,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尋事實。當時在想做新聞是這樣嗎?

讀《看見》這是第三次感觸她。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確實了得,漢字這門語言她的使用讓自己感覺到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從這點也讓我對提高自己的漢語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了更強的動力。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從書中我看見了如下:

1、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尋找、發現、參與、瞭解、分析、追尋、思考、真相、展現,每個新聞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這些,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不平靜,也並不輕鬆,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追求可能會翻山越嶺、困難重重,但他們在行動,在努力讓這些事情真實的展現。

他們的生活更有社會的責任感、有社會主人翁精神,“與我無關”這樣的詞語感覺他們說出來就像是犯了錯誤。

他們的生活是一種高效的工作和徹底的放鬆相結合的時間分配,有探尋的繁重也有安靜的思考,這個是我這個行業主流節奏不給予的。

他們的生活“看見”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銳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動帶來的收穫。

2、書中人物對我的觸動

書中講了20個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讀者觸動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討厭屈服”——看到我真的想問自己是公民嗎?

自己也常遇到權益受損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權利受損的事情,很多時候心底裏發出的是“把這個自己問題解決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過關係、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數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這些事情,那些跟我無關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彷彿大環境已經是這樣,經常聽到身邊抱怨社會的環境是多麼的世風日下,發達國家是多麼多麼的高素質,但自己在事中時又還是做着那些沒素質的事情,爲什麼?答大家都這麼做……

過馬路的時候你知道紅燈停、綠燈行,身邊的人不這樣做你能制止嗎?爲什麼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前些天我好想聽到說對於中國式過馬路某個地方交通規定處罰前三個人,真實⊙﹏⊙b汗。爲什麼要處罰,教育難道不是第一位的嗎?教育又是誰的責任呢?只有管這個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嗎?這個邏輯不通的事實,在我們身邊卻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們每個公民一起行動,讓法律爲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來梳理行爲準則,讓那些陋習成爲全民公敵,這樣我們纔會有大環境。

從自己做起不是隻是自己不去做,更應該是去做榜樣、去做監督者,讓這樣的正氣傳播、正氣壯大。

“無能的力量”——學會承受的力量。

盧安克——向他致敬。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義,一直想着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無能。這個邏輯從小就有,活了三十多歲近幾年纔開始能夠說“我不會,我需要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