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5W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

《羚羊木雕》,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2篇)

主人公新宇和萬方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萬方在生活中幫了新宇很多忙。有一天,萬方到新宇家做客,他非常喜歡新宇桌子上的羚羊木雕,它是新宇的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新宇想都沒想就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方,萬方也送給新宇一把精緻的法國小刀,兩人非常高興,因爲他們是最好的朋友。可是新宇的媽媽卻讓新宇把羚羊木雕要回來,因爲媽媽覺得羚羊木雕很貴重,是爸爸給他的禮物。

新宇很難過,但有沒有辦法,只好到萬方家裏把羚羊木雕換了回來,可是他很難過,因爲他覺得自己很不講信用,萬方幫過他很多忙,自己不應該把代表友誼的禮物要回來,雖然萬方並沒有責怪他,可是新宇卻因此更難受了。

作者把小主人公的表情、神態、動作描寫的非常逼真,我的心情完全融入到故事中去了,我非常的同情新宇,體會到他的無奈和悲傷。

我認爲新宇媽媽的做法有點過分,大人有些想法跟我們小孩子的想法不一樣。在我們小孩子心目中友誼是最重要的。希望大人們能理解。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最近學到了《羚羊木雕》這一課,使我深有感觸。

《羚羊木雕》講的是“我”擅自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萬芳。後來被爸爸媽媽發現,他們逼“我”去向萬芳要回那木雕。但是,送出的東西怎麼能要回呢?“我”本以爲萬芳不會再理我時,萬芳出現了,她還是那麼仗義地原諒了“我”。

文中有六個人物:爸爸、媽媽、奶奶、“我”,萬芳和萬芳媽媽。他們個個個性鮮明明瞭,爸爸、媽媽和萬芳媽媽都重財輕義,尤其是媽媽,她是逼“我”要回木雕的主角!他們個個不考慮“我”的感受,只知道要那木雕的名貴。

但奶奶就不一樣了,她只說了一句話:“算了吧,這樣多不好。”但由此可見奶奶還是很理解“我”的尷尬,奶奶比那些家長們好多了,可是奶奶攔不住媽媽,力量太薄弱了。而“我”和萬芳可是“合二爲一”的超極組合,如果因爲大人們的挑撥就散了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友誼。

文中的爸爸媽媽覺得孩子不懂事,把這麼貴重的木雕拿去送人。但“我”卻認爲爸爸媽媽一點都不體會“我”的感受,所以出現了矛盾。

我認爲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換位思考,爲他人着想就不會出現矛盾了。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今年暑假,經過老師的推薦,我讀了《羚羊木雕》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我”把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一隻黑色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好朋友萬方。媽媽無意間發現“我”桌子上的羚羊不見了,便問“我”羚羊哪裏去了,“我”對媽媽撒了謊,說收起來了。媽媽讓“我”拿出來看看的時候,“我”卻扭扭捏捏的拿不出來了。媽媽執意要“我”要回那隻羚羊,“我”只好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去萬方家的路上。

到了萬方家,“我”只好說出那句“我”怎樣也不想說出來的話,過了一會兒,萬方責怪“我”不守信用,萬芳的媽媽輕輕地朝他屁股打了一巴掌,讓萬方把“我的”羚羊拿出來。萬方不情願地拿出“我”的那隻羚羊,他很細心,還給它裝了個小玻璃框子,“我”把那個玻璃框和小刀放在他媽媽的手裏,便默默地走出了萬方家的門。走着走着,“我”突然聽見了萬方的聲音,萬方把玻璃框子和小刀塞到我的手裏,便消失在雪花飛舞的世界裏面了。

從這件事,能夠看出“我”的媽媽很重財輕義,而萬方的媽媽卻很大方。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事也不少,孩子們不懂事,互相交換禮物,家長卻認爲禮物的”價值“過高,不就應交換,然後讓孩子要回來的。

讀了這本書,從中我體會到了這樣一個道理:人,要做個有信用的人。不講信用,就等於丟失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講信用,就等於獲得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4

這篇文章講了一個小女孩把她爸爸買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她的好朋友萬芳,小女孩的媽媽強迫小女孩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的一件事,表現了小女孩和她媽媽的心理距離。

我認爲小女孩做法很對,因爲小女孩感覺友誼最重要,友誼是寶貴的,用金錢也買不來的,而她的媽媽把錢放在第一位,感覺金錢纔是最主要的,萬芳恰恰和她媽媽的做法相反,在自己沒有收到禮物的情況下還把自己的禮物送給了小女孩,從此她們成了好朋友。

我要學習小女孩的這種精神,把友誼放在第一位,以前,我經常和朋友們吵架,記得有一次在聖誕節那一天,我們大家都在相互的送聖誕賀卡,她們都收到了賀卡,只有我沒有收到,即使賀卡送給了朋友,朋友也不會要的,那是我突然間感覺非常的寂寞。

我以後要把友誼放在第一位,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吵架,這樣我會有許多的朋友。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斯托貝曾經說過:“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根本不明白我們這些孩子們的友情是多麼的寶貴。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利的影響。《羚羊木雕》這個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文章說的是,“我”把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好朋友萬方,被父母察覺了,他們便逼着“我”去把送出去的羚羊木雕再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就硬着頭皮找萬方要回了羚羊木雕。但心裏很難過,覺得對不起萬方這個仗義的朋友。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反省很深:如果萬芳是一個很小氣的人,那麼兩個朋友就可能會因爲一個木雕而吵得天翻地覆,成爲兩個陌生人。而造成這件事直接起因的,就是“我”的父母。我覺得友誼比金錢重要得多,一份友誼,是多少金錢也買不回來的!

但是,作爲孩子,“我”不知道羚羊木雕的金錢價格,但爸爸自非洲帶回給我,對它的獨特性“我”是知道的,所以“我”要把它送給“我”珍視的好朋友,但卻忽略羚羊木雕在爸爸心中的.珍貴地位——在把爸爸(或他人)送的禮物轉送別人時,“我”是不是可以先了解一下爸爸的想法呢?

我不禁十分慶幸,自己有許多可以談心的好朋友,他們在我有困難時幫助我,在我傷心時給我鼓勵,在我驕傲時讓我冷靜……如果沒有他們,我真不知道我是怎樣取得這些成績的——記得那次出遊,我們幾個好朋友玩得忘乎所以,不一會兒大家便口乾舌燥,我順手抓起水壺,噯,怎麼沒水了?仔細一看,原來水壺蓋沒擰緊,水全灑了。

唉,不喝了吧,可頭頂的烈日像烤箱一般,照的我有些頭暈眼花。“給你,我有水,這塊巧克力也給你吧,別再低血糖了”好友熙熙伸手遞來半瓶水和巧克力,我沒來得及多想,咕嚕咕嚕就把水全喝光了,“真是舒服多了!”我笑着轉頭,想把水壺還給她,卻看到了她滿是汗水的臉和有些乾裂的嘴脣,但她卻把自己剩下的水全給了我,我突然感覺到剛剛喝的水簡直比蜜還甜……還有一次語文考試,我的作文是全班分值最高的,這讓我很驕傲,有些飄飄然,接下來的幾次作業就比較粗心,“紅叉叉”也就屢見不鮮了。鄰桌的他看到了,對我說:“一次的成功並不是全部呦,我期待你更出色的表現哦,加油!不然我會超過你的!”這話猶如一盆涼水,潑在我發熱的頭腦上,讓我心裏一顫:難道這點兒小小的成績就能讓我迷失方向嗎?難不成這就是我的目標?我在心裏默默對他說:謝謝你,朋友!你的真誠讓我找回了真實的自我……慶幸之餘,我不禁有了一些顧慮:現在的我們,長大後還能保持這種純潔向上的友誼嗎?

我相信,現實生活中,那些令人感動的真摯友誼有很多,都是不爲名利,都是用一顆赤誠的心去交朋友的。我真心祝願天下所有的好朋友都能快樂、幸福到永遠!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前幾天我讀了《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書講的是爺爺爲約瑟縫了一條奇妙的毯子。不過約瑟漸漸長大了,奇妙的毯子也變得老舊了。媽媽想把它丟掉,約瑟卻就:“爺爺一定有辦法!”爺爺用剪刀把毯子變成了一件外套。接着外套舊了,爺爺又把它變成了一個背心。就這樣奇妙的毯子一直伴着約瑟長大。到了最後,毯子變成了一顆鈕釦,鈕釦不見了,約瑟就把它寫成了一個奇妙的故事。

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約瑟的爺爺很慈祥,很愛約瑟。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爺爺,他也和約瑟的爺爺一樣是個很慈祥的人,從來不會打罵我,還會經常給我們買一些小禮物。他很愛我,同樣我也很愛他。

從書中我還看到約瑟的爺爺是一個很愛動腦筋,很節約的人,他總能把舊的東西變成新的東西。以後我要向他學習,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多動腦筋。我還要愛惜東西,不隨便亂扔。我很喜歡着本書的圖畫,他們充滿了生活氣息。這一切好像把我帶進了畫裏一樣,讓我覺得美麗有趣極了!

朋友們,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既有趣,又有意思!我推薦你們也來看一下!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洋洋灑灑近三十萬字的《萬曆十五年》今天終於讀完了。一部歷史書竟能讓我如飢似渴、手不釋卷地讀完,連我自己都感到些許詫異。一部書只寫了一年 -- 萬曆十五年,寫了幾個人,寫了幾件事,場景不可謂不小,正如該書作者黃仁宇所言: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爲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聽人言,大師就是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人。比起許多鴻篇大作,《萬曆十五年》實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卻濃縮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興衰成敗,以小見大,知微見著,將整個中國歷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彷彿讀完這一年,頃刻間便能在讀者的腦海中建構起清晰的歷史脈絡一般。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以知一葉而知全秋的寫法,將整個中國歷史映耀腦海。同時黃仁宇先生的文學化寫法,使讀者絲毫感覺不到乾巴枯燥、索然無味的歷史書,而是在品味小說,鑑賞詩詞般,一瀉千里地讀完。讀完後還感覺脣齒留香,餘香滿頰。細細玩味着,淺淺嘗茗似的,在腦海中回味,咀嚼,消化。簡直就是在品嚐一道大廚精心製作的文化大餐。

當我們品味這道美食時,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深刻洞察力。中國是一個有極強文化傳統的封建王朝,在秦統一中國,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廢黜百家以來,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發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統一,思想上的統一,精神上的統一引導中國的發展。衆所周知,先秦哲學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可到了漢代卻獨尊儒術,這並不能歸咎於生物的隨機選擇,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這在以土地爲基本生活資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的國家是國與家的結合,上至君主下至戶主,在自己的管理範圍內是具有絕對權威的。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內戶主具有權威是生理中產生的,而君臣關係則是一種社會關係,儒家的“仁”很好的調和了箇中矛盾,使得家國一體。家是一國,國是一家。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萬曆皇帝是具有絕對權威,自己可以隨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張居正、申時行等代表的士官階層對皇權卻是一種無形的鉗制。這與西方的三權分力是不同的,三權分力講究平等,而一士官階層對皇權的鉗制則是不平等的。士官對皇權要盡忠、盡孝、盡義,是爲了輔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給予的拘束。這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而士官對自己也是從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己。這就造成了重禮輕法,重道德輕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圍了。每個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準則,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從這裏看,張居正死後被諫,乃至於被鞭屍,也就不足爲怪了。

在家國同構的社會,講究尊上敬祖。尊上爲忠,敬祖爲孝。自古以來,忠孝佔據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儒家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中的禮可以用於治國,孝可以上升爲忠。觀其《萬曆十五年》一書,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等,哪個不是先強調家,再來治國的呢?

《萬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圖。它就是一隻張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獸。它要吃人,它將人變成怪獸。張居正死後被吃,海瑞被吃,申時行被吃,戚繼光被吃……還有無數人都被這張沾滿鮮血,腥臭無比的大嘴吞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這是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在耳畔繚繞,《三字經》至今仍被人們流傳誦讀。出於好奇,我拾起這本書看了看,想不到,還真得益不小呢!

《三字經》講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如“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告訴我黃香九歲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爲父親驅趕蚊子,冬天爲父親焐暖被褥,這樣的孝行應該發揚光大。是的,我們要發揚這種孝行,要光大這種孝心,讓其生生不息,永不磨滅。這個如此孝順的黃香,不正是我學習的好榜樣嗎?又如“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讓我知道孔融四歲時就能把大梨讓給兄長。做弟妹的應該尊重哥哥姐姐,這是從小就應當明白的道理。瞧,如此小小年紀就這般懂事明理,我自愧不如,該好好反省檢點自己呀!再如“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爲者亦若是”使我明白唐朝的劉晏剛七歲就能吟詩作文受到皇帝的讚賞,被稱爲神童,並授予正字的官職。他年紀雖小,卻身居高位,你們這些讀書的孩子,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有所成就的人,也都是像上面所列舉的古人一樣勤奮好學的呀。與其對照,這些年,我的學業好嗎?不見得。所以,我要向劉晏學習,要勤奮好學,將來能夠有所建樹。

一句句簡練的三字經,彷彿一曲曲歌謠,滋潤着我們心靈花園;那一位位歷代名人,猶如一座座豐碑,激勵着我們奮發向上;那一個個動人故事,好象一盞盞明燈,照亮着我們荊棘之路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我在圖書館偶然翻到格雷克的《牛頓傳》,也恰好想看一看一些人的過去,於是便拿來讀。開始幾天讀了五六章,然而擱置了半個多月後,我卻在今天把剩下的大半本書一口氣讀完。我不想過多的質疑書的內容和作者是否有傾向性的表達——雖然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畢竟這是一本最爲人們所認可的《牛頓傳》。

剛讀完,我要趁着自己還保存的一些思考寫下這些東西。

牛頓的一生真的給我帶來太多的思考。我驚訝於牛頓與洛克、萊布尼茨、哈雷等許多人的相識,看到牛頓與洛克相識且在一塊探討問題時,我激動不已;看到牛頓與他人,比如胡克,爭論問題時的謙虛、自負和一些情感時,我覺得有趣;看到別人對牛頓的評論——或讚美或批評,我也覺得有趣。對於牛頓發現許多有趣而吸引人的祕密,我感到神奇;對於他對神學、上帝、鍊金術等神祕事物或話題的探討,我也沒覺得有多麼地不合適。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一個存在的人,他的行爲、言語、性格已經習慣等等都是一種事實的存在而並不帶有某種傾向的,因爲那是屬於他自己的。但我必須承認,我腦中的牛頓,是被他的讚美者、批評者或者其他的一些信息所構建出來的。這就好像牛頓主管皇家學院前,別人對他的認識在他主管後別人對他的認識完全不同一樣;這就好像我們所熟知的蘋果落地的故事是伏爾泰所編寫的一樣。在我們認真地去了解一個人之前,我們總會被這樣或那樣的信息構建出一個並不那麼真實的想象中的人。這並不是說這些信息多麼多好,畢竟它引起我們對某個人的興趣,而是說這樣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對於完整地瞭解一個人是完全不夠的;也正是因此,基於這樣一些零碎的信息對一個人下判斷是不可取的。我想起了高中政治課本中對牛頓的諷刺——晚年信奉神學,探討來自上帝的第一動力。文字是可以用來傳達信息的,這也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文字並不會主動地傳達所有的信息,它是被人們加工過後纔開始被傳播的——這裏我並不想探討文字或語言本身的侷限。對於牛頓也好,對於其他的人或事也好,被一些因某種目的而被驅使的人所傳播的文字往往是不真實或者至少是片面的。

牛頓給我帶來的思考還有很多,我開始考慮哲學與科學的關係,我想要重新定位最近接觸的統計學——裏面涉及微積分、極限、概率等許多問題,我也想重新認識所謂現代的學術交流體制和發表機制;當然的,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交往、記錄、讀書、思考等各方面的習慣。這些問題都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我也希望能從牛頓那裏學到一些東西。雖然我並不想成爲牛頓那樣的人——這是因爲我不可能有那樣的天賦,也不可能像牛頓那樣刻苦,但這並不會阻礙我順着這些由牛頓這裏所想到問題繼續向下思索,即便我也不知道這些思索會給我帶來什麼。

這些文字並不像一篇筆記,更像是一道意識流,在這裏在被遺忘前被我記下。以後我會常常在這裏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讀後感等,一是爲了改變自己只願思索不願寫作的習慣,二是爲了避免自己的一些想法被遺忘,讓自己對自己形成一種偏見。當然,如果有幸你能看到,並能提出一些相同或相異的想法,我都是很高興的。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相對於很多人看過《駱駝祥子》不同,我接觸老舍的第一部作品卻是《茶館》,這薄薄的幾頁紙竟是讓我迷上老舍的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

作爲當代青年,我對戲劇並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劇或者音樂劇,不願意走進劇院看那種誇張的表演。但是惟獨一部《茶館》讓我看幾遍都欲罷不能,我沒法形容我對這部戲劇的深愛。不管是原著,或是電影,甚至電視劇,我都看,看到傷心處,眼淚不分次數的往下掉。

整部劇目裏一個大茶館,經過三個時代的變遷,兩代人的掙扎。在那個餛飩的年代,好人沒了活計,壞人發了橫財,好壞顛倒,正邪倒置。從最底層到最頂層的北平人,都被剝削,被欺辱。老實敦厚的底層人被中國渣滓欺負,最頂層的老佛爺被洋人欺負。好好地一個大清朝,眼睜睜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隨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驕傲和自信。外面兵荒馬亂,就連鎖上門都有可能被偷,被騙。不開門吧,吃什麼?怎麼活着?貴族開始賣家當,老百姓開始賣兒女,自食其力的又時不時被“王法”綁了去。煎熬啊!可就在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禮節。好一個“北平人”。皇城腳下的皇上身邊的福澤之地,怎麼會這樣脆弱。漸漸的這裏的人們開始明白了“我愛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一句話,怎一個心酸了得!

那樣老實與世無爭的鬆二爺餓死了,到死都不懂得怨恨是個什麼模樣;那樣爭強好勝的秦二爺落得一無所有,實業救國也好,實業爲己也罷,原來自己的遠見還不如一碗爛肉面的見識來的實惠,多悲哀的結論;水靈靈的大姑娘嫁給個無惡不作的老太監,爲了一碗飯,丟了一輩子的人,見慣了一座深宅大院裏的狗咬狗,能被趕出來也算是一種幸運,只是一輩子都註定的悲劇,程度的深淺還有誰會有暇顧及呢!拖拉着破鞋的唐鐵嘴和不招人待見劉麻子倒賺了個肚兒肥,一個半仙兒算了一輩子卦,救不了別人也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大清國;買賣人口是個缺德到家的營生,厚着臉皮發財,比那買人口的還可惡。宋恩子吳祥子憑着那官家的“本事”倒不愁吃穿,這些人自己作惡不夠,教各自的後人也繼續着他們的“風範”。……最後一個開了七八十年的大茶館白白地成了人家的!上那說理去?沒處說理。混亂的年代,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許老大中國是到了該注入新血液的時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變苦的是百姓,即便是這樣容易滿足安於現狀的北平人也眼睜睜見證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許安逸存在的。就連那說數來寶的都爲這滿眼狼籍質問蒼天,您睜開眼看看吧!天朝的子民們正遭受怎樣的踐踏和欺辱!!

老舍先生的文字不如魯迅先生的那樣直白犀利,反倒給我這個相對比較脆弱的心一個緩衝的機會,我喜歡小人物的生活,即便他們是那樣愚鈍,那樣不爭氣,那樣平淡無奇,在魯迅筆下也許那就是該永遠批判的罪人,是中華民族的糟杷,除之而後快。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他們是那樣可憐,就算知道那是錯的,我也難免要同情一番,最後竟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老舍先生的本意,但是我確實沒法不這樣,讀老舍,讀《茶館》,軟化了我日漸被城市的風吹硬的心靈。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讀完巴金的《家》,使我瞭解了許多從前從未了解過的東西。有些事情似乎聽大人門講過,但對此並不清楚,然而《家》正是記錄了那個封建時代的黑暗,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破滅,控拆了一個不合理的制度。

剪髮

從現代人的觀點看,剪髮是非常正常的事了,女子如果覺得頭髮累贅隨時都可以剪。而在當時的封建時代,女子如果剪髮的話,那就成了天大的事,長輩的面子會不保。但總有人要開路,於是許倩如便站了出來,她帶領着剪髮。然而當她帶着一頭短髮上街,卻遭到了路上行人的另眼相待,甚至還有人追在後面罵:“娼婦”之類的話語,當時的觀念就是這樣的,長輩們爲此說這個女孩沒教養。

而現在呢,各種各樣的髮型都可以看見,甚至還出現了染髮,紅橙黃綠青藍紫都有。觀念的改變實在太大了。

上學

中國的封建制度歷來是女子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家中也有許多這樣的描寫。琴卻是一個例外,她就熱愛讀書,接受着新文化。當時女子讀書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事了。而她還想着等學校開放女禁後到男校讀書。而現在呢?現在都是男女生在一個課堂讀書,男女平等越加顯現出來,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進步。

纏足

從小就聽說過纏足,現在想想也覺得可怕,好生生的把個腳弄成畸形,多麼殘忍呢。小說中就有許多女子纏足,然而隨着觀念的改變,那個時候已經有人不纏足了,琴和許倩如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們不屈服於舊制度,而立志要爲後來的姐妹開創一條新道路。她們就是天足。

而如今,根本不可能有人纏足了,男女皆是天足,我還是覺得天足漂亮。

婚姻

封建時代的切膚之痛就是婚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不得你決定。女子甚至當作禮品嫁給他人。其中覺新與梅就是一個悲劇,覺新的不反抗主義使他斷送了自己的愛情。而覺新則是一個反抗的代表,他和鳴鳳的愛情原本是非常好的,但最終還是由於當時的婚姻制度,鳴鳳爲了不嫁給那個老頭子而投湖,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然而這個悲劇只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自古有多少女子經歷了這樣的悲劇呀。而覺民與琴可以說是最美滿的一對了,這也是他們反抗的結果,他們反抗這個制度,最後獲得了成功,如果像覺新一樣“不反抗主義”,能取得最終美滿的愛情嗎?

如今的婚姻制度那是大變樣了,不僅婚姻自由,而且可悲可笑的是離婚也自由,甚至流傳着:“今天你離了嗎?”這樣的話,對此我也覺得非常不滿。雖然人們婚姻觀念改變了,但我想體現這個的不是整天的離婚吧。

迷信

最後談談迷信,這個封建時代的產物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看見他的影子,仍有許多人在追着它。因爲迷信,已經害了覺新的妻子瑞珏了,這個是非常明顯的。覺慧仍是其中的反抗代表,當家人帶着巫師要到他的房間來驅鬼時,他攔在門口不讓他們進來:“這哪是什麼驅鬼,簡直就是擔心老太爺還不死,想要嚇死他。”

迷信在這個時代仍有影子,甚至我的母親還相信算命,我的同學也有一些相信這個,還有相信世上有鬼的。但我相信隨着科學的發展,它一定會最終消失的。迷信,見鬼去吧!

《家》就是記錄了這樣一個不合理的時代。對照着《家》,使我們更瞭解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一個時代的到來犧牲了多少的人那。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最後一片葉子》它講述了一個重病在牀的小女孩,望着窗外正在凋零的樹,說:“這棵樹就代表着我,當這片葉子落下的時候,就代表着我的死亡。”一位畫家知道之後,便爲她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翠綠的樹葉。就這樣,小女孩的病情得到了好轉,終於還是活了下去。

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信念支持着一個人走向成功。周恩來,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在他只有十二歲的時候,東北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當他聽到大伯說“中華不振”的時候,他沉默了,當魏校長問“爲什麼而讀書時”,他清晰而堅定的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信念領導他一步一步成爲中華之棟樑。

希金森曾經說過“有必勝信念的人才能成爲戰場上的勝利者。”信念是一個鋼刀,它支撐着去往成功路途上孤身奮戰的勇士們,給予他們勇氣去克服困難,用這把鋒利的鋼刀斬斷路上的荊棘。讓這次旅途更加順利,使勇士們更快的到達成功的目的地。

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必勝的信念去克服它,要記住“人有了堅定地信念纔是不可戰勝的”。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閣樓精靈》講述的是一羣閣樓精靈的奇妙旅行,這本書的作者是湯素蘭,她曾經寫過其他有名的書,比如《擠不破的房子》等。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勇敢、堅強。故事中閣樓精靈聽說自己現在的家,閣樓要被蓋成城市,這可是一個壞消息,因爲閣樓精靈是不能住城市的,於是就打算去一個叫精靈谷的地方,那裏是非常適合精靈們住的家,但是他們聽說要想去精靈谷必須翻過九座山、越過七條河,不過沒有一個閣樓精靈不想去,因爲他們勇敢、堅強,再多的山也能翻過,再多的河也能越過,最後,他們真地到達了精靈谷。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快樂,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總有一天你會成功的!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很棒的書——《老殘遊記》,這本書是取原著裏的精粹而著,比起原著更容易理解,情節也更緊湊明快,所以我很喜歡這本書。

《老殘遊記》,一聽名字就應當明白,這是一名叫老殘的人旅遊時所寫的東西。本書作者劉鶚,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先生,清末江蘇丹徒人。他很喜歡科學,一心期望國家富強,但他那些謀求革新的主張,並不能被當時頑固的守舊派理解,最終受誣陷,流放新疆而死,書裏的主人公老殘,就是劉鶚的化身。其實,《老殘遊記》並不全算遊記,他是經過描述酷吏的主要政績,暴露出清代末年政治的黑暗與殘暴,表現出民間生活的慘痛。

在這本書裏,老殘是以醫生的身份出現的,總是搖着一串銅鈴滿街逛,遇見不公事,就上去打抱不平、爲民申冤。老殘的第一站就是山東的蓬萊山,老殘也是在此地出的名。他走到一處地方,有個大戶,姓黃名叫瑞和,得了一種怪病渾身潰瘍,每年都要犯幾次病,誰也治不好,那日,老殘正好搖着銅鈴經過此地,說自我能治,說這是大禹傳下來的方子,別的都不管用,黃家半信半疑,就勉強答應試試,結果,還真的藥到病除,一向都沒再潰瘍,老殘的醫術就此傳開。

他之後開始雲遊四海,遇到了玉賢和剛聖慕兩位“清官”,辦案從來雷厲風行,但生性殘忍,採用嚴刑峻法,冤枉了不少良民,剛聖慕還危害兩條人命,有的當地老百姓膽大,就給老殘說說這酷吏的暴行,有的怕招禍上身,就什麼也不敢說,老殘也是心裏着急卻什麼也不能做,只得乾着急。之後老殘還幫忙了一位婦女翠環,因爲黃河鬧水災,她的家園被淹沒了,被淪爲妓女,後經老殘相助,逃出了火坑,隨老殘回江南。

我很喜歡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當時社會政治的實況,以及清末那些酷吏“清官”斂財害命的所作所爲,這些“清官”描邊以清廉爲名,實際上卻用血腥手段統治和欺壓人民。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很值得一讀。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在讀它期間我也翻閱了另一本暢銷書,叫《我循着火光來》,私以爲這本書沒有什麼營養,徒誇一個看起來很有內涵的名字,而其內容,嘖嘖嘖。全書由數個小故事組成,我讀了兩個,都是莫名其妙收尾,沒有任何交代,傳遞的也是很邊緣的價值觀,看了兩個故事後,實在看不下去果斷棄了。反過來,讀《蘇》,反差明顯,語言簡潔幹練、字字珠璣,每一個字我都不願意錯過,而讀完也收穫頗豐,不管是蘇東坡樂觀的生活態度還是他堅持原則的倔強性格,都讓人回味無窮。

蘇東坡可以說是人人稱道的偶像級人物,無論生前還是生後,他都擁有一大批粉絲。以前對他的認識僅停留在他面對流放的困境依然能笑對生活,寫出“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讓人感嘆他的爛漫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讀完這本書,對他的認識更加立體了。他確實是個可愛、值得愛的人。

聊他之前,想先說一下王安石,蘇軾多舛的一生和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變法和之後的黨爭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王安石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歷史上對王安石的評價是兩個極端,有絕大多數人對他深惡痛絕,認爲北宋最後的滅亡是因爲他一意孤行施行變法導致,也有一些人極其讚賞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內容,認爲他的思想很超前,值得學習和借鑑。

爲了搞清楚王安石變法,我去看了一些學者的講解,包括其爲人,我也專門做了瞭解。最後得出的結論大致是這樣:王安石是個自我約束力極強的人,他一生艱苦樸素,對待婚姻專一,堅決執行一夫一妻制,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很難做到的,蘇軾還收了王朝雲呢,所以可見他對自己有很嚴苛的要求以及很清醒的認識,不隨便放縱自己。有個故事說他的老婆曾經給他買了一個很漂亮的小妾,他看到後大爲吃驚問她爲什麼要過來,那女子說是因爲自己丈夫原本是將軍,後來落魄了,家中窮苦,就把她賣了,王安石知道後跟她說,你回家吧,錢我也不要了,送給你們補貼家用,並且把女子丈夫叫來告訴他,生活再貧困也不能隨便賣掉妻子。

王安石不僅生活上節儉,對待工作也是淡泊名利,在他青年甚至壯年時期,曾多次拒絕中央拋來的橄欖枝,他說自己要在地方做實事做大事要爲民造福,他不願意去機關坐辦公室。王安石,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實他身上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品質,尋常人做不到的他卻做到了,並且堅持了一輩子。

王安石堅持原則,但是卻又有一點偏激,他好像有點不懂變通。主要體現在他在開展變法時不允許任何反對的聲音出現,不管有無道理,誰反對就貶誰。到後期演變成劇烈的政治鬥爭和黨派之爭。他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他想解決國家財政空虛的問題想爲百姓解決困難,可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變法效果和預想的大相徑庭,民不聊生,在青苗法的壓迫下,百姓居無定所,苦不堪言。可是王安石縱使知道這些情況也不立即解決,他爲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爲了保住皇帝的信任不惜粉飾太平,讓皇帝以爲百姓在新法下過得很幸福。這樣無疑使情況愈演愈烈。

後人提到他的時候總是喜歡嘲諷、抹黑他,其實我倒挺心疼,這個人,他的內心其實也是很高潔的,他有自己的堅持,可是因爲變法失敗揹負千古罪名。人就是這樣,你成功了,不管你說了多麼不羈的話別人都會覺得你是真性情、很可愛,但是一旦你失敗了,你做過的事,甚至是好的品質都會成爲你孬的憑證。

其實我覺得,讀歷史,看古人時,是不是應該寬容一點。拿王安石說,畢竟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事與願違而已,不要把他的節儉說成不體面。要說體面,誰的靈魂能百分百體面?王安石一生一夫一妻,試問換作你在當時,是否可以做到?比起故意不讓孩子出來上學導致之後兩屆皇帝都是文盲的明朝萬曆皇帝,我覺得王安石可愛多了。

王安石這個人說完,說一下他變法的內容。他變法裏最有名的:青苗法。青苗法的本質就是現在的銀行貸款,具體來說是農業貸款。其實,這種經濟頭腦和改革的想法真的很超前,我覺得他確實很聰明,可惜他沒能成功,原因應該是當時社會客觀環境沒能和這種理想狀態很好的匹配以及發現問題沒能及時解決而是被掩蓋導致的。話說回來,變革或者新事物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很好的效果,肯定是問題頻發,但是隻要努力去解決,只要給足時間,相信總會有制度成熟、走入正軌、漸入佳境的一天。

然而,很顯然,王安石沒有那麼多時間和條件去慢慢調整。他面對的不僅是朝堂羣臣的反對,更是封建社會長久以來腐敗紮根的政治官僚體系。要成功,談何容易。

說王安石竟然用了這麼大篇幅,哈。說他還是想和蘇軾比較。王安石其人如上,那麼蘇軾到底是怎樣性格的人捏。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高老頭》,這部小說出自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評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理所當然的,這部小說也屬於批評現實小說的範疇。

故事起於巴黎的一個名叫伏蓋的公寓裏。我們故事的悲劇人物高里奧老頭就生活在這座簡陋廉價的包伙公寓裏。和其他一些不同性格的人。惟一的相同點就是他們都不是生活奢華的上流人士。雖然本書以“高老頭”爲題。但主線卻是圍繞着一位名叫拉斯蒂涅克的年輕人。畢竟,這樣的悲劇是需要一個見證人。

高老頭本來是一位麪粉商,在退休時還是一位富裕的老人。但是又因爲什麼原因使他從伏蓋公寓中的最高等房間住進最低等的房間,什麼原因使他絞了他深切懷念的妻子的遺物,又是什麼使他的身體日漸瘦弱?

所有的謎團都隨着拉斯蒂涅克想方設法逐漸擠近上流社會而解開。高老頭有兩個嫁入豪門的女兒,雷斯托夫人和紐沁根夫人。當拉斯蒂涅克成爲紐沁根夫人的情人,終於在上流社會嶄露頭角時,故事也接近了尾聲。

這兩個自私的女兒爲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將他們的父親榨乾,直至父親臨終時,也遲遲不肯來看望自己的父親。直到她們的生活也接近絕望時纔來。可是這位無私的父親早已氣絕了。而她們淌出的淚水仍是虛假的。就算她們表現的如何真實。可是旁人仍是清楚的探清其中的虛假。高老頭離開人世了。拉斯蒂涅克這位年輕人也完成了巴黎社會的啓蒙教育,大徹大悟,然後向這個邪-惡的社會發起挑戰。故事結束。起於這個簡陋的公寓,終於這個簡陋的公寓。

文字裏的歲月是短暫的。卻濃縮了時代色彩。極力表現了一個奢靡浮華的社會。刻畫了許多鮮活的人物,他們虛僞,狡詐,虛榮……巴爾扎克用他文字的藝術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活動的,喧鬧的,真實的社會。是當時資產階級真實的寫照。人們只爲金錢而活的殘酷。親情,愛情,友情所有美好的情感在當時遠遠比不金錢,遠遠比不上上流的地位。人們之間的維繫僅僅只有金錢。多麼令人悲傷,多麼讓人痛斥,這個殘酷而虛僞的社會。

馬克思曾說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我們悲劇的中心,高里奧老頭。這個擁有崇高父愛的老頭。他值得人讚美,他無私的爲他的女兒奉獻自己的一切。從一個富裕的麪粉商變成孤獨逝去的老人。而心安理得受着他給予一切的兩個女兒給了他的父親什麼。是逐漸被敗光的家產,還是在他臨死前認清事實的絕望。我爲這位可敬又可憐的老人感到痛心,悲哀,不值。可是這無私的父親還是毫無怨言,只求他的女兒也能夠愛的。這樣簡單的需求,他的女兒們卻做不到。愛人究竟有這麼難麼,還是世人已經給利益矇蔽了雙眼。

但同時,悲劇導致的原因也有高老頭的錯誤。他太過溺愛他的女兒。沒有約束,沒有責罵,盡由着他的女兒們任性。因此,她的女兒纔會變得如此熱愛物質享受,卻永遠也不能體味到她們父親深切的愛,和無私的偉大。這種無私的溺愛,究竟是種悲哀。得不到回報也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也鑄成了悲劇。但是釀就這悲劇到底還是那個瀰漫奢靡之氣的浮華巴黎。那個殘酷冷漠的巴黎社會。

心中沒有美好的情感,離開這人世時,是還能感到擁有金錢那樣的的貪婪的滿足,還是空空如也的悲慘心境呢,答案是理所當然的。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讀書上苦澀的,只有儘自己所能,用心服從於讀,才能理解其真諦。在欣賞中排出了體內的毒素,領悟人生的快樂,領悟人生的悲傷……這,是一味美劑。

此時讓我苦不堪言,可忽然間靈犀驟通,讓我望而止步,書山書峯,霎時成了膝下羣嶺,便在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快慰。這苦後之樂,豈是懶幹讀者所能體會的到的?

讀書之樂,樂在自我體會中。

讀書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鬱、陸游的憂患、岳飛的壯志、東坡的豪邁、清照的戚愁,都盡收心底!

每當我讀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感興趣骨”時不禁憤怒慨嘆,黯然沉思,每當我與“聊發少年狂”的老夫、“欲乘飛歸去”的醉客、“雄姿英發”的豪傑相對時,豪邁之氣頓生。“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的巾幗豪情。“待從頭,收拾舊河山”的鐵血丹心,無不令我激情飛揚。“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羣鶯亂飛”的人間美景,又常今我悠然神往,遊目騁懷……不體會,豈有豈樂?

小彷短章,自是風格綺麗,鴻篇鉅製,更顯廣闊深邃。《在國演義》筆力雄健,宏偉壯闊,把戰爭描寫得千變萬華,各具特點,被稱爲“形象的武經”,精彩有“智慧之書”使我領略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玄妙;《紅樓夢》包羅萬象,規模宏大,不失爲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燦爛羣星的人物畫廊,千種人生風情,萬般生活境況,多方位、多角度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和腐朽,展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它們無不給我以登高望遠,指點人生的樂趣,讀書之樂,樂在細細品味中。

讀書使人生充實,視野開闊,魯迅教會我鬥爭,巴金教會我憎恨。冰心教會我真愛……

真是洋洋萬言中自有人生真諦在。

書里人生,人生書中。與作者同仇敵愾,與社會促膝交流。能品人生疾苦,能賞人生歡樂。

這便是讀書滋味,這便是讀書之樂。讓我們的人生在閱讀中豐盈吧!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尋找魚王》是作家張煒還原的一段失傳已久的民間故事。這本書中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作者是張煒,他1956年出生于山東龍口,原籍棲霞縣。主要作品有:《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遠河遠山》,《柏慧》等。曾獲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別獎、出版人年度作家獎、茅盾文學獎等。書中講述了在一座神祕的山村裏,每家每戶都流傳着“魚王”的傳說。一個八歲的孩子因“魚王”是捕魚的曠世高手,也想學會捕魚技藝,所以在父親的陪伴下苦苦尋找“魚王”學藝。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從深山小屋裏找到了魚王,兩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男孩在經歷了愛與人生的洗禮後,終於成長爲新的魚王傳人的事。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是“我”。他沒有因爲沒人見過魚王,而放棄自己學捕魚的夢想;尋找魚王的路上遇到了許多困難,他都勇敢克服。主人公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品質,值得我學習。

這本書裏我最喜愛的一個片段是老人在冬天鑿冰捕魚。這個片段用了許多動作細寫,如,找、鑿、等待、敲打、刮、潑、蹲、擒、伸、擋等,都讓我感受到了老人技藝高超,動作靈活,速度敏捷。讓我明白了,捕魚這門技藝需要熟能生巧,做事要有耐心。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不禁還會浮現出作者在捕魚時一幕幕生動有趣的片段,使我明白了要接近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一個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要做一個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做事有耐心的小學生。正像書中寫的句子:長輩人牽手走三裏,自己走七裏。一輩子有十里。作文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一燈如豆,清茶半盞,輕捧起《閱讀年選》慢條斯理的選檢,想找一篇附有濃郁-詩韻的散文,可惜事與願違,華麗惆悵的言辭今天偏偏讀不進,再翻一翻隨手拈了一篇簡短的文章——《沒有一個壞孩子》。看一看吧!

整篇下來,我深有感悟。在天堂村國小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客人,他是來資助學生的,這個年輕人因爲摔了跤,一瘸一拐的跑上國小,說明了他的來意,校長高興地合不攏嘴,挑出了十名好學生,個個品學兼優,年輕人卻皺起了眉頭:“校長,我能親自挑選資助對象嗎?”當然,年輕人有權利來選擇資助對象,他把機會公平的分給了所有的學生。三十個人裏有十個能獲得資助。年輕人對於未得到機會的孩子感到抱歉,甚至眼眶裏浸滿了淚水,他相信總有一天他會回來幫助這20個孩子的。讀到這兒,你或許有些疑惑,這個人真是奇怪,可誰又知道,這個好心的年輕人小時也來自山區,他是個人人厭惡的差生,可是一個老華僑給了他光明與希望,老華僑說:“沒有一個是差生,我一樣愛他們!”

夜晚,月光悠悠地匿藏於烏雲中,給濃稠的黑暗帶來了一絲落寂,夏日的高溫也在這渾濁的世間點點暈開,樹木在路邊左搖右擺,彷彿置身於燒開沸騰的開水裏,倉皇地掙扎垂淚。我的眼睛裏佈滿星點的亮光,心中感嘆:好華僑!傳遞了愛與希望給年輕人,年輕人傳遞了愛與希望給孩子們!在今天的大西部,有很多感人的與愛有關的故事,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獻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幫助山區的孩子重新上學。還有更多愛的故事令人讚不絕口,可這篇卻是我所看過的最獨特的。老華僑和年輕人都說過,都明白:在我的眼中,沒有一個是壞孩子。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歐美的小故事:一個無可救藥的笨男孩,從小不受他人重視,成績一塌糊塗,天天拖着鼻涕垂頭散氣。老師以他爲恥,同學嘲笑他。一天,一個新的女老師轉來了,她是個溫柔漂亮的老師,學生們都很喜歡她,女老師每次上課,都會來拍拍這個笨學生的頭,安詳溫柔的觸感讓這個孩子募然一驚,擡起頭,是女老師燦爛明媚的笑,一日復一日,誰也沒在意這小小的變化,再一次隨堂檢測中,這個孩子考得了不可思議的成績,家長震驚了,學生震驚了,所有的目光聚焦於這個孩子,在這次考試中,他只有語文考得很好,可其他學科依舊是與0相差不遠,而這個學科的老師——那位溫柔的女老師只是在他的身上傾注了愛與關心,這個孩子自卑的心靈卻得到了昇華。

我愛你,我會把我的愛分給30個學生,我會一視同仁。我愛你,我會把我的愛分享與你,與你們品嚐愛的甜果,讓你們知道自己不是個笨蛋,不是個傻瓜。我愛你,我沒有金山,銀山,可我卻有你所需要的愛,我會在燦爛的陽光下,搜尋出躲在陰暗角落的你,擦去你眼中委屈的淚水與辛酸,讓我們的心靈相碰撞,讓我們的感情相融合,我要帶你到陽光下,你與其他人沐浴的陽光,都是一樣的分量,又何必要哭泣流淚,我是個普通人,我也有煩惱和憂慮,可我知道,未成的你多脆弱哦!我要好好的擦拭你渾濁的感情,讓你的笑容綻放應有的光彩。愛你,你看那麥田裏被風捲起的浪潮,是愛對你的呼喚,你聽到嗎?我也聽到了。

我們都曾是孩子,我們都犯過錯誤,我們是一樣的,我們渴望大人的讚賞與肯定,也許自己是太過調皮,是太過暴躁,可是請你來抱抱我,我的心很弱小,我在無人的時候都會想哭,都會從卑劣的泥土變爲易碎的一柱陽光,沉默的面對着無人的世界。想起小時候,我是個自卑的懦弱的人,我很膽小怕事,時常遭人欺負,我的啓蒙老師卻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每天是她抓着我的手一撇一捺的寫字,她經常給我回答問題的機會。我還記得小時候有個姐姐,素不相識,卻幫了我很多忙,趕跑欺負我的壞小孩,教我堅強的面對一切……

在黑夜中,我想起了小時候的事情,也惆悵起來,我不是個調皮搗蛋的人,卻也是脾氣古怪的女孩,經常對愛我的人發脾氣,現在想來感到十分抱歉,那時的我在愛我的人開導下,纔有了今天,我感慨萬千,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去幫助孩子們,我也要去愛他們,我會給他們等分的一視同仁的愛,因爲你我的童年都曾遮蔽過陰霾,都被愛驅散,我愛你,孩子,無論該好壞,你只需展現最真實的自己,只需不再藏在古怪的面具下,你就是個發光體,而我願意做你的鑑賞家。人生的旅途中,你我的相遇將是最美的邂逅。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爲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爲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20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20xx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讀書與健康成長緊緊相聯,讀書促進成長,成長離不開讀書,這是我個人理解“終生學習”這一要求的簡單表述。

我讀書的目的是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助推工作,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總結我的`讀書經歷,有四次起伏變化:第一階段是學生時代僅爲學習成績而讀書,我稱爲被動讀書;第二階段是有了興趣愛好僅爲提高特長而讀書,我稱爲侷限讀書;第三階段是在工作崗位上僅爲幹好本職而讀書,我稱爲狹隘讀書;第四階段就是現在的情況,讀書意識強了,讀書範疇廣了,但讀書量太少,我稱爲平常讀書。和大多數人一樣,總是藉口困工作忙而貽誤讀書,這不是能站住腳的理由,而是自身堅持做事的毅力不夠,沒有養成堅持每天讀書的良好習慣。這就算是對自己的一次自我批評吧。

我算不上一個“地道”的讀書人,沒有什麼經驗可談,就和大家在一起談一些個人的觀點。我個人對“讀好書”的見解可以概括爲12個字:精讀、常讀、筆讀、心讀、鑑讀、多讀。

一、精讀。精讀的一個方面是精選。世上的書籍數以億計,要讀的書難計其多。這就需要有選擇地去讀,更重要的是會選擇,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選擇幾本好書,不要見書就買。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趙樹理也說過這樣的話:“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說的就是選好書、讀好書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把書讀到真懂。一本好書,讀一遍兩遍是不行的,要反覆的去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多少專家研究《紅樓夢》,還成立了專門的紅學研究會,現在還在研究她,就是這個道理。讀書不能只求一隻半解,要完全理解,儘可能全部消化,這才叫讀書,叫精讀。

二、常讀。書要常讀,養成習慣。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很難,但只要堅持去做,把一件事重複去做,這種重複就會成爲一種習慣。對堅持每天讀書,不要說需要多久,只要能堅持1個月,這種意識自然會成爲習慣,這就叫習慣成自然。我認爲,我們青年幹部要把讀書當作一日三餐的生活習慣,讓讀書成爲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我稱之爲常讀。

羚羊木雕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許是太久沒看過這樣的小說了,就拿起書看了起來,沒想到自己一氣呵成把整本書都看完了。看完後心情很是愉悅歡快。大概講一下主要的內容:一個在班上經常被欺凌的男孩有一天發現自己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特異功能--能偷別人的影子,當他的影子和別人的影子重疊的時候,男孩就能夠知道他人心中的真實想法。當他發現自己有這樣的一種奇異的能力後,他慢慢地成爲幫助身邊的人的心靈夥伴,爲偷來的影子帶去了生命中的一點點光芒,這種能力從童年伴隨他到長大成人,在這個過程中,所記述男孩與媽媽之間的親情爲人動容,媽媽的老去也讓人落淚;男孩與自己從小的玩伴之間的友情,至真至誠;最後,男孩在蘇菲與克蕾兒的愛情抉擇,告訴了我,選擇自己心中最放不下的那個,不要被暫時的假象的愛迷惑了自己的心。而這種選擇付出的代價是痛心的,慶幸的是,最後故事是個美好的結局。

看完這本書後的感悟總結如下:

整本書,所有的事件,作者娓娓道來,在描寫男孩童年的那段內容中,充滿着童年的歡快和天真,讓我不知不覺中也跟隨這樣的描述想起那些童年的歡樂時光。男孩擁有的超然的能力,其實也是透過“偷影子”這一特別的功能來告訴讀者,不管在你面前的人顯得多麼的跋扈囂張,就像欺負男孩的馬格,一個高大打籃球很厲害喜歡着自己也喜歡的伊麗莎白的大男孩,也有自己心中的痛楚,他內心真實的世界並非像在大家面前的那麼強大。記得柴靜《看見》書中也提到類似的這個道理,我們看到的很多事情其實僅僅是事件的表面,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弱者被欺凌,但在被欺凌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爲人知的隱情。這也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存活着,少點計較,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懷着理解、寬容的心去諒解他人的缺點、過失。而不是用自己定下的標準去指責抱怨對方。在這個越來越強調“自我”的年代,作者能通過這些小細節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實屬不易,也點中了點。

書中還講述了男孩偷了好友呂克的影子,知道呂克內心十分渴望能夠像他一樣當一名醫生,不希望在老家當個小小的麪包師,男孩勸服了呂克的父親讓他去所在的城市學醫,而當呂克終於實現自己的願望的時候,才發現其實他並不喜歡這個身份,最後他選擇回到那個一早就有人來買他的蛋糕並且讓他心裏感覺到幸福的麪包店裏當一名小小的麪包師傅,給心愛的女人做各式各樣好吃的蛋糕甜點。這件事情挺耐人尋味的,特別是我們現在處於的這個位置--應屆畢業生,在這個找工作,略帶迷茫,看着別人工作心癢癢卻苦於心儀的公司還不給個電話面試的非常時期。很多時候當我們發現別人走得越來越快的時候,我們會不加選擇甚至說不加考慮地去從事第一份工作,幸運的話,你會發現這份工作就是你想要的,但是現實生活中,不幸的比較多。當工作被加上各式各樣的標準去衡量何種爲好工作,何種爲差工作,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按照人們口中的標準,選擇一個薪酬不錯,發展前景不錯的公司,以爲我們以後就能開開心心的了,但是大多時候都不是,我們會發現工作越做越煩,越做越沒意思,發現這和當初的想法是不一致的,這時候苦惱、煩躁會讓你在工作上顯得力不從心。看了這本書讓我想起一句話:什麼是好工作?最適合你的就是好工作。可惜的是,我們最適合的是什麼,我們自己都無從而知,也許這就是一個慢慢發現慢慢改變的過程。

書中讓我印象頗深刻的是男孩長大後的愛情。在男孩小的時候曾經在一個海灘上認識一個聾啞女孩,他們在那裏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但隨着假期的結束,男孩不得不回去,女孩告訴他她會等着他。隨着時間的飛逝,男孩沒在想起這個女孩,而與另一個漂亮能力又強的女孩蘇菲在一起,他相信自己是愛蘇菲的,當然蘇菲也是愛他的,只是最後男孩並沒有選擇和蘇菲在一起,而是回去實現他那個小時候的約定,最後男孩與克蕾兒終成眷屬,而蘇菲則與呂克結成一對。這個事件其實和呂克選擇做回麪包師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管工作是否體面,是否高薪,其實最適合自己的纔是對的。愛情也是一樣,不是你很愛很愛他,或者說他很愛很愛你,你們就可以幸福的,要獲得幸福,要選擇合適的那個人。尋找真正屬於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確定你真正想要的,而不要將時間浪費在不對的人身上。

至今我還想不透的一件事是,男孩的父親在男孩小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和媽媽,男孩總是希望父親能夠回來看看他或者給他寫寫信,他多麼的渴望見到自己的父親,當他受欺凌的時候,當他捱罵的時候。但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父親始終都沒有任何音訊。直到男孩的母親去世後,男孩回到自己的小閣樓上發現了一封封信,是父親寫給自己的信,信中寫着他對兒子的思念,而母親卻隱瞞了他這麼多年。看到這裏的時候,心挺疼的,對一個孩子而言,家庭的美滿是最基礎的,所以選擇與如何的一個男人做自己的人生伴侶,有多了一份重要。不明白,爲何母親要瞞着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以爲父親就這麼其他於不顧了,是恨麼?還是怕男孩受到傷害?

以下書中摘錄的一些話:

她凝視着我,漾出一朵微笑,並且在紙上寫下:“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裏,我都會一直想着你。”(海灘上的克蕾兒)

我只是你生活裏的一個影子,你卻在我的生命裏佔有重要地位。如果我只是個單純的過客,爲何要讓我闖入你的生活?我千百次想過要離開你,但僅憑一己之力我做不到。(蘇菲的傷)

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兒。這就是你在我生命裏的角色,我童年時的小女孩,今日蛻變成了女人,一段青梅竹馬的回憶,一個時間之神沒有應允的願望。(被喚回的記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