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讀後感(通用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4W

竇娥冤讀後感 篇1

竇娥冤是元代着名雜居家關漢卿的雜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民衆基礎的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竇娥是這部劇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不幸的生活讓她只能守着其父教導的“三從四德”和婆婆孤苦過活。屋漏偏逢連日雨,賽蘆醫爲了免債欲謀害蔡婆婆,被當地惡棍張驢兒所救的蔡婆婆從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張驢兒誤殺了自己的父親,憤怒之下將罪名栽到竇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竇娥對官府還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時局腐敗,貪官橫行,被張驢兒買通了的知府爲了逼迫竇娥認罪,竟當着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順的竇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場上的竇娥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她悲憤的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爲天!”一句話道出心中的激憤、委屈、埋怨、指責……更道出官場的黑暗,窮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爲了表達自己的反抗決心,在臨行時她提出三樁誓願,第一樁誓願——血飛白練,通過這種方式,她向世人顯示她的清白無辜;第二樁誓願——六月飛雪,通過這種違反常規的自然現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平;第三樁誓願——亢旱三年,通過這種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無心正法。這三樁誓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遞升,表達了竇娥希望通過三樁誓願直接懲戒殘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夠沉冤昭雪。三樁誓願也是竇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樁誓願的實現更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

竇娥冤讀後感(通用14篇)

竇娥就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悲劇,可以說狹隘落後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們結婚生子操勞一生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有的被當成繁殖勞動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樣被買來買去。究根結底是落後的封建道德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男人們覺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規律,應該享有對女人的控制權;而很多婦女們欠缺自省意識,看不到自身的處境。竇娥雖具有獨立的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時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命運被別人主宰。竇娥的故事只是千千萬萬個被壓迫被迫害的婦女的縮影,在那個時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竇娥的後塵。竇娥三樁誓願的實現也說明自身反抗的無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於外物或虛無縹緲的天地。

生長在新時代的女性們在地位上比封建社會雖有所提高,且隨着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對性別的要求也會越來越明顯,但在很多工作崗位和地區對女性還是存在差別對待的,所以希望新時代的女性們時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現象矇蔽了雙眼,可能的話用一切手段維護自身的基本利益。

竇娥冤讀後感 篇2

竇娥冤是元代着名雜劇作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竇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羣衆基礎的名劇,約八十六個劇種上演過此劇。被我國着名國學大師王國維譽爲標舉全元乃至整個中國戲曲史上的悲劇典範。

作爲竇娥冤中最悲慘的人物竇娥,是全劇中形象描寫最深刻的人物,我對她的感觸最爲深刻。我覺得,竇娥最主要得性格不是堅強而是柔順,她的拒嫁、見官、屈招、赴刑等一系列行動與其說是爲了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倒不如說是爲了呈現她妥協的性格。誠然,竇娥也有堅強和反抗的一面,但我認爲那只是次要的和表面的。

竇娥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靠山山崩,靠河河千,接二連三的厄運幾乎斷送了她所有的生活希望。和那個時代所有遭此不幸的女子一樣,竇娥只能在今生今世裏苦熬苦握,只能將渺茫的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來世。竇娥很明顯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把盡孝守節的精神支住支撐在了修來世的根基之上的。她的艱苦歲月,不是對今生的留戀,而是對厄運的恐懼。爲了避免在來世遭遇同樣的厄運,她只有“言詞應口”地盡孝守節。而今生的厄運越是酷烈,她修來世的意念就越堅定。經歷了諸多不幸的竇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時憂,夢時愁,見花流淚,望月傷心。她最不能放棄的便是這寄託於來世的最後一線希望。

當張驢兒要做她的丈夫時,她毅然回絕,雖然這當中也含有對無賴張驢兒的鄙視和反抗的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爲“我一馬難將兩鞍鞘,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教我嫁別人,其實做不得”。她一再勸說蔡婆婆她不要再嫁的理由也仍然是這種貞節觀,並且她將女子的不能守節看作是“可悲可恥”的行爲。可見,即便不是張驢兒,而是換了一位癡情勝過張君瑞、豪貴可追陶朱公、才比子建、貌如潘安的人,她也一樣不會嫁的。

竇娥信天信命、盡孝守節之外,還信官府。當張驢兒以命案相要挾時,她毫不擾豫地選擇了“官了”。她本以爲官府會“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肝膽虛實”。她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義正辭嚴地爲自己辯白,顯然也是將官府看成了是一個能夠主持正義的地方。直到被問成死罪之後,她還執迷不悟地以爲尚有“官吏們還覆勘”的可能,可最後她還是含冤被斬。

盡孝、守節、信天命、信官府這幾條都在竇娥赴刑屈死的過程中起了作用,諸條中只要有一條在她的心中有所鬆動,竇娥冤死的命運或許會改變。

總的來說,關漢卿是通過竇娥冤來抒發自己對遭受封建制度壓迫的無辜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封建社會的黑暗進行批判與反抗,是中國文學史上永遠光彩奪目的寶石。

竇娥冤讀後感 篇3

在20xx年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讀完了竇娥冤這本小說,書中描寫了竇娥的一生。她原名端雲,竇娥一生的悲慘事太多了,三歲時母親去世,六歲時被父親賣給了蔡婆婆,17歲時被惡棍張驢兒陷害而被砍頭。雖然她只活了20xx年,可從她懂事起,心裏就裝着好好孝敬婆婆的念頭。可誰也沒有想到碰上了張驢兒這個無賴,沒娶成竇娥爲妻,反而嫁禍於她,更沒想到公堂上的判官接受了張驢兒的賄賂,便定張驢兒無罪,還給蔡婆婆用刑,竇娥知道婆婆年邁體弱,禁不起刑罰,便委屈的承認自己有罪,第二天就被砍了頭。在刑場上竇娥立下三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後來一一顯靈了。

元代的關漢卿正是通過四大古典對劇之竇娥冤來揭露封建時代的殘暴,官場的黑暗腐敗,斥責了流氓惡棍的卑鄙行徑,頌揚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表現了作者對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從這個戲劇裏,我也懂得了要愛護老人的優良傳統。

竇娥冤讀後感 篇4

清晨,太陽露出了紅紅的臉蛋,鳥兒站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唱個不停,涼爽的晨風輕輕地迎面吹來。這時,《蜻蜓眼》映入我的眼簾……

這本書主要以小女孩阿梅的成長爲線索,並以這個孩子的視角勾勒出了那個特殊年代中,一家人相扶相幫,相濡以沫的動人情景。

這本小說最讓我着迷的不是阿梅,而是阿梅的奶奶奧莎妮。她跟中國絲綢商之子杜梅溪結婚,並生下了四個兒女。二戰期間,她跟着丈夫回到上海定居。此後,歲月流逝,奧莎妮從少女到老婦,漸漸地融入了中國的生活。她給這個中國家庭帶來了優雅和溫潤,然而她的異國血統被許多中國人誤認爲國際間諜,並想出種.種辦法傷害她。可奧莎妮本是柔弱的老婦,但在愛的正義下,她顯得十分堅強。就算那夥人奪走了她最心愛的蜻蜓眼,她也想盡各種辦法,甚至不惜用苦肉計奪回了項鍊。

從奧莎妮奶奶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我也明白了愛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就像奧莎妮奶奶一樣,因爲她對丈夫、對孩子們的愛,使她心甘情願離開自己的故鄉,來到遙遠的中國,並且一待就是一輩子。奧莎妮奶奶一生經歷坎坷,但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這本書真的使我受益匪淺。

竇娥冤讀後感 篇5

讀了《祖父的園子》,讓我深深的感到童年的多姿多彩,童年的美好與快樂。

祖父的園子是一幅色彩明麗,富有童話色彩的畫。它給作者帶來無窮的樂趣。不只是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作者心靈的自由,他的愛放飛了作者的天性。在作者心目中,祖父的園子是遊戲的天堂,是自由的樂園。她把白菜種踢飛,她將穀穗當野草割掉,她丟下黃瓜去追蜻蜓,她把水揚上天空,喊道:“下雨了!下雨了!”她以天爲幕,以地爲席,悠然入睡……她在園子裏“胡作非爲",是那樣坦然,那樣舒暢,不用擔心祖父的責罵,有的卻是祖父的哈哈大笑。祖父的園子是作者童年時的樂園,它是那樣美好,那樣令人回味!你們還記得自己的童年的故事嗎?那媽媽的口紅畫眉丶把一塊破瓦片當古董,給小貓穿裙子,教小母雞學游泳……童年的我們可以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玩到什麼時候就玩到什麼時候就玩到什麼時候;想睡覺就睡覺;想看電視就看電視,一切都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童年,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是一個裝着小祕密的五彩繽紛的寶盒;又是一條清澈透明的小河;是一個色彩斑斕,蕩着歡笑的夢。人們都說,歲月就像無情的冷水,會把人的記憶沖刷的淡淡的。童年的往事,永遠像小鳥一樣撲閃着翅膀飛翔在我們記憶深處。

竇娥冤讀後感 篇6

《金銀島》寫的是離奇而浪漫的海上冒險故事。

本書的小主人翁吉姆,在偶然的機會下,得到了金銀島的藏寶圖。有錢的鄉紳屈利勞尼先生買了一艘名叫“伊斯班嫋拉”號的大帆船,和李甫西醫生一起,帶着小吉姆島茫茫大海的一個荒島上去尋寶。

以西爾弗爲首的一批海島裝扮成水手也隨船前往金銀島。

圍繞海盜船長弗林特埋在金銀島上價值70 萬磅的藏寶,尋寶者與海島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由於斯摩列特船長指揮有方,醫生冷靜、果斷地與海島周旋,吉姆的機智、勇敢,多次挫敗了海島的陰謀,平息了叛亂。最終尋得寶藏,平安返航。

這篇文章裏的海盜的老大“獨腳廚師——西爾弗”,在船上表面上顯得很溫和,平時待人樣很和善,船上的人都被他迷惑住了,但是他作惡多端,曾多次密謀在等待船靠岸時將船上人殺害完後再上島找寶藏,整個過程令人讀起來害怕,不過他在迷惑他人時處事很圓滑,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能力,將來在社會上將無人認識你,即使是你很有才華,也將無人賞識你。

現在的社會不僅僅是靠書本的知識就能得到他人的中用,還要學會爲人處事、表達要清楚等等。所以,我們不僅要積累知識,還要學會如何融入社會。

竇娥冤讀後感 篇7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總認爲培根是一個貪慕榮華富貴的虛浮小人,他爲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通過讀《培根隨筆》一書,我才瞭解到了真正的他。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爲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爲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着人們向真理進發。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竇娥冤讀後感 篇8

記得自我以往說過:“我只是這大自然中的某一個分子,有我沒有我大自然依然存在。我,很平凡。”當我們總在貶低自我,認爲自我毫不重要的時候,畢淑敏教師發出這樣的呼聲:“我很重要!”倘若不曾讀到她的文章,未曾看到這篇《我很重要》。我也許一向都只會認爲:我只是大自然中一個渺小的,沒有存在感的塵埃。就像,一滴水只是大海的一部分,就算沒有這一滴水大海也是一樣的洶涌澎湃。但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明白了自我存在的意義同時明白自我很重要!我的朋友需要我,我的父母需要我!我要對得起父母對我的期望,朋友對我的鼓勵!

或許有些時候我們真的應當鏗鏘有力,對自我充滿自信地說:“我很重要!”

想到那滿鬢白髮的父母,在老了以後無依無靠,你可曾明白他們又多麼渴望在這個時候能有一個人能在這一刻伸出溫暖的雙手去擁抱他們,給予他們溫暖?你可曾想到過他們以往對你付出過多少?他們把所有的期望都寄託在我們身上,我們能對自我掉以輕心嗎?如果不是那來自人間最無私的愛;如果不是那一句句諄諄教誨;如果不是他們的耐心噓寒問暖,我們會獨一無二的存在世間嗎?難道我們,不重要嗎?

想到那以往共度難關的朋友,看到他們臉上充滿鼓勵的笑容,你忍心辜負他們對你的鼓勵嗎?我敢肯定,與朋友在一區的時光是最簡便,最歡樂的,在朋友面前自我能夠毫無顧慮的分享自我內心深處的祕密;在自我最無助的時候,是朋友給予你動力;在自我迷茫的時候,是朋友將你從迷茫中拉了回來;在自我最艱難的時候,總是有幾個人咬緊牙關與你共度難關,他們不曾向你索取一絲回報,這就是——友情!如此真摯的友誼。如果我們沒有相遇,就不會有這樣的歡聲笑語,喜怒哀樂。難道你還沒有發現自我的重要性麼?

也許你很普通也很平凡,可是,當你來到這世界之後,你就註定會擁有屬於自我的一片藍天!

對你的親人來說,對你的朋友來說,對你的事業來說,對你的所有一切你擁有的來說。你,都是無法缺少的一部分。你,就是很重要!這,是畢淑敏教師對生命的思考,對人性的解讀。

你想辜負父母無私的愛,朋友無私的鼓勵嗎?不想,那就昂首挺胸,充滿自信的對自我說:“我很重要!”

其實,我們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闖蕩出那片屬於自我的藍天!

請記住:人活着,就是要對自我好一點。相信自我,必須能夠擁有自我的天空!只要自我對未來充滿期望,那一切都不再是夢,此刻,讓我們爲自我的未來而努力吧。雛鷹終會長大,在那片廣闊的天空展翅翱翔,讓自我嘹亮的鳴叫回蕩在天地間!

竇娥冤讀後感 篇9

——一片暗淡的灰黃,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千風呼喚,天光暗淡,沙霧瀰漫,塞外凝結着千古的陰鬱悽苦,死氣沉沉,無數中華兒女橫戈躍馬,奔赴中華民族生息歌哭於斯的北方,在秋風吹散馬蹄聲的邊關,爲保衛土地,不曾屈辱過一次。

艾青的詩色彩斑斕,用濃墨重彩發泄胸中鬱氣。血紅、硃紅、金黃、土黃、枯黃、青灰、雪白、鐵黑、紫色、堇色、灰色、緋色,銀色、古銅色、赭黃、暗綠、藍色、草黃……正如陸游所說: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夠熟視。兼之光與影的交錯變幻,艾青的詩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韻味悠長的水彩畫。還有那些令人過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銀浪白羽,太陽與黎明,血液與火把,故鄉的樹木池沼,黃土地與黃河、原野鳥雀、號角、橋、白雪……都承載着他對人類、對自然刻骨銘心的心的愛,對民族命運的深摯關懷。從這些流動的畫面中還透露出嫋嫋的哲思,屹立不動的礁石和離開運動死氣沉沉的魚化石,連同那面直率的鏡子,都給人無垠啓迪。

艾青善於通過印象,感覺的捕捉來表達濃烈的情思。同樣是“詩中有畫”,王維的詩偏於冷色調,情幽空靈,而艾青的詩偏向暖色調,詩作具有鮮明的色調,清晰的線條,素描一般的簡練、凝重,炫目色彩下洶涌着遏止不住情感洪流,神州沉陸的憂思,穿過數千年風塵撲面而來。

竇娥冤讀後感 篇10

《大淖記事》是汪曾祺晚年的作品,寫的是他的家鄉高郵的風土人情。每當讀這篇小說的時候總是會聯想起其老師沈從文的《邊城》。同樣是描寫家鄉樸實的民風,同樣是清新空靈的語言,連故事的主人公也有一點點相似。只是,和《邊城》相比,《大淖記事》的情節更加淡化,就像是在靜靜的水中投入了一塊小小的石子,蕩起了幾圈漣漪,又迅速地平靜下來,融入大淖安寧和諧的生活之中。

有人物,有情節,的確是小說重要的元素——故事,但是在大淖這個足夠大的生活背景下,這樣的故事很容易就被湮沒了。因此,《大淖記事》這篇小說,讓讀者記憶深刻的不是主人公的愛情故事,而是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平靜。從這一點上來說,這篇小說收到的功效是與散文類似的。這就有悖於大多數小說的特徵,打破了傳統的小說和散文的界限。

首先,作者以繪製地圖一樣的熱忱詳細描述了大淖周邊的環境。大淖就像是地標一樣被定格在中央。北去是北鄉各村,東去可達鄰縣興化,而南面是一個廢氣的輪船公司。對地理的描述並沒有到此爲止,接着又以輪船公司爲軸介紹了西面的瓦房和東面的茅草房,以及南面的東大街。在文章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感覺都像是一篇中規中矩的寫景散文。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很能感受到散文的細膩。一方面,作者細緻得唯恐有絲毫的遺漏,連雪白的粉牆上,黑漆大書的“雞鴨炕房”四個字也不放過。另一方面,把人的感官也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紫紅色的蘆芽”、“灰綠色的蔞蒿”、“雪白的絲穗”、“沙沙作響”、“吆吆喝喝”、“騷尿”讓讀者在視覺、聽覺、嗅覺上都受到刺激,彷彿身臨其境。汪曾祺就像一位臨摹現實的畫家,非常忠實於原貌,多少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些散文寫實寫意的味道。

在建構故事方面,汪曾祺並不急於讓主人公登場,在敘述了足夠多的鄉土風貌後,纔有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小錫匠十一子的亮相。故事開始了嗎?似乎不是。作者讓十一子露了一下臉就轉而着手寫與錫匠生活完全不同挑夫生活。看到第四節,文章過了一半,兩個主人公終於接上頭了,這才覺得有了故事。但是,如果想就此以看小說的心態,急急地期待情節的發展變化的話,就會再一次的失望。顯然,在《大淖記事》中,每一個主要人物的出場都不是直白的。在作者寫盡了錫匠如何打錫,日常如何消遣後,我們盼到了十一子;在瞭解了什麼是挑夫,見識了豪爽的女挑夫後,巧雲出現了;而認識劉號長前,作者也沒吝嗇筆墨講述他的保安隊。

漸漸的,讀者已經習慣於人物出場前,故事被有意無意的阻隔。這種阻隔當然是在爲每一個人物的出場做鋪墊,但是感覺作者的意圖並不僅限於此,他是在介紹他的鄉親們和鄉親們的生活,把故鄉的方方面面都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鄉村全景圖,是作者熟悉的,感到親近的,清晰印在大腦中的。這種阻隔也模糊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沒有了小說那種情節與情節的連貫,我們隨時可以沉浸在風土人情的描述中,將故事遠遠拋在腦後。如果硬要給故事找一個高潮的話,應該是十一子被打這一段。但是就在讀者的情緒剛剛緊張起來,並沒有到達頂峯的時候,作者又使我們放鬆下來,似乎不願意打破整篇文章追求的平靜。有意思的是,在《大淖記事》中,和祥寫故鄉的物故鄉的人相比,汪曾祺是惜墨如金地勾勒出了整個故事,而多使用短句和對話是推動情節發展的主要手段。這樣的阻隔和寫作側重點的不同,達到了情節淡化的效果。

《大淖記事》沒有驚心動魄,雖有波折也絕不是跌宕起伏。文章的基調始終是平和的,再大的事都有平靜的時候,總之,生活在繼續。汪曾祺的家鄉的確是個很與衆不同的地方,首先,沒有多數鄉村的保守,相反它在很多問題上是讓人驚異的開放。這裏的女人沒有“三從四德”的束縛,可以做男人的工作,她們生活得很隨意很自由,正是在這個並不富裕的鄉村有着很多地方無法實現的男女平等。

其次,這裏人人憑本事吃飯,幾乎從來沒有爲生活擔憂過,就算是巧雲這樣柔弱的女子也能靠勞動養活兩個大男人。大淖的人沒有生活的重擔,也沒有過多的慾望,他們是一羣爲了生活而生活的積極又簡單的人。在這裏,時間幾乎是靜止的。最後,是大淖淳樸的民風。人們不愛嚼舌頭,也不背地裏說長道短。當十一子受傷後,大家紛紛殺雞湊錢,全都是真心實意的熱情。所以,大淖本來就不是一個容易發生大事件的地方,當然也不會是小說理想的取材地,因爲這裏太閒適,太寬容,太和諧,只適合淡淡地品味。

把《大淖記事》當做小說來讀是會失望的。或許汪曾祺沒想讓我們記住十一子和巧雲,只是在向我們描繪他的家鄉,讓我們記住一個風光獨特的地方,一羣熱情純樸的鄉親。

竇娥冤讀後感 篇11

最近事情比較多,斷斷續續地看了差不多一個星期纔看完這部書。大量的篇幅在寫李嘉誠生意上的成功,甚至細到每一個重量級併購談判都要濃墨重彩。整部書把李嘉誠寫成了一個生意經念得好,錢賺得多,是多年的華人首富外,好像再也找不到什麼可讀的了。

“貧窮志不移”、“做人須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大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重要的還是勤奮。”、“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雖歷經坎坷,但從未彷徨。”、“我深刻感受到:資金,它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等等,好像成功的人都可以這樣去敘說。

曾有記者詢問他與地鐵公司、匯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祕,李嘉誠道:“奧祕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爲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捨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爲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佔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這是大多數中國母親教育孩子的常識,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俗話說:吃得虧,打得籠一堆。俗話還說:捨得寶來,寶調寶。正是因爲沒有特別之處,才說明這纔是真正的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成功之道。平淡是真,大道至簡,說的可能就是這個意思。

李嘉誠還說過:“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力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佔3~4成了。”

李嘉誠的觀點:“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斷奮力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這兩段都與運氣有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從來沒有聽說過,誰算計過老天的。在我看來,富豪的運氣就是比一般的人要好。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命裏有時終需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並不是說個人就不去努力了。恰恰相反,我們每一個人所應該做的是“盡人事”這個過程。結果如何我們不必去強求,強求也強求不來,而應該“聽天命”。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勤奮不是不可以,但這只是在小富的層面。古人云,小富由勤,大富由命。李首富的話,恐怕與常理不太相符。

松下幸之助形象地描繪企業主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應扮演的角色。事業規模小,可以事事親力爲之;事業規模中等,更多的要依賴助手;事業規模龐大,還必須靠一種精神力量來統治。

“當員工1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發號施令;當員工增至10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中間,懇求員工鼎力相助;當員工達到1萬人時,我只有站在員工的後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員工增到5萬到10萬時,除了心存感激還不夠,必須雙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誠之心來領導他們。”

松下幸之助把他事業的成功,歸結爲人才觀的成功。他有一句深得世界企業界推崇的話:“造物之前先造人才。”我讀的第36本書就是松下,把這些內容搬到這本書來,不知道是想給李首富加分?還是減分?

說到首富自然離不開房地產。1994年5月26日,政府拍賣兩塊官地。其時,樓市仍高企不下。拍賣場卻出奇地冷清,睇客多多,而競者寥寥。結果,一塊粉嶺地皮成交價20.4億,比預期的28億低許多;一塊元朗地皮以5.1億成交,比預期7億多低了3成多。議員張文光赤膊上陣,怒斥十多位地產商控制土地,造成“有地不起樓,起樓不賣樓,賣樓爲炒樓,炒樓變空樓”的荒謬現象。

想必李首富也在被斥責之列罷?當富可敵國的時候,看來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顛覆這個世界?難道這是成爲富豪的意義,或者說追求嗎?

本書快要結尾時,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以一句話總結李首富的成功奧祕。但看完下面這段話,卻又不知道在說什麼?對於李嘉誠的投資手法,深有研究的分析師認爲其特點在於前瞻性、戰略性的投資方式,因爲李嘉誠從事的產業無論是房地產業還是運輸業,都因其快人一步搶到頭啖湯而獲得長遠發展。

說到李首富與中國兩大藥業集團的合作,我只看到了下面這句有趣的話。當地有人將板藍根沖劑比作“中國咖啡”,一遇上感冒發燒就衝上一杯。顯然中藥在李首富的加盟下,已經走向了國際舞臺。

細想首富多年來的財富積累,香港迴歸後的這前18年應該是高歌猛進的18年,也是香港貧富懸殊距離拉大的18年。利用政策資源,投資國有資產,本來就是在商言商,無可厚非。否則,怎麼會有奸商奸商,無奸不商的文化傳承呢?無論你的商業帝國有多大,幸運之神如何關照你,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個成功商人的命運如果不是跟自己國家、民族的命運綁在一起,而是跟“錢”綁在一起,又怎麼能蛻變得偉大和脫俗呢?

讀罷此書,無奈驚呼:商人就是商人!

竇娥冤讀後感 篇12

最近能靜下心讀的書就是韓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了。其實看他的書已經有很多年,從剛開始的《三重門》,尖銳諷刺,鋒芒畢露,在我那個年紀看來,寫得還是很大快人心的,因爲批判了應試教育。到後來《通稿 20xx 》,《毒》,《草》到《可愛的洪水猛獸》,《青春》,到今天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實他的文筆在不斷的進步和成熟,眼光也越來越開闊,近年來關注到了社會的很多問題,也在不斷的反思自己寫過說過的那些話。《南方週末》採訪韓寒的時候,有一句話寫得很好: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少年終於走向青年。那個恃才傲物,無禮冒犯的韓寒,和那個一路漂泊,勇敢向前的韓寒終於握手言和。

以上只是對韓寒的一些看法,雖然喜歡他,但並不代表我就是一個韓迷。去年新概念作文大賽複賽的題目是《韓寒》,其實我們也在不斷的思考,韓寒到底代表了什麼,還有一個也不斷被提及的郭敬明又代表了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兩人一直被推在風口浪尖,被無數少男少女追捧,無論有怎樣的醜聞還是炒作,大家分來分去,還是兩派,好像我們的青春裏,只能是非郭即韓一樣。看韓寒的書,我總是會在想一個問題,到底青春是什麼,到底這一代的年輕人應該做些什麼,但答案總是很難講清楚。在中國這樣一個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好像是很難去追逐什麼遠大的夢想,或者是過分關心政治,就好像《我所理解的生活》裏,反覆的提及到體制,民生問題,但雜文寫得再好也經不起悲劇的一再重複。多少人在這段年少裏,可能躊躇滿志,想要爲國家、社會做些什麼,甚至揮斥方遒,但又在現實面前感到無力,想要收起一腔熱誠,過點安逸小資的生活,內心又總是不安和迷茫,好像無論是韓寒還是郭敬明,我們都做不了,也學得不對。

人生最邪惡的事就是每個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還是認認真真做好自己就夠了。記得一篇文章中曾經寫過:我們都渴望在年少時吐出驚豔世界的箴言,卻從來都沒看破過迷眼亂花。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寫的文字,都有青澀的夢想,但大概從來就見不得光。但是那又怎樣,如張國榮的歌裏唱到,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我並不敢說是要讓每個人勇敢的去追夢,但最起碼,在這段僅有的青春裏,我們要試着去多做一些無悔的事,對認爲正確的價值觀,多一點堅持,對那些看起來遙遠冒險的事,多一點嘗試。等到將來,我可以告訴自己,我當初堅持一些事情,絕對不是因爲我當時幼稚不懂事。因爲青春就是這樣,它是酸,少年強說愁,但它也無限強大,有無數希望,有以後再也看不到的青草繁花。就像這本書中有一篇文章叫《春萍,我做到了》一樣,當終於拿到年度拉力賽總冠軍的韓寒對着當初打死也不相信他會成功的春萍說“我做到了”的時候,我的眼眶有點溼潤了,這句“我做到了”,我明白並不是爲了要證明什麼,而是爲了我們的青春,青春無悔而驕傲。

真的很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青春裏不留遺憾的奔跑,永遠保持一顆熾熱的心,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竇娥冤讀後感 篇13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啓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聯的描述,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迴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僅動人,而且滌盪人的胸懷啊!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爲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爲“您”,僅僅是爲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資料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必須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正因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正因我期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取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闢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取權。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而不是爲了謀生,這纔會在心中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爲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個性是對於龍應臺關於“讀書”的精闢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就務必具備必須的競爭潛質,就務必發奮學好本領。爲了將來的快樂,這天務必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並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竇娥冤讀後感 篇14

《老虎哈雷》講述了一隻看似威猛的老虎,居然是年老的宋大媽一手抱大的。如今,哈雷在馬戲團悠閒自得地生活着,高導演想讓哈雷學會鑽火圈這個節目,可偏偏哈雷最怕的就是火,怎麼也不肯鑽,在那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請來了哈雷的母親——以前看守動物園的宋大媽來教哈雷鑽火圈,可也無濟於事。於是,高導演便想用十塊錢把宋大媽打發走,可宋大媽卻靈機一動,閃過一條妙計,高導演對她的話半信半疑。最後,宋大媽假裝一哭,哈雷趕緊奮不顧身地鑽過火圈。爲此,宋大媽還得到了每月一千元的獎金作爲報酬呢。

看完了這個故事,我心裏大爲感動。想起宋大媽的兩個孩子——老虎哈雷和親生兒子,兩者比起來,顯然有着天壤之別:哈雷作爲一隻動物,爲了不讓曾經收養過它的主人傷心難過,硬是憑着對主人的愛,不僅不給母親增添麻煩,還克服內心的恐懼,戰勝自我,不顧安危鑽過了火圈,並且給“母親”掙養老金;而親生兒子卻賭博、吸毒、喝酒、吸菸……樣樣壞事都少不了他,連母親的生活費都拿來揮霍,還談什麼孝敬父母!

請別把動物不當回事,其實,有時候,動物的感情比人類還要強烈、濃厚。人類有一些事情還不及動物呢!想想生活中,有時,我們一點兒不如意就會對爸爸媽媽耍小脾氣;有時,還會讓爸爸媽媽爲我們的學習操心。爸爸媽媽還要上班工作,多麼勞累呀!

在這裏,我想和大家說:“行動起來吧,體現出人類和動物的不同;行動起來吧,向老虎哈雷一樣孝敬父母;行動起來吧,讓祖國的未來更加文明、美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