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3K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前不久聽了楊晶老師的《白楊》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中,楊老師體現了“以學爲主:的教學理念。這篇課文不是太長,楊老師並沒有帶着學生從課文的開頭逐段進行學習,而是先指導孩子們交流學生從作者資料,寫作背景,生字生詞和內容理解等各個方面暢所欲言。然後脈絡清晰地直奔課文的重點部分,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白楊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進行了材料的選擇。 ”你喜歡哪句讀哪句。“”朗讀要讀出你自己的理解。“這些親切的話語給學生提出了具體明確的學習要求,還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還創設了與生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你想對像爸爸這樣的建設者說些什麼?“可以說是對學生情感的延伸,蒐集大西北開發的資料,是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這些無一不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新理念。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在學生默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在感受深的小節旁做批註後,李老師以填空的形式出現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就是對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讓學生理解詞語”高大挺秀“中”挺“和”秀“的意思,再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從來“,讀出自己的理解,這些就是對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實實在在的訓練。再如,出示新疆兵團建設前後的對比並說一說,想對像爸爸這樣的邊疆建設者說些什麼?這些都是對學生紮紮實實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和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楊老師授課思路清晰,課堂環節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過渡自然,給人一種流暢舒服的感覺。 她的語言簡練,對每個學習活動的要求準確不重複。她整堂課的語言充滿了博大的、寬容的、人性關懷的氣氛。這節語文課是生動的,學生有創造火花的迸放,寂然感動的呈現,課堂閃溢着靈動、愜意、恬淡與高遠。

此次教研活動雖然短暫,但耐人深思,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我將帶着收穫認真鑽研自己的語文教學。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最近重讀了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讚》,上一次讀它,還是讀書時候的事了。猶記得那時翻開書本散發的書墨清香和教室裏朗朗的讀書聲,而現在,點開網頁已成爲閱讀的最簡單的方式。

《白楊禮讚》寫於1941年,抗日戰爭正處於艱苦的相持階段,那是中國最苦難的時代,戰爭、紛亂、民不聊生,卻又是涌現出最多能人的時代,這些不世出的偉人們的成就讓後人仰望。但仔細想想,那些融入到詩畫中的苦難又是芸芸衆生多少的悲愴的濃縮。我們能生在一個沒有戰亂,安居樂業的世界裏又是何等的幸運呢?

縱然王昌齡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言猶然在耳,人們也始終記得“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中人”的悲愴。歷史總是螺旋反覆的行進,戰爭—和平—戰爭,古人用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讓後人銘記着和平安定的可貴,中國人民如同白楊樹般默默的扞衛這得來不易的和平。落後就要捱打,那本最屈辱的近代史翻過,中國人攢足了一口氣,埋頭補課,悶聲做事,用無數先烈的鮮血換來寶貴的和平,用無數前輩的汗水甚至生命拼命趕超,他們是守土安疆的戰士,也是立在戈壁上靜靜守衛的白楊樹。今天的我們,踏着他們的足跡,站在他們的肩膀上,也必將繼承他們的美德,遵循他們的遺願,奉獻我們的微薄之力來守家衛國,爲我們的子孫後代開疆闢土。

但不論是戰亂還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質被人們讚揚着,也總有一些人在默默的堅持着。他們像每一個值得敬畏的生命體一樣,於困境之中,磨礪,成長,將苦難融進生命裏,於濁濁塵世之中,譜寫生命的樂章。他們如同這白楊樹一般,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亦不乏溫和,堅強不屈與挺拔,即使環境艱難,旁人冷眼,亦不能摧毀他們這如寶石般可貴的品質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這矗立在蒼茫的戈壁灘上那一排排筆直挺立的白楊樹,讓我想到那些爲了祖國無私奉獻自己的人們,他們也是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下,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奉獻一生,像焦裕祿、羅陽、林俊德,像那些有名的無名的爲了祖國默默奉獻和犧牲着的人。那些爲了祖國犧牲的老兵們,那些在各行各業敬業奉獻付出一生的人們,他們無畏的衝在第一線,如同旗幟一般鼓舞着其他的人,他們走了,但他們的精神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這種精神讓中華民族堅持到了抗戰的勝利,讓中國人民扛過了內外交困的年代,也將使中華民族完成偉大復興,使中華民族重回世界之巔。

這世上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堅韌不屈,偉岸正直,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即使環境艱難,旁人冷眼,亦無法動搖他們心中的堅持。他們是電視裏有着感人事蹟的英雄,也是默默無聞在我們身邊的凡人。這些凡人也許更爲偉大,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也許昨天我們還與他們面對面的吃着早餐,還能記起他們兒時鬧出的笑話,他們不是那麼完美,有着這樣那樣的缺點,卻無法掩蓋他們身上的善良和堅持的光芒。像數十年如一日照顧毫無血緣關係的孤寡老人的廖月娥,像身懷六甲下水救人的彭偉平,像那些善良質樸的勤勞勇敢的普羅大衆們。

正是有了這些善良樸實的人們,我們的祖國才能如此安定團結,才能腳踏實地積極向上地不斷髮展。他們是土壤,撒播真與善的種子,當這些種子生根發芽,一片一片的開花結果,那些惡意的冷眼和嘲笑也只能成爲田地裏少數的異類。和平和安定不僅僅是依靠邊疆的戰士去維護,作爲祖國的一份子,同樣也在用我們的方式來保持這真與善的土壤。

那些或精彩或平凡的最質樸的中國人就在我們身邊,那些最偉大最閃亮的優良品德就在我們身邊,由古至今,從未改變,從未動搖。那些守衛在戈壁灘上筆直偉岸的白楊樹,他們是先烈的英靈,是祖先的傳承,是偉大的中華人民的象徵,是中華民族一代代血脈相傳的最珍貴的財富。學習它、繼承它、發揚它,中華民族必將實現最燦爛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前幾天,我讀了《白楊禮讚》這篇文章,我被白楊樹那種精神打動了。

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坐着汽車回家。望着窗外的景色,不由得感到有些單調。這時,看到遠處有幾棵白楊樹。望着這挺拔的白楊樹,想到了那些在邊境的軍人。

是的,在我們眼裏,那僅僅只是幾棵白楊樹,幾棵普普通通的白楊樹。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他那緊湊的葉,那挺拔的杆,在仔細品味一下,你會發現,白楊樹身上有一種特別的精神。它那緊挨的葉,如同我們團結一心的精神;它那挺拔而筆直的杆,如同我們堅強不屈的精神。團結,堅強,這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品格。

讀者這篇文章,想着白楊樹身上的精神,讓我想到了那一個個的軍人。是的,一位軍人和白楊樹一樣普通,也和白楊樹一樣有團結一心不屈不撓的精神。軍人們默默奉獻,卻不要一點回報。如同白楊樹一樣。

望着窗外的白楊樹,我思緒萬千······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今天,我家的餐桌上擺上了一樣特殊的食物,那就是花生。我拿起一節花生,剝開塞進了我的嘴裏,我一邊吃着花生一邊回味着剛讀完的許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感到回味無窮。

在《落花生》這篇散文中,許地山爺爺描寫了在收貨節的傍晚,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議花生的情景。通過父親的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要做實實在在的人,不要做外表好而對別人沒有好處,華而不實的人。

花生味美,可以榨油,價錢還很便宜,人人都喜歡吃。但它深深地埋在土裏,不像桃子、蘋果、石榴那樣把水靈靈的果實耀人耳目地掛在枝頭上。而花生卻矮矮地生長在土裏,等到成熟了,也不能分辨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而甘願默默無聞地埋在地裏。

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精神!我不禁想起了荷葉,它沒有婀娜多姿的風采,只有碧綠如玉的葉子,無私得襯托着多姿多色的荷花,爲人間增添真、善、美。

這又使我想起了可敬可愛的老師,她們爲祖國培育新人,任勞任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知有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有多少次生病感冒、疲憊不堪,還依舊爲我們上課。啊!爲了我們能茁壯成長,她們的頭上添了屢屢銀髮,額頭上爬上了辛勞的皺紋,眼角里常常佈滿不眠之夜所留下的血絲。我愛花生的品格,我愛荷葉的胸懷,我更愛老師的精神。此時此刻,我想起了李商隱的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心想,等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個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暑假裏,我看了一本名叫《尋找魚王》的書,這本書講述了是一個山裏的孩子爲捕魚出門拜師學藝的故事。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啓示。

從前,有一戶山裏的村民,由於山裏經常有大旱,所以魚成了山裏最珍貴的東西。這位山裏人的孩子尋找山裏的魚王,這位旱手魚王年紀以經八十多了,老人同意收孩子爲徒。老人給孩子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講的是:旱手魚王和水手魚王的關係很好,旱手魚王跟水手魚王學藝,水手魚王故意把旱手魚王帶到這個水塘,最後旱手魚王被魚咬死了。過了一個多月,老人走了。老人讓孩子去找水手的女兒。最終,孩子學會了游泳。老人帶着孩子去找真正的魚王,原來魚王是一頭大魚,老人說:“沒有魚王就沒有魚。

這本書不僅教育我們不能貪心,如果人會貪心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它也讓我們知道了世界上萬物都是平衡的,如果我們惡意的破壞它,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同時,我知道了大山裏的家庭是那麼的貧困,連一條魚都吃不起,想必他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苦。只有富予的家庭才能吃的上一條魚,但現在我們城裏的孩子直接去買就可以吃到既大,又新鮮的魚了。書中有一個情節非常讓我欣引,就是真正的魚王竟然是一條大魚,更神奇的是如果沒有這條魚就沒有萬物。我覺的在書裏真正的魚王是那條大魚,而現實生活中的魚王是像“老人”一樣,是一個不貪心,也不會爲了掙錢去破壞環境的人。

讀完《尋找魚王》這本書後,我從書中知道了許多的道理,我推薦大家看一看這本書。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6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七年級,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爲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着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說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爲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裏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纔是我的世界,纔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麼多,還算不上談讀後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乾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裏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溫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纔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爲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櫃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摸,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深思不知這句名言之意,只要你仔細想一想,便覺得十分有道理,它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

古詩中有:“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知識需要源頭活水,而這源頭活水有一大部分來自書本。堅持每天讀書,對自己的精神、心靈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言談不至於太枯燥無味了。

我很愛讀書,我覺得讀書就是一種享受,從小我就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帶着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到現在。書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雖然它一直默默無聞,可它作出的貢獻遠遠超出我們。它給了我們很多知識和道理,書不但是開闊視野,打開知識大門的一把萬能鑰匙,帶我們一步步攀向科學高峯,而且是我們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煩惱時,我捧着它,它把我帶進了知識的海洋。書的世界好像讓人置身於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使人心曠神怡,的確是一個放鬆自己的好空間,我的煩惱頓時不由自主的拋到了九霄雲外。

高興時,我捧着它,它把我帶進另一個世界,這裏有一些名勝古蹟,有氣勢雄偉的岳陽樓,名揚中外的萬里長城,聞名天下的桂林山水。讓我盡情流露出自己的愉悅心情,將心中的感情融合在無窮無盡的山水之中。

書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它帶我暢遊世界,領略大自然的風光,瞭解大自然的奧祕,它能讓我懂得許多人生哲理。書,用它豐富的知識甘露澆灌了我求知的心田。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有書,我們不可能一步一個臺階攀向科學的高峯。讀書,充實了我知識的寶庫,豐富了我的生活,也激發了我對學習的興趣;讀書,讓我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我親身體會到:讀書真好。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在失意的時候,我會常常去看一本叫《波麗安娜》的書,它是美國作家埃莉諾·霍奇曼·波特的作品。書中的波麗安娜不管遇到多大的不幸,都能找到快樂的突破口,她樂觀向上的積極的生活態度,能感染我,遣散我周身的不快與煩躁。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快樂包裹起來,遠離悲傷。那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呢?我想那是一種心情,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而是一種淡淡的甜馨,讓人平靜悠閒地享受生命。但是快樂並不會憑空來臨,我們要尋找快樂,就像《波麗安娜》中的主人公波麗安娜一樣……

波麗安娜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她而去到了天堂,於是她被送到有錢的姑媽家,但姑媽卻是個古板嚴肅的人,一開始並不喜歡波麗安娜,但波麗安娜不管這些,她愛她的姑媽,她愛她們家的僕傭,她愛世上的一切,波麗安娜會從悲傷的事情中尋找讓人高興的地方,在她的感染下,她周圍的人也都學會了尋找快樂,他們被快樂包圍着,過着幸福的生活,那可都是他們自己爭取,尋找來的,如果我們也這麼做,難道還會覺得快樂很遙遠嗎?也許很多人會感嘆,生活太過單調,鬱悶。小孩抱怨學業的繁重枯燥,大人爲了生活整日奔波勞累,感覺不到來自生活的快樂。於是,人們幻想,也許有一天可以得到一筆意外之財,變成大富翁,以爲這就是快樂,他們空幻地等待着,感到的只是生命的沉重與迷惘,而快樂也在這些如流水般歲月中悄悄溜走了,到頭來一場空。快樂是要用心去尋找的,要擁有快樂,首先要有一顆開闊明朗,善於發現的心。波麗安娜就很會從糟糕的事情中找到快樂點,當她的腿摔斷後,她會想幸好眼睛還看得見這個美好的世界,這豈不是比雙目失明的人要幸運嘛!當她錯過晚餐時間,只能在廚房裏吃麪包時,她會說:“其實我最喜歡吃麪包了!”她尋找快樂的方法也有點像是自我安慰,但這確實讓她一直擁有着快樂的心情。有時候,其實尋找快樂也很簡單,只是我們那顆麻木的心不懂發現罷了。讀了波麗安娜的心情,我常常在想成人的天空爲什麼都是那麼的繁雜不堪,爲什麼就沒有孩童那麼純淨呢?在與六歲小侄子的一次長談之後,我找到了所要的答案。在兒童的世界裏,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事物也都是新奇的,獨一無二的,他們都能在其中找到成人無法想象的樂趣,保持那份好奇心,因而心中就能產生願景,所以他們時刻都是快樂的。用快樂去埋葬悲傷是孩童們最大的才能!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一顆心太閉塞,我們不懂如何做會使自己快樂些,會顧忌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只有小孩子天真活潑的心纔會找到那麼多的樂趣,即使衣服弄髒了,手劃破了又如何?只要心情快樂就好!只要細心體會,我們可以發現,生活已給了我們太多的幸福,只是我們對生活的要求太高,索取的太多,所以我們忽略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快樂。快樂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在淡泊的心境中找尋快樂的源泉,向波麗安娜學習。在尋找快樂的過程中,我們會懂得如何看待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諦!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我是在春節期間讀的《荊棘鳥》,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一方面是世俗熱氣騰騰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性掙扎與涅盤的痛苦。當我行走在鄉間小道上時,我一邊跟親人閒談說笑,一邊在想着德羅海達牧場的玫瑰。當我坐在觥籌交錯的飯桌前,我一邊嬉笑喧騰,一邊在心中回味着拉爾夫的矛盾與痛苦。——這,是不是一種很美妙的狀態?

喜歡讀這本書,甚至捨不得看完這本書。廣袤美麗而又多災多難的德羅海達牧場,性情各異而又同樣倔強的克利裏家族,表面平靜實則矛盾痛苦的內心世界,糾結纏繞而又苦苦追尋的複雜人性……細細品味,不忍釋卷。

“鳥兒胸前帶着荊刺,它遵循着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荊刺扎進胸膛。”書的結尾這樣寫,我的頭腦中出現祖孫三代中的三位女性:菲奧娜,梅吉和朱絲婷。

菲奧娜本爲貴族之女,因爲愛上一位政治家有了身孕不得不下嫁給巡迴剪羊毛工帕迪,然後生了一大堆的孩子。她純潔、高貴、隱忍而又痛苦,一直到她發現帕迪是個值得愛的人時,帕迪卻在大火中喪生了。

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相愛,這又是一段不能被世俗承認的愛。拉爾夫在“上帝”與梅吉之間選擇了前者,但是內心卻又難以割捨梅吉。讀書筆記.梅吉爲了保全拉爾夫和這份感情,跟相貌與拉爾夫相似的盧克結婚了,盧克卻一心只念着他幻想中的土地,一味攢錢,不懂愛與生活。朱絲婷是梅吉與盧克的女兒,相貌與性情都不像梅吉,但卻有着同樣的倔強。

因爲盧克的原因,梅吉對這個女兒有着複雜的感情:又愛又恨。因而兩人總是不能融合。而緊接着出生的兒子戴恩因爲是梅吉和拉爾夫愛情的結晶,獲得了梅吉所有的感情,梅吉甚至都忽視了朱絲婷。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一個名符其實的淘氣包蕭紅的童年,都記在了這本《呼蘭河傳》裏了,它帶給我們她美好的童年記憶。年僅33歲。蕭紅的一生實在是不幸,最美好的也就是童年了。

小的時候的她總是讓人有操不完的心,在童年生長的地方最痛愛她的只有她的祖父,她整天跟祖父在園子裏奔跑、種地、搞惡作劇、來消磨時間。我讀了這本書後,懷念起了自己的童年,現在學習越來越不容易,我逝去的童年也逐漸隨時間忘卻。沒有時間再留念。而這本是卻奇蹟般的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兩個童年的比較、更是兩個年代和兩個社會的比較讓我鼻子發酸。我也能體會到作者寫這本書時的悲涼。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老殘遊記》是一部頗具讀書快感的小說。薄薄一本小冊子,二十來回篇目,讀完之後仍有意猶未盡之感。小說吸引讀者之處,有的在情節,有的在語言,有的在環境氛圍塑造,有的在作者獨特的敘述方式。而《老殘遊記》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則在人物的描述。

老殘是一個浪跡江湖二十多年的老郎中,不圖錢財也不沉溺於美色,沒有什麼特殊嗜好和夢想,彷彿人生的樂趣就僅有四處走走與看看。當然,這樣的身份,也是作者爲了敘事需要而安排的。不求錢財酒色,故能隨遇而安;身有幾樣本事,走到哪裏也都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交際廣泛,便處處皆有故舊照應;和官場堅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既不爲官場所累,又能在必要時藉助政府的力量;性格溫潤平和,走南闖北“吃得開”,古道熱腸卻盡力而爲,終不致成爲晚清的憤青。

種.種對主角身份的安排和描述,將一個灑脫自由的江湖人形象建立在了我們心中。而同樣的翠環這個主角也由作者之筆活躍於紙上。翠環這個女子,也是有些意趣的,看她十三回裏對於做詩的議論,一段警世真理,偏從天真混沌大字不識的妓女口中說出,別有一番大俗大雅的味道。這樣一個女子,若能調教出來,給鐵兄作一風塵小侶,倒是好看。只是老殘似乎對她並不太上心,成婚後教她認字,大約也不很認真,所以翠環上泰山時仍是文盲或半文盲。可是,翠環的好處在於天真爛漫,倘若一經刀斧變成飽讀詩書的大家閨秀模樣,只怕連本來那點味道也丟了。

老殘和翠環這一段,很有“江湖味”。“江湖”這個詞,原是出於莊子的“相濡以沫,相噓以溼,不如相忘於江湖”。緣到了便在一齊,緣盡了便各自分頭走。翠環還多少有些戀戀難捨,老殘卻似不大在意,或許因爲本就沒有上心。他們兩人,不像夫妻,不像朋友,不像情侶,倒像是人生路上,搭伴走一程,同路便合,岔路便分,誰也不曾真對那個人動過情。

整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一句描述是“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這段描述着實奇妙,古往今來描述人的眼睛有多種比喻,但把人眼睛描述成水銀的卻是第一次見,但卻又十分具有畫面感,彷彿一讀完自我的眼前就有一雙圓潤髮亮的眼睛。

續書篇末寫到了陰司地獄,第七回裏,老殘對申東造說,“先往東昌府訪柳小惠家的收藏,想看看他的宋、元版書,隨後即回濟南省城過年。再後的行蹤,連我自我也不明白了。”數月之後的人事際遇皆無法預計也不做研究,未來的一切好似有計劃卻又好似手中沙般把握不住,最終心如清風,卷沙而走,這樣朦朧而又隨遇而安的人生狀態也不錯。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前不久,我讀了《楊家將》這本書寫的是楊家子子孫孫保家衛國抵抗遼國和平定西夏的故事,它是歷史上真事。

遼國是宋國最大的對頭,遼國請來高人佈下天門陣,穆桂英帶領宋兵大破了遼國的天門陣。當遼國滅亡之後,西夏佔領了遼國的土地,這時宋國楊家男將基本上都戰死在殺場上,這時候楊家十二員女將挺身而出,平定了西夏。

我覺得楊六郎在戰場上保家衛國,不怕犧牲,殺死了遼國許多大將。他的兒子楊宗保,千里迢迢請來穆桂英,來破天門陣,這充分體現了愛國之情,不想敗在遼國的手下。

楊家不爲生命,保家爲國,挺身而出的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給我打開了知識的寶庫,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這天我讀了《鞋匠的兒子》這篇文章,被林肯不自卑、不輕視自己的精神所感動。

林肯年輕有才華,當他當選美國總統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們都感到很尷尬,因爲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

當他首次在參議院演說時,就有參議員來羞辱他,讓他時刻記住他的父親是一個鞋匠。那些名門望族出身的參議員們,爲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但能夠羞辱他而開心不已。但是林肯卻說:“我會記住我的父親,我雖然跟父親學到了做鞋的技術,但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樣做的那麼好。我無法像他那樣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他的話把在座的人給震撼了。

傲慢的參議員們一片靜默,被林肯敬仰、崇敬他父親的精神感動了,雖然他的父親卑微,可他沒有因爲這個原因而放棄,他一向爲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我以前也有這種困窘。因爲家裏不富裕,別的孩子有新玩具而我沒有,別的孩子有很多零花錢而我也沒有,因此放學回家我不喜歡到樓底下和小朋友玩,寧願自己一個人在家裏看電視。看了這篇文章後,我豁然開朗,自卑?輕視自己?從此我要對它們說“NO”這些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都是失敗的根源!

我們必須要記住“批評、訕笑、歧視、誹謗、羞辱,有時正是通向勝利、成功、自信、自由的臺階。”

所以,林肯的這一種精神被我感動了!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那日逛書店,沒有什麼合適的書。

突然看到這本,隱隱約約記得上學那會好像讀過。唯一記的,書中一段情節,開始時乾旱,後來就開始下雨,一連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長了綠毛。其他的,真的一點記憶都沒有了。直到現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個年齡段看這本書。

其實,這次讀,也沒辦法,還要藉助網絡。讀了一半,實在讀不下去,感覺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網搜索別人的讀後感。

以下來自網絡:《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界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樣。很多人都要整理出來族譜,才能走出迷宮。

其實,還是一本很好看的書,至少讓我懂了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現實的魔幻和真實發生一樣,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人鬼之間的對話、交往沒有任何隔閡,就像平常我們面對面隨便聊聊今天吃了嗎一樣簡單。

生活中,原來很多人都是孤獨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獨。

而那種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孤獨,有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周圍的親人、朋友。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說實話,很長時間都沒有和爸爸媽媽讀過書了。有一天,我拿着姐姐國中的語文書去和爸爸讀親子共讀。翻閱着語文書,感覺好枯燥。對爸爸說:“真是的,國中語文書,怎麼這麼無聊,連一張彩色圖片也沒有,而且文字還這麼多,可想而知,國中生生活這麼乏味。”正當我要關上書的時候,一個題目吸引了我,這個題目的名字就是《孤獨之旅》。一個疑問充斥在我的心中。“爲什麼旅途是孤獨的,是什麼樣的人經歷了這樣的旅途?”正當我在想的時候,媽媽說:“是要讓你接觸這種文章,看看主人公有怎樣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這樣才能更懂事。”伴隨着柔和的燈光,我仔細地閱讀着,我的情感也時起時伏,雖然有些字不認識,問了媽媽以後繼續讀下去。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文中主人公杜小康以趕鴨子維生,歷經了生死磨難。這位少年在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孤獨中錘鍊了自己的身心,他被自己的長大了,堅強了而感動。”經過我和爸爸媽媽討論一番後,得出了一份這樣的結論:“現在的我比起杜小康很幸福、很快樂,我比他擁有了更多的甜蜜,更多的朋友,更多的親人,我不會像他那樣孤獨,但我承認,我沒有像他那樣遇到困難的時的堅強,這一點我要向他學習他那份樂觀堅強的心態,他的旅途是孤獨的,我的旅途是開心的,所以我更應該好好把握,好好學習。”

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曾被自己所感動,所以平常遇到困難,更應該以堅強的心態去面對它,得到那一份堅強被自己的行爲所感動,那樣我相信,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愈挫愈勇。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改變了人們歷史觀唸的書,它的大歷史觀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書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嘔心力作。最早在美國出版,從1999 年第一版到現在,《萬曆十五年》出版二十餘次,這在學術上日益邊緣化的今天無疑是罕見的。

書中介紹了受制於他人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萬曆皇帝,深諳爲臣之道,處事圓滑的首輔申時行,出色的改革家張居正,孤獨的將領戚繼光,古怪的模範官吏海瑞,還有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作者寫這本書時說“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點”。書中所寫的人物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其中緣由並非其個人所致,而是當時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他們只是制度的犧牲品。

對於萬曆皇帝,所有人都認爲他昏庸無能,但他也值得同情。他雖貴爲天子卻事事被他人壓制,羣臣在立儲問題上與他針鋒相對,使他最後被迫妥協。在無奈下,他用沉默向百官反抗,開始了長達三十二年的罷工。因此,使中國的國力不斷衰敗,這讓人十分扼腕。由於成憲的不可更改,一個年輕地皇帝沒有把自己創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利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揮,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導進這烏有之鄉,充當着活着的祖宗。幾百年之後,他帶着人們最強烈的印象,仍然體現着命運的殘酷。

在儒家的道德中做官要清廉,做人得正直,孝順。但現實卻是做官的貪腐,做人背信棄義。張居正想改變現狀,但無奈根基太深無法撼動。海瑞爲官清廉與體制格格不入,最終導致了悲劇命運。當時的中國是一個以道德維繫的體制,但這種道德只有聖人才能做到而大部分人都不是聖人,所以當道德與現實相差過大時,人們選擇放棄道德,成爲“兩面派”,開始了明着一套,揹着一套。

正是在這種傳統的影響下,人們雖然口口聲聲說着道德,但私底下卻沒有人這麼做。現代社會道德的缺失也正是如此,老人跌倒了不敢扶,以及“小悅悅”事件正是這種道德缺失的具體體現。只加強道德建設並不夠,還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學習西方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完善我國的法制,這纔是改變現狀的必由之路。

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是一種失敗的,但現在很多西方人士,認爲西方法律纔是道德的根源,這也是不正確的。正如作者所說:西方所謂的“自由”與“民主”都是抽象的觀念,務必經過每一個國家的地理及歷史上的因素才行得通。英國之民主即不可能與日本之民主相同,而法國的自由也和美國的自由有差別,所以要具體分析。

書中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從沒有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觀點應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和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扯上一個道德的問題,因爲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協。所以,在現代應加強法制建設,同時重視道德作用。只不過不要把道德技術化,要優先考慮法律的作用,這樣便不會重走以前的老路。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我看了一本叫《綠山牆的安妮》的書,是加拿大的露茜·蒙哥馬利寫的,她是一位很好的女作家。《綠山牆的安妮》已經在全世界風靡了近一百年了,《綠山牆的安妮》征服了五千萬個天真、善良的心靈。它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寫兒童生活的小說。

《綠山牆的安妮》講的是一對住在愛德華王子島艾凡裏綠山牆的年老夫婦想要一位男孩來幫忙,結果卻從孤兒院領來了一位天天愛幻想、長相併不好看的紅髮女孩安妮。一開始大家並不喜歡安妮,但後來,這對老夫婦越來越喜歡安妮,把它當成自己的孩子。這本書就是塑造了一個令人感動的兒童形象。美國幽默大師馬克·吐溫也稱讚安妮是“最惹人憐愛的女孩”。我很喜歡這本書,我更對安妮着迷。她是一個很愛幻想的女孩,比如她看見一棵開滿白花兒的櫻花樹,就給它取名叫“白雪王后”,看見一片水很清、很美麗的湖,就給它取名叫“耀眼之湖”。此外,安妮還很善良,天真無邪,這一點我很像她。她很大方,很有交友能力,比如她來到綠山牆後三個月內就交了位知心朋友,她不論到哪裏都有朋友,我很羨慕她這一點,因爲我有時候有點扭捏,我要像安妮學習。她熱愛大自然,也熱愛生活,她處處充滿活力,開朗樂觀。正因爲她有這麼多閃光的魅力,她才受到了這麼多人的喜愛。

總而言之,《綠山牆的安妮》是特別有意思的一本書,大家可以從此書中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綠山牆的安妮》對我太有吸引力了,建議大家也看看這本書。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英語是一門學語言的學科。通常情況下,剛開始,學生對這一學科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可隨着課程的不斷深入,要求記憶的詞彙量逐漸增大。大多學生在單詞的記憶上都感覺很難,而且,有的學生因此而產生厭學情緒。針對英語教材設置特點,如何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興趣?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中的部分章節,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觸動。

“興趣是的老師。”因此,在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常遵循以下的教學方法,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第一時間教會學生一些日常用語。

初學英語時,學生都感到有一種神祕感,想盡快說一些英語。我選擇一些耳熟能詳的口語,儘快教會學生,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如: k y Birthday.等一些在電視或日常生活中能聽到學到的英語。

2、以有趣的方式教學

在課堂英語教學,要使教學生動活潑,氣氛熱烈,就要形式多樣。例如:教動物單詞,可以通過動物的叫聲引出各個單詞,以孫悟空、唐老鴨、米老鼠等動畫鞏固單詞,再形象地利用動物的動作,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學習monkey,duck,mouse等單詞,滑稽的動作表演引來學生一陣陣笑聲。最後,教師利用多媒體動畫片把學生帶到動物園,複習鞏固單詞。

3、多創造表演的機會

在新教材裏,Let′s talk,Let′s do的內容非常適合學生表演,我就鼓勵學生到講臺上說英語,或分組表演,既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又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使學生產生了自信心,一個人有了自信心,就能使自己不屈不撓地繼續學習,從而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4、儘量幫助學生減壓、多多創造成功機會

學習興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的效果,取決於學生能否獲得成就感。所以,利用多種方式,從多方面爲學生創造成功機會,才能誘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產生成功體驗,從而激發形成自我學習的內部動力機制。對學生的表現採取欣賞鼓勵的態度,對學生的錯誤採取寬鬆包容的態度,就不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受到的壓力越小,學習的興趣就越高。比如,在提問學生時,當她/他不能回答問題時,建議她/他“撥打”求助“熱線”,請自己的好友幫助回答,也可以允許學生要求提示或去掉錯誤答案。只要回答正確,都給予他們熱情的鼓勵和誇張的語言表揚,讓他們充滿自信心,感覺英語沒有什麼了不起,自己一定能學好它,從而樹立起英語學習的心理優勢。

5、小組活動有利於學生掌握詞彙,使學生感覺英語學習不難。

英語的一大特點——詞彙量大,要求記憶的內容多。通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教讀幾遍,然後讓學生讀來背。有的學生經過不斷的機械記憶,能夠記住幾個單詞;可有的甚至根本不會讀。照這樣下去,學生會感覺學英語很難,這導致了大多學生不喜歡英語。對此,我採取小組活動的形式,更有利於學生掌握。即把全部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組裏進行手拉手幫扶活動。首先,會讀的同學幫助不會讀的同學,讓不會讀的同學也變得會讀。因爲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好交流,所以,記單詞也有一定效果,而且還可用學過的單詞說話。這樣,不但使學生很快掌握枯燥的詞彙,還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有利於學生社會協作能力的培養。可是一星期三節英語課,學生上完課後根本沒時間進行小組活動,多數時間都是用在寫語文和數學作業中,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練是根本達不到學英語的目的的。這也是我們英語老師目前感到最頭痛的事。

6、鼓勵關照落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中我一方面指導和幫助較差學生,另一方面鼓勵和要求學困生盡努力去完成教學任務。利用課間午休和託管時間幫助後進生學習基礎知識,並協調好班主任和家長的工作,以利於自己工作的進行。

通過上課、輔導、觀察,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還需變換多種方式保持學生學習興趣,二是學生學習英語一定要有好的習慣。學習英語和學語文一樣,都是學語言的,要求語文大聲朗讀,因此英語更要朗讀,甚至比語文讀得還要多;課後及時複習相當重要,學生在課堂上學得快,忘得也快,如果不及時複習就無法跟上下節課的新授知識;掌握單詞的發音規則,自己能試着讀出並根據發音寫出單詞的拼寫。功夫用在平日,這點對自己和對學生都非常重要。

“興趣是的老師”,有興趣才能把課本教活、教好。有了愛好,學生才能想學、樂學。我認爲提趣是國小英語教學的根本。那麼,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愛好呢?

一、形式新奇,培養學生愛好

1、運用教具和電化教學手段培養愛好

豐富多彩,形象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激發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慾,提起學生們對英語的愛好,使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英語,練習了英語。

2、開展課外活動,培養愛好

開展多種有愛好的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愛好的有效途徑如開展簡單的英語會話,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How old are you?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用英語表演一些簡單的小節目或老師給學生講一些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天文地理等知識。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保持學習英語的持久愛好.而且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語,增強實踐機會,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二、組織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愛好

國小英語教學以口語爲主。重在交際,在聽、說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課前,老師首先應該認真鑽研教材,吃透重點。在突破難點上下功夫,努力將每個步驟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教學過程中,要儘可能創設語言學習情景。可採用時說、時笑、時唱、時跳、時畫的方式。表現出各種神態表情。引導學生投人角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真正使英語課堂成爲”寓教於樂的學習樂園。

三、培養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

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沒有了情感,就成了無源之水。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愛好。在課堂上,教師從自己的舉手投足向學生傳遞關愛、信任、期望等信息。以情激趣,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

這一年來,我在教學方面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多問有經驗的教師請教,他們都熱心的幫助我,如果有需要我幫助的老師,我便義不容辭和同事們的相處讓我感到大家庭的溫暖,這更讓我信心百倍。

當一名國小教師,擔任課程多,作業多,上課時間長,好些時候,根本沒時間批改作業,只好在課間、晚上批改。自己剛接觸國小教學,課程不熟悉,沒有時間備課,只有佔有晚上的時間。由於國小生年齡小,班上的各種雜事都得老師處理,還有同學之間的事情,學校安排的各項任務都得完成,感覺做一名國小教師是有點累。但是每當看到同學們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雙眸,我的心裏就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我深知一個教師的責任,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如今語: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我總是主張,教育一個學生,先要教會他如何做人,然後再談到學習知識。一個人如果沒有健康向上的品性,沒有對他人的愛心,沒有對社會的責任心,那麼這不是一個健全的人。要想培養祖國未來的接班人,首先,教師自身要思想境界高尚。

教師是清貧的,但是清貧沒有戳傷我們奉獻的熱情,每天披星戴月,深夜的燭光執筆,如春蠶吐盡情絲,如耕牛耕耘於龔田,這是汗水的澆灌,這是心血付出的剪影。爲了我的學生,我甘願付出。沒有豐厚的物質回報,它的性質不是金錢交易的勞動,是愛的趨勢。金錢在這種高尚的行爲面前輕煙般失去它的厚重。

教師也是富有的,那是心靈的充實和甜美,看見一顆顆幼苗在自己的澆灌下茁壯成長,還有什麼比這更能感動人,吸引人呢?

每次遇他們幼小而純潔的心靈接觸,都讓我心中充滿着感動。我在對生命的感動中完成着我每一天的工作。

現在我的感受是,作爲一名國小老師真好,孩子們淨化着我的心靈,我塑造着孩子們純潔的心靈。

作爲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爲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啓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裏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纔可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纔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着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於我來說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爲一名名師。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老舍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紹了。倒是寫作背景得說說:話劇《寫於1956至1957年間,它是老舍一生中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空前的範例”。老舍寫小說很少,卻寫了不少的戲。在寫《茶館》之前,他寫了話劇《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在《茶館》之後寫了《紅大院》、《女店員》和《全家福》等。《茶館》跟這些配合時事政治的作品,在題材、風格以及創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樣,他重新寫起了解放前寫慣了的“陳年往事”。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透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證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慾望與道德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爲“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譯爲“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並非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爲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我不是學歷史的,所謂“門內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餘,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爲快。

一 歷史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爲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於總結經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慾望推動的,衆多的慾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爲生,後覺得植物也不錯,於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衝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麼辦?”“在地上怎麼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衝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的時刻,因爲那時人常常捱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於最低層——生理需求。要吃飽飯這統一的慾望就是團結的基石,同一團隊的人必須要相互配合才能獵取到食物。但通常這僅侷限於內部,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如何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協作解決的問題,資源爭鬥(搶地盤)則成了更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戰爭和掠奪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更高層次需求相應而生。得到尊重變成了理所當然的追求。由於得到尊重的主體必然是個人的,這種慾望徹底破壞了團結,成員之間相互衝突,出現了社會等級。

二 道德

等級制度的確立並沒有徹底解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慾望的衝突,這種用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性力量對衝突進行緩衝,這種衝突急迫地需要解決,同時勝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夠長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實際上就是對慾望的抑制,是對慾望衝突最有效的協調中和。

道德是神祕主義的法律,法律則意味着工具性,這種神祕主義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兩大特性同存。神祕主義是人類思維的黑洞,是超越人類理性思維之外的東西,中間蘊涵着最強大的能量,這就是道德這個工具難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從這個黑洞裏舀了一點能量出來便世界大亂,拉登沾了一點就能製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爲抑制人的慾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祕主義特點就意味着對道德的理解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如何吃麪包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這讓今天的我們感到好笑;伊斯蘭教的婦女們個個是蒙面大俠,讓漢人望而生畏;縱慾主義和禁慾主義的爭論今天依然激烈,這說明了道德由於其神祕主義特性,無力完成對慾望的徹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祕主義的法律,而不是單純的法律,有時相反成了慾望衝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實上中華帝國從古到今,道德都成爲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爲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美麗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慾。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見,然後大家都懷着萬分景仰的心態仰望海瑞,心中卻想着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苟且之事。

中國古代的德治,畢竟是種境界,全民景仰,只因無法實現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以國家的名義公然撒謊,在大家都知道是謊言的情況下,搞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事實上連統治者自己也知道是個謊言,公然推行與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實爲世界奇觀之最。

總結:當道德變成謊言的時候,對慾望的抑制無能爲力的時候,何不撕掉這層厚厚的包袱,以獲新生?慾望是動力,過分地抑制慾望,也讓一切都變得死氣沉沉,自春秋戰國之後,中國從此敗落,蓋爲此。

白楊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在學校開展的“讓書香潤澤生命,與青奧共同成長”活動中,大家充分享受着讀書活動所帶來的書香的潤澤和讀書的快樂。圖書館裏的書多起來了,面對浩瀚的書海,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宜的書籍。我們如飢似渴地閱讀着、熱情地實踐着,驗證着、發展着古今中外前賢們的教育理念。《給教師的建議》、《我曾經也是差生》、《教子有方》等一本本書上,密密麻麻地記載下我們思索的痕跡、收穫的感動,教師們在閱讀中享受着心靈契合的愉悅,大家的單調孤寂的生活變得豐富生動;在書中,大家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書的底氣;讀書,更讓大家走出了工作的失落和迷茫。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作爲這個社會的特殊羣體,肩負着社會賦予的特殊使命,作爲知識的傳播者,心靈的塑造者,讀書求知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風雨鐘山,虎踞龍盤。有着悠久歷史的南京和年輕的青奧會在此相逢時,我校開展了讓書香潤澤生命,與青奧共同成長活動,又適時地開展了同讀一本書的活動。當一本本《教子有方》發到大家的手中時;當大家愛不釋手地、津津有味地欣賞着書中一個個情真意切的故事時,能夠看得出每個人的臉上的幸福與渴求如花兒般清香四溢。書是學校爲大家從書店百餘種書中精選挑選的,領導們的良苦用心,更讓我們每位教職員工深深體會到:切實履行自己的責任,盡職盡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完美展現自身的能力與價值。責任就是對工作的完成,就是對職位的堅守,就是對人性的昇華,責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奉獻。

有人說:“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也有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問君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就讓書籍伴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春華秋實的美好歲月吧;讓書籍給我們帶來智慧和力量,在教師專業成長的路上不斷爲我們“加油”吧。我將以這次活動爲契機,認真閱讀《教子有方》這本書,並認真做好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真正理解這種責任的理念,並落實到自己的工作當中。

最後,我想用徐美平老師的話來結束我的體會:“讀書不是一時的事情,也不單單爲了教學,而是爲終生幸福來做的事情。”那就讓讀書成爲一種內需,讓求知不斷豐盈自己,讀書!讀書!九萬里風鵬正舉,讀書和青奧會一起,從此共同成長!讓書香潤澤我們的生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