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91K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

讀後心得:已過午夜,丈夫和兒子發出輕輕的鼾聲,我仍在捧着一本書讀得驚心動魄,還差最後三十頁,絕對等不得睡一覺的間隔。小說寫得太精彩了,尤其是作爲一位母親,讀來更是寸斷肝腸。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精選20篇)

這本叫《無聲告白》的小說,出自一位美籍華裔女作家之筆,扉頁上的她很年輕,也很漂亮,很難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靈魂的故事是這位優雅、溫婉的女士所作。小說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寫的是成爲“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

先說說故事梗概: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莉迪亞的屍體被發現後,她的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係,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莉迪亞的妹妹看清了什麼呢?

原來,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窮困的華人移民後代,從小受到排擠、孤立,最大的夢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單身母親撫養長大,雖是地道的白人,卻不願屈從母親期望的女性傳統角色,她夢想擁有自己的事業,比男人更加卓爾不羣。倆人的結合有愛,也有很深的誤解和由誤解產生的期待。等到孩子相繼出生,誤解越來越深,差點導致家庭的崩解。此後,莉迪亞就成了維繫家庭表面安穩的紐帶。她既要安撫父親對友誼的渴求,又要滿足母親對出人頭地的期盼。她被親情綁架,被父母的懦弱壓垮。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當內心的痛苦深藏成祕密,這些祕密就會讓家庭產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爲勒索他人的藉口,尤其不能轉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麼,這些都應該由每個時代裏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這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裏,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爲不了他人期待的樣子,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爲,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

剛看完《無聲告白》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確切的感受。只是覺得,對於人物的人格和內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準確。

然後就沒有什麼想說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來才覺得,其實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最普通的女性的命運。故事的悲劇性在於,有些人一直試圖與命運抗爭,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命運拉回來,以愛的名義,以婚姻,家庭,責任的名義。真的,就像碰觸毒品一樣,對有些女性來說,婚姻和家庭這種東西一旦碰觸,就無法回頭。

我總是說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爲孩子就像一根線,一旦出生就種植在了你的腦海裏,無論走到哪裏都會牽絆住你。當然,這種牽絆有可能是極其幸福的,比如我認識的兩個女性,生了孩子之後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並表現出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爲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麼她們的人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而《無聲告白》中的女主角瑪麗琳,她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於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爲一名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爲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後,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並懷了孕結了婚。然後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業和夢想。

對於我的朋友那樣的女性來說,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溫馨開啓。但是對於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於有一天,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並報名了社區大學想繼續完成她的學業。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於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於家庭生活,愛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爲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爲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並不甘於平庸,她想與衆不同。兩個人從內心深處對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並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迴歸家庭的瑪麗琳,內心並沒有真正妥協。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託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並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爲一名真正的醫生。莉迪亞爲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親,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投河自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彷彿身處一個皆然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說不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無處宣泄。長子內斯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來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她在家中就像一個隱形人,而她最大的願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終於在女兒自殺後爆發,與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個人看起來都極其無辜,詹姆斯無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亞更是無辜,她只是爲了討好母親,卻被母親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內斯是她最後一根稻草,但內斯要去讀大學開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亞絕望無助,最終選擇了了斷自己。

而瑪麗琳,一切都只源於瑪麗琳的夢想和生活無法完美統一。瑪麗琳的痛苦也是無比真實的,她愛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卻又過着不是她真正想要過的生活,這種分裂的痛苦簡直可以把人逼瘋。

莉迪亞的死換來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終,生活仍然要繼續。瑪麗琳無法成爲醫生,詹姆斯從狂亂中恢復了理智重新迴歸家庭。小女兒漢娜終於得到了父母的關注和擁抱,內斯如願去哈佛讀大學。一切似乎都恢復了平靜,而莉迪亞死了。

莉迪亞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是她就這樣死了。

一家人從來沒有把事情拿出來述說或者溝通過。每個人都因爲愛着對方,而壓抑着自己。沒有人告白,沒有人反抗,甚至是瑪麗琳自己,被夢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棄家庭,也沒有試圖跟詹姆斯透露心跡。

也許每個人內心裏都覺得,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只有妥協於命運或者打破平靜。沒有中間地帶,沒有兩全其美,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那麼多的誤解都在寂靜無聲中被莉迪亞的死亡消融。最終完成了一個真正的妥協。

莉迪亞的死亡,徹底打破了瑪麗琳的夢。她放棄幻想,重新擁抱現實,接受了命運的饋贈。

故事的結尾,一切柔軟地展開,終於像極了一個溫馨的家庭生活的場景。而這一切,卻是用大女兒的死亡換回來的。然而,還是不能不讓人覺得,一個女人無法自控的人生,是那麼悲情。

《無聲告白》的故事設定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其中有很多是屬於時代的侷限性。但是想想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仍然有多少瑪麗琳一樣的女人。女性的命運並沒有因爲時代的進步而有着逆襲的反轉。除了少部分敢於挑戰傳統的人,大多數女性仍然過着家庭主婦的生活,卻憧憬着另一種人生。人的一生太過於短暫,女人的角色總是很難兩全。既想享受愛情,又想擁抱夢想,既想做一個稱職的母親,又想實現自己的自我價值。女人分身乏術,沒有三頭六臂,只能拼命在其中尋找平衡。而我又見過多少女性做了母親之後就放棄了自己鍾愛的事業,只因爲天生的母性讓她們沒有辦法放棄與孩子相伴的時光,於是忍痛割捨了對夢想的追逐。也有多少女性不屈不撓地去追求夢想和事業,最終換來了孩子的怨懟和不健康的家庭關係。

有的時候,就像瑪麗琳不肯說出來一樣,說出來其實也未必有完美的解決辦法。只能在內心和漫長的歲月中彼此對峙,做一個拉鋸戰,一個戰勝了另一個。

我想起了爲了舞蹈事業放棄結婚生子的楊麗萍。她是瑪麗琳的另一面。而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幾個人可以有如此強大的信念和毅力,放棄平常人擁有的生活。而我覺得,不管是選擇爲了夢想衝破傳統的束縛,還是爲了保全家庭而放棄自我,總有人會做出犧牲,總有人會感覺到受傷。這個世界沒有兩全其美,沒有完美生活和完美的設定。

不管是楊麗萍還是瑪麗琳,她們的內心都會有自己的遺憾和掛念。但是惟願做到這一生走到最後的時候,我們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爲了自己想要成爲的人。

書的封面上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想這句話大概是可以對死去的莉迪亞說的。然而,她的母親瑪麗琳雖然一直與他人的期待抗爭,但也並不算是找到了自己。她只是學會了順從命運。

我願意對瑪麗琳再說一句。我會告訴她:我們終此一生只是要學會做出選擇,前進或是妥協,並承擔一切。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3

很久沒有更新blog了,自從有了微博和微信,彷彿大幅提升了我的總結歸納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騷用140個字就能發表完。就像現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覺自身知識昇華的假象下,很難靜下心來系統的看完一本書。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看完之後,總覺得想寫點兒什麼。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裏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藉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讚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爲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齣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差異,整個情節放到中國,也十分合適。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爲禮物?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寄託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複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該讓他自我發現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坐在少年宮的大廳裏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爲現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4

但我現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實道理用極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達出來,故事源於事實又高於事實,謝謝《無聲告白》這本書!

買了電子版後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着激動和恐懼,激動在於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爲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後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着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爲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爲了不讓大家以他爲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羣,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於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裏都感覺周圍充斥着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爲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爲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後最後也許是因爲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於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嚮往合羣和普通。

同時由於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麼合羣、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爲內心的自己多麼嚮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莉迪亞由於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着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裏,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於讓媽媽認爲她就是想要與衆不同、就是想要當醫生。爲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業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爲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後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後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闆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 培養孩子的根本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於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麼你可以事無鉅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你什麼都不需要做,無爲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5

7月30日,完成了對《無聲告白》的閱讀。這本被稱爲“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說是懸疑類小說,不如說是一本有關愛和教育的傑作。

小說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麼死的?隨着作者謀篇佈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死後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希望與衆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爲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儘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隻言片語離開這個家,希望繼續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棄。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小姑娘陰錯陽差發現了母親保留的外婆的烹飪書,看着被淚水浸溼的紙張,誤以爲是母親的眼淚。她暗暗發誓,只要母親能回來,她會盡力去完成母親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個希望。而母親回來了,錯誤開始了,她這短暫的一生,承載了母親不甘平凡的夢想,被壓得喘不過氣。父親是一箇中國人,在黃頭髮、藍眼睛的美國人中間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遭到歧視和嘲笑是再正常不過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兒子內斯的身上顯露,“游泳事件”讓他以爲兒子也要重蹈覆轍。反而他卻覺得迪莉婭是受歡迎的姑娘,有着和身邊人一樣的藍眼睛,那麼漂亮可愛。因此,迪莉婭短暫的一生承載了父親“合羣”、“要受歡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彌補父親小時候的陰影。

愛的重量把迪莉婭壓垮了。這是愛嗎?愛她,請給她選擇的權利,讓她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時候,母親送解剖書、父親送連衣裙,告訴她去實現長久以來她不喜歡的“夢想”,去融合長久以來她無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愛給了迪莉婭,其他孩子呢?內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麼關注。漢娜?有時會被totally遺忘。或許內斯小時候會有些憎恨這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會做出推她入水的舉動。而當他把妹妹就上來,妹妹不撒開他的手時,讀者就應瞭解了,內斯是迪莉婭在這個家庭中唯一一個可以依賴、求助的人了。內斯大了,也能體會到迪莉婭的不易,也會在飯桌上岔開話題,解救她於水火,但他畢竟還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離開這個家,他要去哈佛。所以,當他要離開家的時候,迪莉婭是真的絕望了。當他承諾call back卻食言的時候,迪莉婭真的傷心了。畢竟,內斯是一個心思沒那麼細膩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夢,他不會一直關注妹妹的心理變化,畢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體會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錯,迪莉婭想,來自恐懼。恐懼母親再次離開,恐懼自己不能讓他們滿意。需要糾正這個錯誤,從哪裏開始呢?她一腳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個夜裏,迪莉婭死了。作者描寫的很美,讀到這裏,有種relieve 的感覺,她終於解脫了。

關於文中傑克對內斯的暗戀、父母最初的相遇結合、父親的出軌,不再贅述。迪莉婭這個從頭就死的人物牽動着每個人的心。她的死亡讓所有人陷入悲傷,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後,結束的很“暖”。母親原諒父親的出軌,二人擁吻,內斯揍了傑克,但和妹妹爲他上藥療傷,隨着迪莉婭完全地消失在這個世界,每個人似乎都漸漸地從悲傷中甦醒,讓生活步入正軌,去接受事實。但每個人都不會忘記她,她給每個人都上了一課。

天下的父母,你們可知,孩子的許多告白是無聲的,需要你們用心去發掘,不然可能會鑄成大錯,輕則誤其終身,重則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個人活在世上,有那麼多無法掌控的事情,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還有什麼意思呢?也需一個人不怕寒言冷語,但溫柔的刀子怕是能讓你痛不欲生,等回過神來,已無力掙扎回天乏術。

我會想,如果迪莉婭早早地跟父母溝通呢?早點告訴他們真實的想法,不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了嗎?不,她不會。有一種心理畸形叫童年陰影,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叫習慣,當你習慣去迎合別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別人掌控了。迪莉婭是自己投降了,從小到大的習慣驅使着她硬着頭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無法忍受、不得不解決、而又無人商討、無法可解的時候,只好選擇死亡,一了百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通過死亡來結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直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會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禱會有人拉你一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後會有人拉你一次、兩次,但無法救你於水深火熱,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學會游泳,讓自己變得剛強。總去袒露自己的傷疤,展示一副可憐的樣子,時間久了,只會招來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一定要有1-2個特別體己的朋友,讓你的心事有個outlet,這樣,不至於抑鬱。

懂了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爲什麼?因爲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動。

去吧,去做正確的事,不要再爲自己找藉口,懶惰懈怠。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6

已過午夜,丈夫和兒子發出輕輕的鼾聲,我仍在捧着一本書讀得驚心動魄,還差最後三十頁,絕對等不得睡一覺的間隔。小說寫得太精彩了,尤其是作爲一位母親,讀來更是寸斷肝腸。

這本叫《無聲告白》的小說,出自一位美籍華裔女作家之筆,扉頁上的她很年輕,也很漂亮,很難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靈魂的故事是這位優雅、溫婉的女士所作。小說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寫的是成爲“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

先說說故事梗概: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莉迪亞的屍體被發現後,她的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係,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莉迪亞的妹妹看清了什麼呢?

原來,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窮困的華人移民後代,從小受到排擠、孤立,最大的夢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單身母親撫養長大,雖是地道的白人,卻不願屈從母親期望的女性傳統角色,她夢想擁有自己的事業,比男人更加卓爾不羣。倆人的結合有愛,也有很深的誤解和由誤解產生的期待。等到孩子相繼出生,誤解越來越深,差點導致家庭的崩解。此後,莉迪亞就成了維繫家庭表面安穩的紐帶。她既要安撫父親對友誼的渴求,又要滿足母親對出人頭地的期盼。她被親情綁架,被父母的懦弱壓垮。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當內心的痛苦深藏成祕密,這些祕密就會讓家庭產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爲勒索他人的藉口,尤其不能轉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麼,這些都應該由每個時代裏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這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裏,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爲不了他人期待的樣子,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爲,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7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

它講述了:有一個年輕的女子流落到作者的家鄉,蓬頭垢面,見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諱地當衆小便。作者的父親家裏很窮,他的奶奶見那個女子有幾分姿色,決定收下她做兒媳婦。這個女子生下作者之後,過了兩年卻被奶奶趕走了。這兩年,村裏的同伴都嘲笑作者有一個瘋娘,但是作者卻還是想要見見自己的母親,終於有一天,作者如願以償見到了自己的母親。自從作者見到了母親以後,便對她產生了反感。

幾年後,作者已是一個將要面臨大學聯考的高中生。有一次,他的母親來給他送飯,順便給了他十幾個野桃子,作者說很甜,很好吃。作者的母親很高興,在回家的路上又去那個山坡摘野桃子。第二天,他的嬸嬸找到他,問他的母親昨天有沒有送飯,作者說他的母親送完飯就走了。嬸嬸告訴他,他的母親到現在都還沒有回家,於是作者便和老師告假和嬸嬸去找他的母親。當走到那個山坡時,作者看到了自己吃過的野桃子,便對嬸嬸說母親給他送過野桃子。作者向前走去,看到了山下熟悉的身影,和嬸嬸着急的跑下山,等到了母親的身邊,看到身上的血早已凝固成黑色,作者的眼睛便模糊起來,他叫了一聲以爲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叫出來的——娘。眼淚早已模糊了視線,作者摟着自己的母親,哭着說道:“娘,都怪兒子不該說桃子好吃……”

大學聯考後,作者如願以償的考上了一所大學。他沉重的把自己的錄取書放到母親的墳墓上。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深的體會到:雖然作者的母親是瘋子,但她對作者的愛卻是真實的。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8

聖地亞哥這位老漁夫的形象,貫穿整篇小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聖地亞哥經過重重艱險捕獲一條“不止磅重的馬林魚”,這個驚人的重量,禁不住讓人想象那條馬林魚的形狀、身體和碩大強壯的魚尾。在捕魚期間,聖地亞哥日夜追隨着魚的蹤跡。直到這龐大的馬林魚累了,他才奮起一搏。在與馬林魚較量的日日夜夜,聖地亞哥雖然精疲力竭,但心中那份堅定的信念始終支撐着他,成爲他的力量的支柱。

但好景不長,這條碩大的馬林魚被鯊魚吃了。他只拖到一副魚的骨架回來。雖然只剩下骨架,但卻震懾了從前笑話聖地亞哥的人,他們紛紛向他投來崇敬的目光。

小說以寫實的手法展現了捕魚老人聖地亞哥在重壓下仍然保持的優雅風度。這種精神上的永遠不可戰勝使聖地亞哥成爲文學史上的一個典型的硬漢形象。這樣的硬漢在生活中是比較難以找到的。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是被打敗的人而不是被毀滅的人。也許有人懷疑老人的智商,認爲與這麼大的魚戰鬥,簡直是自討沒趣,興許還會把自己的命賠上。但是在巨大的誘惑下,人可能會不顧一切地去搏鬥,甚至獻出生命。老人在連續多天無魚的情況下,實然而來的馬林魚便對他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誘惑,使他奮不顧身。這個老人的形象,其實很可能就是作者的一個理想的投射。在現實生活中,人都是脆弱的,即使外表顯得很堅強,卻仍掩蓋不了易碎的心。海明威自己在生活中無法成爲聖地亞哥那樣的硬漢,於是他用筆塑造出了這樣一個他心目中的硬漢。

《老人與海》中的鯊魚,作爲一個與老人對立的形象,又是搶奪勞動果實的不義之士,往往被人們唾棄。但是生活中本來就是處處有競爭者。俗話說得好,有競爭纔有壓力,有壓力纔有動力。世界上沒有人是無敵的,即使沒有人敢做你的敵人,你自己也將是你自己最大的敵人。作品中的老人看上去是失敗了,但其實他是勝利了。他雖然沒有得到碩大的馬林魚,但他卻意外地收穫了勇氣,收穫了頑強,更收穫了別人的尊重。在現實生活中,誰都想在競爭激烈的人生舞臺上佔領一個區域,哪怕不是在燦爛的舞臺燈光下,哪怕在黑暗的角落裏,也是一片天地,是光明外的另一個晴天。

海明威是一個語言的高手,小說中的很多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了我就有所準備了。”是啊,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知不覺中變化着,有時向好的方面轉化,有時向壞的方面轉化。這就提醒我們要時刻懸起一顆警惕之心。“不過話說回來,沒有一樁事是容易的。”這樣的語言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尋味。另外,“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是海明威這部作品中最令我折服的一句話。然而,在霓虹燈下,十字街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總之,我想說,我要說,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競爭與合作,拼搏與妥協。我們要學習《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要與這位硬漢一樣,用不怕、不退、不屈、不放棄的毅力去擊退敵人,爲自己的人生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9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感觸頗深,其中主要有兩點最深刻的感觸。

因爲從我自身看來,我本身害怕抉擇或者說愛逃避抉擇,有點優柔寡斷,而且有太多生活中應該及時清除的瑣碎……所以書中有一句話讓我終日不得遺忘——“誰先放棄舊奶酪,誰就能得到新奶酪。”

放棄,是指在面臨矛盾時,敢於面對現實、分析利弊、冷靜思考,然後捨棄不利因素,選擇自己認定的目標,並且努力堅持下去。

因此,放棄首先應該是一種自信的體現,沒有自信的人是不可能坦然放棄的。他們總是患得患失,優柔寡斷,在自怨自艾中一次次錯失良機,使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而充滿自信的人,則堅信失敗爲成功之母,哪怕成功並不能立刻到來,他們依然感到陽光就在不遠的前方。只要朝前看,努力不懈,最終會有回報的。哼哼從開始的猶豫不決到最後毅然邁出尋求新奶酪的第一步,就是一種不自信到自信的轉變。

是啊!一個人不能擁有世界上的所有東西,你選擇了一面,同時也就要忽視一方面。人的注意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選擇無處不在,既然無法躲避就去勇敢面對。學會取捨,學會放棄也是一門學問。

然後,放棄是來源於心智的指引,當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矛盾壓向我們時,幾乎沒有人不感受到恐慌,那麼是被壓的錯亂複雜,惶惶不可終日,還是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呢?擁有智慧的人,就該明白是該做出選擇的時候了——哪些該放棄,哪些該保留,權衡利弊,用心思考,透徹地比較每種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最終得出自己要堅持的結論。這個過程完全是靠心智,而非一時的頭腦發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巨大的潛力,當這個潛力通過智慧表現出來時,就請抓住它!哼哼自己的思考以及他和唧唧的對話,其實就是心智的探索。

接下去,放棄還意味着不斷的創新、不斷彌補、不斷完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總是充滿着許許多多的缺憾,當我們做出選擇的同時往往失去另外一些東西,比如享樂、金錢、地位、親情、友情、愛情、名望......這也就是我們放棄的東西。但是放棄並不是目的,放棄只是暫時的,放棄以後,要想方設法把它們尋找回來,而且要找回來更好的,當然可能會更加辛苦,就像哼哼,在迷宮裏,經過好多辛苦之後,終於又重新找回了奶酪。

敢於放棄,堅持你自己的選擇,併爲之努力不懈,重新尋找生命的激情和亮點。

以上是我感觸的第一點,下面談談第二點:

因文章講的是兩個小矮人和小老鼠的故事。文章圍繞“奶酪”的獲得、擁有、失去、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態度,由此產生迥異的行動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開始行動?還是像唧唧那樣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得更好,並能及時調節自己去適應變化。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和學習中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無論我們是否害怕變革的到來。如果我們能儘快調整自己適應變化,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當我們面對變化時,會害怕,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很正常。只要我們能夠認真科學的對待畏懼,它甚至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真正的危險。我們無需拒絕變化,我們完全可以改變對變化的態度,在變化中享受變化,擁抱變化,迎接變化。從另一方面說“奶酪”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擁有的核心能力。我們該如何把握和擁有呢?作爲一種換位思考,我們常常向往着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輕狂和喜悅,卻難以體會“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李煜的傷感情懷。作爲這種對比,我們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機會,學會細心保護和精心呵護,不要等手中的“奶酪”變酸、變壞,在無可奈何之中又驚羨別人的擁有。變化是永恆的,儘管還有嗅嗅一般的害怕變化而否認變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樣及時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是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所致。原有的“奶酪”總有一天會消耗,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卡耐基在“人性弱點”中說,不要爲打碎的玻璃杯而傷心,我們也不要爲記憶中的“奶酪”而嚮往。那隻會是“白頭宮女話玄宗”的無奈和一廂情願的神往。我們需要的是發現適合自己的道路,擺脫安逸,超越恐懼,伺機而動,尋找新的“奶酪”,生活並不會遵從某個人的意願,改變會隨時降臨,但積極的面對改變會讓你發現更好的“奶酪”,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新的“奶酪”總是存在於某個地方。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0

今天,我讀了美國的著名作家納塔莉· 巴比特寫的 《不老泉》,看完後,我深有感觸。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溫妮· 福斯特在家族擁有的森林裏發現了一口泉,泉水竟然可以使人長生不老!但這也迫使小溫妮進一步思考:永生究竟是一種福音還是一種詛咒?

喝過這口泉的塔克一家四口看着生命在身邊流逝,而他們自己卻永遠不老,他們把這奇妙的經歷祕密地像溫妮一一道來…… 溫妮最終沒有去赴傑西的不老之約,她選擇平平凡凡的過生活,選擇經歷生與死。若干年後,塔克一家又回到了這裏見到了溫妮,不過見到的是她的墳墓。她已經去世了 ,活了 78 歲。溫妮雖然沒有長生不老,但是她已經領悟了人活着的真諦。

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爲死亡總是伴隨着各種傷痛,各種離別,各種恐怖,各種殘忍。你可能還想和你心愛的人多說幾句話,你可能還想多看這美麗的世界幾眼,但死亡斷絕了你的這些希望。死亡絕然地帶走你的親人,或把你從你的親人身邊帶走,帶走你的愛、你的希望、你的快樂和健康。可是永生,並沒有表面上看的那麼風光。

死亡與出生就挨在一起,你沒法兒只挑自己喜歡的,不要自己不喜歡的,完整的人生纔是一種福氣。人活着就得死,所以我們這模樣,不能算活人,這能算是死人,是死物,就像路邊的石頭。這是塔克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曾經,我也向往長生不老,這樣可以和家人永遠呆在一起,可看完這本書,聽完塔克先生說的這句話,我頓時覺得自己錯了,錯的太離譜了,我發現如果永遠不死的話,那麼你就不會去珍惜這個生命,去感悟這個世界!

所以,死亡真的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像塔克一家一樣,永遠死不了。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1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愛麗絲漫遊奇境》童話書。這本書裏的情節深深的吸引了我,讓我對它愛不釋手。

主人公愛麗絲是一個純真的小女孩,她美麗、善良又愛幻想。

故事發生在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愛麗絲在河邊和姐姐讀書,突然,一隻離奇的兔子跑了過來,愛麗絲追趕這隻兔子的時候,和那隻兔子一起掉進了一個洞裏。那個洞深處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童話王國。於是,我和愛麗絲一起開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險。

在這個國度裏,愛麗絲時兒變大,時兒變小,有一次竟掉進了自己眼淚匯成的池塘裏。她還遇到了愛說教的公爵夫人、會隱身的柴郡貓、會跳舞的素甲魚和鷹頭獅,還有總是喊着要砍別人頭的撲克牌王后…… 愛麗絲參加了一個有趣又瘋狂的茶話會、一場古怪的槌球賽和一場審判。直到最後和王后吵架時,愛麗絲才醒來 ―― 原來自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讀完這本書,我爲書中新奇有趣的事情感到好玩,假如我也能和她一起去那神奇的幻境遊玩該多好啊!晚上,我也做了一夢,夢見自己和愛麗絲一起走在神奇的地方,我看到了揣着懷錶的白兔,看到了參加茶話會的小動物們,還和他們一起進行”會議式賽跑“…… 後來,撲克牌國王和王后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宴會上的蛋糕居然是用各種五顏六色的樹葉做成的,不過這次王后沒有再說”殺頭“這樣的話……

當我從夢中醒來,我多麼希望在我生活國度裏,每天都有新奇有趣的事情,沒有寫不完的作業、背不完的課文。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2

在我剛知道這是寫一隻狗變得狼的故事時,我就急切地想讀這本書,因爲我喜歡狼。我知道這是一種靈性的動物,它們聰明像狐狸卻比狐狸勇敢;它們兇猛如老虎卻比老虎靈敏。狼的`身上有許多動物的優點,所以狼是值得佩服的動物。但狼又是可怕的,它們經歷過太多生與死的磨礪,目光裏滿是機警。(我是指對陌生事物)

一隻狗怎麼會變成一隻野性的狼?那隻叫巴克的狗爲什麼放棄南方溫暖的家而選擇了深林?等等的疑問,迫使我讀完了這本書。

巴克是可悲的,但也是幸運的。可悲的是它被無情地拋出了文明世界,它本可以受到寵愛,但蠻荒世界教會它必須堅強,必須強勢,不能倒下,一但倒下就意味着死亡。而幸運的是,巴克在荒地中釋放了血液中的野性,釋放了它可能一輩子也無法釋放的能力和領導才能。

巴克的退化或者說是原始化,毋庸置疑是人類造成的。人類的愚蠢沒有讓自己獲得多大的利益,卻爲自己又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人。巴克曾得到過愛。桑頓的愛讓巴克感到溫暖,感受到人類的關懷,使得它也以更加熾烈和狂熱的愛回報桑頓。然而人類的戰爭讓巴克失去了唯一的關懷,它的野性被全部喚醒,它明白它同人類在沒有任何聯繫也就不再留戀。它奔向自己的生活,奔向只爲自己戰鬥的生活!

這部書很真實很血性,也映出作者的渴望,他渴望自由,他希望自己更強大,不屈服於自己的命運。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不得不告訴自己,只有自己強,才能不被別人比下去,才能在社會中立足。這同巴克置身的血腥的荒地沒有太大的區別。雖然這一切對我來說太陌生了。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3

《紅樓夢》是一部很值得閱讀的書,不讀這部書的人,真是枉來人世一場;讀了這部書而沒讀懂的人,真是遺憾終身。這部書,我每隔幾年都會重讀一次,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雖然不算有靈性的人,但每次翻開《紅樓夢》,總會讀得津津有味。不過近日一口氣看了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紅樓小講》,才發現原來《紅樓夢》的原著是如此偉大!程高的篡改真是讓這部偉大的書面目全非,矇蔽了此書最璀燦的、最閃耀人性光輝的光芒,原著就如珍珠蒙塵,日月爲烏雲所蔽,讓世人無法得見其真顏面,可恨可嘆!

幸好,周先生多年對《紅樓夢》的考證、解讀、探索之成果,通過《紅樓小講》,讓世人得以認識《紅樓夢》原著的核心精神,得以管窺原著的更加偉大與不朽,這實在是一大幸事!閱讀了此書,我真是如夢初醒,更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原著之博大精深!曹公如尚在人世,一定會引周先生爲知已的!

在《紅樓小講》中,周先生獨具匠心地考證了全書原來的主旨。以往我們說《紅樓夢》是一部反封建道德禮教的書,說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現在看來那不過是現代人爲了政治需要而作的道德評判!據周先生的考證,其主旨是寫衆多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結局,也是一部紀錄“悲歡離合、炎涼世態”的家族衰亡史。絕非現在流行的程高本所單述的寶黛釵三角戀悲劇那樣簡單!原著結構宏偉奇巧,與《水滸傳》相映照,《水滸傳》施公寫了108個綠林好漢,而曹公則寫了108個女子。原著應該是108回,“前後各爲一‘扇’,即半部54回。兩‘扇’前後不但對比對映,而且以前伏後,以後應前,各自有雙層的筆法內涵,有表有裏。”書中普遍採用象徵、隱喻、映射等手法,隨處可見伏脈暗線,都是爲後半部故事的發展作鋪墊。

按周先生的考證,故事的結局與程高版的大相徑庭,儘管經過數百年的流傳之後,人們已經接受了高鄂版的結局,但那遠非作者的原意。讀完《紅樓小講》,我相當信服周先生的分析,也很認同他剖析的故事結局,並打算找時間再讀《紅樓夢》,覈對一下週先生的評析。可惜的是原著世人無緣得見,真乃人世一大憾事!而周先生的述著,讓世人得以拔開迷霧,見識到原著真正無與倫比的偉大,這,又何嘗不是一大幸事呢?感謝周先生的努力,讓我和衆多喜愛《紅樓夢》的人不致於抱憾此生!

周先生說原著中很多隱喻的詩詞和諧音的姓名,如英蓮是“應憐”,賈府四個女兒的名字“元、迎、探、惜”諧“原應嘆息”,釵、黛、雲三人的姓對應“淋血史”,細想真是有理,我看“賈王薛史”四大家族之性是不是相對應於諧音“家亡血史”呢?這是我個人的胡猜,如果是,其實曹公寫的除了是一干女子的悲慘命運,其實也是一部描述他家族衰亡、悲歡離合的血淚史啊。如有幸遇到周先生,可真要問一問我的猜想是否正確。

對《紅樓夢》這部人間鉅著感興趣的朋友,建議最好讀一讀周先生的《紅樓小講》。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4

新中國成立__年,中華大地滄桑鉅變,舊貌換新顏。

中國爲什麼能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令世界驚歎的發展奇蹟?

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我們形成、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去年9月25日,被譽爲“新世界七大奇蹟”之首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

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就完成預定的建設任務,習近平強調,這“充分展現了中國工程建築的雄厚實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新中國71年的實踐成果反覆印證了這一點。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造就了人類進步史上的發展奇蹟。新時代新徵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一定能譜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5

如果說山用瀑布觸動了遠方大海的心靈,大地用努力伸向天空的樹枝觸動了雲朵的心靈,那麼,用“生命”觸動我心靈的就是《簡·愛》的主人公——簡。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嬌弱、豔麗的花沒有太多好感,除了向日葵。因爲它簡約,不屑於沾染任何香氣;因爲它壯碩,拒絕擁有任何花該有的柔弱;因爲它堅毅,有敢於瞬間劃破黑暗的勇氣;更因爲它執著,有着至死方休追隨太陽的光與熱的堅持。走進小說《簡愛》,我觸到了這株獨特的向日葵——簡。

簡約的簡。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個子瘦小,長相平庸,一貧如洗……”她最好的飾物是黑色的衣服,白色的領巾。是她不想美麗嗎?不,是她明白美麗終究只是曇花一現,她追求的是永恆的心靈的美麗!

勇敢的簡。在如地獄般的蓋茨黑德遭姑媽的嫌棄、表姐的冷落、表兄的欺凌、傭人的嘲諷,在桑菲爾德,深夜莫名其妙的大火、熟睡中瘋女人的偷襲,在充斥着死亡氣息的羅奧德,她被當衆羞辱。我想,很多人都無法承受這些打擊中的任何一個,可簡用她小小的肩膀全部扛了下來,她充滿希望地活着,那茶綠色的眼眶依然清澈。

執着的簡。你以爲簡的執着只是對羅切斯特的愛嗎?你錯了,她執着的是她心中的希翼,是她對自由、平等的渴望。她寄人籬下,應當低聲下氣,可當她的人格受到侮辱時,她做出了驚心動魄的反抗。在得知羅切斯特已有妻室時,簡不顧他的挽留,毅然離開了桑菲爾德。她遭遇了很多,經歷了很多,也放棄了很多,但她始終不放棄對自由和平等的執着。

如果說人們用蠟燭觸動了夜空星星的心靈,春天用嫩芽觸動了冬天冰雪的心靈,而於我,簡就是用她的簡約、勇敢與執着,觸動了我那逐漸堅強、豐富的心靈!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6

故事發生在10多年前,有個名叫于勒的法國青年,他離開自己的祖國,遠渡重洋,希望大發橫財,帶着很多的金錢回到故鄉。結果,他什麼財也沒有發到,成了一個窮水手。約瑟夫全家原以爲他發了大財,天天盼着他回來,好讓自己享受榮華富貴。可是有一天,他們全家在一條遊船上偶然碰見了于勒,竟然發現于勒已經成了一個又窮又老的水手。全家人又吃驚又失望,享受榮華富貴就成了一個泡影。約瑟夫的爸爸媽媽,也就是于勒的哥哥和嫂嫂,爲了不丟面子,就不肯和于勒相認,更不願意幫助於勒。

我想,一個美好的社會應該人人友好相處,而不是隻看到金錢。約瑟夫的爸爸媽媽以爲于勒發了財,就天天盼着他回來,但看到他變成一個窮人時,就那樣的嫌棄他,前後的變化多大啊!這說明在他們心裏只有金錢而沒有親情。這是多麼的悲哀啊!

我又想,在我們今天的生活裏,有沒有像于勒一家發生的情況呢?我曾經在電視裏看過有的人家爲了爭奪財產,兄弟姐妹之間都成了仇人。甚至還有人爲了金錢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勸他們讀一讀這篇小說,接受一點教育。要知道親情勝於金錢啊!

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少一點于勒那樣的悲劇。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7

《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描寫了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況,表現了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表達了我們隊周總理的敬愛之情。學了這篇課文之後,我感觸頗深,從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使我們更加深深地崇敬這位新中國的總理,我爲我們新中國有這樣的總理感到驕傲自豪。

當我讀到“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檯,兩把小轉椅,一盞檯燈,如此而已。”時,我想到周總理的生活是多麼簡樸呀!和我們現在比起來簡直差遠了。雖然總理辦公室設備簡單,但是這間簡陋的房子見證了總理認真工作的一個個不眠之夜。想想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和周總理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享受着高科技的教學資源,有辛勤澆灌我們祖國花朵的老師在培育我們,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發奮讀書,以優異的成績報效祖國。

當我讀到“他指着桌上一尺來高的一疊文件,說“我今晚要審閱這批文件”時,我心裏有點過意不去,一尺來高的文件,那該有多少頁,該有多少本啊!這麼多文件,看一遍也夠累了,何況還要動腦筋一遍一遍地審閱呢!周總理啊!你對工作多麼認真啊,爲了祖國的解放,爲了人民的幸福,你做出了多大的犧牲,你真是日理萬機啊!

當我讀到“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的清顆數,好像並沒有因爲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的時候,我的眼淚奪眶而出。總理辛勤工作了一夜,吃的卻是如此簡單。看得出總理是一個很節約的人。

老師還常常給我們講:總理在病中,還念念不忘國事,晚上只睡一點點時間,還帶病審閱稿件……想到這一幕幕動人的情景,我們中國人不禁會流下熱淚。

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好總理,應該感到驕傲!我們要以周總理爲榜樣,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8

20世紀初,有感於歐洲資產階級日趨頹靡,法國青年作家羅曼。羅蘭一度希望藉助“英雄”人物來感召人們變革現實,先後創作了多部名人傳記,其中《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被稱爲世界“三大英雄傳”,又稱“巨人三傳”或《名人傳》。

無論是音樂大家貝多芬,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還是文壇泰斗托爾斯泰,在那閃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後,卻是一個個的孤獨者,精神上的孤獨者,像是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們在不斷地探索。

這是一種偉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讓他們變得決絕,思想上的那種既受壓抑又想衝破束縛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內在爆發力,成就了他們無與倫比的藝術才華。

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上的絕對的孤獨,偉大的藝術作品該如何產生。音樂、雕塑、文學領域將平庸無奇,所謂的藝術再也不能稱之爲藝術。

貝多芬的孤獨讓人感動,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尋找一個個突破口,希望能鑿開一個小孔,他用音樂與外界的人溝通。

米開朗基羅,他的腳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遠是不停息地在撫摸着那一塊塊光潔的大理石,然後,在狂熱的目光的注視下將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擊一鑿雕刻成一尊尊美麗的塑像。

托爾斯泰他擁有顯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確確實實是一個孤獨者,在精神的沙漠中爲了創造一片片綠洲而努力開墾的行人。他永遠渴望着人與人之間的愛,退讓、寬刷微笑、質樸、明淨,這是一種柏拉圖式的美麗。

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證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們卻創造了人類藝術的輝煌,他們的作品流傳千古。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19

我每次乘飛機習慣帶本書以便無聊時打發時間,一天出差前向同事借書,他隨手拿起一本稻盛和夫的《活法》,感覺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倒方便攜帶。閱讀本書如身邊一位長者語重心長的對我講解人生的真諦。曾經我也爲哲學老師講人生觀價值觀如何重要而覺得可笑,可如今隨着年齡的增長,遇到一些人遇到一些事,愈發覺得自己年幼的無知和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而本書每一標題的內容都值得我們深思,反省。

稻盛和夫的哲學就是要我們懂得,人類活着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就是提高身心修養,磨練靈魂,要課以自己比他人更爲艱苦的人生,並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努力、誠實、認真、正直的道德觀和倫理觀,學會“知足”,以利他之心生活,不斷積累善行,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哲學並貫徹始終,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走向成功和輝煌,同時也是人類走向和平幸福的王道。

追求正確人生態度和人類應有的狀態已經不是我們個人問題了,稻盛和夫的哲學爲了把人類引向正確的方向,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哲學”。我們有義務認識自己的責任,終其一生去努力磨練靈魂,使靈魂更高尚,一點點反覆精進。努力勤奮地工作、心懷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誠懇地反省並約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磨練心智、提高人格,努力做到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纔是真正的人生意義,纔是稻盛和夫哲學闡述的真實的“活法”

稻盛和夫提出“以原則思考,化繁就簡是做人和做事的原則”,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認爲作爲個體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有一把尺子,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度”,就要明確告訴自己不能做。

真理是一根線織成的布。所以,所有事情越單純越接近它本來的狀態,也就是說越接近真理。於是用簡單的方法去對待複雜的事情,這種思維方式很重要。其實用最樸素的原理卻能解決大問題,很多問題是我們想複雜了。人生的原則如此,工作的原則亦相通,很多看似複雜的問題認真分解,然後找到相互之間的聯繫,從整體—局部—整體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往往遇到的難題也能解決。

該書以稻盛和夫本人的成長曆程來給予勸告,當我們用他的哲學觀來看待事情時,所有的困難都會突然出現簡單有效的解決之道。他認爲:工作現場有“神靈之聲”。當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無論怎麼想辦法、反覆試驗不斷摸索、處處碰壁,無計可施,認爲自己無能爲力時,此時事情纔剛剛開始,此時,應該恢復冷靜,然後面對現實對產品和現場,重新審視、體察、傾聽,才能聽到“產品對我們的私語”,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其實我工作亦經常遇到困難,面對困難百思不得其解,而此時我一貫的做法也是不“作爲”,認真反省自己,把思路方法過濾一遍,如有可能儘量去現場,在現場中仔細觀察、善於分析,以現場發生的現象及收集的數據來分析問題,難題往往也能解決。當我們遇到困難僅憑想象和經驗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尤其當我們面對的“產品”有其獨特性時,這種面對 “產品”,親臨現場掌握該“產品”的特性變得尤爲重要。08年,我負責太倉電廠600MW超臨界機組鍋爐燃燒調整試驗,在提供試驗大綱時心理很害怕,因爲以前沒有做過類似的試驗且對該類型超臨界機組不瞭解,但項目立了總要做吧,多方查資料並向前輩學習還是心理沒底。在做試驗前一個禮拜我去電廠熟悉情況,每天對着IP系統看,與運行人員交流機組運行情況,慢慢的瞭解了該機組的特性,到做試驗時也就有信心了,項目可以順利進展。

通過本書的閱讀,感覺與智者進行了一番長談,對此受益頗多。

讀《無聲告白》有感心得體會_無聲告白讀後感 篇20

堅持,不放棄。這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好習慣。今天,我看了《八十天環遊地球》。裏面的主人公褔克先生就非常有毅力,爲了證明可以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他帶領他的僕人路通通環遊地球一週。路上使用了輪船、火車、馬車、遊艇、商船、雪橇和大象。一路上共花了一萬九千多英鎊!

褔克先生多有毅力啊!有一段鐵路沒修完,無法坐火車;在火車上受到印第安人的襲擊;往英國的船提早開了…種.種天災人禍都被他的毅力和智慧給克服了。使他成功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贏得了跟朋友打賭的兩萬英鎊!我完全被他的毅力給征服了!

把話說回來,現在毅力非常高的小學生究竟有多少呢?比如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一次做語文作業的簡答題時,我都心不在焉的,非常急躁。做得有點多了,就嫌煩了。題目稍微有一點點難就不願意做了。媽媽要問爲什麼,我就說不會。結果呢?媽媽一講,我馬上就做出來了。唉!真是功虧一簣啊!這種事還有呢!我是個馬大哈,東西經常找不到。找東西的時候,我每個房間都只是瞟一眼,就說找不到了。可如果讓媽媽來找的話,用不着四五分鐘,馬上就把東西找出來了。

唉。我跟褔克先生相差有多少遠啊!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懂了,要想有出色的表現,一定要努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毅力。沒有它,就別想有出色的成績!以後,我做事一定會竭盡全力地做的。

《八十天環遊地球》這個故事像我的照明燈、小老師,告訴我要做事認真,不能半途而廢,又像多彩的陽光,伴隨着我踏向未來的征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