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于丹論語心得之心得

來源:瑞文範文網 6.3K

論語》,我在中學時候就曾通讀過了,那時候受階級鬥爭爲綱的影響,對孔夫子的世界觀和理論抱着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譏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嘗不誨焉”,覺得迂得可以。用這樣的心情讀書,得到的收穫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檢在會上推薦讀《于丹論語心得》,於是在網上下載了認真看,看了後,有了嚴肅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爲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讀于丹論語心得之心得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爲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於“流涕”。但文革後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爲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僞善。於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爲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係、家庭關係、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社會關係,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於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賣國家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麼貨到不拿款,要麼款到不發貨;官場上,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貪污受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爲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飢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後,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說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爲震怒。後來得知真相後,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着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着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 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爲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兌”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爲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竈繩牀”,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賙濟。孔子稱讚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爲沒有收受賄賂,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裏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餘,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賙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麼呢?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個冬瓜一樣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裏;有的人“出口成髒”,開口就是粗話髒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講社會公德,隨地亂丟髒物,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喧譁、吸菸、吐痰;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並對他人的付出。美國原總統里根說他在中國的一次經歷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訪華到西安,當然是微服私訪式。看見街邊有個小女孩賣甘蔗,里根突然想買根甘蔗來吃,一根甘蔗一毛錢,里根沒零錢,拿出一張10元“大團結”付錢,小姑娘找不起,漲紅了臉。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對賣甘蔗的來說,10元相當於鉅款了。里根也知道這個事實,於是以一種“賙濟”的心情,“美國式的寬容”,搖手說不要了,然後懷着一種對第三世界國家作了貢獻的滿足離開。沒料到一會兒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來,把該補給的錢補給里根。里根後來說,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貧乏和空虛,他以一種施捨的心去施捨,反而到是自尊自強的中國小女孩對他進行了施捨。使他先前的施捨成了一種不尊重他人,不禮貌的行爲。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總統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對象不光是經濟巨頭、國家首腦,對一個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細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爲。

看于丹論語心得,重新認真領悟古老理論精華,心裏產生許多共鳴。在多年忽視文化、漠視文化之後,終於發現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態、生活艱辛之後,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調節社會行爲的作用。但要真正達到論語的境界並不容易,還要靠自己繼續深入學習,勇敢實踐。以前只要一談論語,或者引用一句古話,馬上有人說“寶氣”,更不用說身體力行了。“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我們應該重新解讀論語,重新認識論語,讓論語成爲一面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的行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