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2W

于丹在新的歷史時代背景下解讀《論語》,其特點是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論語》中的大道理,並且緊密聯繫社會生活。下面是本站爲大家準備的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希望大家喜歡!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3篇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範文1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 溫暖起來。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 的解讀能夠贏得民衆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于丹對《論語》的心靈之道、 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現代更多的中國人的開始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爲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

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的追求,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 寬容的友人。 她可以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 品性修養的鏡子, 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爲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內心修爲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爲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啓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纔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 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爲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更爲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爲的座標系上, 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使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必須經過努力纔可以達到; 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 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 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 ,擁有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心得,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

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國家擁有現代政體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 不是全面拋棄, 也不是全面保留。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啓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在於丹對《論語》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 - -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範文2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纔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聽於丹論語心得有感範文3

《于丹論語心得》通過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個篇章,以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以此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讀這一本書,進一步增加了對《論語》的瞭解,同時也很好地啓發了心靈,幫助我們衝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縛,找到人生本該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價值所在,通過心靈的釋放,讓我們智慧地、快樂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講兩點體會。

一、做一個有信仰的人

書中講到對子貢問政一段的解讀,子貢問政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孔子一個國家安定平穩需要什麼?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夠的糧食、強大的軍隊、人民對國家的信仰。子貢又問:一定要從三者中去掉兩樣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于丹對此的解讀是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誰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什麼是政治?政治並不一定讓大家都過上一種物質文明上的發達生活,他僅僅是一個標誌,真正來自於內心的那種安定和對於一種政權的認可,這些都是來源於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其實,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無限之大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在中國,曾經因爲有共產黨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在美國,因爲有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信仰,讓我們看到了美國人以其獨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國;在日本,撇開愛國主義情懷,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危機是信仰危機。官員貪污腐敗、政府執法不嚴、商人金錢至上等等社會風氣的背後體現的都是信仰的缺失。從大的方面來講,一個國家想要強大,民衆必須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於丹所說,成功的政治來自民衆內心對政權的認可,民衆信仰的樹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樹立。在我看來,政府威信的樹立最核心的是從執政黨隊伍抓起,也就是我們的黨員隊伍和幹部隊伍,只有這兩支隊伍在思想上、行動上高度純潔了,民衆纔會對黨、對政府產生敬畏之心,進而從思想上、行動上與黨、與政府保持一致格調,形成一股力量,實現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整個國力的提升。從小的方面來講,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這個人要麼無所追求,殘喘於世,要麼無所畏懼,無惡不作。因此,做一個有信仰的人,於己於社會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個有信仰的人?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往哪裏去”、“我和別人以及這個世界有什麼關係”, 也就是要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未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自我與他人之間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選擇一條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並且在努力的過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規則和邏輯的,能夠關心疾苦,謹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從而讓我們的人性更有深度,讓心靈更有高度。

二、做一個獨立的人

于丹在論語心得一書中寫到這麼一段話,是一個英國心理學的一個女博士寫的一本書中的一段話: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的目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分離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對此解讀,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論語》裏面的仁愛之心也正是教給大家應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看了這段話後,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孩子的培養問題。前面女博士講的話雖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長教育理念,與我們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個人非常認同。近幾年我爸是李剛、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鬧劇的上演正是中國“溫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兩字足以體現中國家長對子女的庇護、溺愛、縱容。還有一句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爲什麼說富不過三代?因爲富人家庭往往以溺愛取代了對孩子獨立精神的教育。從長遠來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無法立足,隨時都有被社會淘汰的可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後我們的社會將會處於“421”時代,四個老人、兩個年輕人、一個孩子,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問題十分必要,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將會成爲一個社會性問題。對於父母來說,一定要摒棄將來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種有種“拼孩子”的思想,從小培養孩子不靠給、不靠等、不靠幫的思想,讓孩子學會物質上獨立,精神上獨立。

有句話說“參差百態方爲美”,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堅持獨立觀察和發現,社會就會擁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會才更加充滿活力。作爲一個單位人,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工作的能力。具體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內審視。人的眼睛有兩種功能。一是無限廣闊地向外看,拓寬視野,獵取知識;另一種功能則是無限深刻地向內看,反思自我,整裝待發。培養獨立思想需要我們用好第二種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閃光之處,也要找到不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見賢思齊,見庸自省,才能擺正位臵,調整心態,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職。孔子說過“不在其爲,不謀其政”,于丹給這句話的註解是你在什麼位臵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工作中,每個人都應該各司其職,承擔責任,不能寄希望於上級領導或同事幫助,正如馬雲說的小鬼也要學會當家,職務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職崗位工作,學會獨立完成任務,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個人工作能力,更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當然,各司其職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兩碼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溝通與互助。醫院兩個實習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採衆長。人格獨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獨優,獨斷專行。我們既要堅持自我的觀點,也要尊重別人的觀點,做到放眼世界,博採衆長,揚長避短,這樣更有助於獨立精神的提升與完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