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書感悟(精選2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4W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複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了回憶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精選25篇)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醜惡禍心。有讀書機會了,學校又是“烏煙瘴氣”,想看的書,長輩認爲不對,學了知識,卻什麼也做不成;爬了幾次桅杆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就能掘出金銀銅錫來麼?是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爲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範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着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纔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牀,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爲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憶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裏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就是這樣灌輸不來的。

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求學的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朋友。沿着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爲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着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2

毛澤東認爲,魯迅先生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林語堂說:“魯迅,與其稱爲文人,不如稱爲戰士。”蔡元培在先生逝世後,萬分悲痛,評價他:“著作最嚴謹。”

許多大家都解讀過先生,讚美過先生。的確,若把歷代著作比作星空,那麼先生的作品就是最大、最閃亮的星。我不敢妄加評論,只是透過《朝花夕拾》,從一箇中學生的視角,隙中窺月讀魯迅。

最令我震撼的,是先生的幽默俏皮和不動聲色卻又尖刻的諷刺。

《無常》一文最可以體現。先生似是無意,極爲自然地引出,在舊中國,“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這是對封建制度的諷刺。但是陰間也有比陽間好的地方:“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雖說頌揚了陰間,但“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這裏筆鋒犀利,“順手”給了反動派們沉重的一擊,諷刺他們污衊革命者被蘇聯收買。《藤野先生》中,對於頭頂上盤着大辮子的留學生,先生這樣寫道:“頂得學生的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把那些尋找升官發財終南捷徑而出洋鍍金的清朝留學生的醜態刻畫得惟妙惟肖。先生的語言令人回味,發人深思,諷刺不合時宜、退步的人和事,讀來真是快哉,快哉。

最觸動我的,是先生對童年時代的溫情回憶和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

全書有近一半的文章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待社會,與我們熟識的“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截然不同。對保姆長媽媽的佩服,因二十四孝圖的故事而對老祖母產生的心理上的對立,還有對百草園的動植物朋友們的依戀。一個成年人能將孩子的心理如此準確地呈現出來,我認爲得益於他熱愛生活,體驗生活。然而魯迅先生的立意又絕不止於此,字裏行間是“救救孩子”的呼聲,是對弱小者的同情,還有對封建孝道的譴責。這或許纔是最爲出彩,最令人稱道的地方。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先生嚴密的分析和嚴謹的態度。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文後的《後記》中。對《二十四孝圖》故事的考證,對“無常”的形象進行討論,包括對於自己用錯了幾個字的糾正。還附有插圖,足可見先生耗費了不少時間、精力,也足以體現他的嚴謹。忽然想起前些日子由故宮博物院送出的一面錦旗上寫道:“撼京都泰安”。“撼”(實爲“捍”)字用錯。若爲先生所知,先生一定首先站出來嚴辭質問的。

以上只是略微表達一些自己淺薄的看法。相信以後,我會讀到更多先生的作品,會更深刻地理解先生。也相信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們會更深入地實踐先生的教誨。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3

隱鼠也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名強加在了貓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

寒假裏,我在網上找了一本魯迅的《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這是一部回憶散文集,記敘了魯迅幼年與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這本書中通過對往事的回憶,批判了當時的社會與正人君子,其中《狗—貓—鼠》這一篇令我感受深刻,它講述魯迅小時候仇貓,因爲貓的性情殘忍而具有媚態,在夜晚經常嗥叫,擾亂他人讀書休息。更因爲他在童年時捕食了作者心愛的隱鼠,所以他十分憎惡。雖然後來得知隱鼠是長媽媽踏死的,但終究沒有與貓的感情融合。從這裏我讀到作者在幼年時,就已經愛憎分明,對弱小者產生同情心,憎惡暴虐。同時讀這篇文章也通過自嘲在暗暗諷刺着那些散佈流言蜚語的“君子”“紳士”,批判着他們的狂妄自大,我不得不佩服魯迅那文筆的妙處。

《瑣記》這一篇也使我受益匪淺。它記敘了魯迅兒時與夥伴們經常到衍太太家玩耍,因爲天倫鬧出什麼亂子來,衍太太也絕不告訴各人的父母。在魯迅與夥伴們去吃缸裏的薄冰時,衍太太卻讓他們比賽誰吃得多,並唆使魯迅去尋找母親的首飾,變賣成錢給自己買東西,我感到衍太太心術不正,心靈不純潔,怎麼能用不良的做法去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呢?

《二十四孝圖》講述了魯迅在兒時閱讀“老菜娛樂親”郭巨埋兒等故事,通過對比古今不同的版本,十分不解,甚至反感。我也讀了讀,發現其中一些故事荒誕愚昧,富有迷信色彩,雖然使讀者明白孝順的道理,但其中大多是把原來的加以誇張虛構,哭泣能使竹筍得以成長嗎?赤身躺在冰上能有鯉魚跳出嗎?當然不可能,這說明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忍。

《朝花夕拾》樸實的語言,細膩的情感,鮮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這裏面有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有對社會的強烈抨擊,也有對往事的深切懷念,有對社會的強烈抨擊,也有對往事的深切懷念……《朝花夕拾》着部散文集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4

第一次讀《朝花夕拾》,是在上國小的時候。當時我只讀了第一篇文章《狗·貓·鼠》的前幾頁,覺得實在太沒意思了,只是平淡地寫出自己對三種動物的感覺與看法。於是我當即便給這本書下了結論:無趣、老土。

之後讀起這本書,則是在一個月前。這次,我細讀了整本書。我沉醉在書中描繪的世界裏,沉醉在作者經歷過的許多事情、看過的許多書中,沉醉在作者童年的有趣生活中。這一次,我重讀了《狗·貓·鼠》,終於明白了,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的“正人君子”,嘲諷他們所散佈的“流言”,表現了作者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所作的回憶散文集,裏面的文章共有10篇。其中《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3篇文章,寫的是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前往日本求學和回國後的一段經歷。而另外7篇,則記敘的是魯迅在故鄉時的一些童年時光,讀者能從文章中看出當時的社會與人情,是瞭解少年魯迅的一條途徑。

魯迅先生也不忘批判當時的封建思想。

閱讀着作者的童年,字裏行間不時流露出童年的天真浪漫,令人嚮往。這些文章是魯迅先生在逐漸老去的時候寫就的。人將老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回憶起當初的味道,應該別有一番滋味吧!我們的童年也在一步步離我們而去,只留下一個個酸甜苦辣的回憶。我們應當珍惜這些回憶、珍惜自己的童年,不斷地去回味,不斷地去領悟,相信有一天,我也會有屬於我自己的一本《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5

《朝花夕拾》共有10篇作品,是回憶性散文的代表作。有《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魯迅先生將回憶與現實融合在了一起,表現了魯迅先生不希望被拘束而渴望接近自然的那股熱情與關心民衆的高尚品德。

其中,我最喜歡《阿長與山海經》的故事,這篇文章寫出了長媽媽的樸實與大氣。魯迅先生迷上了一種叫《山海經》的帶圖圖書,但是又沒有辦法得到,心裏十分鬱悶。長媽媽請了假回家,回來時卻說:“哥兒,《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語言淳樸,透出了長媽媽的性格。但是長媽媽總有讓魯迅先生不滿意的地方,比如:長媽媽總是在睡覺的時候,在牀上擺成了一個“大”字,讓魯迅先生沒有翻身之地,久久被擠在席子的一角;再比如:長媽媽無意踩死了魯迅先生的小銀鼠,並撒謊說小銀鼠被蛇吃了……雖然這些事讓魯迅先生十分不滿,並且直接稱呼長媽媽阿長,但是魯迅先生心裏還是喜歡長媽媽的。所以,當長媽媽死後,魯迅先生很是懷念,《長媽媽和山海經》也是在魯迅先生的思念中寫出的,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錄。

剩下的文章,個個都是有意義,有“性格“的:《狗貓鼠》說明了魯迅先生討厭貓以及原因;《二十四孝圖》批評了封建社會的制度;《五猖會》反映了封建家長對孩子的壓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魯迅先生童年的快樂時光;《無常》通過描述“勾魂”的鬼怪,諷刺了當時虛僞的人;《父親的病》揭露庸醫害人的實質;《瑣記》記述了魯迅先生去外求學的故事;《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讓魯迅先生最感激的日本老師;《範愛農》是魯迅先生的一個朋友範愛農的故事。

文章是一篇清新的文章,在手法上,魯迅先生常引用古典文學,讓文章更加豐富多彩,有說服力。讀《朝花夕拾》讓我受益匪淺!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6

拿起那本剛剛買來的《朝花夕拾》,慢慢地看,細細地讀,我彷彿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看他和狗,貓,鼠的故事,看他在百草園中快樂嬉戲,在三味書屋中刻苦讀書。朝花夕拾,表面上是說早上的花到了傍晚纔去摘,暗指魯迅先生到了晚年後去回味童年生活的快樂與點點滴滴。

《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魯迅先生用了對比與諷刺的手法,借物喻人。他的仇貓,理由,怎麼仇貓都寫得惟妙惟肖,趣味十足。還有魯迅先生無意中救的那隻小隱鼠,看了他的描述,我都想養一隻呢!小隱鼠不懼人,很可愛,像小墨猴一般也喜歡舔墨,滿足了魯迅先生一度想養一隻小墨猴的願望。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小時候的天真爛漫。也讓我感受到他對小動物的喜愛。最有趣的是當他知道心愛的隱鼠並不是被貓吃了,而是被長媽媽踏死時,發覺自己錯怪了貓,從而對貓頗爲客氣。還有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表達出了兒時最真的想法: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地玩耍,與小蟲爲友,以冬天捕鳥爲樂,生活是多麼有趣,多麼自在啊!細緻的描寫讓我很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的日子。比起現在相對緊張的生活,那簡直是樂園!但是魯迅先生被家裏人送到了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使他很懷念百草園的一切。私塾的千篇一律使他有些厭倦,不過他也會自己找樂,讓生活多些色彩……

《朝花夕拾》以小孩子的目光寫了魯迅先生兒時,青年時的一些事情,平淡而不乏有趣,讓我真切的瞭解了偉人的童年。也使我很羨慕他自由的生活。雖然有些地方看不懂,讀不深,但也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有時間,你也來看一看吧,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7

書是動人心絃的歌曲,讓人如癡如醉;書是韻味無窮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書是色彩豔麗的圖畫,讓人應接不暇。最近,我看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作家的書一一魯迅的《朝花夕拾》。

在這本書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一《從百草屋到三味書屋》。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我十分喜愛這段文字,魯迅先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幾個排比句,讓我感到了流露出來的深深的快樂。

當然除了快樂外,魯迅先生的成長也有苦澀的歷程。魯迅到日本留學,初到東京時,看到的卻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譁聲,這讓魯迅極爲厭惡,於是他去了仙台,在那裏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然衣着不拘小節,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苟,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他那高尚的人格是在那暴虐、陰暗、烏煙瘴氣的世界中的一盞明燈。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的。老了,累了,回憶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是有別的一番滋味吧。當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

雖然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但它同這本書一起,保留在我們的心裏,看似樸實無華,卻引起每一個人的共鳴。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8

“不必說碧綠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着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去了……”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不是簡單的勾勒,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着兒時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班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這些景緻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讀着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享受着那不時從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天真爛漫的情感,就彷彿親眼看見了兒時的魯迅:時常與昆蟲爲伴,愛採摘野果,喜歡和夥伴們一起捕鳥,收藏愛書,追根究底的問問題……是啊,這一切的一切,不都只有兒時的我們才值得擁有嗎?

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

小時候,外婆家門口有條河,河水無聲的淌過,像一條會跑的路。河邊有些鵝卵石。我會撿幾顆自己喜歡的,一路把它們放到竹林裏,雞窩旁。想想這些石頭,眼看着河水跑,一輩子都不能離開自己待的地方……

一羣光着膀子的孩子,舉着竹竿在村裏涌過來又涌過去。整個暑假我的膝蓋都有傷口,卻從未親手抓到過一隻知了。倒是曾倚在樹下,聽過知了們把大樹變成一把會唱歌的傘……

會時常在正午的太陽高照時依然專注於大地上螞蟻們的運食……會偶爾幻想:要是我也能像蚯蚓一樣變成兩個,一個負責玩……會守在電視機旁認真的看《新聞聯播》,然後在主持人說完“謝謝您的收看”時和表弟表姐一起對着電視回答“不客氣”……

悠悠童年,承載着太多美好的回憶,我們真應該好好感受。再次拿起《朝花夕拾》,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彷彿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走進了童年……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9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憑有感想的。

在七年級時學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底本叫做“往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跟青年生涯片斷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活的童年卻覆蓋在那封建社會裏,時不斷透出些陳腐的氣味。於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酣暢淋漓,罵得溫柔順轉,罵得你都要很難猜他到底在罵什麼。但柔軟的舌頭在那個時候通常是最傷人的兵器,魯迅先生也許也就是應用這一點!

再接觸本學期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覺得魯迅先生是一個如許可惡的人兒。長媽媽這個角色,須要分一爲二對待。因爲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存了許多迂腐的風俗。像要在新年的凌晨對她說祝賀,而後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標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愛好的隱鼠。因而,那時的魯迅對她懷恨在心。

呵呵,這個粗鄙、保守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要刮目相待的事——賣《山海經》。在長媽媽曉得“我”愛好《山海經》後,跑了很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以爲她“有巨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抒發了他對阿長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白了他對阿長的愛,他盼望善良的地母能讓阿長安眠。

在這,我不得不信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愛戴,也說不出冤仇。興許說這是他仁慈,抑或說這是他愁悶。由於,文字的發明者賦予了文字的心坎一種更加深沉的情感。名義或者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你卻是那麼難揣摩到的。

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裏,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於那時侯的魯迅一個人的。讓咱們敞開心扉,去領會體會。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0

國中以後,我就發現每本語文書上總歸會有魯迅先生的文章,而且幾乎每篇文章都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

一旦談及魯迅先生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講來每篇的故事還有魯迅先生的寫作背景。《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本應是快樂童真的童年,因爲當時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痛罵,痛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爲二看待的人。因爲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裏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朝花夕拾》中還有幾個人物,他們的留給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範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範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範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爲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就是這樣一部用平實的話語,生動的人物形象,豐富又富有的童年故事,重重地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1

它曾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讀者,讓人每每品它都會興味盎然!而且隨着年歲的增加,我們能從中讀出它深層的底蘊來,這就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

終於,我有機會細細品讀這本書了。

當我還沉浸在饒有趣味的故事中時,呈現在我眼前的卻只是一張白紙,不知不覺,這本書已經被我看完了。可是,其中富含的深刻哲理,怎是我看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回憶這一部書的整體內容,它記錄的是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有幼時的保姆長媽媽;有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關心的藤野先生;有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範愛農;以及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這些豐富的人物和事件生動地再現了清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無不流露出魯迅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這些敘述親切感人,它不僅融入了大量的描寫、抒情、議論,而且文筆優美舒暢、清新自然。當然,通過閱讀這些散文,我們也看到了魯迅先生溫情和仁愛的一面。

《朝花夕拾》使我瞭解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制度和當時社會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對新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如今的我們,已享受着新時代賦予的幸福與快樂。而當時社會的人們,就像囚禁在籠裏的小鳥一樣,沒有自由。就像魯迅先生吧!他的思想總是與當時的落後思想碰撞,他對封建的孝道提出了嚴歷地反對;他對操有反動謬論的人們提出了猛烈地抨擊。他爲了開化中國人的思想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讓我不明白的是:時至今日,還有很多的中國人還沒有完全從舊思想中解放出來,這真是一種巨大的悲哀啊!

這只是我第一次讀《朝花夕拾》的感想,相信以後再讀會有更深、更全面的體會。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2

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爲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爲二看待的人。

因爲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裏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3

每個人都有自已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已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但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裏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魯迅把自已的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他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的童年裏不是很好,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長輩們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長輩們的不認同改爲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裏。他要告訴我們,把童年和青年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一些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裏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並不是題目吸引了我,也不是內容吸引了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裏與一隻仇貓的故事。魯迅與貓的關係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了魯迅在童年裏的無知和單純,也寫出他在童年與一隻的貓的博鬥。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到在他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辛酸的,但其中也是快樂的,我們的童年也像魯迅的一樣,無論過得好壞,它都會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只怕到時候沒有了魯迅的這份心思。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4

勞累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椅子上。無意中打開魯迅爺爺的作品,不禁神遊其中。

“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將磚頭拋到隔壁的樑家去。”這些都是魯迅爺爺童年時做過的淘氣的事。這就是魯迅爺爺的“百草園”

所有的人都有童年,並且都有屬於自己的“百草園”然而卻是各不相同的在草地裏捉蟲子,拔何首烏,聽蟋蟀音樂家們的演奏。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生活着,嬉戲着。這一點,被稱爲大文豪的魯迅先生也深有體會我們何曾不是。

魯迅爺爺小的時候生活在環境好的地方出生,然而不懂民間的一切,正如魯迅爺也說得“四面全是高高的圍牆,自己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同井底之蛙。”雖有一片“百草園”,但見識卻極其少。遠遠不如外面的孩子。

童年是公平的,將自己分給了沒個人。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寂寞的;童年是美麗的;童年也是短暫的。但知識是人的營養品,所有人都會去學習,但學習是枯燥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距離實際上看起來並不遠,但實際上是天壤之別。然而所有人都不得不告別美麗的“百草園”到達“三味書屋”中去生活。從無憂無慮到那社會私塾。體現出魯迅爺爺對時代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的厭惡。

時光如同一把利刃,割去人生的一分一秒,也在人的臉上刻出辛酸。使走過的時間一去不復返。我們不會再重新從三味書屋中重回百草園,讓我們面對現實,和魯迅爺爺一起向童年說再見。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5

細讀魯迅先生“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文字,字裏行間是那一箇中年人對童年時代深深的懷念。

當我翻閱《朝花夕拾》這本書,就深深地愛上了它,那種幽默的文筆,輕快的感覺,立刻俘獲了我的心。

有人評價說:朝花夕拾是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構成的。是的,誰沒有一個金色的童年呢?

在魯迅的父親還沒有病逝之前,他的童年是幸福的,正如《朝花夕拾》中所說的,他是那麼地自由,在和朋友們在百草園玩耍的日子裏,是那麼的美好,那樣無憂無慮。雖然時光荏苒後,那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以及短短的泥牆根已難覓蹤跡,卻總能勾起記憶深處美好的童年回憶。

回想我們的童年,也和魯迅先生相仿,有給我們講故事的“長媽媽”;有在玩耍前掃興的“父親”;有嚴厲卻寬容的“壽鏡吾先生”……

回想我們的童年,也曾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百草園”;有自己百般憐惜缺養不長久的“隱鼠”;有一直渴望能得到的“山海經”;有深信不疑的“美女蛇傳說”……

這一切,都已然逝去,卻又好像就在眼前,觸手可及。當我們和魯迅一同,以大人的身份審視童年,那天真美好的童年時光,不免有了瑕疵。

對孩子們“好”的衍太太在我們的眼中,失去了僞裝,本質是一個自私自利、心術不正的封建婦女;讀書入神的壽鏡吾老先生是一位迂腐古板的宿儒;能夠“起死回生”的“神醫”陳蓮河成了荒誕滑稽、草菅人命的騙子。

當時光以光速飛逝,留在心底的是我們童年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當舊事重提,那朵遺落在心底的朝花,正等待着後來長大了的我們,帶笑拾起。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6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爲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爲二看待的人。因爲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裏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範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範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範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爲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7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裏就是寫他的童年和

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裏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爲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裏。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裏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裏與一隻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係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裏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着美好的回憶。

魯迅的童年 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

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8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表現了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爲孩子着想的魯迅爺爺。

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在阿長與〈山海經〉》,《範愛農》中,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了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與戰爭,纔有了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家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19

《朝花夕拾》不只是爲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味盎然,而且隨着年歲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所在。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中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等組成。

由於其寫作方式的優秀之處,這本書中的多篇文章也被編入國中的教科書內。

《朝花夕拾》共含十篇文章。其中有表達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它反映着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爲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讀完了這本書,我不僅體會到封建制度對社會對人的危害,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那對祖國熱愛,對人民滿腔熱血的豪邁氣概,我們要像魯迅先生學習,學習那俯首甘爲孺子牛,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精神。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20

每次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總會有一股激昂之情在心頭騰涌。可當我翻開《朝花夕拾》這本書時,它讓我感受到的則是童年的美好和那漸漸遺忘的樂趣。

《朝花夕拾》這冊雜文集就具有這樣的魔力。它用淳樸,清新的語言描寫出了魯迅童年是種種有趣的事。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則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文章。在文章裏,魯迅寫出了他對《山海經》是如此的渴望,甚至徹夜難眠。而長媽則是爲了完成魯迅日夜渴求的願望,讓魯迅得到知識的果糧,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種樸實而真摯的愛着實令我大爲感動。

在那個年代裏,小孩子能得到一本書是多麼不容易的事。而又有多少人爲了汲取知識的養分而苦苦渴慕。而在我們生活的現代,書店,網站遍佈,各式各樣的書籍隨手可得,可又有多少人用心地去閱讀?大的、小的書店、書城林立,在其中的人卻寥寥無幾。特別是中,國小生,他們一部分整日沉溺於網絡,遊戲之中,像閱讀這樣能讓人精神愉悅的事卻很少有人去做,這難道不是一種極大的諷刺?

魯迅的童年充滿歡樂,那是一種淳樸,自然的歡樂。而現代孩子們的歡樂卻來自於網絡遊戲,以及一些本不是他們這個年紀該做的事,卻樂在其中。我多想像魯迅那樣與大自然做朋友,與可愛的小蟲們爲鄰,而不是整天在鋼筋水泥間穿梭,可這個願望什麼時候纔會實現呢?

這也正是我們再閱讀《朝花夕拾》中應該有的反思,如此纔會有進步。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21

《朝花夕拾》作於一九二六年,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爲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一九二七年,魯迅在廣州重新編訂,添寫《小引》《後記》,並改名爲《朝花夕拾》,是瞭解與研究魯迅早期生活、思想和當時社會風貌的重要藝術文獻。十篇中《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六篇,爲回憶童年生活,讓讀者看到先生故鄉民俗風情,也見到當時人心世道。《瑣憶》《藤野先生》《範愛農》乃人生懷念文字。

藤野是一位正直、熱誠的日本學者,範愛農是一個在黑暗中,抑鬱、憤懣的愛國青年,《瑣憶》憶的則是,作者自己爲尋“另一類的人們”所經歷的艱難和熱望。

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最初以《舊事重提》爲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22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裏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爲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裏。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裏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裏與一隻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係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裏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着美好的回憶。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23

《朝花夕拾》讀後感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爲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深有感觸的。雖是白話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七年級時學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樂的童年卻籠罩在那封建社會裏,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於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封建的社會。

再接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感到魯迅先生寫作手法的高超。長媽媽這個角色,需要分一爲二看待。因爲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要在新年的早晨對她說恭喜,然後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的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喜愛的隱鼠。因此,那時的魯迅對她懷恨在心。但這個粗俗、守舊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要刮目相待的事——買《山海經》。在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後,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在這,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敬愛,也說不出仇恨。也許說這是他善良,抑或說這是他憂鬱。因爲,文字的創造者賦予了文字的內心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表面或許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你卻是那麼難琢磨到的。

放開心去想,去看,去體會魯迅先生的世界。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24

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爲伍,彷彿這樣的童年纔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爲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書感悟 篇25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爲伍,彷彿這樣的童年纔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爲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