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讀書心得(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7W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1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猶疑。 作爲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孟子的讀書心得(精選12篇)

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你剛剛學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的,現在已經會畫手絹了。”“你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勵後,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與幼兒良好學習行爲的養成無疑有着積極意義。

在活動課上,還有在幼兒園裏的一些簡單勞動、遊戲或其他活動,教師要鼓勵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觀察、多思考,如外出參觀、遊玩,目的是讓幼兒與外界多接觸,從而放鬆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這樣教師就要對認真、能積極思考的幼兒多表揚,這既激發了這樣的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對其他幼兒也起了一個正向引導的作用。在勞動中,有的幼兒不怕髒、不怕累,而有的幼兒則拈輕怕重,有躲避勞動的傾向。

教師就要講明勞動的意義,大力表揚前者,對後者既不批評又不縱容,而是諸如此說:“平常非常熱愛勞動,今天的勞動熱情還沒全發揮出來,希望成爲小朋友中最能幹一位。”這麼一說,大家肯定都幹得熱火朝天,結果是既美化了環境,又培養了幼兒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現出來。老師滿意信任的目光,親切喜悅的笑臉,都會給孩子帶來力量。他們從老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對了,“啊,我進步了老師多高興呀。”於是孩子在盤算着,怎樣讓老師更高興,不用你嘮嘮叨叨的數落孩子,他們自己會給自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在鼓勵聲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讓我們用真誠的鼓勵來幫助孩子,我們也希望他們成功、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同時,不要忘記留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這樣孩子纔會在我們的掌聲中走向成功。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2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於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爲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爲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爲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譯: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羣衆又怎麼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羣衆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3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於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爲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爲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爲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譯: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羣衆又怎麼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羣衆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爲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4

只讀《論語》是不夠的,還要多讀古人、聖人留給我們的精髓思想。

讀中國臺灣學者傅佩榮的《孟子的智慧》,是爲了在孟子的思想裏找尋自信的快樂。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話,“現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樂嗎?現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嗎?那麼,爲何不向孟子請教呢?真正的快樂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來自內心的真誠。”學習孟子,可以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進行自我成就的修煉之旅。在這一過程中,自信的快樂就會泉涌而出。

孟子認爲,一個人,只要足夠真誠,就能發現內心的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並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應該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總稱爲“善”,其內容是需要教育來界定的。所以,人們在接受教育後,始終會以真誠的態度面度自己的責任,勇於實踐,擇善固執,最後止於至善。

教育這件事。誰有資格當老師?四點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煉。

第二:要開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無類。

自我修煉:當然很重要,好老師要用自己覺悟的道理去讓別人覺悟。兩點:1、要廣博得學習攝取知識,把學問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2、要詳細的闡述。把自己領悟的道理,學到的知識,清楚完整的表達出來。

開拓心胸: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東山上,魯國變小了,登到泰山上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孟子說:“故觀滄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而難爲言,”看見了大海,就不會被別的水所吸引,在聖人的門下學習過,就不會被別的言論學說所吸引了。老師和學生一樣要開闊心胸,老師要比學生更用功!否則,幾年後,就沒有材料可發揮了。

知行配合:知識要與行動配合。講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論與實際一致。

有教無類:先生開設課程,只要是誠心來學的,都接納,學生中途離開也不追問。

其實,孟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偉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飽受委屈的,他的偉大的才能未能被當時的國君所引用,甚至,兩千多年來,孟子被當時的人們,乃至被後世一再誤解、誤讀!

因爲,對“仁、義”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終極追求,所以,孟子現在被我們所理解,所推崇,所喜愛!亞聖孟子的一生是偉大不朽的,他把儒家的思想與精髓完整清晰的著書立作,流傳後世!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5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採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體現了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後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讀《孟子》,就是在學爲人處世。《梁惠王上》首先講的是“愛民”的行爲方式,《梁惠王下》則探討了“愛民”的行爲方式即是“與民同樂”;《公孫丑上》則是探討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惻隱之心和羞恥憎惡之心的行爲方式問題,《公孫丑下》則闡述了天時、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開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的問題,並且批駁了墨子學派“兼相愛”的思想,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等級的,《滕文公下》則討論了愛民的行爲方式的價值取向問題;《離婁上》是探討行爲方式的規範問題,用社會行爲規範來約束人們的行爲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說明統治、管理和服務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着“孝”這個行爲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爲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爲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爲規範與行爲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爲的關係問題轉到心理與行爲的關係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什麼樣的心理選擇什麼樣的行爲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的盡心知命與行爲方式間關係的探討。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戰亂頻繁,諸侯們不擇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揚仁義思想,充分體現了孟子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治國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隨處可見,孟子提出了“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爲民”思想和著名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理論;在做人方面,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如“捨生取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縱使已經過去兩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獨有的魅力影響着我們。在我們這個物慾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精神貧乏的時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孟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關係,強調愛物節用,主張“取物以時”、“取物有節”,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我們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啓示。

2、孟子嚴厲批判了戰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反對暴政,主張“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提倡任人唯賢,這對我們維護社會公正有重大意義。

3、“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這對我們思想道德建設有重大意義。

《孟子》一書所體現的思想,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應批判繼承。孟子仁政理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胡書記提出的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理論是一致的,我們應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孟子》一書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鑑的思路。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6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猶疑。 作爲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你剛剛學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的,現在已經會畫手絹了。”“你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勵後,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與幼兒良好學習行爲的養成無疑有着積極意義。

在活動課上,還有在幼兒園裏的一些簡單勞動、遊戲或其他活動,教師要鼓勵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觀察、多思考,如外出參觀、遊玩,目的是讓幼兒與外界多接觸,從而放鬆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這樣教師就要對認真、能積極思考的幼兒多表揚,這既激發了這樣的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對其他幼兒也起了一個正向引導的作用。在勞動中,有的幼兒不怕髒、不怕累,而有的幼兒則拈輕怕重,有躲避勞動的傾向。

教師就要講明勞動的意義,大力表揚前者,對後者既不批評又不縱容,而是諸如此說:“_平常非常熱愛勞動,今天的勞動熱情還沒全發揮出來,希望_成爲小朋友中最能幹一位。”這麼一說,大家肯定都幹得熱火朝天,結果是既美化了環境,又培養了幼兒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現出來。老師滿意信任的目光,親切喜悅的笑臉,都會給孩子帶來力量。他們從老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對了,“啊,我進步了老師多高興呀。”於是孩子在盤算着,怎樣讓老師更高興,不用你嘮嘮叨叨的數落孩子,他們自己會給自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在鼓勵聲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讓我們用真誠的鼓勵來幫助孩子,我們也希望他們成功、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同時,不要忘記留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這樣孩子纔會在我們的掌聲中走向成功。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7

讀了《孟子》之後,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穫了爲人處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許多道理。

這本書主要講了孟子在學習與傳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時說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摯的語言與行動。書中一個個小故事不但給人們帶來道理,同時還反映了當年諸侯之間相互爭鬥的黑暗官場,體現了當時人民對光明,對公正的的嚮往。

這本書一共有一百一十個小故事,讀完後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 “ 反省 ” 來說吧,這個故事主要講了 “我愛人,人卻不親近我,我治理人卻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應該反省一下我的仁愛與智慧,我敬禮人,人卻不回敬我,我就應該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沒有問題。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對方應有的反應,就應該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順應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歸服你了” 。結合生活實際,我對這個小故事理解是這樣的:《詩經》上曾經說過: “ 常常思念行爲是否合於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圓滿的幸福。 ”人與人相處,就像是照鏡子,你對鏡子笑鏡子中人也對你笑。

讀了這本書我彷彿經歷了一場心靈的盛宴,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追尋孺家之美,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8

往事跨越千年,永恆的,是智慧;不變的,是思想。作爲一代亞聖——孟子,這位儒家宗師,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張,遊說各國,後來隱退著書立說,爲後世留下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頤曾說過:“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數語,卻將《孟子》精要概述無疑。可見,孟子的思想之於孔子,既是繼承,更是昇華。孟子也強調仁義,仁是人心的本質,義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導“性善論”,並以此爲基礎提出仁政學說和修養學說。孟子認爲,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謂之本心,且與仁義禮智分別相對應。孟子對梁惠王說“仁者無敵”以強調“仁”的作用;對齊宣王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來推廣仁愛之心;孟子還說“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可見“仁義”在孟子學說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論”則是說人性本善,通過自覺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爲聖人。

《孟子》中也出現了大篇幅的君主與孟子的對話。孟子作爲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樑襄王、滕文公、齊宣王均問事於他。而孟子始終堅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主張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貫高高在上的思想,講究“民爲邦本”,這種民權駕於君權之上的說法比法國盧梭的民權論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孟子認識到了人民纔是政權的根基。其次,孟子認爲君爲人父母,不僅要有賢德、重義輕利,更重要的是與民同樂,所以喜愛音樂的齊宣王才能明瞭“與少樂樂,不若與衆”的道理。又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在學習方法上,孟子也有諸多主張。他認爲要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們今天科學學習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覺學習:“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覺地有所得,才能徹底領悟才能將知識變爲自己所有。另外,還要廣泛地學習,達到融會貫通。而在教學方法上,孟子與孔子一樣善於啓發學生思維,善於使用問答,從不代替學生作結論,而是循循善誘,激發學生潛能,使其開動腦筋。孟子還提倡“專心有恆”“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其中很多部分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視的啓發作用。另外,孟子對爲人師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諷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卻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師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學生明白,在提升學習的同時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來談談個人修養問題。我們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與有信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社會環境固然重要,然而個人意願還是起着決定性作用,類似於周敦頤筆下的蓮“出淤泥而不染”,可見人的思想道德並不總是以外界環境爲轉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傷廉”“與傷惠”“死傷勇”也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取傷廉:取了有損於廉潔之稱,大家都能夠理解。而“與傷惠”是指給了有損於惠愛的稱號,是叫人們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不濫施恩惠。至於“死傷勇”,是指死了有損於勇敢的稱號,有時活下來比死去更需要一種勇氣,這也教導人們要珍愛生命,永遠不要輕生。

現代人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會遇到許多難以決斷的時候,《孟子》一書給了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人們處在社會之中,難免會遇到難以抵抗的誘惑,孟子告訴我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誘惑時時存在,關鍵在於我們怎麼抉擇,孟子又告訴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時候要“舍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人生在世,總有失意的時候,這個時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並不能解決問題。孟子告訴我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還注重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而“養氣”要在平日裏合乎道義,不可拔苗助長;他也教會我們知足常樂,“無爲其所不爲,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堅持到底的難能可貴之處,“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在離成功一步之遙的地方放棄,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時化爲烏有;他還提出了個人對自身的要求,對國家、對社稷的貢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長於論辯,他能掌握對方的心,讀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況下就走進了他用語言佈下的圈套,這就是孟子語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爲面對君主的說客,孟子這麼做也體現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諱的諫臣,孟子的話更易被君主們接受。正是由於孟子的雄辯才能,纔出現了“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幾句話便能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貴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議中還包含了當今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個平衡狀態,孟子思想之先進可見一斑。他以“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告訴齊宣王,有些事並不是做不到,而是個人不願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爲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以此類比人心,就更需細細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發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語言中放射出的藝術魅力是無法讓人忽略的,在歷史積澱下一直熠熠生輝,愈發珍貴。儘管當時孟子無法將他的理想實現——改變諸侯割據局面,一統中國,養名教民,可後人能從《孟子》中汲取更多精華,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將孟子學說沿用到當今社會建設及立身處世之道中。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9

小的時候,外公經常和我面對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給我讀着經典,如:《桃花源記》、《岳陽樓記》等;我長大點了以後,爸爸、媽媽便開始讓我讀着帶有拼音的詩詞,並背;上了國小,老師讓我們讀《孟子》。經典詩文,處處都在我們的身邊,老師會讓我們學習、掌握、運用經典詩文。在學習中,經典和我們形影不離,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是它讓我們掌握更多知識,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在我讀過的書中,使我最受啓發的還是《孟子》。《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孟子名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後世將他和孔子併成爲“孔孟”,有“亞聖”之稱。

在《孟子》一書中我個人最喜愛《成才先吃苦》,是說上天要把重大的責任加給這個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勞累,使他肌體飢餓,使他身體睏乏,使他做事時行爲受到干擾,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動,使他性格堅韌,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讀了這一則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經過許多的磨難,要想鶴立雞羣,變成天才,就要從多方面去鍛鍊自己,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這是我想到了愛迪生說過的一句話:“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難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不能成功嗎?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數學題。做前面幾道題的時候都是“一路順風”的。可是誰知,半路卻殺出一個“程咬金”,搞得我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敵軍,後有追兵”,進退兩難啊!做了十幾分鍾後,我便開始頭腦混亂了,真想把這一篇撕碎!可又轉念一想,哪一個成功之人的背後不是勤奮啊?他(她)們也同樣承受過,而且做得很好。同樣是人,難道他(她)們行的,我就不能嗎?又想起《成才先吃苦》。不行,我行,同樣我要和他(她)們做的一樣好!想好後我又重新從書桌上拿起筆,繼續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算出來了,我高興得雙手狂舞+高聲尖叫!媽媽聞訊而來,看到我的樣子大吃了一驚。我發覺後,馬上收斂了許多,紅着臉,低下頭去繼續做。

我們爲什麼要讀經典呢?當然啦經典是對我們有好處喲!所以我們還是要讀經典的!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10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後代最爲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爲妻,就是因爲擔心絕了後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爲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裏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爲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裏他把無後解釋爲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爲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爲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爲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後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11

說實話,我對《論語》的刻板印象並不好:零散的隻言片語,初讀者無法很快在腦海中建立嚴密的自閉邏輯體系;甚至有些時候,我會直覺地感到有些部分是不自洽的,需要靠自己去加以主觀的判斷。即便是背語文版教材《論語選讀》的時候,作者刻意將同屬的言論歸納至一課或幾課內,我還是感到許多言論十分突兀,無因無果,難以接受。但當我寫下「論語」這兩個字的時候,分明又感覺到了無力承受的千年積澱的歷史重量。

如同我這種不瞭解儒家,不瞭解孔子的人,未曾設身處地的去思考感悟的人,往往會覺得,一個擁有「萬世師表」聖名之人已超過人的範圍;孔子被神化,變成了一個乾枯的符號,變成家家戶戶牆上掛的、門上裱的孔子像,變成課本上日日需要背誦的「子曰」。彷彿只要說出他的名字,任何不值一提的小事都能套上一圈光環。這個到處碰壁的理論家,恐怕自己都沒有想過會在千百年後得到這樣的尊榮。有人說:「一個由政治的需要而提倡的所謂正統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去懷疑它的價值的。或許這是因爲董仲舒在「獨尊儒術」的時候對儒術進行的一些改造,是爲了朝廷的統治,爲了政治的需要;但我難以接受這個因此就否定儒學的觀點。教材《論語選讀》的前言說得很明白:「既要分清孔子思想的進步方面與保守方面,又要分清「原生」的孔子與後人「改裝」的孔子,還孔子以本來面目。」

我能感受的到,在「永不復返的人類童年時期」,孔子是那麼一個真誠如孩子、充滿魅力的活生生的人。在古代,在落後的物質生活中,人們的精神是那樣的豐富。一個陌生的人遇到另一個陌生的人的態度,在自然裏,在本真中,是符合孔子宣揚的「忠恕」和「仁」的觀念的。他所倡導的道德觀和一些廣爲人知的言論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說沒有他,我們照樣知道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但是僅僅知曉是永遠不夠的,他也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些大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實踐起來卻總是會遇到主觀意念和客觀言論的阻撓。孔子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

面對這個世界,他站出來,倡導的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應該使自己向一種理想人格趨近。孔子將之定義成爲「君子」。通過強調人的修身與自省,孔子宣揚當一個君主的自我修養達到完善,那麼他的權力就可以通過最和平高貴的方式來保證。這不得不說是天真。後世雖然拜孔子爲「萬世師表」,卻沒有多少君王會忠實地按照他的原意去經營自己的天下。儘管如此,孔子的人格理想並沒有被輕賤,在當今社會的道德和價值標尺重重圍繞下,謙遜淡定博學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始終被我們所向往。

無論現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如何的百般蹂躪,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爲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作爲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在人們的舉止行爲中。但在現實社會中,隨着社會的轉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1959年,BBC採訪伯特蘭·羅素時所問的最後一個問題:「假定這段錄像,將被我們後人看到,如同死海古卷一般,在一千年後被人看見,您覺得有什麼該對他們那一代人說的呢?有關您的一生,以及一生的感悟。」他回答了兩點。第一點有關智慧:「不管你是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願意相信的,或者認爲人們相信了、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地去審視,什麼纔是事實。」第二點有關道德:「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這個日益緊密相連的世界,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彼此。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總會有人說出我們不想聽的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生存。而假如我們想要共存,而非共亡,我們就必須學會這種寬容和忍讓。因爲它們對於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存續,是至關重要的。」正是如此。即便只有五十年的跨度,社會差異已如此巨大;何況是一千年這樣足夠改變世界的跨度。

只希望一千年後人們談論孔子時,會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孟子的讀書心得 篇12

讀了《孟子》中的第一篇專辨義利的文章。

孟子見了梁惠王時的說詞。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這就是孟子義利之辯的最後結果。由此可見,董仲舒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所謂:“人皆知趨利而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爲不當爲”,皆與孟子的“惟義所在”觀點合若符契,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顯然,在孟子看來,仁義乃人之爲人的本性,“居仁由義”的目的非爲別的,只爲實現其人之爲人的本性。

不過,朱熹《孟子集註》說得好,君子不言利並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過不唯利是圖而已。孟子之所以說的那麼堅決,是因爲當時的人唯利是圖不知世上有“仁義”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

對於我們今天來說,可用聖人孔子的“見利思義”來調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