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通用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8W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

最近一直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理解先人聖賢爲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爲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爲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通用20篇)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曾經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爲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爲一名年輕人,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爲善美更爲清亮的明天!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係。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爲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2

于丹論語心得有自信者,生命無限可能首先一個人在世界上,所謂鷦鷯巢於深林,一枝而已。小鳥在大樹林子裏面也只需要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飽它那個小肚子,一隻小老鼠,也就完了。人在這個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資源?其實你不管住一個多大面積的豪宅,你那張牀也就那麼大,人一生佔的面積也就那樣大而已。

所以,你的資源不可以給別人嗎?你爲什麼會怕別人分享呢?有時候我就跟我的學生講,我說那是因爲你內心不夠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吳越春秋的時候,越王勾踐打敗了,他在臥薪嚐膽的時候,身邊有一個重要的大臣一直在佐助他,就是范蠡。范蠡幫助勾踐,能夠含辛茹苦,最後一舉再反敗爲勝,建立越國。

我們大家都會覺得說,這樣一個人,他以後一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封功受賞、榮華富貴。他的同事文種當時也這麼認爲,說我們兩個等着分封。范蠡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現在這個國家不需要我們了,你要留留下,我泛舟五湖去了。所以這個人就從此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傳說中帶着美女西施去小舟,從此是江海寄餘生了。

但是兩三年之後,整個這個社會又出現了另外一個輝煌的名字,就是富甲天下逃諸宮,也就是說他的政治生涯結束了,但是他開始成爲一個天下最成功的商人。這個人還有人生其它的可能,這在於他自信,他知道他還有一種可能性。但是他並不是一個爲富不仁的人。等到他看到越國重新有難的時候,他派自己的兒子散盡千金,拿着自己的錢財重新去復國。國家再佐助起來以後,他散盡了千金,一掙錢又回來了呀。

我們可以想一想,范蠡他可以說是個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在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幾個願望他都能一個人一生做到。其實我現在如果問問大多數成功的男士,你們的願望都關乎於哪幾點?無非是政治的權力、美色還有金錢。你看看范蠡一生他都做到了。這是爲什麼,其實是在於他永遠敢於否定自己。他永遠可以去做得更遠。所以其實有很多人,他之所以不願意伸手去幫助他人,是因爲他自己的生命不夠自信。他不知道自己還有更多的可能。君子不器大家知道論語裏面還有一句話,說得很簡單但是很好。四個字,叫做君子不器。器是器皿的器。也就是說一個真君子,不要過早地把自己做成一個容器。我就是一個瓶子,或者我就是一個杯子,我就是一個話筒,或者我就是一輛火車。你一旦說我自己就是什麼,就意味着你不再可能成爲其它。所謂君子不器,是指一個君子的生命,他是流動的、變化的、提升的,他可以應時運。溫暖世道農村婦女亦是聖賢

當一個人可以這樣的時候,生命境界始大,胸懷始寬,他還有什麼仁愛是不能做的?所以其實,我們的態度會決定了當下的行爲。你可不可以就在一個最爲樸素的,沒有什麼身份的情況下也對人抱着這樣一種內心的友善呢?這是取決於你內心的一種道德、一種倫理的支點。中國大陸現在每一年由中央電視臺,最大的媒體要做一個評選叫做“感動中國”,就是它會把全年度中國一些普通人物的作爲提升出來,最後全國有一個28人的推委會,大家來遴選,選完了以後由這些評定委員選出來10個年度感動了中國的人物。然後他們最後的頒獎盛典,每一個人會有一座封杯,上面蓋着一個幕布,掀開上面都會有四個字,是這個推委會給他們的一個評定詞。

那麼今年,有一個人我印象非常深,是一個六十多歲,中國農村普普通通的一位阿姨。她從嫁到這個村子開始,就主動地去贍養這個村子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也很貧困,她跟人家講說反正我們家吃窩頭你也吃窩頭,我們家喝粥你也喝粥,我吃什麼你吃什麼,但是我一定會給你們養到老。所以有些人她養8年,有些人她養13年,也有些人養了更久,一定是送了終。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從小就認爲這些爺爺奶奶就是他們家人。所以在媽媽忙的時候,他們從5、6歲就去給老人洗腳、剪指甲,就一直這樣做。

那就是這樣一個婦女,她做了一生,她一直做到老。其實這個人的最後的推薦詞是我來寫的,我寫推薦詞的時候,我說,如果是富人做這樣的事就叫做慈善,但是一個窮人可以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她不可以用很多的物質去完成拯救,但是她可以用自己的心,讓這些老人得養千年。其實這是什麼?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還不夠嗎?所以最後她的那座杯掀起來四個字,叫做溫暖市道。她用自己的人心,溫暖了很多蒼涼的市道。其實,什麼是仁人?就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在我看來,她是聖賢。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3

最近一向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十分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明白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爲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這天,仍然能夠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因此,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爲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透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能夠了,因此,在那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爲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以前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於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正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持續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但是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爲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這天,作爲一名年輕人,務必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爲善美更爲清亮的明天!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發奮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聯。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持續着一份清醒,我堅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爲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4

近日拜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後,感觸頗深……

讀了《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係、同事關係的心態,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讀到於此,想到曾經讀過的《菜根譚》,兩者皆有:

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

花濃柳豔處,着得眼高。

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正所謂“性定菜根香”。

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爲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爲人處世之道。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爲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爲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是很緩慢地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的學生,他們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5

無意中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翻了幾頁,看着看着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於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 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爲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纔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爲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纔算是覺悟。爲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爲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爲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麼,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麼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迴歸原本的自我,迴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爲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6

近期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好處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十分精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7

近日拜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後,感觸頗深。

讀了《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係、同事關係的心態,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讀到於此,想到曾經讀過的《菜根譚》,兩者皆有:

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

花濃柳豔處,着得眼高。

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正所謂性定菜根香。

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爲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爲人處世之道。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爲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爲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是很緩慢地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的學生,他們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8

近期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爲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9

于丹在《莊子心得》裏曾經這樣寫道:孔子給我們揭示的都是一種溫暖的情懷和一種樸素的價值,就是“活在當下”。初見這個詞,只有一種朦朧之感,並無法真切地去感知它深厚的內涵。也許只有在某個特定的時候,某個特定的詞語纔會散發出它獨特的光芒。也只有在這難忘的高二生活即將結束的時刻,我才能真正揣摩到“活在當下”這一詞所寄予的一絲超然淡泊的情思。

人從出生起,就踏上了永遠的征程,直到死亡的盡頭。無論樂意與否,人生的長河就一直永恆地流個不停,無論是逆境拼搏,還是安於現狀或是猶豫徘徊,都阻擋不了生命之河的流失。所不同的是拼搏的人生會更加精彩,顯得長久而有意義,安於現狀或猶豫徘徊的會被衝着走,於茫然中失去青春,坐嘆別人的美麗,空慕別人的輝煌!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人本身能自主的時間真是少之又少。孩提時少不更事,只能傻傻地等着長大;稍大一些就要進入學習階段;老了又力不從心啦,做不成什麼了;再除去必要和不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可利用的時間真正是少得可憐!

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從懂事起,就必須不斷進取,積攢生存的本錢,也就從此時開始,人的分別也就開始有了;成年後是拉大距離的日子,有人奮進得意,有人躊躇徘徊,有人沮喪頹廢,因而有人前途金光閃閃,有人的面前卻一片黑暗,然而金光閃閃的也不一定就一帆風順,一片黑暗的也不一定沒有出口,那就要看各人的努力和機遇了。

人的一生總像波浪一樣的起伏不定,其中的坎坎坷坷是誰都無法逃避的,除了要把握準航向之外,就是要堅持不懈了;堅持應該是最最簡單的成功祕訣,這樣成功就會時常眷顧你。因而有的人真的就是一生春風得意,有的人也可能稍不注意就翻了船陷入絕境,有人則會衝出黑暗走向黎明,選一條正確的路走出人生的舒暢和幸福。

其實,成長更是一場豐盛的晚宴,它教會了我們如何堅強,如何樂觀,更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上不知不覺間刻下了成熟的烙印。成熟是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是一曲圓熟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別人觀察的從容。它讓我們在逆境中越挫越勇,讓我們在成功時依舊心定坦然。

最後,無論成敗得失,也無論是得意沮喪,統統都得進入力不從心的老年,只不過有人安享,有人苦熬。

感謝,感謝,太多的感謝,凝聚成一顆充滿感恩的心。回顧往昔,展望未來,我們更應該感恩於今天。伶人不得不在別人的故事裏,流着自己的淚,但我們一定不能夠在今天的盆景裏移植明天的芬芳。人必須現實,人不得不現實,不得不學會面對。在生活中應始終秉承一種“淡泊明志,寧靜志遠”的氣度;在物慾橫流、追名逐利的世界裏應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

我想,只要把今天過好了,那你就過好了這一輩子。貧富即非天定,也非強求,只要過得快樂,那你就是幸福的;不必爲過去煩惱悲傷,也不必爲未來憂心重重,其實你想得再多再遠,也必須從現在做起,後悔死了,發愁死了,也就什麼都跟着完蛋了,徒然浪費生命,卻毫無益處!只要你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過好了你的今天,那你還何愁你的一生不幸福呢?

人,不管快樂的理由是什麼,也無論幸福的質量如何,只要你盡力了,沒有荒廢時間,沒有隨波逐流,做到了你應該做的,你就無愧於人生!寧靜很難,志遠更難。但當逝去的生命被納入漆黑的彼岸世界時,靈魂卻結晶成雪白的燧石,被追憶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迸濺成四個血色大字“活在當下”,與鮮活的生命同在。這就是你的人生---與衆不同的幸福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0

最近一直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理解先人聖賢爲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爲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爲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曾經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爲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爲一名年輕人,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爲善美更爲清亮的明天!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係。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爲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1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爲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 ”,“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2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讀書無用”那個年代,當時的大街小巷、機關、學校無處不見“打倒孔丘”的標語,但對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後來有機會讀到《論語》,卻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讀,對其中精深遠遂的思想未能體味,更對那些個 “之乎者也”提不起興趣而束之高閣。直到看了央視《百家講壇》,于丹老師以其清新流暢的風格,散文般和緩優美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爲我們帶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語》解讀後,我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時間靜心閱讀了這本書,讀後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有一種心靈的觸動。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錄。孔子的儒家思想,備受歷朝歷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響着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物慾橫流、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仍然閃爍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爲我們傳遞着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于丹老師用其獨到的眼光和快樂的感悟解讀《論語》中深刻而又廣博的人生哲理,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分別闡述自己的心得,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老師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于丹老師講了個小故事:同爲花崗岩,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通過這個故事,我把內心的安寧理解爲:平和。以樂觀向上、閒適超逸的性情融入環境;主動積極、坦蕩曠達的胸襟投入工作;快樂愉悅、真實自然的心情擁抱生活,我們的心靈深處就會充滿陽光、自信,生命就會快樂豁達許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尋求內心的安寧。當然,要達到孔聖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師所說的那種和緩、從容談何容易,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斷地“修身養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讓我們少一點煩惱,多一些快樂,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讓心靈找到歸宿地與棲息地。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面對 “這樣浮躁、競爭又這麼激烈”的當今時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我們應該向內尋求心靈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缺憾與苦難,“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情和態度”、“既然生死、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帆風順,總會遇上種種溝溝坎坎,有如行駛在海上的船,一定會遇到風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確面對,學會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應該是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彌補、去看待。沒完沒了地糾纏其中,一遍遍地呼天號地,一股腦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於事無補。該放下時且放下,就像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換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就會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寬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于丹<論語>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凡人,把閃爍着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傳遞給人們一種溫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雖然對於丹老師的觀點不能百分之百的認同,但讀後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翩,真可謂服了一劑“心靈雞湯”。

最後借用于丹老師的一句話爲結束語:“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爲我們的不朽,成爲我們的墓誌銘。”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3

忽然發現最近讀的書都是衝着作者而去的。看這本書,是因爲于丹。

于丹,北京 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作爲古代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試圖用一種“下里巴人”的表達方式,讓觀衆走進“陽春白雪”的世界。

這本書很薄,讀完它只花了2個多小時。但給予人的啓發與感觸卻猶如海寧潮,恢宏而洶涌。光是于丹在飛機上寫下的自序,就讓我感嘆許久。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精緻的序了。說是精緻,並不是因爲它短,而是因爲這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似乎都經過精雕玉鐲。于丹的文學修養和思想境界在這些字裏行間不經意流露。大三獨攬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峯”,頓悟的是儒家的踐行之道,千里之行,積於跬步,直至天下擔當。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開悟的是鮮有碑銘的後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對生命的另一種成全,陽光中折射出莊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講壇》的邀請,于丹說是願意把心中那雙翅膀放飛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講將她所謂的一己之得,以莊子之名給她自己一些華麗豪邁的夢想,暢意一回天地遨遊。

對於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淡對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將這些哲理與生活之道融爲一體,確實悟性不夠。于丹,爲我們大衆點亮了一盞燈。

“認識你自己”。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據說,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裏,這被表述爲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于丹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現和向內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展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而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談到莊子關於“心態和狀態”的觀點時,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說的是一個科學家帶着10個實驗者在不同的環境下過橋。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的生活的狀態。而就自己而言,我總無法抵消外界的各種恐懼。這兩天看斯諾克世錦賽,最愛的奧沙利文就是憑藉純熟的技術和良好的心態第三次問鼎冠軍。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後一杆的時候,一定會全身發抖。但他每次都那麼坦然,所以在這次世錦賽他迎來了第8個147。自省一下,大學聯考理綜的時候緊張地腦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慘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榮辱不驚呢?有多少人能夠像莊子那樣豁達,與世無爭啊。這個現實的社會,已經是赤裸裸的了。

畢竟我不是莊子,除了感嘆和佩服他高超的覺悟之外,實在不能真的根據他的理念去效仿什麼。估計莊子也沒想到現在的社會是如此的世俗與混雜。當然啦,記得自己最後的那頭羊,最短的那塊板還是很重要的。扁鵲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這個利益當頭的社會,你有見過爭着當治感冒的醫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術揚名立外。那能不能儘可能的讓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爲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記得,這是所謂的人生大智慧。

正如馬列主義之後,有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任何真理還是要在時代的檢驗下與時俱進的。把莊子的遨遊之心與我們的世俗生活相融合,纔是大智之道吧。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4

我從來沒有讀過論語,僅僅是上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里學到過幾則,感覺孔子是用很簡練的話說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顯得很有學問。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喜歡用一兩句話來闡述一種人生法則,似乎這樣就和聖人有些相同之處,人也顯得成熟些,結果卻因爲這樣被同學們評論爲“大尾巴狼”(比喻喜歡裝深沉的人)。

孟老師說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他是語文老師,熟讀論文,頗有發言權。他說于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讀過她的論語心得,感覺孔子就像是鄰家的長者,完全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運用生動地故事,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我也喜歡這樣的哲理故事,不僅喜歡讀,而且喜歡應用於政治課一些哲學原理的講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經講給學生聽過的,但是她從另一種視角對故事進行了剖析,讓我彷彿從自家的後院發現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驚喜。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現僅按照于丹心得的順序,談談個人讀後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的快樂很簡單,記得曾經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我們爲什麼而活?”我笑着告訴他:“爲了感受生活而活!”這是我的觀點,如果你知道我的QQ號碼,就能看到我的個人說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覺得人活着就是爲了感受活着所能體驗的一切一切,包括:飢寒、痛苦、貧窮、疾病、悲傷等等一些我們試圖迴避的體驗。因爲正是這些體驗才讓我們瞭解溫飽、愉悅、富有、健康、快樂的美好,也正是這些體驗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還記得去看大病初癒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腦瘤,又萬幸手術成功。她抱怨手術後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觸是,體驗麻木也是值得開心的事,因爲還活着。同時自己也感到擁有健康是多麼富有啊!

二、心靈之道。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本人並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卻在很小的時候因爲在一個動畫片裏聽到一個魔法師說過“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話,而把它作爲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銘。這一觀點並不是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現在細想起來,不過是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還清晰地記得動畫片裏的情景:一個男孩學會了魔法,馬上施展在平地上開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卻被魔法師制止了,他告訴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這裏開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就會有泉水枯竭的。”我堅信魔法師的話,並把這句話化成自己心態的一部分,每當我遇到讓人沮喪的事情的時候,我總是懷着一顆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馬”之後的“福”;而每當我有“福”可享的時候,也會提防着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失馬”之“禍”。這種心態讓我變得超脫了,不會“喜極”也不會“大悲”,心態平和。

三、處世之道。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爲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于丹講述了一個孩子釘釘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說明了做事要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的道理。儘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還是不能接受她最後對“籬笆不會復原”的強調,自認爲會讓人放棄對已經造成的傷害的挽回。也許是我這個人就是容易衝動,會無意間對他人造成傷害,特別是我的學生。不過,我特別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說不定)。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每次與親人或朋友發生爭執,無論錯誤處在誰身上我都會道歉;在我工作的過程中,每次誤解學生或是對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氣向學生道歉,那是我認爲挽回遺憾的最有效方式。“籬笆不會復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籬笆上的釘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籬笆的人被釘子掛傷,不是更加辯證的處世之道嗎?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我很同意這句話,工作是做給別人看的,也是做給自己看的。我在學校裏算不上什麼先進,而我對先進這種東西看得也很淡,我總覺得人追逐太多東西,必定會因爲失敗而感到沮喪,而且這種沮喪的情緒會矇蔽人的雙眼,讓人失去發現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會獲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爲我能從事我喜愛的工作,成爲教師是我兒時的夢想。當我真正站在這三尺講臺上的時候,我被這種感覺深深吸引了。我爲能和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而感到快樂,爲能幫助他們戰勝自我、體驗成長而感到滿足,爲能傳授他們豐富的知識而感到自豪。在校園裏的每天我都收穫着成就感,孩子們每一個笑臉、每一個問候都是我的興奮劑,能讓我上8節課之後仍能對他們笑臉相迎。我愛我的工作,用愛這個詞並不過分,所以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爲我人生價值的體現,爲學生輝煌的將來,爲學校的發展而努力。也許在某些領導那裏我不能獲得公正的評價,問心無愧是我的工作準則。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會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麼會成爲朋友?我很同意“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如果本人剛正不阿就不可能與那些獻媚的人成爲朋友,倘若與這類人能相處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卻都是真誠的摯友。我選擇朋友沒有特別的標準,脾氣秉性大多與我相同,至少我們的價值觀主線是一致的,否則,我決不會與之稱爲朋友。大多數情況下,我交友都會有一個篩選的過程,初次見面——互相瞭解——決定是成爲朋友還是僅僅是認識。朋友是你主觀確立的關係,他與同事、同學這種客觀環境確立的關係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可以和同事、同學友好相處,但我們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理想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充分體現,我沒有多麼宏大的理想,就像一個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記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裏每一個同學過生日的時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禮物,同時會讓班級裏所有的同學送他一句祝福的話。結果到我過生日的時候,他們也如法炮製,最有趣的是有個學生祝福道:“祝您從班主任升到年級組長——主任——校長!”哈哈,我當時只是覺得好笑,現在想來,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認真的快樂的體會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課前的緊張;作課後的輕鬆;忙碌時的疲憊;輕鬆時的暢然;感動時的淚水;愉快時的歡笑;親人的關懷;朋友的調侃。。。。。。我生活中每一個點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顆欣賞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內心的聲音。

七、人生之道。人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一個樣子,它成爲我們的不朽,成爲我們的墓誌銘。我的人生究竟有多長,我不知道。二十多年的成長曆程,讓我對人生的看法變得很平淡。我不在乎我的墓誌銘上究竟鐫刻些什麼內容,我只關心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沒有充分感受這個空間。三十能不能立起來,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知道,和家人一起努力創造的溫馨生活是我人生的意義,和學生共度的愉快學習生活是我人生的意義,和朋友一起攜手的溫情時光是我人生的意義。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我樂在其中。

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與其說是觀後感,倒不如說是自我心情的梳理,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記。雖然我並不完全贊同于丹的觀點,但還是感謝她讓我從幾個方面全方位地審視了一下自己。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我算是給自己做了一次簡單的精神分析,而分析的結果是,我更加熱愛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5

忽然發現最近讀的書都是衝着作者而去的。看這本書,是因爲于丹。

于丹,北京 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作爲古代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試圖用一種“下里巴人”的表達方式,讓觀衆走進“陽春白雪”的世界。

這本書很薄,讀完它只花了2個多小時。但給予人的啓發與感觸卻猶如海寧潮,恢宏而洶涌。光是于丹在飛機上寫下的自序,就讓我感嘆許久。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精緻的序了。說是精緻,並不是因爲它短,而是因爲這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似乎都經過精雕玉鐲。于丹的文學修養和思想境界在這些字裏行間不經意流露。大三獨攬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峯”,頓悟的是儒家的踐行之道,千里之行,積於跬步,直至天下擔當。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開悟的是鮮有碑銘的後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對生命的另一種成全,陽光中折射出莊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講壇》的邀請,于丹說是願意把心中那雙翅膀放飛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講將她所謂的一己之得,以莊子之名給她自己一些華麗豪邁的夢想,暢意一回天地遨遊。

對於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淡對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將這些哲理與生活之道融爲一體,確實悟性不夠。于丹,爲我們大衆點亮了一盞燈。

“認識你自己”。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據說,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裏,這被表述爲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于丹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現和向內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展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而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談到莊子關於“心態和狀態”的觀點時,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說的是一個科學家帶着10個實驗者在不同的環境下過橋。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的生活的狀態。而就自己而言,我總無法抵消外界的各種恐懼。這兩天看斯諾克世錦賽,最愛的奧沙利文就是憑藉純熟的技術和良好的心態第三次問鼎冠軍。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後一杆的時候,一定會全身發抖。但他每次都那麼坦然,所以在這次世錦賽他迎來了第8個147。自省一下,大學聯考理綜的時候緊張地腦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慘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榮辱不驚呢?有多少人能夠像莊子那樣豁達,與世無爭啊。這個現實的社會,已經是赤裸裸的了。

畢竟我不是莊子,除了感嘆和佩服他高超的覺悟之外,實在不能真的根據他的理念去效仿什麼。估計莊子也沒想到現在的社會是如此的世俗與混雜。當然啦,記得自己最後的那頭羊,最短的那塊板還是很重要的。扁鵲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這個利益當頭的社會,你有見過爭着當治感冒的醫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術揚名立外。那能不能儘可能的讓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爲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記得,這是所謂的人生大智慧。

正如馬列主義之後,有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任何真理還是要在時代的檢驗下與時俱進的。把莊子的遨遊之心與我們的世俗生活相融合,纔是大智之道吧。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6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爲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們的生活觀、爲人處事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說實話,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前,我是懷着走形式應付的情緒。沒想到開卷有益,越看越想看,這本書彷彿有一種魔力引人入勝,因此我也就下決心要讀好這本書。於是手捧該書,我都覺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許多,彷彿自己變得有學問了。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能夠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不好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後的遺憾,將使你錯過彌補遺憾的最好時機。承認現實的不足,透過自己的發奮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感悟之二: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能夠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能夠看到他內心的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纔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忙;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十分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好朋友;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是壞朋友。友直就是說要爲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朋友的人格能夠映照、校驗你的人格,能夠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能夠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大多數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留意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潛質,是寬容、不爲己堪的態度。選取一個朋友就是選取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取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修養,纔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誘導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

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情緒。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7

翻開于丹論語心得的扉頁,于丹手書“大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真正偉大的思想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一如灰色,適於和其他所有色彩搭配,而更顯其高貴和純粹。論語裏的道德思想,普適於大衆,固此,孔子,也是灰色的。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如何解讀《論語》呢?視角獨特、眼光現代,《心得》涵蓋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7個篇章。穿越2500年的光陰,我們看到,孔子沒有聖賢的姿態,他向我們傳遞着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態度一:對待缺憾,心態平和。

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並盡己所能去彌補這個遺憾。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和真正的勇敢。有一篇關於北宋才子蘇軾和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一次,蘇軾問:你看我像什麼啊?佛印答: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說,我看你就像一攤牛糞。蘇軾回家後在妹妹蘇小妹面前炫耀此事,不料,卻換來了妹妹的冷笑。她說,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什麼眼中就有什麼。生活中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態度二:對待他人,留有餘地。

人們常說“花好月圓”,但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內心有所期待和憧憬,卻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論語》告訴我們,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要本着平等理性的態度去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把握分寸,適度最好。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我們要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爲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爲陽光般的能源,照耀溫暖他人。

態度三:對待事業,“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他不認爲志向越高遠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和信念。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爲目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爲起點,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的。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我們所關注的往往是一個社會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心靈的聲音。歷覽古聖先賢,他們都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座標系上,瞭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纔會有宏圖大志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當我們的內心越淡定從容,就越會捨棄那些張揚的、外在的形式,去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樣,當我們走入社會角色時,能夠不失自我、有所擔當、做到最好。

態度四:對待歲月,淡定從容。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30歲以前,用加法生活,獲取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走到30歲,應該是人生“和”的階段。于丹告訴我們,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對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就是“立”的一種見證。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要學着用減法生活,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知天命時,內心有了一定的定力,能把各種道理進行融會和提升,不爲外物所動了。這就好比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手無寸鐵,但雙手一出,卻能揮出劍氣,因爲,所有的武藝都已在他內心深處。這種人生境界,越到後來越強調內心的從容和緩,而在這從容之前,其實是要經歷千錘百煉的。

我對《論語》裏一個“子貢問政”的小故事印象深刻。

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需要什麼呢?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國家要強大,必須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有足夠的糧食讓老百姓豐衣足食,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這讓我想到,現在的我剛剛踏進組織部的大門,部裏有一支過硬的隊伍,最重要的一點是,有一種無形的、信仰的力量把部機關凝聚起來。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快樂地工作。

《論語》的真諦,在於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帶領我們跨越千古的滄桑,做孔子席前一名安靜的學生,建立心靈的智慧。灰色的孔子,並不遙遠,他的灰色鏈接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8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後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遊,逍遙遊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捨棄。最近呢,莊子確實火了一把。這得歸功於一個人——于丹。 于丹何許人,她是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于丹在《百家講壇》上講了七天《論語》,當於丹把國學經典通俗化,卻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國觀衆,僅在七天時間裏,于丹就從默默無聞變成一鳴驚人。于丹也因此被稱爲“女易中天”。 今天,我也粗粗瀏覽了《于丹<莊子>心得》,故事深入淺出,短小精幹,確實引人入勝。莊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讓我們再一次重溫,對於浮躁而又忙亂的我們彷彿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然而看過之後也有幾分惆悵.我能達到這種境界嗎?也許理性上我很嚮往這種境界,但感性的聲音告訴我,我做不到。我也許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加做不到笑談生死。 莊子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不要覺得: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喜,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怕。這樣的態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中,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一個人這一生在忙忙碌碌、緊緊張張,在整個這個匆忙過程中,其實對於越來越短的時光,都心存畏懼,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談生死呢? 更何況,今天的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養車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着走。又怎麼能笑談生死。不要說面對死亡,就是想想也心存畏懼,養育之恩還待報,培養孩子的責任壓在肩頭,生命可不是我們自己的。可不曾想,奮鬥令我們的生活充滿生機,責任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壓力讓我們不斷成長,成就讓我們充滿自豪。原來,需要奮鬥也是幸福的一種。不是嗎? 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爲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19

幾天來我如飢似渴的讀完了于丹老師所着的《于丹〈論語〉心得》一書,書中於丹老師藉助自

最近一向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十分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明白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爲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這天,仍然能夠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因此,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爲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透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能夠了,因此,在那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爲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以前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於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正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持續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但是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爲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這天,作爲一名年輕人,務必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爲善美更爲清亮的明天!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發奮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聯。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持續着一份清醒,我堅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爲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鼓舞士氣的話

己豐富的學識與深厚的閱歷,又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圍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較全面的向我們詮釋了論語中那些簡單而又千古恆常的真理。在仔細研讀于丹老師的講解時,我體會到了,她所闡述的思想,其實《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師認爲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就好象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象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於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每每運用這些穿越了千古塵埃的簡單真理來,解讀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困惑時,都會產生陣陣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頓悟。

于丹老師在書中有着這樣一段關於處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給出的答案讓我們乍聽起來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裏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對一切。”

閱讀到這一段時,不由的在腦海中閃現出班上那幾個被家長嬌慣的已無任何道理可講、“無藥可救”的學生來,縱使各科教師多麼耐心地循循善誘,不計前嫌,也無法祈得他們的改變,老師們只能被他們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踐踏着的尊嚴,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是想,我是老師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見識呢?於是在繼續的關愛中,繼續遭到這幾孩子的踐踏,懂事的孩子有時會來勸我,“老師別和他生氣,不值得。”

片刻一陣驚醒,孔夫子在兩者之外的第三種態度是多麼的恰如其分啊,老師也是有尊嚴的人呀,爲什麼對待如此這般的學生要無謂的浪費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對待那些有負於你的人呢。這樣的人當然也包括學生啊,我想孔子的這個在態度就是要告訴,應該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吧。

心裏暗想,下學期不妨就來嘗識一下吧,這第三種態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在我的極力推薦下老公也開始拜讀起這本書來,一天茶餘飯後兩人便交流起讀書的心得來,他說,讓他印象最爲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他說,自我比照了一下,覺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興頭,我也將這兩天自己的思考和盤托出,在剛剛嘲笑老公的瞬間和述說自己思考的同時,我突然反問自己,這第三種態度,夾乎於兩者之間,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準嗎,在運用這樣一種態度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其實也會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這麼一個字“直”,也決不是那麼簡單的和易於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師的話,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那麼簡單的真理,到底又該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歲月的實踐中,慢慢的去頓悟吧……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20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十分精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愛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但是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夠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