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教育心得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6W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共識。愛是一種責任,是教師必須承擔的職責,是教育生效的必需條件。但愛必須是科學的,才稱得上“真愛”,纔會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結出應有的愛之果。換句話說,愛學生是需要能力的,懂得科學的愛學生才能彰顯教育的智慧。

校長教育心得

可是我們真的都具備愛學生的能力嗎? 爲貧困學生無償捐物、捐款供其求學是不是愛?無微不至,關心其飲食起居是不是愛?起早貪黑,奔波忙碌,幾乎累死自己是不是愛?棍棒交加,威逼厲喝,謂之嚴格,是不是愛?對調皮者惡劣訓斥,謂之談心,是不是愛?這些問題要回答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因此,看似簡單的一個命題,真的要認真尋求答案。

常常感受到一些老師的困惑:我那麼關心他們,那麼認真教他們,可是他們還是不領情,爲什麼呢?

有一次,我在課間上廁所,剛到廁所門口就聽到裏邊有一個男生在發牢騷:“真是‘最毒婦人心’啊,我們班的李老師真討厭,她簡直想要我們的命,放兩天假要我們做《同步訓練》三十頁,三十頁啊!我恨不得……”這位咬牙切齒的男生一擡頭,正巧看到了我,馬上嚥下了後半句話,扭頭嚇跑了。

這個男生所說的老師是我校一位教數學的老師。這位老師真的有孩子們說的那麼可恨嗎?據我瞭解,這位老師很負責任,很有能力,課上得好,人也長得漂亮,她所教的班級數學成績幾乎年年考第一。她一心撲在教學上,上課認真,下課也認真,還常常犧牲休息時間爲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補課。可是爲什麼她的好心沒得到學生的認可呢?簡單一句話,這叫“好心辦了壞事”。我知道,她讓學生在假期完成這麼多的作業一定是想讓學生考個好成績,可恰恰是這樣的做法,並沒有體現出真正的關愛學生。或者說,這樣的做法裏也蘊含着“愛”,但這種愛是不科學的,當然難以被學生所接受。

也許有老師說:“我對他‘嚴’怎麼就不是真正的愛呢?不是說‘嚴師出高徒’嗎?我把作業佈置多點還不是爲他好?還不是想讓他學習好?學生到學校來不就是學習來的嗎?學生做錯了事我批評他、罰他,這不正是我們老師負責任的表現嗎?”其實,並不是說“嚴”不好,也不是說批評不行,而是這種“嚴”的出發點是什麼呢?你這種批評的方式對嗎?捫心自問一下:你真的是打心底裏想讓他學習好,讓他有一個好的前途,讓他成爲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嗎?未必吧?很多時候,我們的這種“嚴”有很大程度是想通過學生的成績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會教學生的好老師,從而得到他人的認可,社會的認可,甚至得到自己想要的一些實質性的東西。所以我們纔不停地去逼學生,逼他學學學,逼他考考考,“唯分是命”,總把學生的是非與自己的考評掛鉤,總把學生的過錯與自己的得失相連,但嘴裏卻說“我還不是爲他好”、“我這是恨鐵不成鋼”、“我是愛之深恨之切”,可是,兩天三十頁的作業,是不是可以判定爲藉着愛的名義在做着摧殘孩子心靈的事?

怎樣的愛才是科學的愛,纔會被學生接受呢?

首先,科學的愛是因勢修枝,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塑造。每個孩子的基礎不同、個性有異,教師不能忽視這些差異,而簡單地抱着將其生產成標準件的思維方式來對待。這樣勢必會與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想背離,從而導致你的愛出現問題。我們都欣賞過根雕藝術,如果一個像奔馬的樹根,你執意要雕鑿成一座山或者一朵雲,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成爲廢品,勞而無功。

其次,科學的愛是誘發正能量,而非導向消極。愛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看到生命的亮色,體會到生活的希望,從而願意用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面對學校生活。無論我們有什麼藉口,如果我們所謂的“愛”造成的結果是學生灰心喪氣、一蹶不振,是破罐破摔,甚至是遠離校園,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我們的愛不僅是不科學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第三,科學的愛繫於行動,而非說教。教師應該善於創造機會,通過組織相應的活動,和學生一起經歷生活,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讓他們去理解教師的苦心,去探索人生的道理。那種貌似充斥着愛的意味但卻空洞乏味的“苦口婆心”,即使“唾沫星子橫飛”,教師也是費盡了氣力,但往往傳遞給學生的都是不實在的愛的信號,很難被學生的心靈所接收,奢談效果也就不可能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