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11K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1

懷着崇敬的心情認真地學習了楊善洲老書記先進事蹟的點點滴滴,楊善洲同志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0xx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最後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他的這些光榮事蹟讓我深有感觸。俗話說,做好事做實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實事。通過學習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蹟,讓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共產黨人的鬥志和情操。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6篇)

楊善洲同志一生以黨的事業爲重,以人民的利益爲重,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幾十年來,對黨的事業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30歲擔任縣級領導,39歲擔任地委副書記,50歲擔任地委書記,60歲退休後放棄舒適的晚年生活,毅然奔赴深山植樹造林,當荒山變成林海後,又無償將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移交給當地政府。

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用畢生精力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忠貞不渝地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不爲權力所累、不爲地位所累、不爲名利所累、不爲私情所累,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公僕本色。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艱苦樸素、苦幹實幹的優良作風。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縱觀楊善洲同志的一生,感觸最深的是:他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有一心爲民、紮根於民的公僕情懷,有鞠躬盡瘁、不懈奮鬥的崇高境界,有大公無私、談泊名利、樂於奉獻的獻身精神。這一切都是這位老共產黨員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對我們是一種無形的鞭策。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正處在社會變革和轉軌變型的環境中,新矛盾、新問題不斷出現,意識形態出現多元化,誘惑也不斷增多,部分人抵擋不住誘惑,信念開始動搖。此時,我們黨推出這位忠以報國、誠以修身、勤儉自強、信以立業、德才兼備的時代楷模,很及時,也很有必要。

我們共產黨員要認真學習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蹟,緬懷先進人物,更要傳承和發揚他的信仰追求,並以此爲標準來調整和找準自己的人生航向。我們以楊善洲同志爲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爲一名老幹部工作者,我們應以老幹部的利益爲重,在爲老幹部服務中真心“樹兒女形象”,以老幹部滿意作爲第一標準,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老幹部的事業,自覺地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推進老幹部工作的發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當好參謀助理。做到承上啓下、上下級及各個部門的協調工作。管理好活動中心的文檔、圖書等工作,抓好宣傳通訊報道工作,認真做好各項活動的策劃、組織、安排、疏導工作,做到凡事心中有數,儘量做到讓老幹部滿意,局領導放心。團結同志一道努力,關心愛護年輕的同事,做好傳幫帶工作,爲黨的事業站好最後一班崗。把楊善洲的先進事蹟內化於心、外踐於行,用紮實的工作、敬業的精神、創新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來譜寫一曲共產黨員的生命之歌!不愧於共產黨員這一光榮稱號,不負使命!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2

利用假期,我觀看了電影《楊善洲》,被他的事蹟一次次打動一次次落淚。在網上閱讀了《楊善洲的故事》。這位優秀的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深深感染着我。反思自己:作爲一名黨員教師自己今後該如何向他那樣守住一方淨土,甘爲人民的孺子牛哪?

學習他們愛國愛黨,無私奉獻的精神。

學習他們,就是要像他們那樣,樹立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理念,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始終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楊善洲同志擔任保山地、縣主要領導長達三十餘年,但從未爲妻子孩子撈上一冊“農轉非”的戶口本,沒有給家裏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他常對家裏人說: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政府,縣裏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作爲捐資助學等捐獻了出去。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是要像他那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不圖名、不求利、不謀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一塵不染,堅持以德立身、以公處事、以廉樹威,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學習楊善洲同志艱苦樸素、苦幹實幹的優良作風。

楊善洲同志穿着樸素的服裝走上各級領導崗位,仍以普通羣衆的心態往來其間,以赤誠之心對待羣衆。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以一團火的激情,腳踏實地,撲下身子,努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我以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更加愛自己的事業,熱愛學生,瞭解尊重學生,時刻把學校放在心上,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學生放在心上,把教師的成長和進步放在心上。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不講條件,不打折扣的完成工作任務。

學習楊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盛年時期,他廢寢忘食,夙興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後把植樹造林作爲爲黨爲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出於對他幾十年卓著成績的褒獎和關心,省委曾讓他到昆明居住,併到省人大會工作,但他婉言謝絕,把“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爲家鄉百姓造一片綠”一句話說得鏗鏘有力。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永葆鍥而不捨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拼搏到老、奉獻到老,把畢生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

像他那樣有一顆知足的心,給自己的幸福畫一條最淺的底線,給自己的人生追求定一個崇高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從點滴工作、從平常的生活中感悟幸福的能力;懷一顆感恩之心,認真黨的事業自己的這份職業來之不易,多思考思考自己的成長經歷,想想更多人對自己的期待,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有一顆奉獻之心,明確只有在爲人民服務過程中通過爲他人創造幸福才能讓自己真正幸福,也才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爲教師,我們的教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笑容便都帶着教育的符號。我們走在校園裏,不經意地撿起一塊垃圾;面對學生進步時會心的微笑;說到不正之風的厲色聲討;見到正義之舉時的由衷讚歎……所有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都會潛移默化的給學生以正面的影響,這就有求我們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通過學習楊善洲的事蹟,自己更加認識到,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還要不斷提高對教師道德的再認識,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規範自己,在不斷地更新自我中成長淨化,努力做學生和教師的典範。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3

2月26日我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楊善洲先進事蹟報告會的實況錄像,心裏久久難以平靜。5位講述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楊善洲和他的先進事蹟進行了生動的講述,句句感人,字字情真,讓我禁不住熱淚盈眶。楊善洲同志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的崇高品質與奉獻精神。作爲新時期的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公務員,我們更要認真地仔細地學習,在心裏建起屬於自己的“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一、學習他鞠躬盡瘁、不懈奮鬥的革命精神

向楊善洲同志學習,要求我們立足本職崗位,腳踏實地,不斷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在實踐中開拓創新、努力奮鬥,不斷磨練自己意志。

二、要學習他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動力之源。楊善洲同志正是懷着對黨的忠誠、對家鄉和人民羣衆的無比熱愛,把全部精力人民.我們要像楊善洲同志那樣,忠誠於黨的事業,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本 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在心靈深處牢牢紮根。

三、學習他牢記宗旨、一心爲民的公僕情懷.楊善洲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員和人民公僕的深刻含義。他光明磊落,心裏裝滿黨和人民的利益,唯獨沒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卻折射出萬丈光芒。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人民公僕,在工作中認認真真的爲老幹部服好務。

四、學習他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楊善洲同志一輩子節衣縮食、生活簡樸,兩袖清風,清正廉潔,從不以職務之便爲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謀取任何私利。

我們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的做好身邊每一件事情,爲國家和社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4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爲要沿着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爲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着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爲,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爲國家的棟樑。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5

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20__年的春節,祖國的上空烏雲密佈,大地一片肅殺與冰凍。我聽不到往年鞭炮的炸裂,也看不見大人們的笑臉。每一個跳動的數字都讓我不寒而慄,這段時間我一直關注着新聞,也一直關注着您......

84歲的您,滿頭銀髮,一絲不苟,鏡片的背後是您堅定的目光和剛毅的臉,看了就叫人肅然起敬,爸爸說,“國士”也!

這個春節疫情肆虐,不外出,不瞎逛,安安靜靜地讀一本好書,不給大人們添亂,我想,這也就是我唯一能做的。

這個寒假我重讀《小王子》,一直認爲這是一本膚淺的書,這次重讀,我從字裏行間讀出了它的深刻,明白了它是一本優秀的哲學童話名著。名著的價值就在於,每個人都可以從各個角度解讀,每個人都可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或啓示。

再讀《小王子》,我讀出了四個字“協同成長”,在我的生命裏,父親就是我的小王子,我就是他可愛的小狐狸,我真心的感謝父親的馴養,父親的陪伴!

20__年2月4日,立春,而張家口的春天格外的寒冷。這天,我沒有睡懶覺,早早的起來和爸爸一起剪“春”字,一朵、兩朵、三朵、四朵....。一朵朵鮮紅的“春”字,就像一朵朵嬌豔的紅梅,落在了我的書桌上,也落在了我的心裏。

我雙手合十,在心中默唸,立春,願陽光驅散陰霾,還我一個春暖花開的中國,還我一個櫻花燦爛的武漢,還我一個明媚的張垣!當我再次睜開眼睛的時候,雙眼噙滿了淚水......

父親說,鍾南山爺爺是“國士”。國之士,棟樑也,勇士也!再戰肺炎,84歲的您依然堅毅不屈,依然老當益壯。國之士也,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向鍾爺爺致敬,這是我寫給您的一封信,一封您收不到的信,因爲我已經把它永遠地存封在了我的時間膠囊裏,時刻的讀一讀,時刻的看一看,我今天所寫下的文字。

於是,在日記裏寫道,20__年2月7日,晴,張家口萬里無雲。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6

說到奉獻,你會想到誰?是“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

在當代,又涌現出了這樣一位楷模,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愛的奉獻之歌。從教數十年,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不因崗位平凡而漫不經心;從教數十年,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因工作繁忙而叫苦叫累;從教數十年,她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從教數十年,即使身患重疾,即使步伐顫顫巍巍,她從未退縮,從未放棄,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自然擊她以風雪,她報之以歌唱;命運置她於懸崖,她饋人間以芬芳。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張桂梅。

她堅守爲人師表、立德樹人,願做一名有溫度的“領路人”。

在思想上,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不忘“爲黨育人”初心,牢記“爲國育才”使命,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在工作中,她本着學校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堅定個人利益服從學校利益的信念,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做工作;在生活裏,她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以自己的“言”爲學生之師,“行”爲學生之範,言傳身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她信仰以愛之名、用心育人,甘做一名有溫度的“暖心人”。

華坪縣的學生,有些是留守兒童,有些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甚至還有些是孤兒。爲了做到特殊學生排查到位、困難學生幫扶及時,放學之後,她經常抽空去學生家裏串串門,和家長拉拉家常,聊聊育兒經。一天天的接觸,一戶戶的走訪,她很快摸清了班裏每位學生的家庭情況,掌握了困難學生的第一手資料,爲後續幫扶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憑着自己對工作的一腔熱血,對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無兒無女的她成了華坪兒童之家衆多孤兒的媽媽

她深感教育扶貧、責無旁貸,望做一名有溫度的“扶智人”。

_曾說過,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縱使條件艱苦,她從未打過退堂鼓,沒有資金就奉獻出自己的工資,工資用完了,就四處“化緣”去籌措資金,甚至不惜提前支取自己的喪葬費。路很難走,但她走的很有力量,她無非是想讓她的孩子能夠擺脫貧困,用知識助自己立於高山之巔,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用學識助自己爲人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願以寸心報華夏,且將歲月贈山河。作爲人民教師,我願以張桂梅老師爲楷模,一支粉筆傳授知識,兩袖清風嘔心瀝血,三尺講臺立德樹人,四季耕耘無怨無悔,在清貧中收穫純真,在奉獻中享受安樂。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7

“一刻也離不開羣衆”,這是1943年主席爲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馬錫五的親筆題詞。馬錫五擔任庭長期間,始終把羣衆放在心上,執法嚴正,剛直不阿,他的審判方式被稱爲“馬錫五審判方式”。

20__.6.4,57歲的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滕啓剛積勞成疾去世,他的故事讓人們想起了“紅色法官”馬錫五。

11月4日,滕啓剛被遼寧省委宣傳部追授“遼寧時代楷模”榮譽稱號。這個被稱爲“馬錫五式好法官”的人的故事,像暖流溫暖着初冬的遼瀋大地。

“滕氏調解法”讓百姓心服口服

滕啓剛30年來從未離開過千山區人民法院,他是千山地區人民熟悉和愛戴的法官。20__年到千山法庭工作的王鉍程,從滕啓剛身上看到馬錫五的身影。

“馬錫五下鄉瞭解情況遇到農民下地歸來,會把農民手中的牛繩接過來幫他拴好,等他休息一會纔開始談;滕庭長經常帶着我們把法庭搬到農民家炕頭,盤腿坐在炕上從拉家常話開始。馬錫五說,羣衆找上門來反映問題,是對你的信任,怎麼可以拒之門外?滕庭長把自己的電話對外公開,隨時接受羣衆諮詢、傾聽他們的訴求。”

就像“馬錫五審判方式”給邊區人民帶來公平正義一樣,滕啓剛的“滕氏調解法”讓千山羣衆感受到司法溫度。

20__年,遼寧省鞍山市千山鎮山印子村要建文化廣場,需佔用一個農戶門前200多平方米土地,農戶要求高價補償,村裏做了多次工作也沒用,氣得村書記找滕啓剛要起訴農戶。

滕啓剛瞭解到這個農戶剛做完心臟手術,脾氣還很暴躁。他找到農戶說:“我來不是因爲村裏告你,我也是農村出來的,你不用把我當法官,就當懂點法律的人,幫你出出主意。”一番話拉近了距離。幾次登門交流後,問題得到解決。

有人概括“滕氏調解法”:辦理家庭糾紛,運用“親情融化法”;矛盾複雜,依託各類組織運用“外力協助法”;涉及利益分配,運用“換位思考法”;糾紛激烈,運用“背靠背法”。對滕啓剛來說,所有調解法只有一個核心:用心去調解、用情去疏導、用法去解疑,讓法律以柔軟方式走進羣衆生活。

滕啓剛整理歸檔的收案簿中,有一本封面上寫着“史上最牛的一年收結案”。那是20__年,滕啓剛收結案219件,其中210件以調解和撤訴方式結案。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8

在當今文明社會中,“英雄”這個詞語已經廣泛流傳。也許在人們心目中,只有那些有着偉大事蹟的人,才能被人們認爲是真正的英雄。可我卻認爲,有些人雖然不能被世人矚目,只是在默默無聞地做着平凡的事情,但他們也是英雄。

我所說的這位英雄,沒有那麼多豐功偉績,更不是衆人皆知,但他在我心中,永遠是英雄。

他的名字叫滕啓剛,是我姑姑的同事,是一名人民法官。他作爲一名爲審判事業兢兢業業奮鬥30餘年的老黨員、好乾部,生命卻永遠定格在57歲。他的事蹟,是無數奮戰在司法第一線黨員的縮影。他紮根基層,在平凡崗位、平淡歲月執着堅守“司法爲民、公正司法”,用平凡的人生成就了他心中最偉大神聖的司法事業,激勵着後來人在未來的司法實踐中,勇於擔當、砥礪前行。我說他偉大源於他具備了以下品格:

他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滕啓剛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從心底堅定了信念,要爲國徽增光!”滕啓剛正是由於能夠始終信守自己的入黨誓詞,才能夠面對和克服各種困難,在司法爲民的道路上不斷奮力前行,書寫出光輝的人生。作爲一名黨員,他始終堅守對黨的.忠誠。他注重爲身邊的年輕人做好表率,發揮一名老共產黨員示範引領作用。

他有忠於法治的品格。堅守公平正義是滕啓剛30餘載職業生涯的不懈追求。爲了準確還原案件事實真相,他用八倍放大鏡篩查監控錄像;爲了讓受害百姓得到一個滿意的賠償結果,取證路上他挽起褲管踏進厚厚的淤泥裏;爲了化解矛盾糾紛,他不惜幾次跑到羣衆家裏以案釋法,“讓人民羣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他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和堅守的信念。滕啓剛堅持“公正司法”的職業精神,力爭把每一起案件辦成鐵案,成爲法治道路上的“燃燈者”。

他有爲民愛民的情懷。滕啓剛先後從事過刑事、民事等各項審判工作,他始終堅守着爲民愛民的情懷。“一個案子對於我們來說是工作,可是對當事人來說或許就是他的人生。”他的話雖樸實簡短,卻映照出一名共產黨員“爲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他堅持立足本職,從細微做起,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通過每一起案件,積極爲羣衆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羣衆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力度和溫度。

他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從事審判工作30年,滕啓剛始終保持對司法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在法庭工作期間,他以庭爲家,爲法庭規範化建設傾注了全部心血;爲調解成一起案件,他多方奔走,最終促成矛盾化解;他堅守崗位,逝世前一天還在審理案件。滕啓剛乾一行愛一行,把公正高效司法作爲自己的價值追求,爲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和司法保障。

他有廉潔奉公的品質。滕啓剛的家庭並不富裕,但他卻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淡泊名利、甘於清貧,不爲金錢所動、不爲名利所惑,始終堅守着一個共產黨員的政治操守和廉潔底線,爲全體法官樹立起公正廉潔的標尺。滕啓剛時刻用黨紀黨規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永遠保持人民公僕本色,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工作業績,用平凡的人生成就偉大的事業。

他平凡而又偉大,以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那寬厚的肩膀扛起了“司法爲民”的重任。他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他爲我們樹起一面旗幟,我們要以他爲標杆,練就一身本領,服務於社會,讓這面旗幟高高飄揚!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9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裏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爲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爲,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衆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着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爲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爲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爲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佔18.5%。20__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羣衆交口稱讚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裏話。

隨着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即“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櫱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範圍內的飢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着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__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爲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爲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爲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峯。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鬆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羣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爲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於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隨着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爲‘雜交水稻之父’,因爲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裏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爲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隨着鈴聲響,一位老師拿着話筒喊着:“下來吧,下來吧!”400多名來自山上的孩子,正在爲改變自己和家庭的未來,拼盡全力奔赴而來,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這些孩子99%還是愛讀書的,因爲她們嚐到了不讀書的苦頭。這位老師的初衷是救人的,孩子們越苦讀老師就會越苦教,而這位胸前佩戴黨徽臉上蠟黃的老師就是張桂梅,她紮根貧困山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卻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正是瘦骨如柴的張桂梅,奉獻了一生創辦了國內一流的華坪女中。1996年,張桂梅調到雲南華坪女中教書,後來,她患腫瘤後,鄉親們救了她並捐錢,爲了報答鄉親們,她能做的就是教書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在20__年創辦了免費華坪女中,剛開始她也遇到了困難,有很多女孩子放棄上學,回到家裏待嫁,張桂梅就去家訪,她要帶這些女孩走出大山,可是這是大山裏的傳統習慣。訪問一兩家就覺得心裏很難過,沒有米了,沒有衣服了,她就去送可就是不聽張桂梅的,可是她沒有放棄,這些孩子不懂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裏的女人也不懂,她知道解決低素質的母親,解決低素質的孩兒,一定得讓孩子讀書。

她牢記立德樹人使命,不忘初心。辦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從剛剛開始她改變了一個女孩子,成績從五分,到考上二本,她是這麼做到的呢?每天晚上都要孩子們有點收穫,要不她就會覺得會白乾,每天陪在女孩子們身邊,女中的老師們平均年齡在30歲,她要求老師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只要有學生在,星期六星期天從不休息,這讓顧家的我慚愧。張桂梅頂着社會的壓力和社會的質疑,直到孩子考到670,孩子們的成績離不開張桂梅的付出,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女高。

她與命運抗爭,對黨忠誠一生。因爲長期奔波,身體大不如從前,她說“只要能吃飯就能熬得住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其實張桂梅在剛調來華坪女中的時候,就是有病的,各界都捐錢給他治病,她就想大家都這麼希望她活着,就要好好的活着,活着就不能白活,有些人不明白她這樣做,在她的內心當中,信仰支撐着她,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拋頭顱,灑熱血,背後強大的信仰力量讓她守護着女高這個大家庭,如果沒有政府,沒有共產黨,也不會有華坪女中,她告訴孩子們要熱愛校園,更要熱愛國家,不管走到哪裏都不能忘了國家,這裏也成了她和孩子們共同的家,這就是她的家國情懷。

作爲一名教師,我要學習她那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作爲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的品質,學習她遠大抱負和家國情懷。她是與命運之神抗爭的典範,我要時刻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工作奉獻自己。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從張桂梅老師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她是一個優秀的黨員幹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她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們要以學習先進典型爲標杆,對照黨章、準則、條例查找差距、檢視剖析好自身存在問題,作爲一名黨員幹部,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懷着心繫羣衆、服務人民的公僕情懷,發揚銳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紮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11月17日,本報報道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數十年來紮根基層一線,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展現了黨員幹部強烈的責任擔當、真摯的爲民情懷。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他的感人事蹟在當地引起熱烈反響。

“20多年前,毛相林帶領着下莊人一錘一鑿,鑿通出山路,現在又帶領村民邁向致富路。這種無私奉獻的爲民情懷、愚公移山的堅韌精神,值得我們年輕幹部學習。我們要爲人民羣衆做實事,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駐村幹部周勇說。

“學習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蹟,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深深地被打動。”重慶市南川區廟壩村第一書記宋建峯說,作爲駐村第一書記,從毛相林身上學到很多。在關鍵時刻,一定咬緊牙關,衝鋒在前,向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重慶市巴南區聖燈山村扶貧幹部謝志耕說,下莊人脫貧摘帽,毛相林這個帶頭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爲榜樣,時時處處爲羣衆着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重慶市綦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科長謝邦金說:“毛相林是當代黨員的優秀代表,我們要認真學習他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的精神,引導退役軍人爲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重慶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方旭表示,激發人民羣衆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至關重要,毛相林等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爲我們樹立了榜樣。

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崔冬贇表示,青年大學生要學習毛相林的奮鬥精神,立志到基層去,將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會的“大我”中去,讓青春之花在廣闊天地綻放。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自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醫護人員同人類的“敵人”進行着殊死搏鬥。當我們的生命遭受威脅時,是他們沒日沒夜在一線上作鬥爭,保衛着我們的家園,保護着我們的健康。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護士單霞,爲了避免交叉感染、節約穿防護服的時間,在投入一線工作前,她剃光了及腰長髮。還記得她說“頭髮沒有了可以再長,現在的首要問題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力量去救更多人。”

“17年以來,不論是非典,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都堅守在急診一線。”這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童英在除夕之夜寫下的話。

原本計劃春節去旅遊的何德全得知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不足,便主動報名參加支援,何德全說,當年被很多前輩的英勇事蹟感動,報考了臨牀醫學,現在對我而言是實現了學醫的初心……

保爾·柯察金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對於每一種生物來說都只有一次。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暫的。但那些依舊在前線奮鬥的人,捨己爲人,疫情當前,有這麼一羣逆行出征的人,他們或請戰馳援武漢、或在一線聯防聯控、或默默堅守崗位,以無畏的精神請戰沙場,構築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成爲這個特殊春節裏靚麗的“風景線”,也正因有了他們,各戶人家才得以守護、每份團圓才更加幸福。

逆行出征,他們是默默“做貢獻”、堅守本職崗位的人民羣衆。人民羣衆是抗擊疫情的最廣泛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緊緊依靠人民羣衆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冬日雖寒,溫暖常在;疫情面前,人人有責。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每個人都是戰士,都需要衝鋒在前。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期,無論是環衛工人、運輸司機,還是微公益協會志願者、藍天救援隊,甚至越來越多的單位、團體、個人也紛紛參與到這場戰“疫”中。他們有的在交通運輸、防疫物資加工等戰線上堅守崗位、保障需要;有的協助社區進行疫情監測及排查;有的爲村民上門講政策、做疏導、穩情緒……

不僅僅如此,教育部也採取了“停課不停學”的應急措施,老師們紛紛端坐在鏡頭前,開始了他們的“網紅生涯”。對於每位師生來說,這都是一次新的嘗試,每個人都在努力適應,雖然網課效率沒有在學校的高,但我們卻更應該比在學校時更加努力,克服困難,做到自律,不辜負老師的辛苦付出,爲自己的未來負責!

“隔離病毒,但絕不會隔離愛。”雖然疫情來勢洶洶,但我們堅信,有這麼一羣最美逆行者衝鋒在一線、戰鬥在一線,我們一定能讓病毒止步於此,我們一定能迎來春暖花開的一天!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20__年春節雖然很冷,但最美的逆行者卻溫暖了我們的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中國人回家與家人團圓的腳步:沒有想到我們會重蹈20__年非典的覆轍,也沒有想到我們在這場抗疫戰爭中需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更沒有想到當我們居家不曾踏出家門半步時,有多少“逆行者”正在冒着生命危險拼命拯救病人的生命……

他們說:“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逆行者”們不計個人安危,迎難而上。他們仁心仁術,大愛無疆;他們馳援武漢,義不容辭。

在奉勸民衆不要去武漢的同時,他們卻寫好請願書逆流而上。他們不是偉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但是他們用平凡的雙手救死扶傷,用自己的生命尋找更多人的生命線,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患者的人生!

鍾南山院士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了,原本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卻選擇了臨危受命。他從沒有過絲毫猶豫,就像當年面對肆虐的非典一樣,匆匆出發,奔赴戰場。他在高鐵上的那一張照片,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全國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73歲,當國家有難,人民需要之時,毅然挺身而出,拼自己全力,逆行在疫情一線。爲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研製抗擊疫情的藥,她一天只睡三個小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說:“70多歲的老人了,不分晝夜,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你爭分奪秒,爲生命築起希望的港灣。你忘了害怕,堅守着捨生忘死的諾言。你忍住淚水,放棄見親人最後一面。你逆行向黑暗,無懼危險。你與病魔激戰,拯救病患。你爲人民奉獻,犧牲在前。白衣天使,大愛人間。這就是中國醫生! ”這一則電視上的公益廣告道出了逆行者們的大無畏精神。是啊,疫情無情,人間有愛!退縮,從來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我們擁有着力量,我們必定會勝利!

加油,逆行者!加油,武漢!加油,偉大的祖國!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對人寬對己嚴

他住的宿舍很逼仄,9年沒有添置一件新傢俱

9年來,黃詩燕翻山越嶺,腳步遍佈全縣120個村莊、3900餘戶貧困羣衆家裏。

果農張福明說:“書記在我家住,臨走要給餐費,他說這是紅軍的傳統。”

張福明手機裏存着不少與黃詩燕聯繫的短信。得知他家的橘子口感不好,黃詩燕請專家引進新品種。得知老張要來縣委坐一坐,黃詩燕站在樓梯口迎接。

“你不像個當官的。”張福明說。

“我本來就是農民!”黃詩燕回答。

20__年春節,張福明去給黃詩燕拜年,帶了五六斤花生和一條煙。沒想到遭到黃詩燕的“一頓罵”,“老張,你買菸幹什麼,拿回去退了。”

溫和的黃詩燕,偶爾也發火。20__年,炎帝陵景區裏,一位叫賣土特產的大娘被保安攔下推搡。

黃詩燕撞見,急忙叫人上前制止。“發展旅遊要平衡好景區管理與周邊貧困羣衆的關係,要優先吸收他們在景區工作。”黃詩燕批評負責人。

於是,30多位貧困農民經過培訓後在景區上崗。

對人寬,對己嚴。炎陵縣委辦副主任劉明華至今談起黃詩燕書記,還有些哽咽:他住的宿舍很逼仄,9年沒有添置一件新傢俱,宿舍裏的東西,連熱水器、牀、暖壺等,都是之前留下來的。

如今,炎陵縣貧困戶已全部脫貧。今年10月,黃詩燕被追授爲“全國脫貧攻堅模範”。

楊善州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在袁隆平連連獲獎載譽歸來後,有媒體的記者採訪他時問道:“對於您的貢獻,您自我作何評價”

他平靜地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是我們中國的榮譽,我只是一個學科帶頭人,一名代表。我講一個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參加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國際討論會,並被授予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這次會議有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參加,其中12位是中國人。我因爲簽證的關係,遲去了兩天,在舉行儀式的頭一天午時纔到。我到了後,那12箇中國人喜出望外,說,袁教師你最之後了,我們急死了,你來了之後,我們的地位就提高了。因爲在5名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稱號的人之中,其餘4名都是美國人。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