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範文: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意義與啓示

來源:瑞文範文網 5.54K

30年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以其強大的政治震撼力載入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史冊。30年後的今天,回顧這場大討論,仍深深感受它的歷史厚重。中國的改革雖然已經進入新的轉折期,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留下的思想遺產,依然光彩奪目,爲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指導創新實踐。

改革開放30年範文: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意義與啓示

“偉大革命”的歷史開端。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發表了由胡耀邦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刊登了此文,當天新華社轉發,次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予以轉載,從而掀起了全國性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場大討論,衝破了“左”的錯誤束縛,打碎了“兩個凡是”和個人崇拜的精神枷鎖,是五四運動以來又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大討論的基礎上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終結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重新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爲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上來。從此,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開始了以改革開放爲特徵的“偉大革命”。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既不是對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對舊體制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對我國經濟政治體制和機制的弊端進行革命性變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真理標準大討論衝擊了對社會主義的扭曲認識和僵化思想,衝擊了習慣於“拿現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無限豐富和飛速發展的革命實踐”的主觀唯心主義,不僅是改革開放的起點,而且始終是引領改革開放、推進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基本着力點。

回顧30年曆史,可以說,沒有當時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理解的突破,就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30年來,我們黨形成並確立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就其邏輯演進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標準大討論爲起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實踐中形成的,並且隨着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實踐性是其最鮮明特徵。實踐的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和邏輯主線,是中國改革開放理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改革方法論的堅實基礎。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以科學的方法論做支撐的。這個方法論就是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深入黨心、民心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雖然沒有產生新的思想,但是,卻使人們的思想撥亂反正,重新迴歸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實踐方法論有了深刻的認識。大討論使人們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覺或不自覺地堅持用實踐的觀點分析問題,用實踐的標準衡量是非。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不爭論”、“摸着石頭過河”以及後來的“抓大放小”、“有所爲,有所不爲”等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形成,不僅依據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羣衆在實踐中的首創精神、集中全黨智慧、正確地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產物。30年的歷程證明,只有立足於歷史的實踐,着眼於新的實踐,才能產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巨大理論勇氣,才能開創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30年奮鬥,30年拼搏,我們黨和人民經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在探求真理,認識真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方面,也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啓示一: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只有思想大解放,生產力才能大發展。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於衝破陳舊觀念和習慣勢力束縛的創新精神,就是敢於解放思想的大無畏精神。這是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繼續推進改革,就必須發揚真理標準大討論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衝破所有束縛。實踐永無止境,發展永無終點,舊的思想僵化解決了,新的思想僵化還會出現,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3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體制、機制的解放。可以說,每一次時代的大變革、社會的大進步,首先是一場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我們只有不斷適應實踐的深化,敢想、敢試、敢冒、敢闖、敢幹,勇於衝破思想、體制、機制的束縛,才能不斷解放生產力,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永葆生機和活力。

啓示二:深刻認識國情,牢牢把握國情,堅持一切從國情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是真理標準大討論形成的共識。這一共識對於我們今天的現實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經過30年的改革,我國發展雖然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但是,如何科學地認識國情,依然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課題。事物是不斷髮展的,國情也是千變萬化的,我們不僅要立足於當今的國情,也要考慮以往的國情和未來的國情;不僅要洞悉國內,也要放眼世界。就國內而言,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國力日益強盛,矛盾日益突出。從國際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日益緊密,突發事件的“蝴蝶效應”越來越明顯,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十七大報告做出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定位,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我國國情所作的總體性、根本性判斷。在準確把握國情的宏觀定位前提下,我們還必須從中觀和微觀層面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國情,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登高立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啓示三:羣衆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羣衆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羣衆是改革的真正主體。

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像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樣的思想解放運動,絕不是理論家或政治家們主觀隨意的行爲,也不是單純的兩種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而是客觀社會矛盾運動的外部反映。這場大討論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反之,失黨心,失民心,即使一些人手中握有大權,最後還是要被歷史淘汰。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羣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主體,是創造一切社會財富的主體,也是社會需求的主體,因此,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堅持改革爲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基本原則。過去,我們黨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今後,我們黨要譜寫更加壯麗的篇章,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還必須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人民,只有人民,纔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一條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

(作者系省委政策研究室政治組組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