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精選3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9W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呷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樣的兒歌,唱出了端午節的習俗,也唱出了屬於端午的味道。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精選30篇)

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節日都與吃相關,譬如元宵節的元宵,譬如中秋節的月餅,又譬如端午節的糉子。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端午節吃糉子,這是傳承千年的文化,糉子的香氣裏既是民俗風情,更是濃到化不開的家國情懷。

除了糉子之外,端午節還有其他一些關於吃的講究,儘管因爲地域差別這些吃食略有不同,但是煮雞蛋、飲雄黃酒等風俗還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關於飲雄黃酒,看過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人,一定會對這種讓白娘子現出原形的酒印象深刻,進而也就對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印象深刻。

當下,早已經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不管是糉子、雞蛋還是雄黃酒,都可以隨時買來吃喝。不過,這些東西的味道,只有在端午節裏才更獨特,因爲那時候我們不只是在吃一種食物,更是在吃一種文化和傳承。那一刻,端午的吃食在滋養着我們的胃,更在潛移默化地滋養着我們的心靈。

香甜的糉子在滋養着我們的胃與心靈,端午的習俗和活動更在滋養着我們的心靈。求吉、納祥、辟邪,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普遍主題。端午節的最初只有仲夏入暑時節祛病強身的意味,後來加入的.祭祀和紀念屈原的元素,實際上傳說的成分更多。熱播劇《思美人》中,有屈原過端午的場景,對此很多人口誅筆伐,說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本人怎麼可能過端午呢?事實上,這還真不是編劇在戲說,在先秦古書《穆天子傳》等古籍中,就有關於划龍舟、吃糉子等端午習俗的記載,可見端午節要比屈原的出現更早。

紀念屈原說之所以廣爲流傳,其實是中華兒女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卻一再遭到佞小人的陷害排擠,更被楚王趕出朝廷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悲憤交加,毅然投江殉國。正是因爲屈原對國家赤誠忠貞的愛,後世才願意相信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而且將這樣的紀念延續了20__多年。注入愛國主義精神的端午節,蘊含着中華民族正直磊落、憂國恤民、浪漫詩意的人文理念,也凝聚起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樣的民族精神和情懷,是最爲寶貴的一筆財富,也最能滋養人的心靈。

有人說端午節已經淪爲了“糉子節”,這一點我們不能迴避和否認,和其他一些傳統佳節一樣,端午節的確存在“瘦身”的現象。可是關於端午節的保護,國家一直在努力,民間也始終在發力。20__年,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__年起端午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__年端午節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這些努力和措施,都是在讓端午的習俗和傳統恢復,都是在讓端午的文化傳承和延續。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

中國傳統節日蘊涵着深厚民族文化精髓。過去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我們有過對於傳統節日的淡漠,以至於中國文化傳統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得越來越稀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逐漸遠離傳統節慶活動,關心中國傳統節日的青少年越來越少,知道這些節日與內涵的淵源和來由的也不多。給予傳統文化和民俗以更加尊崇的地位,自豪地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富有魅力的傳統習俗推向全世界,這是中國成爲一個大國尤其是文化大國的標誌。

端午節蘊涵着的這種對民族精神品格的追求,不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在將來,都是無價之寶。它和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起蘊涵着我們祖先幾千年的精神傳承。這一傳承如果在我們這一代就此斷絕的話,對整個民族而言都將是一件極其可悲的事情。對於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我們應該體現包容性,主動吸取它們的積極成分,但絕對不能失掉我們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脈,喪失自己的主體性。

傳統的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受的民俗文化,有助於形成一個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其中所蘊涵的審美情感和趣味,它的精神影響力是巨大的。中國人之所以爲中國人就是因爲有這些東西來包裝着我們,包括端午文化在內的中國民俗文化倘若被遺棄了,那我們也就算不上一個完整的中國人。傳統和現代並不是矛盾的,如果我們的社會讓人覺得是高度現代化的,同時也是很傳統的,在這樣一個環境裏面生活的話,你會覺得很舒服,要現代的有現代的,要傳統的有傳統的,一個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得以保持。

總之,中華民族在其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誌。作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節日,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寶,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如能辯證地予以繼承、發展、改革、創新,必將使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成爲塑造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我國傳統節日中蘊涵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弘揚。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恆,還必須尋找孕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教化——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資源擁有獲得廣泛認可的社會價值尺度,併成爲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人化的修身齊家,則讓民族文化的因子擁有了潛入百姓日常生活,進而“潤物細無聲”的通道。能在個人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纔是強大的、不隨時間推移而搖擺的“神聖體”。還應通過大衆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特別是在網絡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地進行宣傳。至少通過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讓社會公衆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麼思考的,在每一階段過着什麼樣的生活,這種社會正是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它又有一些什麼新的變化和發展。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3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馬上就要來了,每次到端午節,心裏都會十分的激動,這種莫名的激動不僅僅是因爲端午佳節世界“非遺”的文化厚重感,更是因爲她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滋養、因爲她源於民族,回饋民族帶給我們的自豪感、因爲她根植於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堅韌力。

端午節追求和諧,具有強大的文化包容力。我們都對端午節特別熟悉了,但是究竟端午節有多少個別稱,恐怕很多人回答不上來。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所有的叫法都有它的來歷,例如: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爲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僅僅在它的名稱上面就傳達給我們這麼多的信息,我想定是因爲端午節的文化包容力。

端午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極具代表性。有人認爲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爲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二說認爲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四說認爲據東漢時期蔡邕端午節爲紀念先賢介子推。五說認爲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這是“端午十說”前“五說”。所有經由端午節引申出的歷史典故,文化典籍不計其數,世界上還沒有哪個節日像端午節這樣富於文化“裝載能力”,以端午節爲核心的文化就像太陽一樣輻射出她的文化光芒。

端午節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20__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__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這大大增強了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此同時,在我們享受節日美好氛圍的時候,端午節正潛移默化的用她的熱情感染着我們,這一天我們會吃糉子,賽龍舟,掛蒿草、艾葉,登高、射柳等等,這一天年輕人又唱又跳,老人們盡享天倫......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4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逢端午節,爸爸媽媽就帶着我去奶奶家過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那一天的上午,我們就要去買艾草。我們把買來的艾草插在門縫裏,有的插在窗戶上,還有的站在門口,一動不動,彷彿是威嚴的戰士在門口站崗。那一天,整個小區都飄着淡淡的艾草香,插在門上的艾草香千萬條青色的絲巾在門口飄蕩,十分美麗。因爲這青澀的帶着清香的艾草的寓意是: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很快就到了正午,父母們要給孩子系五色繩。顏色分別是:青、白、紅、黃、黑,分別代表是:木、金、火、土、水。五色繩的位置也欣然不同:有的人系在手上,有的人系在脖子上,有的人掛在腳上。五色繩不僅系的位置不同而且他們的美稱也有很多,比如;長命繩、辟邪繩、快樂繩等等。

中午吃過飯,很快到了下午兩點,大人們要給我們洗一次特殊的澡,這個澡的特殊在於它的水,洗澡的水是由艾草、魚腥草、毛草等十幾種植物熬水而製成。因爲聽人說,洗了這個“植物澡”,這一年身上就不會長東西。

很快就到了晚飯時間,這是一家人團圓的時候。在各地工作的遊子如果沒有迫不得己的事情,必須趕回家吃團圓飯。這一天桌上的菜可豐富了,有魚,象徵着年年有餘,有雞鴨,象徵着家畜興旺等等。

吃過晚飯則又到了我們最興奮的時候———買香包。香包就是香囊,形狀各異,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不僅形狀各異,而且大小不一,大得像手掌那樣大,小的只有巧克力那麼小,裏面裝的東西也不一樣,有的是甜甜的糖果,有的是各式各樣的小玩具。香包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

家鄉的端午節別具一格,令人難忘。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5

端午節日益臨近,芬芳濃郁的糯米糉香再一次撲鼻而來。端午節,其內容一是吃棕子,傳說是紀念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以示人們對屈原愛憎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緬懷;二是要喝“雄黃燒酒”,以示扶正祛邪;三是端午節掛香袋,人們把自己精心製作的各種各樣的香袋贈送給親朋好友,以示和睦相處。近日,一些黨員幹部羣衆在端午節來臨之前,把廉政建設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方面的格言警句繡在香袋上,通過分發傳遞廣泛宣傳。這些方式寓教於樂,具有深厚的羣衆基礎,很容易被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喜愛和接受,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屈原是最早提出“勤政爲民、清正廉潔”思想的愛國詩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詩句承載着屈原滿腔的赤子之心。戰國末年,屈原官任楚國左徒,輔佐懷王。“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他不懼*臣當道,力主聯齊抗秦,忠肝義膽;“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關懷百姓疾苦,多次進諫爲民請願。一身傲骨,清廉高潔。從屈原大多數詩歌作品可以看出,詩人始終飽含憂國優民、求索不懈的情懷,縱恣的文筆表達出強烈而激盪的情感。尤其可貴的是,在優憤中,詩人並不沉淪自棄,進取抗爭的精神也始終在閃爍。君王無道,屈原先後兩次被流放。然而,他仍心繫國家命運,多次勸說君王施行仁政、聯齊抗秦,表現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素”的執着。楚國被攻陷,流放他鄉的屈原,懷石投江,“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爲鬼雄”的堅毅,在歷史長河留下了永恆的身影。屈原作品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新興的五言、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郭沫若考證,“廉潔”一詞最早出現在他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寧廉潔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末沫。”司馬遷撰寫《屈原列傳》:“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污*,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見,屈原是我國曆最早的廉政倡導者。把屈原“勤政爲民”的廉政思想與悠久的端午節文化資源緊緊結合起來,頌“屈原名句”、講“屈原故事”可以弘揚“推行美政、憂國愛民”的愛國精神;“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的民本思想;“修身勵志、廉潔清明”的高潔品性;“剛正不阿、敢於鬥爭”的行爲原則,充分展示屈原愛國、勤政、爲民、廉潔的高尚情操,豐富端午節廉政文化的核心內涵。

扶正祛邪是端午節廉政文化的又一亮點。扶正是指培補正氣以愈病的治療原則,就是使用扶助正氣的藥物,或其他療法,並配合適當的營養和功能鍛鍊等輔助方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力,從而驅逐邪氣,以達到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療原則,就是利用驅除邪氣的藥物,或其他療法,以祛除病邪,達到邪去正復,恢復健康的目的。邪正的盛衰變化,對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和轉歸,都有重要的影響。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正氣與邪氣鬥爭的過程。正氣充沛,則人體有抗病能力,疾病就會減少或不發生;若正氣不足,疾病就會發生和發展。因此,治療的關鍵就是要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向痊癒的方向轉化。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爲了祛邪,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驅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盛邪自祛”。祛邪是爲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恢復健康的目的,即所謂:“邪去正自安”。扶正與祛邪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因此運用扶正祛邪的治則時,要認真仔細分析正邪力量的對比情況,分清主次,決定扶正或祛邪,或決定扶正祛邪的先後。一般情況下,扶正用於虛證;祛邪用於實證;若屬虛實錯雜證,則應扶正祛邪並用,但這種兼顧並不是扶正與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虛實的主次緩急,以決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反對“四風”要持之以恆,中央紀委要求紀檢監察機關鐵面執紀、糾正“四風”。此舉扶正祛邪,正當其時。“四風”之害,積習已久,流弊甚深。自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狠抓落實,頗見成效。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既對糾正“四風”寄予厚望,同時又擔憂其能否持久。這種擔心,無可迴避。黨中央持之以恆地反對“四風”,是給作風不正、陽奉陰違、虛與委蛇者的開出的一劑猛藥。糾風是爲救人,治病是爲救命。有些問題洗澡照鏡正衣冠可治,有些問題非得持之以恆辨症施治。中央紀委常委會議特別強調反對“四風”要深刻把握“深化”與“堅持”的辯證關係。這令人想到延安整風時革命老前輩謝覺哉同志說的“緊火煮來慢火蒸”,對待頂風違紀者就要疾風烈火般堅決查處,毫不留情!好作風如春日青苗,不見其長卻日有所增,久之修成正道;壞作風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卻日有所虧,久之必成無用。仁者智者,於此不可不察。紀檢監察機關要執好紀、問好責、把好關,守土有責,恪盡職守,對外“揚拍揮棒”,對內“清理門戶”。對待“四風”複雜的問題,提綱挈領、剝繭抽絲,善抓主要矛盾,以點帶面,教育一大片,用“南門立木”的決心向全黨全國人民釋放執紀必嚴的強烈信號。如今,工作的進展正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端午獎金,吃喝送禮、迎來送往的陳規陋習可能又要浮出水面。我們必須扶正祛邪,堅決剎住節日送禮不正之風,把日常監督與階段檢查相結合,用共產黨員純潔的黨性之風吹走一切歪風邪氣,讓全國人民過一個歡樂祥和、風清氣正的節日。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端午節香袋上的格言警句傳播的是廉潔自律的“正能量”。一句句廉政格言,時刻提醒和警示黨員幹部保持廉潔自律,繃緊“廉政”這根弦;一個個廉政景點,時刻讓廉政文化浸潤黨員幹部的心田;一項項別具匠心的活動,大力弘揚了以廉立身、以廉治家的優秀文化。廉政文化建設以鮮活的方式,溫馨的關心,濃郁的氛圍,成爲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個生動註腳,將廉政文化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每一個角落,使廉政文化建設帶來的浩然之氣,如綿綿春雨,悄然潛入廣大黨員幹部羣衆的心田。端午節也是一個閤家團聚的節日,“老爸是我永遠的偶像,我這一生不能沒有你”;“我不求你給我們帶來大富大貴,只希望你和我們一起平平安安”;“上班好好工作,下班早點回家”……這些不是名人警句,而是黨員幹部家屬寫下的端午節親情寄語。這些親情廉政寄語或樸實無華,或經典哲思,閃爍着家人真情摯愛的光焰。親情寄語是一記悠揚響亮的晨鐘暮鼓,讓黨員幹部用權時常常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親情寄語是一聲陽光燦爛的甜蜜祝福,讓黨員幹部時時感到親人的惦記和關心;親情寄語是一把清正廉潔的尺子,時時丈量着黨員幹部的行爲和得失,時刻激勵着黨員幹部算好親情賬,不負家人的深情與重託。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6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又一個承載着詩意的端午節來臨。因爲屈原,端午節與詩歌聯繫最親密。在艾草和糉葉飄香裏,古代文人以詩詞紀念屈原,並在讚美屈原正直、崇高和愛國情懷時,更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激昂愛國情懷的詩詞佳句流傳千古。如果說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蒿等民俗活動讓人們享受着豐盈物質生活,那麼,衆多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端午詩詞,品來就濃郁、芬芳了愛國情懷。

位卑未敢忘憂國,千年古國,養育了無數英雄豪傑。歲月如輪,總有一些東西積澱下來,且越積越厚。如:端午節彰顯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中華文明的魅力。“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對詩人屈原的紀念讓節日有了特殊而重要地位;“沒有端午,何以中國”,表達端午蘊含着中華文化基因,塑造着一個民族共同的心靈認同。

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愛國情懷始終富有豐富情感而激昂奮進的主旋律。從抱石沉江的屈原,到“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精忠報國的岳飛;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到“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抗日烈士吉鴻昌,無數仁人志士用生命捍衛祖國榮譽,用熱血鋪墊偉大復興夢,這些彪炳史冊的事蹟濃縮爲朗朗上口的詩歌,廣爲人們傳唱,也讓與詩韻融通的端午散發着浩然正氣,展示端午節激昂的愛國情懷和恆久活力。

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信息時代正爲詩韻端午提供了新的載體、賦予了新的內涵。端午節穿越千年仍然生機勃發,就在於浪漫詩情與激昂愛國的完美結合,既是崇高激勵,又是純真操守。“詩言志、歌詠言”,端午節最適宜以抒發情感來傳承精神。如:過個網絡讀詩誦詩賽詩的端午,讓屈子精神在傳承中有了時代氣質,獲得更大張力。

詩歌是深層次文化交流的理想載體,讓詩韻端午激昂愛國情懷。屈原作爲中國人愛國主義教育和傳承中的一盞明燈,需要銘於心、照於行。“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纔會好”,千年積澱,燦若星辰的華夏傳承早已把端午節、詩詞文化鑄成愛國情懷融入中國人的血脈。“賈誼投文吊屈平,瑤琴能寫此時情”。過端午節,我們正可打開社交網站、手機軟件,無需高談闊論,更不必豪言壯語,只要將點滴日常凝鍊成行,押點韻,輕鬆互動,就能讓濃郁的愛國心、愛國情在網絡空間匯成磅礴的洪流,讓端午節精神內涵更加豐富多彩。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7

端午節在我國已有20__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是中國和世界的“雙料”非物質類文化遺產,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無論是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還是紀念孝女曹娥說、古越民族圖騰祭說、龍的節日說等等,端午裏無不閃爍着中華文化的光芒。屈原是愛國,曹娥是孝道,圖騰是儀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只有讓端午節散發着民族文化的芳香,讓飽含文化的端午節熠熠生輝,才能凝聚人心,使人人皆感悟,將端午文化演變成每個個體生命的重要節點,從而匯聚成強大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活動所飽含的文化元素無處不在。人們熟悉的包糉子、戴香包、掛菖蒲、掛哀嚎、賽龍舟等即是證明。雖然地域不同,形式和內容也有一些差異,但都有其共同點,那就是這些民俗活動都飽含着中華民族農耕時代對天文、歷史、祭祀、節氣、愛國、勞動等內容的總結和敬畏。能流傳幾千年,從未間斷,這不能不說這是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滋潤着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和我們民族特有的寶貴品質,因而具有無限的生命力,當然也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端午節富含各種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僅從節氣的傳承中我們就可體味到祖先的智慧。而其中的愛國、衛生、孝道等,更透出中華民族擅於總結,凝聚智慧,辛勤勞作,愛好衛生,勇敢向上的品格。屈原在國家利益面前的決絕就是中國人身上所體現的家國情懷、忠義仁愛、高潔做派、寧死不污、身殉理想、堅貞不渝的高貴化身。因此,只有從這些文化傳統中,才能更多地發掘出端午節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使我們以更加積極和務實的態度去傳承和創新,爲中國夢而付出全部精力。

如今,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端午節的氛圍並不濃厚,除了商家熱鬧的促銷吆喝外,端午節不僅缺少文化味兒,更缺少詩意盎然的浪漫氛圍,如此過端午節不能不說是一種無奈和遺憾。節日裏重商業、輕文化嚴重。有些人對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內涵似乎不夠重視,更多的是在跟商業的風,從而忽略了本該體現民族特質的文化要素。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端午節視爲“糉子節”。這種說法客觀地反映了當下端午節的現狀,卻也一語道破了其中的尷尬。我們需要振興傳統節日,更需要對其飽含的文化、道德、價值等進行發掘和傳承,從而喚起人們的文化自覺,實現價值觀上的認同,使傳統節日煥發生機和活力。因爲只有文化認同,才能使大家凝聚起來,從而形成合力。

當然,傳統文化節日,也一定要在社會的不斷髮展中增添新的時代元素,以適應當代人的心理和行爲習慣。過傳統節日,哪怕是“吃糉子”也要建立在重溫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的內在提升。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中,如何深入發掘端午文化,守護端午傳統,是一個嶄新而又重要的文化命題。如何使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競爭中顯示出足夠的市場活力,也是我們必須要加以重視的。因此,我們一定要發揚以端午節爲代表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內涵,並在新時代中與時俱進地將其發揚光大。無論怎樣,中華傳統中的文化內涵體現的是人們的共同情感,它喚醒了傳統節日對於一個民族的深刻意義。

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忘記祖先爲我們開創的文化資源,並在新時代中把這種傳統節日所代表的文化發揚光大。多一些文化元素的創想,多一些精神價值的倡揚,這對於凝聚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共識,激發正能量,都具有積極意義,如此,才能讓飽含文化的端午節更加凝聚人心。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8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之說了。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配香囊等。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那以後,人們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如今,每到端午那天,每家每戶都會包糉子,糉子的類型有很多種,有鮮肉糉子、八寶糉子、紅棗糉子、豆沙糉子、棗泥糉子、鹹蛋黃糉子、臘肉糉子、雪菜肉糉子、魚頭肉糉子、宮保雞丁糉子、魚香肉絲糉子、鮑魚糉子、榨菜糉子、五香肉糉子。這麼多的糉子中,我最喜歡五香肉糉子。因爲它吃起來軟軟糯糯、美味可口。

端午那天不光包糉子,還要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賽龍舟的賽手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年輕力壯的叔叔,有對賽龍舟很有興趣的小孩,。比賽開始了,參賽的人都做在了龍舟上,只聽見”嘭”的一聲槍響,龍舟上的人都迅速劃了起來。大家都拼命地往前劃,惟恐落後。據說這也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天,除了吃糉子、賽龍舟,人們還要掛艾草,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我聽媽媽說,端午節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避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爲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爲蒲劍,以驅邪卻鬼]之說。

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喜氣洋洋的節日。多麼美好的端午節啊!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9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呢:“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我們都要吃糉子,傳說是:“屈原投江,老百姓怕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餵魚、蝦。”我們還要把菖蒲綁成一束,掛在門前,因爲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去除不祥的寶劍,用來避邪驅魔。

我們端午節最隆重的活動就是划龍舟。他的來歷是: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我們現代人以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我知道的端午知識還可以吧!你們知道嗎? 不知道就來看看吧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0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

今天早晨,媽媽早早的起了牀,她去超市,買回來一些糉葉、蜜棗和糯米。媽媽一回到家,先把糉葉用開水燙一下,讓後把蜜棗和糯米放進鍋裏蒸一蒸。餡便做好了,這些準備做好之後,媽媽便包好了糉子。

只見媽媽不慌不忙拿起糉葉,捏了個三角的形狀,接着放一些餡在裏面,然後再用一片糉葉包起來,用一根線紮起來,這樣一個糉子就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包起糉子來。

糉子包好了,媽媽立刻把糉子放進鍋裏煮,過了不久,糉子煮好了,媽媽拿起一個糉子,剝開糉葉,細細的品嚐,我看着媽媽的表情像個剛吃完苦瓜的臉,媽媽看我高興的樣子,也笑了。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1

在我們的中國有着許許多多古老的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了。端午節又稱爲端陽節,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

端午節源於紀念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入江中,是讓魚蝦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的前幾天,爺爺就開始包糉子了。他準備了新鮮的糉葉,一大盆調好醬油的糯米,還有香噴噴的肉餡。爺爺先把糉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夾了一塊肉餡,放在中間,接着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把繩子紮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爺爺把糉子放入鍋裏煮,一股香噴噴的味道撲鼻而來,我聞了直流口水,爺爺見了,馬上拿出一個糉子,解開繩子,遞給我,說:“好吃狗,吃吧。”我馬上大口大口地吃起來,還不忘評價:“真香啊!”

我們這裏不舉行賽龍舟,但我看見過賽龍舟,真是精彩啊。賽龍舟這裏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可熱鬧了!比賽開始了,各個隊伍都蓄勢待發,隨着一陣槍聲一條條龍舟飛快地劃過水面,猶如一支支離弦的箭向前射去。在場的觀衆們興奮喊道着加油加油,在爲參賽者加油鼓勵,參賽者們聽了心裏充滿了信心使勁地划槳,水花到處飛濺。各條龍舟你追我趕的,最後,落後的一號終於追上了遙遙的二號第一個衝過了終點,觀衆們不禁歡呼起來,到處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2

端午節追求和諧,具有強大的文化包容力。我們都對端午節特別熟悉了,但是究竟端午節有多少個別稱,恐怕很多人回答不上來。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所有的叫法都有它的來歷,例如: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爲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僅僅在它的名稱上面就傳達給我們這麼多的信息,我想定是因爲端午節的文化包容力。

端午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極具代表性。有人認爲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爲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二說認爲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四說認爲據東漢時期蔡邕端午節爲紀念先賢介子推。五說認爲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這是“端午十說”前“五說”。所有經由端午節引申出的歷史典故,文化典籍不計其數,世界上還沒有哪個節日像端午節這樣富於文化“裝載能力”,以端午節爲核心的文化就像太陽一樣輻射出她的文化光芒。

端午節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20__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__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這大大增強了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此同時,在我們享受節日美好氛圍的時候,端午節正潛移默化的用她的熱情感染着我們,這一天我們會吃糉子,賽龍舟,掛蒿草、艾葉,登高、射柳等等,這一天年輕人又唱又跳,老人們盡享天倫......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節日,其中深藏的文化內涵是其獨特魅力的充分體現,願我們珍惜中國傳統節日,在節日中享受節日文化的洗禮。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3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4

我們老家過端午都是炸東西吃,這次端午沒回老家,媽媽說:“不炸東西了,我們也學學城市過端午——吃糉子 吧。”我和弟弟聽了一蹦三尺高。

我們一大早就開始了,我負責把江米放到一個大碗裏,用水泡一泡,媽媽去菜市場買糉葉——糉子外面的皮兒, 還有蜜棗。在家的我把黃豆、花生、紅豆、綠豆等各種豆也泡到水裏邊了,因爲我想吃點新花樣,我翻遍了我家大大 小小的櫃子可就是沒找到黑米,要知道那麼多品種的糉子,我最喜歡吃的就是黑米糉子了!

這可怎麼辦?找不着黑米。那我想做的黑米糉子不就泡湯了嗎?我記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最後的結果 可想而知,我愣是沒找着黑米。

恰在這時,媽媽回來了,我彷彿看見了一線希望,急忙跑過去問媽媽還有沒有黑米了,媽媽說:“我們的黑米吃 完了。”我聽了向泄了氣的皮球。

不過我還是該幹就幹,我們把泡好的米、都放到糉葉上,然後放進去一個蜜棗,最後把糉葉包成一個立體三角形 ,就這樣一直重複,大約包了七八個,我們的米就用完了。

我和媽媽把這些糉子放到鍋裏,然後填了足夠的水,開始煮了,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糉子的香味時不時冒出來 ,饞的弟弟直流口水。

終於出鍋了,看着一個一個又大又圓的糉子,我們開心的笑了,指着自己親手做的糉子,我們心裏甜滋滋的。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5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所以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汨羅江邊。這裏的人真多呀!人民吃着糉子,喝着飲料,一個年長的老人給孩子們講屈原的故事。

就在這時,一個身穿工作服的`哥哥喊道:“包糉子比賽!免費參加!第一有獎!”人們蜂擁而至,但只挑選10名選手比賽。

“預備——開始!”一聲令下,選手們開始“瘋狂”地包起糉子,主持人說“1號包了11個了!4號緊隨其後!3號在4號的後面!3號超過1號了!4號穩穩當當地排在第二。時間到!4號在最後一刻超過3號!我宣佈,4號第一!4號將獲得美的電飯煲一臺……”

接着就是賽龍舟,剛剛包的糉子全被平均分到四艘龍舟上,一會兒龍舟上的人要把糉子平均地扔到江裏去。

龍舟比賽開始了。船上的一邊划船,一年擂鼓,一邊扔糉子。人們都開心極了,手舞足蹈。我在旁邊大聲喊着:“加油!加油!加油!”

這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一個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6

夾着黃沙般的風把我吹得臉在抽搐,但是,在這滿眼的青綠中,哪裏會有黃沙,噢,也許這是來我心中的吧!

抽劍扣舷,清清的河水在劍刀下劃過一道淺痕。突然,我把佩劍高舉過頭,用力地揮舞着划動。薄如蟬翼的水花,在船頭變化着,宣泄着心中的恕氣。

船伕看呆了,也許世人從未看過我瘋狂的樣子,但我能不瘋嗎?“固時俗之工巧,偭矩矩兒改措”世人都醉我獨醒,這和醉了有什麼區別!

當初我懷着八斗之才,把我的赤子般的愛國之心恭恭敬敬地呈上那個宮庭,換來只是一次次把我的赤誠全被抹殺。世人一次次罵我:“愚忠啊,愚忠”!而有誰知道,我那一夜長跪在雪門前的辛酸,我那一次次怒嘯在撕烈寒風中的崩潰,我這一桶桶水傾瀉到臉上時的狂喪!這些,都是爲了誰啊?

爲了楚王?不,我只是無法把我追求正義真理的心交結他們糟踏!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汩羅江水,還在洶涌着,日出日落佇立在江面,憑流水,淘不盡,我那無窮的愁緒。曲,是世俗之道,直,是我生命之本。“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夜,已深了,汩羅江,一輪明月清如水,呵,月亮也是圓的,曲的呀!但它卻是如此可愛。

抑鬱之園,這注定是我最後葬身的地方。莫負明月邀我飲,着我鐵衣映月銀。

那一身銀甲,在被十五年的掩蓋下,今天又照出了它的光輝。我雖是個文人,此時又開始重溫十五年前的夢。月下舞劍,寒甲如冰,吐一口酒塗沫在劍上。佩劍陸離,你爲誰狂,一身戎裝,明月照耀,我心瞭然。

無邊木葉蕭蕭下,一度春秋一分愁。歲月又從我身邊掠走了一年的時光,無邊木葉蕭蕭下,一度春秋一分愁。歲月又從我身邊掠走了一年的時光,而陪伴着我的,依舊是那條亙古不變的汩羅。汩羅啊汩羅。我恨你如此無情,我妒你如此逍遙唉,算了,不跟你說話了,免得我又精神分裂了。

今天天氣陰涼,南山的雪峯上,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我下了決心,帶上劍出發了,山麓是無邊的林海,半黃半綠的樹影間,依稀看到灰天和白雪。

蟲獸們也紛紛出來活動了,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都很不友善,腳上的傷口透過草鞋滲出了血。

走在南山的山腰中,隱約地聽到一陣歌聲:“山間何處有紅塵,指點桃花又一春。閒時惟有簫劍意,直教南山外”,而後有響起了如煙如縷的簫管之聲。這真是難得的灑脫之音啊,循聲而往。耳邊清泉之聲,這幾絲天籟洗滌着我的靈魂,安撫着我的心靈。泉在面前形成了一張明鏡潭,水在這稍作停留後注入山麓,小河,注入汩羅江。靠潭而立是一所門扉半開的茅屋,當我正要走近時,又聽到那個聲音:“林扉已足深,何有楚狂人?”

呀!這一定是位高人,我駐足不前,恭敬叫道:“在下楚人屈原,因被塵世煩繞,故向仙人請教”。

“凡鳥末世來,豈有挽回天下才”,從屋中走出一位峨冠博帶道人,卻右手握簫,左腰佩劍,發未有半點霜白,濃眉下的眼中表現出一種與年齡不符的超然脫俗神色。他兩手抱拳道:“屈大夫,久仰!”

我驚訝於他的裝束竟與我如此相似,忙欠身道:“不敢不敢。”

他輕輕用劍在潭水間撥動,突然,一條條水柱從劍下劃出,直直地在空中向我灑來,我閉眼接受這撲面而來的水,頃刻間,我溼透了。

“這清泉潭的水能否滌盡你的污垢?”道人問道。我昂着頭,說:“連汩羅江也洗不盡的痕跡,怎是污垢?”“哈哈,汩羅江本來就已是濁世裏的一條江,哪有潭水清澈?”看着他淡然漠視的樣子,我憤然掉頭:“滿嘴濁世塵世,連蒼生都不顧的人,我還有什麼話和你說呢?”

正當我離去時,耳邊又響起他的聲音,“屈大夫,楚庭豈是你兼濟天下的地方,汩羅江邊領土,即將淪喪,你一心牽掛的君主,已成爲階下之囚。”

這是我已經料到卻不能接受的呀!山路已記不清是如何走完的了。耳際的話語,讓心靈遭受刀割。走回汩羅邊上,我看到了百年的宮庭被鐵馬烈火延平的瞬間,我看到了蒼生萬姓在斷戟殘旗的土地上流離的情景。

明月清風下,遠處傳來馬蹄的聲響,我卻解下了佩劍與簫管,一步一步地走向江心,尋找我的靈魂歸宿。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7

農曆的五月五日,也是端午節。“五月五,慶端午”,一大早,媽媽就到市場去,按照傳統過節習俗,買了艾草回來掛在家門上,希望能爲全家趨吉避凶。也因爲我們姐弟都長大了,所以媽媽就沒像往年一樣,爲我們每個人選購專屬香包了。

快中午的時候,姐姐和我跟媽媽借了三顆雞蛋,想嘗試一下老師告訴我們的“端午立蛋”活動,我們在桌子上立了好久,試了無數次,用盡千方百計,結果不知是不是我們太心急了,蛋就是固執的不肯站起身來,不知道雞蛋是不是冰過了就不好立了呢?

晚上,媽媽體諒我們這幾天都在吃糉子,怕我們都吃膩了,於是特地安排了點不一樣的。我們全家一起聚在家中享用披薩大餐,中國節裏吃西式餐點,真有趣!也別有一番風味!我覺得好開心,也覺得這次的假期特別有趣,也希望以後的節慶裏,媽媽還有更多的創新好點子。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8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們今天今天要包糉子

包糉子的材料我們昨晚就準備好了,昨天我們到超市裏買了糉葉、紅豆、紅棗、糯米、花生還有一些繩子。這些材料在水中泡一夜就可以用了。今天下午,我正在寫作業,爺爺突然叫我一聲,我過去一看,原來材料都泡好了已經可以包糉子了,爺爺教我:“包糉子要先把總也捲成漏斗狀,然後往漏斗裏裝米、豬肉和其他材料,裝滿後就他口合住然後把剩下的糉葉包到糉子的外邊。最後,再把繩子綁在外面就可以了。”我學着爺爺的樣子把糉葉圍成漏斗狀,爺爺說我拿的糉葉太小了要再拿一片,然後把兩片疊在一起。我把它疊在一起後,往中間一卷,就捲成了一個漏斗的樣子。然後拿着勺子,小心地舀了一勺,放在糉葉裏,然後把“漏斗”的口和上再把外面露出來的糉葉包上,最後,我拿來一根繩子把它像綁木乃伊一樣繞了個遍,才剪斷了繩子,然後綁了個結就可以了。

我包完這個後,又包了幾個。沒想到在第三個就出了問題。我在包第三個時由於漏斗底沒封好,裏面包的餡一下子就漏了出來。爺爺說:“糉子的底一定要封好”我趕緊把底封上,果然再也漏不出來了。原來包糉子也要這麼技巧啊。

我們把糉子包好後就放進了鍋裏,真希望明天能吃到自己包的糉子。

今天是端午節,通過實踐活動我瞭解到包糉子的習俗,我決定和奶奶一起在家裏包糉子。

上午我起得很早,先和奶奶把昨天買好的糉葉洗乾淨,又把肉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塊塊,放在拌好的調料裏,接着舀了一盆子糯米放進幾滴油拌勻,我們就開工了。

我學着奶奶拿一張糉葉放在手心裏,彎出一個三角形,把口子對着自己。先放進一點米,然後放一塊浸得變紅了的肉,再放一點米把肉蓋住,這樣就把肉藏在了米中間。接着開始系線,我拿着一根長長的線在糉子上繞來繞去,就是包不好,急得我額頭上冒出了汗珠。最後在奶奶的指點下我才包好了一個奇形怪狀的糉子。一個小時後我們完成了包糉子的任務,奶奶把它們放在鍋裏煮起來,一會兒糉子發出了咕嚕咕嚕的聲音,散發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

經過耐心的等待,糉子終於熟了,我迫不及待地開始享用自己的勞動果實。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以後我一定要多參加這樣的民俗活動。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19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淚流江邊仰天喊叫一聲後,便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賽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每當小朋友唱起這兒歌時,人們就知道端午節要來臨了,

一轉眼,端午節來臨了,一大早起來。吃過早飯後,就匆匆忙忙地出門去看賽龍舟了。剛來天鵝湖(賽龍舟的現場),就看到了“人海”。原來是就要開始賽龍舟了,“好險來得及時”我想着。突然,觀衆沸騰起來,只見從遠處划來了十幾條龍船。龍船偏長細窄。龍頭有黑.灰.紅等顏色。很快,比賽開始了。選手們爭先恐後,不甘落後。觀衆們也在一旁加油鼓頸。就要接近終點了,選手們敲鑼打鼓,唱着打油詩。到終點了,來自荔灣區的選手獲勝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搶鴨子”遊戲了。資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許多鴨子仍進水中。選手們從船上跳進水裏抓鴨子,抓到的歸自己。圍觀的觀衆也不甘落後,紛紛跳進水中。場面一片混亂......

比賽結束了,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噴噴的糉子,一家人說說笑笑,開心極了!端午節也將隨着笑聲一直留傳下去,成爲全世界人民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0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端午節是我國全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有許多風俗如:包糉子、賽龍舟…… 說到端午吃糉子,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因爲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後投江了。後人爲了紀念他,選擇在這一天包糉子投進江裏。後來這一習俗廣爲流傳,直到今天。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牀了,準備回老家過端午節,一到老家,我跑去對婆婆說:“婆婆、婆婆我們一起來包糉子吧!”婆婆說:“好呀!”於是,婆婆拿出了包糉子的材料。5千克左右的香糯米,2斤去皮的紅豆、糉子葉、線條……先拿起一片糉子葉,用清涼的水去滋潤它的青綠色皮膚,然後在裏面放入香糯米和紅豆,一片片的讓糉葉合攏,最後用一根繩子把它困起來。它就變成一個小三角。一個糉子就這樣包好了,聞一聞好香。

這是我過的最好的一個端午節,今天的糉子最好吃了,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哦!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1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糉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2

吃着奶奶包的糉子,除了米香和奶香外,總是覺得還有無限的滋味。

小時候一兩歲時,爸爸媽媽都要上班工作,根本就沒有時間照顧我,於是,便把我放在奶奶家。記得那時每次睡醒午覺以後,奶奶和爺爺都要帶我出去玩一會兒,爺爺的腿當時已經靠奶奶攙扶才能勉強走路,奶奶一個手扶着爺爺一個手牽着爲我養的小狗,我做在小車裏,爺爺推着我(正好小車可以給他當柺棍),我用手捧着塑料袋裏的小雞,小雞用嘴輕輕地啄着我的手指肚,我發出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這一切都顯得是那麼得恬靜安詳。

到了做飯的時候,奶奶怕我在地上磕到碰到,就把我放到竈臺上,我便蹲在上面看着奶奶洗菜、切菜、炒菜。我仰着小臉,瞅着奶奶那因勞累刻滿皺紋,卻和善的臉,“咯咯”不停地笑,奶奶也一遍一遍地回報我慈祥的微笑。

漸漸地我長大了,上學了,在奶奶家那種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離我遠去了。我經常是一個星期纔去奶奶家一次,而爺爺奶奶也總是像歡迎貴賓一樣招待我,他們會爲我做出每次都不重樣的美味佳餚,後來我才知道那些都是爺爺奶奶在電視上特意學會爲我做的。吃完以後奶奶一定堅持把我送回家,其實我家和奶奶家是一個院的,離的很近。儘管我一再謝絕奶奶,可奶奶就是不放心她的大孫女,“呆呆”的我沒辦法也總是任奶奶粗糙卻不乏溫暖的手拉着我的手送我回家,送到後她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家照顧爺爺,我笑着看着奶奶的背影,笑裏藏着無限的感謝和絲絲愧疚。

端午節,奶奶又自己包好糉子親自送到我家,來來回回往返十四層樓,從不叫苦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奉獻她的愛。此時我再咬一口香香的糉子,只覺得糉子裏包滿了奶奶對我的愛,溫暖包裹着我的心,暖融融的,我不僅聞到糉葉的清香,更聞到奶奶對我愛的芬芳。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3

前幾天,我和爸爸、媽媽去超市,看到超市裏擺上了各種各樣的綠豆糕,我很好奇地問爸爸、媽媽超市怎麼突然賣起了綠豆糕呢,媽媽說:“端午節要到了,我們不僅要吃綠豆糕,還要吃”五黃”呢!”“五黃”?什麼是“五黃”?

回到家上網查了後,不僅知道了“五黃”指的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和雄黃酒。還知道了我們這端午節爲什麼要包糉子了。

端午節的下午,我們一家來到了外婆家過節。剛進門就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味道,姨媽說這是鍋裏煮的糉子飄出的香味。一會,姨媽端上來熱氣騰騰的糉子讓我們品嚐,我把糉葉一層一層地剝下,露出了白嫩嫩的糉子,我咬了一口,哇!真香。

吃着吃着,我忽然想起了端午節的來歷,想着冤死在汨羅江中的屈原,真希望我能把家裏的糉子也拋進汨羅江,讓魚兒不要傷害他,我彷彿看到了在汨羅江裏划着船的人們……

吃晚飯的時候到了,大家看着餐桌上的菜,竟然不約而同地說到了今天應該吃“五黃”,看看外婆準備的晚飯,真不錯,在我們的餐桌上出現了“四黃”,唯獨缺雄黃酒,外公說,那是因爲我們不會做雄黃酒,所以大家也都不愛喝。

我們一家人邊吃邊聊,傾聽着大人們說他們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時候的趣事,不僅要自己包糉子,而且還要編裝鴨蛋網呢,據說鴨蛋網是用五顏六色的綵線編的,編好後裝上煮好的鴨蛋,可漂亮了。

看着大家說的高興,外婆竟帶着大家憶苦思甜了,說姨媽和媽媽小時候,因家裏條件不好,過節也沒什麼好菜吃,今天這樣的情景想都沒想過。是啊,我們今天真的是太幸福了,我心裏默默地想:“這麼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珍惜,也一定要好好學習。”

一陣笑聲打斷了我的思路,看着家裏每個人開心的表情,我打心裏覺得過端午節真好,真希望每天都過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4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慈祥的奶奶,親愛的媽媽,和藹可親的幼兒園阿姨,給我們講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就像一杯杯香氣撲鼻的清茶,讓我們回味無窮。下面就讓我說一個我所知道的民間傳說吧!——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有個傳說,在全國流傳很廣,是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因爲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心放棄自己的祖國,然而又有心無力,一氣之下,於當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河而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憂傷,紛紛涌到汨羅河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了船隻,托起他的身體滑來滑去,百姓們爲了紀念屈原,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們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5

今天,我早早的起了牀,奶奶就叫我吃早餐了,早餐有糉子、大蒜、雞蛋······聽奶奶說中午還有一頓豐盛的酒宴。哦,原來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的節日,始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他爲了紀念我國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詩人屈原。那是正是七雄爭霸的時候,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人們用糉子和賽龍舟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我要向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學習,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6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那次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着端午節的氣氛,可是一般人的家裏總是呆巴巴的包糉子,有時候出去賽龍舟,那多沒意思!我可不想這樣過每一年的端午節,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腦子裏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來了,何不來個自己創作糉子的比賽呢。說幹就幹,我抓緊時間,把表姐表弟和小夥伴全都都召喚來了,開始了,我們手忙腳亂,亂包,有的嘛,包個飯糰,有的嘛,包個壽司,還有的嘛,東破一個西破一個。我想:這也叫有創意?我可不想像這樣的創意,我嘛,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我簡單做了一個愛心,別人看了看我,都很驚訝,“這就是好點子……”我不管他們說,自己忙着做。

糉子蒸好了。媽媽來看看我們包的糉子,我連忙衝上去:“媽媽,在今天的端午節上,我想送你個禮物!”我從身後拿出了這個糉子“媽媽,這是給你的,感謝你對我的養育之恩,謝謝你給予了我生命!”媽媽看了臉上流出了晶瑩的淚水。爸爸走過來,對着大家說:今天的糉子大賽,馨予獲勝了,我們要感謝自己的媽媽喲!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傳說,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纔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糉葉放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糉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糉子也並不簡單。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睏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着雞蛋和蘸糖的甜糉,心裏美滋滋的。

在這次端午節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糉子,也感恩了媽媽!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溫馨充實的節日。多麼美好的端午節啊!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7

我的家鄉在鶴山,賽龍舟是家鄉的傳統文化。每年端午節,媽媽都會帶我去看龍舟賽。

今年也不例外,適逢端午節放假,媽媽又帶我來到沙坪河三峽橋去看龍舟賽,我興奮極了。只見三峽橋兩岸插滿鮮豔的彩旗,人們如潮水般地涌向三峽橋兩岸,到處人聲鼎沸,彩旗飄揚,呈現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

來到賽龍舟現場,一條條龍舟已經停泊在起點,準備隨時出賽。只見每條龍舟顏色各異,龍頭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好像一條條真龍在戲水。它們都張着犄角,睜着眼睛,顯得神采奕奕。龍舟上的水手們個個整裝待發,精神抖擻,好像就要上場的戰士。

最激烈的時刻到了,“七星隊”對“白頸隊”即將比賽了。我想:這兩隊實力相當,到底誰贏呢?”“預備,開始!”隨着裁判員的一聲令下,比賽開始了,鼓聲響起,兩條龍舟就像兩支離弦的箭在水面上飛行,順流而下,欲爭羣龍之首,隨着節奏鮮明的鑼鼓聲,水手們使盡全力,木漿上下飛舞,動作是那樣整齊劃一。兩條龍船像兩條發怒的蛟龍在水面上飛騰,它們你追我趕,力爭上游,誰也不甘落後,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催人振奮。敲鑼打鼓的,一邊打鼓,一邊吶喊助威。頓時,鼓聲咚咚,鑼聲噹噹,龍船上的健兒們如同出征奮戰的勇士一樣,他們狠勁地猛劃,奮力衝刺,水面上不時飛躍起一些燦爛的水花,晶瑩的水珠和汗珠浸透了他們的衣裳、臉頰,但他們並沒有停下,反而更有力划槳,一絲不苟地完成每一個動作。

差不多到終點了,我還看見“白頸隊”,我不禁大喊:“七星隊,加油!七星隊,加油啊!”這時,“七星隊”好像聽到我的喊聲,速度加快了,他們拼命地划着,木漿大起大落,口號更是聲如洪鐘。不一會兒,就超過了“白頸隊”,我繼續喊道“七星隊,繼續加油啊!”就快到終點的一剎那,“七星隊”的出頭衝過了終點,成了冠軍。瞬間,歡呼聲、喝彩聲、爆竹聲像遍了三峽橋兩岸。

賽龍舟多麼激烈、精彩啊!那催人奮發的鑼鼓聲仍在我耳邊迴盪,那拼搏向上的情景常在我眼前閃現。朋友,有空請到我的家鄉來,看看這富有民族特色的賽龍舟吧!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8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爲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牀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糉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牀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裏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竈臺上綁着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竈臺上放着的幾個小碟,裏面盛着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

於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

吃着早飯一邊看着外婆忙碌着。

鄉下的竈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乾淨的鴨蛋放入大鍋裏,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裏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後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着就往竈裏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於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乾布擦拭乾淨,裝進絡子裏,掛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裏裝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爲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

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着要我快些回來吃糉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

小夥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着我們這一羣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於河道較小,所以就只有兩條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13個人,12個人划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動作整齊地划着,兩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前駛去。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麼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着岸邊追着龍舟跑,由於划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着的痕跡。

鑼響了,大概是舟到終點了吧,剛好東西也吃完了,站起身,與夥伴們拉着手高高興興回家去。

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廚房裏已經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裏,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糉子。一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糉子吃得乾乾淨淨,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着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儘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糉子,編絡子給我,儘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29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等。而今天,我要向大家說說的是端午節。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年節,那一天,家家戶戶都包糉子,吃糉子,還會去看賽龍舟呢,十分熱鬧!

傳說端午節包糉子是爲了紀念我國的一位大詩人屈原。人們會將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是爲了以防魚吃掉屈原的屍體;賽龍舟也是爲了驅趕魚類。

午飯過後,媽媽、婆婆、阿姨一起搬着幾個凳子到外面,還搬了一大盆糯米和各色各樣的餡兒,有豆沙餡兒、紅豆餡、蜜棗餡等。說是包好了給鄰居家的老奶奶,老爺爺吃幾個,再分幾個給親朋好友吃,剩下的就自己吃。也是呢,懂得分享纔會更快樂!

“加油,加油!”這震耳欲聾的聲音到底是從哪裏傳出來的呢?原來啊,浦陽江上在賽龍舟啊。共有五支龍舟,參賽選手們緊張地準備着,只聽着一聲號令,這五支龍舟如離弦般地飛出去,槳手們都個個都身強力壯,並有節奏地划着般,當船槳接觸水面的一瞬間,江面就濺起了白色的浪花;鼓手站在船頭,用盡全身力氣敲着鼓,控制着船速度;舵手,站在船尾掌控着船的方向。江岸兩邊的觀衆人山人海,屏息凝神地關注着這場比賽,有些人還大聲吆喝起來:“加油!加油!要追上來了!”還有些小孩子都圍着江邊跑來跑去,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爲看到了如此熱鬧的`賽龍舟比賽,老人家的臉上也露出燦爛的笑容。

端午節,實在太有趣了,對了,我還得回家吃香噴噴的肉糉呢!

關於端午節的個人感悟 篇30

我喜歡喜氣洋洋的春節,喜歡熱鬧非凡的元宵節,也喜歡花好月圓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豐富多彩又有點令人悲傷的端午節。

每到端午節,超市的貨架上放着各種各樣的糉子和綠豆糕。有豆沙糉子,有肉糉,還有蛋黃糉。綠豆糕就更不用說了,有樓外樓的,有五芳齋的,讓人見了饞涎欲滴呢!那時,我們家最喜歡做茶葉蛋了,那可是我外公的拿手絕活。首先,外公會先將雞蛋煮熟。然後,拿來一雙筷子,把蛋殼一個個打碎,雞蛋發出“咔咔咔”的聲音,清脆又響亮。接着,外公抓了一把茶葉,放上調料,再加了水,蓋上蓋子。我在旁邊靜靜地等着,可我是個急性子,不停地打開蓋子,嘴裏不停地念叨着:“怎麼還不好?”“別這麼急,再用心等等。”外公笑眯眯地對我說。茶葉蛋終於燉好了,外公一打開蓋子,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大吃起來。

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賽龍舟。傳說,春秋時代的楚國大夫屈原被壞人陷害,被流放到了邊境。過了幾年,他的國家被侵略了,屈原悲痛不已,心如刀割,最後投江自殺了。漁夫知道了,紛紛開着船來打撈他的身體,可惜沒撈着。於是,人們向河裏扔飯糰,糕點去餵魚蝦,希望它們不要去咬屈原的身體,這個美好的願望一直流傳至今。

這個節日,對我來說,既快樂,又有一點悲傷。因爲最愛我的外公就在去年的端午節前夕永遠地離開我了,我再也吃不到外公親手煮的茶葉蛋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