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4W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裏的內容蘊藏着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23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纔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裏,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個人在家裏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於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纔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爲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爲我的學習操心。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2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學了“首孝悌”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訴我們要孝敬與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連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學等在生活中幫助過你的人。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不能慢吞吞;父母讓你做事時,你就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偷懶。到這裏,我很內疚,因爲我在三年級時(現在也有),媽媽要求每學課後要聽寫英語。那時的我總是慢吞吞地,很不情願,或想辦法脫身,甚至哭過。可是媽媽緊抓不放,堅持每學課後要我聽寫英語。正因爲這樣,在三年級英語期末考試考了100分,才知道媽媽的用心良苦。可是在四年級時依然不怎麼情願聽寫,分數下降了,可是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媽媽只好隨便我,什麼時候自願就什麼時候聽寫。學了《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傷時,自己的親人會非常擔憂;而你的道德有“傷”時,親人的臉面就都被丟了。我在深圳時,不小心摔破了頭,媽媽被嚇得臉色蒼白。媽媽送我到醫院,邊哭邊送我進手術室……。讀了《弟子規》“入則孝”後,聯想那時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傷,貽親憂”這句話的意思。

《弟子規》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黃子孫。當古老的鐘聲再次響起,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美妙的文化經典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3

學校近日舉行了“國學經典朗誦活動”,我有幸閱讀了中國遠祖着作——《弟子規》。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順父母和誠實守信這兩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掀開《弟子規》的扉頁,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時,人們已經懂了“百德孝爲先”的道理。可如今,我們卻對父母橫蠻無理,面對父母的熱切呼喚,我們卻不理不睬;面對父母的再三交代,我們只是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動身;面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並非虛心接受,反而強詞奪理……爲此,我們應在“孝”上下苦功,儘量做到“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爲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着“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着“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對《弟子規》有了認識,還樹立了新的人生觀。在以後的歲月裏,我應該嚴以律己,做一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知書達禮的人。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4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爲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啓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爲《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裏卻蘊含着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爲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爲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爲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爲,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爲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爲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爲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彆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 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裏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係,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爲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5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的六門主修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行爲要謹慎小心,言語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而且親近有仁德的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今天,我就讀了這本聖賢書

媽媽說,弟子規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明瞭,‘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爲什麼?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可以說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麼叫《弟子規》?“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瞭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裏?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

我輕輕翻開書,細細讀了一遍又一遍,心裏是無比的讚歎。

《弟子規》教給了我許多道理。我在弟子規中懂得了孝敬父母、老人;與朋友相處要團結友愛的品德;還知道了一些生活中必有的常識。以前,在和弟弟分蘋果時,從不謙讓。可讀了《弟子規》後,我就會起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這句詩,於是,就把大蘋果給了弟弟。以前,在爺爺面前,都會誇誇自己的學習。可讀了《弟子規》後,我就會想起“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這句詩。於是,就靜靜地聽爺爺的教育。以前,我頭髮不整就想出去玩。可讀了《弟子規》後,我就會想起“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這句詩,所以,我紅着臉兒跑回屋,頭髮理好纔出來。以前我沒有洗漱就想上學。

可我讀了《弟子規》後,我想起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這句詩。在我挑食不吃菜的時候,我想到了“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這句詩。在我馬虎小事時,我想起了“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這句詩……《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每一個人能瞭解你應當如何做人,會使你個人的修身得到進步。長此以往社會就會得到大的進步,我們的民族也會興旺發達,生生不息。

《弟子規》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它伴我成長。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6

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是我們每位教師追逐的夢想。教師的幸福是什麼?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種幸福;受學生愛戴,是一種幸福;得家長信任,是一種幸福;被同行敬重,是一種幸福;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來?從理解與尊重中來,從溝通與合作中來,從博愛與智慧中來。讀了《弟子規》之後,我對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也從書中學到了很多爲人處世之道。

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孝敬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爲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周朝以孝治天下,國運昌盛八百年。“孝,德之根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都知道教育學生成爲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可是卻忽略了德爲先,甚至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品德好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我們看到“孝”字,是“老”和“子”爲一體的,孝順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自然老師也少操很多心,孩子也必定是學業成功的。再看“教”字,由“孝”和“文”組成,即文載孝道,所以作爲教師的我們教書育人也必須孝敬父母做好學生的榜樣,而教育最好的辦法也是自身作則的身教而不是言教。那麼如何盡孝,《弟子規》給了我們很好的行爲準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另外還包括諸如:出有告,返有面。親好力爲,親惡謹爲等,教師可對照自身是否有做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孝順父母,孝順的心才能傳遞給學生愛和幸福。

二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教育之道。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弟子規》雲“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意思是老師不深入研究學問,不在人品上紮紮實實的落實,不在道德上提升自己,又如何教育別人呢?所以我們要懂得修身養性,認識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平時的工作中,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我們既要教會學生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着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三、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勤奮之道。

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勤奮、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對此,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爲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如有時對於手頭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肯定不高。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四、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處事之道。

作爲生活中的一份子,單位中、家庭中做人處事的方法關係到我們與同事與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說,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總之,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我們對於《弟子規》的學習,絕不能停留在學習的層面,而重在落實餞行,我們要在平時的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習慣,不斷地豐富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好屬於自己的每一件事: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激情滿懷地上好每一堂課,循循善誘地講透每一道題,精心批改好每一次作業,全面地分析好每一張試卷,安撫每一顆受傷的心,幫助每一個困境中的人,做好每一次規劃,反思每一次得失。現在的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行爲習慣差、抗逆能力弱,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來,作爲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社會要求其具有更高的人格素養和知識素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而且還要做的更好。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7

國學經典文化是人類智慧的寶藏,是人類文化的精髓。《弟子規》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禮物,它短小精悍,卻蘊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爲流傳。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不僅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他雖然只有三字一句,但讀起來卻琅琅上口,讓人回味無窮!

弟子規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則孝》這一部分。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意思是讓我們在家中,父母叫喚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讀到這裏我心中不禁有一些羞愧之情,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叫我打掃一下房間,我裝作沒聽見,心裏卻在想:“真是的!難道他們自己就不會做嗎?偏偏要我親自出馬來掃!”然後嘴巴里使勁嘀咕埋怨爸爸媽媽!

等他們來到我房間看着我然後重複說要我打掃房間時,我才及不情願的站起身來,並且慌稱要喝水了,於是便走到客廳,慢慢的喝水,喝完水後,又走向廁所,說要上廁所,於是我便在廁所裏蹲了5、6分鐘才走出來,剛一出門,便看見媽媽站在我前面緊皺眉頭然後火冒三丈的說:“你怎麼就這麼懶啊?”緊接着就是一連串的教導和訓斥,講完後媽媽便自己拿着掃把去打掃了!從這句弟子規中我得到了一顆孝心,這顆孝心讓我知道要聽父母的話,不要讓父母傷心!要讓父母開心、快樂!《入則孝》中我還很欣賞幾句,有一句是:“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這句話的意思是:“爲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以前我總是淘氣調皮,爸爸媽媽哄着我給我穿衣服我都不聽話!現在我知道,我不僅不能調皮搗蛋了,還要有一顆孝心,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冬天也要讓父母感到暖和!以前我總是喜歡自己一人出去玩,並且從來都不向爸爸媽媽講,因爲我認爲這是我的祕密,不能告訴父母,看了這句弟子規我覺得自己是錯誤的,應該跟父母講!有時我從外面玩完回家後我回家後,會情不自禁的想到一個念頭,就是與父母玩躲貓貓,我會躲在一個地方不出聲,等到爸爸媽媽急得不行了我在悄悄溜出來嚇他們一跳!現在我知道這樣做十分不好!

弟子規雖然只有三字一句,但是它給了我一顆真摯的孝心!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8

迎來暑假以後,我就開始國學經典誦讀,經過多天的誦讀,我學完了《弟子規》。本書是依據聖人孔子的教訓而編,用精煉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許多生活的規範。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要做事小心謹慎,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對大家有愛心,並且親近品德高尚的人,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多讀書,多學習。

“入則孝”篇中我感到了古人無怨無悔、不離不棄、盡心盡責替父母着想的精神。其中,“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也就是說,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注意力要集中,認真的去聽,不要分心。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不要頂嘴或插話,要順從地接受並制定改正的方案。

昨天,本來應該寫《弟子規》學習心得,可是我認爲這有別於讀後感,所以毫無頭緒,急得滿頭大汗。爸爸見我這副狼狽的樣子,讓我今天先背誦《弟子規》一章,從前到後溫習一遍。到我背完,已經晚上9點了,我喜歡的電視節目開始了。這時,爸爸回來了,就跟我講明天如何去做這件事,我假裝聽爸爸講,實際上在看電視節目。爸爸對我說了方法,我隨便說一句聽懂了,就去看電視了。到了第二天,我仍是手忙腳亂,關鍵時刻掉鏈子,遭到了爸爸的批評。經過了這件事,我懂得了,古人的教誨,我們要認真的學習和踐行,父母說話時,要用心去聽,這樣才能使我們變得更好。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解釋:對於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份量,不要吃過量。也就是說,不能對飲食不滿意,不要專挑好吃的吃。食物再怎麼好吃,也不要過量的吃,要控制自己適量的吃。

昨天晚上,媽媽帶我去吃排骨麪,香噴噴的面激起了我的食慾,我吃得很起勁。不一會兒,碗裏就只剩下排骨和青菜了。我回避青菜,夾起排骨大口大口往嘴裏塞。正在這時,媽媽夾起碗裏的青菜就要往我嘴裏塞,我避開媽媽,滿臉的不情願,誰都知道青菜不好吃。在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中“對飲食,勿揀擇”,對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只有不挑食纔不會生病。細想想這句話,裏面似乎包含着意味深長的道理。我把青菜吃了下去,感到更健康了。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飲食不能只揀好吃的吃,一定要合理搭配食物,不挑食,才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壯。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釋義: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也就是說,要想有效的閱讀,有三個要點,用心地想、仔細地看、專心地讀,這三個要點缺一不可。

昨天下午,爸爸讓我背《弟子規》,我看了看譯文,瞭解了意思,又讀了好多遍。到了背誦的時候,卻結結巴巴,一句一卡殼,勉強背過。我很奇怪爲什麼我讀了那麼多遍還是背不熟?爸爸說我沒有用心的去讀這本書,沒有用心地想,仔細地看,專心地讀。《弟子規》就講了讀書的方法,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幾點都很重要,一樣也不能少。我試着用這些方法去背書,果然靈驗了——我纔讀了一遍,就輕鬆的背下來了。看來孔老夫子說的沒錯,這也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讀書應心到、眼到、口到。

古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上都給我們現代人做了很好的榜樣。誦讀《弟子規》的諄諄教誨,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和規矩:人最基本的就是孝心,其次就要培養自己的愛心,讓自己的心像草原一樣廣闊。相比之下,自己和古人有天地之分,我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我要“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我們不應該讓時間白白流走,要讀書,通過大量的閱讀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9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爲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的社會。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衆”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覆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爲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爲先。行孝是爲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爲常或自己認爲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爲; 播下行爲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爲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爲什麼有報道: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譁”;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衝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着“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爲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爲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爲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爲,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爲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蘊藏着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爲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裏一定是累了,我們爲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

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爲父母“服務”,因爲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爲作業兒發着牢騷。“來,好兒子,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着。

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爲了我,爲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

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爲我好,爲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爲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裏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啓示。

“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一直以來,我的字都寫得不好,所以老是被媽媽批評,甚至撕本子。

撕的我都有點恨她了,心想:幹嘛老撕我本子?我已經盡力去寫好了,只是手老是不聽話,總喜歡歪來歪去。看看對錯不就得了。可我卻不敢說出來,因爲說了怕挨媽媽的拳頭。唉,怎樣才能寫好字呢?今年以來,我們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的活動,全校同學都在誦讀《弟子規》。只因平時學習時間緊,我的《弟子規》斷斷續續地,一年了還沒背完。

趁這個暑假,媽媽要求我堅持繼續往下背。每天早上15分鐘,在媽媽的監督下,我終於背完了,而且還能從頭到尾背出來呢。還別說,《弟子規》裏的學問還真不少,而且都是前輩們生活、實踐經驗和智慧的總結。其中,最讓我感觸深刻的是“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如果把墨磨偏了,說明學習時心不在焉;如果字寫的潦草、不整齊,說明思想不集中。這裏說的不正是我嗎?原來,我寫不好字的原因是因爲平時寫字時精力不集中!仔細一想,也的確如此:每次寫作業時,我腦子裏總想着布娃娃、摺紙、小零食、總不能安靜,難怪字寫不好。爲了提高書寫質量,我開始集中精力練習鋼筆字和毛筆字。媽媽讓我把“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幾個大字用電腦打印下來,貼在我的書桌前,每次寫字時,我都要先大聲地讀上兩遍,媽媽說這是爲了提醒我注意。然後開始寫鋼筆字,再練毛筆字。

不管是天陰、下雨還是天晴,每天早晨30分鐘的寫字課我從未間斷過。每次寫字,我都記着《弟子規》裏的那句話。一個假期下來,我的字大有進步,媽媽看了很開心。她把我的作業本前後進行了對比,我看了後覺得很羞愧。媽媽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她注視着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記住:不管做什麼事,只要有心,沒有什麼做不好的,只要堅持練習,你一定能寫好字。”我答應到:“嗯,我會的。”

寫好字是國小生的義務,這也是我對媽媽的承諾,我一定會堅持下去。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我讀完弟子規後,知道了我自己的缺點,缺點是挑食。應該做到不偏食,適可而止,不要吃得太飽。

《弟子規》中“孝”讓我懂得了父母教導的時候,要恭敬的聽;父母責備的時候,要心悅誠服的接受。

“悌”讓我懂得了作爲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兄弟和睦,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道。長者站着,幼者不可坐,待長者坐下後,招呼幼者坐下,幼者纔可以坐下。

“謹”讓我懂得了清晨要儘早起牀,晚上要遲些才睡;人生歲月有限,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珍惜此時此刻。凡是打架鬧事的場所,絕對要遠離;不正當不合理的事不要去追問。

“信”讓我懂得了講話不可太多,言多必失。要講的恰當,要實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語。辦不了的事不輕易許諾別人。聽見別人說自己的過失就發怒,而聽見別人恭維自己就歡喜,這樣就會招來壞朋友,而好人就離你而去,如果犯了錯誤,能夠改過,就跟沒有犯過錯誤一樣。如果犯了錯誤而掩飾之,那就錯上加錯了。

讀完《弟子規》,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今後在我成長中一定用弟子規的道理嚴格要求自己,快樂的成長。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讀了《弟子規》中的其中一篇—入則孝。這一篇章令我頗有感受。 如今,許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獨生子,總是被父母護着、寵着、溺愛着,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

也許,許多人都讀過《弟子規》,而真正能按按照書上說得去做又能有幾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名,行勿懶”父母都對孩子體貼之微,千依百順。左一聲“媽媽”又一聲“爸爸”讓父母爲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奔波勞累。但是當父母請你幫着買個東西,幹個家務,卻總找個藉口辭掉。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需順從。”有時,父母出於關心,多叮囑兩句,做錯了事多教育兩句,我們就會不厭其煩的說父母過於嘮叨,有時還頂幾句嘴,狡辯是非,“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子女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要讓他們感到舒適。而現在,大多是父母對子女關愛有加,這樣照顧着我們,又有多少子女能這樣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是父母教育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世上最愛我們、最疼我們的人。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着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讓每一個子女都報答父母吧!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惡。生活中,總會有許多事情影響着我們的情緒,或喜,或憂,於是,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也就選擇了過什麼樣的一種生活。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俗話說:“百善孝爲先” 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古人說;“慈鴉尚還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敬他的雙親,視爲禽獸所不如。是啊!小烏鴉還會把食物留給父母吃,小羊羔吃奶水後,還會跪着向母羊表示感謝;一個懂得做人的人,不僅要懂得好好學習、誠實守信,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所以,人們常說,一個孝敬父母的人,要是壞也壞不到哪去的。 是誰給予我們的生命?是誰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們拉扯大?又是誰把我們撫養成人,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們把我們帶到了這美麗、可愛的世界上。特別是母親,十月懷胎,辛辛苦苦的。

自從我們來到這人世間,父母又要給我們換尿布,餵我們吃飯,教我們學說話,學走路。如果有人問我的啓蒙老師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父母!”等到大一點,父母就教給我們一些道理,送我們上學,讓我們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還要給我們零花錢。可我們卻不知好歹,亂用零花錢,一點都不瞭解父母的心思。當我們做錯事惹父母生氣時,父母就會教育我們;當考試取得好成績時,父母就會獎勵我們;當衣服弄髒時,是父母用雙手把它洗得乾乾淨淨;當我們考試考砸時,父母就會鼓勵我們下次再努力;當我們……

父母給我們實在太多太多了, 乃至我們以爲他們心中沒有我們。。。。。。 感恩,是我對待生活的態度。感恩,並不侷限於銘記別人的好處,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時,我們是否會受喜怒哀樂所左右生活?喜的時候是否會歡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時候是否會大發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時候是否會惆悵萬分失落無比?樂的時候是否會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樣做到對喜怒哀樂處之泰然?要如何保持平靜的心靈?

學會感恩的生活,寧靜而祥和。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剛讀《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爲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啓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爲《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裏卻蘊含着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爲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爲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爲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爲,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爲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爲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爲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彆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 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裏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係,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爲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段考即將到來,繁重的學習壓得我透不過氣來,人也變得煩躁易怒。一個週末,我揹着沉重的書包回到家中,母親親切的問候卻使我感到惱火,和母親吵了一架,一聲不響地回到房間裏去了。回到房間裏,從書架上隨意抽出了一本《弟子規》,在柔和的月光下靜靜閱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聲,柔吾聲|?”

書頁被緩緩地翻動着,腦海中母親瘦弱的身影,隨着閱讀一起涌現,深刻而又清晰:母親牽着我的手過馬路;除夕夜,母親一個人忙裏忙外地打掃房子;在勞累了一天之後,在牀榻前,輕輕搖着蒲扇,伴我入睡;在淡淡的月光下,微笑着向我講述她兒時的故事;在雨天,來到學校,爲我送來一把盛滿濃濃的母愛的雨傘;在我生病時,揹我奔向醫院;在寒冷的冬天,把一碗盛滿了熱乎乎的粥遞到我手上?十年如一日,母親爲我沒日沒夜地操勞着,歲月染白一頭青絲,在臉上刻下痕跡。古老的時鐘仍在不停地旋轉,轉來了我的青春年華卻轉走了母親的亭亭玉立。而我,竟在母親傷痕累累的心上又紮了一刀?不知不覺,我的淚水已溢滿眼眶,爲剛剛與母親吵架而後悔不已。

合上了書本,書中孝子們的孝行依舊閃現在眼前,心中更是難過,後悔。我走出了房間,緊握着母親的手,請求她原諒我無知的錯誤。沒想到母親卻說:“沒事兒,我也明白你最近學習壓力大,哪有媽媽會和女兒計較的呢?”我的淚又再一次不爭氣的掉下來,卻很甜?

《弟子規》不僅把我和母親之間的冰川融化,更使我明白我們的“寸草心”是難以回報母親們的“三春暉”的!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8月,我走進上海火炬潤滑油這個大家庭。就從這天起,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

入職那天,我第一次接觸到《弟子規》,讀了近20xx年書,我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本好書,原來只知道有本《三字經》,而且就知道那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把它當做了一句順口溜。當我翻開《弟子規》時,頓時呆住了,裏面都是短短的三個字爲一句,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蘊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本《弟子規》,成爲了我每天空閒時間必看,而且百看不厭的好書。

記憶中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子規》中第一篇《入則孝》,讀完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我是那麼的不珍惜。

記得那時我剛上國中,由於不習慣一個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體質差所以時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臘冬,外面還下着大雪,乾冷乾冷的,經不起寒冷氣候的突變,我感冒了,並伴有高燒,上課時腦袋暈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暈暈大睡,無法堅持上課。於是撥通爸爸的電話,委屈地說:“爸爸,你快點過來,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鐘,還不見爸爸過來,又氣又急,又撥通了電話:“爸爸,你怎麼還沒有過來啊”。說着說着,就委屈的哭個不停,爸爸也沒有多說,只說“快了,馬上到,你堅持住”。很快,爸爸來了,把我叫出來,在我出來的那一刻,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得我渾身直抖,那漫天瀰漫的雪花還沒有消停。

這時爸爸趕緊走過來把軍大衣讓我穿上,我卻嘟囔着“那麼醜,我纔不穿呢”。說着就一撅嘴坐上摩托車,當摩托車啓動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寒風和冷雪簡直讓人窒息。爸爸一邊騎着摩托車一邊朝後對我說:“把大衣收緊點”。出了學校大門,我才把那個象爺爺經常披着的軍大衣披在身上,瞬時身上一股暖流流過。無意間擡了一下頭,這才發現爸爸或許因爲急促的原因穿的如此的單薄,頭上沒帶頭盔,手上也沒帶手套,膝蓋上更沒加護膝,卻堅實地在我前邊替我遮擋風雪和寒冷,靠在爸爸的背上是那麼暖意融融,頓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愛如山,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8

《弟子規》大家肯定都知道,也會背下來,但是你知道《弟子規》寓意嗎?我知道,而且我還把它運用到生活當中去了。你呢?現在我來帶你去看看。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一天,我來到必勝客去吃飯。一進去,我就被眼花繚亂的美食給吸引住了。我打算在必勝客多吃一點,因爲這是難得的美味,只有在我考試好的時候才能吃到。服務員帶着菜單來了,我點了一個夏威夷匹薩、一份薯格、一盤泰式口口香、一盤雞翅、兩杯咖啡、和一塊蛋糕。

餐上齊後,我開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後,我絲毫沒有感到飽的感覺。但過了幾分鐘,我覺得我的胃不舒服了。我想:我肯定是吃多了,我可不能再吃了。

我回到家後,準備上牀睡覺了,但我的肚子還是很不舒服,怎麼辦呢?我只好將就睡了。我剛躺在牀上,不舒服的感覺就來折磨我了。我躺着等,等着什麼時候胃會把肚子裏的食物消化掉。我等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我等不住了,心裏越來越着急。這時,我有個主意,這就是——吃藥。

我叫爸爸起牀,給我找藥吃,爸爸給我找了一盒“嗎丁啉”我吃了一片後,繼續睡覺。躺在牀上後,我感覺舒服多了。一個小時後,我終於入睡了。這難受的感覺整整折磨了我5個小時。

經歷過這次教訓,我以後可要細嚼慢嚥,晚上要少吃飯,我以後可再也不會出現類似的事情了。我也終於感受到“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句話的寓意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食物,不要偏食,也不要挑食,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可知道了,你知道了嗎?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9

我校近期開展了學習了《弟子規》的系列活動,初次接觸《弟子規》,我認爲和女兒幼兒園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啓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爲然。認真學習研讀後,。使我對所學習的《弟子規》有了新的認識。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好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着做人的真理,對於指導教育少年兒童生活和學習,培養學生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養成良好的習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我們成年人也有着重要的意義。

《弟子規》主要是講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博愛的精神、正確的讀書方法。時過境遷,歲月流逝,書中所講的內容也許同我們現在的時代形勢不太一樣,但書中提倡的家庭和睦、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使自己的學業有所成的精神卻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弟子規》的總綱領是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規》其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基礎規範。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爲人處事。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而一個人如能懂得做人之道,不但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方面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爲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我們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很重視禮儀的教育,可現在的社會,禮儀已經被人們所遺忘,特別是現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怎樣孝順父母,體諒父母。怎樣尊重長輩,怎樣尊師重道。有的只是維護自己的利益,只知道自己的利益神聖不可侵犯。有的學生,在班級裏以自我爲中心,不能容忍別的同學,行爲極端,極富攻擊性。作爲一名國小老師,我們除了教學生學習知識之外,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父母敬,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告訴我們,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爲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讓氣、傷心等等。

讓我們認真學習好《弟子規》,深刻領會《弟子規》精髓,做一位品德高尚、學業有成的人。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自身的言行,指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培養學生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20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衆 而親人 有餘力 則學文……”從一年級,我們的班主任楊老師,就開始教我們《弟子規》作者:孔子。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

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爲,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 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我對這些名言警句剛有領悟,這也是從現實生活中所體會到的心得。

從姥爺、爺爺得重病住院時候起,我看着疼我、愛我的爺爺、姥爺他們虛弱的身體被病魔折磨着,媽媽一天忙忙碌碌,很早起來給我和老人們做飯,還要送到醫院去,一直忙碌到晚上十點多,家裏、醫院、學校一天不知走多少遍路。

在我週末休息時,我一早便陪媽媽去醫院,照顧姥爺,給姥爺洗腳、洗臉、洗襪子、按摩、餵飯。回到家裏,幫媽媽切菜、煮飯,我這個人從小就愛挑食,又很倔強,媽媽說我又很自私的一個孩子。漸漸地變成一個有愛心、懂得關心、照顧別人了。我自己也感覺到爲別人付出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這也是《弟子規》中的“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其實在生活中,再去品味弟子規,那是最有說服力的。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21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字文。”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爲“弟子規”書,書中一個個孝敬父母,關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規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書中沒寫一段都會有一段註解,接着就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怎樣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點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下面我說兩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勿行賴。”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這一句話有兩個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話說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給他找了一個後媽,王祥的後媽對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繼母想吃魚,可現在是大雪紛飛的冬天,於是,他跑到滿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個洞,忽然,兩條小鯉魚從冰洞中竄了出來,直接跳入了他的網中。之後繼母爲了刁難他,又說想吃烤熟的黃雀,王祥立馬抓了一隻烤熟給他後媽吃,可他後媽吃完還想吃,,王祥又拿着網子出去了,剛一出門一大堆黃雀飛入了王祥的網子,鄉親們紛紛議論,說:孝心感天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她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非常可憐,經過醫生檢查之後發現沒病,原來是想吃竹筍了冰天凍地的冬天哪裏有竹筍,孟宗急得大哭,眼淚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筍從土中鑽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動地了啊!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字文。。。。。。”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22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靈魂說話。”我從《弟子規》中感受到了聖人的諄諄教誨,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它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如何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與修養。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中,讓我經受思想的洗禮。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弟子規》帶走了我心靈的塵埃。使我不斷反省,努力塑造自我。

當我讀到“有餘力,則學文”和“老易至,惜此時”時,我就想到了自己。雖然我經常會有空閒的時間,但我並沒有好好利用它,而把它荒廢了。任時間消耗在電視和電腦上,沒有充分地用於學習,我深感慚愧。《弟子規》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有餘暇應努力地學習各種經典。人一轉眼就老了,要珍惜現在的時光。是啊,“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算那時你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權利想去換回光陰,那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作爲學生,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抓緊看書和學習知識,努力充實自我,塑造自己的品行修養。不要讓時間在你的指間偷偷溜走,像林清玄一樣和時間賽跑吧!

古人又何常不是這樣:董遇“巧用三餘。”冬天、夜晚和下雨的日子都努力讀書。讓我深刻地懂得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提高自己的水平。司馬光也是如此:他做了一個“警枕”,用這個枕頭睡覺,很不舒服。頭只要一轉就會滑下來,司馬光便會馬上驚醒,夜晚奮起讀書。古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趁着青春年少,更應惜時努力,讓青春綻放光彩。

《弟子規》不僅讓我懂得珍惜時間,還讓我明白,通過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行善事,走正路來真正塑造自我。這本書是我的良師益友,它將激勵我在學習之路!

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23

通過這兩天的業務學習,我對《弟子規》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並通過網絡查詢相關資料,使我的育人能力得到增強,育人水平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弟子規》“出則弟”中提到的“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因爲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讓我從內心中真正懂得了怎樣做一名好老師,怎樣教好學生。

中國一貫有尊敬長輩,注重做人的優良傳統,在今天經濟發展迅猛的背景生活中,民族的傳統美德顯得尤爲重要。對於學生而言,首先要懂得尊敬長輩、學會感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長輩,尤其要尊敬以全部心血無私養育自己的父母。試想一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深愛的人,還談得上愛祖國、愛人民嗎?因此我們應從小在孩子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教育他們從小尊敬父母和長輩: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古人言:“子不教,父之過”。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起着很大的促進作用。爲此孩子健康成長需要“好家長”作榜樣。

二、老師要尊重學生。爲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祥和的氛圍。老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應高高在上。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溝通,溝通多了,就能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動表現,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爲。老師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而做爲一個班主任,則更要關心愛護班級的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教育,是真心的愛護,是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健康成長,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成材。老師有愛心,能夠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學生才能更加尊敬,愛戴老師,師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發揮情感教育作用。

尊重學生,寬容學生,並不是放任自流,對學生的不良行爲有時還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評。作爲一名班主任,對學生所犯錯誤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諄諄教導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一味的訓斥,只能促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更不能用挖苦、諷刺傷學生的心。批評學生要慎用批評用語,要講究語言藝術,要處處顧及學生的自尊,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願意與你作心靈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從思想深處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