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範文(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93K

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範文 篇1

我是學中醫出身的,如果你是想進醫院,拿醫師資格證,成爲一箇中醫臨牀醫生的話不防自考去實現,但是現在的就業形式對自考來說是不太合適的。 如果你是爲了興趣,並不以此作爲謀生手段的話,我可以推薦幾本書你看: 首先是《中醫基礎理論》這是必看的,這是基礎,是你踏入中醫殿堂的鋪墊。

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範文(精選3篇)

必須認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這些是臨牀基礎,也是必看的。中醫基礎血紮實了,學這些可以比較輕鬆,尤其是診斷。學中醫其實就像走路,一條道,分幾條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後你會發現任何一條岔路都能幫你達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醫的各個臨牀應用的瞭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鍼灸學》很有用的,就算給自己保健也是不錯的。

最後如果想拓展,學習古代的中醫專著則《醫古文》要看,前人的精華太多了,如:《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丹溪心法》《景嶽全書》《脾胃論》等都可以看的。

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範文 篇2

醫學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兼有人文、社會 科學的屬性[1]。中醫學由於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 思想--樸素唯物主義,並沿用至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說爲核心,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氣機升降爲主體,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爲外殼的理論體系,具有靈活多變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體概括能力。另外,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患者和中醫大夫之間的關係往往好於與西醫大夫之間的關係,甚至亦醫亦友。許多研究也證實,中醫傳統的診療模式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醫患關係。傳統中醫具有許多區別於西方醫學的特色,其理論形式反映出獨特的人文屬性。中醫學以其強烈的人文屬性成爲最能反映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2]。

中醫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因爲中醫學“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醫學認爲“形氣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識形態、意念活動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產生影響。學習傳統文化,體悟自然之道,正是爲了修養心性,靜心體悟自然之道、中醫之理,以平靜純淨心行醫,方可能成爲醫德醫術均上的好中醫。

2 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

作爲一名中醫課程的老師,處理好了“教”的過程,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務,要想切實地做一名合格的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怎樣更好地“學”。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素質德育論》[3]中談到培養大學生的學習素質是一項系統的過程,素質教育 認爲必須從轉變大學生學習觀念入手,以端正大學生學習態度爲前提,使大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科學發展 觀也要求我們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繫 的眼光處理問題、分析問題。因此,要學好中醫知識,不僅要想讓學生學會怎麼學,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更要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的方法。對於西醫院校的中醫課程來說,中醫教育[4]主要是加強中醫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習。根本上把握其精髓,緊緊扣住以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爲核心的生理與病理,以“太過”及“不及”爲主的病因與預防,以四診、八綱、八法、辨證施治爲中心的診法與治則,以四氣五味、升降沉浮等爲中心的藥物理論,引導他們步人中醫大門。比如在講到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時,心、脈、血三者組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可將其比喻爲農田灌溉時的水泵、水、水渠三者的關係,三者構成一個整體,當任何一方失常時,水都無法順利流到田地裏。從這些形象的、簡單明瞭的生活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概念及其過程,並啓發培養他們逐漸構建起整體的、系統的、辯證的思維能力。以生活中吵架後出現鼻出血、心煩失眠、面紅目赤、頭痛頭脹、腹瀉現象說明肝、心、肺、脾之間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以及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相乘相侮關係,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整體觀念、辯證論治,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中醫整體、辯證思維,從而加強他們對中醫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提高中醫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理論聯繫實踐

3.1 中醫理論源於生活實踐,在臨牀 教學中要多聯繫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在病因病機教學中,可採取“取類比象”、“形象思維”的方法,結合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風、寒、暑、溼、燥、火的致病特點。如風邪致病特點,風的性質“動”→風邪致病特點(陽邪、善行、數變、百病之先導)→臨牀表現(動搖不定、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顫、拘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3.2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牀療效,所以要安排一定時數的臨牀實習 課,讓學生深入臨牀第一線,耳聞目睹中醫藥臨牀價值,親身驗證中醫藥理論,使他們對中醫學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西醫院校學生接受的是西醫學理論,要理解並接受中醫學理論,需有一個適應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自己的臨牀經驗以及典型的中醫病案,採用啓發式方法精講,引導學生運用中醫理論獨立思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輕鬆掌握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在臨牀中收集典型病例,形象示教,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見習,較好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臨牀應用 ,如口腔潰瘍,中醫稱爲口瘡,對口瘡的治療,首先聯繫藏象學說,要想到“脾開竅於口”,從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溼熱、積熱,同時脾胃互爲表裏,再配合清胃之法可收到很好療效。對於舌上生潰瘍,則要想到“心開竅於舌”,從心的角度入手,進行論治,就能收到很好效果。如果口、舌均生瘡,則從心、脾兩髒入手。通過臨牀病例分析,一方面使學生複習了藏象理論,另一方面對如何在臨牀上應用中醫理論有了深刻印象。中醫理論來源於臨牀實踐,迴歸於臨牀實踐。要使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從實踐中學到紮實可靠的實用知識。

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範文 篇3

數千年來,造福於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也爲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前中醫、中藥和鍼灸在大部分國家佔有一席之地,利用中醫理論和臨牀經驗研究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症漸成趨勢。

通過這次與沈紹功先生的交談以及對他的訪問,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中醫之路的曲折艱難,中醫發展的流長、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發揚傳承中醫精神的意志和決心。

沈紹功,男,漢族,1939年5月出生,繫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1963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系,畢業後一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腫瘤病房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中醫急診雜誌副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牀所特聘顧問。承擔並參與國家中醫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多項攻關課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老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受中醫薰陶,爲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切爲了臨牀,療效纔是硬道理”。他主張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反對死啃書本也反對沒有理論的盲目實踐,有理論、有實踐並能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才能稱得上是醫學家。

老注重醫學傳承,平等待人,他認爲中醫藥的生命力在基層。

多年來,他注重基層醫生特別是鄉村醫生的醫學教育培養,不辭辛苦,毫無保留的傳授沈氏家族積累的診療經驗,在業界得到肯定,受到廣大基層醫生的尊崇和愛戴。

二十多年來,我所走過的學醫道路,是艱苦的,曲折的。總起來有以下體會:

(一)要學好中醫,必須打好兩個基礎。首先是古文基礎,最低要求繁體字能認識,文言文能斷句。再就是中醫基礎,如《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白文要選讀,藥性、方歌、脈訣、經絡歌訣要熟讀,有了這兩個基礎,才能繼續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幾種好的參考書。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師教我讀古典醫着是不錯的,但是指導我看的參考書,只限於汪切庵、陳修園兩家,這就太侷限了。後來我在中醫大時所看的參考書,就使我的眼界開闊多了,因而獲益不少。

(三)要多跟幾個好的老師,因每個老師各有他的長處。比如,有的老師長於傷寒;有的老師長於溫病,有的長於雜病,有的長於婦科,有的長於兒科。根據各老師辨證用藥的特點,取其所長,爲我所用,這就大有好處。但這個條件如不具備,也可自學成材。

(四)學醫要有堅強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恆。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氣。在順利的時候,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學習,繼續前進。我在學醫過程中,學習情緒曾有幾次大的起落,教訓是很深刻的。

(五)在醫療作風方面,對同道不要貶低別人,擡高自己;對病人無論工人、農民、領導幹部,都要一視同仁,詳細診察,不得草率。有時病人情緒急躁,要求過高,也只能耐心說服,體諒病人。但也不能遷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財物,這是起碼的醫德。

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學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這個中醫情結深厚的學府而感到驕傲自豪,我更爲遇到這麼多醫學精湛的中醫老師而欣喜,我將在這片熱土中繼續揮灑激情,爲中醫大的明天,爲中醫學的未來繼續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