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會議上領導講話(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8W

社會工作會議上領導講話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社會工作會議上領導講話(精選5篇)

按照會議安排,下面,我對 20xx年全市社會建設工作情況和 20xx年主要任務進行彙報。

一、去年我市社會建設的基本情況

20xx年,我們緊緊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實現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務和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的奮鬥目標,改革創新,真抓實幹,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南方日報》發佈的《珠三角競爭力20xx年度報告》中,我市在社會治理方面名列第一。

(一)堅持立足現實、統籌推進,系統謀劃社會建設全局

市委市政府把 社會建設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根據我市區域位置、行政架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等實際情況 , 系統謀劃,強力推進社會建設各項工作。

一是積極爭取上級支持。 建華書記、寶成市長、姚康副書記等市領導多次率隊赴省社工委,積極爭取省的指導和支持。去年6 月,我市與省簽訂共建協議,成爲目前全省唯一與省社工委全面共建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的城市。爲推動共建工作的落實,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動員大會,建華書記和寶成市長率領市四套領導班子到各鎮街開展點評和檢查督促工作。

二是建立組織機構。我們及時組建市社工委,調整充實 45 個市直單位成爲市社工委委員單位,加大了工作的統籌力度。各鎮街於去年 6 月底前全部成立了社工委,配齊配強工作隊伍, 推動村和社區設立社會建設工作指導員,搭建起縱向到底的組織保障體系。成立了市社會工作諮詢委員會,組建了民情志願服務隊伍,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三是完善政策體系。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意見》及七個配套文件,明確了全市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同時,制定了有關任務分工方案,明確責任單位和部門分工,確保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出臺了農村綜合改革“1+5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1+X+Y ”、社會組織“1+N ”等系列政策文件,爲全面加強社會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

四是主動先行先試。 探索以社會組織形式成立了東莞社會建設研究院。重點抓好作爲全省第一批社會創新觀察項目的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孵化基地於去年 11 月成爲省社會創新試點項目。加強與省直有關部門的合作,紮實推進省第二、第三批共 7 個社會創新觀察項目。同時,我市也啓動實施了 49 個市級社會創新觀察項目,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了上下聯動、條塊結合,共同推進社會創新的工作格局。

(二)堅持真抓實幹、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體制

我們按照建設“大社會、小政府”和“好社會、強政府”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一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以被確定爲全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試點城市爲契機,大力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截至今年2 月底,全市新增市場主體20904 家,同比增長42.05% ,成爲全省發證最快、同期發證最多的地區。實施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轉移政府事 項296 項,減幅達41.3% 。研究制定政府向社會轉移職能等相關係列政策文件,確保政府職能“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發佈首批市級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向社會組織購買266 項服務,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二是創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 市級部門向13 箇中心鎮和3 個市屬園區下放500 多項事權,增強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村級體制改革,繼續抓好厚街、黃江等鎮的試點工作,穩步推 動政務、村自治事務和村集體經濟“三分離”,全市 已建成36 個社區政務服務中心和45 個市級社區綜合 服務中心示範點。

三是深化社會組織改革。取消社會組織登記註冊前置審批83 項,率先實行異地商會直接登記制度。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 萬元設立社會組織發展扶持專項資金,去年還投入1000萬元開展首屆公益創投活動,全力支持社會組織發展,重點培育行業協會商會、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和樞紐型社會組織。全年新登記社會組織252 家,社會組織總數達到2200 多家。同時, 建立 社會組織聯合監管機制,去年依法註銷和撤銷社會組織72家。引 入第三方社會組織評 估機構,對首批82 家社會組織進行評估,評出 3A 等級以上社會組織42 家。推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全覆蓋,90.3% 的社會組織建立了黨組織。

(三)堅持以民爲本、服務爲先,着力提升羣衆幸福指數

我們突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爲重點,不斷提升羣衆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一是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去年市財政投入205 億元用於民生事業。在全國率先推行“社保卡診療一卡通”,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由戶籍人口、就業人羣向非戶籍、非就業常住人口拓展。推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安排1000 萬元設立民辦學校扶持專項資金,用於鼓勵和扶持民辦學校發展。60.9 萬名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在我市接受義務教育,佔需在我市接受義務教育外來人口子女總數的100% ,其中,14.2 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46.7 萬人在民辦學校就讀。免費爲市民提供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等9 項公共衛生服務。

二是不斷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推動公共資源配置向欠發達鎮村和困難羣體傾斜,去年市財政實現均衡性轉移支付7 億元。實施創業東莞工程,促成1 萬多名失業人員就業,幫扶7000 多名家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加大對殘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幫扶力度,使他們的基本生活權益得到較好的保障。組織實施首屆“南粵幸福活動周”,滿足羣衆自我表現、自我服務和自我娛樂的需要。

三是切實提升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水平。進 一步完善與積分制相協調的配套政策,逐步將異地務工人員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範疇。首次將異地務工人員子女納入醫保範圍,異地務工人員參保人數達到2500 多萬人次。繼續實施“圓夢工程”,去年資助20xx名新生代產業工人接受高等教育。堅持多途徑吸收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參與社會治理。目前,異地務工人員中已分別有1 人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省黨代表和省人大代表,17 人當選市黨代表,5 人擔任市政協委員。

(四)堅持突出重點、攻堅克難,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我們牢固樹立穩定是第一責任的意識,將建設平安東莞作爲“六個東莞”行動之首,優化了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一是深入開展“三打兩建”行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 圍繞“三類問題”突出的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嚴查大案要案、斬斷利益鏈、深挖保護傘,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全市立案查處欺行霸市、製假售假、商業賄賂案件 3萬多宗。我市 被評爲20xx年度全省“三打”專項行動優秀市。

二是全面加強綜治信訪維穩工作。強化源頭治理,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對全市27 項重大事項進行了風險評估。建立健全決策聽證和社會公示等制度,提高決策透明度和公衆參與度。進一步完善糾紛解決機制,全市22 個訴前聯調工作室調解成功各類案件8814 宗。建成“東莞市網上信訪大廳”,在全省率先實現視頻信訪系統覆蓋到鎮街。

三是大力推進平安創建活動。 繼續將治安工作列爲市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之首, 深化 “平安公交”、“平安社區”、“平安校園”等 專項創建活動。 積極開展“四化五警”試點,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 全市“兩搶一盜”案件立案同比下降9.6% , 營造了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

在過去的一年裏,雖然我們在社會建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社會建設工作與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與羣衆期待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例如個別部門對社會建設的思想認識還不到位、改革創新精神欠缺、工作落實力度不夠、區域間存在差距,等等。接下來我們將針對存在的問題,認真加以解決。

二、今年我市社會建設的主要工作任務

20xx年,是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我市實現高水平崛起的關鍵之年,也是共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工作的推進之年。今年全市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全國 “兩會”和視察廣東、胡春華書記東莞調研的重要講話精神爲指引,以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和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爲目標,真抓實幹、攻堅克難,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爲廣東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作出東莞應有的貢獻。

(一)努力辦好羣衆滿意的教育。 擴充一批公益性教育資源,新建若干所公辦幼兒園,做好東莞啓智學校的異地擴建工作。適時提高鎮街公辦國中公用經費標準達到市直屬學校的水平,促進我市教育均衡穩定發展。加強民辦學校規範化建設,爭取年內民辦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比例達65% ,總數達160 所。穩步推進免費中職教育,加快職業教育轉型發展,調整各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科結構,推動辦學方向與我市產業需求更加緊密地結合。進一步提高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能力和發展水平。

(二)推動實現充分就業和更高質量就業。 全面打造“就業援助月”、“就業服務日”、“村民車間”等就業服務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點解決大學畢業生、困難家庭等羣體的就業問題,實現東莞生源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0% 以上,確保對城鄉登記失業人員就業服務率達100% 。抓緊落實就業技能培訓資助制度,做好失業人員的就業技能培訓,着力推廣個人自主參訓提升技能,推動實現就業及穩定就業。加大對自主創業帶動就業的扶持力度,落實創業成功獎勵,加快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爲創業人員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建立健全和諧勞動關係預警機制,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三)完善保障有力的社保體系。 加大新社保卡的發行力度,完善“社保卡診療一卡通”服務平臺,豐富服務平臺上的社保應用、醫療應用、金融應用的服務功能。繼續調整醫保政策,出臺重大疾病及意外傷害醫療保險相關政策。抓緊出臺《東莞市民辦福利機構資助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福利機構。擴建市社會福利中心,將居家養老服務擴大至120 個社區。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養標準,切實保障和改善“底線民生”。

(四)提高羣衆健康水平。 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試點改革,成立市屬公立醫院管理中心,完善績效考評機制,爭取在醫藥分開、破除“以藥養醫”等方面有實質性突破。推進市人民醫院分院等重點工程的建設,發揮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作用,爲市民提供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以國家衛生鎮等創建活動爲抓手,堅持“預防爲主”的工作方針,有效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和重大傳染病流行蔓延。改革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 落實最嚴厲的執法、監管、准入、處罰、問責措施,不斷提高公衆飲食用藥安全保障水平 。

(五)深化社會體制改革。 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和大部門體制改革,鞏固和擴大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協同監管的有效舉措。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試工作,分批出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目錄,逐步建立健全規範化、科學化、法制化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目錄動態調整機制。認真落實農村綜合改革“1+5 ”系列政策文件,繼續擴大村級體制改革試點,科學規劃建設社區政務服務中心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深化社會組織改革,遵照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並重的原則,促進社會組織規範化、專業化發展,全面提升對社會組織的服務和管理水平。改革民生事業體制,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方向,探索推進教育、醫療、文化、體育以及社區服務等領域逐步實現向全體常住人口覆蓋。

(六)推進“平安東莞”建設。 全面啓動“平安東莞”行動計劃,大力推進以基層平安建設活動爲載體的“平安細胞工程”建設,加快推動平安社區創建工作,深化“平安醫院”、“平安校園”、“平安公交”等行業系統平安建設,壯大“平安東莞”志願者隊伍,把“平安東莞”建設工作延伸到每一個社區和單位、家庭,形成“積小安爲大安,以基層平安保全市平安”的良好局面。按照社會化、網絡化、信息化的要求,紮實推進“四化五警”建設,統籌管理村(社區)治安聯防組織,進一步健全基礎防範網、情報信息網、視頻監控網、網絡管控網、打擊整治網、區域協防網等“六張網”,努力構建立體化治安防控網絡。鞏固深化“三打”成果,繼續着力打擊欺行霸市、製假售假等不法行爲。加強虛擬社會管理,重視網絡信息,推進網絡問政,引導網絡輿論,促進網絡虛擬社會健康發展。加強安全生產監管,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一票否決”制度,完善安全生產聯合監管執法機制。

(七)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在總結石龍鎮和信貸行業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深入推進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政府誠信建設,以此帶動企業誠信、個人誠信建設,努力把東莞建設成爲廣東信用建設的先行區。加強對信用服務機構培育、信用信息應用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加快編制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儘快建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依託現有政務網絡,加快公共聯合徵信系統建設,搭建政府內部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和公衆查詢平臺。建立健全部門和行業內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推動實現部門和行業間的聯合獎懲,建立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處處受制的信用監管新格局。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強對公民的誠信守法教育,積極營造重信譽、守信用的良好社會氛圍。

(八)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

切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充分發揮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密切聯繫羣衆的優勢,積極營造民主法治環境。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意見》及七個配套文件。進一步推進我市第二、第三批省社會創新觀察項目的實施,加強對49 個市級社會創新觀察項目的檢查指導和評估,力爭一批社會創新觀察項目能順利上升爲省、市社會創新試點項目。要加強社工隊伍建設,進一步擴大社工隊伍規模,逐步拓寬社工服務領域。加強社會建設的理論學習和研究,進一步強化和提升社工委統籌、協調、決策的能力,要成爲加強社會建設的統籌者、推動者和探索者;加強社工委與委員單位間的聯繫和溝通,形成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鎮街社工委要加強組織建設,配齊配強工作隊伍,認真履行職責,努力爭創更多亮點。

同志們,加強社會建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凝聚共識,堅定信心,真抓實幹,全面加強社會建設, 不斷創新社會管理, 爲“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實現高水平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社會工作會議上領導講話 篇2

各位領導,同志們:

剛纔,張科副市長對 20xx年 全市社會建設工作進行了總結並部署了今年我市的社會建設工作。等一下,建華書記還將作重要講話。 下面,圍繞共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工作, 我講幾點意見。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的目標,去年6 月,省社工委與我市簽訂共建協議,共同推進引領區創建工作。一年多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省社工委的 有力指導下,我們認真履行協議,積極改革創新、爭先進位,在樞紐型組織建設、深化社會組織改革、開展村級體制改革、創新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開展社會建設理論研究等多個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省領導的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去年省社工委在東莞召開首屆廣東省社會建設創新年會,最近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社會工作會議,我市都在大會上作了經驗介紹。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面對行政架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特殊的獨特市情,面對創新社會管理的艱鉅任務,面對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的更高要求,我們的創建之路仍然任重道遠。下來,各級各部門要把共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作爲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的重要組成部分,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以赴、紮實推進,不斷以創建工作的新成效來奠定我市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的堅實基礎。具體來說,要圍繞共建協議,突出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 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

按照“經濟統籌職能上移、社會管理重心下沉”的思路,進一步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築牢社會管理的根基。一要理順基層管理體制。 以爭創國家和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爲目標,全面鋪開農村綜合改革。把握我市作爲全省基層體制改革試點城市的有利時機, 充分利用“建立村組利益平衡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空間轉型”的調研成果,學習借鑑新加坡社區服務管理經驗, 在總結黃江、厚街等鎮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再選擇虎門等6 個鎮街,深入推進村級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推動政務、村自治事務和村集體經濟“三分離”。根據服務地域半徑或服務人口,科學規劃建設社區政務服務中心,使之成爲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設置在村(社區)的服務平臺。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村(社區)工作服務制度,兜底落實政府部門在村(社區)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務。 二要還原基層自治本原。充分發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作爲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基礎平臺作用,充分調動業主委員會和其它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將政府管理與社區自治有效銜接,形成社區居民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三要強化社區服務功能。逐步建立完善“以獎代撥”資助機制,探索建立社區志願服務輪候制度,最大限度地使羣衆服務需求在社區範圍內得到有效滿足。堅持以羣衆需求爲導向 ,設置社區服務項目, 實現從“政府配餐”向“羣衆點菜”轉變,由“爲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

二、着力創新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

不斷完善異地務工人員融入制度設計,努力把“流動的東莞”建設成爲“穩定的東莞”、“和諧的東莞”。一要提供更周全的服務。 健全完善與積分制相協調的配套政策,逐步將在莞的異地務工人員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範疇。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社工、志願者力量,爲異地務工人員提供更加直接到位的社會服務,使我市異地務工人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全省處於領先水平。二要實施更到位的管理。 進一步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全面推廣企業欠薪逃匿風險預警機制,着力 打造工資基本無拖欠市,構建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係。 加強實有人口信息採集管理,完善居住證“一證通”配套制度建設,繼續推行“以證管人、以屋管人、以業管人”模式。引導有條件的異地商會加快建立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利用異地商會的資源和優勢,協助黨委政府更好地服務管理異地務工人員。三要推動更有效的融入。加大對異地務工人員的人文關懷,定期組織開展關愛行動。進一步提高異地務工人員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比例,加大從優秀異地務工人員中錄用公務員和選聘領導幹部的力度。選取 3 —5 個社區開展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參與社區治理試點,在法律法規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實現異地務工人員與戶籍居民民主權利和參與機會的平等化。

三、着力構建樞紐型組織體系

一要探索建立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構建樞紐型組織體系的政策措施,在資金投入等方面爲樞紐型組織發揮樞紐作用提供必要支持。儘快制定樞紐型組織的認定標準,爭取年底前啓動認定工作。二要充分發揮工青婦樞紐性作用。不斷完善工青婦服務功能,積極搭建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志願服務專業化、崗位化和常態化機制,做實做精“心靈驛站”、“莞香花”、“白玉蘭”等服務品牌,聯繫帶動更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建設。三要着力培育一批樞紐型社會組織。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精心選擇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社會組織,加強引導扶持,着力打造成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示範性的樞紐型社會組織。

四 、着力培育規範社會組織

按照黨的提出的關於“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扶持培育和規範管理力度,使我市社會組織在數量上有增加,在質量上有提高。一要進一步優化發展格局。根據省社會建設“ 1+7”政策 文件“每萬人擁有 5 個以上社會組織”的要求,着眼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社會穩定和諧的需要,引導成立更多的工商經濟類、公益慈善類、社會服務類、羣衆生活類社會組織。加快推進行業協會商會“去行政化”、“去壟斷化”,鼓勵更多行業協會商會實現“一業多會”。二要進一步強化培育扶持。認真落實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制度,爲社會組織發展讓渡空間、擴寬舞臺。加快作爲省社會創新試點項目的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繼續開展公益創投活動,管好用好市社會組織發展扶持專項資金,落實社會組織稅收優惠政策,不斷優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三要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健全社會組織聯合監管機制,建立社會組織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加大對社會組織違法違規行爲的查處力度。以省社工委在我市開展社會組織監管工作試點爲契機,探索建立格式化、程序化、規範化的社會組織行爲指引,引導社會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充分發揮市社會組織評估中心作用,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力爭在年底前完成對全市登記滿兩年的行業協會商會、公益慈善類組織和已經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社會組織的評估工作。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實現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全覆蓋,確保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五、着力辦好東莞社會建設研究院

堅持解放思想,敢於突破創新,推動東莞社會建設研究院加快發展。一要完善組織架構。按照民辦非企業單位治理結構要求,充分激發社會組織體制活力,儘快完善研究院組織架構,廣泛吸納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研究院建設。二要健全運行機制。儘快建立一套務實高效的運作機制,積極探索以項目招標、人員培訓、項目合作和有償服務爲主要內容的運營模式,引導支持研究院朝“自籌經費、專業研究、開放運作、成果轉化”的辦院方向發展。三要建立研究聯盟。主動加強與有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聯繫和合作,爭取早日形成東莞社會建設研究聯盟。四要抓好課題研究。高質量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給的實現東莞生產總值與人均收入“兩個翻番”等三個社會建設重點課題的研究,爲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同時,要統籌和指導各鎮街和有關部門開展社會建設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

總之,全市上下要緊緊圍繞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 這一工作目標,統籌兼顧,凝聚合力,以目標引領進度,以督查倒逼落實,以考評檢驗成效,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統一思想。市社工委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和指導、督促作用。各部門、各鎮街要主動作爲、大膽實踐,努力增創更多亮點。社會各界要積極參與、協同推進,爲我市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作出應有的貢獻!

社會工作會議上領導講話 篇3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全國“兩會”和全省社會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 20xx年全市社會建設工作,部署安排今年任務,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振奮精神、真抓實幹,努力開創社會建設新局面,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剛纔,張科同志總結 了20xx年 全市社會建設工作,部署了今年任務,姚康同志就進一步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工作作了部署,大家要認真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省社工委的支持指導下,我市深化在社會複雜多元基礎上實現和諧崛起的思路,紮實推進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特別是在省市共建、系統謀劃、理論研究、體制改革、基層治理、平安建設、民生改善 等方面成效明顯,爲我們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制度和工作基礎。但是,也必須看到,我市社會建設領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政府社會建設職能履行還不到位,社會建設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還有待創新,領導幹部推進社會建設的能力水平還相對薄弱,等等。

黨的明確了社會建設在“五位一體”總佈局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最近召開的全省社會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民生社會、平安社會、公平社會、活力社會、法治社會“五個社會”的要求。根據中央、省的部署,適應新的形勢,市委提出了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的目標,明確了社會建設工作的更高要求。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 與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工作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創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工作成果的鞏固提升。 全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市的決策部署上來,把社會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總佈局中來謀劃,放在爲廣東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多作貢獻的使命責任中來考量,着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爲重點,以完善社會服務爲基礎,以促進公平正義爲導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爲動力,建立健全社會建設和管理體系,推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探索具有時代特徵、廣東特色、東莞特點的社會建設新路子,努力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

一、要夯實物質基礎

經濟建設是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社會建設是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沒有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將變成“空中樓閣”。沒有社會建設,經濟建設也將難以爲繼。因此,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把社會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同規劃、同部署、同考覈、同推進。改革開放 30 多 年,東莞長期保持兩位數經濟增長,創造了經濟發展的“東莞奇蹟”。與此同時,我們享受到了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福利,促進了社會建設的快速發展。但 近幾年來,由於我們加大了結構調整力度,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我市發展速度連續低位徘徊,在全省處於墊底位置,面臨着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 必須看到,如果經濟增長長期“失速”,不能儘快迎來轉型升級的“拐點”,不僅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難以解決,而且社會建設也難以有效推進。 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總量、人均均量和運行質量同步提升,再創轉型發展的新“東莞奇蹟”,即既有增長速度又有發展質量的奇蹟,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要處理好加快發展與調整經濟結構之間的關係,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全力以赴推進“三重”建設,着力打造粵海高端裝備產業園、松山湖大學創新城、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三個增長極,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促進現代服務業提速增效,大力扶持鎮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發展創新型經濟,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努力使經濟發展更多地依靠現代產業帶動,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更多地依靠區域發展協調互動, 進一步“做大蛋糕”、“做優蛋糕”, 爲社會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要強化服務職能

政府的管理能夠調節市場失靈、維護社會秩序,從而促進經濟社會進步;政府的服務能夠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長期以來,政府社會建設職能缺位,管理模式滯後,該管的事沒有管好,不該管的事管得太多,既不利於提供服務,也不利於強化管理。下來,要着 力於強化政府社會建設職能,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等重大關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主動向社會讓渡空間,解決好政府在社會建設中“缺位、越位、錯位”的問題。積極穩妥推進大部門體制改革, 切實抓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試各項工作,鞏固和擴大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成果,積極探索協同監管的有效舉措, 力爭使東莞成爲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程序最簡、效率最高、監管最到位的城市之一。健全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制度,落實向社會組織放權和購買服務目錄,確保政府職能“放得下、轉得出”,社會組織“接得住、管得活”。要在履行好 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職責的同時, 突出提高政府社會管理水平,以平安東莞建設爲抓手,深入推進“四化五警”建設,實施“平安細胞工程”,加大治安防控打擊力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安全感。健全公共安全監管體系,堅決消除影響公共安全的重大隱患。加強矛盾排查化解,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範羣衆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特別是要高度重視羣衆信訪作爲一個地方社會和諧穩定“晴雨表”的作用,繼續推行領導幹部接訪和包案,突出化解信訪積案,依法規範信訪工作,建立信訪聯合接處機制,探索“一站式接待、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的信訪工作模式,提高信訪辦理效率,推進信訪矛盾調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要突出改革創新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繼承和借鑑過去好的經驗做法,但更關鍵的是要創新。要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進一步總結經驗規律、加強實踐探索,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結合東莞實際,要突出抓好兩方面的改革創新。一方面,要深化社會組織改革。推進行業協會商會和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去行政化”、“去壟斷化”改革,抓好市80

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進一步降低登記門檻、簡化註冊程序,引導社會力量成立更多的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和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羣團組織的樞紐功能,推動同類型、同性質、同行業、同領域的社會組織建立樞紐(聯合)型社會組織。健全社會組織聯合監管、優勝劣汰和評估考覈機制,提高社會組織規範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優化基層社會治理結構。以我市作爲全省基層體制改革試點城市爲契機,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羣衆自治機制,加快形成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與自下而上的基層自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結構。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村級體制改革,推動政務、村自治事務和村集體經濟“三分離”。合理規劃建設社區政務服務中心、 社區綜合服務中心, 着力構建科學有效的基層管理服務體系。

四、要堅持民生優先

一個社會重視效率而忽視公平,將導致貧富日益懸殊、社會不滿增加,甚至社會動盪、經濟滯脹。隨着 人民羣衆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更加強烈,一些羣衆有時爲爭得一分公平甚至比爭得幾分利益還要執着。必須 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爲加強社會建設的基本取向和價值追求,逐步構建和完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政策體系、制度安排, 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爲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要 始終關注人民羣衆的意願和需要,不斷滿足人民羣衆的公共服務需 求,確保全體社會成員都能溫飽無憂、體面尊嚴、更有品質地生活。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更多資源投放到基本民生項目上,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推動更高質量的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把經濟發展的實惠裝進羣衆的腰包。實施新一輪“雙到”扶貧,完善長效機制,創新方式方法,提升幫扶質量。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要多幹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貧有所濟、困有所幫、殘有所助、孤有所託、災有所救的社會救助制度,推動普惠型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全員人口管理體系,完善積分制、居住證制度,有效解決異地務工人員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子女入學、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問題,讓在東莞學習、生活、工作的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社會發展成果。

五、要注重道德教化

加強社會建設,既需要法治的強制力量,也需要德治的教化作用。 一方面,要以 法治東莞爲載體,強化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 各級各部門尤其是執法機關,要帶頭遵守法律法規,規範執法行爲,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真正依法調整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爲,維護羣衆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探索建立決策評估和糾錯制度,加大對行政行爲的監督力度。結合普法教育,強化廣大羣衆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引導羣衆理性參與社會管理,理性監督政府,理性表達訴求, 依法解決糾紛 。 另一方面,要以推進文明創建爲抓手,着力解決當前社會領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等問題。 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深入推進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社會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 。 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民衆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實施公民心理健康工程,做好重點人羣心理疏導,引導社會成員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大力推進誠信建設,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營造重信譽、守信用、講信義的良好社會環境。

六、要推動多元共治

社會建設工作是一項基礎性、根本性、長遠性的系統工程。各級各部門要緊緊圍繞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的目標要求,健全“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完善部門工作考覈和督促檢查機制,廣泛動員組織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社會服務管理,充分發揮工青婦“樞紐型”組織和各類經濟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的積極協同功能,大力抓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推行“社工 + 志願者”模式,培育發展社區志願者組織,進一步 發揮人民羣衆參與社會建設的基礎作用, 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要繼續加強與省社工委的共建與合作,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工作指導,繼續落實和完善社會建設“ 1+7 ”政策體系,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府補貼項目等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對基層欠發達鎮村的支持力度,鼓勵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社會建設。要加強政策學習、理論研究、專業培訓、實踐鍛鍊,着力提升各級黨政幹部領導、組織、推動社會建設的能力水平,建設一支既懂經濟建設又懂社會建設的高素質幹部人才隊伍。

同志們,加強新形勢下社會建設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進一步振奮精神,凝聚力量,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努力爭當全省社會建設排頭兵,爲“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實現高水平崛起”構築堅實的社會支撐!

社會工作會議上領導講話 篇4

同志們:

這次全市現代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很重要。剛纔,趙愛武副市長傳達了國務院、省政府現代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了下一階段的職教工作,楊松林局長總結了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情況,這些我都贊同,請大家認真學習領會,並抓好貫徹落實。有關縣區、市級部門和職教學校作了交流發言,講得都很好,聽了以後很受啓發、深受教育。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堅定抓好現代職業教育的定力

近年來,我市職業教育培育了大量技能型人才,爲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剛纔,楊松林局長作了較爲全面的總結,我認爲還有三點應予充分肯定:一是規模效益初步彰顯。全市職業學校達到27所,其中有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6所,國家級中職改革發展示範建設項目學校3所;建有省級重點專業11個、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個、國家緊缺人才培養基地1個。重點職業學校數、重點專業數居全省前列,“集團辦學、特色發展、園區引領”的職教發展模式基本形成。二是辦學活力不斷增強。近三年,我市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高職畢業生就業率穩步提高,共培養各類專業人才3.2萬人,每年勞動力轉移培訓3萬人次以上,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2萬人次以上,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社會歡迎、家長放心、企業滿意,有效改善了我市勞動力結構和素質,爲加快推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三是校企合作不斷深化。全市職業學校與123家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17所職業學校和24家企業合作組建了職業教育集團,開創了校企互利共贏、抱團合作的全新模式。合作方式由短期培訓、企業助學獎學、學生實習實訓等初級階段,逐步向開設專班、特色專業設置、教學生產互動、校企共管共建等領域邁進;合作專業從建築、旅遊、服裝等傳統領域,逐步向電子信息、能源開發利用、生物醫藥等新型領域邁進。

這些成績的取得,經驗在於: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災後重建之前,就把職業教育作爲一項重要產業,列爲市委市政府議事日程;災後重建開始,把職業教育放在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從規劃、資金投入、項目選址來看,市委市政府對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花費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對職業教育將給廣元經濟轉型、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寄予了厚望,因此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支持職業教育。二是各級各部門協調配合。市級各有關部門、縣區部門、鄉鎮(街道辦事處),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心協力,共同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三是職教系統奮發有爲。全市職教系統,從校長到普通教師,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和勞動。在下一步發展職業教育中,我們要認真汲取以上三點基本經驗。在這裏,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並通過你們向全市職業教育戰線的廣大幹部和教職工表示衷心感謝和誠摯問候!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職教事業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總體水平還不高,與國家對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辦職業教育取得的成績、與廣大人民羣衆對職業教育寄予的厚望相比,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現爲“三個不完全適應”:一是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我市同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小康目標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完全適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和專業結構,還不適應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需要,與產業、企業之間還沒有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以就業爲導向、以服務爲宗旨的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還需改善。如,長虹電子科技200萬臺平板電視、081機電產業園等建成投產後,需要電子信息方面的技術工人1000多人,但我市職業院校短期內難以培養出這麼多的人才。二是職業教育的發展與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不完全適應。當前,我市職業教育的服務理念、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還不能滿足靈活多樣的需求。如何做到面向更廣大人民羣衆、面向受教育者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培養一專多能人才,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人才保障。如,目前我市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就業前的技能培訓,有“眼高手低”的現象。三是職業教育的現狀與全面推進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不完全適應。當前,職業教育投入不足,基礎能力不強,優質職教資源短缺,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滯後,全市專任教師1091人,生師比爲35.37:1,“雙師型”教師比例佔30.98%,這些還難以支撐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難以適應建設西部職教基地的長遠發展規劃。

二、進一步認清發展形勢,切實增強抓好現代職業教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從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看,我們必須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從世界範圍來看,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沒有強有力的、適應需要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就沒有經濟的快速增長,也難以增加國際競爭力。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像德國、美國、瑞士、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等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始終把發展職業教育與培訓當作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德國,長期實行現代學徒制度,長期重視職工培訓,政府規定每個工廠都有培訓任務,不僅培訓自己的職工,還對社會開放。全民培訓,這是德國的特色,有人甚至稱德國的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的“祕密武器”。我個人認爲,德國職工的素質,至今還是全世界最好的,技術精湛,一絲不苟。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沿海一些地方在發展職業教育上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從建園開始,就制定了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具體目標和措施,走出了一條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之路,全區一線技術工人中,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佔了56%;青島市政府早些年就提出“抓職教就是抓經濟、抓經濟必須抓職教”,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加強政府的辦學統籌和資源統籌,保證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促進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造就了一批象海爾、海信、澳可瑪等國際知名企業。我們要借鑑國際國內的成功經驗,加強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只有第一線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了,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務,發揮後發優勢,追趕跨越式發展纔有希望。

(二)從同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歷史任務看,我們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黨的作出了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定,省委、省政府要求廣元、巴中等貧困地區,到20xx年也要與全國全省同步小康。去年在達州召開的川東北經濟座談會上,省委王東明書記要求川東北經濟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要有比全省平均水平快的速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提出了“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文旅興市、統籌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要實現這一總體發展思路,不僅需要相當數量的專門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但從目前我市的實際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全市314萬人口中,勞動力有177萬,農村勞動力就有141萬,常年在外務工有80-90萬人,54%的在省外就業(在省外就業的人羣中,50%集中在建築領域)。這些人羣中,僅有大約17%的人經過技能培訓。從“工業強市”來看:工業是廣元經濟的支柱,是加快發展的“第一方略”。但從我市實際情況看,形勢不容樂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工業企業技能型人才約2萬人,佔全市全部工業企業職工總數(約10萬人)的20%左右,缺口約8000人。同時,人才隊伍不夠穩定,煤礦、紡織、電子等行業企業技工年流失率達20%以上。而且,隨着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企業每年需增加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我們要實現“工業強市”的目標,必須從源頭抓起,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素質,加快推進廣元新型工業化進程。從“文旅興市”來看:近年來,廣元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但旅遊人才隊伍建設卻很滯後。一是總量相對不足。目前全市旅遊從業人員總量約爲1.2萬人,全市旅遊專業在校生僅1296人,遠遠不能滿足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供需之間存在較大缺口。二是結構不盡合理。在全市旅遊人才隊伍中,以高中(中專)、國中學歷者爲主,主要集中在賓館飯店和旅行社,導遊業務水平不高,管理不嚴格。經營管理、營銷策劃、創意等方面的人才較爲缺乏,既熟悉歷史和地方文化、又懂現代旅遊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更爲缺乏。三是教育培訓滯後。旅遊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沒有有效整合,各類人才學習深造的機會不多,知識、信息得不到及時補充,導致旅遊人才隊伍的整體能力弱化。廣元要實現“文旅興市”,建成國際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川陝甘結合部旅遊集散中心和四川北部旅遊增長極,沒有一支高素質、競爭力強的旅遊人才隊伍,一切都是空談。從“新型城鎮化”來看:20xx年,我市城鎮化率爲37.8%,比上年提高1.38個百分點,位居全省倒數第六位。到20xx年要達到省上下達的50%的目標,每年至少要提高2個百分點。我市城鎮化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有大約近3萬的農村勞動力要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大家算一算,我們還有多少人要轉移到城鎮來?36萬左右!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不僅要轉變思想觀念,培養生活習慣,還要學習新型技能。今年5月作了一次調查摸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7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2%,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比去年同期增長5.5%,求人倍率爲1.15。這說明,一方面城鎮失業人員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用工需求大於求職者人數;一方面有人無事做,另一方面有事無人做,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有的是學歷上去了,技能沒上去;有的則是既無學歷,又無一技之長。能就業、有收入是他們融入城市的重要前提。要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從根本上說要靠經濟發展,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真正實現“培養一個技工、全家解困脫貧”。從農村發展來看: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以後,在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對經營權進行改革,實行經營權轉讓,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那麼就必須要以職業教育爲支撐,加快培訓現代農民。目前我市還有44萬貧困人口,到20xx年每年需要減貧5萬人以上,我們的扶貧開發,如果不能有效提高貧困人口的就業能力,他們的脫貧致富就無從談起,特別是對低收入羣體來說,一個孩子接受職業教育,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就可以使一個家庭擺脫貧困,真正實現“轉移一個人、致富一家人”。同時,農村人口轉出後,土地、山林等農業資源也轉移出來,可以讓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佔有更多的資源,從而脫貧致富。

(三)從廣元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看,跨越式發展職業教育條件已經具備。交通方面:目前,廣元已成爲連接西南西北的綜合交通樞紐,京昆高速、蘭海高速、廣巴達高速和寶成鐵路、蘭渝鐵路、廣巴達鐵路在廣元境內交匯,全市各縣區均通高速公路和鐵路。廣元機場20xx年建成通航,目前已開通北京、杭州、廣州、深圳、上海五條航線。西安至成都客運專線正加快建設,20xx年底將建成通車。最靠近中國西北內陸腹地、可通江達海的“千里嘉陵第一港”廣元港將於今年底通航,屆時2×500噸輪船可直抵重慶、上海。社會事業方面: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80%,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天立、萬達等優質名校即將建成,大學聯考本科上線穩定在萬人以上,高等教育發展勢頭良好;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共有三甲醫院4所,綜合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本藥物制度全面落實,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切實加強;科技創新取得積極進展;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治安方面: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信訪總量持續下降,去年全市綜治、維穩工作均獲全省一等獎。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兩搶一盜”明顯下降,社會治安持續好轉,人民羣衆對治安的滿意度測評全省第二名。生態方面:廣元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是我國“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溼潤,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363天,居全省前三位;境內植被茂密,物種多樣,森林覆蓋率達54.3%,被譽爲“天然氧吧”和嘉陵江上游的天然生態屏障。這些爲發展職業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增強了吸引力。

三、突出重點難點,推動現代職業教育上臺階、上水平

這次出臺的《意見》,提出了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到20xx年,建設形成與經濟轉型升級相適應、產教融合、多元主體辦學,中高職培養模式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兼顧,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獨具特色優勢、着眼國際國內經濟、滿足市場需求、促進就業服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實現這個目標,重點要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一是要積極構建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職學校要加強與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川北幼專等市內外高職院校的銜接,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考入本、專科高等職業院校比例,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二是要建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向溝通橋樑。推進普通國中、普通高中學生有序分流模式,支持普通高中轉型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積極探索建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的綜合高中。三是要統籌辦好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職業學校都要突出優勢、突出特色,力爭創建1-2個精品、重點專業,實現差異化辦學、品牌辦學。要努力創建一所健康職業技術學院,形成以電子信息、旅遊、健康養生和幼兒國小師資教育爲主的高職院校佈局,大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四是要着力打造西部職教中心。當前,市城區要着力提升雪峯職教園區的辦學水平,同時要規劃建設城北職業教育園區、寶輪職教園區,各縣區也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園區建設,發揮辦學的集羣效益。

(二)大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職業教育體現特色、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一是要深化校企合作。要按照市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見》精神,各職業學校至少與市內5家以上企業合作辦學,市內大中型企業至少聯繫2家以上職業院校,有條件的要與省外大企業合作。二是要深化產教融合。深入探索開展“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培養,通過授權、委託、購買等方式,在培養人才、技術研發、實習實訓基地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三是要建立健全機制。進一步健全校企合作激勵機制和政策保障,全面提升合作層次和合作內涵,實現校企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合作模式。

(三)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一是要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引導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舉辦職業教育,落實民辦與公辦職業院校的同等法律地位,推動公辦和民辦職業教育共同發展。二是要健全企業參與制度。企業是職業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也應該是辦學的重要主體。要建立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的優惠政策,進一步健全政府補貼、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落實教育、財稅、土地、金融等政策,鼓勵企業舉辦職業院校。三是要支持發展職業教育集團。職業教育集團發展,可以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我們要積極借鑑外地的成功做法,制定多元主體共同組建職教集團的支持政策,引導職業院校、規模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等,優化我市職教集團辦學模式,充分發揮職教集團作用。

(四)切實增強職業學校辦學活力。一是要進一步明晰政府、學校和社會的責任。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職業教育規劃、統籌、服務和基本保障上,減少對學校教育教學具體事務的干預,放手讓職業學校幹。二是要推動職業院校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完善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學校內部決策、執行和監督的機制,推動職業院校面向市場、面向社會自主辦學。三是要落實好職教聘請兼職教師有關政策。加強兼職教師管理,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措施,讓更多“能工巧匠”走進學校,努力改善和優化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結構,形成企業兼職教師和學校專職教師合作互補的教師團隊。

四、強化組織領導,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要像重視普通教育那樣重視現代職業教育,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政府在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服務方向、辦學規模、經費投入、基礎建設等方面的決策和領導職責,促進現代職業教育與其它教育協調發展。按照國家、省市要求,各縣(區)要抓緊成立現代職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現代職業教育工作的組織協調,及時研究解決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二)凝聚工作合力。現代職業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有關部門加強配合,密切協作,共同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教育部門要加強對現代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真正做到職教、普教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着力推進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和就業准入工作;發展改革部門要將現代職業教育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在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項目建設等方面予以支持;財政部門要落實多渠道籌集現代職業教育經費的政策,增加對現代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投入。經信部門要致力於推進校企合作,努力在產業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各級農業、旅遊、商務、扶貧、衛計等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各自職責,積極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也要發揮各自的優勢,積極參與和支持現代職業教育工作。

(三)廣泛宣傳引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理解和積極參與,離不開廣大家長和學生的普遍認同,讓社會和學生家長共同支持職教的發展。要大力宣傳“行行出狀元”的人才觀和優秀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蹟,大力倡導尊重人才、尊重技術、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社會風尚。特別要注意發現和培養高技能人才典型,充分發揮他們的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廣大青年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升學和就業,使新的求學觀、擇業觀和成才觀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要加強發展職業教育是企業內在需求、長遠之計的宣傳,引導企業自覺將職業教育培訓作爲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措施,爲企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社會工作會議上領導講話 篇5

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網絡時代,領導的科學決策更加需要高效、快速、全方位、深層次的信息服務。黨委系統信息工作是全社會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處於社會中心的黨的工作,爲其服務的信息工作自然也處於全社會信息化的中心位置。因此,我們必須增強信息的時代意識、效率意識,使我們的工作在爲領導提供高質量信息服務的同時,爲全社會信息化建設起示範和帶頭作用。有關文件及領導講話中提到的信息工作的“三個作用”,即要發揮“耳目作用”、“參謀助手作用”,起到“信息庫和資料室”作用。耳目作用:耳是聽,目是看,耳目作用,就是幫助領導瞭解情況,掌握情況,使領導情況明,見事早。參謀助手作用:參謀重在謀劃,助手重在幫助。信息工作當好參謀助手作用,就是信息工作要通過自己的高質量信息服務,參與決策,輔助決策,參與度高,貼近度好,使領導科學決策有翔實的材料,有可靠的依據。

“信息庫和資料室”作用:我理解就是爲領導思考問題、進行決策提供豐富而又翔實的信息源,提供隨時可查考的信息資料。這個信息資料庫的內容,一要全,二要廣,三要新,四要準。怎樣才能真正發揮三個作用,起到信息庫和資料室的作用?我認爲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加強網絡化、信息化建設。

信息工作的發展需要信息技術作支撐,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提高又推動着信息工作的發展。今年,市委辦公室專門成立市委辦公室系統信息化工作小組,辦公室系統各科室(單位)相應明確專人負責這項工作,從祕書長到駕駛員,每個人都在學習辦公自動化知識,這方面將有新的突破。當前的重點是:一是加快計算機信息網絡建設步伐,儘快實現市直各部門都與市委辦聯網的目標,目前已有30多個部門實現了計算機撥號上網傳輸信息,並建立相應的信息平臺,實現部分信息資源共享。希望大家予以關心、配合、支持,共同把這個網絡建設好、維護好,使這個網絡更健全、更靈便。二是市委辦公室網站正在建立一個網上信息資料庫,提供市情、統計數據和資料,請有關部門屆時積極提供相關資料。利用已形成的網絡信息資源優勢,拓寬信息服務領域。三是進一步加強新的信息技術應用軟件的研究與應用,不斷實現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要引入科學的信息處理和分析方法,如設置檢索功能,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搞好信息綜合開發,提升信息的價值。通過以計算機信息網絡爲主要標誌的信息手段現代化建設,讓信息快速傳遞、高效貯存、快速檢索成爲現實。

從今年起,市委辦公室網站除保證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單位上報信息使用外,辦公室各種內刊均發佈網絡版。信息採用條目、統計積分考覈情況將及時上網發佈,全市各信息直報點可登陸市委辦公室網站查詢。

四、關於信息工作組織管理問題

提高信息工作的組織化程度,提高信息工作水平,爲黨委決策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是黨委系統信息工作的一個長期命題。現在的關鍵要抓落實。要創新組織管理機制,建立健全主任親自抓、分管主任具體抓、以信息科爲主體、其他職能科室相配合的信息工作新機制,辦公室主任是做好信息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主任、信息科長和信息員承擔直接責任。上上下下,都要切實增強信息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明確爲市委提供優質、高效、全面的信息服務,是自己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從而切實提高組織化程度,力求取得實效。

信息網絡的管理和制度的建設,是信息工作組織管理中的重要內容。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目前我市已經建立了“上下貫通、縱橫暢通”的黨委系統信息網絡,設置了專門的信息工作機構,配備了專(兼)職信息工作人員,建立健全了必要的信息工作制度,這個網絡在爲黨委提供信息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由於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出現了機構、人員不穩,制度執行不嚴等情況,直接影響到信息工作的開展。

在當前情況下,一是穩定信息工作機構及隊伍。要重視發揮信息工作職能部門的作用,積極爲信息部門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手段,着力指導信息工作人員提高自身素質。二是進一步拓展信息網絡。黨委系統信息工作量大,涉及面廣,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想及時收集反映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的重要信息,真正發揮報送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必須進一步拓展信息工作聯繫面,建立一個體系更完整、反應更靈敏的信息網絡。從實踐情況看,各地、各部門不僅要重視自上而下的縱向網絡建設,同時要重視橫向網絡建設,縣(市、區)委辦公室要與縣級機關部門建立密切聯繫,市級機關部門要注意發揮業務科室的作用,形成報送信息的整體合力。要重視信息直報點的建設,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網,形成廣覆蓋、少真空的信息網絡,同時建立科學的工作制度和程序,保證信息網絡反應靈敏、採集廣泛、傳遞迅速、服務高效。三是完善制度建設。提高信息工作組織化程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只有不斷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才能不斷適應和滿足信息時代黨委決策對信息的需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