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青年座談會發言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8W

街道座談會怎麼做好發言演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街道青年座談會發言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街道青年座談會發言稿
篇一:街道青年座談會發言稿

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XX年10月我有幸進入xx四中工作,一年多的學習和工作生活,讓我慢慢熟悉了這所美麗的學校,結識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在領導的關心和同事的幫助下,我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學習到不少的知識。在這個物質主義喧囂的時代,靜下心來潛心從教顯得艱難,神聖而清貧的尷尬處境,讓一些同志對職業產生了懷疑,安貧樂道對許多人來說並非易事。我常想與其抱怨生活,不如以積極地心態去面對生活,做個平庸的教師是一生,做個有信仰有追求的教師也是一生,誰甘心平庸呢?今天我在四中工作,分享着四中過去的光榮與成績,但是要把這份光榮和成就傳承下去,就需要我們青年教師去拼搏,去贏取,去創造,爲她掙得更多的榮譽。記得上學期青年教師培訓會上,黃主席和蔣建華老師,分別就自己的成長經歷,爲青年教師做了精彩的發言,他們的報告爲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了一種可借鑑的模式,展現了每一位優秀教師成長的背後,都是一個追求的過程,一個拼搏的過程,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這個學期由於工作的需要,學校安排我接任高二文三班班主任工作,我首先感到的是責任重大,擔心自己經驗不足,搞不好工作,辜負了學校的信任,耽誤了學生的前途。之後領導找我談話幫我分析班級學生的情況,提出很多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鼓勵我要對自己有信心。我想在困難面前不氣餒,在責任面前不迴避,是每一位青年教師都應該做出的選擇,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夠圓滿完成學校安排的各項工作,爲學校的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接班伊始,我找到班級的每一位同學談心,徵求他們對於班級管理的意見,表明自己對於加強班級管理的決心,請班委會起草班級公約,爭取學生對班級管理工作的支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班級在出勤和衛生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曠課,遲到的現象基本消除,班級的衛生狀況大大改善,班風學風也有了好轉。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們班在3月17號,舉行了“感恩主題班會”活動,邀請了藥都活雷鋒張西軍老人,親臨班會現場,在聆聽身邊的先進事蹟後,學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立志要做一個像張老一樣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班會中我還邀請八位家長,在百忙之中參加班會活動,當學生面對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對父母十幾年來的感激之情形成文字,在父母面前大聲讀出來的時候,我看到幾位家長感動得熱淚盈眶,即使是平時習慣不好,學習並不突出的學生,讀出那久違的感謝時,他們的家長也一樣感動地流淚。通過這次班會活動,使學生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班會之後,很多同學精神上變化很大,學習上也更有勁頭。結合學校團委開展的志願者活動,我們班級先後開展了關愛環衛工人,體會勞動的辛苦和光榮志願者活動。開展爲期一年的定額按月資助品學兼優且家庭貧困的我縣耿皇鄉九年級同學王振標每月200元生活費,獻愛心助學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促使學生領會父母的辛勤付出,感受社會真愛,積極回報社會,盡力幫助身邊的困難同學。

儘管這些與我們追求的目標仍有不少差距,但是我們的學生在慢慢進步,作爲班主任我爲他們的進步感到欣慰。有時我在想我們從事的職業是能影響一個學生一輩子大事業,在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我們陪伴他們成長,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厚重的一筆!我們的思想和觀念通過他們影響更多的人,我們其實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我們的職業因而神聖!當然班主任工作也會遇到一些困擾和苦惱,但是困擾也是促使自身成長的外在條件,就像人生要經歷酸甜苦辣一樣。一個教師若沒有從事過班主任工作,就不能很快地成長,同時也是一種缺憾。

相信在學校的關心支持下,在青年教師共同的努力下,我們學校的青年教師,一定會不負所托,不辱使命,爲學校做更多的工作。謝謝。

篇二:街道青年座談會發言稿

我很贊成開這個座談會。對如何做青年工作,對年輕人的特點和想法,乃坤和程-凱同志比我要了解。今後我們會有更好的條件,中國殘聯新一屆團委換屆以及成立青聯,相信會把青年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剛纔26位團員青年的發言,對我們是激勵和教育,讓我深深感到青年同志們的進步。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年有希望,中國就有希望。

就要到“五四”青年節了,我想以青年朋友的身份說說自己的感受。同志們,再過9年,我們就要迎來“五四”運動100週年,XX年後,又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發生在20世紀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建立這兩件事,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對近代人類歷史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想當年,就在我們中國殘聯北池子大街辦公樓的北面,是北大紅樓,“五四”運動從那裏走過,我黨創始人李大釗曾在那裏宣傳革命主張;在南面東華門箭桿衚衕裏,有當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的編輯部所在地。我們的地方正好在“南陳北李”之間。北有李大釗,南有陳獨秀,在上世紀20年代末,兩位革命前輩,一個扮成伙伕,一個扮成賬房先生,祕密相約建立中國共-產-黨。我常告誡自己:沒有前輩的流血犧牲、前赴後繼,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條件,沒有今天的生活。這麼近的距離來感受中國革命先輩的腳步路徑,這種傳統、這種精神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當時《新青年》是同人刊物,不接受外面的稿件,全部是由編輯部的幾個人撰寫,那時候他們非常年輕。當時,陳獨秀作爲主編最讚賞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胡適,一個是魯迅,認爲他們的文章最體現青年的銳氣和新思想。

看我們中國殘聯的歷史,開創時期工作的同志當時也都很年輕。比如樸方同志,1984年初創建基金會時不到40歲。再如海迪同志,1983年被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時28歲。我們殘聯許多老同志來殘聯工作時也是年輕人啊,正因爲他們的努力,經過這20年、30年,我們的事業纔有了今天的局面。我想起的一件事,基層一位老理事長退休後,他把殘聯成立以來當地有關殘疾人事業的剪報全部整理出來,並根據自己的經歷編了一本書。他把書稿寄給我,希望能寫個序。我於是請了老理事長郭建模同志幫忙。後來建模同志寫了一段,沒等寫完,在當年5月2日因病突然去世了。寶貴的草稿上留了三行字,大概內容是:這位同志是殘疾人事業的有心人,他的心是百分之百用在了殘疾人事業上。

半年後,書的作者又反覆做我工作:新憲同志,這個事由你開始幫,可惜沒能完成,請你幫助把這個序接下去。我感到實在不可推辭,於是續寫了後面這一段話:“是非經過不知難。多少同志爲理想追求過、奮鬥過,他們都是新中國的建設者,殘疾人事業的開拓者,人道主義的忠實踐行者,他們與事業一同走來,事業因他們有今天。這些老同志雖離工作崗位多年,仍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繼續關注着事業的發展,冀望殘疾兄弟姐妹能早日進入小康大同。這難以釋懷的情愫,是留給青年殘疾人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樸方同志多次不同場合動情地說,以後這個事業就由你們扛下去,這句話就是對大家說的。

我想,在座的包括整個殘聯繫統的年輕同志,你們不一定“從一而終”,將來還可能到新的崗位、新的領域,人才是流動的,但有一條,中國殘聯確實是鍛鍊成長可遇不可求的地方。我們團委的工作是做得很好的,能團結大家,有號召力,有創新精神。我們的直屬單位45歲以下年輕人有1300多人,佔系統總人數的55%,其中共青團員近600人。這支隊伍朝氣蓬勃,奮發有爲,是我們殘疾人事業未來的希望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