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校合作工作會講話稿(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W

市校合作工作講話稿 篇1

同志們:

市校合作工作會講話稿(精選3篇)

按照會議安排,下面我就如何切實做好全市市校合作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總結成績,正視問題,切實增強做好市校合作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20xx年6月,市委市政府高規格啓動實施了“黃岡 ? 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計劃”。 一年半以來, 各級政府和市直各有關部門結合實際, 積極探索, 主動作爲,取得了較爲明顯的成效。

(一)大學生創業就業如火如荼。 建成市縣兩級創業孵化基地10個,入駐創業企業294家,吸引創業就業大學生5000多名。 市人社局高標準完成黃岡創業中心的提檔升級,依託大學生創業俱樂部積極開展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創業氛圍。市校合作辦會同團市委等部門成功舉辦了首屆大別山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創新創業高峯對話,打響了黃岡“創天下”品牌。 紅安縣投資2500萬元開工興建了“紅安大學生創業佰昌孵化基地”及其配套設施。蘄春電商孵化園實行零門檻入駐,政府提供三年“三免”優惠政策,切實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英山縣建成大學生電子商務孵化園,可同時孵化100個創業團隊。

(二)大學生實習實訓全面推進。 各地結合實際,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實習實訓後勤保障基地,全年接收實習實訓大學生1.6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成功開展了新一輪高校宣傳推介活動,組織了18場省內高校推介,對接了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同濟等5所省外重點高校。華農高校工作站創新實習實訓模式,組織學生到團風百容水產開展專業實習,成效顯著。黃梅縣加大實習實訓後勤保障力度,爲大學生開通實習實訓公交路線,報銷一次往返交通路費。麻城市鼓勵和支持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依託省內外高校,建設了一批專業優勢突出、產業特色鮮明、配套設施完善的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

(三)科技成果轉化和科研平臺延伸成效初現。 今年新簽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2個,新簽約科研平臺36個,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9家,新認證39家。 市科技局通過項目引導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行星傳動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建科研平臺,開展非圓齒輪傳動系統五項技術攻關,使公司高端行星減速器成功替代了歐美產品。武穴市着力實施“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以合作開發項目爲載體,拓寬校企合作廣度,廣濟藥業與華中科技大學聯合開發的《核黃素第三代菌種工業化工藝研究》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產量世界排名第六,市場佔有率連年保持全國第一。團風縣以問題導向尋求聯姻,根據本地產業結構,進行對口聯繫,尋求適合本地發展的技術平臺,鴻路鋼構針對高層鋼結構建築施工難問題專程拜訪中國工程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聶建國,尋求建立院士工作站,幫助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四)人才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各地相繼出臺優惠政策,爲引進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市委組織部和市房管局研究出臺了《黃岡市區人才公寓管理辦法(試行)》,配套了第一期132套人才公寓。羅田建成了36套人才公寓,配備了彩電、沙發、牀、電腦桌等生活設施。浠水縣通過成立“浠水人才交流協會”、“浠水縣海歸人才創業協會”、“浠水縣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爲各級各類人才提供交流平臺。

(五)高校農產品直供成果豐碩。 市農業局會同市校合作辦成功組織首屆黃岡·武漢高校農產品產銷洽談會,並與黃州區積極配合, 加強優質稻、無公害蔬菜等11個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完善物流配送 ,增加品種和數量, 擴大了農產品直供高校的覆蓋面,已覆蓋武漢地區55萬大學生。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在市校合作推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大學生實習實訓方面, 少數地方爲了完成任務,單純追求數量,未充分考慮本地產業發展需求,對報名學生缺乏有效的篩選手段,接收的大學生文科多、工科少,大三多、大四少;行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不到位,提供的實習崗位與專業不對口,機關事業單位多、企業少。少數高校聯絡工作站集中在暑期組織學生實習實訓,後勤保障和崗位供給壓力大,客觀上影響了實習實訓質量。部分縣(市、區)後勤保障基地建設滯後,個別地方甚至把實習實訓大學生集中在賓館住宿,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創業就業方面, 在政策上, 我市出臺的扶持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與武漢襄陽咸寧等地相比沒有優勢。雖然 各縣(市、區)均已建成大學生創業孵化器,但大部分孵化器入駐率不到50%,且多是已經在本地創業的大學生; 在創業團隊招引上,部分地方沒有充分考慮本地產業發展需求,項目普遍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流通服務業,成長性高的團隊不多 。在孵化器的管理上,現有的孵化器以政府運營爲主,缺少專業的管理團隊,難以有效地爲入駐團隊提供企業融資、市場推廣和企業成長等方面的增值服務。尚未形成完整的孵化鏈條,沒有建成加速器等配套設施,難以滿足部分初創企業的廠房需求,項目落地難。引進到黃岡就業的大學生,大部分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在企業就業的大學生數量少、學歷層次不高。機關事業單位空出崗位的招錄與市校合作銜接不夠,與市校合作政策匹配不到位。

科研平臺延伸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 目前已簽約的科研平臺數量不少,但實際作用發揮不明顯,少數地方和單位沒有真正將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後續跟進上做的不夠,導致一部分已簽約平臺流於形式。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我市在資金扶持、落地門檻和人才保障方面缺乏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同時本地部分企業對科技成果轉化認同性不高,認爲風險過大,導致有的項目還只是投資意向,有的還在洽談和跟蹤對接中,落戶建設的不多。

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 僅僅停留在與高校有聯繫,與專家有聯繫,與某某人才有聯繫,到底怎樣立足本地實際,充分發揮人才智力優勢,缺少深層次的研究,缺少過硬的措施。

高校農產品直供方面, 雖然與衆多高校簽訂直供協議,但覆蓋面不廣、品種不多;已有的46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缺乏有效的市場運作機制,真正走向市場、形成規模、產生效益的不多。

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 從主觀上講,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

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熱、用人單位冷;上面熱、下面冷;成員單位熱、非成員單位冷;人才增量熱、人才存量冷的“四熱四冷”現象。少數地方和單位還存在被動應付甚至牴觸情緒,認爲市校合作是政府強加的工作,難以在短期內出成績。部分單位存 在急功近利思想,上報的統計數據不實,水分比較大。作爲市場主體的企業,本應成爲大學生實習實訓、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科研平臺的主陣地,但部分企業對此認識不夠。二是體制機制不健全。在市級層面,市政府設立了市校合作專項資金,成立了市校合作辦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但在縣(市、區)層面,大多縣(市、區)政府沒有成立專門機構,在部門成立機構的,缺乏明細的工 作職責,各自爲戰,難以形成統一推進的合力,同時在大學生實習實訓和購房租房補貼、創業幫扶、後勤保障基地建設方面缺乏資金支持。 從客觀上講, 黃岡屬於欠發達地區,工業基礎薄弱、產業鏈條不完善,與高校在科研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承接載體。這些問題,在新的一年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努力加以解決。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牢牢把握做好市校合作工作的主動權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市校合作提質增效的突破之年,教育部已確定今年暑假在我市召開全國高校實踐育人現場會,做好今年的市校合作工作,意義重大。20xx年市校合作的總體要求是:圍繞“雙強雙興”發展戰略,按照“聚集人才、創新科技”的總要求,堅持和完善“一園八基地”載體模式,深入開展大學生實習實訓、大學生創業就業、人才引進、科研平臺延伸和科技成果轉化、農副產品直供等工作,努力將市校合作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加快黃岡轉型升級步伐,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 大學生實習實訓要在提質上下功夫。 大學生實習實訓是市校合作的基礎,要進一步鞏固提高。建好大學生實習實訓後勤保障基地,市直要將老衛校基地改造建成省級示範基地,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一個標準化的獨立運行的後勤保障基地。建好實習實訓示範點,市直重點建設政法、金融、財稅、企業、社區等行業性實習實訓基地,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至少建成1個行業實習實訓基地和10個標準化的大學生專業實習實訓示範點,確保全年吸引120xx 名大學生到黃岡實習實訓。提升實習實訓質量,在實習實訓時間安排上要科學合理,避免暑期扎堆;在實習實訓崗位安排上要由機關爲主轉向以企事業單位爲主,做到人崗相適,對口安排;在實習實訓的服務管理上,要落實輔導員制度,做好檔案記錄和實習實訓鑑定。改革宣傳推介模式,改革市直、縣市區大規模集中赴高校宣傳推介的方式,採取創業大學生報告會、黃梅戲創業匯演等方式,增強宣傳推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到在高校宣傳推介的制度化、常態化。落實補貼政策,市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鼓勵大學實習實訓的政策,各縣市區必須保證政令暢通,每月500元的實習實訓生活補貼必須按時足額發放。

(二) 大學生創業就業要在增量上下功夫。 大學生創業就業是市校合作的重點,要進一步突出增量。建好大學生創業孵化器,市直創業中心大學生孵化器要提檔升級爭創國家級孵化器,老衛校基地要全面改造,建成省級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各縣市區要加快推進,按照至少能容納50個創業團隊的標準建設改造好新的孵化器。積極引進創業團隊,要結合本地產業基礎,探索採取市場化的手段,瞄準高科技性、高成長性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提升檔次,提升質量,市直新引進100個以上,每個縣市區新引進10個以上,帶動大學生創業就業6000人。加強創業指導,成立創業大學生協會、黃岡天使會等創業行業協會,建立創業導師制度,經常性的組織開展創業培訓活動,做到“周有沙龍,旬有論壇,月有路演”,全年開展各類創業活動不少於100場次。完善扶持政策,優化創業項目工商登記和落地政策,運作好珞珈梧桐、黃岡約瑟、高投天使三支基金,成立大學生創業專項基金,爲創業大學生提供免擔保貸款,初步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大學生勇於創業的機制。

(三)科研平臺延伸和科技成果轉化要在落地上下功夫。 科研平臺延伸和科技成果轉化是市校合作的主攻方向,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整合各方面資源,推動高校科技資源向現實生產力快速轉化,加快我市轉型升級步伐。搭好對接平臺,堅持“全鏈條、全要素、全社會”的工作思路,建立和完善“發現—評價—培育—推進”的工作機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搭建高校技術成果與本地信息的供需對接、發佈與交流平臺。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研平臺,開展協同創新,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項目,全市新簽約延伸30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各縣市區新引進並實際運行科研延伸平臺不少於2個,實現全市70%以上的規模企業與高校開展合作。加快新興產業引進落戶,新引進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5個以上,市直重點做好光谷聯合、烽火科技等簽約項目的開工建設,華科工研院、地大工研院、中科開物產業園等項目後續跟進,落戶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的高科技項目3個以上;各縣市區結合產業需求,重點引進一批帶動企業轉型升級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項目1個以上,壯大骨幹企業羣體。

(四)人才引進要在實效上下功夫。 人才是我市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市校合作的重要目的。落實好人才引進政策,要建好用好人才公寓,市直要加快完成人才公寓第一期132套裝修,按政策落實入住人員,同時着手啓動第二期人才公寓建設;各縣市區要按照每年新增50套的要求搞好人才公寓的建設,已建成的要按要求做好入住管理。要按照《關於鼓勵支持大學生到黃岡實習實訓和創業就業的意見》等政策要求,落實好生活津貼、落戶與住房保障等政策。做好高層次人才引進,市直重點對接“千百人計劃”、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50人以上,建設好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園,利用人才引進帶動高端科技項目落戶5個以上;各縣市區要履行好服務職能,爲企業與高校專家教授合作搭建好平臺,加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做好“綠色通道”招考工作,今後市直和各縣市區事業單位空缺的編制,一律從實習實訓大學生中進行招考。

(五)農副產品直供要在擴面上下功夫。 農產品直供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有着直接的推動作用,要進一步擴大規模,打造特色。提高農產品基地建設水平,大力發展標準化的農業產業化基地,加強質量監管,逐步提高生產水平和品牌實力。市區重點建設5000畝無公害蔬菜供應基地,各縣市區也要積極作爲,配套建設一個20xx畝以上的蔬菜直供基地。培育一批重點直供企業,支持黃州春陽蔬菜合作社、團風東坡糧油、麻城兆至蔬菜合作社建成區域供應中心,逐步擴大供應武漢高校的數量和規模,形成帶動示範效應。擴大高校農產品直供覆蓋範圍,力爭實現武漢地區高校全覆蓋,供應師生80萬人以上,在提升供應規模的同時,提升質量,打造和培育品牌特色,要推進黃岡特色優質農產品特別是地標產品進高校食堂,以規模效應帶動黃岡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加強領導,改革創新,努力提高做好市校合作工作的實效性

一要提高認識。 實踐證明,市校合作深度契合了高校對接地方的需要和黃岡跨越發展的需要,開展市校合作的決策是科學的、方向是正確的、“一園八基地”建設的模式是可行的、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說,推進市校合作是踐行“雙強雙興”的 有效載體,是事關黃岡打基礎、管長遠的一項極具戰略意義的事業。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在奮發有爲中主動作爲,共同推進市校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要加強領導。 各地各部門要把市校合作當成一把手工程來抓,站在全局的高度,強力推進市校合作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要將市校合作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明確一名縣級領導分管,並在政府辦成立專門的組織協調常設機構,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市直各部門要立足本單位職能職責,深入推進市校合作, 明確一名班子成員分管,安排具體科室承擔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門要明確工作目標,落實責任分工,做足經費保障,爭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資源,形成推進工作的強大合力。

三要嚴格考覈。 20xx年,市校合作考覈督辦將由市直向所有縣(市)區延伸,市校合作將作爲縣(市)區領導班子考覈的重要內容。 市校合作辦要會同市委考覈辦制定操作性強、針對性強的考覈方案, 進一步提大學聯考覈權重。設立市校合作專項獎勵資金,對引進高質量創業團隊、提供項目信息、對市校合作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縣(市)區予以不同層次的獎勵;對工作完成不力的要建立相應的懲處機制。將市校合作納入市政府政務督查的重要內容,堅持“一月一督辦、一季一通報、半年一結賬、全年結總賬”,確保市校合作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四要改革創新。 找準市校合作工作中的重點難點,以問題爲導向,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提質擴面的制約因素,解決具體困難,推動市校合作上檔次,出實效。各地要結合實際,優化大學生實習實訓政策,創新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和吸引高新技術項目落戶的政策。創新高校合作模式,對省外重點高校,着力與高校在大學生實習實訓、創業就業、科研項目和平臺引進等方面開展實質性的合作,只要對黃岡經濟社會發展有利的,成熟一項合作一項,不盲目謀求與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提高合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探索運用市場化的手段,招引實習實訓大學生和創業團隊,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各縣(市、區)要結合各自的產業特點及人才需求,自主對接高校科研院所,打造一縣一特色,一縣一品牌。

五要加強宣傳。 多領域宣傳市校合作成果,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傳統媒體全方位對市校合作工作動態、成果進行宣傳和展示;通過微信、微博、微電影等新興媒體在網絡上主動發聲,提高社會關注度,在全省乃至全國擴大黃岡市校合作影響力,樹立起黃岡市校合作的品牌;做好重大會議、重大活動期間宣傳工作,促使全市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形成共同推進市校合作的良好氛圍。

市校合作工作會講話稿 篇2

各位領導,同志們:

在 “ ” 開局之年,麗水市黨政代表團由書記、市長帶領,專程到浙大進行洽談、指導,共同謀劃新一輪全面合作思路,充分體現了麗水市對浙大的信任和支持。我和楊校長代表校黨委、行政對麗水市黨政代表團蒞臨指導表示熱烈的歡迎!

剛纔天寧同志代表市校雙方彙報了五年來的合作情況,有數字、有內容,成效明顯。我校掛職幹部作了很好的發言,我感到市校合作是一條很好的發展之路、成才之路,校地合作的很多成功經驗值得我們進一步總結、發揚和深化。建林同志的發言充分體現了對浙大的深入瞭解。我真切地感受到,浙大和龍泉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未來合作期盼也非常強烈。子躍書記和永康市長剛剛履任,就來浙大,這充分說明麗水很重視和浙大的合作。剛纔子躍書記作了重要講話,在肯定合作的基礎上,也提出了四點希望和要求,浙大方面一定要深刻領會,抓好有關任務的落實。過去張曦書記、楊衛校長,子辰書記都多次到過麗水,麗水對於浙大而言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相信我們下一步的合作,一定會達到新高度,涌現新舉措,形成新突破,作出新貢獻。

浙江大學與麗水市結緣於學校西遷辦學,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學校在龍泉創辦分校達 7 年之久,與麗水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市校雙方在科技、人才領域的合作也由來已久,從 20xx 年簽訂科技合作協議, 20xx 年實施人才合作工程至 20xx 年簽署市校全面合作協議,我們合作的層次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效果進一步顯現。特別在 “ ” 期間,市校合作重大平臺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雙方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龍泉)、生態文明建設(遂昌)、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五金汽配、食用菌)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應。服務麗水市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成爲浙大師生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生動實踐,成爲反哺第二故鄉的自覺行動。下面,我就進一步深化雙方合作談三點意見:

一、科學謀劃,進一步提升合作層次

浙江大學與麗水的合作之所以能夠取得積極成效,不僅在於雙方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更在於始終堅持高標定位,重謀劃、求雙贏、務實效。下一階段,市校合作要想進一步提升層次,必須在凝練重大方向上狠下功夫,使合作更加體現雙方的戰略意志,更加有利於發揮雙方的資源稟賦。 “ ”對浙江大學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以及麗水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言,都是十分關鍵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發展的任務都很艱鉅。浙大 “ ” 規劃和年度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重點任務,現在正在組織抓落實。麗水作爲一個欠發達區域,面臨着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具體到當前,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過去十多年來,歷任省委書記都很重視麗水市的發展,通過組織山海合作,使得浙江省中西部的發展速度超過北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超過其他相對發達地區, 而且發展的質量也在逐步提高。而作爲對麗水的支持,浙大一定會盡到責任和義務,麗水市作爲浙大重點合作伙伴的地位不會改變,請書記、市長,以及在座的各位放心。

未來,市校雙方一是要着力圍繞麗水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兩個方面的戰略需要,加強工作對接,特別是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有針對性地加強合作,既要全面合作,又要突出重點。二是要圍繞麗水急需的共性關鍵技術開展攻關,力爭取得一批具有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開展前瞻性部署,推動市校雙方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開展更深度的合作。要努力將區域創新上升爲具有全局影響的成果,幫助爭取國家、省部重大項目落戶麗水,增強市校合作顯示度。

二、突出重點,進一步夯實合作基礎

服務麗水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幫助提升麗水市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能僅僅是項目合作或人才交流,必須着眼於增強當地的核心競爭優勢,着眼於更長遠的發展。對於下一階段的合作,我們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重點、提升層次、講求實效。 一要深化合作平臺建設和載體建設, 以平臺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匯聚創新人才、促進項目落地和成果轉化。要進一步圍繞麗水的產業發展要求,主動設計合作大平臺;要在生態產業、先進製造業、生物醫藥等領域,進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二要繼續推進人才領域的合作, 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人才。 “ ” 期間,市校雙方在幹部雙向掛職交流、農業(工業)首席專家制度等人才方面探索出了很好的合作模式,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下一步要在鞏固人才合作機制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合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麗水產業發展緊缺人才的需求搭建培訓平臺,通過科研合作、實習實踐、掛職鍛鍊等多種方式發動更多人才到麗水市就業創業,影響和帶動其他高校與麗水的合作,爲麗水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 三是要積極打造特色示範區, 進一步突出與龍泉市、慶元縣、遂昌縣等地的合作特色,集中資源打造若干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區(點),增強科技輻射的集成度和影響力。要大力推進產學合作體系建設。 四是創建新型產業孵化和中介服務體系, 充分發揮雙方已經建立的浙江大學麗水技術轉移中心、浙西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技術人才服務平臺作用,積極探索與企業共建研發平臺,抓好共性關鍵技術的源頭創新和就地轉化產業化,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麗水落地生根。

三、加強協調,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

下一階段,市校雙方要積極根據合作協議要求,全面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完善長效機制建設,不斷推動形成市校合作工作合力。 一是進一步健全溝通機制, 充分發揮市校全面合作領導小組的協調領導作用,發揮各專門工作小組成員單位的積極性,健全常態化的市校會晤機制,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同時,建立多層次、多層面的互訪交流機制,學校各有關部門要與麗水市有關單位做好對接,加強互動,充分體現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 二是要進一步梳理校內政策, 支持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和掛職鍛鍊,激勵科研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各個院系,特別是各位教授、專家、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三是要分解落實工作任務, 市校合作各項工作要逐項制訂推進進度表,明確責任單位。地方合作處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和資源整合功能,及時解決合作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管理、加強協調、加強督查,以 “ 做一事、成一事 ” 的積極態度真心實意地爲麗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各位領導、同志們,浙大和麗水市校合作基礎好、工作實、潛力大,希望雙方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聚力量,努力把合作不斷推向新的更高水平,共同開創市校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堅信,只要雙方共同努力、攜手奮進,一定能在麗水這塊創業創新的熱土續寫新的發展篇章,爲 “ 山上浙江” 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最後,衷心感謝麗水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對浙江大學各項事業的關心與支持,祝願麗水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更大成就!

謝謝大家!

市校合作工作會講話稿 篇3

同志們:

今天,在以“千年古道、錦繡江山”著稱的江山市,我們非常高興地迎來了工業大學的各位領導、專家,大家會聚一堂,召開市校全面合作第四次工作會議,共商合作、齊謀發展。堅持每年一度通過會議形式研究商討市校合作事宜,已成爲雙方深化合作的一個重要載體。剛纔,大家通過多媒體瞭解回顧了20xx年以來市校全面合作的主要成果,大黨委組織部和市委組織部分別代表市校全面合作協調委員會辦公室彙報了過去一年雙方的合作情況,對做好今年的項目合作進行了部署,雙方還就縣院合作情況作了交流發言。書記對雙方几年來的合作給予高度評價,並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我完全贊同。這次會議內容豐富,效果很好,雙方進一步形成了共識,加強了合作。

一、充分肯定市校開展全面合作以來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市堅持高起點、跨越式發展的理念,立足實際,發揮後發優勢,致力於實現速度與效益同步提升、工業與生態互促雙贏、經濟與民生和諧推進,經濟社會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突出體現在:一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連續6年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產總值從20xx年的1940美元到20xx年達4050美元,只用了3年時間。特別是在去年金融危機衝擊的嚴峻形勢下,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1%,增幅首次位居全省第一。二是結構明顯優化,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氟硅新材料、太陽能光伏、空氣動力機械、電子信息等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已成爲主要支撐。氟硅新材料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爲國家氟硅新材料產業基地。光伏產業是目前國內產業鏈最爲完善的地區之一,也是首個光伏產業基地,產業集羣已初具規模,近五年年均增長40%以上。空氣動力和掘進裝備製造產業已經佔有全國60%以上市場。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也取得明顯成效,鋼鐵龍頭企業成爲全國循環經濟典型。造紙產業完成從低檔紙向高檔特種紙的轉型,全國市場佔有率達20%以上,利潤年遞增20%以上。已被列爲省特色產業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一批企業在國內乃至國際同行中處於一流或領先地位,企業家首次入選“十大風雲浙商”行列。在空氣動力裝備、太陽能發電硅片、氟硅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設備製造上已經開始從“簡單製造”向“複雜製造”轉變,從國際產業價值鏈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推進。三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經濟生態實現雙贏。在工業連續6年遞增30%以上的情況下,去年全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出境水水質全部達標;大氣質量二級以上優良水平天數從20xx年的339天,提高到去年的358天;20xx年成爲全省首個、全國爲數不多的全市域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四是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去年社會發展水平首次進入全省中等水平地區行列,發展速度超過全省平均速度。民生滿意度首次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高出全省1.4個百分點。居民安全感滿意度連續4年位居全省前列。我市創新農村基層服務管理建立民情檔案、深化民情溝通、實行爲民辦事全程服務的“三民工程”制度,最近得到同志的批示肯定。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關心支持,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也離不開大等高校院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從與大建立全面合作關係以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合作不斷深化,合作成果不斷體現,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格局進一步形成。特別是20xx年,雙方在經濟形勢嚴峻、發展環境多變的情況下,緊密協作,攜手闖關,把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作爲雙方合作的重中之重,市校全面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爲克服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回顧這幾年的全面合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合作的廣度不斷擴大。市校雙方自建立合作關係以來,一直致力於開展全面性、廣泛性的合作,不僅突出產學研合作這個重點,還協調推進人才培養、智力服務、民生建設等方面的合作;不僅突出市校層面的合作,還注重擴展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縣院合作,進一步形成了多內容、多層次、多方位的全面合作格局,市校合作成果的惠及範圍更廣更寬。特別是去年以來,雙方積極拓寬工作思路,既圍繞企業技術研發合作實施了50多個項目,又圍繞項目包裝和工業設計爲企業爭取到了200多萬元的科技經費支持;既圍繞學院專升本抓好師資力量培養,幫助學院成功實現了升本目標,又圍繞四省邊際職教中心建設,加強職業技術學院、中專、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綜合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幫助中專成功申報了國家級綜合實訓基地;既注重經濟領域的交流合作,又注重社會事業領域的交流合作。6個縣(市、區)與大相關學院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爲基層對接共享高校院所優勢資源提供了寬廣平臺。

二是合作的深度不斷延伸。在具體合作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思路放寬、視野放大、項目做深,做到項目徵集橫向到邊、項目落實縱向到底,不斷延伸合作的深度,確保合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幾年來,雙方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框架不斷完善,合作內容也逐步向縱深發展,既注重實施一批區域性、宏觀性、基礎性的研究類項目,又注重實施一批關鍵性、急需性、應用性的工科類項目。尤其在去年經濟發展形勢非常困難的背景下,市校雙方重點圍繞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建立企業與高校合作的“綠色通道”,發揮大技術轉移中心的“科技堡壘”作用,選派年富力強的博士到中心掛職工作,深入企業徵集技術難題,幫助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大支持的江山化工有限公司博士後工作站課題研究也取得了成功,企業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雙方堅持把合作延伸到農村基層,有針對性地選派大規劃專家到縣鄉基層服務,合作舉辦新農村規劃培訓班、科技鄉鎮長培訓班,爲當地新農村的規劃實施和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支持。組織開展大學生“走近新農村”、“三下鄉”、“希望之光”等社會實踐活動,採取多種形式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民培養提供智力服務。

三是合作的力度不斷加大。針對市校合作領域越來越寬泛、工作任務越來越重的實際,雙方堅持加大工作力度,從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工作機制和項目機制入手,不斷增強領導力量和工作力量,爲市校合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組織領導保障。僅去年以來,市校雙方黨政領導就進行了多次的對接協商,就深化項目合作事宜開展深入研究。市委組織部積極履行牽頭協調職責,會同市級相關部門加強與大及相關學院的項目對接,促成了一批項目的落實。市校雙方繼續加強人才互派和培養工作,大連續兩年選派青年科技人才到縣(市、區)部門掛職,加大對基層科技工作的幫扶力度,並多次舉辦市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和企業經營管理專業培訓班。同時,雙方還建立了定期反饋制度,保持日常交流和信息暢通,採取多種方式對項目實施情況開展督查通報,及時協商解決項目落實中的具體問題,確保項目實施取得了成果。

市校全面合作的深化推進,已成爲我市構建具有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爲我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藉此機會,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工業大學及所有關心支持市校合作工作的領導、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深化市校全面合作

當前,已進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要完成市委、市政府的既定目標和任務,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起點、跨越式、可持續發展,關鍵還是要強化科技人才要素的有力支撐。在近幾年的實踐中我們深切體會到,搭建產、學、研、政合作平臺,通過開放借力共織智囊、依託產業優勢招才引智,是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實有效途徑。我們要認真總結過去幾年雙方合作的成功經驗,統籌謀劃好新的一年合作領域、合作重點及合作項目。今天的會上雙方已就20xx年合作排出了一批項目,會後要抓緊啓動實施,把各項合作任務落到實處。具體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要緊緊圍繞提升科技創新力深化合作。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市科技創新有了長足進步,但總體上看,科技創新平臺不多、科技投入不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還不高。能否在這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事關經濟發展方式的成功轉型,事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工業大學是綜合性的省部共建重點大學,是省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開發基地,可以說是人才薈萃、智力集中。開展與大的全面合作爲我市全方位接受高校人才智力的輻射搭建了通道。我們要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積極挖掘資源,藉助大的人才和智力優勢,努力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現代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合作上取得新突破。要通過合作,加快構建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引進大的先進設備和高新技術,促進工業企業技術的改造提升。要鼓勵和支持本地企業與大開展科研合作,組織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合作共建研發中心、實驗室或中試基地等創新載體。進一步發揮好大技術轉移中心的作用,加強企業科研項目的指導,做到每年都有一批科技成果在衢轉化實施。

二要緊緊圍繞提升文化軟實力深化合作。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不但要求提升區域經濟硬實力,也要求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是歷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南孔文化、圍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我們一直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爲尋求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支點,納入新型城市化建設規劃,培育區域特色文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提升文化軟實力不僅要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資源,還要充分藉助外部力量。大具有人文研究方面的特長和先進文化理念的優勢,可以依託市校合作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上進行深入研究,圍繞南孔文化、棋子文化、生態文化等特色文化開展項目合作,豐富文化內涵和文化產業體系。要藉助人文大講壇、高級論壇等平臺,適時邀請大專家來衢講學,宣揚文化新知識、新理念。要合作舉辦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活動,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團到基層送文化,豐富基層文化,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三要緊緊圍繞提升人才競爭力深化合作。以產業高端化爲戰略導向的發展方式轉變,迫切需要高端人才要素的強力支撐。深化市校全面合作,要切實把人才培養作爲戰略性任務加以落實,積極創新人才合作培養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承接大培養人才的先進理念、基本模式和有效途徑,帶動和促進本土人才資源的開發。要把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高層次人才、創新型人才上,借大之力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要有計劃地選派一批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大參加脫產學習或集中培訓,提高科研攻關能力。不僅要大力培養經濟型、管理型、技術型人才,還要大力培養適應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複合型人才。要結合“四個一百”政策,着力引進大的專家或技術落戶,通過引進專家智力來衢創業創新,培養科技人才。

與大具有深厚淵源,開展全面合作是雙方共同的願望。各級各部門要把市校合作列入黨政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做到思想重視、措施有力、落實到位。市校合作各成員單位要進一步增強主動性,加強雙方的交流和溝通,不斷提高項目合作的水平。堅持完善各項協作機制,開展定期會商,加強項目信息共享,確保合作項目實施一批、成功一批。在此也衷心希望大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的發展,給予我們更多的指導與幫助。

同志們,在新的發展階段,深化市校全面合作意義重大,前景廣闊。讓我們以更加真誠的態度、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務實的作風,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推動市校全面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效、邁上新臺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