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糉葉香的演講稿(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8W

端午糉葉香的演講稿 篇1

老師和學生

端午糉葉香的演講稿(精選3篇)

端午節,門口放滿了艾,香香滿滿,吃糉子,灑白酒,把龍舟下水。這些都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但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規模入侵,人不再在意流傳了幾千年的保守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等節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問端午節是否不再以“鍾”命名。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笑聲中時,據可靠消息稱,“一個亞洲國家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端午節爲其文化遺產,並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人只有驚訝和尷尬,這不僅是一個保守節日的得與失,也少了幾個慶祝。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保守的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個保守的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有着20年曆史的保守節日即將成爲另一個國家

不用說,這麼多年來,保守的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綠餃子,元宵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就更不用說了

端午糉葉香的演講稿 篇2

親愛的小朋友們以及家長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在這歡樂美好的日子裏,家長們帶着殷切期望和節日的問候,同我們歡聚一堂,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今天,我們送去了花團錦簇、芳香四溢的六一兒童節,伴着蘆葦葉陣陣清香,我們迎來了端午節。

那麼大家知道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嗎?

要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兒童並不是生活的很快樂,不像我們在座的小朋友一樣有父母的愛護,爺爺奶奶的關心,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關懷。他們需要的幫助可能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需要一套學習用品,重新回到學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許他們從小被迫離開了父母,他們尋求幫助渴望回到父母身邊;也許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需要我們捐出愛心。所以,請在座的小朋友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尊老愛幼,珍惜現在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那麼,有哪位小朋友可以告訴我,你們六一節都做了些什麼呀好的,說的非常好,看來小朋友們都讀過了一個歡快的六一節。

接下來啊,我想問問,大家有誰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沒錯,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看PPT)可是有誰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好的,我們先來看個短片。大家說剛纔的短片好不好看?有哪位小朋友可以告訴我短片在說什麼呢?從短片可以知道,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

在很久以前,中國分成了許多國家,屈原爺爺是楚國人。他很有學問,本領很大,人們都非常尊重他。當時有個強大的秦國要攻打楚國。屈原爺爺熱愛自己的國家,他建議國王派兵抗秦國。可是,楚王只知道吃喝玩樂,根本不問國家大事,也不聽屈原爺爺的勸告,還把他趕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後來,楚國被秦國打敗了。屈原爺爺非常氣憤,他不願意落到敵人手裏做亡國奴,就在五月五日這天投進了汩羅江。

人們爲了救屈原爺爺,就划着小船到江裏去找他,還把米放在竹筒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去傷害屈原爺爺。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叫做“端午節”。每年這一天,人們就組織許多活動來紀念,把劃小船改成劃龍船,進行賽龍船活動,竹筒子盛米改成用竹葉包糉子。小朋友都知道了嗎?

不過,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說法,稱端午節是惡日,因爲農曆五月初五正值炎炎夏日,各種疾病比較容易滋生,人們爲了驅邪避惡就喝雄黃酒、掛菖蒲和艾草來求平安保健康。

可是到了今天,人們更關注的是端午節可以包糉子。小朋友們你們家裏都有沒有包糉子呢?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可以告訴大家你家包的是什麼餡的嗎?你會不會包呢?

端午糉葉香的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爲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