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精選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6W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

1.共情的方式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精選8篇)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跟我們成人一樣需要理解。因此,表達我們對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看電視的實例爲例,如果我們不是強行制止孩子看電視,而是先表達我們對他迫切想看動畫片的這種心情的理解,那麼事情就不會那麼糟糕了。“媽媽知道,你特別想看完這個動畫片再吃飯對不對?這麼好看的動畫片,錯過了真是太可惜了。不過,飯菜涼了,吃了肚子會痛的,肚子痛是不是也很難受呀?再說,看動畫片時間太長了,眼睛壞了,以後想看都看不了哦!你看,像媽媽這樣,如果我看不見,我就找不到我家寶寶了。我家寶寶在這邊吧?不對,我摸到的是沙發!在這邊吧?還不對,我摸到的是茶几!天啦,如果看不見,那太可怕了!呀,可別把我們的眼睛看壞了,趕緊吃飯去吧!”給他一個臺階下,他自己也許就會放棄看電視,自動跑去吃飯去了。

2.順勢誘導的方式

孩子是最現實的,他只關注他當下正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如果強心阻止他,他就會很難別過勁兒來。當我們的要求跟孩子的慾望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相對比較柔性的方式順着他的期望走一走,然後再幫助他轉彎。比如孩子特別喜歡吃糖,見到糖就邁不開步,這時候強行搶下他手中的糖果可能就會讓他哭鬧不休,最終不可收拾。不如干脆就把糖剝了給他,並且順着他的想法來說說這個事:“吃吧吃吧,糖多甜,多好吃啊!吃了糖,牙就壞了,然後我們就要去醫院看醫生,醫生呢,就會拿一把大鉗子,使勁地把我們的牙拔掉,哇,天啦,拔牙可痛了。你還記得那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嗎?鱷魚去拔牙的時候是不是嚇壞了?”

3.體驗自然後果的方式

沒有比親身體驗更能說服孩子的了。很多時候,我們把不能做某個事情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的了,可孩子還是不聽。這時候,過多的說教是毫無意義的,不如干脆停止說教。他想要那麼做,沒有關係,只要沒有危險,讓他自己去體驗一下這麼做的後果好了。比如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不好好吃飯,逼着他吃是沒有用的,這時候,我們不妨問問他,確認一下他是否真的不想吃了,如果他確實不想吃了,那就什麼都不要說了,徵詢過他的意見之後,直接把飯菜撤了,並且兩餐之間一定什麼都不要給他吃,堅持等到下一頓再吃。當然,下一頓吃飯的時間可以比平時略微提前一點。孩子餓一頓兩頓,不會餓出毛病來的。一旦他體驗到捱餓的感覺,以後吃飯,他就不會邊吃邊玩,或者隨便吃幾口,等着兩餐之間吃零食了。

4.靈活變通的方式

同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能找到很多別的方式來變通處理,不一定非要一根筋地堅持到底。換一種方式,孩子一直對抗的行爲可能就會被消除,甚至還可能非常癡迷地愛上這種方式。於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無需“戰爭”就可以和平過渡了。比如,孩子推着他的小汽車到處跑,甚至把小汽車開到餐桌上去了,結果把餐桌上裝了調料的小碗打翻了,弄得滿手都是調料。媽媽想要他去洗手,可他就是不肯去,非要堅持開小汽車玩。如果媽媽強制他,他肯定不高興,不如就換一種方式,讓他乖乖巧巧去洗手:“帶着你的小汽車去洗手吧!看看你的小汽車能不能在水池裏浮起來好不好?”這麼一說,孩子肯定會對媽媽的這個提議感興趣,於是,爲了滿足他的好奇心,他就會跑去洗手,在水池裏玩他的小汽車,而媽媽也無需呵斥他,就可以很順利地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2

1.溝通沒有祕訣,父母必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溝通方式。

2.要學會傾聽。

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

3 要創造機會交談。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恰當的機會。青少年不喜歡預約的談話。

4 討論相互間的差異。如果相互間的差異比較大,一時難以協調,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關心和期望,耐心地進行解釋,從而使差異限定在一定範圍內,而不至於演變成一場衝突。

5 避免過度反應

對孩子言行的反應過於激烈往往導致爭吵,使交談無法繼續.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勵和獎賞。如果孩子和父母談話時受到批評,他會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獎勵而是懲罰,這將傷害他繼續與父母直接交流的積極性。

6 討論對孩子們來說重要的事情,父母不必假裝對孩子們的事情感興趣,但是必須對他們感情和觀點表示尊重。因此,經常與孩子討論他們的事情是必要的。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3

1、愛你的父母,也相信,他們愛你勝過你愛他們!是真正打心裏去愛,除了他們,再也不會有人對你有毫無保留、不求回報的愛了,真的沒有了!

愛他們,並且學會表達你的愛!

2、不管他們說的對不對,讓他們說吧,他們習慣了說教,也喜歡有人傾聽,你只不過是聽聽而已,又沒什麼損失?在大家都心平氣和的時候,你再試着去說:“爸/媽,我仔細聽了你說的,你說的確實沒錯,不過,我也有別的一些想法,我們討論一下看看行不行?”,可以強調一下,我已經是大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並且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之類的。

總之,不要跟他們爭吵,不要諷刺,不要傷害,更不要打架!

3、在父母處於情緒化的情況下,停止話題,不要去激怒他們,等過幾天他們氣消了,買點小禮物,或者回去給他們做頓飯,再坐下來好好聊聊。。。可以跟他們聊人生,問問他們“人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你年輕時候有過什麼夢想?”“如果回到20xx年前,你最想做什麼?”,“覺得什麼時候最幸福?”“最遺憾的事是什麼?”等等,然後,你會發現,原來,你並不是那麼瞭解你的父母!趁這個時候,你跟他們說,你的夢想是什麼,你想做什麼,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以後不後悔.......一定要多溝通!心與心,坦誠相見!

4、多回家看看他們,其實,他們需要的不是多少錢,多麼好的生活,而是兒女的陪伴!哪怕不說話,就那麼看看孩子們,爸媽也會感到滿足!至少每週打一個電話,隨便講講什麼,問問現狀,說說自己的生活,讓他們放心!

別讓他們太孤獨!

5、在父母需要幫助的時候,第一時間來到他們身邊!你要知道,當生你養你的兩個人都走了之後,真的再也沒有那麼愛你的人了!請珍惜,切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爸媽一輩子,真的很不容易,感恩與愛,從行動做起!

要知道,沒有不能溝通的人,只有不願溝通的心!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4

1、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在學會傾聽孩子的同時,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

2、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夥伴鬧彆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爲: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說:“沒關係的,要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說,而是一個人憋在心裏了。如果父母改成說:“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3、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幼兒,孩子在家裏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裏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麼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4、和孩子密切相處,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溝通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媽媽們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密切觀察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瞭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惱的問題,然後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和父母交談的興趣,促進親子關係。

5、及時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

6、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資質和潛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良好的發展,那麼現在開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來爲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停止逼迫孩子進行一些活動。瞭解來自於觀察,例如:孩子對音樂聲特別敏感,聽到音樂聲就特別興奮,平時能模仿不同的聲音,對音階的掌握很準確,喜歡各種樂器,那麼表明你的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很大潛能,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讓他參加音樂類的學習。

7、回答時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因爲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願。孩子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他們細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黃,那麼你可能扼殺了孩子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上。家長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認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運用生搬硬套理論解說或成人化口語,儘量採用擬人化或童話式的方法給孩子講解,符合孩子“泛靈”的特點。

8、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語氣

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馬上給我……”、“你怎麼那麼笨……”、“我不允許……”、“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也許你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說出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說的多了,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家長再說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還讓孩子感到厭惡。因此,當你很生氣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去和孩子進行交談,因爲人生氣的時候是會失去理智的,不要讓不理智的情緒控制住你的語言

9、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爲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時一些囉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運用得當。

10、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與孩子對談的題材,大部分是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等,都可以成爲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當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5

1 .認清影響與父母溝通的原因是學會與父母溝通的前提。導致與父母難以溝通的原因,既有父母方面的,也有自身方面的。因此,不能一味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而應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積極與父母交流和溝通。

2 .學會與父母溝通,應把方法技巧與尊重理解結合起來。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地講求方法、技巧,而缺乏對父母的尊重理解,溝通是不會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尊重理解父母,是與父母平等溝通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體諒父母爲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才能消除“逆反心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當然,尊重理解父母並不是說事事順從父母,更不是無條件地盲從,在與父母交流時要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

3.要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

( 1 )理解父母。一是要明白,天下父母都愛自己的子女,對子女的“嘮叨”正是對子女疼愛的表現,子女要體諒他們方式上的不當;二是要理解父母也有煩惱,也需要傾訴和得到安慰。

( 2 )尊重父母。子女在與父母交談時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和分寸,要尊重父母的個性,尊重父母對自己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3 )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請參見上期《迴音壁》欄目的內容)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6

“我”式句:這是一種以第一人稱“我”開頭的句子。在不攻擊對方的情況下,僅表達說話人的情緒、喜好、需求或結論。例如,家長可以用目光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我非常生氣,我不喜歡看到玩具弄得哪兒都是,我需要你幫我一起收拾好。”然後拉起孩子的手,帶着他一起收拾。雖然前文中我們說過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但同時家長自己如何表達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行爲將會是乖乖順從還是輕蔑視之。

“你”式句:用“你”開頭的句子,通常帶有攻擊性,使傾聽者馬上進入防禦狀態。例如,朝孩子(在另一個屋子裏)大罵:“你這個邋遢鬼!怎麼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擱在地上!快點出來,否則……”這樣火冒三丈的態度通常換不來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辭更激烈,還有可能起副作用,讓孩子大哭大鬧。這種“你”式句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說出來”:鼓勵孩子用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採用踢打、尖叫、扔東西或咬人等方式來發泄。我們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採取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姐姐搶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氣吧!”

擁抱:在孩子身後從腋下將其環抱,溫柔地限制他的舉動。這樣的姿勢可以讓你近距離接觸孩子,在他耳邊用話語安撫,以防止過激的踢打、揮拳等行爲。

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範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爲。這是作爲家長最有說服力的教育。還要注意:重要的不僅僅是說了什麼,還有怎麼說;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聽我們說的,孩子可能更樂於效仿我們做的。你就看吧,孩子總會出其不意地讓我們知道,他們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召開家庭會議:可以是計劃好的或臨時決定的家庭會議,目的是消除隔閡或重新建立親子聯繫。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確認哪些是正確的行爲,分配家務,制定時間表或者計劃其他特殊事情。

家庭會議能夠讓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孩子和父母應該攜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規律的家庭會議可以消除積攢的誤解與煩惱。

我們建議大家採用家庭會議的方式處理家中成員的情感、需求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就一個問題發表看法,同時也傾聽他人的問題。大家要將處理意見或評價寫下來,對這些意見先不予置評,等到所有意見都記錄完,再由家長逐條朗讀,之後讓大家討論。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擁有否決權,對於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議可以直接否決。比如孩子說:“讓我妹妹搬出咱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說:“我們知道妹妹經常把你房間裏的東西弄壞,你也很生氣。”然後再加上一句:“可是我們太愛你妹妹了,不能讓她和奶奶住啊,那樣我們會想她的。換一種解決方法吧,你還有什麼建議?”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7

“我”式句:這是一種以第一人稱“我”開頭的句子。在不攻擊對方的情況下,僅表達說話人的情緒、喜好、需求或結論。例如,家長可以用目光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我非常生氣,我不喜歡看到玩具弄得哪兒都是,我需要你幫我一起收拾好。”然後拉起孩子的手,帶着他一起收拾。雖然前文中我們說過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但同時家長自己如何表達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行爲將會是乖乖順從還是輕蔑視之。

“你”式句:用“你”開頭的句子,通常帶有攻擊性,使傾聽者馬上進入防禦狀態。例如,朝孩子(在另一個屋子裏)大罵:“你這個邋遢鬼!怎麼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擱在地上!快點出來,否則……”這樣火冒三丈的態度通常換不來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辭更激烈,還有可能起副作用,讓孩子大哭大鬧。這種“你”式句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說出來”:鼓勵孩子用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採用踢打、尖叫、扔東西或咬人等方式來發泄。我們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採取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姐姐搶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氣吧!”

擁抱:在孩子身後從腋下將其環抱,溫柔地限制他的舉動。這樣的姿勢可以讓你近距離接觸孩子,在他耳邊用話語安撫,以防止過激的踢打、揮拳等行爲。

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範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爲。這是作爲家長最有說服力的教育。還要注意:重要的不僅僅是說了什麼,還有怎麼說;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聽我們說的,孩子可能更樂於效仿我們做的。你就看吧,孩子總會出其不意地讓我們知道,他們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召開家庭會議:可以是計劃好的或臨時決定的家庭會議,目的是消除隔閡或重新建立親子聯繫。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確認哪些是正確的行爲,分配家務,制定時間表或者計劃其他特殊事情。

家庭會議能夠讓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孩子和父母應該攜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規律的家庭會議可以消除積攢的誤解與煩惱。

我們建議大家採用家庭會議的方式處理家中成員的情感、需求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就一個問題發表看法,同時也傾聽他人的問題。大家要將處理意見或評價寫下來,對這些意見先不予置評,等到所有意見都記錄完,再由家長逐條朗讀,之後讓大家討論。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擁有否決權,對於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議可以直接否決。比如孩子說:“讓我妹妹搬出咱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說:“我們知道妹妹經常把你房間裏的東西弄壞,你也很生氣。”然後再加上一句:“可是我們太愛你妹妹了,不能讓她和奶奶住啊,那樣我們會想她的。換一種解決方法吧,你還有什麼建議?”

家庭會議也可以用來制訂一些共享歡樂家庭時光的計劃,比如一次長途或短途旅行,去野餐或者開派對。也可以在家庭會議上討論如何給親友準備生日禮物(比如全家動手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手工大蛋糕),還可以談談怎麼慶祝即將到來的假期。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會給整件事情增添許多樂趣。

最後,在家庭會議上,我們也可以當衆表揚某個家庭成員。鼓勵大家一起分享周圍發生的事情,哪怕是最小的孩子也能想出讓他高興的事兒。你可以用一道大家最喜歡的甜點來結束會議,或者擊掌,亦或其他能讓全家人開心的方式。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8

(1) 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併爲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爲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 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她)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3) 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她)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她)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她)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她)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爲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4)學會設計啓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爲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很貧乏。所以作爲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5) 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爲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爲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6)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溝通的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爲他最親近的人。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7) 充分認識人格類型

作爲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類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談心內容和交流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