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技巧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8K
一般而言,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大多從出口起步,而後是海外新建企業,最後纔是海外併購。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今後將主要圍繞資源和品牌展開。可以說,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生正逢時,這將是一個戰略階段行動,而不是偶爾爲之的短期行爲。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技巧

成本與收益算好了嗎?

企業海外併購中,成本主要來自三方面:準備成本、購買成本和整合成本。準備成本和購買成本在實際操作中較易掌握。目前絕大部分實施併購的企業也都非常關注購買成本的高低,認爲這是決定併購與否的核心因素。但多數時候,併購的準備成本、購買成本看起來很低,實際上總成本卻很高。併購失敗的諸多案例中,主要還是由於對併購後的整合成本準備不足。整合成本也稱併購協調成本,指併購企業爲使被併購企業按計劃啓動、發展生產所需的各項投資。由於兩家企業原業務經營、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等方面都還存在顯著的差異,要成爲一家企業,就必須進行整合,實現一體化運作

另外,退出成本和機會成本也需要考慮。企業併購擴張出現失敗後必須退出,或當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發生了不利變化,就需要部分或全部解除併購。一般來說,併購力度越大,發生退出時的成本可能就越高。當然退出成本並不一定發生,但企業應該考慮在併購策略中,並做出合適的安排或調整。機會成本則指企業爲完成併購活動所發生的各項支出,尤其是資本性支出相對於其它投資和收益而言的利益放棄。

從收益角度算賬,企業併購動機就來源於追求資本最大增值和減少競爭的壓力。橫向併購有利於降低競爭成本,形成規模經濟;縱向併購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協同效益;而混合併購能有效降低進入新行業的障礙,獲得競爭優勢。這些正是全球範圍內企業併購興盛不衰的主要原因。這樣併購就有:

1. 規模經濟收益。它可以使企業通過併購,獲得所需要的產權及資產,實行一體化經營,達到生產規模經濟和管理規模經濟。生產規模經濟是指對生產資本進行補充和調整,達到規模化生產,並保持整體產業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在各分廠實現單一化生產,達到專業化要求;管理規模經濟則主要表現在管理費用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分攤,使單位產品的管理費用大大減少。

2. 合理避稅的收益。稅法中,不同類型的收益所徵收的稅率是不同的。因此企業可以利用稅法中虧損遞延條款來獲得合理避稅的收益。如果企業在一年中出現了嚴重虧損,或者企業連續幾年不盈利,企業擁有相當數量的累計虧損時,這家企業可以考慮成爲被併購對象;或者該企業考慮併購盈利企業,以充分利用它在納稅方面的優勢。

3. 尋找機會和分散風險的收益。在跨行業併購中,主要目的不在於追求高收益,而是尋求投資新領域和未來的發展空間,同時分散經營單一產品的風險。這種跨行業併購一定要以成功的專業化爲基礎,不可盲目多元化經營。

4. 獲取融資渠道的收益。一些公司之所以併購上市公司或金融企業,主要在於爲自己尋求一條比較方便的融資渠道,“買殼上市”就是這種方式。非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收購已掛牌上市的公司,再以反向收購的方法注入自己的有關業務和資產,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優勢企業通過“買殼上市”則可以利用“殼”企業的配股和增發新股較爲便利地募集資金。

企業併購並非一併就靈,根據凱尼公司的調查:在以往的合併中,約有70%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約有50%合併後利潤下降。只有全面正確地對企業併購的成本和效益進行分析,併購才能成功。盲目併購只會使企業背上沉重的負擔。

注重方法與技巧了嗎?

1.宣傳和遊說。在中海油競購優尼科中,中國企業第一次嘗試了在美國主流媒體上進行宣傳的做法,闡釋了中海油是出於商業目的而非政治需求。雖然它們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但已經具備了開拓意義。如果中海油早一年將自己介紹給美國人,結果是否會不一樣呢?

遊說則主要是針對西方國家的國會、參議院這些可能要對收購進行審批的機構。中國美國商會主席伊莫瑞建議:“中國企業赴美併購時,必須把院外遊說當作一項重要功課準備才行。”最近,美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批評不斷,爲了讓美國給予中國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放寬對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並糾正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錯誤做法,中國駐美大使館就專門聘請了阿肯·蓋姆公司和公共戰略公司這兩家在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有深厚人脈的著名遊說公司,取得了不錯的遊說效果。中國企業也可以學習在華盛頓多如牛毛的遊說公司中挑選適合自己的公司。

2.策略聯盟。在進行一次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競購案時,如果單槍匹馬衝殺過去,不會被以爲是白衣騎士,而更像是一個威脅。因此,尋找競購夥伴,形成策略聯盟,纔是改變這個局面的最佳方式。如:在資金方面,除了可以引入海外的投資機構——無論私募基金還是國外政府投資機構——以增加資金來源、改善公司治理結構,事實上,還可以做長期的戰略安排。如:先投資成爲海外私募基金的股東,然後通過這些私募基金進行海外收購,這就可減少被收購方國家輿論的敵意,也可以進行一系列財務融資。此外,策略合作伙伴甚至可以超越國家概念。如:不久前爲降低經濟增長中的石油消費成本,印度和中國的國有石油企業就表示:將聯手在世界範圍收購資產;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前不久也表示:可以考慮推薦新加坡優秀的企業和中國企業一道,在東歐等有潛力的市場進行聯合收購。

3.處理好母子公司的關係。如果是一家國企,經常會遇到一個疑問:你是一家企業還是一個政府機構?這就需要儘可能地將收購的實體和母公司區分開來。讓對方瞭解,這是一次純粹的商業活動。如:當中石油把目標對準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時,它們先是組建了一個合資公司,由中石油注資25億美元,母公司貢獻資產。這樣,合資企業今後將承擔迄今主要由母公司承擔的收購業務,這就會給予中石油更大的發言權,並使交易更爲透明;同時,政府的持續介入保留了國家出資的正當渠道,可避免如中海油競購蒙上的“玩弄花招”的指責。

4.換股。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企業在收購前的融資問題不大,可以通過貸款、增發股票等各種方式籌措到一大筆資金。但是華爾街歷來相信,真正高明的交易是不用花費一分現金的,進行換股是西方企業併購常用的方式。而且,使用越多的現金,美國企業就越懷疑你的錢是不是來源合理。中國企業顯然受到國內資本市場與海外資本市場未接軌的影響,而無法進行直接換股。這就意味着,如果想進行國際收購,有必要提早到海外上市。即使是需要現金交易,最好也是部分現金加部分股份,這樣能在財務風險中把損失減低。

5.補救辦法:合資。如果收購過程中阻力過大而無法繼續,中國企業不妨換一種方式,先與美國企業合資,然後待時機成熟再收購合資方的股份,從而達到最終收購目的。相較於突如其來的併購,合資無疑能減少輿論、政治方面的壓力,也能讓被收購方有心理緩衝期。尤其是對後者的管理層以及工會或者勞工組織,合資都不會立刻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陳華)

來源:慧聰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