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流失人才的五類企業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7W
就整個企業人才非正常流動的調查分析和綜合比較看,成爲社會熱點、關注焦點的人才頻繁“跳槽”問題,更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類企業———

容易流失人才的五類企業

眼下,許多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流失和留不住人才的現象,包括那些發展看好、環境優越、誠信度高、機制靈活、守法經營的企業有時也未能倖免。但是,就整個企業人才非正常流動的調查分析和綜合比較看,成爲社會熱點、關注焦點的人才頻繁“跳槽”問題,更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五類企業”:

“家族式”企業職權有限

在民營企業中沿襲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業,從外面聘用的經營管理者往往都幹得不是很長。其主要原因,是做老闆的擺不正當法人代表的位置。有的企業老闆甚至自己聘任的總經理需配什麼樣的祕書或助理,都必須由自己指定,企業裏許多人都是老闆的同鄉、親友,遇到本應屬於受聘總經理全權決策、負責處理的事,也總是直接找老闆,總經理和其他高層人員形同虛設。老闆所需要的不是獨立負責意識強、能挑重任、敢抓敢管的優秀企業經營管理者,而是自己的“鐵哥們”,特別是關鍵崗位上的人事安排更是要安插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心腹”。

由於老闆指手畫腳的干擾和約束太多,事事要聽老闆使喚,樣樣要看老闆臉色,導致這些受聘的職業經營管理者根本沒有在職權範圍內的決策權和處置權,沒有對自己員工的僱用、加薪、降職、解聘的控制權。用一位在一家兄弟倆控股的生物醫藥製品公司僅做了半年執行總裁的經營管理者的話說,就是“在毫無安全感和成就感的情況下只好走人,如果不離去,自己就會變爲失去職業經理本質的人。”

“官商化”企業幹着太累

在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國企普遍都加大了推行經營管理者職業化、市場化的工作力度,依靠市場配置引入了大批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但是,就客觀情況而言,不少名義上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因爲產權關係尚未理順,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完善,公司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權責不清的現象仍較突出,存在着明顯的官辦特點和官商習氣,造成權責交叉混亂,決策程序繁雜,人際關係複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資產的經營管理者不得不把“商場”當“官場”,幹什麼事情都得左右逢源,處理什麼問題都得小心翼翼,長年累月對付大大小小的“婆婆”,從早到晚協調各種各樣的關係,僅三天兩頭應付沒完沒了的檢查和會議,就搞得焦頭爛額、疲憊不堪,哪裏還抽得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周密考慮如何爲企業賺錢做事,抓企業的發展大計?

一些優秀的國企老總之所以在年富力強、正幹事業的時候提出辭職,突然離去,另擇高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覺得某些國企的管理體制、組織制度和經營方式的改革不落實、不到位,幹起來太累了,精神受壓抑,與其忙死累活白費勁、不落好,不如換個單位、換種活法,或許還能實實在在地做些事情。

“大鍋飯”企業勤懶不分

據對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抽樣調查結果,在全國16萬多戶各種類型的國有企業中,已實行年薪制的企業經營者每月收入水平5000元以上者佔8.1%,3000元至5000元的佔15.4%,3000元以下者佔54.7%。這種狀況與經營者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明顯不對稱,與經營的資產規模和效益不掛鉤。

一位曾在某省國有重點骨幹企業擔任產品開發部經理的名牌大學生,能力很強,也很敬業,爲企業賺了大錢,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管理人才,可他的年薪不足6萬元,年終獎勵也是象徵性的。即便如此,主管領導還經常提醒他“越是企業效益好了,越是要發揚‘奉獻'精神,作爲企業領導與員工收入差距不宜太大,工資獎金稍高點就行了,不要在報酬方面過於計較,免得別人說閒話。”如此體諒和關懷弄得他哭笑不得。給高素質人才低價位回報,時間一長難以體現人才的實際價值。果然,這位很有作爲的開發部經理幹了兩年時間,無奈作出“跳槽”的選擇,另謀高就,到了一家願出30萬元年薪的外資公司。

“高消費”企業亂點鴛鴦

成都市一位人才市場負責人對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今年4月舉行的一次人才招聘會上,一家生產通用零配件產品的企業,並不屬於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企業,本來最需要的是精通搞技改、繪圖紙、做模具絕技的高級技師和擅長“車、鉗、銑、刨”絕活的高級技工,而在招聘人才時,大幅廣告上卻偏偏把無學士、碩士學位以上的人才拒之門外,好不容易招到手的高學歷人才又派不上大用場,淨幹些寫寫算算、跑跑顛顛的瑣事。當時去了6個有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不久他們發現在這裏幹純粹是浪費自己的專業特長,消磨自己的知識才華,到8月底已經走掉了5人,包括3名研究生全走了,最短的只呆了1個月,最長的也不過4個月。企業老闆原以爲多花幾個錢聘些高層次人才,用“花瓶”提升企業形象,擡高產品身價,最終事與願違。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有的企業被當今時代的人才爭奪風暴大潮颳得暈頭轉向,自覺不自覺地走進人才“高消費”的誤區,陷入人才“身價戰”的旋渦,以至出現“亂點鴛鴦譜”的錯位和尷尬。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盲目重學歷、輕能力的不正確人才工作導向,真是害人不淺。

“發歪財”企業幹着心虛

自去年以來,隨着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不斷深入,各地都對假冒僞劣產品進行了大規模的集中嚴厲整治。在淨化市場環境的過程中,對那些從事非法經營、仿製名牌生產的企業不啻是沉重打擊。面對重拳打假的高壓態勢,搞歪門邪道的企業“挖”人才的橄欖枝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一方面許多人才不辭而別,另一方面許多人才望而卻步。

四川省有一位搞了20多年皮革加工專業的高級工程師,一些無名氣鄉鎮小皮鞋廠老闆開出誘人的高薪聘他,在他了解到老闆們主要是想利用他的技術搞仿冒產品後,經過反覆權衡一一予以回絕,最後他應聘到了一家有正式註冊商標的鞋業有限公司。在接受採訪時他說:“我現在加盟的這家公司,相比之下儘管收入少點,但掙這份錢心裏踏實。真要是與‘發歪財'的企業攪在了一起,掙錢再多也是白天提心吊膽,晚上睡不好覺,甚至吃不了兜着走,跟着背黑鍋,何苦去做讓自己擔驚受怕、得不償失的蠢事呢?”(李江天 陳晉川)

來源:慧聰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