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 vs 企業家精神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4W
壓軸是好戲。《中外管理》年會最後一場直擊“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尤其妙語翻飛,精彩紛呈,令人大呼過癮,不亦樂乎!熱鬧之中,方家們僅僅是在爭論概念嗎?其實它拷問的是一個階層的社會價值和它存在的本質意義!

主持人

楊沛霆《中外管理》雜誌社社長、總編

嘉 賓 

郭凡生 慧聰國際CEO

企業家 vs 企業家精神



邵明路 光華控股集團董事長

 

賀超兵 大賀傳媒董事長



曹景行 鳳凰衛視諮訊臺副臺長兼言論部總監



郭凡生:

企業家的特徵是他擁有管理權和經營權,同時,企業家最大的收益不是工資獎金,而是公司的資產增值。像張瑞敏,就不是企業家,而是職業經理人,是擁有企業家精神的最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企業家,是擁有企業家精神,擁有企業家能力,還能擁有企業家地位的人。我在呼籲政府讓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擁有企業家的地位,也能讓所有人知道,想把中國的企業搞好,想真正推動市場化改革,我們要給予企業傢什麼。我認爲:張瑞敏就應該擁有海爾20%的股權。中國在改革管理中必須讓企業家真正擁有企業資產。改革就是要把不合理變成合理。當我們下一代像我們這樣的年齡,如果還討論國營企業的領導是不是企業家,中國就沒有希望了!我特別希望他們到時候說:那都是爺爺奶奶們關心的問題。


邵明路:

按我導師彼得·杜拉克的觀點,企業家精神涉及三個不同的問題:什麼是企業家?企業家工作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前兩個問題如果能說清楚,企業家精神自然也就清楚了。企業家,應該是那些視變化爲機會、善於組織資源和機會結合,並把它變成一項營利事業,或者變成一項產生功效的非營利事業的人。這樣的人都是企業家。企業家的工作本質是創新。杜拉克定義企業家的創新是:第一,把社會的需求變成可以產生經濟成果或社會成果的一項成功事業;第二,創新同時也是讓資源能夠更多地或者更有效地創造財富。

我覺得張瑞敏肯定是一個企業家,不管有沒有股份,他也把海爾當成了自己的公司,這叫擁有主權感。而且在他的領導下,海爾確實是不斷成長、不斷創造出對客戶的價值。張瑞敏能做到這樣,他就是企業家。

賀超兵:

企業家應該有三個力:洞察力,想象力,執行力。一個企業家如果沒有洞察力,就不容易發現商機。一個企業家如果沒有想象力,也不容易做到創新。執行力需要我們有嚴格的規範制度,才能做到持續改進,不斷創造財富。企業家要爲自己創造財富,爲員工創造財富,爲社會創造財富。

曹景行:

中國企業家還需要規範。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很短,這種情況下,企業家可以順從環境,甚至利用這樣的環境去做財富積累,但是這樣的企業家能不能長久做下去?我們的企業家應該走在前面,爲建立規範的市場經濟做貢獻,而不是隻順從或者只利用這些不規範的東西。



再有一點,許多企業家確實承擔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的責任是雙重的,有利潤責任,也有社會責任。但是我覺得:一個真正符合標準的企業家,應該能超出供求關係去探討社會對企業和企業家的更大要求。如果企業和政府、媒體、非營利組織結合起來,承擔起社會責任,企業家就可以扮演一個真正受公衆尊敬的角色。我覺得,這是企業家最崇高的角色和目的。我想:企業家如果沒有任何資產,他很難跟民營企業家相比。但是這個過程在發展,要歷史地看,還要從未來發展看。

場下評論1 

企業家:確有層次之分



我們必須要承認企業家確實是分層次的。比如:“第五級領導”就是一個典型,他已經完全與企業水乳交融了。他只有一種精神,就是奉獻。至於他能從企業裏拿多少錢和回報,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我認爲:張瑞敏就已經到了這個層次。



人的最高層次需求就是自我實現和奉獻,而如果有人說拿不到20%的股份就不是企業家,那麼也只能表明人與人的核心價值觀不同而已。因此,像張瑞敏這樣的企業家中國不僅需要,而且還需要很多。對於制度上的欠缺,恰恰需要精神上的彌補。張瑞敏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正在爲我們創造一個世界名牌,給了中國企業一個極大的信心,他的積極意義是無法衡量的。



職業經理人:不能甘心做“保姆”



我認爲:把職業經理人比喻成保姆,是對這個職位的一種歪曲。職業經理人也可以有創造性,也可以有社會責任,也可以具有“企業家精神”。我們不能因爲這兩個角色的差異,而把他們從精神層面割裂開來。而把職業經理人說成是保姆,本身就是在限制他們的成長。



中國式管理:莫被“術”迷惑



我們在培養經理人時,常常忽視了人的內心成長,而在“術(方法)”上說得過多。



爲什麼《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經久不衰?而卡耐基的《成功學》就衰落了呢?《成功學》重在剝析人性的弱點,告訴你該怎麼樣去迎合。而《七個習慣》告訴我們:人的成功是要符合原則和規律的,通過達成和諧的價值觀,來塑造我們的行爲。



如果我們脫離價值觀去談“術”,就會變成捨本逐末。我從來不和任何人談“如何把員工搞定”,因爲在我的核心價值觀裏,員工和領導者的價值是一體的。你用詞的方式,是你核心價值的表現。“伎倆”和“技巧”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你的核心價值從哪兒出發。



以上評論來自《中外管理》原四通集團人力資源部長 葉延紅



場下評論2



期待有朝一日“產學官”



爲什麼叫“官產學”?其實“官產學”三字還有另外的五種組合,即官學產、產官學、產學官、學官產、學產官等。在這六種組合中,《中外管理》之所以選擇了官產學,其中折射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用《中外管理》總編楊沛霆先生的話講,中國要完全破除官本位文化,估計至少還得50年的路程。而實踐就是產,理論就是學。所以應該是先產後學,再由學回到產、指導產,並接受產的檢驗。



那麼官與產學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既然是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回到實踐,這種形式循環往復。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實踐和理論的良性循環呢?答案就是政府,即我們所說的政府的具體代表——官。官的作用就是保持這種規律性的循環,促進這種循環更有效率。所以,官就是爲產服務的,爲學服務的。所以,“服務型政府”是符合事物的社會發展規律的,也是更有效率的。由此,我認爲官產學三者的終極關係,應該是“產學官”。也許隨着社會的發展,未來若干年後,我們的“官產學峯會”真的改叫“產學官峯會”了。

來源:中人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