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創業經”:大學生準備好了嗎

來源:瑞文範文網 9.13K

“很多大學生可能有創業想法,但由於缺少這方面的教育和經驗,簡單地把專業知識跟創業能力劃上了等號”

念好“創業經”:大學生準備好了嗎

很多大學畢業生認爲,沒有好的點子,一切無從談起。具有可操作性的點子是創業成功的保障;在一些專家看來,高校急需在創業教育方面轉變觀念,加深認識,加強創業方面的教育;一份報告顯示:“75%的高校畢業生渴望自主創業,但最終真正的創業者僅佔1.94%”。是什麼讓他們止步不前?

■ 親歷者說

行業基礎這個詞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都很陌生,創業不僅僅是有“創意”和“錢”這麼簡單。創業最需要的是專業基礎知識和對這個行業商業運作的理解。

譬如:不同的行業中間商的提成比例是大不一樣的。同一行業中,越靠近零售的產品佣金比例越高,相對銷售額越小,運營的相對成本越高;而越靠近原料級的產品則正好相反。這直接涉及到產品的定價問題。沒有一定基礎的人往往在這一關都要先吃上一大虧。

又如: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管不是像普遍認爲的那樣“越嚴越好”,產品的質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最好的質量就是客戶剛好滿意的質量。過嚴會導致成本過高,過鬆則導致東西賣不出去或者廢品次品過多,造成大量損失。

這些東西如果沒有基礎,充其量也只能搞點小打小鬧,對國家和父母的多年培養而言是一種浪費。(據新華網)

100個大學畢業生裏只有不到兩個人選擇創業。教育部8月份公佈的一項最新數據:“75%的高校畢業生渴望自主創業,但最終真正的創業者僅佔1.94%”。是什麼讓他們止步不前?又有哪些人迎難而上?通過哪些辦法可以提高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成功率?帶着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相關採訪調查。

專業知識匱乏,創業遭遇瓶頸

小武的公司成立半年多了,但是至今還沒有開張,公司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找個業務太難了,而且我對整個市場情況還不是十分了解,作爲一個新手,我們公司也沒什麼優勢。”目前來看,小武的創業基本等於失敗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只要公司存在一天,我就會不斷找機會發展業務,哪怕不賺錢也行。”小武說。

小武大學攻讀出版專業,對出版行業相對熟悉。創業伊始,他選擇了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文化公司”,小武認爲,雖然這類公司不少,但市場還是很大很大。

然而,幾個月的無功而返,讓小武也不得不承認自己起初的想法有些過於簡單。沒有接受過任何創業教育的他吃了專業知識的虧。

北京研究勞動問題的專家郭興昌認爲,很多大學生可能有創業想法,但由於缺少這方面的教育和經驗,簡單地把專業知識跟創業能力劃上了等號。而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教授也表示,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動機更多涉及到個人的工作經驗以及成就感的追求。高教授研究發現,“大學生羣體創業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資金和市場競爭因素。

參與社會實踐,夯實創業基礎

“不瞞你說,我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了創業實踐,因爲我們家裏窮,父母沒有錢給我買作業本,所以我就抓住學校缺水的機會,用啤酒瓶從家裏裝上水,然後給同學們喝,喝一口給我一張紙,這樣我就不用愁沒有紙寫作業了!”北京貝殼晨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海把他的創業經歷向記者娓娓道來。

馬海現在依舊是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加工專業研究生二年級的在讀學生。大學四年的四個暑假,馬海從來沒有停下來過,小工廠、大集團公司甚至大型國有企業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每一年下來,他都有着不小的進步。“從大一開始,我就不斷地進行社會實踐,通過實踐積累經驗,對社會有了一些瞭解。大二那年我做的保健行業社會調查報告還獲得了北京市社會實踐報告三等獎。”

憑藉在社會實踐上的優異成績,馬海在本科畢業前被學校先後評爲“社會實踐十佳標兵”和“北京科技大學十佳班長”,並順利地取得了工作保研的機會——在校團委實踐部工作一年後直接讀取材料加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校團委實踐部的這一年,擁有豐富社會實踐經驗的馬海註冊了自己的公司,併成功地將自己的運營理念化爲現實。

北京紀澤翻譯公司的投資人兼董事胡威也是這樣一位閒不住的人,“在北航讀本科的時候我就創辦了老鄉會,在人大讀研期間,我又在研究生會擔任了外聯部的部長。可以說,我從來沒有中斷過和社會打交道,通過這些社會實踐,爲我開拓市場和尋找創業夥伴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校期間的這些經歷讓胡威的創業十分順利,註冊公司、發展業務都沒走什麼彎路,現在公司月盈利已經超過了一萬元。但是這點業績還無法讓胡威滿足,“我現在已經在考慮註冊第二家公司了,註冊資本計劃在一百萬以上,業務也要拓寬一些。”說到這,胡威顯得幹勁十足,“爭取在我30歲之前把房子、車子都敲定,並且還清所有欠款。”

有好“點子”纔有希望

胡威最擅長的就是出點子,不到十分鐘的功夫,他已經涉足了不下五個領域:太陽能、電子、影視傳媒、視頻外包、品牌策劃等等,每一個在他看來都是商機無限,可以放手一搏的大事業。他堅信:“只要資本充足,很多行業我都可以試一試。”

沒有好的點子,一切無從談起。在馬海看來,好的點子、具有可操作性的點子是成功的保障,當然,這些還是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去發現和積累,不斷地通過實踐檢驗能夠化成真金的“點子”。

馬海找“點子”是出了名的,跟他聊天,不到三兩句話就會轉到“點子”上。在同學眼中,馬海就是“點子”的代名詞。“我覺得任何人都會給我啓發,所以我願意跟人聊天,聊着聊着就有靈感了。”

馬海業已把創業作爲生活中的頭等大事。爲了找點子,馬海總是處於十分忙碌的狀態,上網查資料、跟人聊天、總結自己的經驗……“每一天下來,我都覺得自己在成長。”馬海很有成就感地說。

經過綜合考慮,馬海把自己的事業定格在了校園。爲此,他成功創辦了“校園淘寶”網,與學校內的一些電子器件、餐飲等店面合作,讓學生通過網絡購買校內的一些商品。“目前,這項業務發展的十分好,就在這個月,我們還把業務發展到了北京郵電大學,我們的目標是把北京高校的小店小鋪都放到校園淘寶網上。”馬海自信地說。

“公司要想長遠發展,沒有實體還是不行的。”馬海堅信自己的這一觀點,也正是在這一信念的推動下,馬海在校園的觸角又伸長了一大截:通過競標,他的公司獲得了學生生活區附近一個複印店兼食品店的一年經營權。同時,將校團委舉辦的會展等活動爭取到他的公司。

資金,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資金問題是許多大學生創業中的一個瓶頸,由於沒有經濟來源,很多人通過家人資助或貸款走上了創業之路,但是馬海發明了一種新的模式:讓學生出錢入股。

“因爲在團委和學生打交道的機會比較多,北科大的社會實踐又有着較好的傳統,我就把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髮動起來,入股我的公司,這樣,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保證,更重要的是資金也有了。開始的時候確實很難,要資金沒有資金,要人沒人,說實話,就我一個人在那折騰,但是辦法總是有的,”馬海把自己的這個集資辦法稱爲“雙贏”戰略,既可以讓公司有了運轉資金,又可以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公司的發展中來,一舉兩得。

馬海自豪地說:“現在,我的公司基本上實現了收支平衡,學生股東已發展到25人,公司的具體業務我也可以基本不管了。”

談到目前的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馬海表示有關政策落實起來還比較困難,銀行、稅務等具體執行部門似乎也不太清楚大學生創業方面的政策,也沒有專門的大學生創業辦理渠道。“爲了找錢,我也是費盡了腦細胞,纔想出了上面的辦法。剛開始的時候還擔心,要是大家都不願意出錢,我就幹不下去了。”

對此, 郭興昌指出,當前的社會現實是,大學生創業如果沒有來自家庭的支持,很難獲得創業資金。目前,雖然國家和各地方政府 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不同的優惠政策,但在政策的落實上、程序的簡化上做得還不夠到位。因此,對很多想要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即使有了創業的方向,找到了合適的項目,缺少資金來源也將成爲他們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難貸出還因爲貸款的瓶頸並沒有突破。比如說,小額貸款規定,貸款主要是創辦個體經營項目或合夥經營項目。但如果大學生創辦了科技公司就不能申請小額貸款了。還有小額貸款規定,要先辦企業才能申請貸款,但辦企業先得辦執照租場地,按一月租金兩月押金規定,辦執照成本就得好幾萬。

創業教育不可少

幾位受訪者均對記者表示,在校期間基本沒接受過什麼創業方面的教育,主要都是靠自己的積累和摸索,以及對創業的極大熱情。教育部8月份公佈的調查發現,有12.54%的學生認爲自己學校幾乎沒有任何創業教育,有8.07%的學生不瞭解自己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情況,高達39.56%的學生認爲自己學校的創業教育“很一般”。

也有同學表示,目前學校的創業教育過於簡單,根本沒什麼作用。“就是搞些就業講座什麼的。聽完那些成功人士的發財之道,自己該怎麼辦還是不知道。個人情況不同,有些根本就不適用。”一位同學無奈地表示。他建議,學校應該開創業方面的選修課,比如政策法規什麼的。另外,多舉辦一些創業培訓和創業實踐活動。

郭興昌認爲,高校急需在創業教育方面轉變觀念,加深認識,加強創業方面的教育。

在高建教授看來,創業教育能爲大學生創業打下一個非常好的現實基礎,通過創業教育能夠讓他提前認識到創業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前找到解決各種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助於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據瞭解,目前我國的創業教育基本上仍屬於“業餘教育”,創業課程也都是引進國外的教育課程,很少針對中國文化、學校特色進行系統研究和修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