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新生六成有職業規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6W

9月,又到大學新生入學時,因爲教育環境的不斷變化與改革、複雜的社會信息對孩子成長的衝擊,每屆學生身上都帶有一些不同的時代烙印,這一屆新生與往屆有什麼不同?記者帶着問題,走進了大連理工大學。

90後新生六成有職業規劃

昨日下午,大工機械工程學院XX級新生輔導員王楊剛從新生寢室走訪回來,正跟身邊的兩名學生幹部聊着這屆學生身上的變化。“以前新生入學的狀態用‘茫然’兩字形容最貼切,而現在的學生頭腦中藏着各種各樣的想法,甚至,六成學生是揣着職業規劃走進大學的。”王楊告訴記者,雖然現在許多人對90後頗有爭議,但這羣孩子們卻給了老師很多驚喜。

家長假期幫孩子惡補自理能力

“有人說90後孩子離不開父母的保護,觀點很片面。不能說他們沒有缺點,一些新生不會洗衣服、不會釘釦子、依賴父母給鋪牀……獨立生活有點吃力,但他們的適應能力超出了老師的想象,這是跟往屆學生不同的地方。”

王楊回憶,5年前新生入學時,不少家長不放心,怕孩子幹不好這幹不好那。今年新生入學,一名新生最多由8位家長護送過來,乍一看跟從前沒啥區別,但仔細瞭解後發現,家長跟着孩子來大連是順便旅遊,而不是幫孩子分擔內務。王楊在瞭解學生情況時,發現不少家長都有意識的在假期當中,給孩子惡補自理能力,女生通常學習做飯、做針線活,男孩則學習幹家務。

“即使是生活能力稍差些的學生,他們也能迅速融入大學生活,這也是家長放心離開的原因。入學才四天,不會洗衣服的學生也開始學着洗了,平時在家不幹活的學生也開始擦地、擦玻璃了。”

王楊告訴記者,學生的變化主要緣於家庭教育觀念的變化,以前的學生家長最關心孩子吃得好不好、住得好不好,從這些生活基礎的角度出發關心孩子,現在的家長則把目光放在孩子的鍛鍊和發展上。最明顯的表現是,以前總有家長怕孩子吃苦,今年學院有360名新生,軍訓沒一個請假的,家長來電話說一定要讓孩子鍛鍊意志,否則孩子永遠長不大。還沒開始軍訓,學生也表態即使身體不舒服,也要跟着一起去操場,哪怕幫大家拿水、遞毛巾,也要跟着集體,這種渴望融入集體的適應力是老師沒想到的。

機械學院不再缺跳舞高手

“每年迎新生,學生幹部之前都已看過新生檔案,學生會各部門會根據檔案,提前物色有特長的新生作爲候選。”王楊說,4年前,文藝部幹部接到一個才藝突出的新生,會興奮得大喊幾聲,像挖到寶一樣;現在,走訪學生寢室時不經意聊幾句,一下午就發現了5名鋼琴過九級的學生。過去,機械學院的女生少,辦文藝晚會時想找幾個會跳舞的女生很難,現在,問誰會跳舞,不少人舉手。

“現在隨意在班級中問幾名學生,他們都會有自己的特長。學生們因爲各自的不同特點,會在學校內迅速找到一些可供交流的話題,形成一種集體協作的氛圍。”王楊說,就拿將要舉辦的新生詩朗誦比賽來說,口才好的、文筆好的、組織能力強的學生聚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能夠在很短時間內拿出一套參賽的策劃方案

王楊說,現在很多學生知識面比老師都廣,創造性思維能力比以前的學生強很多。“這與高中教育環境的變化有關,現在許多高中在教育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滲透了一些科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有趣課程。而且,每到假期,學生都要參與自己感興趣的社會考察活動,這是從前沒有過的環境。”

剛來就請教就業去向問題

在王楊的電子郵箱裏,積攢了幾十封家長髮送過來的電子郵件,其中有七封是新生報到之前就收到的。“我真的很意外,以前哪有家長會給老師發電子郵件啊,溝通都是通過手寫信件或是打電話,現在用的則是電子郵件、 q q、 m s n……現在的學生和家長不僅在使用信息渠道方面進步了,對於學生大學生活的規劃,也看得更遠了。”

王楊告訴記者,前些年,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時,主要是囑咐老師幫忙看管孩子的學習、照顧孩子的生活,很少有人會設想將來孩子能發展成什麼樣。但現在,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報到時就着重提到,孩子高中時做過什麼社會實踐、上大學前參與過什麼公益活動,並且跟老師商量孩子未來的職業規劃。

“聽報告時,不少家長站起來提問,大連市有關機械製造的企業都有哪些、學校會不會安排學生接觸企業等,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只關注寢室的條件好不好、圖書館的規模大不大。”王楊說,學校給每個班級都配了一個“班導生”,負責指導新生的生活困惑,但學生剛入學最先提問的竟是畢業去向。

“現在,職業生涯規劃已經深入人心,學生走進大學時,再也不是‘將來幹啥將來再說’的狀態了,多數學生都是帶着想法走進校園的。這樣的學生將會帶着目標,在大學時光完成自我能力的升級與打造,當他們邁出校門走向社會時,將會是一批非常優秀的人才。”王楊微笑着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