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滿會的美文欣賞:山鄉澧陽小滿會了

來源:瑞文範文網 6.52K

本站:寫的真細緻入微!讀完作者的文章讓我們又回到了兒時,回到了小麥會的現場,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鄉!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山鄉澧陽小滿會了》。

關於小滿會的美文欣賞:山鄉澧陽小滿會了

南陽北有方城,方城北有七峯山,七峯山北有拐河,拐河又名澧河,終入淮河。

小鎮依傍河畔,據河北,名曰:澧陽。

澧陽鎮四面環山。南有七峯山;北有姜陡山;東有馬頂山、歪頭山;西有羣山,無名。

歲月綿延,澧河汩汩流淌,河兩邊有沖積小平地,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河谷之外皆丘陵、山坡、溝汊,耕地少而貧瘠,道路彎而不平。在這山山水水間,四萬人民祖輩生於斯、長於斯、喜怒哀樂留於斯、終葬於斯。

農曆四月,麥子灌漿之時,陽光毒辣,夏風火熱,小滿時節到來。

慄樹上蠶寶金黃,布穀遠叫,叫天子高鳴。小鎮小滿會如約而至。因是預備收割小麥的物資交流會,又因音近,故農人常常叫小麥會。

是時,農人走下五嶺六坡、七溝八汊。早早踏上彎彎曲曲的小路,相約去趕會。農人頭頂麥秸或竹子編成的涼帽,領着孩子或孫子,三五成羣蜿蜒彙集到官道上。有人揹着半口袋麥子或玉米,賣了換取趕會的錢。也有拉平板車的,這是很奢侈的交通工具了,牛在前面牽引,勞力駕着轅,一家老少坐在小小的車上,歡歡喜喜。也有極個別家庭較好的青年人,騎着永久、鳳凰、飛鴿、或飛鷹二八自行車,打着鈴鐺,飛過黃土路,很是賺人眼球。也有牽着毛驢,小媳婦或小孩坐在上面。但更多的人是步行。

就這樣人流緩緩向小鎮流去。小鎮在九點多就成了人流的海。

小鎮很小,只有一條一里長的東西街道。街道位於河的北岸,前是澧河,後是山坡。街道上鋪條石,狹窄、不平,兩邊是低矮的瓦房或平房。鎮政府位於街道中央位置,二進小院,主樓是三層小樓,前院右角處有一古柏,彎而粗,枝疏葉零,成暮年之態。鄉民常以此爲傲,標榜鎮之古老。鎮雖小,卻有大禮堂,位於鎮東頭。前有小廣場,可容納千人,門口有四根粗而高的巨柱,爲水泥築造,年代久遠,顯得古樸、威武。今禮堂已毀,開發成商住房了。

不到十點,街道上人羣已是摩肩接踵,水流不通。小孩子坐在大人的脖子上,東張西望。親戚、熟人見面總要問候家中長輩,麥子長勢。人們互相遞紙菸或旱菸袋。街道嘈雜、喧鬧。

真正的會場在街道南邊,與街道平行的河灘處。這裏是小滿會的真正會場。

小鎮西頭,河灘鬼柳樹林裏面是“牛繩”,也就是牛馬交易市場。這裏是勞力們聚集之地。偌大的樹林裏拴着足足一百多頭牛。按顏色有慄木鑽、水漂白、墨水黑、鍋灰灰、南陽黃、黃白、墨白等牛,其中以南陽黃居多;按體型有抓地虎、長腿落等牛。

牛是農家寶。牛拉車、碾麥、犁地。蓋房子、娶媳婦急用錢就賣牛。小滿時節,準備收麥,該是用牛的時候,就是交易牛的時候。此時,牛價開始擡頭。

牛經紀把扎鞭甩的山響。做牛經紀必有扎鞭。牛經紀的扎鞭與農人的扎鞭不同。牛經紀的扎鞭是鞭杆短,鞭梢長,而農人和這相反。牛經紀的鞭杆光滑、發紅。不知是棗木還是荊條木,總之很不常見。接近鞭杆處的鞭梢上有紅色絲繩,很是惹人眼球。扎鞭是牛經紀的標配。

賣牛人和買牛人都尾隨在經紀的後面。他們在衣襟在下面,用手語交流,討價還價,很是神祕。衆人圍一個大圈,看熱鬧。牛經紀反覆的和賣牛人、買牛人密密摸手之後,用力甩動鞭子,宣佈買賣成交。經紀人可以從買牛人那裏得到二三十元的酬金。煙是不會少的,經紀人手指間、耳朵上夾的都是,很是誘人。

過了中午,“牛繩”農人漸漸散去。牛餓了,人倦了。農人踏上來路,放着牛回家。

小滿會上,勞力們集聚的另一處是賣農具的市場。照例在“牛繩”東邊的河灘處。澧河水小,河灘卻寬闊,平整。河灘上展放着鐮刀、桑木槎、竹掃帚、木杴、落耙、竹篩子、木篩子、簸箕、竹涼帽、草帽、籮頭、鉤擔、扁擔、綁車繩、钁頭、鋤頭、犁鏵、甚至於鐵鍋、木鍋蓋也是有的。這些傢什在農人的眼裏鮮亮耀眼,都是農閒時節,農人手工製作,一般無名無號、無商標。所清楚記得者,有一家鐮刀的上面,深深鑿印有“雙王”二字。蓋是兩個王姓鐵匠所造。鐮刀鋒利,甚是好用,頗有名氣。

農人選取各自需要的農具,討價還價,語氣平和,說說笑笑中完成交易,像是老友久別重逢。年年小滿會,年年買、賣人。買、賣人之間由生而熟,由熟而識。

婦人們扯着小孩,身後尾隨一、二小孩,先從街道穿行而過。更多是看一看,瞅一瞅。彼時我便是這些小孩中的一員,尾隨母親,吃“包兒”,趕會。小孩愛吃的有冰糕、花米臺兒、水煎包、牛舌餅、油饃等。彼時街上的食品本也不多。

澧陽主街內是坐地商戶,商品質美,價卻高。婦人們拿着衣服忍不住“嘖嘖”連聲,左看、右看,就是不買,商戶也不生氣。然後他們從西街政府口或東街禮堂口進入澧河灘,那是農人們真正的會場。

戲臺子在河邊,它的東邊是鬼柳樹林,樹木蓊鬱蔥蘢,蔭涼濃厚。樹間扯上繩子,衣服掛在繩上,大大小小、花花綠綠,招人喜歡。衣服質量一般,但價格公道。婦人們就在這裏爲一家老小選取所需。繩上吊掛海魂背心、滌綸襯衫、滌綸褲子等。賣涼鞋的把氈單鋪在地上,鞋子整齊碼放,琳琅滿目。有海綿泡沫涼鞋和膠質拖鞋。鞋子穿起來涼快、清爽。

也有賣布匹、手巾、籠布、針線、頂針、梳子、篦子、頭繩、髮夾的。婦人們、女孩們駐足細看,挑挑揀揀,各買所愛。

戲臺在衣服攤位西邊,緊鄰。戲臺由山石築起,高出地面三四尺,是河灘的制高點。平時多閒置,有時宣判罪犯,大喇叭架起來,罪犯五花大綁,弓腰低頭,站臺亮相。彼時,罪犯多爲xx犯、偷盜犯。

小滿會時節,戲臺是老年人的樂園。九點左右,大戲已經開場,遠遠地聽見咿咿呀呀的歌唱。路上農人不免加快腳步。這裏是會場的中心,人最多,卻不亂。人們自覺遵守秩序。前排坐,後排站,足有千把人。有看不見的,只好從後臺的幕布縫隙看。再有看不見的便坐在樹林裏聽,閉着眼睛。所演劇目都是農人熟悉的。無非是《鍘美案》《下陳州》《楊家將》《五女拜壽》等。晚上照例也唱,鄉里人都已回家,只有鎮上零星的人看。戲臺吊起大燈泡或者汽油燈,夜幕下的戲臺,霎時變成了金黃的了。

青年男女趕會,不爲了買農具和衣服,只爲了到處轉轉,到處看看。戲臺站會,衣服攤位站會,買個冰糕,吃個牛舌餅。男孩們見到漂亮的姑娘,不管認識不認識,都上去搭訕。女孩們照例不好意思,羞羞赧赧,躲躲閃閃,回頭瞥一眼,低聲撂一句。互相有意思的,會問答村莊名稱、姓甚名誰。然後男孩回家讓家長託人提親,居然也有成爲眷屬的。

中午時分,剎戲。人們爭相去飯攤上去吃飯。不過是水煎包子、油饃、胡辣湯、涼粉、涼皮。吃油饃照例白麪湯免費,故大多吃油饃。蹲着、坐着都有,但必是用手抓着長而寬的油饃狠命地咬,用力的咀嚼。也有賣牛、羊雜砢湯的,但農人一般不喝,價高。大人們一般稱一斤或二斤油饃,老人、小孩先吃,剩下的婦人、勞力再吃,照例吃不飽。更有,本不在街吃飯的,餓着回家吃。回家時常會給沒來的老人、孩子捎“包兒”。大多是水煎包、油饃。水煎包用細細的柳條穿着。

過了午,會場人氣慢慢降溫。日光西斜,農人三五成羣,踏上回家的路。帶着一天的收穫,談笑着一天的見聞。路兩邊是已經泛黃的麥子,充滿希望的麥田。時而有布穀的叫聲,提醒山鄉的農人們,麥收的時節來到了。

公衆號:紅羅山書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