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鄰州古道的美文欣賞:鄰州古道追蹤

來源:瑞文範文網 4.05K

本站:鄰水,屬古鄰州,其形如葉,狀似芭蕉,地理位置奇絕,成爲了南來北往的交通要衝。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鄰州古道追蹤》。

關於鄰州古道的美文欣賞:鄰州古道追蹤

千百年來,在它的周圍,分佈着大大小小承載權力的中心。遠的有南京(樑朝和明朝前期國都)、西安(唐朝國都)、成都(四川省會)、閬中(四川省會)。近的有順慶(今南充,原順慶府)、綏定(今達州)。這些裹挾着歷史風雲呼嘯而來如雷貫耳的名字,由遠及近從四面八方將鄰水圍在其中,無論是南來北往,還是東進西出,鄰水都是無法繞過的地界。加之鄰水這地界,井鹽藏量豐富。鹽是百味之王。寧舍一旦糧,不捨一口鹽。背後那片無鹽的廣大的雲貴高原地區,食鹽更是貴如黃金。鹽商的往來,帶來了這裏經久不衰的富足與繁華。由此可見,皇權政治和鹽業經濟這兩大誘因,在這裏持續發酵,帶給了鄰水古代燦爛而持久的交通文明。而交通文明帶來的,是來自四方八面各色人物留給鄰水的豐富的文化積澱。

要弄清鄰水的古代交通,必須首先弄清鄰水的地形地貌。要弄清鄰水的地形地貌,必須首先弄清楚鄰水建制的沿革。要弄清鄰水建制的沿革,我們就不得不把目光放遠一點,一直遠到公元537年,南朝梁大同三年。在此之前,鄰水屬古巴國,秦漢時爲巴郡宕渠縣所轄,兩晉爲夷獠所據。到樑大同時期,估計樑王看中了這片土地,便把皇權的手伸過來,讓這片土地從宕渠縣分離出來,高規格配置建制,置鄰州,轄鄰山、容川二郡,鄰山郡轄鄰水縣和鄰山縣,容川郡轄墊江。這使我聯想到今天的特區,是不是因爲鹽和特殊的地緣優勢而爲之,也未可知。從此以後,鄰水便開創了它有行政區劃建制的歷史。儘管,鄰州這片土地上的郡縣,由於政治中心的變化,以及我們今天不爲人知的其他原因,分分合合,撤撤併並,忽而屬東,忽而朝西,其管轄區域東至靠近出川的三峽地區的梁平縣,北至秦嶺逶迤而來的綏定府大竹縣,但鄰水縣從縣名到轄區,是相對固定的。只有鄰山縣被撤銷,其地域大部分被設置爲大竹縣,少部分劃入鄰水,形成了今天的鄰水地理版塊。而不斷變化後的州郡縣域,最終形成了四山三河夾三槽的奇特的地形地貌。那就是東邊的精華山(屬梁平),中間的明月山和銅鑼山,西邊的華鎣山。三山之間分別是高灘河、大洪河、御臨河。

歷史的巨輪碾壓至今,除梁平所屬的精華山和高灘河與鄰水不再搭界之外,其餘三山兩河,皆橫亙鄰水,構成了鄰水的全部疆域。長期以來,鄰水對外宣稱,一言以蔽之,三山夾兩槽,就是由此而來。並且,在洶涌澎湃的歷史潮流中,最初所設的鄰州,轄鄰水鄰山二縣,鄰山縣被撤銷,其大部分歸爲現在的大竹,小部入鄰水。鄰水不僅保存了它的建制,而且擴大了自己的地盤。所以,文人墨客又把鄰水稱鄰州、鄰山鄰水,並以此爲榮,就是這個原因。

翻開歷史的冊頁,在那些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找尋,我們發現,穿過鄰水的古驛道,至少有三條,外加一條水道(另一說六鋪五條,但無具體線路,無法考證,故不在此說)。一條是南北走向的官道,其路徑沿大洪河而行, 從長壽進入鄰水的黎家、涼山、豐禾、復盛、八耳、石子,抵達興仁。興仁是鄰水最早的縣治所在地,又有產鹽的官井。興仁者,發揚仁義是也。從鄰水沿襲的地名來看,興仁一名,鮮明地體現了封建統治者的治國理政思想,即一以貫之的孔孟之道。翻遍歷史典籍,興仁沒有別名,而其餘各地,皆無類似地名,大都以物、形、傳說而命其名。從興仁到四合(鄰山縣縣治地),翻銅鑼山而北上,經綏定、安康,直抵長安。另一條是著名的荔枝古道,是唐朝皇帝爲從嶺南火速給楊貴妃送荔枝的專用通道,可謂人類史上最爲驚心動魄的愛情長廊。不管它被世人如何詬病,唐明皇對楊貴妃的癡情,因這條古道而驚天地泣鬼神。那蘊藏着一代帝王無限深情的荔枝卻像愛情一樣,屬嬌貴之物,經不起歲月的折騰。爲此,那帶着荔枝的無數駿馬,便只好從懸崖峭壁上穿過,基本上以直線的距離,連接長安和嶺南,可謂最早的高速公路。這條路走向是從墊江翻明月山到鄰水的石滓、興仁,經鄰山縣的四合、北上長安。第三條叫做封門古道,東西走向。從墊江翻明月山的封門鋪而進入鄰水興仁,然後從興仁、石滓、石永、古路、金埡、長安、延勝、鼎屏、西天、甘壩到華鎣(古屬嶽池),一路向西直抵成都,由成都出劍門而達西安。水道就是指從幺灘的水碼頭出行。

本人生性愚鈍,才疏學淺,唯喜爬山涉水。除早年外出求學三年外,生活工作都在鄰水。幾十年來,我踏遍了這裏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xx年,我更組織了一個1783徒步穿越驢友隊,尋找每一個鄉鎮最古老的羊腸小道,試圖接近這片山水最隱祕最深沉之處。月黑風高的夜晚,我翻開《鄰水縣誌》和各類文史典籍,與前人的記敘一一對接,追蹤鄰州古道的蛛絲馬跡。

就我看來,最難尋覓的是荔枝古道,它短暫的命運因馬嵬坡的一襲白綾而終結。那狂飆似地響徹於崇山峻嶺的強勁的馬蹄聲,很快就被荒草叢林重新覆蓋,悄無聲息。在鄰水境內,我沒有看到過它的文化遺存。只有從墊江澄溪(古墊江縣治所)翻明月山的那一條倒須溝小道,可能是它的遺蹟。曾經空前繁忙的水碼頭幺灘場,應該是鹽商的主要運輸通道。解放後,隨着陸路交通的快速發展,也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這條河流原名小鄰水,因建文帝朱允炆遜荒鄰水而改名御臨河。建文帝的下落,至今都是無厘頭的一頭霧水。但他從當時的皇城南京乘船到鄰水,最終消失於地形極爲複雜的鄰水,也未必不可能。從長壽沿大洪河而行的官道,一方面可能因爲地處河谷,相對平坦,很快成爲當地民衆的生活之道。另一方面也可能由於鄰水縣治移至現在的鼎屏一碗水而作爲官道的地位有所削弱 ,其歷史遺蹟很快被歲月淹沒。

那麼,作爲具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道,其文史價值就集中在封門古道之上。

從長江上的忠州港(今忠縣)棄船登岸而來,經墊江翻明月山的封門鋪,便進入鄰水地界,很快至鹽業聖地興仁,從興仁經石滓、石永、古路、金埡、長安、延勝到達縣城鼎屏,從鼎屏經西天、甘壩而出鄰水北上至成都。提起這條古道,鄰水人可能感到陌生,概因鄰水後來將封門鋪念着了豐隆鋪的緣故。封門鋪是墊江入鄰的第一道隘口,險峻異常,故將此地作爲這條古道的名字。

散落在封門古道上衆多的精美石刻詩文,已經化作了這片土地的精魂,在歲月的洗滌中,顯得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輝。

請看,初唐大詩人陳子昂,騎着高頭大馬,腰挎寶劍,從鄰水縣城西門迤邐而來。這段時間詩人的心情不錯,沿封門古道行至華鎣山麓的西天鄉雲頂山寨,見有小橋流水,迂迴曲折,觸景生情,想起前朝書聖王羲之曲水流觴的故事來,便將“流杯池”三字刻於石壁上。歷代文人墨客又在其崖上題寫“曲水流觴”、“茂林修竹”,附庸風雅,本也無可厚非,只是把陳子昂的流杯池說白了。快一千年過去,鄰水來了個叫做尹愉的知縣,將流杯池賦詩一首:

沿谷悠然行徑深,萬鬆蒼藹入溪陰。

山頭馴鹿看人立,樹杪孤猿抱葉吟。

老衲無心惟汲水,幽人適意且彈琴。

仰瞻鑿石杯流處,坐把清風快素襟。

此詩和流杯池石刻,一併載入了鄰水縣誌,成爲有史可查的歷史文化遺存。

陳子昂唱着登幽州臺歌揚長而去大約一個甲子,杜甫來也。從杜甫的行程看,他應該是從浣花溪的草堂過來。因爲他在鄰水封門古道縣城西邊的陽春谷題寫“書崖”二字,其巨石上打樁的石洞還在,可以證明他運用成都的經驗,在這裏搭草堂讀書作詩。草堂的對面,就是一座叫做淨雲寺的佛教寺廟,終日晨鐘暮鼓,香火盛極一時。杜甫一生不得志,以致窮困潦倒,每況愈下。在這荒郊野嶺以晨鐘暮鼓爲伴,也不失爲一種安慰。史料記載,杜甫宦遊川東兩年後,便乘船出川,生命的火炬,在長江漂泊的木船上,熄滅了。

由此推斷,杜甫在鄰水陽春谷書崖生活那段時光,算是大詩人晚年的一抹亮色。這是鄰水這片土地對詩人的眷顧,是這片土地的光榮。

公衆號:天府散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