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孟劍鋒和王津的人物事蹟介紹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W

近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舉辦的“大國工匠20xx年度人物”已經開播了,小編看完深受感動,下面小編就來分享孟劍鋒和 王津的人物事蹟吧,趕緊來看看吧!

大國工匠孟劍鋒和王津的人物事蹟介紹

孟劍鋒 從古法中參悟鏨刻技藝,將銀箔化爲白絲巾。

20xx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各國元首都收到了一份來自中國的國禮。這份中國的國禮取名爲“和美”,是放於一個金色盤子裏的一條色澤晶瑩的“白絲巾”。這條白絲巾的特別在於沒人能夠將它抓起來,因爲這條絲巾出自有着近三千年歷史的鏨刻技藝。

傳統的鏨刻作品大都做在銅器上,很少有金銀器上的鏨刻,而命名爲“和美”的這個國禮,設計要求是一個超級精美的銀器鏨刻。更爲繁難的是,作品所需要的紋理不是規範的幾何圖形,而是要求呈現出紡織物自然柔美的垂落狀態,要表現出紡織物的自然褶皺,並且在寬度只有0.1毫米的皺褶中也要鏨刻上花紋,表現出絲織品隨着光線移動而產生的明暗變化,再現真切的絲光感。如何讓一張僅有0.6毫米的銀片幻化爲這件國禮?鏨刻使用的主要工具叫鏨子。古代的鏨刻工匠憑着一把鏨子,就能夠在金屬器皿上鏨刻出千變萬化的浮雕圖案。在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一個老廠房裏,中國工藝美術集團鏨刻師孟劍峯已經敲了20xx年的鏨子,作爲行中高手,他受命製作這份國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獨具特色的鏨刻作品需要設計打造出最適合的鏨子。孟劍峯從古鏨子上觸摸到前輩的智慧,從古法探尋啓示路徑。八天後,孟劍鋒終於造出了製作絲巾圖案最難的那把鏨子。

接下來實際面對的鏨刻對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銀片,只比雞蛋殼厚一絲頭髮。要根據設計圖案,在這塊薄薄的銀片上鏨出細密的經緯線,交錯成爲細緻的紡織紋理。鏨刻過程中,只要有一次用力稍多而鏨透了銀片,整個作品就會前功盡棄而報廢。這就是傳說中不許出現百萬分之一差錯的工作。但孟劍峯做到了,“國禮”作品終於完成了,金色的盤子裏面,一塊潔白柔軟的絲巾自然疊放,接受禮物的人都情不自禁地伸手想去拿那塊絲巾。如今這份鏨刻的國禮已經成了行裏的技藝傳奇。

王津 修復西洋古鐘,與古代匠人通過技藝實現跨時空對話。

故宮鐘錶館裏每一件西洋鐘錶都稱得上是稀世傑作,它們是當初西方各國使節來華覲見時獻上的國禮,充分展現了當時西方國家的匠作水準和民族文化智慧。高122釐米的“銅鍍金樂箱水法雙馬馱鍾”便是當時乾隆皇帝收到的一份國禮,如今它已經二百多歲,機芯老化、部件缺損。已在故宮鐘錶修復室幹了39年的王津師傅認準了這個活兒。保管部門的修復要求只有十個字:“粘補外殼,恢復機件功能”。王津對這座雙馬馱鍾進行整體拆卸、清洗、除鏽、銼削、補齒、焊接、裝配和調試,各項工序加起來上百道。修補斷齒,主要考驗銼功。將一塊銅料銼磨成米粒般大小焊在齒輪上,再矬出與原件一致的磨損。所有功夫活兒都遵循一個原則:對文物的干預最小。這是鐵律。他在不起眼的齒輪背後,會時而見到制鐘匠人留下的標記。每一個搭扣、咬合、旋轉,將動力精準地轉換成演繹、音樂和走時等各種複雜的功能。在這座精密的機械宮殿裏,王津隱隱感受着跨越時空的工匠對話。

20xx年8月3日,經過幾個月的屏息凝神,這座銅鍍金樂箱水法雙馬馱鐘的機芯修復接近了尾聲。54根水法、28個人物造型、4套音樂、上千個零件,在王津的手中復原如初。

39年裏,王津過手的古鐘錶有兩三百件。王津工作的桌子邊緣被磨出了深深的溝痕。在與異國古匠的智慧對話和技藝交流中,他日漸體會到了大匠境界。

不論是毛勝利在安徽涇縣山間製作“三丈三”宣紙的老廠房,還是鏨刻“國禮”的孟劍峯的工作間,亦或是紫禁城內文保科技部的鐘表修復室,都只是老舊的“陋室”,但這些大工匠們卻在這些“陋室”中專注於自己手中的技藝,代代傳承,生生不息。陋室也成爲這些大工匠們障蔽人間喧囂,隔離塵世浮華的屏障。只有匠藝纔是他們像心適意的人生棲居,意匠經營的至美勝境。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斯是陋室,惟吾技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