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學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8W

第一課 水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學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爲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分類用圖紙。

給每個學生準備:1瓶醋(500 ml,分發給小組)、1瓶牛奶(500 ml,分發給小組)、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分類用圖紙。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水

1、師:關於水,我們瞭解哪些?請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將自己知道的關於水的內容進行簡單記錄。

2、彙報交流,師有目的地進行板書,幫助學生概括、梳理。

3、師生交流總結,把關於水的知識歸結爲幾個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態、水的作用、水與生物的關係、水的基本特點等。

4、播放一小段關於水的影像資料,進行拓展,同時滲透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水在哪個袋中

1、師:在這幾個袋子中分別裝有石頭、木塊、樹葉、水、醋、牛奶、空氣這些物質。(出示幾個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開袋子的前提下,你們有什麼辦法猜測裏面裝的是什麼,水又裝在哪個袋中嗎?並思考這麼猜測的根據是什麼。

2、生實踐,師巡迴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觀進行感知,並瞭解學生的想法。

3、交流討論:你們猜測的結果如何?你們猜測的依據是什麼?

這些物質中,比較難辨別的是哪些,爲什麼?

4、討論交流:把這些較難辨別的袋子單獨取出,如果可以打開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能準確地找到水嗎?打算怎麼做?爲什麼?

5、生實踐

6、師:對於袋中所裝的物質,我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測,請大家把袋子都打開,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7、引導學生將袋中所裝的物質進行分類,交流彙報自己的理由。

8、根據學生交流彙報的情況,告訴學生固體、液體和氣體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同時讓生生進行交流,人們這樣進行分類的理由是什麼。並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還有哪些。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二課 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圖表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並進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具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難點】運用不同感觀比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圖表的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並進行分析和交流。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2個塑料杯、1片玻璃、1張蠟光紙、1支筷子、2個試管、2根長木條(可以是長一些的牙籤)1個玻璃杯、1個塑料瓶(礦泉水瓶)、1個水槽。

給每個學生準備:

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和食用油

1、導入:水是一種液體,你們知道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液體?

這些液體是否都一樣呢?今天我們以水和食用油爲例,進行研究。

2、學生觀察:提供給每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並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寫在維恩圖中。(提示:在科學觀察中,一般不用嘗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師板書展示。

二、滴液比較

1、師:水和食用油除了我們剛纔所觀察到的不同之外,還有不同之處嗎?比如,我們分別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蠟紙、玻璃片和報紙上,它們的狀態一樣嗎?

2、生猜測,並討論:在實驗中需要注意什麼?(師適當提示:每一次將液滴滴在不同的物體上時,爲了實驗的可靠,需同時多滴幾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簡單演示;要注意觀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體上後形成的形狀是否一樣)

3、生實踐,將觀察到的液滴狀態畫下來,並註明液滴是在什麼物體上。

4、展示學生的記錄,並交流討論。

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1、師: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種物質更重?我們有什麼辦法比較?

2、生交流方法,並討論、判斷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選擇一種方法進行實踐,判斷水重還是食用油重。(這一實驗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爲演示實驗)

4、交流實驗結果,並嘗試根據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5、請學生將觀察所得的結果補充到維恩圖中,師補充到板書中。

四、藉助多種容器,進一步觀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點

1、師演示,將水和食用油分別倒入一些形狀不同的容器中,請學生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特點。

2、生交流、小結。將兩者的相同點補充到維恩圖中

五、總結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處,又有哪些相同之處?

重點討論它們的相同之處其他液體也具有嗎?這些相同點,固體具有嗎?

2、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對於水是怎樣的一種液體,你們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三課 誰流得更快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進行預測並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爲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於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小組內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點】簡單設計對比實驗,描述並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3個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張實驗記錄表。

給每個學生的材料:一張維恩圖。

【教學過程】

一、設計流動比賽

1、回顧上節課學習的主要科學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並展示上節課的維恩圖)

水會流動,油會流動,它們流動的快慢一樣嗎?

2、其他液體也會流動。比如洗潔精,這也是一種液體。(師出示三種液體)這三種液體流動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你們推測,誰會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麼辦法證明?

師引導:如果要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最好進行一場公平的液體流動的比賽。

4、設計“流動比賽”的方案,小組內成員交流:怎樣做才能保證流動比賽是公平的?哪個方法最好,爲什麼?討論後確定一個比賽方法。

5、全班交流比賽方法,圍繞“保證比賽的公平、可行”進行討論,鼓勵生生質疑,完善比賽規則。

二、實驗、思考

1、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選擇確定的方案進行流動比賽,並記錄。(師要提示學生重複做幾次實驗)

2、全班交流,彙報,包括:一共進行了幾次實驗,實驗的結果如何,每次實驗的結果都相同嗎,大概是什麼原因導致實驗結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體的流動快慢跟什麼有關?

三、液體、固體比較

1、師讓學生關注以板書的水和食用油的維恩圖記錄,明確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點,並思考洗潔精是否同樣具有這些特點。

2、小結:三種液體的相同點,固體具有嗎?固體和它們相比,有哪些不同?師生討論交流,完成固體和液體比較的維恩圖記錄。

3、討論交流,對於“水是怎樣一種液體”,我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四課 比較水的多少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準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爲可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於確立科學的標準。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範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爲可能。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裏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多,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少,並說明理由。

2、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並說明爲什麼這麼想。(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於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3、交流討論,比較不同的方法,選擇操作最簡單的方法進行實踐操作。

4、生實踐操作後彙報結果。(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較水多多少

1、師:現在我們已知2號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嗎?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說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麼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麼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麼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藉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麼辦?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麼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生實踐:自制的刻度條,並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裏的水,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並討論問題:

測量的結果相同嗎?

你們認爲是什麼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

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三、認識並使用量筒

1、師介紹量筒,並提示“測量要求”,問: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們自制的刻度比較,有哪些區別?

爲什麼量筒要平放?

爲什麼視線要與液麪保持水平?

2、請學生用量筒測量三瓶水的多少,並彙報測量結果。(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量筒,或上課時間不夠,可採用教師演示方式進行)

3、師:你們知道這樣一瓶礦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嗎?(出示食物或照片)這個數值就表示了一瓶礦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體積了。

4、師: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五課 我們周圍的空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是存在於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過程與方法:

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藉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來加以證明。

【教學重點】瞭解空氣確實存在,知道空氣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用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比水輕,也會流動。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2個透明塑料袋、2個玻璃杯、1個水槽、1根香、1個打火機、1個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潔精或肥皂水。

給每個學生準備:氣泡圖記錄紙一張、維恩圖記錄紙一張、實驗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空氣

1、師:還記得我們上次“猜測水在哪個袋裏”的活動中,是怎麼知道空氣在哪的?

2、關於空氣,我們還知道什麼?請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填寫到氣泡圖中。

3、交流,師幫助整理,形成班級的大氣泡圖。並讓學生思考,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進一步證實的?

二、空氣的存在

1、空氣真的存在嗎?

我們都說袋子中有空氣,怎樣才能證明袋中確實裝有空氣?

2、師:這裏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或許能幫助大家證明空氣確實存在。請大家分組討論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並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請注意記錄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的結果。

3、彙報交流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結果,說明是什麼事實證明袋中空氣確實存在。(滲透“有些東西我們看不見,但並不是不存在”這一科學觀念)

三、比較空氣和水

1、師:既然空氣確實存在,那麼空氣和水相比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關於水的維恩圖,請學生回顧所知道的關於水的一些特徵,根據這些特徵對水和空氣進行有聯繫的比較,擴大認識視角)

2、有什麼辦法證明水和空氣的不同?比如:空氣和水,誰輕誰重?水會流動,空氣會流動嗎?

3、討論證實的方法,重點對“空氣會流動嗎?”進行展開。

4、比較空氣和水的相同和不同點,並把比較的結果記錄到維恩圖中,全班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六課 空氣佔據空間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佔據空間;空氣佔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佔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但空氣佔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佔據空間,空氣佔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並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個玻璃瓶、1個玻璃杯、2個注射器、4根吸管、紙巾2張、1塊橡皮泥。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維恩圖一張。

【教學過程】

一、空氣佔據空間

1、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師操作演示,並引導學生思考:瓶中的水爲什麼會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氣,能讓水上升嗎?

2、出示材料,用這些材料能否讓裝在瓶子裏的水上升並流出來?(保證不傾斜瓶子)

3、聯想平時喝盒裝飲料時,有什麼經驗?這些材料該如何使用?

4、知道學生分組實驗,提示學生注意觀察並思考:橡皮泥有什麼作用?如果橡皮泥沒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嗎?是什麼原因讓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氣,水還能上升嗎?如果想讓瓶中的水不斷上升,你們的辦法是什麼?

5、分組實驗完成後,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生的現象。

二、杯中的紙會溼嗎?

1、師演示,將紙巾塞入杯底後,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請學生預測: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紙巾會不會被水浸溼,爲什麼?

2、請各小組實驗,請學生思考實驗中要注意:杯子要豎直倒扣入水中,紙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來。

3、生實驗,記錄實驗時的現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實驗情況: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溼,水爲什麼不能進入杯子裏面。

思考討論:這兩個實驗都說明了什麼?你們對空氣的性質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三、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

1、出示注射器,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然後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對比一下,有什麼不同。

2、生實驗

3、彙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氣,在活塞下壓或上拉時,有何不同。並請學生思考,注射器裏的空氣在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時,可能會有什麼變化,並嘗試結合圖來進行解釋。

4、生交流自己的畫和自己的想法。

5、介紹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運用,如皮球、噴水瓶、氣槍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壓縮後的空氣的特性)

6、把這節課所瞭解的關於水和空氣的知識在維恩圖中進行補充。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七課 空氣有重量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過程與方法:

在稱量的過程中,瞭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知道並能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有重量,但很輕;通過對石頭、水、空氣的三者比較,初步建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體系。

【教學難點】設計多種方法,重複驗證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根長細木條(或竹條)、3根細線、1塊橡皮泥、1個氣球、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演示實驗材料: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給每個學生準備:石頭、水、空氣的比較表格。

【教學過程】

一、空氣有重量嗎

1、師:水有重量,石頭有重量,空氣有重量嗎?有什麼辦法證明?

2、生討論交流,提出採用自制的小天平來證實空氣是否有重量。並討論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導學生自制小天平。(建議:天平上的圖釘教師可在課前幫學生固定好。)

4、小天平調平。(先將氣球掛上,另一端掛上重物,想辦法使小天平平衡)

5、給氣球充氣,觀察並記錄小天平的變化。(分組實驗)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變化情況,思考:所有小組的實驗結果都一致嗎?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實驗結果不同?有什麼辦法改進實驗,使效果更明顯,結果更精確?

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1、討論交流改進小天平測量的方法

方法1:同時將兩個充足氣的氣球掛在小天平的兩端,並調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將其中一個氣球的氣放掉,觀察小天平的變化

方法2:同時將兩個充足氣的氣球掛在小天平的兩端,並調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掛上一個或幾個充足氣的氣球,觀察小天平的變化

2、生選擇方法進行實踐,並討論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1、師:爲了讓我們的實驗結果更精確,更有說服力,我們可以利用實驗室的天平稱來進行研究。

2、師演示:將一隻充滿氣但未充足氣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盤上,稱出重量(讓學生來看),然後用氣筒給皮球充足氣,(需提醒學生注意充足氣後,皮球的大小是否發生變化,爲什麼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師演示測量充足氣的皮球的重量,請學生幫助觀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說明了什麼?

4、請學生觀察對比,托盤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區別。(托盤天平不僅可以測出空氣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較準確地測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單元小結

1、請學生將之前記錄的維恩圖等記錄表取出,再發給學生一張新的石頭、水、空氣對比表。請學生根據前面的實驗情況和記錄表完成對比表。

2、根據對比表分析:這三種物質,有哪些特徵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質的圖片,把這些物質分爲液體、氣體、固體三類,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什麼。

4、出示之前填寫的關於水和空氣的氣泡圖,請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可以補充,原有內容中哪些是不正確的,需要改正。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