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優秀議論文:語文課能給孩子的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6W

每節課前5分鐘大閱讀,時間太少,要讀的太多。《日有所誦》每日要背誦,早讀課部分孩子自己讀熟了,少部分忙着拿作業、收拾書本,還沒拿出書呢,只好課上再一起讀一讀,講一講。

教師優秀議論文:語文課能給孩子的

三年級的《日有所誦》比二年級多了《泰戈爾》詩集精選,簡短的句子,意蘊悠遠,不稍稍講開去,背誦就是囫圇吞棗,不知所云。雖然講過了,也未必就都明白,好歹有幾個能稍微開下竅,也是好的。本來,啓蒙這件事情就不可控,哪片雲彩下面有雨,天知道。

遇上古詩,讀書聲就高些。中國人骨子裏對詩歌有種天然的親近,詩的詠懷、言志,揹着揹着就似懂非懂了。荊軻的《易水歌》和駱賓王的《易水送別》,同是易水,荊軻已是駱賓王筆下的故人。孩子們稚嫩的嗓音竟然讀出物是人非的滄桑感,時間、空間的交錯,恍然如夢。不知不覺講很多,跑題八萬裏。

項羽的《垓下曲》和劉邦的《大風歌》放在一起朗讀,更是奇妙。同一時期的風雲人物,成王敗寇。孩子敏感地發現兩首詩作者朝代不同,嘰嘰喳喳談起以前推薦書目中的《漫畫史記》。熟讀的顧子桉已經眉飛色舞講起來龍去脈,旁聽的頻頻點頭。更有機靈的憶起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討論起西楚霸王到底是英雄還是膽小鬼,他除了自殺還可以怎麼辦。留下老師在一旁,瞪眼聽着,竟加入了討論。這語文課,到底上些什麼?

讀崔國輔的樂府詩《小長干曲》:月暗送湖風,相尋路不通。菱歌唱不輟,知在此塘中,提醒與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對比,發現結構、意思類似,感嘆:原來古人寫詩也模仿的。

如此每節課前講講讀讀背背,別說5分鐘,10分鐘也過了。然後隨課文進度佈置讀的《拓展閱讀》,照例要檢查下閱讀情況。三年級了,不僅要讀熟,主要內容、作者情感開始要梳理下,有精彩的語段,還得細細讀,賞一賞語言的優美。時間呼啦又過去10分鐘。

作業評講呢?如果寫了片段,一定得講啊,怎樣是生動的描寫,同一個意思可以有哪幾種表達,再舉例,點評。時間就這麼的飛過了,纔拿起語文書,初初讀過去,鈴聲響起了。只能下節課再繼續,下節語文課得明天了。

理智時常提醒,也試圖剎車,回到一節課的課時任務中來,可是當你看到孩子的眼睛和神情,你明白,接着你所講的,就是現在需要做的。

和小周討論,語文課到底應該給學生什麼?是教會孩子聽說讀寫的基本知識,能夠應對考試?通過語文課,讓孩子愛上這門學科?用一段時間,讓孩子觸摸到文字之美,發現文學之美,繼而學會用文字描述生活、感知生活的美?小周說當然是後者。

作爲從教近20xx年的語文老師,我愈發困惑,一直回憶自己的語文學習之路。我確定,自己是在學生時代愛上語文的,我的老師們課上到底講了什麼,就讓我喜歡了呢?

親其師信其道嗎?至少國小時,嚴肅如黑臉包公的中年大叔是讓我望而生畏的,只有聽他講演義小說時纔會忘掉他的諸多嚴厲。那麼就應該是閱讀興趣的引領作用。在無數個岔道口,老師用語文課堂作爲工具,他的人格魅力、外貌打扮、言行舉止┈不經意間,也許都成爲孩子走上某一條道路的催化劑,可是,只有閱讀,是不會錯的那一條路。

那麼回過來,再看看語文課堂,老師所做的一切努力到底指向哪裏呢?和小周討論的話題,其實是可以融合的,只是需要時間,很多、很多的時間,需要斷舍離,還需要堅持。

開頭的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都是繞不過去的,能做文章的,唯有課堂,自己能做主的課堂。(被聽課除外)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語文老師都可以有,這是我們的陣地,孩子是我們的友軍,聯手並肩,其樂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