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調研報告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9W
本文目錄社區建設調研報告關於我市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關於社區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

xx地處xx省西部、大別山北麓,面積2043平方公里,人口36.7萬,轄16個鄉鎮、136個村(居)、8個城市社區。縣內有豐富的礦產、藥材、茶葉、蠶桑、毛竹、水電、板栗、森林等自然資源,素有“金山藥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鄉”的美譽。XX年,xx縣結合村級規模調整,借鑑本縣城市社區建設的成功經驗,選擇了6個基礎條件較好的不同類型村(其中4個爲鄉鎮政府駐地所在村、2個爲城郊結合部村),分別組建了獅山、與兒街、俊卿、金茗、上元街、城東6個農村社區,開始了農村社區建設的初步探索。XX年,xx省民政廳將xx縣與兒街鎮山王河村確定爲省級農村社區建設試點村。同時,按照省、市關於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要求,縣裏又選擇了4個人口相對集中、交通便捷、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進一步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推進。目前,全縣共有農村社區11個,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實踐,農村社區建設在增強基層政權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實現農村事務社會化管理,推動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4篇大綱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

在試點過程中,各試點村的工作方案、工作措施,都通過召開黨員代表會、村民代表會、村民座談會等方式徵求居民意見,並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提升了居民自治水平。各村還以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爲主導,以村民代表會議爲民主決策形式,先後成立了社區黨支部、社區委員會、社區理事會班子,建立起了“社區黨支部—社區委員會-社區建設理事會-村民志願組織-農戶”爲框架的新型農村村民自治組織模式,健全了各項工作制度及議事規則,從而使農村社區建設各項工作有序協調開展。

目前,先行試點的各個村基本上都成立了以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復退軍人和有奉獻精神的老村民等“五老”爲骨幹的農村社區建設理事會,全面協調管理政策法規宣傳、衛生保潔、維護社會穩定、民事調解、扶貧幫困、生產技術培訓等社區事務,引導村民有組織地開展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和公益服務活動,讓羣衆性組織充分發揮自我管理和服務職能,創新了村民民主自治形式,構建了新的農村自治體系。各試點村從原來單一的圍繞村民開展工作,單純追求經濟發展,逐步轉變爲服務轄區、服務居民的社區建設工作機制,充分調動了羣衆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解決了農村多年存在的社會管理盲點問題,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規劃先行,做好村莊建設。各村在開展社區建設中,積極整合資源,爭取項目,多方投入,大力做好村內道路、水、電、通信、集鎮房屋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全面改善社區環境。山王河村通過實施小集鎮建設帶動了整個農村社區建設的開展,如今整齊劃一的集鎮建設,環繞全村的水泥路,生態環保的沼氣池,乾淨衛生的社區環境等,讓社區羣衆得到了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大化坪鎮金茗社區結合本鎮茶葉市場建設,高標準建設了市政配套設施齊全的金茗路茶葉街,實現了街道的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清潔化。各試點村基礎設施的改善,不僅縮小了城鄉差距,方便了本村羣衆生產生活,還吸引了周邊鄉鎮村的羣衆來此購房居住,社區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是重點建設好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試點村通過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把建設配套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作爲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平臺,全面提升公服務水平。山王河村先後投入60多萬元按照“7+x”模式,新建起760平方米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內設便民服務、信息文化、村民議事等9箇中心,實行一道門受理,一站式服務。其它試點村也都積極行動,抓住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時機,相繼建立了設備相對完備、服務功能相對集中的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制定了服務職責,明確了人員分工,使農民羣衆真正享受到方便優質快捷的政府公共服務和各種便民利民服務。

三是做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諸佛庵俊卿社區建成了全省首家集休閒、鍛鍊、教育、環保於一體的農民公園。黑石渡社區建成了農民文化大院,內設功能齊全的棋牌、圖書室,給村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娛樂、學習場所。山王河社區建成了垃圾填埋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興建了福彩國小和設施齊全的村級醫療室,進行了改水改廁,戶戶用上了沼氣。目前,投資15萬元的農民休閒廣場和農民籃球場正在建設中。如今,各個試點村均通過多種渠道整合資源,建立起了高標準的社區服務活動場所,開展社區綜合服務,村民基本實現了治療小病不出村、文體娛樂不出村、瞭解信息不出村、糾紛調解不出村。

(三)廣泛開展社區服務,羣衆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各社區都積極從農民羣衆最現實、最直接、最迫切的需要入手,以羣衆滿意爲目標,以便民利民爲宗旨,爲農民生產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切實讓農民羣衆在社區建設中得到實惠。

一是開展生產生活服務。各村在開展試點過程中始終把帶領羣衆致富作爲社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先後成立各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14個,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爲羣衆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農業產業化道路,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如俊卿社區的毛竹加工、黑石渡社區的蠶桑、漫水河社區的百合、金茗社區的黃芽茶、西溪社區的板栗等,都已形成規模併成爲當地羣衆發家致富的支柱產業。

二是開展環境衛生服務。通過大力宣傳衛生知識,提高社區居民衛生意識,形成人人愛社區、個個講衛生的良好氛圍。山王河社區通過實行環衛改革,建立垃圾填埋廠,實行垃圾袋裝化,將垃圾運送到集中填埋廠處理,並制定了村級環境衛生公約,對社區內環境實行定期大檢查,評“清潔戶”,並聘請多名義務綜合管理員,負責社區衛生、治安環境,對髒、亂、差現象實行全面整治,改變農村不文明的生活習慣,引導農民共同愛護、建設美好家園。如今,山王河街道衛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三是開展精神文化服務。各試點社區通過開展農村圖書室援建活動,建立農村書屋,開闢娛樂活動中心、閱覽室、老年活動室等文化陣地,組織居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陶冶羣衆情操,提高羣衆素質,增加社區文化品位。黑石渡社區的社區秧歌隊、俊卿社區的農民文藝劇團等,通過自編、自演節目,開展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愉悅民衆身心。同時,各社區還積極開展評比“十星戶”、“五好家庭”、“致富先進戶”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睦鄰里關係,營造了文明向上的新風尚。

四是大力開展志願服務。採取多種形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社區建設,支持和鼓勵社區村民成立形式多樣的民間組織、各類中介組織和協會組織,目前,多數社區均擁有老年協會、計生協會、志願者協會、專業經濟協會等各類社區自治組織3-5個,大力開展農村社區治安、環境衛生、健康教育、養老助老、扶貧濟弱等活動, 爲廣大村民提供多層次的服務, 真正實現了村民“困有所助、難有所幫、求有所應”。

三、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縣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深入有效開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通過調研,發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不足。部分鄉鎮村幹部、羣衆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理念和建設內涵仍較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簡單的看成是原先村委會換個牌子,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農民羣衆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到位,社會共同參與意識等還有待完善和提高。

二是試點村之間的工作存在差距,進展不平衡。在已開展的11個試點村中,縣直單位、鄉鎮和社會各界從物力、人力、財力給予了大力支持,社區基礎設施有較大改善,社區服務活動開展正常,但由於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試點村之間的工作存在差距,進展不平衡,甚至有個別社區還是按原先的村委會模式運行,更談不上有開展服務的機構和人員。

三是經費投入不足,制約社區服務活動正常開展。在調研中,各地普遍反映工作經費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較少。社區開展各項工作和服務開支很大,但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有限度,村集體經濟收入很少或沒有,上級投入又有限,維持社區正常工作運轉都有一定的難度,開展經常性社區服務活動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四、幾點體會及下一步工作建議

通過此次調研,筆者深刻感受到,開展農村社區建設是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中的一個新課題,抓好農村社區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是完善村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的有效載體,也是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內在需求。但農村社區不是村委會的簡單翻版,更不是城市社區建設模式在農村的照搬照抄,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中,必須堅持三條基本原則:即必須以當地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必須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必須把爲民辦實事擺上突出位置。結合此次調研情況,建議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好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1、大力宣傳,營造氛圍。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公開欄、標語等方式,廣泛宣傳農村社區建設的目的、意義、宗旨和目標,提高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對開展農村社區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大力宣傳試點村農村社區建設取得的實效,宣傳羣衆從農村社區建設中得到的實惠,發揮引導示範作用,提高農民羣衆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激發他們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熱情。

2、健全機構,加強領導。結合本地實際,借鑑外地經驗,出臺全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實施意見,成立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成員單位職責,設立辦公室,負責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檢查指導、總結推廣經驗等日常工作;各鄉鎮也要相應成立領導機構,由黨政一把手負總責,明確主抓領導和專職工作人員。建立“縣委政府加強領導,組織部門牽頭協調,民政部門業務指導,成員單位密切配合,鄉鎮黨委政府主抓,村級兩委具體實施,社區羣衆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農村社區的領導和指導力度。同時,加強檢查考覈,將農村社區建設納入鄉鎮、村和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年度工作考覈目標。加大農村社區幹部培訓力度,利用“一村一名大學生”、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和選派縣鄉年輕幹部到村掛職鍛鍊等方式,加強農村社區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確保農村社區建設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3、因地制宜,逐步推進。以建制村爲單位,廣泛徵求村民意見,根據各村不同的自然、經濟條件,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實際、分類指導的原則,將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村民自治的目標緊密銜接,梯次推進。從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城郊結合村、政府駐地村、中心集鎮村到一般村,從城鄉一體化程度高的地區到城鄉差距大的地區,循序漸進,重點突破,逐步完善,形成城郊結合部農村社區、中心集鎮村社區、傳統農村社區等不同類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4、多方投入,提升成效。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縣、鄉鎮財政每年應爲農村社區建設解決一定的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用於農村社區以獎代補。各部門要統籌使用各項涉農資金,支持農村社區建設。動員村民以自願投資、義務投勞等形式積極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捐贈、投資方式興辦農村社區服務項目。建立縣、鄉鎮機關單位和城市社區結對幫扶農村社區建設制度。逐步建立起以各級財政、村集體積累資金投入爲主體,以各級涉農資金、單位幫扶投入爲輔助,以村民和社會各界自願捐助爲補充的農村社區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提升農村社區建設成效。

關於我市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社區建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一、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社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XX 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後,我市社區建設工作快速推進,在體制創新、社區整合、社區自治、完善社區功能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詳和的新型社區。

1 、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 完成了街道、社區整合。 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地緣關係、資源配置、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因素,市轄三區開展了街道、社區撤併整合工作。鏡湖區原有 14個街道整合爲 11個街道, 97個社區整合爲 56個社區;鳩江區原有 22個社區整合爲 14個社區;弋江區原有 27個社區整合爲 21個社區。通過整合,實現了社區規模相對合理、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科學。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弋江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 XX年 7月 1日,南瑞街道辦事處正式撤銷,南瑞三個社區居委會直接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對接,開展工作。撤辦之後社區各項工作有效銜接,各方適應性進一步增強,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 、強化社區自治。 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普遍推行。 目前,市轄三區基本上實現了由全體居民直接選舉產生社區居委會。如鏡湖區, 11個街道 56個社區全部採取直選方式進行了選舉,共登記選民 311804名,參加正式選舉投票的有 235893名,參選率達 75.64%。直接選舉強化了居民自治和參與意識,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議行分設”穩步推進。社區“議行分設”試點不斷擴大,鏡湖區在西洋里社區首家試點基礎上,又選擇了 5個居民自治意識較強的社區進行“議行分設”試點;弋江區也在荷夏園、錦申園、李巷、西利民、興隆街、沐春園等 6個社區實施“議行分設”。“決策議事層”和“執行層”的分離,推動了社居委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當好羣衆代言人,切實爲民服務,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親合力。

3 、加大社區建設投入。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市政府每年設立 200-300萬元的社區建設專項資金;社區辦公經費由每年 1萬元調整到每年 2-3萬元,納入年初區財政預算。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考覈評議,形成了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社區工作者管理機制。大幅度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達到社居委主任每月 850元、副主任 750元、一般社區工作者 650元的標準,併爲其辦理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市轄三區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均達到 300m2 以上,鳩江區甚至有 8個社區用房達 1000 m2 以上,佔 57%;有 5個社區用房達 500 m2 以上,佔 36%;並做到統一懸掛社區標識、統一主外牆立面、統一功能佈局、統一資料上牆。還配備了電話、電視、電腦、傳真機、數碼相機等辦公設備,社區辦公軟硬件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4 、拓展社區服務功能。 充分發揮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網絡功能,以“六進社區”活動爲抓手,全力打造社區服務平臺,創新社區服務手段,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構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區服務體系。文化進社區。如鏡湖區,深入持久地開展“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組織社區巡迴演出 250餘場次,舉辦以“和諧的鏡湖”爲主題的大型彩車巡遊活動,深受居民的好評。衛生進社區。各區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網點建設,爲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價廉、質優、人性化的社區衛生服務。如鳩江區將四褐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風鳴湖社區衛生服務站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確立爲惠民門診,爲符合條件的惠民對象減免部分費用,改善了民生。警務進社區。各區以“零發案社區”、“平安社區”等羣衆性創建活動爲切入點,建立治保、調解、普法、幫教、治安巡邏“五位一體”治安管理機制,爲廣大居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教育進社區。鏡湖區構築了區社區學院、街道社區學校和社區分校的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型單位、學校和樓院創建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社保進社區。各區加強對失業人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積極開展就業推薦、諮詢、培訓服務。社會救助進社區。各區大力開展對優撫對象、殘疾人、特困戶等弱勢羣體的社會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務。如弋江區在弋江橋街道和南瑞社區設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類施保”的低保戶及突發性事件的困難居民發放物資救助。

5 、健全社會組織體系。 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 隨着黨政機關和區境企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下崗失業人員黨組織關係轉入社區,社區黨員數量迅速增加,最多的達 330多名,最少的也有 50多名。各區、街道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在黨員人數較多的社區建立黨委或黨總支,下設黨支部,形成了黨委(總支)建在社區、黨支部建在樓院、黨小組建在樓道的三級組織網絡,成爲黨在城市基層嚴密的“組織網”和有效的“工作網”。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積極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與居委會主任、社區黨組織成員與居委會成員交叉任職;大力開展“五個好”先進黨組織、“社區示範黨組織”創建工作和社區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我市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上不到位。 一方面,個別區及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工作不夠重視,在社區的管理、監督、引導、服務、支持、共建上存在“缺位”現象;另一方面,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不強,“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區氛圍尚不濃厚。 二是 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傾向越發明顯。 社區 居委會該乾的事沒有幹,不該乾的事幹了一籮筐,社區工作者整天忙於經濟普查、房屋普查、大拆違、門牌編碼、土地估價等全市性工作,疲於應付門類繁多的各類創建考評,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爲居民服務。三是社區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低。社區中介服務組織培育不夠,服務層次不高,不能適應羣衆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加快創新,推動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社區作爲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石,是各級政府的“聚力點”、社情民意的“聚匯點”、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各級各部門應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以服務社區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爲根本出發點,以推動社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爲主線,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做到“基層有活力、管理出實效、羣衆得實惠”,促進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1 、強化社區工作領導,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羣衆廣泛參與”的社區建設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社區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強化在社區規劃、政策措施、考覈獎懲、輿論宣傳等方面的領導。完善考覈目標體系,把社區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各區以及市直相關職能單位的目標管理考覈;區政府要以社區建設爲重點,加大對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的考覈。建立市直部門聯繫社區制度,與社區共建幫扶對子,幫助社區開展各項工作,參與和諧社區建設。

2 、完善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進一步推進社區管理體制創新。 街道辦事處作爲市轄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在我國已經存在和運行了半個世紀,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着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傳統城市基層管理體制賴以生存的“單位體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動搖,其管理模式、運作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性事務,街道辦事處“塊管不到邊,條管不到底”,反而束縛着社區服務和自治功能的發揮。撤銷街道辦事處順應了 “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趨向,是推動基層政治民主建設的客觀要求。從撤銷南瑞街道辦事處的實踐來看,成效是明顯的,實現了平穩過渡,既減少了管理層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下一步要紮實完善試點工作,以制度建設爲突破口, 將原屬於街道辦事處承擔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全部移交給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將原屬於街道辦事處的社會性、羣衆性工作全部移交給社區, 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無街道辦事處層級的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工作的管理、指導、協調、監督機制,以及社居委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對接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面,將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3 、科學界定社區職責,嚴格社區工作準入制度。 進一步明確界定社區居委會職責,理順政府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的相互關係,實現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區依法自治的統一。通過調研,結合外地經驗,我們認爲新形勢下社區居委會的主要職責是:宣傳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協助政府部門在社區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辦理本社區居民的公共事務,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籌措本社區公益事業資金,管理和維護公共資產;對本社區的物業管理和服務進行指導、監督,組織居民成立業主委員會等。積極實施社區工作許可制,對不屬於社居委職責範圍內的下派任務,社居委可以拒絕承擔;若確需社居委承擔和配合的,必須經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審定,並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進入社區。

4 、順應城市化進程,積極穩妥推進“村改居”。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科學合理地撤村建居,逐步消除“城中村”,是今後社區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關鍵要把握三個環節:一要處理好社會事務。按照社會事務和經濟事務剝離的方法,將原村民的社會事務管理職能按屬地劃入所在社區居委會管理。二要處理好集體資產。對原村有資產進行清產覈資和產權界定,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承接原村集體經濟管理職能。將原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科學設置股權結構,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將資產管理公司改製爲股份制企業,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機構,規範企業利潤分配,保障股(居)民分紅權利。三要完善相關保障措施。對“村改居”原農民要切實落實市民待遇。在勞動就業方面,凡在勞動就業年齡範圍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而沒有就業的,享受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和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對原農村救助對象和城市低保對象,初次參加職業技能鑑定,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可以享受一次性職業技能鑑定補貼政策。在社會保障方面,從事個體經營(包括自由職業者)或未就業的,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方式,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未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享受被徵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待遇;凡符合市區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範圍和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享受居住地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計劃生育政策方面,從農民轉爲居民之日起, 3年內可繼續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在住房政策方面,“村改居”前經批准的農民自建住房或集體集中建房,缺少 “ 一書兩證 ” ,由鎮、區政府審覈後統一申報,經市規劃局、國土局批准,向房管局申請辦理房屋產權證書。自建住房和集體集中建房在取得房屋產權證後,補交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規費,可辦理上市交易手續,上市後不得再享受宅基地政策。“村改居”後原農民住房拆遷安置,在不享受優惠集中建房的條件下,繳納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規費,享受市區拆遷政策。

5 、完善社區建設保障機制,強化社區建設合力。 在人、財、物三個方面強化社區建設保障,爲構建和諧社區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一是推動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確保有人辦事”。今後社區將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性職能,社區工作者由原來的“婆婆媽媽”變成“小巷總理”,這對社區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積極推行社區工作者資格准入和持證上崗制度,強化社區工作者教育培訓, 黨校要舉辦社區專職工作者培訓班,抓好專業輪訓, 推動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進程。要適當提高社區工作者生活待遇。目前我市社區工作者工資水平大都在 600-800元,較以往雖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他們的實際付出、與全市平均工資相比,都有相當距離。要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確保社區工作者收入隨經濟社會發展而提高,增強社區工作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區建設長效投入機制,確保“有錢辦事”。市政府應逐步提高社區建設專項獎勵資金,強化“以獎代補”;各區要把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社區辦公經費、社區幹部補貼和社會保險列入區級財政預算,每年用於社區建設的資金增長幅度應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採取市場化運作機制,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資社區設施建設。三是優化辦公條件,推進資源共享,確保“有地方辦事”。通過開發商支持、駐區單位資源共享以及新建、調劑置換、租賃和購買等方式,不斷優化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進一步配備配強相關辦公設備,實現辦公自動化。駐社區單位在將大量的服務性、社會性、公益性事務逐步轉移到社區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場地、設施等方面的便利條件,向社區提供服務,實行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爲社區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社區建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一、本人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這項工作開展以來,被我們縣納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個人的思想認識上,也對這項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我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也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型農村社區既是社區,又在農村,如果簡單一點兒,可以理解爲按照城市社區的標準在農村建的社區,但它又不僅僅是居住環境的改善,加上“新型”兩個,其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提高到了新的層次。新型是對農村社區居民生活“質”的一個提高,他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新型農村社區不同於新農村建設,新農村主要是指居住環境的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的改善,包括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五個方面,是較低層次的農村社區。而新型農村社區,實現了讓農民羣衆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一樣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並通過產業支撐,把農業勞動力變成了一產、二產或三產工人,實現了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轉變,物質、文化生活的根本轉變,羣衆文化素質修養的根本提高。

(一)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羣衆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城鄉差距逐步拉大,“三農”問題愈來愈突出。就商丘而言,近年來,市區和各縣(市、區)城區變化很大,環境更加優美整潔,市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農村,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產環境,雖有改善但變化不大,與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不相同步。就是說,廣大農民還沒有完全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這些年,國家雖然不斷加大惠農力度,取消了農業稅,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免費義務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這些都是修修補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用於改善人們生活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絕大部分放到了城市,這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現狀有關。政府財政有限,如果投向農村,點多面廣、居住分散、蜻蜓點水,根本不解決問題,所以集中用於城市發展。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路子,這就造成了政府對農村的歷史欠賬太多。比如,政府投資修建城市道路很正常,不可能讓居民墊資,但在農村就不一樣了,要羣衆集資一部分,還要爭取列入省鄉村道路建設項目;其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那就更難了,專家曾經測算過,市區居民所佔有的政府用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在6萬元以上,而在農村不到1萬元。這就造成農村居住環境、農民生活質量差,農村的發展嚴重滯後於城市的發展,出現了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三農”問題的突出。基礎設施落後還帶來了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滯後,農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滯後,農民就業難、收入增長難、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日益突出,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不僅城鄉發展差距在拉大,中國佔大多數的農村和農民就無法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更無法實現全面小康。目前,隨着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政府財力的增強,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民生產條件、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已迫在眉睫,而且也到了能夠逐步解決這一難題的程度。所以說,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互動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選擇

(二)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中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城鎮化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之路。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證明,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要推動城鎮化,否則將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我們商丘市對城鎮化發展的理念也作了調整,增加了新型農村社區這個層面,明確要求要走出一條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改革。過去的城鎮化是單純的農民向城鎮轉移的“被城鎮化”路子,現在是農村就地城鎮化的農民自主“進城”的新機制。目前,四個層面的新型城鎮化在全國逐步達成共識,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爲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選擇,逐步步入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

(三)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隨着國家對農業投入的加大,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業現代技術的應用,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我們商丘市已經實現了“八連增”。在目前的基礎上,要使農業糧食生產再上一個臺階,實現繼續增收、繼續增效,專家論證,實踐也證明了必須走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的新型農業現代化路子,要構築完善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實現土地流轉,把大量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支撐二、三產業發展。通過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組織化、產業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利用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就地就業,使他們從生活理念上脫離傳統的農村、農業觀念,便於土地流轉。我省農村土地利用呈現“一高一低”的態勢,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後備資源潛力小,耕地保護形勢嚴峻,商丘市更是如此。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撤村並點,可以集中集約利用原村莊佔地,將農村分散的土地要素重新佈局,重新調整土地使用結構,從而整理出大量閒置用地用於補充耕地。根據初步測算,如果全市全部建設成新型農村社區,可節約土地70萬畝左右。這些土地其建設用地指標可以飄移到城區或工業集聚區支撐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復耕留下的土地,可用於糧食高產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

(四)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三化”協調發展,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核心任務。商丘作爲中原經濟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在“三化”協調發展上走在全省前面。如何走好“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對商丘來講,就是要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爲切入點,推進“三化”協調發展。在新型工業化方面,兩者也存在着密切相連、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關係。新型工業化發展到今天,面臨兩個方面的瓶頸制約,一是建設用地的緊張,二是勞動力的缺乏。目前,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兩方面的形勢非常嚴峻,一方面國家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使建設用地越來越少,可供工業發展用地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出現了用工荒、用工難問題。我們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兩個問題帶來的,像原來在深圳辦廠的富士康轉移到鄭州發展,就要求在一年時間內提供10萬個勞動力。而我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通過撤村並點,可以騰出大量的原村莊佔用的集體建設用地,把建設用地指標飄移到工業集聚區,支撐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另外,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又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勞動力支撐。所以說,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實現“三化”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五)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國制定了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問題、最難的問題是“三農”問題。目前,我省的城鎮化率纔剛過40%,如果按2個點的較高增長速度,到2020年還達不到60%。也就是說,我省還有4000多萬人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謀生,這不能叫全面實現小康。因此,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必須解決好農民問題,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使農民就地城鎮化,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使生活質量、生活理念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小康目標是一個內涵很豐富的目標,它不僅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還包括教育水平、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這同樣迫切要求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完善農村各種公共服務和文化教育設施,全面提高廣大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的文明素質。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爲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解決農民看病難和上學難得問題,可是這些配套設施誰來完善。

投資商只是爲了賺錢,建起了一排排的樓房。等待着農民購買和入住,可是新型社區內沒有建設醫院和學校以及公共娛樂場所。農民們看病和上學和生活環境沒有得到更好的改善,致使農民的購房思想意識不高。

我認爲在建房的同時,應該把醫院、學校以及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同時建設。這樣可以提高農民對新型農村社區的認識,提高農民的購房意識。

(二) 加大依法治理“雙違”建設

目前,我縣雖然開展了‘違法、違規’建設綜合整治工作。雖有明顯的成效,但‘違法違規’建設仍有發生。這就需要我們加大綜合整治工作的力度,要全面開展‘違法違規’建設的綜合整治力度。

(三)加大宣傳力度

我們目前的宣傳,僅限於宣傳車和過街條幅以及宣傳標語進行宣傳。我認爲這些宣傳措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能否通過電視臺,廣播等新聞媒體來宣傳。通過學習和培訓,首先提高黨員幹部的思想認識。加大羣衆的輿論氛圍,提高羣衆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思想認識和轉變。

(四)羣衆購房能力的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在各鄉鎮都已不成程度的有所規模,但羣衆的購買能力已經成了嚴重的問題。目前,並不是每一戶農民都能買得起房住得起樓。針對這些農戶,政府能不能制定優惠政策。我們公務員,教師等工人階層可以用公積金實施貸款按揭購房。我們農民羣衆是否可以享受這個待遇,政府制定出方針政策讓羣衆也能按揭購房。同時開發商的利益應該最小化、政府的政策合理化、羣衆得利益最大化。這樣既解決了羣衆購不起房的問題,也加快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步伐。

(五)村莊合併,補償資金哪裏來

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起,將面對着一場村莊合併和拆遷的攻堅戰。有的羣衆認爲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地方不願意搬遷,這就面對着一場新的‘思想革命’。村莊合併,對於農戶的一些房屋是不要進行一定的補償。政府能否整合資金,對於村莊合併的拆遷戶給於一定的補償和鼓勵。

(六)安置自建問題

面對一層層的別墅和洋樓,不少羣衆發了愁。特別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歲數大了上樓不方便怎麼辦?像這樣的大齡弱勢羣體,住在樓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我認爲,各個社區在建設的同時。應該規劃出一定的自建區域,讓羣衆按照規劃自己去建。這樣既解決了老年人上樓難的問題,也解決了拆遷難的問題。

(七)安置就業問題

面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立,農民工的安置就業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村莊的合併,民對着社區人口增多。一部分富餘勞動力可以外出打工,但一部分農閒時候的羣衆怎麼就業。這就要求我們政府加強組織和招商引資力度,在社區周圍和附近招商辦廠。組織羣衆多學栽培技術和手工業技術,種植果業的同時發展蔬菜種植和手工業作坊。這樣既解決了羣衆就業難的問題,也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三、學習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心得體會

10月30日隨我縣縣委黨校的領導和學員到城郊鄉、王集鄉、利民鎮考察學習,他們在項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方面的氣魄和成果,令人震撼,很受鼓舞。特別是聽了各鄉鎮領導的點評,對他們的基本做法、主要經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重新認識。

現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招商引資上項目這兩項工作,彙報這次考察學習的幾點感受。

1、主要感受

一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清。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首先必須解決好“錢從哪裏來,人往哪裏去”的問題。這些經驗大家都知道,但他們能聯繫本地實際,通過具體的途徑解決難題,推進工作順利開展,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起點高。新型農村社區要實行城市管理模式,這就要求設計標準高、建設起點高。城郊鄉的和諧,北大花園社區三十幾棟樓同時開工,王集鄉、利民鎮的社區一期、二期工程已完成,社區規模大,設施檔次高,施工要求嚴,質量標準高,很受鼓舞。

三個人體會

這次考察學習,讓我受益非淺。不僅是我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還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了新的認識和更深的理解。認識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僅解決了農村的‘髒、亂、差’,而且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讓羣衆有一個更加優美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空間,切實體會到黨的優惠政策和惠農政策。這次考察學習,我們深感解放思想對社區建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給我最大的啓示就是:思想解放應成爲工作創新的永恆動力,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思想解放永不停滯。提出了創建學習型社區的概念,做到學習啓迪心智,學習淨化思想,學習陶冶情操,學習昇華境界。但最根本的還是在思想觀念上。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新則思路廣,思路廣則發展快,必須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社區工作也要根據形勢變化和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提高爲居民服務的形式與質量。拓寬工作思路,強化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

我決定,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加強學習和實踐。

同時,衷心的感謝組織上給了我這次學習考察的機會!

關於社區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社區建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爲認真貫徹區委常委(擴大)會議關於貫徹省委盧展工書記在我區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區政協聯合組織部、民政局等12個區直相關單位成立調研課題組,從3月13日開始,深入民政局和興門、寶泰、蓮新等8個社區居委會開展社區建設專題調研,對社區的辦公設施、人員配備和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詳細瞭解調查。本文基於此次調研結果,對我區社區工作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分析,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現狀

在市、區兩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重視下,我區從XX年在中城街道開始先行試點,因地制宜,穩步推進,社區建設卓有成效。截止目前,全區建成45個社區居委會,其中屬純居型社區33個,村改居型社區12個。一批單位和個人榮獲上級各類表彰,區社區志願者協會、東城街道社興社區居委會分別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社區志願者協會先進單位”和“萬家社區圖書援建活動‘學習型社區’先進單位”,中城街道被評爲“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東城北龍社區居委會被評爲“省社區建設示範社區”、東城松濤、南城興暉等10個社區被評爲“龍巖市社區建設示範社區”。兩位同志分別榮獲“全國先進社區工作者”稱號和“全國優秀社區志願者”稱號,一位同志榮獲“省先進社區工作者”稱號。目前,中城街道正積極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和南城街道溪南社區居委會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稱號。

二、主要做法

1、領導重視,打牢社區建設基礎

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社區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區委常委會、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社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深入街道、社區,調研解決社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指導社區建設工作。先後制定下發了《關於貫徹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的意見》、《新羅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及辦公室工作職責和制度》等文件;成立了由區委分管副書記任組長、各有關部門一把手爲成員的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各街道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掛帥的抓社區建設協調委員會,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推進的領導管理機制。各社區還吸納了駐區單位領導加入社區建設工作小組,共商社區建設發展大計;建立了社區建設考評機制,把社區建設工作列入相關部門、街道目標考覈管理,建立了嚴格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全區上下形成了區委、區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居民廣泛參與的推進社區建設的整體合力和運行機制。

2、認真組織,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

針對原有居民區規模小、設置不合理、資源分割等問題,本着有利於服務管理、有利於資源配置、有利於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則,對原居委會進行了重組調整,建立了新的社區居委會,逐步建立了以社區黨組織爲“領導層”,社區成員代表會議爲“決策層”,社區居委會爲“執行層”的新型社區組織體系。通過公開招聘、民主選舉,一大批年紀輕、有文化、懂管理、有奉獻精神的社區工作者充實到社區組織。目前,全區社區書記、主任的平均年齡47.97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達到81.01%,呈現出年輕化、知識化的趨勢。

3、加強管理,提高社區幹部整體素質

一是完善社區各項制度。在各社區建立健全了社區議事、社區主任、副主任職責、居務公開,居民代表會議等制度,加大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力度,廣泛開展居務公開,總結推廣鳳凰社區、北龍社區民主評議制度,全區社區居委會幹部民主評議合格率達到96%。二是做好社區幹部的教育培訓工作。組織開展多種內容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每年均對社區主幹進行一次培訓,從理論和能力上提高社區幹部的整體素質,增強社區居委會的整體效能。三是提高社區幹部待遇。從XX年2月起,我區將社區主幹的工資提高到700元,一般委員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提高到500元,大大調動了社區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四是積極組建社區兼職志願者隊伍。按照“自願、規範、長期”的原則發展社區志願者隊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青年志願者、巾幗志願者、老黨員志願者等爲主體的志願服務隊;在服務項目上,初步形成了社區教育、社區精神文明宣傳、社區維權等“十大服務項目”和科普培訓、居校共建、創衛宣傳等服務內容。現全區共有社區志願者組織62支,專職人數495人,兼職人數10239人,註冊志願者620人,佔社區總人口的5%。

4、多方投入,加大社區居委會硬件建設

積極採取“五個一部分”的籌資辦法完善社區工作條件:即市財政、市社區辦解決一部分,區財政解決一部分,街道財政解決一部分,轄區單位贊助一部分,社區投入一部分。多年來,區、街道兩級財政都加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從市、區財政、街道、社區自籌及其他渠道共投入社區建設經費1000多萬元,用於改善社區辦公用房、建設社區活動場所、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等。各社區居委會也採用購置、調整、更換、改建等形式,使社區用房和服務用房的面貌得到改善。目前,全區45個社區用房平均面積達到240平方米,達到省示範社區標準用房100平方米以上有33個,佔73%。社區居委會的服務站、警務室、文化閱覽室、社區活動室等樣樣俱全,社區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

5、強化服務,推進社區建設不斷髮展

一是加快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至目前,我區已成立了各級社區服務中心(站)47個,各類服務設施6413個(不完全統計),其中社區服務中心(站)區級1個、街道級4個,社區級42個;青少年教育站61個,托幼機構166個,託老機構8個,餐飲服務網點1164個,商業零售網點2294個,維修服務網點472個,諮詢服務站75個,其它服務設施24個。同時抓好社區就業和再就業勞動保障服務,積極建設一批社區勞動保障平臺。截止XX年度,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登記造冊的下崗失業人員共有4963人,爲城區下崗、離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機會4070人;二是推進社區醫療衛生建設。目前已有26個社區居委會合建了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並投入使用。社區計劃生育工作全面落實“三爲主”方針,建立了“街道-居委會計生專幹-計生小組長”等三級計生服務網絡;三是扶持社區文化。各社區都十分重視文體活動隊伍建設,積極組建諸如夕陽紅文藝宣傳、腰鼓、棋牌、舞蹈等隊伍。一些社區已經培養出一批專業表演隊伍,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節目,常年活躍在社區裏。各社區還充分利用板報、標語、宣傳資料等形式,加強對社區成員的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制宣傳教育,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東城街道開展“溫馨社區”,南城街道開展“學習型社區”,中城街道開展“誠信社區”,西城街道開展“文化社區”等;四是推進社區平安建設。充分依靠社區基層組織,建立專兼職結合的社區治安隊伍綜合治理網絡。規範社區警務室建設,各社區實現了“一區一警”,設立了“社區警務室”。大力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努力消除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使居民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區成立的社區義務巡邏隊達30支。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組織管理體制問題

一是社區組織領導體制不完善。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的規定,社區建設實行的是以街道管理爲主的組織領導體制。目前社區建設中辦公場所規劃實施、建設資金籌措、轄區企事業單位共建等問題,僅僅依靠街道和社區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

二是共建共享機制難實行。目前,社區轄區內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各類醫院、學校的服務及設施和閒置資源共建共享,聽任所在單位領導意願,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機制,難以全面做到共建共享。公安、計生、勞動等網絡資源自成一體,造成資源浪費和重複勞動。

三是社區組織管理職能行政化。社區組織管理一直實行的是居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黨支部 “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機構設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準行政機關”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佈置任務爲主的“被動式”工作方式。除居委會以外,其它社會團體和中介性社會組織不僅數量有限,發育不足,而且缺乏專業性和自主性,沒有形成社區特色。社區居委會除了《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街道、政府機關單位或部門交辦的各種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務。居委會實際上成爲一級準行政組織,使得其根本無法履行法律賦予的自治功能。諸如向居民收取城鎮義務兵優待金,涉及面廣,徵收難度大,大多數社區居委會僅完成任務的三份之一。居委會普遍反映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2、辦公場所保障問題

目前,還有 12個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其中6個無辦公場所,6個辦公場所面積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見附表一、表二)。

一是社區辦公活動用房沒有同步規劃建設。城建規劃部門編制城市規劃時,對新開發的小區沒有預留社區居委會辦公、活動場所建設用地,造成“無地”建設問題突出,如南城蓮東小區和西陂龍巖大道、龍騰路沿線新開發的小區等。

二是相關文件內容不明確。市規劃局《關於規範城市社區服務用房規劃審批管理的通知》(龍政規〔XX〕147號)文件規定,從XX年開始,各開發小區按5萬平方米以下的預留3%,5萬平方米以上的預留2%作爲社區服務用房,但由於該文件沒有明確執行主體,這些要求都未能得到落實,部分新開發小區預留的社區服務用房包括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相當一部分小區把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簡單地用物業服務機構用房替代,居委會辦公場所被排除在外,造成社區居委會“無址辦公”的問題普遍存在。如南城街道清泉社區居委會(所轄恆寶豪庭小區)、中城街道北關社區居委會(所轄陽光翠庭小區)等6個社區辦公場所面積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活動用房標準。

三是社區辦公用房審批手續難辦。全區12個達不到省定社區辦公用房標準的社區居委會,其中6個社區居委會有現成的土地可供新建辦公活動場所,卻無法取得城市規劃和用地審批手續。如:東城街道永興社區居委會,在龍巖第二醫院附近鐵路邊有一塊160平方米的空閒安置地,可興建居委會辦公用房,但規劃部門至今未審批同意。東城街道東寶社區居委會在老火車站附近有一塊2畝地可建設居委會辦公用房,規劃部門已經批准,但用地指標至今無法辦理;西城街道蓮新社區有一塊尚未開發的空地,規劃部門也劃出了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藍線圖,並辦理了選址意見書,但在用地審批時無法辦理紅線圖;中城街道北關居委會新建辦公用房僅辦理審批手續就用了30多萬元,因無後續資金,只好擱置停建。

3、經費保障問題

一是社區辦公用房建設資金嚴重短缺。XX年以來,市、區、街道和社區建設中雖已投入1000多萬元,但年均投入僅130多萬元,供需矛盾相當突出。按目前的規定,新建一個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按建築面積每平方米分別需交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60元、人防易地建設費28元,所佔的建築成本比例大。目前全區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達33個,佔73%。這些居委會居財收入匱乏,僅依靠市財政對一個新建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補助10萬元,根本沒有能力解決辦公場所建設問題。

二是社區幹部財政性生活補貼偏低。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規定: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待遇,其主任、副主任的財政性生活補貼原則上不低於區(市、縣)當年最低工資標準的150%;專職委員不低於區(市、縣)當年最低工資標準的130%”,按XX年最新調整的新羅區最低工資570元/月標準計算,我區社區居委會成員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社區主幹應爲855元/月;一般委員741元/月。但目前社區居委會主幹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爲700元;一般委員每人每月享受財政性生活補貼爲500元。與《綱要》要求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三是社區辦公經費不足問題。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要求,各職能部門要求社區居委會協助辦理本部門業務的,要求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這些要求不能得到完全落實,增加了社區工作,也就加大了社區辦公經費壓力。目前,我區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主要是按照省財政廳的規定每年下撥補助5000人以上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1萬元,5000人以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8000元。這樣的標準遠遠無法滿足我區33個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要求。

四、建議

1、建立健全社區建設組織管理體制

一是創新組織領導體制。組織領導體制是從根本上保障社區建設的領導和管理的最重要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領導,明確市、區兩級組織部門和民政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配合,街道和社區居民委員會直接管理、社會力量支持、羣衆廣泛參與的社區領導組織體制和工作體制。針對社區用房建設、文化、環境、治安、衛生等等分屬於政府各個職能部門,民政部門牽頭的職能不能落實的現狀,建議設立市和區兩級社區建設管理局一類的政府機構,統一行使社區建設規劃、建設、管理、檢查、指導、協調職能,對社區建設工作進行全面推進。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建議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駐區單位參與城市社區建設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駐區單位自覺遵守、積極參與、熱情支持所在社區的社區建設管理,主要包括駐區單位的文化、體育、科研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實行無償或低償服務;積極參與社區換屆選舉,參加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配合社區做好計劃生育、治安管理工作,支持社區的公益事業建設,參加社區組織的志願者隊伍和志願者活動。社區轄區內各級黨政機關、駐軍、大中國小校、廠礦企業、社會團體及社會各界人士要積極支持所在地社區的工作,參加所在地社區的活動,要主動與社區開展對口幫扶活動,幫助解決社區工作中的各種實際困難。廣大黨員幹部要積極參與,發揮好示範帶頭作用,駐區各單位要將閒置資源無償或低價提供給社區作爲辦公、服務和活動場所,要將單位的服務及活動設施無償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資源共享、事務共辦、文明共建。打破公安、計生、勞動等部門分別建立信息網絡體制,建議建立市、區各部門共享網絡信息平臺,減少和避免重複勞動和資源浪費。

三是先行先試,完善社區功能。按照省、市的部署,深入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活動,在城區每個街道抓好1-2個社區試點,拓展社區建設內容,提高和諧社區建設水平。建議市委、市政府出臺《社區工作準入制度的意見》。任何級別的部門、單位,凡擬將其組織機構、社區掛牌、考覈評比、辦班培訓、專項調查、報刊徵訂等事項以及社區職能以外工作進社區的,應持上級有關文件和具體實施意見,向所在區社區辦提出書面申請,報區委、區政府批准後,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委託給社區。未按要求申報審批的,社區有權拒絕或不執行。理順市、區、街道、社區之間的關係,增強區和街道在管理區域性公益事業、公共事務以及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統籌協調能力。社區居委會是羣衆自治組織,政府職能部門不能把社區居委會當成自己的“下屬單位”,層層向下壓任務,堅決杜絕社區行政化。建議落實區委已經制定的政策,城市義務兵優待金由區財政統籌,減輕社區工作壓力。

2、切實保障社區辦公活動場所

一是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同步規劃建設。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及福建省委辦公廳《關於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建議市政府牽頭組織市規劃、土地、民政以及新羅區政府部門,按照社區人口規模、城市功能區劃以及“布點合理、選址適當、設置集中”的要求,儘快編制出臺龍巖中心城市社區辦公用房規劃建設的政策性意見,力爭居住區的規劃與社區居委會設置規劃同步進行,確保居委會辦公用房有地選址,有地建設,儘快解決“無址辦公”以及面積達不到省定標準的居委會辦公用房問題。同時提前規劃預留即將新成立的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地塊(近期急需新建華蓮、龍騰、東肖開發區等14個社區居委會,詳見表三)。按照“五個一”(即一個社區服務中心、一個衛生服務站、一個警務室、一個文化閱覽室、一個體育健身場所)以及預留一定的停車場標準來規劃建設,獨立建設,佔地面積不少於1畝,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以上。

二是明確責任,建立社區辦公用房保障機制。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幫助協調規劃、土地、建設、房管、民政等部門,嚴格執行國家民政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民發〔XX〕275號)以及《福建省城市建設綱要》、福建省委辦公廳《關於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加強對土地競拍、小區規劃、工程建設、商品房預(銷)售、竣工驗收備案及權屬辦證等環節的協調控制,確保社區辦公活動用房規劃建設、配套到位。

三是簡化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用地手續,減免費用。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本身是城市公共設施,服務於市民,現再收取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和人防易地建設費等費用,本身就是加重當地社區居委會的負擔。因此建議市規劃、土地等部門簡化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建設各項審批手續,並且減免相關審批費用。

3、增加投入,確保社區各項經費

一是建立社區建設發展基金,保障建設社區辦公用房和社區服務。市、區兩級黨委政府應將社區建設與經濟發展、農業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視和支持,建議每年從市、區財政預算中各安排300萬元,建立社區建設發展基金,制定具體的社區辦公用房建設、社區服務等費用支出規定,從根本上保障新建、改擴建社區辦公用房,以及社區社會服務費用。與此同時,要認真落實省委《關於推進海峽西岸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和配置。對零星開發住宅區,開發商可按建設面積2-5%的標準折算繳納社區配套用房經費,專項用於建設或購買社區配套用房”規定,建議市政府明確對新開發的住宅區,開發商按建設面積的5%的標準折算,向新羅區政府繳納社區配套用房經費,專項用於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建設。

二是兌現並提高社區幹部財政性生活補貼。根據《福建省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試行)》規定,參照XX年最新調整的新羅區最低工資月標準,今年儘早兌現省要求的社區幹部財政性生活補貼社區主幹應爲855元/月、一般委員741元/月。明年逐步提高,以調動社區幹部工作的積極性。

三是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確保社區居委會辦公經費。實行社區事務准入制,如確需社區居委會承擔或配合的工作事項,由區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把關,通過街道辦事處統一安排,並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經費。對於超出《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職責範圍,而必須由居委會協助的工作,要按照有償服務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解決相應的經費或人員,做到有人辦事,有錢辦事。

四是建議適當提高純居型的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補助標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