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設調研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6W
本文目錄村建設調研報告新農村建設參觀考察調研報告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章 來源本站 爲了瞭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根據縣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開展以“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內容的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我鎮於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村建設調研報告4篇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鎮爲縣委、縣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其中6個農業村,一個蔬菜村,76個自然屯,農業人口8853戶3.47萬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全鎮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7萬畝,林地1.5萬畝,水田1.85萬畝。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XX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XX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爲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383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8所國小,有3處晉升爲省級標準學校,4處國小達到市級標準學校,12處國小實現了縣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幹部平均年齡爲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臺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爲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爲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爲重點),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範,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範,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係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爲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農村勞動力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佔35%,國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擡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爲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羣衆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爲: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xx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本文權屬本站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查看)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爲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鎮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莊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本文權屬本站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查看)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國小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新農村建設參觀考察調研報告村建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爲進一步激發調動學員們對湖北經濟文化的認識的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武漢警官職業學院組織110名學員和輔導員老師到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進行了新農村建設實地參觀考察。一天的時間,先後參觀考察了官橋村和潘家灣村的生產發展、新村建設等情況,並認真聽取了兩村有關負責同志的經驗介紹。每到一處,他們的做法、工作幹勁和發展境界都使我們爲之嘆服,也讓我們真正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家鄉發展上的差距。

一、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的基本概況

官橋村:位於咸寧市嘉魚縣發展大道南隅,官橋鎮政府所在地,與縣工業園接壤,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6個自然彎,共有730戶,3089人,4245畝耕地,總面積17.6平方公里。這裏原是一片黃土地,是一個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的窮山村。在 “領頭雁”周寶生的帶領下全體幹部羣衆艱苦創業,經過30年的奮鬥,從原來簡單的春種秋收到多業並舉的經濟格局,從窮山村到小康社會,從窮鄉僻壤到擁有高新技術企業和經濟實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該村的突出特點是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依託田野集團整合資金1.8億元整體推進官橋新農村建設。項目以“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小城鎮建設”爲主要方式,努力建設“四大產業板塊”,即“15000畝高產油茶示範基地”、“3000畝有機稻生產基地”、“XX畝特色水產養殖基地”、“1000畝農業生態旅遊基地”。規劃建設用地150畝,建築面積約80000平方米,可容納800戶居民入住,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居民社區。

領導班子加強組織領導,他們強化了村民的集體主義觀念,增強了凝聚力、向心力,營造了濃厚的集體主義氛圍。特別是聘請了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和湖北工業大學的專家對官橋村進行了科學編制規劃即四大產業板塊的發展規劃。並且該村廣泛宣傳發動,真真細緻做好羣衆思想工作特別是鎮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不厭其煩的講解、宣傳、動員,組織他們進行參觀學習。而且落實了村民的社會保障,對遷村騰地的居民給與50000元的房屋拆遷補貼,社區新建房屋明確產權頒發證照,落實低保、補貼等政策切實保障民生。

官橋村在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街道寬闊平坦,道旁綠樹成蔭,新村集村民居室、文體中心、便民醫務室、超市、羣衆服務中心、運動場、閱覽活動室、幼兒園等於一體,規劃村民新居使村民人人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潘家灣鎮四邑新村:潘家灣鎮四邑新村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全鎮總人口6萬人,四邑新村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圍繞“建一個新村,構五大板塊”的建設規劃逐步把四邑新村建設成了一個富裕、民主、文明、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潘家灣鎮四邑新村現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集體共同富裕道路,一是建2300畝苗木基地;二是建500畝竹柳基地;三是建500畝花卉基地,現已建成200畝;四是建千畝蔬菜基地,計劃投資一億元,建成現代科技農業基地,採取“客商+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經營,此模式正在籌建;五是建農家莊園,由企業投資新建“一大兩小”三個集餐飲、休閒、觀光、娛樂於一體的新型農莊。由此潘家灣鎮四邑新村也形成了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實現了層層增值和良性循環,不但有效地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而且有力地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

二、主要感想和體會

1、一個好帶頭人和一個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領導班子對強村富民作用重大。從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的發展經驗來看,他們發展的速度如此快,是因爲他們都有一個威信極高、能力極強的支部書記和一個有強大凝聚力、戰鬥力、敢於創新的領導班子。模範的帶頭作用和感召力是一種無形的強大精神動力。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帶頭人能夠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把羣衆的疾苦掛在心上,集體、羣衆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我就不信農村永遠窮!我就不信農民幹不成大事,農村就沒有出路!”憑着這種不服輸、不甘平庸的勁頭,1979年,26歲的周寶生毅然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從縣化肥廠辭職,被推選爲官橋八隊隊長。上任沒幾天,看到安徽鳳陽聯產承包的報道,周寶生便在本隊把田地按好壞分類定產,承包給各家各戶經營。吃夠了“大鍋飯”苦頭的人們,迸發出多年蘊藏的能量,生產熱情空前高漲,當年的糧食產量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周寶生說:“要發展,沒有一點敢爲人先、敢闖敢幹的精神是不行的。”周寶生密切聯繫羣衆,有較強的議事能力。“作爲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利益”,這是他對自己提出的嚴格要求。他堅持深入到羣衆中傾聽呼聲,正確反映人民羣衆的意見、要求,幫助羣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較好地發揮了一位人大代表的職責。在他的帶動下,羣衆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可以說,這兩個村的領導班子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爲了集體經濟的發展,敢於承擔風險,開拓創新,真心實意地爲羣衆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切實體現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通過劉莊村劉副主任的介紹,可以看出他們的班子內部沒有一點雜音,十分團結,對帶頭人更是充分的維護。這是一個班子幹好工作的必備條件。

2、立足實際,把發展置於第一位。 “領頭人”的作用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人,都需要一種機制對自身行爲進行校正。因此,管理民主是衡量新農村的一條重要標準。

作爲村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有了物質基礎,黨支部就可以爲羣衆辦實事,樹立威信,就會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做。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都有一套符合自己實際發展的短期規劃和長期規劃,根據形勢和任務的不斷變化,不失時機地搶抓機遇。

官橋村的“四大產業板塊”,潘家灣鎮四邑新村“五大板塊”,這兩個村都制定了一整套適合自身實際發展的規劃,並能夠探索創新,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大力引進人才、資金、技術和設備,不斷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既壯大了集體經濟,也富裕了村民,使村民真正過上了小康生活。

三、 關於幾點啓發

1、強村富民首先要強班子。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如果班子不團結、戰鬥力不強、沒有羣衆威信,發展則是一句空話。要注重領導班子建設,提高兩委班子成員的綜合素質,使兩委班子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實處,讓羣衆看得見、摸得着,增強班子的凝聚力。要像周寶生那樣,發揚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開拓進取,敢爲人先,一切爲了人民羣衆,真心實意、盡心竭力、堅持不懈地爲人民羣衆辦實事。

2、加快發展要結合自身實際,搶抓機遇。一步攆不上,步步攆不上。每個地區都應該制定出適合自已發展的短期和長期規劃,特別是要把本地方的特色經濟發展規劃再進一步提高標準和要求,沒有高的目標就沒有超常規的發展。根據先進地區發展的經驗,我們一定要在發展集體經濟上作足文章,要向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學習,以農業上工業,圍繞龍頭上配套,以大手筆、大氣魄上大項目和高科技項目,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真正強村富民。只有村集體的經濟實力強了,纔會有爲羣衆辦事的能力和本錢。

3、要物質、精神、政治三個文明一齊抓。通過官橋村和潘家灣鎮四邑新村的經驗,我們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努力營造發展的良好氛圍。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是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充分必要條件。先進村在大事上都由黨員大會、村民議事會討論決定,村務、財務按時公開,接受羣衆監督,做到按制度辦事。成立了文體藝術團、建起了文化園、圖書室、衛生所、康壽樂園等,千方百計搞好各種文明創建活動。通過對村民進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教育,既弘揚了社會主義新風尚,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又優化了社會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可以說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村建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爲了瞭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根據縣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開展以“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內容的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我鎮於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鎮爲縣委、縣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其中6個農業村,一個蔬菜村,76個自然屯,農業人口8853戶3.47萬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全鎮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7萬畝,林地1.5萬畝,水田1.85萬畝。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XX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XX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爲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383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8所國小,有3處晉升爲省級標準學校,4處國小達到市級標準學校,12處國小實現了縣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幹部平均年齡爲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臺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爲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爲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爲重點),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範,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範,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係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爲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農村勞動力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佔35%,國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擡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爲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羣衆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爲: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xx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本文權屬本站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查看)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爲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鎮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莊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本文權屬本站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查看)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國小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村建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第二次飛躍式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推進農村全面小康。農業的弱質性,人口的衆多性,農村地域的廣闊性是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特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新農村建設關鍵在農村和諧,難點在農民增收。近年來在市委、政府及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作爲典型鄉區鄉鎮,農村經濟在糧煙支柱的推動下,基本實現了長足、快速、穩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經調查表明,制約全鎮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以及影響農村穩定和持續繁榮的因素依然很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有許多新的問題和情況亟待解決,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農民羣衆對新農村建設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更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xx鎮作爲農業鄉鎮,目前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靠烤煙和糧食,但調查表明,不少菸農從成本、風險等來考慮,其實不太情願栽煙或只種點玉米,因爲不少農民表示:一株煙從每11月就得開始操勞,要用近10個月的時間才能變成經濟收入,除了生產成本和勞務成本外,其實所得到的利潤實在少得可憐,但除了烤煙和核桃外,又一時無法找到更好的產業來發展。爲此,不少農民都懷着一種“不得已而爲之”想法來抓這一棵煙,其實都迫切希望各級政府能夠多發展一些適合農村發展的新產業來推動經濟發展,通過更多新產業的發展,以此來促進新經濟組織組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

2、希望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1)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級在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動農村結構調整既要有量的擴張 ,更要抓質的提高。(2)希望加快對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希望各級部門能夠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財力,對有一定規模且科技含量高、牽動力大的龍頭企業進行扶強扶壯,儘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導產業和骨幹農產品爲基礎原料的農 產品加工企業,儘快改變目前這種“種菜無法賣,種糧無法加工”的局面。?(3)希望着力推進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建設,不斷增強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4)希望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促進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3、希望以農民增收爲目標,抓核桃等主導產業促經濟發展。只有發展富民產業,使農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據調查發現,65%的農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應做好引導,在產業建設中積極發揮以點帶面和典型輻射的帶動作用,促進二、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4、希望進一步加強村社道路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縱觀xx鎮的村組公路,道路硬化率低,農民羣衆希望村民自治以後,村級組織應從關心熱點問題入手,發動農民,出資出力,解決村、社道路"雨天泥濘、秋季塵飛"的局面。

5、希望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構築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公共財政職能,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投入力度,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級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兩手抓。在落實財力投入的同時,希望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層黨的建設,培養農民創造新精神,通過創業改善自己生活,幫助困難羣衆致富,共同建設文明富裕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7、希望以實施提高農民素質爲依託,培育新農民。"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應依託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爲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60%以上的適齡農民成爲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

8、希望以創建文明村社爲先導,塑造新風貌。應着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淨化村容鎮貌,儘快改變農村的髒亂差現象。同時,紮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羣衆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9、希望有好的基層帶頭人和村級領導班子。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也是建設新農村的組織實施者。通過走訪發現,全鎮51%的農戶認爲,現在的村委會實行“村民自治”以後,沒有很好地發揮好自治作用,更有一部分人認爲“根本自治不了,自治就成了一盤散沙”。因此希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建好班子作爲農村各項工作的龍頭,通過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提高農村幹部的素質和能力,爲加快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10、希望以抓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爲重點。抓農村社會治安要以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爲突破口,俗話說:"遊手好閒",人們都有事幹了,小偷小摸和聚衆賭博現象自然會銷聲匿跡;另外要對外來走村串巷的流動人口加以監管,避免不法行爲發生;對村民要適時進行法制教育,嚴禁邪教等違法亂紀行爲在農村中蔓延。

11、希望注重農村教育。孩子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再窮不能窮教育。從長遠考慮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壯大師資力度,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推進農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節約資源;減免農村義務教育費、以及到城市就讀借讀費,讓城鄉教育同步發展。

12、希望整頓農村藥品市場,進一步加大新型合作醫療的減免力度,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務工作人員的醫療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大對藥品的監督管理,嚴禁假冒僞劣和過期藥品在農村市場橫行。控制藥品價格,讓農民能夠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二、當前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

突出問題:文化生活單調,基層文化建設滯後。農村文化事業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民間文化遺產得不到發揮和有效保護。村級的文化室名存實亡,適合農村的各類科普資料缺乏;農村有線電視普及率不足35%,農村文化生活匱乏;導致賭博等不良現象突出。廣大農村羣衆舊習俗、舊觀念束縛嚴重,思想不解放,幹部羣衆創新意識不強,不思進取,小農經濟意識色彩濃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農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難以接受新文化、新技術和新觀念,阻礙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因此,應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引導農民樹立科學觀念,消除愚昧、落後的舊思想、舊觀念。鎮、村兩級應通過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幫助 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根本上剷除愚昧、迷信賴以存在和蔓延的社會土壤。各部門應努力抓好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以寓教於樂、健康 向上的羣 衆性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佔領農村陣地,抵禦和消除不良文化對農村的侵襲。要狠剎封建迷信歪風,對當前小廟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風,要結合農業農村現代化教 育,採取教育與懲戒並重的方法,加大打擊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銳注意各類宗教活動在農村中的新動向,對於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動,堅決取締和制止,對於民間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職業者,應一打到底,徹底淨化農村社會風氣;並通過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和宣傳教育,使賭博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所改變。應着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淨化村容鎮貌,儘快改變農村的髒亂差現象。同時,紮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羣衆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防止“形式多於內容”。即在新農村建設中,應作出詳細的規劃和年度計劃,並嚴格圍繞所作的規劃、計劃內容來實施,在防止只搞宣傳發動不注重實施行動的傾向。

2、要防止“不聯繫實際,想當然”的現象。由於受農業基礎、農業推廣水平等因素影響,在新農村建設工作,在制定具體方案過程,應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經濟總量、農民收入水平、增長速度等因素,儘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縮短村與村、組與組、地區與地區之間差距,以防止新農村建設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是新農村建設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內容,在工作中,應做到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硬,以促進新農村和諧發展。

4、要防止只注重農村建設,不關心小城鎮建設,導致整體發展緩慢,城鎮化水平低,輻射帶動力弱,城鎮二、三產業發展緩慢,推動力不強,不能有效吸納剩餘勞動力的現象。

四、農民羣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願望和要求

1、由於農業基礎薄弱,希望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基礎設施。

2、隨着人口增長,飲水問題不斷突出,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現有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合理調配使用,以減少用水糾紛。

3、在村組道路建設中,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夠適當補助。

4、希望繼續加大“整村推進”和“小康村建設”扶貧項目的實施力度,分步分批實施,最終在所有村、組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

總之,通過各級部門與廣大農民羣衆的不懈努力,最終實現“環境優美、村舍整潔、經濟繁榮、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