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調研報告4篇範例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9W
本文目錄2020年縣域調研報告縣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縣域經濟發展環境調研報告縣域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爲中心、鄉鎮爲紐帶、農村爲腹地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具有一定的相對區域性、層次性、綜合性、集聚性和擴散性,是功能較爲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具體地說,縣域經濟是指以行政縣爲區域範圍,以縣一級獨立財政爲標誌,以縣城爲中心、集鎮爲紐帶、農村爲腹地、不同層次經濟元素間的聯繫爲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力流、物資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而發揮整體功能的經濟系統。

縣域調研報告4篇範例

縣域經濟承接近年來平穩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XX年全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0億元大關,達到783155萬元,同比增長24.4%,其中縣域經濟實現484624萬元,增長30.6%,是XX年以來增速最高的一年,增速比上年加快15.2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3.0億元,增長6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億元,增長29.5%;農民人均收入5407元,增長2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2元,增長19.6%;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10599元,在全省縣級率先邁上萬元臺階。

二、xx縣縣域經濟發展的特徵

1、縣域農業是全縣農村經濟的基石。XX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424915萬元,同比增長53.0%,其中農業產值實現351666萬元,同比增長55.3%;牧業產值實現61942萬元,同比增長25.2%;林業產值實現3160萬元,同比下降3.2%。全年完成播種面積320580公頃,同比下降0.3%,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08232公頃,同比下降1.0%;糧食總產量947808噸,同比增長45.9%,是歷史以來我縣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年。

2、工業經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xx縣着力加快工業建設,大力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使全縣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受幾戶規模以上企業生產大幅度拉動所致,全縣工業總產值全年實現112299萬元,同比增長24.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84566萬元,同比增長26.0%。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33196萬元,同比增長33.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6540萬元,同比增長37.9%,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79.9%。

3、農村成爲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爲106.9%,同比上升0.91個百分點。全縣城鄉居民預期消費心理穩定,市場供應充足,消費品銷售趨旺。但目前農民總體消費水平較低,與城鎮居民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全縣城鎮居民平均消費額爲5925元,而縣域主體的農村居民平均消費額僅爲XX元,只相當於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33.9%。一些大件消費品,在城市已趨飽和,在農村擁有水平還相當低。差距就是潛力,說明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上升空間非常大。當前要擴大內需、開拓市場,最具潛力的是農村市場,最具活力的消費羣體是農民。

4、各項收入穩步提高。XX年全口徑財政總收入完成30171萬元,較同期18213萬元增加11958萬元,增長65.7%。全口徑稅收收入完成22943萬元,較同期16194萬元增加6749萬元,增長41.7%。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909萬元,較同期9296萬元增加8613萬元,增長92.7%。XX年財政總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爲6.2%,較同期5.9%增加0.3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增長速度達到65.7%,較同期13.1%增加52.6個百分點。XX年全縣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爲17920元,同比增長3.5%;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46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7元,同比增長19.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0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1元,同比增長24.1%。

5、招商引資成爲促進縣域發展的“重頭戲”。縣原有的國有、集體、民營企業規模都不大,自身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有限。近年來,全縣致力通過招商引資加快發展,進一步拓展領域,創新辦法,力求儘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資金引進來,把內部的資金挖出來。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資長效工作機制,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來投資興業。經過長期的努力,民營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招商引資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年招商引資項目21個,到位資金12.0億元,增長99.4%。縣口徑非公有制戶數發展到6560個,比上年增長5.5%;從業人員21300人,比上年增長6.5%;註冊資金37000萬元,比上年增長8.3%;實現增加值157000萬元,比上年增長9%;總產值611000萬元,比上年增長9.3%;收入625700,比上年增長9.2%;利潤22600萬元,比上年增長8%;稅金16875萬元,比上年增長35%。

三、xx縣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結構調整任務仍然艱鉅。全縣三大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第一產業比重仍較高,農業生產基礎依然薄弱,防災抗災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工業生產和效益較低,高技術類和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產品數量少、規模小,產品競爭力和效率的提高受到制約。第三產業比重小,不利於就業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就業壓力增加等因素短期內不會得到改善。

2、工業化進程加快與節能減排之間的矛盾較爲突出。當前,我縣正處於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工業重型化特徵較爲明顯。全年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預計仍在80.0%以上。在重工業中,能源消耗高、污染較嚴重的行業比重較大、增速較快。從生產看,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加值增長預計仍在70.0%以上。從投入看,煤炭、水泥投資增幅預計均超過30%。由於這些高耗能行業生產和投入較快增長,導致總體耗能規模隨生產規模的擴張而擴大。因此,隨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給節能減排工作也帶來較大壓力。

3、國際金融危機對財政及農民收入帶來較大影響。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銅製品及銅原料價格下降幅度達43%,北泰銅業銷售收入減少近2億元,減少稅收近1000萬元;煤炭價格下降幅度達25%,減少稅收近500萬元。爲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人民銀行自XX年11月27日起再次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1.08個百分點,按XX年貸款額計算我縣減收營業稅140萬元。由於金融危機造成南方一些企業倒閉,外出務工農民紛紛返鄉,勞務收入減收。另外,農業雖然豐收,國家保護價格收購,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糧食因水分超標等問題沒能出售,影響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統籌不夠協調。近年來,由於鄉鎮企業發展步入低谷,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不景氣,導致農民增收渠道明顯變窄;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得農民收入的增長出現低速徘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不能採取任何單一的發展思路,必須要有全局性、戰略性和長遠性的眼光,實施整體發展的戰略。

一是本着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的原則,抓住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調整和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發展既符合縣情又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培植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經濟,迅速擴大縣域經濟的總量規模。要緊緊抓住創新這個關鍵環節,在突出和合理利用比較經濟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第一、二、三產業和產業內部的聯動、互動作用和協同效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內生能力,推動縣域經濟從一般水平的數量擴張向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整體升級轉變。加快產業項目建設。按照“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要求,重點推進項目。在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上,推進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世行貸款奶源基地項目建設,爲龍頭企業發展提供原料支撐,做大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在礦業開發項目建設上,推進大多銅礦、鍺礦、北泰銅業二期和輕體承重節能建材項目建設,開發銅、鍺等礦產品的下游加工產業鏈,實現礦產資源過腹增值;實施二道水庫及北部山區供水、多金屬礦開發、煤礦項目建設。在林業產業項目建設上,擴特色經濟林果、食用菌種植;搞好特色養殖和格林紙業前期對接,形成林木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遊等林業優勢產業,着力培育林業特色科技產業帶。

二是以現存優勢資源爲依託,開展錯位競爭,打造特色產業。實踐證明,一個地區競爭優勢獲得的關鍵在於對自身優勢的認識和把握。總體上看,在全縣縣域經濟中,農業資源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於各鄉鎮所處地理環境、自然和資源稟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比較優勢也較大,要站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度,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確立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實行重點開發,打造獨具特色的戰略產業和名牌產品。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圍繞實現20億斤糧食總產目標,在設施農業建設上,做好旱澇保收田項目區建設。在土地規模經營上,通過加強引導、產業推動、強化服務和培植典型等措施,力爭實現大規模經營。重點發展大豆、小麥、馬鈴薯和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奶牛和生豬養殖合作社,發展特色農業。在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上,組建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10個,提高科技化含量。在農業標準化生產上,通過良種補貼直補措施,保證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推廣10項農業增產技術,推廣面積達到850萬畝次,標準化實施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在種植業基地建設上,建設100萬畝全國小麥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00萬畝全國大豆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0萬畝高澱粉馬鈴薯和脫毒馬鈴薯生產基地、2.65萬畝高糖甜菜生產基地、3萬畝北藥和2萬畝燕麥生產基地。

三是以轉移農村勞動力爲突破口,加快城鄉統籌建設。加快城鎮建設,解決“三農”問題,轉化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已成爲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所在。當前,縣域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應採取“標本兼治”的方針。“治標”就是要組織好勞務輸出,通過加強勞務培訓、打造勞務品牌、搞好勞務服務等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通過鼓勵農民外出務工,使農民增長見識,開拓視野,學到技術,積累資金,爲人口城鎮化建設準備物質條件和思想條件。要做好縣城和中心鎮的發展規劃和建設,提高縣域產業聚集度,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強城鎮綜合服務功能,積極引導農民進鎮入區。圍繞城區環境改善,完成城區道路改造;完成城鎮供水廠收尾、污水處理廠生態塘建設和垃圾處理場建設,加快供排水管網建設,確保年末實現東污西排;提高城區防洪標準,啓動殯儀館堤防建設。圍繞棚戶區改造,重點抓好基本建設項目;加大政府投入,落實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在商業開發中的配建比例,提高廉租補貼標準。

四是打造縣域經濟發展平臺,提升招商引資水平。把招商引資作爲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渠道,千方百計引進一批產業鏈式化、關聯度大的項目。實施組團推介,搭建部門間“無障礙”投資平臺,整合區域資源、產業和項目,通過產品推介會等形式推動招商;組織招商小分隊廣泛聯絡,鎖定目標區域、目標產業和目標企業,通過重點拜訪實現上門招商;委託在外我縣籍人士爲招商員,開展家鄉宣傳推介;實施引鳳還巢計劃,吸引更多在外人士返鄉創業;藉助縣域內投資企業,帶動相關產業商家來投資興業。要進一步調整和充實項目庫,確保招商質量和落地實效。改善招商綜合環境,實行掛牌跟蹤服務,嚴格兌現招商承諾,激勵和調動客商投資創業的熱情和全縣人民招商引資的積極性。營造開放開明的政策環境,不折不扣地執行招商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切實保護外來客商投資權益,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杜絕不正當競爭行爲,營造周密周到的服務環境,形成“親商、尊商、重商、護商”的良好氛圍,促進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五是拓寬發展渠道,大力發展鄉鎮經濟。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鄉鎮經濟的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和突破口。從近年來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一個地方的省域經濟強往往就是強在縣域經濟,而縣域經濟強又往往正是強在鄉鎮經濟。我縣礦產資源豐富,素有“礦產之鄉”美譽,現已發現礦產62種,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45種,現已開發利用19種。優勢礦產:自然環境優越,發展潛力巨大。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0.1℃,資源優勢爲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遵循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加、可持續發展,利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支持、服務鄉鎮經濟發展,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特色經濟。加快資源整合,發揮當地特色工業的集聚效應,集中生產要素,提高產品配套能力,延伸產業鏈,擴大產業規模,並在管理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切實解決好當地鄉鎮工業發展和對農業基本土地保護的關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支持中介組織的發展。銷售中介組織不發達是農村鄉鎮經濟不發達的重要原因,縣委、縣政府應該鼓勵爲農業服務的中介組織的發展,尤其應支持鄉鎮商貿企業的發展,使農業成果成爲社會的財富。

縣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020年縣域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西安市現轄9區4縣。行政區域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3.85萬人,農業人口476.69萬人,XX年年人均gdp21017元。

商貿流通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加快發展縣域商貿流通產業,對促進生產,引導消費,吸納就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省商務廳的安排部署,我局對全市縣域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縣域商品流通業基本情況

(一)我市縣域商品流通業發展規模

1、消費品市場繁榮興旺。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消費觀念轉變等因素影響,消費品市場快速發展。XX年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8.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89.20 億元,佔全市社消總額的9.68%,XX年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75.79億元,XX縣及縣以下零售額65.5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7%,15.66 %和13.65%。

2、商品零售網絡初具規模。XX年全市縣及縣以下批發和零售商業網點43664個,從業人員96951人,其中縣級批發貿易業網店1035個,從業人員5739人,縣以下949個,從業人員5299人;縣級零售貿易業網店1個,從業人員53839人,縣以下21549個,從業人員32074人;餐飲業網點4093個,從業人員16459人,縣以下3301個,從業人員7827人。

3、消費市場日益活躍,商品流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隨着我市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長,城鄉居民購買力穩步提高,消費熱點和消費層次不斷升級。商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商業設施、購物環境都有了較大改觀,大中型超市分佈較多、專業市場發展迅速,綜合性市場,專業街投入使用成爲流通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農村市場近幾年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是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消費質量不斷提高。XX年至XX年年,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均保持在15%左右,摩托已成爲農民主要代步工具,電話、手機、電視機已在農村普及,空調、洗衣機、冰箱、電磁竈、熱水器在農村銷售不斷升溫。

農資連鎖配送發展勢頭較好,分銷、直銷、超市、總代理、總經銷等多種經營模式蓬勃發展。農村市場主體呈多元化格局,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相關龍頭企業,構成了農產品流通的主體,農資經營已形成由供銷社農資公司、農資生產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多種市場主體、多種流通渠道共同參與的格局。

4、商貿流通領域多元化競爭格局初步形成,現代化流通方式穩步發展。各區縣政府加大了國有商貿流通企業改革改制力度,原商業、供銷、糧食、物資等部門所屬企業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國有資本逐步退出了流通領域,個體工商企業和私營企業迅速填補了空間並快速發展。

5、縣城商貿中心地位逐步凸現,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縣城大中型購物場所不斷增加,零售業態不斷豐富,摩托、建材、綜合集貿市場不斷擴大,餐飲住宿業快速發展,其他服務業蓬勃興起,縣城商貿流通業日益繁榮,縣城經濟中心的聚集效應逐步顯現。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發展較快,通過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的農村流通網絡。

6、農副產品銷售總體良好。我市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豆類和薯類,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爲主。近幾年蔬菜產業有了迅猛的發展,已實現由過去長期短缺、品種單調,到供求平衡、品種多樣、豐富充盈的歷史性轉變,蔬菜成爲我市僅次於糧食的第二大種植作物。

XX年全市糧食總產量 212.8萬噸,,蔬菜產量208.39萬噸,油料總產量1.15萬噸,水果產量55萬噸,年末豬150多萬頭,家禽1404.23萬隻,肉類總產量19.6萬噸,奶類總產量47.1萬噸。禽蛋12.5萬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4.1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399元,同比增長15.5%。通過國家和省級蔬菜質量認證的基地有33個,設施、無公害蔬菜等現代農業成爲西安市農業增速、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今年上半年,設施蔬菜面積已達20.23萬畝,其中日光溫室面積2.89萬畝,大棚面積6.74萬畝,中小棚面積10.6萬畝,設施蔬菜總產量67.6萬噸,佔蔬菜總產量的87.8%。無公害蔬菜認定面積12.99萬畝,無公害技術推廣面積15萬畝,建成了8個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

7、農產品加工業具有一定基礎。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業11439戶,實現銷售收入134.5億元,實現增加值25.36億元,利潤總額6.98億元,上繳稅金1.91億元,出口創匯1785萬元;從業人員達18.9萬人。以銀橋、東方、伊利泰普克爲龍頭的乳產品加工業,以國維、火箭、亞宏爲龍頭的糧食加工業,以天人、華聖爲龍頭的鮮果加工業,以兆龍爲龍頭的肉類加工企業,以高牆爲龍頭的蔬菜加工企業等已經成爲我市區縣經濟中具有代表性的市場主體。XX年底,我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獲得國家級龍頭企業有5家、省級龍頭企業有20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50家。

(二)縣及縣以下流通現代化發展情況

1、連鎖經營發展迅猛。逐步形成了縣級店爲龍頭,鄉鎮店爲骨幹、村級店爲基礎的商品零售網絡,華潤萬家、愛家、人人樂、新合作西果、國美電器、蘇寧電器,民生百貨等很多大中型商業企業通過在區縣投資布點,積極推行連鎖化經營,統一物流配送,取得了較好成效。

新型業態加速發展。以經營方式和服務方式創新爲主要特徵的新型業態的發展,已經深入到餐飲、零售、批發和生產資料流通等商貿領域之中。特許經營、專賣店在較發達的集鎮逐步推廣,開架式經營方式已基本取代了傳統的櫃檯式經營方式。

農村商業網絡建設積極推進。爲保障農民放心消費、方便消費、安全消費的要求,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將連鎖經營推向農村,運用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建立銷售網絡的“農家店”,截至XX年年底,在農村建立配送中心13個,新建和改造標準化農家店1020個,其中日用消費品農家店507個,農資農家店513個;鄉級店280個,村級店740個。

2、現代物流業發展凸現。隨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商品流通規模的逐步擴大,貨運量不斷增加,我市區縣對現代物流業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以長安區引鎮物流中心爲代表的縣域物流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業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各區縣物流企業業務活躍,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爲提高貨物週轉速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縣域連鎖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項目逐年增加,配送能力顯著增強,現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關技術日益受到重視和推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企業充分利用配送中心向各鄉鎮開展配送業務。

3、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初見成效。在各區縣農產品交易市場中大都建有配送中心,爲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率和商品化率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也帶動了糧食、生豬、水果、蔬菜和部分特色農產品銷售。

4、農村商貿流通業信息化建設得到重視。在縣城中心區域,以現代信息技術爲主要內容的各種先進流通經營和管理技術,在零售行業和物流行業逐步推廣應用。如條形碼的普及,自動銷售管理系統(pos)的應用等。我市開闢了“信息田園”專業農產品網上交易綜合服務平臺。通過網絡,固定電話、手機信息等方式爲農民提供信息發佈、信息共享、專家諮詢、遠程教育、電子商務等服務。

(三)農產品流通的基本情況

全市專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134個,年交易額達32.1億元。其中,年交易額在1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有6個。全市101家大型超市中,24%的商品與農副產品有關。我市農副產品的流通模式多樣,大宗農副產品主要通過大型專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約佔農產品流通的70%;農副產品直接通過超市進入零售領域約佔10%,以銷售蔬菜爲專營主業的蔬菜店以及小攤販,農民自產自銷佔農產品銷售的20%。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流通現代化發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縣域商業網點規劃滯後,佈局不盡合理。城市建設與商貿項目開發常常不能協調一致。流通企業缺乏整體統一規劃佈局以及各種商業網點的規模、數量、聚集區比例不協調。大多數規模商業網點聚集市區內,而廣大農村、鄉鎮都很少有3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爲廣大農村消費者帶來不便。

二是企業規模較小,輻射範圍不廣、影響力小。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多數商業網點處於單店經營。這些門店商圈小,成本高,效益低,很難提高市場的佔有率,在各縣商業門店中,營業面積1000平方米以下的佔80%,大多數在50-300平方米甚至更少。

三是流通現代化水平不高。各區縣現代化流通方式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形成大流通格局的企業不多,在全社會的流通總量中只佔有較小的比重。而傳統流通企業體制不順,機制不全,缺乏競爭力,管理方式和經營機制均有待提高。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忽視涉及技術改造和設施更新的更新改造投資。通過訂單配送、電子商務等方式交易的商品很少。

四是流通企業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有關職能部門存在對流通企業重複檢查、重複收費等問題。各區縣對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不夠。

五是流通企業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大多數門店、商業網點對新興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運作機制尚屬學習階段,超前意識不強,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不高。企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農村消費品流通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城鄉市場規模差距呈持續擴大趨勢。近幾年我市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幾年佔全市的10%左右,從長期趨勢看,城鄉市場規模差距將呈繼續擴大趨勢。

二是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仍然落後。傳統流通方式居於主導地位,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設仍然落後。

三是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城鄉商業設施主要是依託原商業、供銷、糧食、農業等部門改制後遺留的經營場所,從佈局、構造上很難適用現

縣域經濟發展環境調研報告2020年縣域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爲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近期,我們採取座談、問卷調查和走訪企業的方式,與6家企業和部分行政執法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分析當前經濟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表明,我縣經濟發展環境經過階段性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普遍反映,近兩年來,經濟發展的硬軟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全社會重視環境建設的氛圍已經開始形成。但是,實行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任務仍然十分艱鉅。加強經濟發展環境建設,努力營造通暢、寬鬆、便利、法治的良好環境,依然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經濟發展環境現狀

座談中,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爲,今年縣委專門成立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辦公室,下“重錘”治理經濟發展環境,全力支持企業發展。人大、政協對經濟環境的關注程度日益增強,加強了對該項工作的領導和監督。改變了以往投訴無門、治理無人的局面。隨着政府職能逐步轉變,審批項目逐年減少,審批事項向服務中心集中,方便了企業辦事。嚴肅查處了一批損害經濟環境的案件,行政執法人員明目張膽地“吃拿卡要”等違紀行爲明顯減少,雁過拔毛的現象得到遏制。實行獎勵納稅大戶等制度,形成了親商、安商、護商的良好氛圍。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經濟發展環境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當前的經濟環境與經濟發展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第一,發展意識不強,企業經營的政策環境仍不寬鬆。座談中大家反映,傳統的官本位、權本位、利本位意識在一些部門仍然存在,有些幹部發展意識不強,習慣用計劃經濟的管制手段管理企業,居高臨下,錯誤地認爲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處罰,對企業不惜竭澤而漁。有些部門在服務企業,幫助企業跑項目、創品牌、融資等方面的措施不力,扶植企業發展的政策難以落實。座談中大家反映,儘管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但在土地、稅收、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政策仍不夠靈活,在服務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還不足,企業准入的門檻還比較高,一些好的產業進不來,有的來了也留不住,難以形成規模。如南河工程老闆中途撤走,亞泰和勝動合作項目黃磷尾氣發電無法履約等等。少數部門由於思想觀念難以從根本上轉變,習慣用條條框框束縛企業,在服務企業發展上支持的少,干預的多;設路標的少,設路障的多。

第二,行政審批項目過多,程序繁瑣,行政服務中心的作用發揮不夠。座談中反映,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對滯後。一些部門面對新一輪市場競爭,缺乏緊迫感,工作中輕服務、重收費,輕監管、重處罰,程序繁冗,服務效率不高。一是行政審批項目偏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夠,行政審批方式單一。二是行政審批手續繁多。有些具有審批職能的單位仍抱着部門權利不放,以種種藉口搪塞,至今不進中心。有的雖然在中心設立了窗口,卻把行政服務中心當作“收發室”,實行審批職能體外循環。有的行政機關一項許可要經多個科室,涉及到幾個分管領導。有的在報批材料上做文章,不實行一次性告知,對申報材料吹毛求疵,逼着企業找關係、做工作。

第三,部分工作人員服務意識欠缺,存在不作爲、慢作爲的現象。大家反映,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服務企業工作中,縣領導比部門領導重視,部門領導比中層幹部重視,對縣領導重視企業發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的作法給予高度讚揚。但也認爲,有些部門政令不暢,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力度不夠。有些部門握有實權的科長、主任等中層幹部對待上級決策、政令和要求,以種種藉口頂着不辦。有些工作人員接到報批項目後,採取“擠牙膏”式的服務,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快辦事,不作爲、慢作爲、亂作爲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第四,部分單位自由裁量權過大。有些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少、宣傳政策少,但突擊檢查多、行政處罰多。在行政處罰中就高不就低,濫用自由裁量權,隨意擡高處罰額度,只要在檢查中發現一點問題就獅子大開口,等着企業去“做工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也容易滋生執法中的腐敗行爲。

上述種種問題,不同程度地損害了我縣經濟發展環境,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挫傷了企業二次創業的積極性。因此,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必須引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

二、經濟發展環境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經濟發展環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幹部思想觀念、行政管理體制及保障機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解放不夠。思想不解放,發展意識不強,缺乏大膽開拓創新的精神,是造成發展環境不優、影響我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少數幹部不善於用發展的眼光、市場的辦法來解決經濟環境中存在的難題和問題,工作中缺乏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理念;有些執法部門的幹部不能正確看待當今市場競爭的壓力和趨勢,墨守成規,工作中缺乏敢闖敢冒的開創精神,扶持企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騰飛的舉措不夠得力;有些同志,習慣用條條框框束縛自己的手腳,人爲地擡高市場準入門檻;少數部門領導幹部受官本位、權本位、利本位思想影響,怕部門職能旁落、怕部門利益受損、怕權力喪失、怕減員削職,在優化經濟環境工作中缺乏真抓實幹的勇氣,有的想方設法保留審批項目,致使審批制度改革難以到位。一些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漠不關心,缺乏全局觀念、大局意識和主人翁精神,服務意識差,直接影響了經濟環境的改善。

二是地方財力不足。由於發展不夠,地方財力不足,許多審批項目難以減少,不合理的收費政策不能廢止,行政機關的冗員難以精減,“食之者衆,生之者寡”的問題不能很好解決,發展和生存的矛盾依然存在,這也是經濟環境難以迅速優化的直接原因。由此派生的亂收費、亂罰款、亂執法等許多有損經濟環境的現象難以從根本上遏制,使經濟發展和優化經濟環境不能同步。由於部門預算不足,爲保證部門的正常運轉,有些部門不惜爲錢執法,以罰代法,導致了收費養人、坐收坐支、以收定支現象難以根除,客觀上爲損害經濟環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是保障機制不健全。首先是責任機制不明確。儘管縣委、縣政府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但部門落實不夠,工作目標不明確,工作內容不具體,工作績效考覈不及時,績效考覈的結果沒有很好地與幹部任用、獎懲掛鉤。其次,監督機制不健全,監督形式單一。一些部門政務公開推行不力,一些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和制約。其三,制度體系不完備。近年來,雖然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中採取了諸多措施,制定了一些相應的制度,但由於這些辦法和措施比較零散,沒有形成有機整體,制度約束的功能沒有充分顯現。近幾年,紀檢監察機關結合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查處了一批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案件,但公開曝光不夠,以案示教不夠,教育和警示作用不大。因此,在當前有效的保障機制尚未形成的情況下,我縣優化經濟環境的工作依然處於治標階段,經濟發展環境尚未走出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

三、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環境建設的對策建議

營造順暢、寬鬆、便利、法治的經濟發展環境,是決定縣域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當前,我縣正處於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要實現經濟的騰飛,就必須用硬措施建設軟環境。從解放思想、轉變作風、改革體制、完善機制入手,推進經濟發展環境建設逐步深入。

1、進一步解放思想。只有思想進一步解放,才能帶來觀念進一步更新,作風進一步轉變。要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解放思想、服務發展”的大討論,引導幹部羣衆充分認識“環境就是競爭力,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生命線”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大局意識、開放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努力解決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服務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做到在全局與局部的關係上,全局意識要強;在效率與程序的關係上,效率意識要強;在服務與監督的關係上,服務意識要強;在創新與規範的關係上,創新意識要強。進一步樹立權力就是責任,管理就是服務,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環境就是創政績的責任意識。要鼓勵企業敢闖敢試,只要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都要積極爲企業提供發展的舞臺。要鼓勵幹部和企業家交朋友,鼓勵採取多種方式支持企業發展,重獎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用真誠留住人才,用優惠政策吸引投資,用優質服務方便投資,用優良的環境培育企業,真正形成“資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環境走”的局面。

2、進一步優化服務措施。行政服務環境最具決定性,最具帶動性,最具能動性。環境決定發展,服務創造優勢。因此,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重中之重,也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根本體現。一是對外來投資者予以“綠卡”保護。爲外來投資者工作、生活、學習提供最大的方便、最寬鬆的環境,吸引和保護外來投資者在投資興業,使外來投資者安心、寬心、舒心、放心。促進外來先進思想的滲透和同化,促進外來優秀人才的挑戰與競爭,促進外來生產要素的富集和激活,努力形成招商引資的“葡萄串效應”。二是開展部門單位向社會公開服務承諾,堅持和完善重大項目許可服務新聞發佈、聯審會辦、超時默認許可等制度,對重大項目行政許可流程進行全程跟蹤問效。三是對規模企業實行上門服務。定期到有關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現場提供面對面服務。定期邀請投資者、納稅人和企業家座談,廣泛徵求意見和建議,及時解決投資者、納稅人和企業家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定期開展送政策上門活動,將有關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性文件、優化發展環境的相關制度、涉企收費目錄手冊等發放到企業,確保政令暢通。

3、進一步強化監督。一是繼續開通投訴、舉報電話,設立投訴、舉報信箱,受理羣衆舉報和投訴。二是在全縣納稅大戶或規模以上企業中聘請10名企業負責人爲軟環境監測信息員,定期召開軟環境監測信息交流會,及時掌握投資者生活和工作需求;及時掌握投資者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掌握投資者對軟環境建設方面的意見和要求;及時排查整改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各類問題,逐步完善軟環境監測網絡,努力提高軟環境監測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對行政執法部門和重要窗口部門的檢查、收費、處罰、許可以及服務態度、工作作風、行政效能等方面的明查暗訪力度,及時糾正和查處影響投資環境的人和事。四是開展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執行情況專項檢查,重點檢查處罰依據、處罰標準、裁量結果、處罰執行、相對人意見等情況,遏制濫用自由裁量權行爲。堅決杜絕多收費、少服務甚至只收費、不服務的現象。

4、進一步健全保障機制。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從根本上講,是與既得利益的博弈,是與傳統觀念和習慣的較量,必將是一場攻堅戰。因此,必須結合實際,標本兼治,立足建設,逐步建立優化經濟環境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環境由治理向建設轉變。首先,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經濟發展環境建設的領導,建立經濟環境建設的目標責任制,明確各部門、各單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職責,做到層層有責任、人人有壓力。各部門領導幹部要切實加強管理,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辦好自己的事,對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行爲要敢抓敢管。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對下失之於寬,就是對企業苛之於嚴”,給下級犯錯誤的機會,投資者就不給我們機會。對嚴重失職、失察的領導幹部要堅決實行責任追究。其二,要進一步健全經濟發展環境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經濟環境監測點、經濟環境監督員的監督作用,進一步加強人大、政協和新聞媒體對優化經濟環境的監督指導,積極推行企業評部門、企業評行風制度,定期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人士,對企業經營的環境開展經常性的暗訪活動,向社會公開評議結果,與幹部評先表彰、獎懲任用真正掛起鉤來。其三,要暢通企業的投訴渠道,規範投訴制度,建立反應迅速的投訴機制。加強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的監督,切實做到有訴必辦、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錯必糾。其四,要建立完善懲處機制,加大對破壞經濟發展環境案件的查處力度和組織處理力度,着力推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制。“盯準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形成“馬上行動,強力執行”的工作氛圍。對於擾亂經濟秩序,破壞經濟環境建設,損害企業合法權益的案件,紀檢監察機關要堅決進行查處,造成惡劣影響的,要公開曝光,真正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縣域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020年縣域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XX年的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指標在全省排名靠後,形勢十分嚴峻。我們必須正視存在問題,咬住爭先晉位目標,奮力推進“生態立縣、藥業興縣、旅遊強縣”戰略,努力建設人均經濟強縣,全面提高城鄉羣衆收入水平。

——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近年來,××縣在深化縣情認識、找準經濟發展差距的基礎上,確立並全力實施“生態立縣、藥業興縣、旅遊強縣”戰略,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實施項目帶動,狠抓產業開發培育,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自XX年“6.9”後,六年間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2.2%、11.2%、10.5%和11.9%。XX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99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71萬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增長2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1億元,增長18.4%。p>

客觀分析××的縣域經濟主要數據,整體呈現出增幅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點。一是經濟總量小,結構性矛盾突出。XX年全縣生產總值僅佔全省、全市份額的0.029 %和0.57 %;人均生產總值僅爲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的比重爲26.7:31.7:41.6,與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較,農業所佔比重仍然偏高,且佈局散、規模小、特色不明顯、產業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同時,工業企業設備落後,市場狹窄,技術含量低,多以資源粗加工爲主,對縣域經濟貢獻率低,還不能發揮將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的功能。第三產業仍以傳統服務業爲主,生態旅遊等現代服文祕雜燴網務業處在起步階段,產業發展優勢不明顯。二是產業發展緩慢。生態旅遊、綠色中藥兩大主導產業發展緩慢,市場影響力、輻射範圍十分有限,對縣域經濟拉動力較弱。綠色中藥雖初具規模,但產業鏈條短,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頸難以突破,仍處在出售原材料的農業產業初級階段。生態旅遊雖已起步,但推出的旅遊產品缺乏特點和亮點,配套的服務功能尚不完善,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爲經濟優勢。三是財政增收困難,發展投入嚴重不足。多年來,由於沒有穩固財源,地方財政收入極其微薄,轉移支付主要用於保工資和保運轉,項目建設配套資金困難,對產業發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資產投資後勁不足,城鄉公共服務設施薄弱。近年來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依靠中省項目拉動,地方投資比例低,項目統籌能力差。縣鄉村道路網點少、等級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頸問題尚未徹底根除;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塊狹窄,人均耕地面積小;城鄉基礎配套設施落後,市場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五是貧困面大,城鄉羣衆增收乏術,部分城鄉羣衆生產生活還比較困難。XX年,我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分別是全省12858元的64.8%和全市10155元的82.1%;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分別是全省3136元的64.1%和全市2884元的69.7%。農民人均純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是主要支撐。六是城鎮化水平低,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不強。我縣雖有3個建制鎮,但規模偏小,城鎮基礎設施不健全,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渠道不暢,市場化程度低,對縣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弱。目前,我縣城鎮化率不足30%,明顯低於全省的42%和全市的38%。

——建設人均經濟強縣勢在必行

在第二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們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確定了“培育特色產業、建設人均強縣、構建和諧××、打造熊貓家園”的載體,力爭通過2至3年的努力拼搏,使全縣生產總值達到3億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左右,從人均經濟指標上快步跟進和奮力趕超省市平均水平。

確定這些目標,一方面是我們實現建設人均強縣、奮力爭先晉位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於我縣人口少既是劣勢也有優勢的特點。我們雖然在經濟總量方面無法與其他縣區相比,但人均指標上卻蘊含着潛力。具體講,一是××面臨大好的發展機遇,經濟發展正處在新的戰略機遇期。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工作會議出臺了多措並舉突破縣域經濟和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商貿流通、公路交通、財政金融扶持政策、鄉鎮機構改革、擴權強縣等利好政策,必將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二是××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的潛力具大。隨着“生態立縣、藥業興縣、旅遊強縣”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們在產業培育方面多年的努力終將獲得豐厚回報。三是××具有良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後發優勢明顯。全縣各級班子緊密團結,各級幹部齊心協力,廣大羣衆求富思進,加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催生的強大精神動力,××必將駛入突破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隨着西成高鐵客運專線過境設站、“引漢濟渭”工程等重點項目年內的開工,縣委、政府發展農業三大產業的決定落實見效,大熊貓生態旅遊開發項目的順利推進,必將推動××的快速發展。只要我們凝心聚力、奮起直追,按照“抓特色比亮點、抓增長比人均、抓穩定比和諧、抓管理比環境”的發展思路,把省市推進縣域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那麼我們必將把落後的劣勢轉變爲後發的優勢,迅速掀起突破發展的新高潮。

——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爲動力,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突破發展

發揮比較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首先,在農業方面,以農業產業化爲目標,強力推進生豬、山茱萸和板栗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堅持抓大戶、抓示範、抓規模、抓亮點的思路,出臺相關政策措施,設立專項資金進行扶持和補助,促進三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積極發展天麻、豬苓等中藥材,搞好土雞、中峯、大鯢等特種養殖業,抓好核桃、食用菌等林副產業。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補貼政策機遇,搞好山地綜合開發,大力發展後續產業,形成特色鮮明、多元互補的產業格局。其次,在工業方面,繼續以山茱萸等產業爲龍頭,着力開發天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山茱萸保健酒、農家香公司的系列農產品等項目,並輻射帶動同類產業和相關產業的配套發展,形成以技術爲先導,以名牌產品爲基礎,以骨幹企業爲支撐的產業格局。同時,將水能和礦產開發及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爲發展龍頭逐步壯大。第三,在三產方面,充分依託自然生態優勢,圍繞大熊貓棲息地、秦嶺珍稀動物園重點開發農業觀光旅遊、民俗旅遊、科考旅遊,組織好茱萸花節、大熊貓節等旅遊節慶活動,擴大我縣旅遊宣傳面。積極發展物流、商貿、信息等服務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的整體水平,大力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缺乏可供出口的資源和產品,居民消費能力也非常有限,因而投資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着決定性作用。我們要繼續抓住國家擴內需、促增長、保民生的政策機遇,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突破發展主攻方向,精心論證、篩選、儲備一批帶動力強、關聯度大、附加值高、有支撐作用的大項目,全力以赴抓好重大產業項目、重點基礎建設項目、民生保障項目、社會事業發展項目的爭取和實施,重點爭跑高速路新連接線、東陳路、污水及垃圾處理廠、大熊貓生態旅遊綜合開發等項目,以大項目帶動大投資、推進大發展。要加快項目開工和建設進度。對扶貧重點村、椒溪河流域土地整理、金水河梯級電站開發、經濟適用房建設、鄉鎮衛生服務體系、佛中擴建、大熊貓生態旅遊和天美、秦隆石材等投資額超500萬元的大項目,要倒排進度,明確時限要求,確保及早動工建設。

大力推進城鎮化,催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要抓緊實施縣城規劃修編工作,統籌編制村鎮建設規劃,力爭我縣鄉鎮列入“陝南陝北百鎮”建設計劃,積極做好西岔河撤鄉建鎮爭取工作,通過各方面的措施,努力提升縣城和重點集鎮的品味。要不斷改善建設基礎設施條件,擴大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縣城、重點鎮和一般鄉鎮三個層面梯次推進的發展體系。堅持“抓龍頭、做大做強中心縣城”和“抓基礎、大力發展小集鎮”相結合,突出搞好中心縣城和重點集鎮建設,藉助三河口庫區移民機遇,鼓勵和引導羣衆向集鎮集中,擴大縣城及大河壩鎮、陳家壩鎮規模和容量。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引導農民出村出鎮發展服務業,發揮小城鎮對周邊經濟、文化、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

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工作,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強化“民營經濟就是縣域經濟”的觀念,按照“優化環境、寬鬆政策、取消門檻、放手發展”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活動,落實稅費減免優惠政策,從稅收、貸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積極扶持城鄉羣衆興辦個體私營實體,最大限度地拓寬羣衆就業門路,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把招商引資作爲實現××突破發展的根本出路,下更大的力氣,投入更多的精力,堅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牢固樹立開放興縣思維,突出中藥材、農林產品、礦產等特色資源,做好優勢項目的策劃、包裝、推介工作,主動出擊,廣泛聯絡,大膽借用外力推進發展。要加大投資環境整治力度,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認真落實發展環境一票否決制度,嚴厲查處破壞投資環境行爲,夯實各鄉鎮、各部門主要領導抓投資環境的責任,最大限度地實現工作效率提速,及時爲企業生產經營排憂解難。

切實增加城鄉羣衆收入,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本着“跳起來摘桃子”和跨越突破發展的原則,縣委、縣政府提出今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00元和1XX元,力爭儘快趕上省市平均水平,爲建設人均經濟強縣奠定基礎。當前,一是要圍繞增加羣衆收入,進一步搞好百名幹部進村入戶幫助農民增收工作,切實幫助農民選準發展項目和拓寬增收渠道,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增收計劃,努力從影響羣衆增收的各個環節入手,分解指標,明確任務,多措並舉,確保羣衆收入有較大幅度提升。二是要突出重點,加快發展農業三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以個體工商爲主的非公經濟和以生態旅遊爲依託的第三產業,爲增加城鄉羣衆收入提供穩定可靠的途徑和支撐。三是要銜接好統計數據與考覈指標,確保把城鄉羣衆收入情況真實的反映出來。

同步推進社會各項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要繼續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切實抓好信訪工作,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確保社會局面平安和諧。紮實做好省級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創建工作,積極創建省級雙擁模範縣和國家級衛生縣城,精心組織好今年的高會考,協調推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基礎建設、恢復重建和民生工程建設,加快××中學擴建項目建設進度。切實維護和改善民生,紮實細緻安排好城鄉困難羣體的生產生活,積極拓寬就業渠道,確保羣衆生活不發生問題。高度重視防汛、地質災害防治和安全生產工作,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