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調研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1W
本文目錄林業調研報告關於彩色林業及生態旅遊的調研報告林業局關於林業產業統計調研報告林業局關於縣級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一、我省基層林業站建設簡要回顧

林業調研報告4篇

回顧我省林業站建設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一是1956年至1987年的緩慢發展階段。爲適應林業建設需要,我省於1956年開始在重點林區設置區、鄉(鎮)林業站,但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到1987年底,林業站只有551個,職工僅1995人。二是1988年至1992年的快速發展階段。1988年原國家林業部將林業站建設作爲林業改革重要任務之一,提出利用3~5年時間把區、鄉(鎮)林業站建設好。我省即把建站設員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林業站建設步伐加快,發展迅速。截止1992年,全省已建有林業站1095個(佔鄉鎮總數的61.9%),站員4006人,其中正式職工2627人。三是1993年以來的標準化建設階段。1993年6月,全省林業站工作會議在東至縣召開,研究和部署林業站開展標準化建設,標誌着我省開始了以覈定林業站機構編制,提高隊伍素質,加強站房、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制度、圖表及檔案管理建設爲中心;以強化林業社會化服務職能,加快林業站自身經濟建設及廉政建設等爲主要內容的林業站標準化建設階段。在這一階段,我省緊緊圍繞林業站標準化建設這根主線,鞏固和完善前期建站成果,發揮林業站的多項職能作用,爲實現“五八”造林綠化規劃、林業第二次創業和綠色長廊工程目標做出了積極貢獻,現在正全力投入到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之中。

據調查統計,目前全省保留單獨設立的基層林業站有806個,在農林水綜合站加掛林業站牌子的掛牌林業站301個,另有綜合站284個。全省各類站共定林業人員編制4001人,實有林業正式職工4517人。截止目前,全省已經有76個縣(市、區)獲得了國家林業部(局)確認的林業站標準化建設“合格縣”稱號。

二、林業站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分析

(一)林業站機構不穩定

據摸底調查,從總體上看,目前我省山區及重點丘陵、平原區基層林業站機構較爲穩定。21個山區縣基本上以鄉鎮設立林業站,其它重點丘陵、平原區縣多以2~6個鄉鎮設立林業中心站或在重點林業鄉鎮設立林業站。而在一般平原區和丘陵區,如阜陽、亳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縣(市、區)均爲設立綜合站;巢湖、安慶、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縣(市、區)多爲在綜合站的基礎上加掛林業站牌。全省單獨設立806個林業站,較XX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個林業站縮減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於,自1992年開展撤區並鄉及鄉鎮機構改革以來,我省林業站就一直受到“撤併”的影響。XX年9月新一輪鄉鎮機構改革後,各地又開始撤併林業站機構,下放林業站管理權限,大幅度裁減林業站人員。據統計,到改革後第一年,也是最嚴重時的XX年底,全省實有基層林業站72 3個(較XX年縮減45%),落實覈定林業站編制3035人(較XX年縮減43%,佔省編委覈定全省林業站編制數的52%),實有職工3221人(較XX年縮減39%)。與國家加快林業發展的形勢,與多項林業重點工程實施的實際需要不相適應。林業站機構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穩定難以保證各項林業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

(二)人員編制少,事業經費難落實

本次調查,各地均反映林業站人員編制少,且多數山區縣林業站人員事業經費不能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實行全額撥款,加重了林業部門的經費壓力。如靈璧縣有21個鄉鎮,設立6箇中心站,覈定編制才18人;寧國市是我省重點山區縣,全市19個鄉鎮辦均單獨設置了林業站,覈實編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該市有林業用地面積275萬畝,站人均2.5萬畝。金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430多萬畝,全縣29個鄉鎮林業站,只覈實編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積近5萬畝。都與《安徽省鄉鎮林業工作站人員編制標準(試行)》中山區鄉鎮站編制基數爲3人,每1.5萬畝林業用地增編1人的規定要求有較大出入。又如重點山區縣休寧縣,全縣39個林業站,定編128人,站均編制只有3.28人。而且,該縣林業站事業經費得不到保證。縣財政每年總體上劃撥給縣林業局的事業經費只有42萬元。導致該縣32名農民技術員(包括從社會上招收的“林政員”、“林管員”和“林業基金代徵員”),1997年參加了黃山市人事、林業部門聯合組織的考試、考覈,被擇優聘用;XX年又參加機構改革中的考試、考覈競爭上崗,身份雖已解決,但其工資等待遇卻一直不能兌現。近幾年來,不時有上訪發生。類似的情況在績溪、嶽西、潛山、霍山、金寨等縣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據摸底調查統計,全省各類站共覈定林業人員編制4001人,其中,單獨設立林業站的59個縣(市、區)設立780個林業站(注:還有濉溪、肥東、無爲等縣少數鄉鎮設有林業站,多數鄉鎮爲綜合站,故未計其中),下達編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個縣(市、區)設立301個掛牌林業站,下達編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個編制多屬綜合站中落實林業人員。全省各類站實有林業正式職工中還有23%的人員事業費未列入縣級財政預算。

(三)管理體制不順,林業站職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層林業站管理體制多種多樣。據調查,全省有35個縣(市、區)483個林業站“三權”在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實行以條爲主的管理體制。主要分佈在山區縣和設立林業中心站的縣;有23個縣(市、區)157個林業站和89個掛牌林業站實行雙重領導;還有20個縣(市、區)148個林業站和212個掛牌林業站,18個縣(市、區)18個林業站和284個綜合站實行以塊爲主的管理體制。

金寨、青陽、桐城、埇橋、蕭縣、濉溪等縣(市、區)普遍反映,由於林業站現屬鄉鎮以塊爲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業站職工成了鄉(鎮)幹部,要參加鄉鎮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隊,計生收稅,無力投身林業工作;二是林業站職工待遇低,工資福利難保證;三是森林資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質量難保證;五是林業主管部門落實任務不暢等等。同時,多年來一些地方將林業站“三權”下放與收回幾經反覆,動搖了基層林業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如在工資兌現上,林業站“三權”下放的青陽縣,廟前鄉財政只撥給林業站基本工資(佔70%)的80%,而浮動工資(佔30%)、123元津貼工資等一概不發,林業站職工在家扎大掃把賣,每月只能勉強兌現基本工資。

與此同時,省林業廳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市級和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內也沒有統一的專門的林業站管理機構。林業站管理的職能分散在辦公室(人祕股)、林業站(造林科)、資源科(股)、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省、市、縣三級林業站主管部門的管理體系也有待理順與加強。

關於彩色林業及生態旅遊的調研報告林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摘 要: XX年,南澳縣確立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全縣圍繞多色彩、多層次、多樹種、多功能的海島生態型“彩色林業”發展思路,構築全島點、線、面相結合的造林綠化模式。通過對南澳的實地考察及對當地相關部門的採訪,特別是對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深入考察,在本論文中,我們詳細介紹並分析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相關情況,探討南澳島走生態型“彩色林業”發展路子過程中應該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並對南澳森林旅遊的發展給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黃花山 生態旅遊森林景觀 彩色林業

1.前言

生態旅遊是以自然、生態資源爲依託,以生態保護爲核心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超出自然旅遊範圍,特別強調環境保護,同時獲得經濟利益。生態旅遊與傳統旅遊相比,它在管理方式上以自然景觀第一取代了旅客第一;在經濟目標的追求上以價值導向代替了價格導向,同時以適宜的利潤與持續維護環境資源的價值代替了傳統的利潤最大化;在正面影響方面以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融合代替了僅僅追求經濟效益的現象。推廣生態旅遊,可以減輕森林旅遊業的負面環境效益,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生態旅遊已經成爲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熱點,世界各國在制定自己的經濟發展規劃時,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把生態旅遊業考慮進去。因此生態旅遊十分熱門,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既是旅遊目的地開發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學的發展觀統籌旅遊目的地開發的時代要求,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XX年,南澳縣確立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全縣圍繞多色彩、多層次、多樹種、多功能的海島生態型“彩色林業”發展思路,構築全島點、線、面相結合的造林綠化模式,以海島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和城鎮綠化爲點,環島路、中島路的道路綠化和沿海防護林帶爲線,水庫庫區涵養林改造,困難地帶種植爲面的點線面相結合,全面鋪開水源涵養林,沿海防護林,綠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帶等4個林業工程建設。幾年來,南澳縣完成水源涵養林改造2萬畝,套種各種鄉土闊葉樹種170萬株,沿海第一重山防護林帶1.2萬畝,完成200多公里綠色通道建設,營造生物防火林帶9公里,新建公共綠地4處、面積7.8萬平方米。

南澳縣將造林綠化工作與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大力推進山區綜合開發,鼓勵和引導羣衆科學種植龍眼、芒果、荔枝、橄欖、茶葉等經濟林。目前,全縣茶果種植面積超過萬畝,建立了後花園宋茶、青澳荔枝、深澳龍眼等多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爲海島農民脫貧致富開闢了新路。而黃花山國家森林就是一個體現南澳彩色林業及生態旅遊的典型例子。

通過我們對南澳生態型彩色林業的有關調研,探討南澳島走生態型“彩色林業”發展路子過程中應該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同時把調研結果向當地公佈,以提高當地居民的林業保護意識,減少對林業的傷害。

2.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基本情況

2.1森林公園的基本知識

2.1.1定義

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森林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森林旅遊與喜悅休閒,並按法定程序申報批准的森林地域。

森林公園是經過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經過逐漸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觀系統和森林。森林公園是一個綜合體,它具有建築、療養、林木經營等多種功能,同時,也是一種以保護爲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種功能爲人們提供各種形式的旅遊服務和可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經營管理區域。在森林公園裏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進行森林浴等。

2.1.2規模

森林公園是在面積較大,具有一至多個生態系統和獨特的森林自然景觀的地區建立的公園。建立森林公園的目的是保護其範圍內的一切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併爲人們遊憩、療養、避暑、文化娛樂和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森林公園內的森林不得進行主伐,但可以進行衛生撫育採伐,以提高其觀賞價值。

2.1.3環境

森林公園是以森林自然環境爲依託,具有優美的景色和科學教育、遊覽休息價值的一定規模的地域、經科學保護和適度建設,爲人們提供旅遊、觀光、休閒和科學教育活動的特定場所。

2..2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概況

1992年國家林業部批准原黃花山林場爲“海島國家森林公園”(亦稱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澳成了全國唯一擁有國家森林公園的海島縣,南澳海島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的唯一海島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南澳西半島,距縣城約4公里,交通方便。這裏林深葉茂、山峭石奇、重巒疊嶂、雲霧縹緲。公園春時面花吐豔、滿山錦繡;秋季金風送爽,楓葉追似火;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銀流瀉玉珠”之景。

公園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總面積2.06萬畝,綠化率90%,綠化覆蓋率90%。黃花山人工湖於1960年建成,是南澳最大水庫。登高俯瞰,“高峽出平湖”壯觀景象奔來眼底。由於山高林密,加上海洋調節作用,因而形成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公園擁有102科1400多種熱帶、亞熱帶植物,主要是馬尾松,臺灣相思樹,及多種灌木、草本植物;林中還棲息着黃嘴白鷺、蟒蛇、三線閉殼龜等4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北迴歸線上一個綠色寶庫和生物種質資源庫。

公園聳立着龍頸山、大尖山、西角山、鷹石山等海拔數百米以上山峯,均爲奇特花崗石蛋地貌。其中鷹石山多奇石,近年斥資鐫刻了沈鵬、王學仲、胡潔青等海內外衆多書法家、名人真跡1千多幅,成爲一座人文薈萃、翰墨騰芳的摩崖石刻公園。大尖山爲汕頭市轄區最高峯,海拔587米,山勢陡崎,有“望遠鏡山”之稱。登高遠眺,城市風光與那鬱鬱蔥蔥的密林、重重疊疊岡巒高下相間渾然一體;在碧波萬頃海面上,分佈着大小諸多島嶼,如白玉鑲翡翠,一派“遠山時明滅”、“海外三澎小”壯觀景色,使人頓置身仙幻奇境之中。

公園是一個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保健功能一體的生態型公園。有大尖攬勝、媽廟朝聖、燒烤、垂釣、實彈射擊、農家風情、山林野趣等旅遊項目。開闢宋大潭石刻、清長山尾炮臺、鷹石山刻、知青舊址、南澳抗日紀念館等人文景觀。[4]

2.3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調研結果

2.3.1公園的用地概況[4]

表1: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用地平衡表

土地類型

面積(hm^2)

佔總用地比例(%)

林地

595.57

85.36

風景遊賞用地

27.16

3.89

居民社會用地

15.48

2.22

耕地

15.04

2.16

水域

14.74

2.11

滯留用地

14.66

2.10

園地

12.45

2.16

交通與工程用地

1.26

0.18

草地

1.25

0.18

旅遊設施用地

0.14

0.02

合計

697.75

100.00

上表爲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用地平衡表,從這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園主要以林地爲主,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森林是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景觀的組成部分,主要運用本土樹種,打造色、香俱全的立體化森林。黃花山森林公園因地處北迴歸線附近,以常綠闊葉林爲主,有102科1400多種熱帶、亞熱帶植物。[4]

風景旅遊勝地有宋大潭石刻、清長山尾炮臺、鷹石山刻、知青舊址、南澳抗日紀念館等。建築設計大都以傳統園林風格爲主,以本土居民建築爲藍本,就地取材體現“生態環保”特色。森林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還告訴我們這裏有248戶人家,16個自然分散村莊,村民多數自家種植果樹(橄欖,橘子,荔枝等),規模不大;有些經營農家樂,爲遊客提供方便。

2.3.2公園的衛生問題

據實地考察所得,山中設有多個垃圾桶,基本上沒有亂扔垃圾現象,公園內衛生狀況良好。從對當地的居民的採訪中我們還了解到,地方管理機構有定期派車清理垃圾,森林管理局禁止村民焚燒垃圾,做到既保證衛生環境又防止森林火災。在採訪中我們發現當地居民有很好的環保意識,自覺自律,不會故意污染環境,並能意識到要共同保護自己的家園。

2.3.3公園的動物

林中棲息着黃嘴白鷺、蟒蛇、三線閉殼龜等4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北迴歸線上一個綠色寶庫和生物種質資源庫。管理局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是放回山林迴歸自然,不設置以供遊客觀賞的動物保護區。

2.3.4公園的主要經濟林

黃花山綠化林居多,經濟林只有少量,山中設有黃花山富硒茶試驗基地,此外,當地管理局在山中種植或指導村民種植茶葉。茶葉的銷售成爲黃花山的經濟來源之一。

2.3.5公園的林業

林業的基本概況

公園擁有102科1400多種熱帶、亞熱帶植物,主要是馬尾松,臺灣相思樹,及多種灌木、草本植物,綠化率90%,綠化覆蓋率90%。該園的普查工作正在進行,目前確定的樹種有:刺桐、榕樹、蒲桃、深山含笑、鳳凰木、珊瑚樹、臺灣相思、樟樹、白蘭花、尾葉桉、南洋杉、魚尾葵、散尾葵、巴西茉莉、蘇鐵、芒果、假檳榔、中華楠木、檸檬桉、柑橘、橄欖、賀年橘紅、楊桃、羅漢松、馬尾松、麻楝、荔枝、木荷、龍眼、杉木、黑松、竹柏、黃槐、枇杷、馬佔相思、木麻黃、大葉桉、側柏、圓柏、水杉、梧桐。黃花山周圍主要爲鹽度很高的不適合植物生長的海水,樹木主要靠雨水澆灌。植物生存環境相對惡劣,較少珍稀樹種能夠存活。但卻有“中華第一木”之稱的中華楠木在這裏茁壯成長。楠木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是我國特有珍貴用材樹種。中華楠是珍稀楠木中較爲高級的一種,爲中國南方的一種長壽樹。它樹形挺拔、樹姿優美、材質優良、花芽嫩葉豔麗多彩,既是珍貴的用材林,又是貴重的生態景觀樹種。南澳縣立足當地的天然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珍貴鄉土樹種中華楠的繁育和栽培攻關,獲取了重大成果。4年多來,已成功培育楠木苗木50萬株,成功推廣造林3000多畝,中華楠培育技術成果躍居全國先進水平。目前,南澳島成功推廣造林的中華楠面積已達3000多畝;XX年4月栽植的中華楠已普遍長至3米之高,較高的已超過3.5米,基本形成自然植物羣落,展現了特有風姿,中華楠栽培成果已被專家學者認定“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生態林工作主要圍繞林相改造、景觀樹、綠化基礎上搞彩色林業三個方面進行。採取的措施有(1)對山中低檔、不耐火、沒價值的樹種進行改造,改種有用的品種。(2)運用本土樹種,打造色、香俱全的立體化森林。公園在利用本地優勢樹種改變林相的同時,部分點綴不同季節的時令植物,如屬於秋色葉樹種的山杜英、櫸木、鵝掌楸、銀杏、黃連木等。還有各種開花植物,尤其是開黃花的植物如“遍地黃金”、黃花槐等,在在增加林相顏色的同時更凸顯黃花山山中“黃花”二的特色;林中還栽種能散發芳香氣味的花木如大頭茶、含笑、九里香、白蘭等以充分滿足人的視覺、嗅覺等感官享受需求;而灌木林及高大喬木的栽種則凸顯忽略森林的層次性。

林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由於南澳孤懸海中,黃花山周圍主要爲鹽度很高的不適合植物生長的海水,樹木主要靠雨水澆灌。有時還會遇到颱風對林木的破壞,這些自然條件並不是很適合植物的生長,植物生存環境相對惡劣,。但黃花山卻能保留這一片原生態的森林,主要得益於相關部門的林業保護措施及公民的保護意識。對於一些較難以成活的樹種,先在土壤狀況和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培育,直到樹苗的茁壯成長才移植到森林公園使其紮根林地。若遇到颱風等惡劣的天氣,林業管理人員會及時做好相關工作,如用架子和繩子是樹木固定,防止被颱風連根拔起。針對黃花山森林的主要林害——蟲害採取的措施是定期撒藥,防蟲,防蟻。因此至今還沒出現大面積林害現象。

2.3.6公園的保護措施

從當地管理局中瞭解到黃花山森林公園保護措施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做好防範工作,保護林地。主要體現在“四卡”防範措施:1門卡,山進出口的售票處兼負責檢查進出的人羣是否帶有危險物品進入和從山上偷竊的物品;2山上安置監控器,及時發現突發事件,如自然森林火災或遊客的肆意破壞;3有工作人員定時巡視山林,時刻關注山林的動態,同時也對部分遊客不好的行爲起到阻止及指導作用;4建設生物防火帶,在路邊種植耐火樹種及在山林茂密處開闢公路,有助於隔離火源,防火。

(二)規劃好發展,不亂招商,堅持景點生態不被破壞爲主。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以生態環境爲主,最大限度地保護好現有的生態景觀資源。

3.調研的總結

通過對南澳的實地考察及對當地相關部門的採訪,特別是對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深入考察,我們調研小組瞭解到南澳全縣森林覆蓋率、綠化率分別達到76.2%和97.5%,各項指標均獨佔全國14個海島縣(區)鰲頭,被海內外專家學者譽爲“南中國海上的綠洲”。南澳島着力綠化、美化、香化海島,築就了環島綠色生態屏障,創造了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優越條件,使60多處景區景點和名勝古蹟形成特有的生態綠洲,成爲“南中國海上天然氧吧”。南澳縣以創建“全國綠化模範縣”爲目標,全面掀起綠化、美化、香化海島的高潮。據統計,全縣種植優良樹種、名貴花卉和套種各種鄉土闊葉樹種達297萬多株,在長達77公里的海岸線上築就環島綠色生態屏障,使主島生態公益林面積達到11.67萬畝,歡聚在南澳諸島的名貴鳥類和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達200多種;常年空氣清新,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類標準,正因爲有如此美好的環境,南澳島的生態旅遊蒸蒸日上,全年招徠的海內外遊人達58.9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87億元,打響了國家4a級旅遊區品牌。

近年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已經成爲社會共識。南澳縣堅持走“彩色林業”的發展路子,以全民義務植樹、各界營造紀念林、專業施工、國債造林等形式,大刀闊斧地鋪開水源涵養林、沿海防護林、綠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帶等林業四大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大力營造水土保護林、防風林、風景林、示範林、鄉土林、紅樹林等特用林,加快了南澳林業生態建設步伐,全面提高了綠化水平和檔次。

南澳林業生態的建設促進了南澳的生態旅遊的發展,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以良好的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爲主體,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以保護爲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種功能爲人們提供各種形式的旅遊服務。

4.分析與建議

林業的建設和生態旅遊的發展是一個長遠的過程,特別是對於森林景觀的保護。森林景觀不同於人文景觀,是一種有規律的動態景觀,隨着時間的推移、林木的生長、人類的活動,會按照一定的節奏發生相應的變化,爲保證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森林公園進行生態旅遊規劃、管理。[3]我們調研小組通過總結分析,綜合整理,並學習相關知識,現對生態旅遊特別是森林旅遊提出幾點建議。

4.1建立健全森林旅遊組織管理體系[1]

林業部門要牢牢把握森林旅遊的管理職能,逐步建立完善森林旅遊組織管理體系,進一步發揮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的組織協調功能,加強領導,切實維護森林公園的合法權益。特別是在南澳大橋建立以後更應該加強管理,大橋的建立會使南澳的人流量大大增加。在旅遊業更加蒸蒸日上的同時也可能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只有制定強有力的制度及做好管理工作,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4.2引進技術發展旅遊,打造旅遊品牌

吸收從事旅遊管理和服務的專業人才,開展森林旅遊科學研究工作,對旅遊區的林木進行專業管理,特別是運用專業知識保護珍希品種,促使森林公園的多樣性,用科技支撐森林旅遊體系。重點開發建設特色旅遊項目,推出高品位、特色鮮明、影響面廣、吸引力強的旅遊產品,如森林生態遊、森林保健遊、民俗風情遊等。

4.3科學規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

旅遊業的發展會帶動經濟的發展,促進招商投資,但不合理的招商投資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森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經濟效益的持續發展,更是森林旅遊資源的持續發展。在森林公園建設上,要始終堅持以“保護爲主,保護、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堅持生態景點不被破壞爲主,把保護森林及其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加強護林防火、病蟲害防止工作,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4.4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推進全民護林

我們不僅要通過做好森林旅遊工作來保護林業,更要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推進全民護林。在學校和公共場所開展護林專題,採取各種方式如標語、板報、廣播、發放資料等形式宣傳護林知識,也可以發動全民義務植樹造林活動,提高當地居民的保護生態林業意識。

5.致謝

本次關於“關於南澳彩色林業及生態旅遊的調研的調研”得到了華南師範大學團委以及化學與環境學院的大力支持,在調研過程中也得到了南澳黃花山國家森林管理局的支持及當地居民的協助,在此對所有支持和協助此次調研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

6.參考文獻

[1] 丁玉寧,建立健全森林生態旅遊的七個體系,中國林業,,5b.60

[2] 董成森,森林風景區旅遊環境承載力研究,經濟地理,,(1)

[3] 陳洪宏,森林生態旅遊對環境的影響及對策,旅遊經濟,,(4)

[4] 霍詩雅,肖玲,陳麗明,國家森林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初探,規劃師,,(2)

林業局關於林業產業統計調研報告林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爲更加科學準確地反映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情況,充分發揮統計工作對林產業發展的指導、促進作用,按照省林業廳《關於開展林業產業統計調研工作的通知》(雲林計財〔XX〕46號)文件要求,我局對以來的林業產業統計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林業產業建設及發展情況

(一)林業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漸趨合理。至全縣完成林業總產值分別爲1.45、2.96、2.59、3.07億元,結構比分別爲99:0:1,47:0:53,63:10:27,52:16:32。總體來看,二、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產業結構變化較大。但結構仍然不盡合理,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比重小。今後林業發展應當在抓實一產業基礎上,重點發展二、三產業,提高其產業比重。

(二)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龍頭帶動力逐漸增強。多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林業產業建設,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發展要求,積極建設100萬畝生態公益林、100萬畝速生商品林、30萬畝優質核桃、30萬畝油茶、1000萬株綠化苗木“五大基地”,着力打造木本油料、木材加工、生態旅遊、苗木花卉“四大產業”。 至累計造林58萬畝,全縣建成公益林95.4萬畝,商品林基地146.5萬畝,商品林中:用材林面積114.8萬畝。經濟林10.5萬畝,薪炭林面積20.8萬畝,竹林面積0.4畝。

同時,通過龍頭帶動,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快速,形成了以華海木業爲龍頭的加工業基本形成(僅華海木業年銷售收入就達5000餘萬元),以雙禾生態產業有限公司、海晏科技園爲代表的綠化苗木培育業逐步壯大,經營面積3375畝,年產綠化苗木和生產性苗木2500餘萬株。以爲例,全縣木材加工及人造板產業企業總數37個,從業人數6240人,總資產8230萬元,年實現總產值7809.9萬元,年銷售收入7385.2萬元;特色經濟林產業企業總數2個,從業人數216人,總資產170萬元,培育核桃2萬畝;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業企業總數8個,從業人數137人,總資產460萬元,總產值560萬元,銷售收入485萬元。以菌子山自然保護區爲主開發的森林生態旅遊業,年旅遊人次達到35萬人次 , 產值達到9859萬元。

(三)林業投入增加,發展後勁提高。林業投入主要由四個方面組成,即各級政府投入、企業自有資金投入、貸款投入和林農投勞折資。經統計,各級政府累計投入2178萬元(不含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投入),至分別爲165、365、624、1024萬元;企業自有資金投入1.6億元,主要是引進龍頭企業,對原料林基地和林產品加工方面的投入;貸款投入375萬元,主要由林業企業、造林大戶及林農通過金融借款,對林業基地建設方面的投入。從投入看,各級政府對林業產業建設高度重視,經費投入逐年增加,林業產業建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

二、機構設置及統計制度執行情況

(一)健全和完善統計機構。林業是一項基礎產業,公益事業,事關農民增收致富、事關農村經濟發展,詳實準確掌握林業產業發展情況、生態建設,科學分析經濟效益,是謀劃林業發展的基石,因此統計工作重要性日益顯得突出。爲搞好林業統計工作,縣林業局在財務室、營林股各設置了兼職統計人員,負責嚴格按照統計制度對全縣的林業建設進行全面、準確統計。

(二)加強統計制度執行力。林業局始終把加強林業統計能力建設,規範林業統計制度,提高林業統計工作水平納入林業工作的重要日程。認真貫徹《雲南省林業產業統計報表制度》等林業統計的有關規定,積極搞好與縣統計部門和有關業務單位的溝通和銜接,在提高林業統計數據的統一性、規範性和有效性的同時,注意抓好對統計數據的綜合分析,用好用活統計資料,爲林業發展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充分發揮林業統計工作在促進林農增收的支持作用。

三、存在問題及工作建議

(一)工作量大、面廣,難度增加。當前,隨着國家高度重視林產業發展,經濟主體日趨多元化,投資方式的多樣化,經濟結構的複雜化,城鄉間收入的差異化,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統計調查對象不僅數量成倍增加,而且變動頻繁,統計工作量逐年增加,難度加大。

建議:加強統計管理,改革統計方法,科學合理制定統計報表制度,達到既便捷,又實用,更科學。

(二)機構不健全,統計人員缺乏。近年來,林業工作繁雜,任務艱鉅,而我局從事林業統計工作僅有兼職的2位同志,由於統計人員的頻繁調整,水平不一,人員較少,加之培訓教育跟不上,統計口徑的理解差異大,不能適應統計工作需要。

建議:規範設置專門林業統計機構,劃定編制數額,專業化發展統計事業。

(三)培訓教育亟待加強。目前,全縣林業統計工作人員對統計法律法規及林業統計制度的執行情況不是很熟,對報表理解常有偏差,導致報表填報經常出現錯誤,無法做到及時、詳實、全面。

建議:加強統計法律法規等相關制度的培訓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培訓班,提高統計人員水平。

林業局關於縣級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林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在經濟上是小縣,但在生態建設上卻是大縣,林地面積241.93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57.9%,森林覆蓋率53.8%。林業作爲生態保護核心、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肩負着改善生態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事關農村發展,事關“綠色××、富裕××、和諧××”建設,爲了解全縣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總結髮展中創造的成功經驗,從根本上解決林業體制機制不順等突出問題,把林業產業推向全面科學發展階段,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按照縣委辦師辦通〔XX〕54號文件精神,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我局對全縣林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特報告如下:

一、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山地面積佔91.2%,是××省重點林區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多年來,林業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要求,圍繞構建“綠色××,富裕××,和諧××”這一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爲目的,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生態建設工程爲支撐,從增加林業貢獻率着手,嚴格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實施了速生豐產林、世行貸款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一批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加強;深化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態效益、產業效益、林農效益凸現;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產、加工和交易基地,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結構漸趨合理,林業產業建設邁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241.9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417.45萬畝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積196.9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27.76萬畝,疏林地面積6.52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0.66萬畝。森林覆蓋率5從1978年的20.1%增至XX年的53.8%,活立木總蓄積量533.82萬立方米,XX年林業產值突破了2億元,XX年力爭超過3億元。

(一)第一產業穩步發展。林木培育業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建設驅動下,全縣羣衆造林積極性高漲,以杉木、川滇榿木爲主速生豐產林發展迅速。目前有速生豐產林93萬畝,其中杉木30萬畝、華山鬆20萬畝、桉樹15萬畝、川滇榿木等速生商品林28萬餘畝。XX年建設10萬畝以杉木、川滇榿木爲主速生豐產林,實現100萬畝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設目標;經濟林樹種結構漸趨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經濟林從XX年的2.57萬畝增至XX年的10.39萬畝,產量89.18萬噸,XX年繼續建設核桃10萬畝、油茶1000畝;綠化苗木事業發展加快。育苗面積從XX年的213畝增至XX年的3375畝,年產綠化苗木及花卉2120餘萬株(盆)。特別是以“滇東木蓮”爲品牌的綠化苗木基地初具規模。

(二)第二產業初具規模。全縣共有林產品加工企業45家,XX年生產鋸材12931 m3,實現產值2564萬元;生產細木工板10961 m3,實現產值2849萬元,XX年預計實現產值8000餘萬元。

(三)第三產業逐步壯大。菌子山、鳳凰谷具有較好的景觀優勢和森林旅遊資源,XX年接待遊客27.9萬人次,涉林產值7027萬元。

二、基本做法與典型經驗。

(一)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林產業發展。數量充足、佈局合理、結構科學、質量優良的各類森林覆蓋,才能發揮生態系統整體防護功能,才能構築良好的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林木利用率高、產品增值效益明顯、產業鏈條長、符合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企業,才能較好的聯結帶動農戶增收,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爲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因此,建立符合縣情、林情的發展思路與制定科學的產業建設規劃,走有序、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現代林業發展的精髓。我縣根據區位、氣候等優勢,確立了速生豐產林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綠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設規劃,並始終不一的堅持,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作用,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確責任,嚴格落實,建立起有效的考覈機制。我們實行各級領導幹部任期林業產業目標責任制,簽定責任狀,將林產業成績作爲政績考覈重要內容,每年按制定的考覈獎懲辦法,嚴格考覈並兌現獎懲。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強化了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

(三)調整結構,靠山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煥發出羣衆空前的造林、營林、護林熱情,投資發展商品林成爲羣衆增收致富的“熱門”;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整體功能進一步完善,推動了林業服務體系、經營體系、森林資源管護體系和流轉體系的建設,加速了林產業結構升級和良性循環發展,使林業收入成爲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事實證明,林業既能顯現生態、社會效益,又能很好發揮經濟效益,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41.93萬畝,人均擁有林地面積6.13畝,林業在發展農村經濟中佔有較大優勢,但由於種種原因,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爲經濟優勢,林業資源整體開發利用仍處於相當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殘缺。目前,我縣林業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滯後。第二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未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爲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二)缺少龍頭企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加工企業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爲主,技術和工藝落後,經營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極低,產品增值效益不明顯,缺少生產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聯結帶動農戶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

(三)配套體系建設跟不上,市場服務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場建設跟不上,經營規模小,標準化、規範化程度低,存儲能力和流通服務水平相對較差,影響林產品的流通。二是林業技術、信息、生產資料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經營者需要種植信息、病蟲害防治技術、藥品等,得不到及時諮詢和購置。三是先進的森林培育技術、林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普及應用落後,不適應新階段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四是農民的科技素質也與新階段的要求不適應。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項目投資少。國家投資側重於生態建設,用於產業建設的投資少,政策性貸款爭取難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的建設,雖使林木價值增值、林農增收,產業經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林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XX年金融危機給木材深加工基地帶來巨大沖擊,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資金週轉緩慢,融資難,無法正常存儲木材原料,不能滿負荷生產,造成企業生產效益低,挫傷發展熱情,也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林業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林業工作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工作難度大,肩負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等管理職能,目前機構設置不合理、體制複雜等因素嚴重製約了林業發展。

四、意見與建議

(一)完善配套體系建設,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完善市場,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以行業繁榮帶動產業發展;開創品牌,實施名牌戰略;加強林業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教育與人才培養。

(二)進一步深化林業各項改革,理順林業體制機制。一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構建林業科學發展體制機制。要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主題,作爲林業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全力破解影響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構建現代林業體制機制,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爲山林的主人,獲得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發家致富的創業平臺,充分釋放38萬農民和241萬畝林地的巨大潛力,爲實現林業科學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科學利用人力資源。以依法理順林業主管部門的職能職責和工作關係爲根本,以創新林業管理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探索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管理新體制爲重點,規範林業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新時期林業發展新趨勢,依照現代林業發展要求,強化管理、服務等意識,轉變單位職能,科學合理設置機構,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瓶頸”問題,促進林產業科學發展。

(三)繼續加速推進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狀況。我們應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把森林經營作爲發展現代林業的永恆主題,把科學經營的理念貫穿到林業建設的全過程,堅持“管嚴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貴林、發展速生林”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快推進天保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大力推動重點區域造林綠化,着力推行身邊增綠活動,讓林上山、進城、上路、入村,推進“綠色××、富裕××、和諧××”的建設進程。

(四)進一步全面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鞏固擴大生態建設成果。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積極主動建立森林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和防治服務網絡,健全和穩定林業行政管理體系,整合林業執法資源,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從提升林業部門執法權威和社會公信力着手,着力實施森林防火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規範種苗、林木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生態安全。

(五)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林產業。我們應堅持開發利用與資源培育保護相統一原則,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爲目的,從增加林業貢獻率着手,積極培育森林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着力打造100萬畝生態公益林、100萬畝速生商品林、30萬畝優質核桃、30萬畝油茶、1000萬株綠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強以華海木業爲龍頭的林產品加工、交易業。

(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提供林業發展堅實保障。當前,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林業對促進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機會的潛力和優勢,在爭取上級生態工程、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基礎上,暢通投資渠道,吸引社會投資向林業流動。其次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健全林業資金目標管理約束機制和責任體系,強化資金使用和運行管理,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民生。

(七)強化組織領導,提高科學執政能力和水平。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從黨風廉政建設着手,轉變工作作風,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隊伍建設,把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轉化爲廣大林業幹部職工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林業幹部職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