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調研報告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9.31K
本文目錄政府調研報告廣東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公衆滿意度調研報告市政府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寧夏工商聯提升提案質量調研報告獲黨委政府重視

20xx年3月,國務院發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政府的奮鬥目標。要求各級政府在新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近年來xx區在建設法治政府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與探索,主要從依法行政,健全政府決策機制,政務公開,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完善行政監督機制方面入手,法治政府建設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績。

政府調研報告4篇大綱

一、法治政府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貫徹國務院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法治政府建設方面。認真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爲重點,以深化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爲載體,以建設法治政府爲目標,大力開展法制宣傳和執法人員培訓教育活動,嚴格規範性文件審查報備,強化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全面規範行政執法程序和執法行爲,着力推進依法行政進程,爲全區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行政決策機制不斷健全完善,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進一步增強。區政府修訂完完善了《**區人民政府工作規則》,建立重大問題、重大決策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論證制度和聽取意見制度,明確行政決策的權限和程序,暢通公衆參與行政決策渠道,增強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大大減少了決策的失誤。XX年以來,區政府召開常務會議5次,研究重大事項5項。大力推行政務公開,編制修訂了政府信息公開目錄,進一步增強行政透明度和公衆參與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規範行政執法行爲,規範性文件審查報備制度健全完善,文件合法性、有效性不斷提高。建立法制機構審覈把關制度、各方協調論證制度和政府常務會議審批制度,嚴格規範性文件制定審覈把關,確保新出臺規範性文件的質量。XX年以來,全區共制定出臺規範性文件3件,其中區政府出臺2件,鄉鎮、部門出臺1件;因政策、法律法規依據不充分審覈未通過的0件。加強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對區政府出臺的規範性文件及時向上級法制機構和同級人大報備審查,主動接受監督。對鄉鎮政府和區政府工作部門的規範性文件,定期督促上報備案,從發文主體是否合格、內容是否合法適當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備案,存在問題的提出書面審覈意見,該糾正的責令糾正,該撤銷的堅決撤銷,保證文件合法。按照“誰起草、發佈,誰負責清理、修改或廢止”的原則,及時組織開展規範性文件清理工作,XX年以來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區法制辦已經集中清理了XX年到XX年區政府出臺的的規範性文件,並着手清理1990年到XX年出臺的規範性文件,下一步將集中清理1990年之前出臺的規範性文件,力爭實現上級部門下達的目標任務。

(四)積極推行政務公開,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國家機關信息公開 ,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主要是明確職權、明確政府職能及其運作以及流程。 政務公開主要的要求是使政府的工作內容公開化,對於政府籌劃或正準備進行的各項工作,如城市建設、道路規劃、醫療保健措施、事務處理等分類進行公開,並對各項工作內容及進程予以公開,任何公民都可以通過特定途徑,如政務公開欄、政務公開網絡等進行查詢、監督。區政府門戶網站包括新聞概要板塊,黨務公開板塊(民主決策、制度建設、反腐倡廉),政務公開板塊(文件法規、招商引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並通過書記信箱、區長信箱等方式建立了暢通的信息回饋渠道,保證及時受理羣衆意見建議。另外定期編制發佈政府信息公開目錄、信息公開年度報告,做到政府信息公開及時透明。

(五)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方面。按照省、市關於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的相關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了《**區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方案》,XX年擬建設區行政服務中心綜合大樓。目前,在原區就業局服務大廳暫時設立了區行政服務中心臨時辦事大廳,並投資40萬元進行更新改造,統一購置了桌椅、沙發、茶几、檔案櫃、複印打印機、電腦等相應的辦公設施。目前,臨時辦事大廳入駐人事、民政、扶貧、住建等12個部門,工作人員26名,辦理服務事項達31項。政府其他職能部門、各鄉鎮也參照政務中心模式建立了相應的行政服務中心,方便了羣衆辦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六)完善行政監督機制方面,堅持規範與監督並舉的方針,積極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承諾制、評議制,將執法依據、權限、範圍、程序、時效、責任處罰、收費(罰款)項目、辦事程序及結果、監督舉報方式等事項向社會公開,設立舉報箱、舉報電話,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對羣衆反映和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違法行爲,公開執法程序,限時承諾辦結,及時報備審查,自覺接受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堅持以“兩個規範”爲目標,統一行政處罰的程序和文書格式,做到了行政處罰主體合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處罰適當,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法規準確。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全面推行了統一票據、罰繳分離制度,各行政部門凡有收費項目和罰沒權的,均辦理了收費許可證和罰沒許可證,收費和罰沒收入全部上繳區財政。建立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認真組織開展行政處罰案卷質量評查活動,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機關科學執法、規範執法的能力和水平。XX年以來,共評查行政處罰案卷5件,督促整改和糾正2件。

二、法治政府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經過多年的努力,政府法制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區政府各部門、鄉鎮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但從目前全區依法行政工作開展情況來看,法制工作中還存在着諸多問題,主要是:

(一)行政執法存在一定不規範的現象,行政違法和不當行爲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和糾正。部分執法人員素質不高,依法行政意識不強。一是由於基層部門缺編嚴重,行政和事業人員混崗使用,執法人員調整頻繁,執法隊伍新兵多,有的不熟悉法律、法規,不懂執法程序等;二是有的執法人員爲民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方法簡單,野蠻執法、粗暴執法。如執法部門追趕違規擺攤設點人員、強行收繳商品,面對農民入市賣菜未交管理費採取粗暴方式強行趕出市場等;三是個別人員政治素質不高,執法動機不純,主觀上存在以權謀私思想,造成隨意執法,利用職權吃、拿、卡、要時有發生。

(二)部分行政部門領導、幹部因爲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識儲備造成法律意識淡薄,對涉及本部門的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知之甚少,不能行之有效的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造成工作延誤。有的行政部門“行政權至上”觀念嚴重,在行政管理中總想包攬一切,管了不該管的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另外個別部門之間職能不明,執法權限模糊,造成多頭執法,給行政執法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行政執法責任制缺乏明確標準,責任沒有真正落實。一些部門執法主體資格、職責範圍、職權依據不明確,執法程序混亂,未將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具體人員,對行政執法過錯行爲只糾正不懲戒,只追究單位責任不追究執法人員責任,只考核不獎懲,削弱行政執法責任追究的作用。

(四)政府法制機構的力量較弱,職能作用難以發揮。政府法制機構編制較少,專業人員不足,與其承擔的行政執法監督、行政複議、行政應訴、政府法律顧問和依法行政工作的綜合協調等職能不相適應,甚至有些職責無法履行,也難以發揮行政監督糾錯功能和作用。

(五)規範性文件審查不嚴,備案不夠及時。部分鄉鎮和部門爲了規避監督,對本鄉鎮、本部門制定出臺的規範性文件不報審,缺乏規範的審查制度,一些規範性文件質量不高,執行效果不夠明顯。有些鄉鎮和部門對規範性文件報備不夠及時,甚至故意拖延報送備案,加之法制機構權限、手段有限,致使備案審查的意見難以落到實處,備案審查的監督效果不明顯。

三、對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幾點建議

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制政府,是一項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系統工程。建設法制政府,要做到職權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監督、高效便民。應着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是建設法制政府的重要內容。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誠實守信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要明確政府職權和職能範圍,從“萬能政府”中解放出來,把政府不該管的事業交給企業、社會和中介組織,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宏觀規劃、調控、服務和引導方面。要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減少行政審批,充分發揮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真正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二是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要建立健全公衆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實行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完善決策程序,建立決策公開制度,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要將決策事項、依據和結果公開,方便公衆查閱,規範行政權力的行使。三是加強對行政決策活動的監督。要建立完善行政決策制度和機制,明確監督機關、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程序和監督方式,做到行政決策權責一致。

(二)完善行政執法體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健全行政執法體制,是規範行政執法行爲,強化行政執法監督的有效途徑。要按照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要求,完善體制,規範行爲,做到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執法。一是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行政機關要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根據法律授予的權限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和其他行政事務。要嚴格按程序執法,注意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利益關係人的權益,防止發生違法行使權力侵犯人民羣衆利益的行爲。二是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要按照職權法定、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清理和規範行政執法主體,明晰職責權限,切實從源頭上解決多頭執法、重複執法、交叉執法問題,提高執法的整體水平。三是加強執法監督。行政機關要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重大決策事項,接受人大的監督;嚴格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支持和維護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鼓勵羣衆舉報、 揭露嚴重違法行爲,強化層級監督,建立經常性的監督巡視制度,嚴格責任追究,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須追究;加強專門監督工作,審計、監察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敢於堅持原則,嚴格執法執紀,提高監督實效。

(三)加強領導,落實責任,不斷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能力。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責任落實是關鍵。要從“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高度 ,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責任,嚴肅紀律,真正把依法行政作爲政府行政的基本準則。一是加強對依法行政工作的領導。各鄉鎮、各部門要把依法行政工作擺上重要位置,成立領導機構,明確主要領導是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組織實施,形成一級抓一級,逐級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領導幹部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學法制度。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關學法、守法、用法,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提高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各種問題和矛盾,積極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範、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三是發揮政府法制機構的作用。政府法制機構要認真履行職責,爲政府行政決策、處理矛盾、解決難題出謀劃策,提供服務。充分發揮法制機構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參謀、助手和法律顧問作用,促進政府依法行政。要加強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增加人員編制,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四)嚴格規範性文件審查報備,提高文件制定質量和執行效果。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是對行政機關立法性活動進行監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行政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及其部門制定出臺的規範性文件要嚴格審查,及時報備,確保制定質量和執行效果。一是認真做好報審論證工作。政府法制機構要科學編制年度規範性文件制定計劃,對各部門報送提交縣政府出臺的規範性文件,要從起草階段提前介入,做好指導把關工作。對於涉及執法部門多、直接影響羣衆利益以及一些公共管理政策性文件,要通過召開討論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徵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保證文件與現行法律、法規、規章相一致,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一致,與本級政府現行規範性文件相協調,符合規範要求,符合羣衆利益要求。二是加強備案審查工作。要建立規範性文件公告制度,對政府新制定出臺的規範性文件,及時在政府網站或區有線電視臺予以公佈,並逐步建立公共場所政府規範性文件投放制度,方便公衆查閱,接受羣衆監督。健全完善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明確備案時間、報備格式、登記條件,嚴格審查文件的合法性(包括主體、權限、程序是否合法)、適當性(合理、公開)和協調性(與相關規範性文件的銜接),對符合規範性文件制定主體資格、制定程序和公佈方式的, 予以登記備案,對不符程序要求的,及時予以糾正或撤銷,做到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三是加強規範性文件的備案監督。要按照“一級抓一級、上下貫通”的備案工作目標,建立規範性文件統計、報告、審查責任追究等項制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行政行爲的合法性。

廣東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公衆滿意度調研報告政府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由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組織進行的廣東省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系列調研課題已連續開展7年。XX年廣東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公衆評價調查發放問卷1465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3600份,有效回收率爲92.83%.調查對象爲18歲以上具有合法權益的城鄉居民,包括戶籍人口、非戶籍常住人口和暫住人口。採用分層多階段抽樣的方法,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展開抽樣。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各地級市隨機抽取2-3個縣(市、區),各縣(市、區)抽取3-4個鎮(街道),每個鎮(街道)抽取2個村委(居委),然後隨機抽取家庭。

XX年,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省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整體呈現出“政府公共服務公衆滿意度持續提升、區域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依法行政公衆滿意度達到良好水平、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初步形成”的基本特徵。

XX年我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71.19分,連續四年穩定在良好水平,但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初現,建“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十大類公共服務領域滿意度水平基本穩定,公用事業、供電服務滿意度連續六年排名第一,但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依然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三塊“短板”;公共教育在八項基本公共服務中提升最快,成績最佳,排名居首;各區域、各地市、各縣(市、區)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差異逐步縮小,公共服務滿意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正相關性進一步減弱,但珠三角地區滿意度水平高於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惠州市、佛山市、珠海市、肇慶市滿意度位居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前四位,越秀區、博羅縣、高要市、惠城區、香洲區位居62個縣(市、區)前五位;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差距進一步縮小,但不同職業、不同收入羣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差距依然較大,且“中等收入階層”的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突現“倒v型”反轉。

XX年廣東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得分爲71.19分,處於良好水平,較XX年(71.09分)提高0.1分。從近六年的調查結果來看,廣東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呈穩步上升趨勢。當前我省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人民羣衆的利益訴求將更加多元化,對公共服務的期望值亦不斷高漲,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建設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市政府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政府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xx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菸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菸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菸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爲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爲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豬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戶44萬戶。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菸葉種植戶數達4多萬戶,戶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戶有1984戶。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戶155戶,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臺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臺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臺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臺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爲國家級創業園,引進臺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臺灣良種29個,引進臺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戶僅佔總農戶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脫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臺、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臺林業研究所、閩臺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臺,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爲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爲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稅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臺合作,實現明臺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爲平臺,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臺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爲國家級園區爲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臺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臺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寧夏工商聯提升提案質量調研報告獲黨委政府重視政府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近日,寧夏黨委辦公廳就寧夏自治區工商聯上報的《打造兩優投資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技術創新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兩篇調研報告意見建議辦理情況給予函覆。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副書記崔波作出重要批示,將報告轉黨委各常委及人大、政協主要領導閱,並批轉自治區經信委研究辦理。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馬三剛也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區黨委對工商聯的調研建議高度重視,還望工商聯繼續保持併發揚深入調研的作風,堅持問題導向,選準課題,深度調查,精心研究,提出針對性強、可行性強的意見建議,爲我區民營經濟發展搞好服務。”

爲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若干意見精神,寧夏工商聯以問題爲導向,精心組織,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深入企業、商協會進行了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圍繞進一步優化投資發展環境,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和加強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提出了8條意見建議。自治區有關部門已經就報告提出的意見建議做出了安排部署。

近期,自治區政府研究室正在牽頭梳理提出科技、金融等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自治區經信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相關部門將採取6項措施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一是進一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研究制定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優化行政職權運行流程,啓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推送微信平臺。二是引導非公有制企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制定《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xx”規劃》,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向園區集中,鼓勵支持發展工業地產、小微企業孵化園。實施非公有制強優企業培育工程。繼續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認定工作。三是緩解企業融資難。依託工商部門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彙集整合工商註冊登記、行政許可等信息,推動企業信用信息共享。繼續加大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投入額度,發揮“助保貸”平臺作用。積極推進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設立民營銀行。四是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深入貫徹落實《關於創新體制機制促進人才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若干意見》,組織實施好各類人才工程,培養引進一批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五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企業科技創新後補助等創新政策,積極引導企業增加科技創新投入,開展技術、質量、管理對標活動。六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搭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平臺,每年組織100家以上企業開展技術需求與研發成果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熱門標籤